普洱茶文化

2024-07-25

普洱茶文化(精选6篇)

篇1:普洱茶文化

该娅普洱茶告诉你如何区分日本茶道与工夫茶道文化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放吸收的民族。许多外来文化一旦移植到日本本土,经过整合、扬弃,使之更符合其国情之后,往往便会打上“大和民族”印记,成为日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茶道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后,它已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在世界茶文化领域中享有相当的声誉。

将工夫茶道与日本茶道作一番简单的比较,其目的在于增进了解、促进茶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为了对两者进行扬抑、褒贬。

茶艺之差别

日本茶道是“末茶”道,工夫茶则是“瀹茶”道,其时代反差极大。

唐宋时代,许多到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如最澄、空海、荣西等先后把中国的种茶、制茶、烹茶方法带回日本。由于当时中国仍处在“末茶时代”,所以日本茶道至今仍饮用末茶。

其操作方法是:“茶娘把开水倒入一个灰白色的粗糙大碗里,用一根棒子(茶筅)搅拌,碗里浮起了春天里松针一样翠的绿色末,上面则浮着细细的泡沫。”(林清玄《抹茶的美学》)显而易见,他们采用的仍是宋代的点茶法。

品饮环境的差别

日本茶道有专用茶室,茶室前有一个茅屋形式的“山门”,入门后是一小庭园,步过花径即达茶室。室门偏矮,成人入屋一般都要低头弯腰,以示恭敬。茶室中只有:地上的炉子,炉上的铁壶,一支夹炭的火钳,一幅简单的字画,一瓶造型奇逸的插花,此外再无摆设。茶室中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谈笑喧哗。总之,它所要求的,是“清、寂”的气氛。

如此严肃、拘谨的环境,比起工夫茶的随遇而安,应时而设;可厅可房、可立可坐,可动可静,可唱可歌......正成鲜明对照。

品饮观念的差别

日本茶道形成之始,便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至今仍收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由宋代中国高僧佛果勒禅师书写的“茶禅一味”的条幅,颇能代表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

十五世纪奈良僧人珠光首创茶道,初名“茶之汤”,这与中国禅寺的“茶汤会”可谓一脉相承。其后,珠光的第三代弟子千利休(1521—1591)又创立了“陀茶道”。他根据《法华经.信解品》“犹外门外,止宿草庵”的启示,提出了“茶道的真谛在于草庵”的主张,并在禅院主房外搭建庵式的小茶室,这一形式遂流传至今。

千利休生活在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休的时代,他希望通过茶道营造一种和平、礼敬、清醒、寂静的环境,使人们随时反省、自律,以期消弥纷争。这种禅宗式的苦修,需要的是苦寂,惟有苦寂方能求得精神的解脱,因而非但诗词、音乐、花鸟等,连多余的言语都与这一宗旨不相适宜。而相应的礼仪却十分刻板繁复。

体验茶道的人进入茶室时,推门、跪坐、寒暄有一定的礼节;主人煎水、冲茶、献茶有一定规范;其它如擦碗、接物、品茶、说话等也有细致的程序和规矩。可以这样说,日本茶道讲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追求的是极度专注、宁静、肃穆的气氛和情绪,使人进入一种类似“禅定”的奇特境界。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美学宗教”。

工夫茶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品饮艺术。饮工夫茶,是生理卫生的需要,它“喝”茶,但又不以解渴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艺术化的品饮;它也包涵理趣,但更多的是生活情趣;它讲究烹茶的技艺、程序,但又不是为形式而形式,面是通过形式去更加充分地发挥茶的物质功能和品茶过程中的精神功能,从而使人得到感性和理性的愉悦和享受。

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规;工夫茶道则是“和、敬、精、乐”,而且它不应叫作“四规”,而应称为“四趣”。

日本茶道有“和、敬、清、寂”四规;工夫茶道则是“和、敬、精、乐”,而且它不应叫作“四规”,而应称为“四趣”。

篇2:普洱茶文化

5月5日晚,思茅红旗广场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万众欢腾,普洱市第二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市领导沈培平、朱飞云、魏红、王正昌、伍中华、柳彬、张善强、白文彬、赵平云、高颂山、寸强、盛军、郑映德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国内外嘉宾、当地群众等近万人参加了开幕式活动。

市委副书记、市长沈培平宣布普洱市第二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幕。

市委副书记朱飞云致词,本届民族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主任、副市长寸强主持开幕式。

朱飞云在致词中说,第二届民族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这既是普洱在精心打造“中国茶城大品牌”,致力建设“文化普洱”进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次集中展示和弘扬普洱民族文化的盛会。

朱飞云说,普洱的民族文化多元而厚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普洱各民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孕育了原始古朴、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和原生态文化。这里,有被称为“新中华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有舞剧《云海丰碑》,电影《芦笙恋歌》,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婚誓》,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阿米车》等等。朱飞云说,普洱处处都展示着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风采。在这片世界茶树发源地的中心地带,普洱茶的原产地、集散地、茶马古道源头的神奇土地上,全市各族人民必将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和原生态文化,在成功举办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用与时俱进的语言思维,用词韵、用音符、用音乐、用舞蹈……谱写古老而年轻的民族文化,展示普洱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夯实普洱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鼓励和鼓舞普洱各族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朱飞云说,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于对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提升、保护和开发,致力于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和自信心的培养,致力于将文化做成一个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中国茶城大品牌联动茶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促进和加快文化产业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大市的目标。

朱飞云最后说,民族文化是智慧的象征、生命的象征、和谐的象征。两年一届的民族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就是要突出展示“绿色普洱、生态普洱、文化普洱”的区域特色,就是要突出展示“茶林里长出的城市”的迷人风韵,就是要彰显普洱茶文化、原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富集的优势,就是要彰显普洱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开放发展的新形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普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本届艺术节邀请了越南、缅甸、老挝三国的民间艺术团参加;华东地区画报采访团记者们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国内外宾客兴高采烈地观看了大型文艺晚会《欢聚茶城》。

第二届民族文化艺术节从5月5日至9日举行,节日期间,还将举行风情展演、歌舞互动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民族传统特色美食、商务经贸等系列活动。

文化育警绽奇葩 普洱消防警营文化建设显成效

今年以来,普洱支队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和部队建设形势任务要求,坚持把警营文化环境建设作为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落脚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新方法、新思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努力为官兵营造了一个和谐、进取、活跃的警营环境。

建机制,重实效,加快建设步伐。支队党委深刻认识到,警营文化具有教育人、培养人、激励人的功能,是推进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支队将警营文化建设作为政治建队重点工作来抓,立足实际,广开渠道,积极探索具有普洱特色的基层文化建设新路子,大力加强警营文化建设,不断加大用先进警营文化塑造人、培育人的工作力度。同时,支队专门成立了以支队长为组长的警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武警普洱市消防支队关于警营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同时明确了警营文化工作的组织、内容、形式和要求,科学设计切实可行的警营文化发展规划,从而使警营文化建设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各大、中队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对基层经营文化的领导,以抓好俱乐部建设为契机,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和自身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推进表,进一步细化警营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升警营文化建设指导力度。

抓硬件,促建设,扮靓警营环境。支队充分认识到警营文化是一种搭建在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上的与部队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体现,为此,支队党委积极谋求新的发展方向,从官兵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官兵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努力打造拴心留人、和谐的警营环境。支队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成五条警营文化长廊、科普教育基地,为全市消防部队建设特色的警营文化阵地树立起典范作用。目前支队机关、各基层大队警营文化长廊、文化红墙、休闲娱乐俱乐部都已成为丰富官兵知识,陶冶官兵情趣、凝聚警心的催化剂。今年来,支队还投入65万元在营区建造水景观、种植树木、添加观景石,为官兵打造了妙曼、绿色、生态式的营区。思茅区大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官兵建立休闲俱乐部,改造了学习室,增添新设备,为全体官兵工作、学习训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其他大队还利用墙面打造了以展现部队特色和地方红色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长廊,在营区醒目位置设立了警世恒言、名人格言,不但美化了营区,更为官兵们创造了一个美观、优雅、舒适、实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掘资源,创品牌,修炼部队软实力。在部队警营文化建设中,支队重点在提升部队软实力上下功夫,并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树立品牌的原则,先后投入资金建立了队史馆、荣誉室、学习室、娱乐室,在坚持从严治警的同时,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官兵、教育官兵、鼓舞官兵,激发广大官兵献身消防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事业心,使警营文化成为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推动器。今年来,全市各县区消防大队加大了软件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了功能设施完善的俱乐部,改造了荣誉室,购置了一大批培养官兵兴趣爱好的乐器、音响及各种文体设施,建设了网络俱乐部、图书室等、使官兵在业余时间找到学习、娱乐的天地。

办活动,激潜力,提升官兵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好警营特色文化队伍,支队坚持在深入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出了极具普洱特色的新型文化精品。今年,支队在全市开展了提升官兵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即每周一至周五早餐、午餐前由值班干部(值班员)组织进行即兴演讲,每日早餐、午餐前由一名官兵进行演讲,演讲后由值班干部(值班员)随机抽取三名官兵进行点评。通过开展该活动,不但丰富了警营文化活动,拓展消防官兵视野、知识广度及理论深度,同时还提升全市消防官兵的演讲能力、交际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激发官兵主动阅读、主动关注时事、主动关注理论前沿的学习精神。支队还开展了学唱“公安消防部队组歌”活动,并制作了《茶城消防铁军必唱歌曲》歌本下发给广大官兵,帮助官兵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励官兵斗志,陶冶官兵情操。同时,各基层单位还结合自身情况,组建了书画、摄影、曲艺、乐器等兴趣小组,组织创作、编排反应部队建设的文艺作品,还聘请专业老师来队辅导文艺课,这种“手把手”的辅导模式,充分调动起官兵参与的积极性,部队警营特色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普洱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党早在建党之初就非常重视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苏区开始到全国解放,文化就是除了军事战线之外众多战线中的一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从中国众多战线中的一条变为建党的三根柱子之一,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从那以后,我们党出台了很多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直到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民盟、民进的联组会上提出“八荣八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普洱建设,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文明素质,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普洱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文化及文化普洱建设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制度的产生而改变,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如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普洱“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有14个世居民族、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左右;有距今3540万年的茶树始祖宽叶木兰化石,有2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王、1700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和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及100多万亩现代茶园;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7%,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有2个国家级、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和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建设文化普洱,就是要结合普洱实际,把握一个体系、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建设文化桥头堡,推进“138”思路的落实。“1”就是把握一个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3”就是突出三个重点,即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8”就是实施八大工程,即文明创建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建设文化普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

二、文化普洱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普洱建设,最根本的是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文化进步提升普洱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普洱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文化发展方向上,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发展思路上,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在文化发展目的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发展动力上,要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在文化发展格局上,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市外资金参与文化普洱建设,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文化发展战略上,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形成以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体,吸收其他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在文化发展依靠力量上,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普洱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重要的文化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普洱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必须认真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效果。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导致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关键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旅游养生产业成为普洱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三)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发展的长期保障。要破解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二是完善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域分割、城乡分割的市场格局。三是改善宏观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四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转向管文化为主,由管微观转向管宏观,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

三、文化普洱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普洱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全面贯彻“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是要在文化普洱建设中坚持以人为前提、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认真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和“为了谁”的问题。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文化普洱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建立健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多提供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做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事,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四、文化普洱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文化普洱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使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统一,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加增强。

(一)在全面发展中推进文化普洱建设。全面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种种联系,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克服片面性,坚持全面性。在文化普洱建设中坚持全面性,就是要不仅发展民族文化,还要发展普洱茶文化、生态文化;不仅发展节庆文化、工商文化,还要发展异域文化、边地文化;不仅发展机关文化、学校文化,还要发展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不仅发展城镇文化、社区文化,还要发展农村文化;不仅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还要发展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不仅发展传统文化,还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动漫、网络等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整体实力。

(二)在协调发展中推进文化普洱建设。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个人的身体,那么经济就是血脉,政治就是骨髓,文化就是灵魂。在文化普洱建设中坚持协调性,就是要走文化与各个领域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做到文化与经济结合,使经济更有活力;做到文化与政治结合,使政治更加开明;做到文化与社会结合,使社会更加和谐;做到文化与城市结合,使城市更具品位、灵气、神韵;做到文化与农村结合,使农村更加繁荣;做到文化与旅游结合,使旅游更具魅力,从而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三)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文化普洱建设。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条件。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在文化普洱建设中坚持可持续性,就是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以主旋律为主导,把二者统一于文化普洱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立足当前抓突破,又着眼长远谋发展,切实促进文化普洱大发展大繁荣。

五、文化普洱建设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谋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普洱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对革命老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支持和帮扶力度,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区域文化差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城乡和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二)统筹党委和政府各方力量。文化是活的生命。文化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建设文化普洱,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文化普洱建设的整体优势。必须协调发改、财税、工商、社保等与文化普洱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切实担负起涉及文化普洱建设和管理的相关职责,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提供支持和保障。必须提高领导文化普洱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来谋划文化普洱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对推动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建设的积极作用。

(三)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普洱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地理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带。建设文化普洱,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普洱文化“走出去”与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结合起来,加强交流合作,增强普洱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普洱、亲近普洱,使普洱成为向外展示中华文化、对内推介邻国文化的友好交流窗口。

篇3:普洱茶文化

追溯普洱茶的种植历史, 有学者认为是开始于三千多年前的武王伐纣时期, 那时候的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了;也有专家认为普洱茶茶树最早的种植约开始于三国时期, 乃“武侯遗种”, 距今有约1 700年的历史;[2]也有学者将普洱茶的发展史简要归纳为“普洱茶, 名重天下, 源于东汉, 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由于云南地处边疆, 在历史上长期游离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外, 因此云南的做茶技法甚少受到中原地区主流技法的影响。当汉文化圈中盛行点茶、炒茶之时, 云南仍然就地取材, 制作着纯天然的茶叶。“茶出银生城诸山, 采无时, 杂菽姜烹而饮之”, 这也许正是雷平阳先生认为普洱茶文化不属于汉文化圈而属于喜马拉雅文化圈的原因。[3]时至今日, 普洱茶的原料仍然是最简单质朴的晒青茶, 也正是这简易的原料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提供了可能性。由于云南是极边之国, 山高水险, 在古代交通十分不便, 茶叶外运只能靠马帮牛帮, 在长时间风吹日晒雨淋的运输过程中内含物质慢慢转化, 口感顺滑陈香凸显, 治病效果较从前更佳, 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自然发酵为普洱茶的后发酵技术打下了基础。明代学者谢肇淛在《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 皆普茶也, 蒸而成团。”晚清时期受战乱影响, 商户特别是香港客商因进货渠道不畅而囤积销售, 有意识的长时间贮藏茶叶以改善口感, 提高品质, 为现代普洱茶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

普洱茶的大红大紫, 与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及其本身的文化价值是分不开的。原因有六。

首先, 传统茶文化在中国有很深的根基。若论下里巴人,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茶余饭后”, 生活安足, 人们聚在一起家长里短也是幸福;若论阳春白雪,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茶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安宁与慰藉。在越发浮躁的现世, 人们奔波、挣扎, 思来想去, 闻到了流淌在血液中的茶香, 那一碗清茶便成了心灵的良药, 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在遭受短暂的冷漠待遇后便复兴了。普洱茶“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茶文化复兴这个大前提。

其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西方的“咖啡”文化和“快餐、冷饮”文化挑战着东方古老的饮食习俗, 而茶文化作为东方饮食文化的代表, 率先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咖啡、快餐这些西方漂来的文化确实很切合都市生活节奏, 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让原本紧张的生活更加浮躁, 还会刺激人们的肠胃。而东方茶文化却是相反的, 周作人对此有很巧妙的理解“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话来说, 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 苦中作乐, 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 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而且, 茶也有安神醒脑的作用, 既能提神, 又不会刺激神经中枢, 性质温和。

再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百姓的消费观念开始转变。每餐都有鱼肉蛋奶已经不再是大多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 正是因为餐餐大鱼大肉, 许多国人都患有高血脂、肠胃疾病, 人们开始渴望健康, 关注养生。传统茶饮可以助消化、解油腻, 普洱茶更是其中翘楚, 能够降血脂、暖胃, 这也正是普洱茶能够炙手可热的原因之一。

第四, 茶叶作为一种符号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 以茶待客, 以茶交友, 以茶表示深厚情谊的精神, 不仅深入每家每户, 而且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茶, 因为其极强的包容性, 成为了礼敬、友谊的符号。又因为古人认为茶只能直播, 不能移栽, 所以将茶称为“不迁”, 表示对感情的坚定不移。因此友人间互赠茶品, 不但表达了尊重、思念, 更表达了一种不变的情谊。

第五, 在众多茶种中, 普洱茶能够脱颖而出, 得益于其稀缺价值, 即收藏价值。茶叶一向是越鲜越好, 而普洱茶却被冠以“可以喝的古董”, 越陈越香。普洱茶采用云南省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 决定了其独特的收藏价值。大叶种茶, 叶质肥硕, 内含物质丰富, 为其在长期存放发酵过程中产生有益物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原料为晒青茶而非炒青、烘青, 代表了茶叶没有被定性,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复杂的生物转化和酶促催化反应, 使普洱茶完成“后发酵”, 也就是说, 晒青毛茶, 为普洱茶的后发酵提供了可能性。因为茶料的独特, 普洱茶具有了越陈越香的特点, 即在适当的存放条件下, 年份越久的茶叶滋味越香。其他类的茶叶在出厂的那一刻就已经死掉了, 人们喝的只是茶叶的“尸体”, 而普洱茶的生命在出厂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她吸收日月的精华, 藏香于岁月之中, 养成了独一无二的优雅品位。市场上每年生产的普洱茶中至少有40%被喝掉了, [5]而在被收藏的茶叶中有很多因为存放条件不合适发霉报废, 因此, 年份越久的普洱茶, 越稀缺, 价值越高。

第六,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 普洱茶文化是与众不同的。普洱茶文化是指普洱茶背后的茶马古道、民族风情等无形资产。普洱茶文化史中国茶文化中一个亮眼的组成部分, 它以普洱茶为载体, 是云南多样性立体生态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文化积淀。普洱茶文化体现的是茶之“真”与人之“和”。普洱茶, 作为历史文化名茶, 确有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民族风情和历史底蕴。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迥异的民族习俗却能够和谐相处, 无论是烤竹筒茶、酸茶、大锅茶还是三道茶, 生活在云南的各族人民都为普洱茶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6]云南文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普洱茶托生于这样的人文环境, 因此, 淡化了雅俗的对立, 极具包容性, 普洱茶文化中最耀眼的就是共存的民族风情与和谐的文化。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发源地, 普洱茶自然历史悠久、出身不凡。清朝, 普洱茶作为贡茶, 名噪一时, 溥仪“夏喝龙井, 冬喝普洱”[7]更是让普洱在“风雅人”的眼中多了一圈光环。流动着的马帮文化也为普洱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马帮已逝, 但品味普洱茶时, 透过汤面上腾起的白色雾气, 我们仍能想起他们留下的或浪漫, 或悲壮的传奇故事。马帮, 是普洱茶产生的基础, 也赋予了普洱茶与生俱来的深厚文化底蕴, 为我们在品尝普洱茶时留下了许多神往的空间。品饮普洱, 不只满足口腹之欲, 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 是一种审美, 一种乐趣。普洱茶传承千年的采茶、制茶工艺, 古色古香的形态、包装, 明媚耀眼的采茶少女的笑颜, 皆随那红亮的茶汤带着些微时光的气息充盈口鼻。岁月流金, 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一种茶的文化, 生活的文化。普洱茶, 因其与生俱来的文化价值而高贵不凡。普洱茶一夜爆红, 与云南政府高举“普洱茶文化营销”的大旗有着直接关系。无论是炒作还是运作, 文化营销无疑的将普洱茶推上了神坛。很多把品饮普洱茶当成了有身份、有文化的代名词, 沉浸在旖旎的想象和良好的自我感觉中不愿自拔。但是如果不顾甚至纵容文化营销背后的科学缺位, 有朝一日消费者大梦初醒, 恐怕普洱茶也就如云烟泡影, 就此散去了。

茶文化是典型的“中介文化”, 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 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容, 产生精神和社会功用。它不仅是人们相互交往的手段, 也是增进修养, 助人内省, 使人明心见性的功夫。普洱茶文化以中国传统茶文化为载体, 又加速了传统茶文化的复兴。普洱茶, 创造了将虚化的“文化”转为有形财富的神话, 人们品饮普洱, 在很大程度上是关注它所带来的附加价值, 如健康、平和的心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岁月的厚爱。

摘要:普洱茶自2003年被炒热起, 一直活跃于茶叶市场。分析普洱茶的历史、文化, 普洱茶走红的原因是传统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很深的根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百姓的消费观念转变了, 茶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普洱茶资源稀缺,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 与众不同。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石昆牧.迷上普洱[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 2011.

[2]朱启忠.普洱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茶市观潮, 2007 (8) .

[4]雷平阳.天上攸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7.

[6]张俊, 陈文品, 白文祥.普洱茶历史发展三阶段[J].中国茶叶, 2004 (1) :35-37.

[7]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当前普洱茶市场产销形势分析[J].茶世界, 2007 (8) :10-13.

[8]刘学敏, 沈培平, 等.普洱茶文化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6 (9) .

篇4:普洱茶文化

普洱市景谷县出土的古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也许能从生物学上介绍茶的起源与进化史。古木兰被认为是被子植物之源,是茶树的垂直演化始祖,而景谷县是我国唯一的第三纪宽叶木兰植物群分布区。1978年,自宽叶木兰(新种)被发现以来,专家们就认定现在的野生大茶树有可能由本地区的宽叶木兰进化而来,在未遭受第四纪毁灭性的冰川活动的条件下,生存并传播开来。

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再到澜沧县邦葳的千年过渡型茶树王,最后到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茶树从野生型到过渡型再到栽培型古茶树的分布,也是人们从采摘野生茶树到有意识保护茶树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树的有力物证。

早在1800年前,普洱的居民就已经进行着茶树的栽培。至于采摘茶叶作为饮料,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濮国部落向周武王以茶纳贡之时。可见思茅是世界茶源地,也是我国茶树的起源主要地区,是“茶祖”之地。

布朗茶祖帕艾冷

“山龛节”是景迈上布朗族祭祀茶祖和祖先帕艾冷的节日,是布朗人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拜,祈求茶祖保佑幸福平安,茶叶丰收。

据芒景布朗族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一书介绍,布朗族起初将茶当作药用。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茶叶具有治病的作用,称之为“腊”,与其他植物“拉”区别开来。

帕艾冷领着族人便定居在发现“腊”的山上,就是现在的景迈山。后来娶傣王的七公主南发来为妻。七公主将傣族的先进种植技术传授给布朗先民,并推动了茶树的栽培和大规模发展。帕艾冷和七公主被布朗族共同奉为祖先,供奉在帕艾冷寺里。

直至今天,景迈山的布朗族,依然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今年的“山龛节”已是第1071届了,与汉族的春节相仿,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布朗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祭祀过茶祖后,春茶就开始大规模采摘。

来自芒景大寨附近的布朗族村民,都要穿着节日盛装前往帕艾冷古茶山祭拜茶祖,呼唤茶魂。传说,茶魂就是茶祖岩冷的化身,也是第一棵种下的茶树。人们深信,在茶魂的身上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茶魂,祭拜茶魂,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帕艾冷古茶山位于茶林深处,需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下穿行,随处可见高大的古木遮天蔽日,古树下是成片成林的千年古茶树。祭祖仪式开始后,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供台的中央,翻开古朴的茶经,在歌颂茶祖的诵经声中,高呼茶魂,声震山野,对茶祖、茶山顶礼膜拜。

在古茶山下来,我又来到另一处更为热闹的地方——帕艾冷寺,居住在芒景布朗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于此,在司仪的主持下,乡亲们手持点燃的自制蜂蜡,双手合十,虔诚地围绕在摆放着各种供品的茶魂台前,倾听部落里备受尊敬的长者诵经诵文,伴随着老人们三呼茶魂,给祖先敬上糯米饭、糍粑、蜂蜡香、礼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吉祥。祭茶祖诵经礼拜过后,布朗姑娘、小伙翩翩起舞,跳起欢快的象脚鼓舞,在节奏铿锵的鼓声和绵长浑厚的锣声中,放歌起舞古茶山,以示庆贺。惹得游客们溶在欢乐的人群中,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傣族茶祖召笼法

在景迈山傣族也有着他们关于茶的传说,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布朗族傣族人民所栽种,景迈、芒景的傣族、布朗族与茶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腊”一开始都被他们的先祖当做良药,随后才成为饮品、菜肴。

相传景迈村的傣族很久以前从德宏迁徙而来。傣族部落头人召笼法,率领3000余部落成员从德宏出发,迁徙到澜沧江流域。后来来到现在的景迈山定居了下来,“景迈”是傣语,“景”的汉语意为城,“迈”汉语意为新,“景迈”的意思就是新城府。后来召笼法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茶叶,采摘下来煮给妻子喝。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

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但认为能除疾病,就命名为“腊”。“腊”在傣语中就是除掉或弃掉的意思。后来,傣族就把茶称做“腊”。在景迈山上的傣族茶农普遍奉召笼法为他们的茶祖。

在孟连县芒中村,也流传着关于茶的传说。芒中村的一片古茶林,从前是孟连土司的御用茶园。相传,孟连的土司带领傣族族人,一路艰辛迁徙到孟连坝子,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在芒中生活的傣族农民经常上山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一个带着午饭上山的老农,在中午吃饭时,就地取材制作菜肴时,将野生茶树叶放进了菜中,吃后,感觉身体舒畅,精神倍增,后来就留意了这种植物。有时,村中老人生病了,也会采集这种树叶食用,并得以痊愈。朴实的傣族人们开始栽培茶树,并将这种植物供给土司,因芒中的茶叶醇厚绵长,土司便将芒中茶园改为御用茶园。每年春茶制作完成后,芒中的村民都有敲锣打鼓,将茶叶贡给孟连土司。现在还能依稀从芒中漫山古茶林中,看到孟连土司御用茶园的规模。品着芒中古茶,仿佛品尝着穿越千年的茶祖文化。

西盟佤族茶祖传说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还有很多野生古茶林、栽培型古茶林存在,这些活着“茶祖”也向人们讲述着西盟的居民与茶的故事。在这里也流传着佤族先民们发现茶,饮用茶的故事。

nlc202309020735

在西盟县,我遇到了佤族民族专家尼桑,据他介绍:5000多年前,祖先“艾勒”无意中听到了茶树与小鸟的对话,得知,茶树叶可以用来治病。4000多年前,佤族的另一个叫“艾侬”的祖先偶然发现,茶叶泡水具有消除疲惫的效果。茶叶作为饮品开始在佤族先民生活中出现。

在佤族长者议事、传承司岗里的传说以及部落的故事时,茶都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婚丧嫁娶,祭祀供品都少不了茶的身影。茶叶也是佤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交换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甚至一度作为物物交换的等价货币存在过。佤族先民喝茶也有特定的习俗,在喝茶之前,需先滴一滴茶水在地上,以示祭祀发现茶的先祖。佤族信仰万物有灵,在采摘茶叶时,都要对茶树茶祖进行祭祀,采茶人需带白米、草烟、茶叶等物品用芭蕉叶包好放在树下,并地向古茶树祈祷,说明采茶用途,采摘多少,恳求茶树赐茶。祭祀过后,按需采摘。

佤族人独特的饮茶习俗向人们展示古老传说的延续。在西盟的佤族部落中,有种擂茶的独特“吃茶”习俗,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木擂缸擂好的茶加入姜、桂、盐放在陶罐内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调节肠胃之功效,这次习俗与传说中用茶做药治病不谋而合。

另外一种饮茶方式又恰好印证了“艾侬”教人饮茶的传说。佤族独特的土罐烤茶,在土罐中放进些许茶叶,放进火塘炙烤,直到茶叶考成焦黄,茶香四溢,再把开水注入土罐,再次烧沸,也有地方会将火塘中火红的木炭放进土罐。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甘,焦中带香,还夹杂着少许的木炭的味道,回味悠长。

在佤族的生活中茶也是一种美食,将茶叶做成菜,与米饭一起食用。佤族将茶叶、辣椒、大蒜、芫荽、花生等各种作料可以舂成“药菜”,据说可以治疗胃病。

据尼桑说“普洱”一词在佤语意思是“我弟弟在的地方、我弟弟做生意的地方”。相传从前有对佤族兄弟,将茶叶用马帮驮到西盟力所乡的山烟街,与其他民族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活物资。后来兄弟俩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翻越景迈山来到了现在的普洱,随着生意的做大,弟弟不愿再回来就留在普洱。从此哥哥便称“弟弟在的地方”为“普洱”了。我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却实实在在表达出茶在佤族人生活的地方和茶马互市的一段过往。

多民族茶祖孔明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拉祜、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为什么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据说是因为孔明南征的时候,曾在思茅地区大力推广茶叶种植。直到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许多民族都流传着“诸葛亮与茶叶”的传说。勐海南糯山上的古茶树传说就是孔明的手杖变化而来,所以南糯山又叫孔明山。甚至,南糯山人的房子都是照孔明的帽子样式修建的。

攸乐茶山的基诺族认为自己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后裔,自称“丢落”。靠着诸葛亮传下的茶籽,他们种茶为生。

历史为上述说法提供了佐证。《普洱府志?古迹》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即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z文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上有祭风台旧址。清人阮福《普洱茶记》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遗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武侯遗种”的古茶树,请求茶叶丰盈、茶山昌盛、茶农安全。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共有六个民族把孔明当自己的茶祖,进行最高祭祀。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在思茅城北斑鸠坡,曾建过武侯祠;思茅玉屏山上遗有诸葛营,老街老巷居民常燃放孔明灯,人们常对儿孙讲述马锅头的故事。昔日的茶马古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似乎在断断续续的诉说普洱茶都那段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普洱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镇沅县千家寨2700年的野生大茶树、堪称世界茶树之王、全区29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园可谓是全球最大的茶树天然博物园,活着的茶祖之地。

链接

作为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茶祖历史文化旅游项目”预计投资100多个亿,以澜沧景迈茶祖文化公园为核心项目,孟连勐马普洱茶文化养生谷、西盟县佤山野生古茶树群落公园为延伸项目,以“茶祖”为魂,以“历史”为线,以“文化”为体,一头神秘茶山神林、灵秀古茶溪谷,古村寨,重点开发茶祖圣山旅游、民族风气旅游、历史体验旅游、休闲养生旅游,建设茶文化旅游产业、茶生态休闲产业、茶康体度假产业、茶绿色经济产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

篇5:普洱茶文化

工作总结

由中共普洱市委,普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普洱市民族文化旅游节”于2012年5月3日在普洱大剧院落下帷幕。民族文化旅游节,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展演逐步推出我市各民族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歌曲、乐曲、舞蹈作品及民族(民间)优秀的歌舞乐人才,是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普洱市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舞乐比赛的盛会。认真回顾我们为此次活动所做的工作,总结活动中的收获、体会与不足,对于我们今后团队的改革发展,打造响亮的拉祜文化品牌,为边疆民族文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澜沧县民族歌舞团由于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演员缺乏,在澜沧县代表队参加本届民族文化旅游节的筹备期间,县委、县政府,上级局机关领导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全面指导,成立领导小组,多次认真听取演员抽调、节目编排、服装道具等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每个环节都查找不足,解决问题,督促落实各项筹备工作。

第二,突出责任落实。为参加好此次民族文化旅游节,歌舞团制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共参加3个舞蹈节目,2个声乐节目,抽调外单位演员5人,抽调民间演员10人,4月23日进入正式排练,针对时间短,任务重,演员排练工作量大、情况多变的特 点,我们采用“分头办公、分块负责、加强合作、统一指挥”的运作方式,强化责任,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第三,工作认真务实。在此次民族文化旅游节开展的各项活动中,2012年4月30 日早9:30参加民族歌舞游演;2012年4月30至5月3日(全天)。在普洱大剧院广场划定的区域内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进行民族风俗、民族茶艺茶道、民族歌舞表演等风情展示展演;2012年5月2日在普洱大剧院参加舞台剧目比赛;2012年5月1日至5月3日在普洱大剧院广场中心舞台进行民族歌舞展演;2012年5月3日晚20:00在普洱大剧院参加闭幕式晚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我团的演员们都能够严格依照组委会的要求,听从安排,服从分工,早出晚归,认真完成所赋予的各项任务。

第四,取得可喜成绩。本届民族文化旅游节舞台剧目比赛,可谓是规模盛况空前,水平超过往届,全市各县区,共参加舞蹈声乐节目32个,澜沧县代表队所创作的拉祜族声乐节目《打谷调》尊重民族民间音乐的本土化,主题突出,表演质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荣获编导一等奖,所创作的彝族声乐节目《送郎调》以舞台整体呈现效果为依据,旋律优美流畅,合唱声部和谐,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民间唱法最终荣获表演二等奖,拉祜族舞蹈节目《新水荡情波》荣获编导二等奖,表演三等奖,舞美设计三等奖,布朗族舞蹈《布朗花》荣获编导三等奖,舞美设计三等奖。

第五,深刻认识启示本届民族文化旅游节己划上了一个圆满 的句号。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繁忙、成功和喜悦,认真思考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尤显十分重要。

1、这届民族文化旅游节舞台剧目比赛参赛作品中,各县区都生动地展示了当前我市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作风貌和表演水平,在题材挖掘、演艺技巧、舞蹈表现手法、音乐创作、服装设计和灯光设计等诸方面均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可贵的尝试,开拓了音乐、舞蹈艺术的表现领域,丰富并发展了艺术语汇。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令人惊叹;这次比赛,还涌现出大量融民间性、社会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西盟县民族歌舞团创作的群舞《阿嘣.女人》、《山寨牛铃声》,镇沅县代表队创作的《犬魂》既具有剧场感染力,又能触动现实题材、民族民间主题的感人作品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大丰收,我们也应该在发挥自己优势特点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创作思路上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2、在排练和比赛过程中,我们演员的专业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舞台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舞台表演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其他团队比起来还是存在表演和驾驭舞台的差距。通过这次比赛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注重演员舞台表演的培养的同时以专业为导向,积极引导演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在紧抓专业素质的同时,也不放松对演员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做到了德艺双馨、文舞相济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

3、对加强各部门工作指导与监督,向高标准高质量看齐等工作中,没有有优必争,有奖必夺的思想意识,还缺乏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精神,导致大家的积极性都不高,工作效率低。

通过参加这次民族文化旅游节,我们体会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及启示,有待于我们加以吸收和改进,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我们就能在不断的成长中清晰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在往后的工作表现得更加出色!

篇6:普洱茶解说

普洱龙涎独占春,人间历久系芳名。当年贡品香金殿,玉碗盘中动帝京。

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茶艺师——。很高兴能在这里为您冲泡这茶中奇葩——普洱茶。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有散茶和紧压茶之分,新茶和陈茶之分,生茶和熟茶之分,每一种茶性各不相同,其冲泡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今天我就以功夫泡法来为您冲泡一壶上等的普洱熟茶。

(1)孔雀开屏: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来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茶具。

茶盘,用来承接茶具。

紫砂壶,可以减少普洱茶中令人不舒服的杂味,尤以身圆、壁厚、砂粗、出水流畅者为上。是冲泡陈年普洱茶和熟普洱茶的最佳器具;

公道杯,用来均匀茶汤;

闻香杯,用来闻杯底留香;

品茗杯,鉴赏茶汤,品啜嘉茗;

茶道,可细分为:茶则,用来量取茶叶;茶针,疏通壶嘴,防止茶壶阻塞;干茶漏,收拢茶叶,防止茶叶外散;茶匙,用来拨导茶叶;茶夹,清洗茶杯。

(2)清泉初沸:普洱熟茶要求用100℃的沸水冲泡。

(3)温盏涤器:用沸腾的开水烫壶,可以提高壶温,便于冲出茶味。

(4)普洱入宫:置茶时先放拆散的茶 再放成块的茶。如此可以使散茶泡出味之后,块状的伸展松开才出味。(使每泡的茶汤均匀而且耐泡)。置茶量的多少可视壶的容积大小和个人口味而定(一般来说,七子饼茶,茶砖的置茶量约为壶容量的1/5;沱茶的置茶量比饼茶少一点;普洱散茶约为壶的1/4或1/3。)

(5)净洗尘缘:即洗茶,也叫温润泡。普洱茶因为长期贮放难免落上尘埃,洗茶不仅可以去其杂味,清洁茶叶,还能起到温茶、醒茶的作用。普洱茶正式冲泡前一般须洗茶2~3次。正所谓“涤尽凡尘心自清”,洗茶不仅洗去的是茶身上的尘埃,更是澡雪茶人的心灵。

(6)悬壶高冲,将水由低至高冲入壶中,激荡茶叶,激发茶性。用沸水再次淋浇壶壁,使壶内外温度保持一致,也可起到养壶的作用。

(7)母子相哺:茶道既是人道,最讲究人间的真情。我们将紫砂壶中泡好的茶汤注入公道杯中,此情此景好似一位母亲在哺育自己的婴儿。

(8)普降甘霖:将公道杯中的茶汤依次巡回,低斟于品茗杯中,以保证茶汤浓淡均匀。

(9)敬奉佳茗:双手将品茗杯中的茶汤分送给客人。

(10)静品香普:品茶讲究先观其色,再闻其香,后品其味。在品茶汤之前先欣赏诱人的普洱茶汤,好的普洱茶汤呈透明的深枣红色,上面浮有一层雾;雾越黏,吹之不散,茶汤不酸,则是难得的好茶。将杯中茶汤分三口啜饮,徐徐咽下。正所谓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称之为品。

上一篇:如何强化党员党章意识下一篇:如何做好机关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