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公司的自我介绍

2024-07-09

进入公司的自我介绍(共9篇)

篇1:进入公司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人们进入社交大门的一把钥匙。下面是文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入新公司的自我介绍,仅供参考。

进入新公司的自我介绍篇一:

大家好!我是人力资源部新来的.我叫吉品美.吉是大吉大利的吉.大家以后叫我小吉就可以了.感恩公司,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工作的机会.在以后的工作,我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的工作.借这次机会,我祝愿我们公司08年财运旺旺!祝愿领导及在坐的同仁,新年快乐!心想事成!谢谢!

进入新公司的自我介绍篇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鞠躬)我叫XXX,来自湖南XX,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平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的加入到“XX”这个大家庭中来,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也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新同事、新朋友。——借此,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谢谢您们能给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鞠躬)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我相信,通过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我们不但会成为事业上齐头并进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会成为人生中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朋友。最后,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鞠躬)

进入新公司的自我介绍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我叫,家在甘肃天水,今年刚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我性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做事认真并善于总结,乐于与他人交流。能够应聘到国虹工作我倍感荣幸,而能来到采购部工作,我不知道用哪些更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首先,请允许我借这次机会表达对各位领导的谢意,谢谢你们能给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一次如此之好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其次,我刚刚离开大学,对公司的规定、公司所要求的人际关系、公司所要求的能力等等的掌握程度几乎为零,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请各位领导和前辈能够多多指教,多多包涵!最后,我很想很想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掌握作为一名采购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这个部门,为公司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不怕吃苦,我也愿意吃苦,如果以后有哪位前辈有什么需要我去做,我不敢说能做到您所要求的标准,但我保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我的新入职自我介绍就到这里,真诚的谢谢大家!

进入新公司的自我介绍篇四:

大家好,我是刚被公司从**部门调过来的***,来接任你们之前**主管的工作,当然了,不是因为公司认为他做的不好,是因为工作原因相互调动,都是为了我们之间能相互学习.在这之前我很少接触我们部门的人,对大家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从别的地方听说了不少关于咱们的事情,心里觉得非常荣幸能和我们公司的精英们一起合作.我对咱们这边的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多支持,我也会虚心向大家学习的,希望在我们一块合作的日子里,大家能非常愉快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谢谢大家.进入新公司的自我介绍

篇2:进入公司的自我介绍

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鞠躬)我叫XXX,来自湖南XX,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平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的加入到“XX”这个大家庭中来,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也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新同事、新朋友。——借此,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谢谢您们能给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鞠躬)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我相信,通过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我们不但会成为事业上齐头并进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会成为人生中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朋友。最后,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鞠躬)

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我叫,家在甘肃天水,今年刚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我性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做事认真并善于总结,乐于与他人交流。能够应聘到国虹工作我倍感荣幸,而能来到采购部工作,我不知道用哪些更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首先,请允许我借这次机会表达对各位领导的谢意,谢谢你们能给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一次如此之好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其次,我刚刚离开大学,对公司的规定、公司所要求的人际关系、公司所要求的能力等等的掌握程度几乎为零,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请各位领导和前辈能够多多指教,多多包涵!最后,我很想很想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掌握作为一名采购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这个部门,为公司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不怕吃苦,我也愿意吃苦,如果以后有哪位前辈有什么需要我去做,我不敢说能做到您所要求的标准,但我保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我的新入职自我介绍就到这里,真诚的谢谢大家!

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三:

大家好,我是刚被公司从**部门调过来的***,来接任你们之前**主管的工作,当然了,不是因为公司认为他做的不好,是因为工作原因相互调动,都是为了我们之间能相互学习.在这之前我很少接触我们部门的人,对大家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从别的地方听说了不少关于咱们的事情,心里觉得非常荣幸能和我们公司的精英们一起合作.我对咱们这边的业务也不是很熟悉,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多支持,我也会虚心向大家学习的,希望在我们一块合作的日子里,大家能非常愉快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谢谢大家.进入新公司自我介绍篇四:

大家好,我叫YJBYS,来到XX公司已经有一个星期了,对于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来说,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上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需要去向很多同事们、领导们去请教,在此,先谢谢大家了,我会以最快的时间去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高效率完成公司领导安排的每一项工作,为XX公司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

篇3:进入公司的自我介绍

一、文献回顾与评析

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是影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 需要在独资与合资的进入模式之间做出选择。但是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产生影响的程度是没有定论的。已有的文献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东道国与母国文化差异越大,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时越希望采取独资经营的进入模式。其理由是文化差异越大, 在对投资进行组合管理时增加的公司交易与经营成本使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风险越大。为了最小化交易成本, 文化上的巨大差距使跨国公司在进入时选择更大的控制权 (Hennarta&Reddy, 1997) 。Barkema et a1.提出一个假说, 认为相对于独资经营, 文化差异对合资经营造成的负效应更加明显。究其原因, 在于合资经营的情况下, 作为投资方的跨国公司必须同时与嵌入东道国经济环境的当地利益相关者以及一家当地企业打交道, 跨国公司必须面临“双重文化适应”, 而在独资经营的情形下, 作为投资方的跨国公司只需要与嵌入东道国经济环境的当地利益相关者打交道。但是这些结论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实证研究的证明。

另一种观点则指出, 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之所以根据文化差异大小来决定在东道国投资时采取何种进入模式, 主要是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因此, 东道国与母国文化差异越大, 跨国公司在投资时越倾向于选择合资经营的模式。在文化差距大的东道国市场中放松对子公司的控制可以作为减少不确定性和信息交换成本的一种手段。在高文化差异的条件下, 跨国公司希望有更大的灵活性, 因此, 在投资时更愿意选择较低投资比例的合资形式以规避风险。因此, 选择合资方式, 跨国公司能够减少在文化差异大的市场中的风险。文化差异和在子公司中的投资比例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这一观点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如Brouthers&Brouthers (2003) 在对西欧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的研究中发现, 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在进入文化差异较大的东欧国家时更愿意选择合资经营方式而不是独资子公司。Kogut&Singh (1988) 认为, 较大的文化差异增加了跨国公司采用合资的可能性, 文化差异越大采用合资时失败的比率越低。Bell对荷兰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 不管文化差异大小与否, 合资经营都比独资经营更有可能性。根据Bell的解释, 原因在于合资经营的原因是多重的, 在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投资时合资经营可以较为容易地与当地企业沟通, 而在文化差异不大的国家投资时合资经营同样可以达到便利合作研究以及成本削减等目的。

虽然在东道国与母国文化差异究竟导致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采取何种进入模式方面存在不同看法, 但跨国公司显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文化环境对公司今后的生存、运营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所造成的额外成本能否找到其他的途径加以弥补, 最终决定是选择合资还是独资模式来进入东道国市场。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

对各国价值观和文化的测量, 比较著名的有Hofstede (1980, 1994) , Trompenaars (1993) 和Tayeb (2000) 等, 其中最具广泛影响力的是Hofstede的成果。Hofstede根据1967—1978年对116000名IBM雇员的问卷调查结果, 提出了4个刻画各国文化的维度:权力距离 (power distance)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不确定性避免 (uncertainty avoidance) 和男性主义 (masculinity) 。其中, 权力距离 (PD) 反映了一国管理者对权力的态度。来自高权利距离国家的经理, 在组织中往往以领导人自居, 善于控制下属, 喜欢获得较大的权利。而来自低权力距离国家的经理, 并不在意是否处于一个领导者的地位, 在组织中愿意和低级别的同事相处。因此, 来自高权力距离国家的投资者一般具有控制性权力偏好, 比较喜爱控制程度高的独资进入模式;相对而言, 来自低权力距离国家的投资者比较喜欢控制程度低的合资进入模式。

个人主义 (ID) 反映了一国管理者与人合作的态度。来自个人主义色彩强烈国家的经理, 比较关心个人利益, 相信成功来源于自我的奋斗。而对于具有集体主义特征国家的经理来说,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善于与人合作。所以, 个人主义指数越高的国家越倾向于选择独资的进入模式。

不确定性避免 (UA) 反映了一国管理者对待和处理不确定环境的态度。来自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国家的管理者, 大多是风险规避的, 通常会采用严格的内部规章制度来处理不确定性的问题, 所以在进入海外市场时, 他们往往比较谨慎, 并不愿意采取控制程度高、风险相对较大的进入模式。而来自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低国家的管理者, 大多是风险喜好型的, 他们并不关心风险的高低, 较少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避风险, 因此, 他们愿意采取风险程度更高的进入模式。所以, 不确定性避免指数越高的国家越倾向于选择合资的进入模式。

男性主义 (MS) 反映了一国管理者对社会中男性角色的态度。如果一个国家中的男性居于主导地位, 而女性只负责和处理一些支持性的社会活动时, 那么这个国家就是男性主义国家。在男性主义国家中, 人们喜欢炫耀;喜欢比较外在的东西。在女性主义国家中,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人们认为关系和合作比金钱更重要, 更关注于生活的质量。

本文沿用Hofstede这种划分方法, 选取对我国直接投资存量前十位中的部分国家与我国的文化指数进行对比研究。文化维度的各项指标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PD指数方面, 亚洲国家普遍高于欧美国家, 根据Hofstede的结论, 由于自身的文化特点, 亚洲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更倾向于采用独资的模式, 而欧美国家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合资的模式。

资料来源:Hofstede, Greet.Culture's Consequences.Newbury Park.Calf:Sage Publications, 1980。

在ID指数方面, 亚洲国家除日本外都比较低, 这些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更倾向于选择合资的模式, 而欧美国家的ID指数较高, 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更倾向于选择独资的模式。ID指数对跨国公司采取的投资模式的影响与PD指数的影响正好相反。

在UA指数方面, 韩国和日本的较高, 新加坡的指数较低, 而其他国家与中国一样处于中间水平。较高的UA指数决定了韩国和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合资的模式, 而新加坡较低的指数决定了其对外直接投资时倾向于采用独资模式。

在MS指数方面, 除日本以外的其它国家都和中国的MS指数值接近。高的MS指数决定了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 更倾向于选择独资的模式。

综合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方面, 来自于中国、新加坡、韩国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合资的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 而来自于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独资的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

以中国的文化维度各项指标值作为基准, 这些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个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程度。新加坡、韩国、日本在前两项指标与中国的差异较小, 而后两项与中国的差异较大, 德国、英国、美国与中国的各项指标差异正相反。将这些国家与中国文化差异数值的绝对值加总来综合考虑文化差异, 可以看出新加坡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最小, 其次为韩国, 而日本、德国、英国、美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因为没有直接的各国对中国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本文借鉴潘镇, 鲁明泓 (2006) 的调查数据, 就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进行说明。潘镇, 鲁明泓 (2006) 对1990-2000年间江苏省的3452家外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 从总体上来看, 来自欧洲和亚洲地区的外资建立独资企业的比重要高于来自美洲地区的外资。其中欧洲地区外资选择独资模式的比重为49.09%, 亚洲地区的外资选择独资模式的比重为47.96%, 而来自于美洲的外资选择独资的比重只有38.23%。如表3, 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中, 与我国文化差异大的国家更倾向于采用合资, 而与我国文化差异较小, 则倾向于采用独资的进入模式。这一结论支持了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第二种观点, 说明各个国家在中国选择进入模式时, 更多的是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

资料来源:潘镇, 鲁明泓对1990-2000年间江苏省的3452家外资企业的调查

通过对跨国公司母国本身的文化维度和母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影响的分析表明, 两者对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模式选择的影响不同,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选择起着更大的重要作用。但是从历年我国吸引外资所采取的进入模式 (见表4) 也可以看到, 随着外资企业进入年限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倾向于选择独资的形式。这是因为对初次进入东道国的投资者来说, 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但随着投资者在东道国运营时间的增加, 对东道国的文化、政策制度、经营惯例的认识逐步加深, 投资者在实践中将逐步获得关于如何在东道国经营的隐性知识, 并将这种隐性知识规范化、流程化, 形成组织自身不可模仿的战略性资产。因此, 在投资者后续的进入模式选择中, 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减少, 文化差异对进入模式决策的影响强度将降低, 文化差异从最初的主要考虑因素降为次要考虑因素。这是同一变量在不同时期对进入模式影响的强度变化。

三、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在国外投资经商和设厂, 相应的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和经营的安全问题也开始变得日益突出。由于中国文化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企业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尤其需要对投资和经营的东道国文化环境予以足够的重视。研究影响跨国公司进入模式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有助于做到知己知彼, 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谈判策略。

通过以上的研究, 得出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首先,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文化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道国与母国社会文化环境越接近, 文化差异越小, 那么投资风险也越小, 进入模式越倾向于选择独资。这是其它国家在我国进行投资时的规律, 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文化差异较小的亚洲国家进行投资时, 可以选择独资的进入模式, 以寻求最小化的风险规避和最大化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其次, 由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文化差异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企业在进入东道国市场之前应充分了解东道国的文化特征和对外资的政策, 尽量减少于由我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带来的较高的初期进入交易成本。同时为了尽快的融入东道国的环境, 降低文化差距带来的风险,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尤其是在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国家, 应更多地采用合资的进入模式, 以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 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 必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组织设计、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更孕育了极大的潜能。我国企业要选择正确的进入模式, 必须清晰地把握文化差异对进入模式的影响, 这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冰, 谢军.文化管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决策的关键[J].江苏商论, 2006 (7)

[2].周凌霄.东道国文化环境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J].亚太经济, 2006 (5)

[3].胡浩.论文化差异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J].社会科学, 2004 (10)

[4].潘镇, 鲁明泓.在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文化解释[J].世界经济, 2006 (2)

[5].Shie Makino, Kent E.eupert“, National Culture,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Choice between Joint Ventur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ubsidiary”,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31, No.4 (4thQtr, 2000) , pp.705-713.

[6].Scott shane,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Betwee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5, 627-642 (1994) .

篇4:进入公司的自我介绍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 互联网 大数据

一、引言

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后,立即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和金融机构引发“地震”,互联网金融迅速席卷整个行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背景下,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互联网理财领域,推出了大量的“宝宝”。对于具有较高风险的股票投资基金,在“触网”方面似乎慢了一拍。梳理传统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分析整个流程中的问题以及痛点,方能更好的找到证券投资基金“触网”的切入点以及关键点。

二、传统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

证券投资基金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传统公募基金的业务模式比较简单:基金公司设计产品,确定托管人,然后与发行渠道进行沟通,发行渠道销售产品募集资金,基金管理公司根据合约进行投资管理。

传统公募基金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统公募基金的产品和服务围绕银行展开,远离投资者

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中心,基金公司也是如此。基金公司发行产品,需要和托管银行进行沟通,得到托管银行的支持,然后再上报监管机构,拿到批文后,再和托管银行沟通发行档期,然后基金公司到各家分支行推动销售。整个过程中,基金公司很少和投资者接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金公司的客户就是银行渠道,而不是终端的投资者。

(二)传统公募基金公司重视投研能力,忽视客户体验

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基金的规模和收益率。长期以来,基金公司以产品为中心,任务都在发产品、做投资业绩,忽略客户服务和客户体验,致使一些基金公司所提供产品的投资周期属性使其投资需求和客户需求之间现错配。

三、畅想未来,颠覆传统

(一)基于大数据的投资者情绪挖掘

基金公司的生存依赖于其投资管理能力,因而非常重视投研能力的培育。股市变幻莫测,投资者对外部冲击事件的理解和反应非常复杂。在真实的投资行为中,投资行为不完全由意识层面的理性做主,而是屈从于潜意识的驱使。固有的分析方法无法对投资者情绪进行高质量的研究,而大数据时代这个局面有望打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阿里巴巴、微博、微信、百度等互联网平台沉淀了大量商品交易、社交、个人情感、搜索等方面的数据,拥有了洞察投资者“心动”的宝库。云计算的发展,则提供了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利用云计算来分析互联网上的沉淀的大数据,对投资者情绪量化挖掘。通过大数据,新的投资策略可以实现金融、数学、心理学的跨学科应用。

1.利用搜索关键词来构建证券投资策略。在构建影响因子的时候,可以把基本面因子、交易數据因子与金融大数据因子结合起来,其中金融大数据因子可以根据每只股票的搜索增量或者搜索总量来量化,将搜索平台的金融大数据信息与股票信息综合测度,构建基于搜索关键词的投资者综合情绪模型,进行指数化选股。

2.利用微博、微信社交平台的数据构建证券投资策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根据讨论话题的内容,识别出有关股票讨论的话题,可以量化股票的热度,再结合传统的基本面因子、交易量因子,构建出基于社交话题的投资者综合情绪指数模型,精选出具有超额收益预期的股票,进行投资。

(二)基于C2C模式的投资策略交易

进入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会发生巨大变革。如同国外证券投资行业一样,证券投资管理行业将走向数量化,然后数量化的投资管理行业将走向互联网化,互联网量化投资从B2C转为C2C。

利用互联网构建证券投资策略超市,一边对接投资策略提供者,另一边为小额投资需求的策略使用者。策略提供人一般拥有实操能力和碎片化的投资管理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这些零碎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衍生出投资方法策略。策略研究员也可以通过出卖自己的策略,根据投资获取回报,投资策略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

策略提供人提供的策略托管在云端,只要投资者购买投资策略之后,云端托管策略直通交易所,保证交易的保密性和交易及时性。云端智能托管,也让投资者省去了天天看盘的精力,节约大量时间。

为了方便投资人选择策略,以及对策略进行定价,需建立一套策略评价体系,如同淘宝商城的评价和买家秀,展示这个策略的前世今生。一个投资策略可以先被观察一段时间,通过后台确认是否审核通过,才可以上线。策略的定价可以根据投资收益率的变化,进行动态定价,这样整个C2C模式的投资策略交易平台就搭建起来。

在这种背景之下,证券投资基金可选择的投资策略范围变大,投资的方向也得到扩张,可以大幅降低基金管理的费用开支。同时,证券投资基金也可以在平台发布自己的策略需求,让很多人同时开发策略,进行投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策略研究的效率。

(三)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证券投资分析与交易

随着大量关于人们行为、情绪等大量数据的积累,以及云计算、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能会在云端催生出人工智能,使智能代理也可以通过学习,“贡献”新的认知。那么,证券投资领域因此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1.投资策略生产的变革。传统的投资策略生产模式将被颠覆,投资策略的生产将变得更快、更短、更个性化,且源源不断。机器学习的强大挖掘能力,结合大数据,将会产生更多以往无法通过经验和理论推导出来的新认知。完全个性化的、实时的投资策略生产成为可能,每个投资者都可以按照其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投资策略。投资策略本身将成为可以买卖的产品。

2.交易的变革。智能代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精度和更敏捷的反应执行交易。一个智能代理交易程序能够轻易地同时跟踪许多不同的证券,同时还能通过实时观察申报单的态势、高频交易数据,拟订最优交易指令,并准确无误地执行。跨市场、跨品种的交易将能够很轻松地实现,投资人可以所有的事情委托给云端的机器人自动完成所有的交易。

四、结语

目前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等,这些构成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应用极有可能在证券投资领域引爆一场巨大的革命,金融很有可能成为继电商之后又一个互联网应用的热点领域。互联网对于投资领域的颠覆已经近在眼前,一场投资领域的革命已经开始了。

参考文献

[1]陈宝卫.互联网基金发展现状、影响及监管对策:以余额宝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5,10.

[2]李峰.互联网基金喜忧并存[J].新财经,2014,09.

[3]陈宝卫.互联网基金发展现状、影响及监管对策[J].金融会计,2014,06.

篇5:进入部门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张信敏,法学院法学专业。我来自广东汕头。

我平时喜欢看书、打球和玩,有着广泛的爱好。我最敬仰的是冬天傲梅的坚持以及它那顽强不屈的品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带着那一份坚持,以充沛的精力和虚心的态度来协助部长完成好部门的工作。希望今后能融入法学院团委学生会这个大家庭,与大家共同进步!

篇6:进入部门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蔡婉雯,英文名叫moey。我来自香港,是法学1年级的学生

去年我是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预科A升上来的,虽然去年我没有在华文做过任何干部,但是我在中学的时候曾是香港女童军13小队队长和小组组长,现在我还是香港深资航空女童军成员之一。曾在小学中学举办过大型活动,对於组织和宣传工作有一定认识,加上每一年中学开放日我都有参与组织的工作,我希望能够帮得到大家,我期待在法青法援学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认识更加朋友,扩阔我的眼界。除此之外我的嗜好是唱K,shopping,还有煮东西,有空可以找我一起出去玩一玩,开心一下!

篇7:进入部门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陈晓静,来自广东东莞,原为法青干事,现任法青法援活动部部长。跑步是我最讨厌的运动,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都挺喜欢的。平时喜欢看看小说、电影或者电视剧,有时也打打游戏,好像有点宅(*^__^*) 嘻嘻。但是如果你在我经济基础牢固的情况下,叫我一起去狂街、看电影、唱K、吃饭、打球或者到哪去玩,没问题,我奉陪。嗯,看得出来我时而活泼,时而文静,但请注意,本人绝无精神分裂……

基本上,我这个人还蛮好相处的,秉着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宗旨,脾气好,很少生气,但是生气起来后果很严重。性格有点直,所以有时说话会比较直接,但是我绝对无意伤害你,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而已,TRUST ME!所以有时怕一不小心伤到别人,会比较少说话,但如果我跟你比较熟,我就会常开你玩笑了。Please be careful!

篇8:进入公司的自我介绍

关键词: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事前证据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国内外有关多元化的实证研究文献很多, 但至今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虽然众多研究表明, 多元化经营会损害公司价值, 并成为一种统计意义上的共识。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从静态角度研究多元化的, 极少有从动态角度进行的研究。在能查阅到的外文文献中, 只有Sharma and Kesner (1996) 对进入前的条件和进入后的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而多元化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必须考虑其长远与动态影响。从长期动态的角度分析, 某一特定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企业至少应在产品处于衰退期考虑更新产品或进入其他业务, 因而没有一个能真正始终处于专业化经营的企业, 专业化总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多元化战略系统则是稳定的。正如Schoar (2002) 指出, 分清处于多元化的静态效应与实施多元化的动态效应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从静态角度看, 多元化企业一般比专业化企业更有效率, 因为多元化可允许企业利用协同效应寻求新的产品或市场机会。从动态角度看, 多元化通常是对持续经营中存在低效率业务的合理反应, 因而效率损失或者多元化折价交易就是难免的。因此, 从行业的进入与退出角度研究多元化, 就可从源头上揭示企业实施多元化的动因。

(二) 国内文献 国内的大多数研究参照西方的研究思路, 较少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贾良定等 (2005) 在比较了西方理论界与中国企业界关于多元化动机、时机与产业选择的基础后发现, 在对多元化动机的认识上, 两者的认识共性着重从资源和资产组合角度来考虑企业多元化的动机, 两者差异主要是西方比较强调资源论、交易费用论和代理论方面的动机因素, 而中国比较强调资产组合论、政府政策论和制度论方面的动机因素;在对多元化时机的认识上, 西方比较强调当企业面临威胁时进行多元化, 而中国比较强调当企业有实力时进行多元化;在对多元化产业选择的认识上, 西方非常强调产业选择的关联性, 而中国比较平衡地考虑关联性和吸引力。这意味着, 按照西方范式研究中国的问题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因此, 本研究将从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的角度分析多元化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并使用公司进入前一年度的数值与进入新行业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寻找公司进入新行业的事前证据。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选择2001年前上市的519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逐年比较公司主营业务所涉及的行业, 考察在2001~2005年公司经营所涉及行业的变动情况。在最初的分析中,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 按公司经营涉及的行业变动情况进行统计, 共发生430起行业变动, 其中进入新行业234起, 涉及32个行业;退出原行业196起, 涉及29个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标准进行分类, 公司进入与退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几个行业, 按进入或退出数排名的前10大行业分别占进入或退出总数的70%与65% (见表1) 。可以发现, 按照进入数与退出数排名的前10个行业中, 竟有6个行业相同, 且排名基本一致。进一步比较公司各年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发现, 有31家企业在早些年进入某一新行业, 旋而又退出了该行业, 且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医药制造业上。一般情况下, 退出原经营行业是在对投资项目成本效益权衡基础上做出的一种理性决策, 是公司基于该行业的竞争状况与自身条件所做出的合理选择, 也是对公司产业政策的一种主动调整, 没有对退出原经营行业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本研究将视角集中在进入新行业上。为此, 本文重

注:某公司在同一年中同时进入几个新行业, 按多次计;若该公司在不同年份中进入新行业, 也按多次计。如该公司在进入行业的同时退出原有业务, 仍按1次进入计。这可能出现企业进入新行业后, 其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仍为1的情况。进入或者退出制造业按两位数代码分类, 其他按一位数代码统计。表内括号中注:某公司在同一年中同时进入几个新行业, 按多次计;若该公司在不同年份中进入新行业, 也按多次计。如该公司在进入行业的同时退出原有业务, 仍按1次进入计。这可能出现企业进入新行业后, 其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仍为1的情况。进入或者退出制造业按两位数代码分类, 其他按一位数代码统计。表内括号中数字为进入或退出某特定行业的公司数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有关公司基本资料、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缺失数据以及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于深圳巨潮信息网公司所披露的相关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

(三) 模型及变量定义 在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原因, 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ENTRY=α+β1ROA+β2NCF+β3PBI+β4TOP1+β5MC+β6MO+β7BSIZE+β8DUAL+β9INDR+β10A+β11IMPL+β12HI+ε。式中的有关变量说明见 (表2) 。由于公司是否进入新行业要考虑进入前的条件, 因此, 除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用进入当年的数据外, 其余变量均用进入上一年度的数值。在对样本公司特征值按年度进行分析后发现, 除了变量ENTRY在不同年度间有显著的差异外, 其它变量无明显差异, 因此, 对上述模型按不同年度的数据进行混合回归不影响结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皮尔逊相关系数见 (表3) 。结果显示, 进入变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赫芬达尔指数、员工人数以及资产规模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与高管持股在0.05水上显著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都未超过0.1;而与公司绩效、高管报酬以及董事会制度变量 (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与独立董事占比) 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意味着, 是否进入新行业是公司的重大决策, 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而不仅仅只受到个别因素的重大影响, 单纯依靠相关性分析尚不能说明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原因。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双尾) ,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双尾) 。除了第二列括号中的数值为中位数外, 其余的括号内数值为P值

(二) 回归分析 由于新行业进入变量ENTRY为二分变量, 可利用SPSS13.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Backward (条件) 法的回归结果见 (表4) 。可以看出, 尽管Cox&Snell R2数值较小 (0.128) , 但模型正确率较高 (0.712) , 预测变量的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10, 且不能从模型中淘汰出去, 因此, 模型总体上是合格的。新行业进入变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营业务收入能力、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生产能力、多元化指数以及员工人数均显著负相关, 而与公司业绩、高管持股比例以及独立董事占比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除了MO (0.046) 与IMPL (-0.188) 较小外, 其余变量均较大, 尤其是ROA与NCF的回归系数分别达到-3.223与-2.182。此外, 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资产规模与高管薪酬均未进入方程。 (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进入新行业的可能性负相关。本文认为, 在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我国上市公司中, 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其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 可能会导致其利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于是就产生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委托代理的问题:一种是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种是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事实上, 在大多数国家中, 根本的代理问题不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而是外部投资者和控股权股东, 尤其是能完全控制管理者的股东之间的冲突。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 股东之间的股权制衡程度较大, 对于中小股东的掠夺就越不容易, 通过多元化进行利益侵占的动机就会增强, 多元化水平也就会上升。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时, 企业的股权制衡程度就较低, 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占越容易, 也就越不愿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进行掠夺。因此,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可能与进入新行业负相关。 (2) 主营业务能力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能力越强的公司进入新行业的可能性越低。本文认为, 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 资源在不同业务之间转移是要付出代价的, 企业原有生产与技术能力的移植通常会有效率损失, 因此, 如果公司保持着较强的主营业务能力, 维持既有的业务维度就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相反, 如果公司的主营业务能力较弱, 尤其是经营现金净流量长期入不敷出时, 进入新行业寻求新机遇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公司业绩与进入新行业之间的关系表明, 绩差公司有着较强的动力进入新行业寻求发展机会。因为对绩差公司来说, 停留在原有行业里继续经营只能等待判决, 而进入新行业可能是较明智的选择。由此可见, 与绩差公司相比, 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较少通过进入新行业的方式寻求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以2001年前上市的519家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逐年比较公司主营业务所涉及的行业, 考察在2001~2005期间公司经营行业数的变动情况, 发现共有212家上市公司进入新行业, 约占样本总数的10%。在此基础上,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了公司进入前的条件与进入新行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 公司规模越大, 主营业务能力越强, 经营现金净流量越充分, 公司业绩越好, 高管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进入新行业的可能性越低, 董事会制度对公司进入新行业没有显著影响。国内目前尚未有类似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研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研究路径。但本研究尚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没有考虑公司进入新行业的规模与性质, 视所有进入为同质的, 可能会导致结论简化;二是没有考虑公司原经营的行业对新进入行业的影响;三是没有进一步考察期间先进入而随后又退出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艾健明, 柯大钢:《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经济管理》2005年第14期。

[2]贾良定等:《企业多元化的动机、时机和产业选择:西方理论和中国企业认识的异同研究》, 《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3]Schoar, A.Effects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on productivity.Journal of Finance, 2002.

[4]Sharma, A.and I.F.Kesner.Diversifying Entry:Some ex ante explanations for survival and growth.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篇9:CIO带领公司进入沟通时代

CIO淹没在信息当中。

连简单的网上搜索也会产生大量信息。比如说,随便在谷歌上搜索一下,就能得到数百万的结果。如果CIO想要的信息不出现在头四页上,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但如果要找的信息就在第5000页,那将会怎么样?

坦率地说,大多数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济于事,因为技术无力应对信息泛滥问题。

每个人创建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员工有太多设备在实时捕捉信息,以至于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有多少数据被创建。例如,一旦有人买下一条牛仔裤,那么就生成了诸多数据。然后这些数据转换成信息后发送到某处,以便分析或采取行动。

显然,信息时代虽好,但信息也成了问题。

那有什么解决办法?CIO需要推动本公司迈入沟通时代,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司变得更加卓越。

利用合适的工具

出人意料的是,CIO拥有所有出色的沟通工具,却以信息时代的方式来使用它们。原因何在?因为不少CIO仍抱有信息时代的观念。因而,需要学会如何利用现有工具,又能推动公司发展,并增进内外沟通。下面这些建议可以帮助公司迈入沟通时代。

知道如何沟通和学习 不是每个人都以同一方式来沟通。在一些国家,人们不回语音邮件是很平常的事,但他们确实回文本邮件。同样,不同年代的人偏爱不同的沟通工具。

关键是要了解人们喜欢如何沟通。因此,CIO在使用某沟通工具与某个人或某群人沟通之前,要问问自己“这个人(这个部门或这家公司)偏爱怎样的沟通方式?”要是心里没谱,就看看对方平常是如何沟通的。人们往往使用最习惯的沟通工具。如果CIO的目的是要引起某种行动,沟通方式就要让对方有所响应。

正如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一样,他们学习和汲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同。有些人宁愿听书而不愿看书。明白了这一点,CIO会认为语音邮件和文本邮件哪个更重要?其实都重要。个人的学习方式通常体现了其沟通方式。因此,如果CIO试图进行沟通、让对方汲取信息,以对方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岂不是明智之举?

利用现有的沟通工具,CIO就能迎合某企业偏爱的沟通方式。

引入社交元素 社交媒体的目的是沟通,而不是通知。这就是为何社交媒体会受到如此广泛认可的原音。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互联网是用于通知的庞大工具。现在,它变成了用于通知和沟通的庞大工具,而这种转变迅速得到了所有人的积极接受。但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在内部使用这些沟通工具。然而,一旦CIO了解了各种社交媒体应用的魅力、如何将它们用于公司,很快就会发现它们是重要工具,可以促进沟通工作。

视觉沟通 和传统的视频会议不同,视觉沟通可使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与一个人或多个人迅速召开视频会议。出门在外的人可以在提供宽带连接的酒店客房里,使用笔记本电脑、Skype或AIM等免费软件,与亲朋好友进行联系,增进人际关系。现在许多公司发觉了视觉沟通的魅力:可以改善与销售队伍、业务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联系。CIO问问自己:公司能不能利用视觉沟通来增进内外的联系?

如果公司调整社交网络技术的使用,利用少量成本,就能增进沟通和协作、解决问题以及获得竞争优势。又由于许多这些工具是免费或近乎免费的,所以任何规模的公司都能使用它们。

CIO越早积极接受这些工具,并投入实际使用,就能越快增强传达信息的能力,让员工行动和响应起来。

建立社群 目前有两种网上社群:兴趣社群(communities of interest)和实践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对商业来说,实践社群更适合。这种社区的成员可能是某公司或某行业的所有销售人员,或者是一组心脏病专家。这是一种专业的实践社群,成员们共享专业知识和最佳实践。

公司可以建立电子实践社群,以便大家交流想法、共享知识,可以为销售员、工程师、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IT等部门的人员建立一个社群,然后再考虑扩大其圈子,以加强沟通。比如说,如果CIO为所在行业的所有CEO建立一个实践社群,将会怎么样?这样一来,将触角伸到了本公司以外的圈子,可以把行业最佳实践联系起来。这方面的机会无穷无尽,它们提供了沟通渠道,可改善整个公司的交流和创新。

上述建议旨在改善沟通,而不是仅仅提供更多信息。因此,CIO要问问自己:公司如何在内部使用这些工具,而且在外部如何与交易合作伙伴、客户进行联系,以便加强沟通。

转变观念

CIO当然希望公司内外的人都采取行动、响应自己的沟通。有没有这方面的工具呢?有——其实公司内就有许多这样的工具,但员工们在使用它们时抱有信息时代的观念,这使得他们碌碌无为。

要是CIO对面临的沟通时代还有疑虑,只要看看营销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可。过去的营销是单向的、静态的。公司先做好电视、广播或报纸广告,然后投放下去,希望销售额会增加。而如今,许多公司以全新的方式来开展广告营销工作。比如说,它们搞比赛,让选手们做视频,演示自己的产品为何很优秀,然后特意选择重大活动期间发布获胜者的视频。这样一来,公司就把顾客变成了积极参与者。营销方面的这种转变其实就是沟通方面的转变——希望人们与品牌进行互动,并参与到其中。

这一切意味着CIO不能认为自己仅仅是CIO、首席技术官或技术经理,还得认为自己是首席沟通官。请记住,要花时间在通知上,更要花时间在沟通上,所以要关注公司试图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数据和信息虽好,但CIO更应该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使用如今的技术,只有这么做,CIO才会促使大家行动起来,让公司取得新的成功。

链接

SNS网站不只是娱乐

在过去,CIO习惯于在网上张贴各类通知,期望客户能够注意。实际上,这些通知大多数没有效果。现在,更多社交网络正在改变企业的沟通方式。

国外诸如Facebook、Twitter、Wikipedia、YouTube、Digg、LinkedIn等SNS网站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沟通方式。而国内诸如开心网、人人网、酷六网、百度百科等仍旧偏重于娱乐方面,而很少有公司将其引入到沟通方面。

就算最火的微博,大多数公司也仅仅是把它当做发布产品的平台,而缺乏真正的互动。

国外许多公司,侧重于不同平台的功能,投放不同的产品。比如视频网站注重娱乐性,公司就会发布“软性广告”,将产品与娱乐性揉为一体,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产品。再比如,公司再做产品宣传时,可让诸多观众制作视频,选出优秀的获胜者。

国外企业用微博发挥企业“前台+售后中心+技术中心+呼叫中心”的作用,多方面与用户互动,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类问题,改善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服务供应商管理程序下一篇: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社团文化活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