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2024-07-14

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精选8篇)

篇1: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合资公司就是跨国文化公司。合资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跨国经营的成败。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融合

合资企业不仅是中国利用外国资金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来自不同环境、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管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正确认识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努力搞好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管理冲突,对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的认识

(一)中美企业文化特点比较及形成的背景

1、中国企业文化政治色彩浓厚。中国企业文化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具有明显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的企业文化。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所以,企业文化中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含有大量的政治内容,并受到政府机关的控制和干预,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这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政企不分,政府成为企业的主管,企业财产属国家所有,企业人员属国家编制,企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经营目标以及具体的经管计划都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干预。虽然现在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企业逐步走上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色彩并没有受到削弱,员工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企业员工一般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体谅国家的难处,献身自己的工作岗位,忘我工作。

美国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最终目标。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文化传统向来推崇“成就和实用主义”,所以,总是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成就”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来衡量个人或企业的价值,崇拜金钱,认为赚钱就是英雄。“利润最大化”就是美国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尽管许多企业非常关心自己的员工,关心社会发展,认为赚取利润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手段,但实质上是在掩盖赚钱的动机,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并赚取利润为目的。

2、中国企业文化重伦理道德。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将“利”与“义”对立起来,重“人伦”和重价值理性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是干部的考察任命,还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判断,乃至于企业决策及其行为的选择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都不是以客观经济效果作为评判依据,而是以伦理道德标准作为衡量的基本价值标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注重伦理道德的企业文化特征。所以,中国企业员工集体主义意识浓,每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有意义,在企业里员工把企业当作一个大家庭,不同程度上对企业有一定的依附感和归宿感。

美国企业文化则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无论是整个企业还是其中的每个成员,一般都不会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崇尚不断进取和发展,崇尚学习和自我改进,崇尚高效率,强调“新、快、变”,相信明天会更好,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与美国社会特别推崇的“成就、效率、进步”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追求卓越是美国企业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促使美国企业走向成功的主要动力。

3、中国企业重以人为中心。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由于几千年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价值取向是“忠、孝、节、义”,把它作为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其准则是以仁义最大化,用以调整人际关系。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起到维持社会和企业稳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今天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强调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和崇尚竞争冒险的个人主义。美国企业家以及普通员工都信奉“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的行为准则,认为独立自主比依赖他人更可靠,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利也是不容侵犯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自于“独一无二”的个人。因此,时时处处强调自信、自尊、自我实现、突出自我和自我奋斗,企业也为每位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遇,鼓励个人奋斗、冒险和创新,表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故美国的市场经济也被称为个人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消费者经济学。

4、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个性不鲜明。我国长期以来在实行计划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加上企业与政府之间所形成传统“依附”关系尚未彻底解除,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独立自主的经营权,难有能按自己行业特点和性质构建起来的企业文化,也就很难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因而大多是形式和内容几乎一样的企业文化。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同时又在文化上易于包容其他文化的国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非常强调规章制度和契约的约束作用,企业的组织机构既严密稳定但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规章制度相当完备,特别重视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外在控制手段,推崇“硬管理”。在美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由一系列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和调节的,实行“责、权、利”统一的人员聘任制,分工明确,对事不对人,因此,工作效率高。

(二)、中美企业文化差异的分析

1、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广大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文化要能够很好地吸引和激励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参与企业管理,体现整体性。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它能形成企业的合力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符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利润,从而取得企业经济的发展。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它的企业一则把财务目标作为企业最高目标,也就是把获得最大利润和扩大投资回报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般。在他们看来,办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利润多就意味着管理成功。美国企业管理者重视成本、利润等财务指标,精通的是策略、规划、模式和计量理论。

2、企业管理的中心不同。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者强调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认为人既是企业的主体,同时又是企业的客体。因此,把人视为企业的“协作人”,注重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依附感和归属感。同时,又把人作为“社会人”来看待,认为人并非单纯地满足金钱的收入与生理的欲望,他们更有社会的、心理的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关心、尊重他们,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各方面的要求,使他们为企业竭尽忠诚。美国企业在管理中,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他们只把人当作经营管理的客体,把人单纯地作为机械人、经济人来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劳动的惟一动力,只要肯出大价钱,优秀的管理、技术以及对企业的忠诚都可以买来,忽视人的心理的社会需要,缺乏对员工感情和需要的了解,不善于对人进行精神激励,他们的管理者对下属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你为我干了什么。

3、员工对公司的态度不同。在中国企业中,管理者要求企业员工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为了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发达,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使之与企业成为一个祸福同享、荣辱与共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员工对企业具有较强的归属感。美国企业的员工对所属公司一般没有什么归属感,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往往根据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变化,哪里能赚钱、哪里能得到提升重用就往哪里奔,不愿长久地停留在一个企业,对企业没有依附感。大量人员流动带来培训成本升高,促使人们追求迅速提升而忘掉公司目标,人际沟通困难,缺乏合作。员工与企业关系淡漠,只是一种雇工与雇主的关系,彼此缺乏信任感,即使每个人都很出色,但要让大家深刻领会企业宗旨,分担企业风险,为企业献身就成为不可能的了。

4、经营决策方式不同。中国企业实行的是集体决策,注重集团内部的协调,在决策方法上往往强调集体讨论,按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重视广泛听取和探讨下属人员的各种意见,力求在公司人员中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取得一个统一的看法。美国企业实行的是个人决策,在一些重大经营问题上由最高领导拍板决策,不需要同下属讨论研究。在美国,人们信奉的是决策权必须高度集中和专断,他们认为大工业生产需要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决策是一种权力,不能分散,只有最上层的管理者才有权决策等。美国的这种个人决策特点是决策快,责任明确,但是,贯彻中的协调难度大,遇到的阻力大。

5、企业内部的组织原则不同。中国企业一般组织机构管理层次的划分,在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上不明确,讲究集体决策,组织负责,个人职责不明确,这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视为企业的共同体,企业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强调相互间的联系协调,发挥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员工的一专多能。美国企业强调机构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各行其职。企业依靠各级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和控制,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协调。在美国一些大的公司为了加强对公司的控制,一般都设有一些特别行动小组的机构,这些小组遍及整个公司,一发现问题或者怀疑有什么问题,就派小组去处理。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权责应该更明晰并应该趋于一致,企业应该转化观念,明确组织目标,完善监督机构,以更现代和严谨的组织结构和要求去配合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6、领导风格不同。在中国,企业的领导风格基本上是协商型,注意同下属和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领导同公司融为一体,不突出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注意倾听下属意见,想方设法增加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接触。美国企业的领导风格基本上是一种命令型。美国企业信奉的是领导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拥有处置一切的权力,习惯于用军队的指挥方式来管理企业,善于发号施令,下属要唯命是从,不得违背。

(三)、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1、物质文化的差异:物质作为一种实物形态,在合资企业中为中外双方所共有,是企业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建设合乎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企业物质外壳是合资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中方引进美方甚至世界各地对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现代化大生产管理方式后,必须面对大量较低水平的手工劳动操作,并受到较为落后的基础配套设施所限制。要适应其高技术、大规模生产的工作环境,就需要一定的心理和文化适应期,也需要一段为时不短的建设与完善期。

2、行为文化的差异:外方企业通常采用其组织机构设置,实行层级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同时也要求为配合生产采用了适用于自身的部分配套规章制度。但是,这样的规章制度必然还有较多地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或是仍处于适应调节期间。美方人员在许多情况下会采取强制的方式要求中方人员贯彻实施其管理模式,这往往使中方被管理者对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并在管理的空隙中尽可能地应用中国的管理方式,使制度化管理难以贯彻实施。即会出现先进规章制度造成低效管理的尴尬局面,这是双方对对方管理方式和制度没有能具体了解且适应期较短所造成的。

3、精神文化的差异:企业精神是合资企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合资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合资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若在合资初期中美双方的高层管理人员只重视生产与经营状况,而忽视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没有意识到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可以减缓文化冲突,没能提炼出比较符合合资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企业精神,这就会使中美方不能齐心协力、统一行动。加之双方欠缺协调,就会导致许多决策出现分歧,状况再恶化,从而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

二、中美企业文化融合问题试讨论。

在几百年来企业文化融合的不断摸索和建设过程中,据研究表明,企业现有的几种文化共存形式为:

一是统领,所谓统领是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其他文化则被压制。该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成员产生强烈的反感,最终加剧冲突。二是折衷。所谓折衷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表面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很小时,才适应采用此法。三是融合。所谓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理解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统一的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合金”优势。

根据我国企业文化特点及分析差异可知道,双方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在中美企业文化共存的三种形式中,最适用的就是融合。

(二)文化融合的方法及步骤

1、跨文化管理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更要注重决策目标、共同价值观等深层次文化因素的沟通与融合。中国的合资企业需要跨文化管理。一方面,建立在中国境内的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要受到中国大环境的制约,它不但要遵守中国的有关法规、制度,而且其组织管理体制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具有双向性,其员工多来自中国本土,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外双方的沟通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不同管理方式的融合也是长期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融合将促使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1)客观的识别、比较不同文化差异

由于中美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互相接受必须建立在互相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文化冲突又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所以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多角度理解,详细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成因、表现及可能导致的问题。管理者要正确的识别和区分中美文化差异、合作方企业文化差异,分析并描述现有的企业文化。比较双方文化的异同点,这样,就可以区分出沟通协调中发生的文化障碍、文化差异及其他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管理及针对性的措施的实施。

(2)加强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适应和反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①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②文化的敏感性培训;③文化的适应性训练;④语言学习;⑤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⑥合作关系建立等。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②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作法的理解;③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④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⑤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的聚力。不仅如此,跨文化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公司花钱或提供培训,不仅是对业绩出色的员工的激励,而且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搞好跨文化培训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选择那些在多元化环境中经受过锻炼及能掌握对方语言的人员。

(3)建立共同经营观及公司文化

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要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也使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又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跨国公司的文化变迁能力。公司文化建设管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依靠制度来保障文化的推行。在企业文化被导人后,仅仅通过软性的宣传和培训不可能使所有的员上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它,还必须依靠灵活而有效的制度来巩固和维护它。特别是当中国的社会监控体系还没有完善的时候,让员工健康地成长十分重要。

2、推行本土化管理

企业合资后,应推行跨文化的本土化管理。本土化、当地化是合资企业文化核心,融入本土化管理以消除文化差异是跨国经营的重要保证。了解并承认合作方优势所在,充分利用联盟的各方优势资源,更注重运用本地人才,尽可能地让经营与管理融入本土文化之中。美方应多与国内的同行合作交流,与合作方多沟通,提取合作对方原有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先进之处,相信在这一系列合作中,跨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企业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跨国合作的势头生气勃勃、蒸蒸日上。合资公司的本土化策略包括:①生产本土化;②经营方式的本土化;③管理制度的本土化;④管理人员的本土化;⑤研发本土化。

3、强调和谐的合作关系

企业合资后,必须建立“结盟取胜、双赢模式”的发展战略,所以应强调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企业文化也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员工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二是要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三是加强公司内部文化交流,企业内的多方员工能在融洽的人际环境中工作生活。

4、共建学习型团队和文化 企业合资后,要着手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即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已进入了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率不断加快的时代,所以21实际已成为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和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世纪,人的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在著作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因此,企业只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才能适应科技、信息社会更加迅速发展的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立足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可通过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来提高团队学习能力、强化员工素质。

5、提炼出新的企业精神

熔铸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经营等观念形态,提炼出富有特色的超越文化差异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总和的高度浓缩、升华和集中反映。在国际管理学界广泛的一种说法是:企业员工的知识再多也不如他们的智力作用大,智力再好也不如员工素质起作用,而素质再好又不如员工的觉悟作用大。企业精神实质上是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员工觉悟和能量的有力武器。企业合作体制、结构的变化,要求企业文化战略也要适应这个变化。为此合资企业必须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抛弃一方统领一方的观念,尽快融合双方的差异,找出共同点。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发展、建设彰显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间最高层次的竞争,企业惟有具备雄厚的企业文化力量,才会在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逐步走向世界,各国企业也在走向我们。由于文化差异,企业在共同合作和经营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冲突,但是出于中外企业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中外企业文化会出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合金”文化。

参考文献:

1、樊文富 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分析及两国企业合资后对文化融合的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4年第1期

2、周钟 合资企业的文化整合《国际市场》 2001年第6期

3、郑 宁,胡琳瑜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企业经济》 2004第6期

篇2: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

?

篇3: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关键词: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差异

一、引言

自东方盘古开天辟地, 西方耶稣创世纪, 中西方的文化的发展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 看似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教育体系, 但是综合其本质却又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体系。

二、中西方文化概述

所谓文化就是指,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加简单的定义就是金钱、地位以及相关的教育程度等文化成果。当将不同的文化放在统一的一个维度中就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 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着“扬弃”的态度, 对优秀文化进行借鉴, 对糟粕文化进行取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割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文化也是在发生着质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也在某种层面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就导致文化层面发生的质变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更有甚者, 影响着人民的正常社会生活。这种文化往往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体现。

三、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差异的存在,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西方总体文化的不同。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来剖析其相互之间的差异, 是进行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下面就中西方生活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析。

1.中西方生活方式差异。中国的古代文化, 发源于中国古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其中闭塞的环境使人们安分守己, 形成比较保守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古代封建文化影响下, 土地早已经成为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依靠。然而同一时期的希腊文明, 由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 其受海洋熏陶出现的商品经济使得西方文明形成了商品贸易为中心的海洋文化, 人民开始努力向外探索, 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新的市场。

而在衣食住行方面, 也不尽相同。从中西方的穿衣风格来看, 虽然现代社会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越来越小,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前。旗袍和长袍马褂是男女穿着的主要服饰特征。中国人民由于自身的封建桎梏, 导致服饰在设计和装饰方面都存在着保守的因素。在西方, 崇尚解放天性的自由理念, 在服装设计和装饰方面就更加的注重人类自由理念的发扬, 以舒适和自然为穿着特点。

2.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文化虽然都是由于一定的地理条件决定的, 但是却有着质的层面差别。这也就导致出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例如西方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自然科学理念;而东方古代存在的封建王权则培养出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人文理念。

3.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 无论是红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然而这些特点都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决定的。

对于我国来说, 由于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压迫、反抗的阶段。而在艰难的岁月中, 中华民族凭着团结、合作的精神取得了胜利。也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相比较来讲西方文化比较推崇个人主义的精神, 比较注重独立性, 重视个人发展不受外界环境的制约, 强调自然人性的发展。

综上, 对于学习语言文化的学生来讲, 了解各个文化背景之下月岩差异必不可少。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体现, 不仅在形式上反映出文化的形态, 而在结构方面也影响着国家人民的世界观。因此对于语言文化理解也就离不开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四、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的融合

1.中西方文化教育在思维方式方面融合。在思维方式角度, 要更加注重将中国的用心教育和西方文化中的用脑教育相结合, 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西方注重改革创新的思维模式相结合。经过理论联系实践, 得到最正确的思维理念。

2.中西方文化教育在主体方面融合。在主体方面, 应该将中国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相结合, 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中西方文化教育在宇宙观方面融合。在宇宙观方面, 将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西方对于征服自然的思想相结合,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文化的思考不仅关乎我们各民族的发展, 还关乎我们对现代文明的理解, 关系到当代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和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目前, 我国正处于文化大碰撞、大发展的环境之下, 求同存异, 互利共赢也已经逐渐成为共同发展的理念。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就更加应该注重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 促进世界文化教育朝着更加惠普、优化、文明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体俊, 武静茹, 孟晶, 马涛, 王丹, 张咏梅, 武玉清, 王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愚人形——论《阿甘正传》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共鸣[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

[2]周雪, 张焕香, 王盼盼, 张宋磊, 吴昌佶.大学生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 2012 (04) .

[3]童龄.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 2012 (09) .

[4]张咏梅, 魏尔清, 张建福, 胡霞, 徐明, 石玥, 崔海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

[5]袁晓丽, 江智霞, 张咏梅, 权明桃, 赵玲芳, 杨德芬, 王连红, 酒井顺子, 李卓丹.英汉称赞语和应答中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

篇4: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美文化;冲突;融合

随着美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华裔文学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而谭恩美(Amy Tan)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一经出版,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后又被改编搬上银幕,并深受好评。《喜福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因为小说充满东方色彩,迎合了西方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神秘古老中国的心理。但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小说中母女间激烈的碰撞到最终的相互理解、认同具有深刻的内涵。隐藏在激烈冲突的表现背后的是跨文化的矛盾,是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趋势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喜福会》围绕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她们美国成长的女儿而展开,讲述了两代人间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到彼此融合的故事。作者形象地把全书构建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向另一个家庭”[2]。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流坐庄,依次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正是由于牌局的不可预知性,麻将,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娱乐形式,成为小说寓意人生不可预测的象征物。牌局中每一张牌的起落,好比人生的变幻莫测。作者采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手法,从个人记忆出发,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将自我经历放大,“将家庭矛盾、母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寓意化,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3]。本文通过寻找《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系列尖锐冲突的具体表现,从文化根源、文化危机和文化歧视的角度探究导致这些冲突发生的深刻本质,并由母女间最终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揭示出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趋势下,中美文化的接受与融合。

一、冲突的表现

“喜福会”,俱乐部的名字,对母亲们来说,意思深远;而对女儿们来说,毫无意义。身处异国他乡的母亲们定期都会举办“喜福会”。在聚会时,她们会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吃精心准备的丰盛的中国菜,用汉语聊家常、忆当年。可见,“喜福会”的存在对母亲们来说很是重要的,是她们在陌生的国度中的一个精神家园。然而,在女儿们的眼中,喜福会“好比三K党的集会及电视片中印第安人出征前的典礼,反正有着一套神秘古怪的仪式”。女儿们也不屑看到母亲们玩麻将,甚至对这种中国陋习感到羞愧,对它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趣。不难看出,女儿们根本没有理解和明白“喜福会”对母亲们的重要意义,只是扮演着冷漠的旁观者的角色。

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和战乱、饱尝封建制度的灾难和痛苦后,母亲们带着各自悲惨命运的阴影来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母亲们在女儿身上寄托着自己记忆的延伸、梦想的继续。吴素云对女儿寄予厚望,坚信女儿是个天才。起初,想把女儿培养成童星。后来又憧憬女儿能成为一个神童,于是每天晚饭后,她就和女儿坐在厨房桌旁,给女儿做一些智力测试。但童星、神童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可母亲仍不气馁,又开始让女儿练琴,最终吴素云的希望还是彻底落空了。龚琳达想要女儿薇弗莱成为棋圣,为了女儿能成名,对她可谓百依百顺。但在与母亲争执后,母亲冷漠的态度让薇弗莱迷惑、惶恐和痛苦不已。母亲们一心一意想看到女儿实现自己的美好期待,始终不愿接受一个事实女儿们不是什么美丽、高贵的天鹅,而不过是些普通的平凡人。但女儿们对自己母亲的期望无法理解,甚至深恶痛绝。因此母亲们也就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女儿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将来还会儿孙满堂,繁衍下去,却看不到将母亲们的准则和期待代代相传的可能和希望”。而发出“我与女儿隔着一条沟,我永远只能站在岸的这边观望她”的悲叹。

面对母亲们慈爱的干涉与专制,这些美国出生的女儿们根本没法接受,虽然她们也曾试图努力去接受。薇弗莱在感叹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时就说道,“我与她之间,似生出一堵无形的大墙,每天,我都在悄悄伸手摸索着这堵墙,忖思着它有多高,有多宽”。这些美国女儿也笃爱着自己的母亲,却不能忍受她们中国母亲铺天盖地的母爱。在她们眼中,母亲的爱和期望有着让她们无法承受之重,只会让她们在默默承受的痛苦中失去自我,于是她们本能地选择反抗。虽然女儿们竭力想要摆脱母亲对她们的影响、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对她们的影响,但就像许安梅所说:“虽然对我女儿,我完全采用另一种相反的方式教育她,但可能因为她是我生的,而且,她又恰巧是个女孩子,因此,她身上,还是显示出那种东方女性的优柔寡断。我们就像是台阶一样,一级接着一级。”[4]女儿都不愿母亲来干涉,但流淌在她们体内的母亲的血液、中国血液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

二、冲突的本质

从文化根源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中美两种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冲突。母亲们来自旧中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根据儒家思想,家长是家里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尽心孝敬父母,而且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安排,否则便是有悖祖训、不守孝道。这一点, 美国长大的薇弗莱虽然不太理解,但她却深知中国家长在子女心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可以叫国家财政收入监视处的人滚开的她,却不敢对自己的母亲说一个“不”字,“唉,我不知道,在中国的法律里究竟有无这样明显的条例,可是反正,你不能对一个中国母亲说闭嘴,那几乎与谋杀案一样被视为大逆不道!”中国式的母爱常常包括对子女生活的干预甚至主宰,因为她们觉得子女是她们的,就应该按照她们设定的模式去生活。深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喜福会》中的母亲都试图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塑造女儿,希望女儿们孝顺、服从、忍耐、守礼。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使命观”,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强调个人努力,用成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必然导致对个人独立性和个人主义的尊重。所以美国文化建立在对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追求之上,强调人的生之平等、自由竞争和自我实现,其中心价值是个人主义。美国成长的女儿们深受美国文化中心价值的影响,所以总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寻求自由,渴望能够独立地按照美国方式生活。每当做母亲的想支配女儿或是提出期望时,做女儿的为了显示有不去达成期望的自由意志与权利,就总是极力反对。这样就使得母女两代人相爱又相斗,冲突不断,甚至愈演愈烈。

从文化危机的角度来看,母女间冲突的实质就是她们彼此未能互相理解对方所代表的文化,从而导致母女双方对自身身份的危机,进而折射出中国文化在强势的美国文化中的身份危机。母女间的尖锐矛盾是中美两种文化对立矛盾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国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而又根深蒂固的。母亲们的内心深深根植着中国传统文化,而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又不得不面临完全迥异的美国文化。在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文化面前,她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是弱势的。在美国社会中,她们处于社会的边缘,这种地位让她们倍感艰辛。她们也试图在强势的美国文化大氛围中营造或维持一种中国文化气氛,但在中美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她们陷入了身份危机。

三、最终的融合

尽管女儿们与母亲们意见不合,矛盾尖锐,冲突不断,但是流淌在她们血液中的,存在她们DNA中的东西,决定了她们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母女间激烈的冲突才使得她们认识到了解对方的必要,了解对方所源自、所代表的文化的必要。于是,为了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与冲突,母女双方都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一方面,母亲们不再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美好期许强加在女儿身上,而是用更宽容的心包容女儿的反抗、误解甚至敌意。自那次为了练琴争执后,吴素云便不再强迫精美练琴了,“再也没有钢琴课。琴盖上了锁,紧紧地合闭着”。在精美30岁生日时,母亲将那架象征母女矛盾的钢琴送给精美做生日礼物,除了意外,她感觉的更是幸福,“我想,这是一种原谅的表示。那长年压着我的负疚感,终于释然”。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女儿们渐渐意识到,自己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心灵深处依旧根植着中国文化,她们的根在中国;慢慢意识到,自己一直都深受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自己身上除了美国文化外,更有中国文化,而只不过这一层中国文化是处于自己内心的最深处。

在《喜福会》中谭恩美将读者的关注焦点集中到原本处于视角边缘的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成长的女儿们的关系上,母女间磕磕碰碰、恩恩怨怨、相爱又相斗,似无止境。但母女间的血肉联系注定无法改变,母女间的天然深情始终不能动摇,母女间的深爱永远不容置疑。谭恩美站在中美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把个人、家庭的经历放大,运用故事讲述的方式将其阐释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她在作品中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中美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再撞击、再融合的过程,通过母女两代人的误解、冲突到沟通和理解的描写,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两代人之间的分歧,让读者既看到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又看到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笔者正是通过寻找母女间尖锐冲突的具体表现,探究隐藏在背后的深刻本质,从母女间代沟和隔阂的最终消除中展现中美两种文化的相互接受与融合。

正是由于有越来越多像谭恩美这样的华裔美国人作家用他们的笔去描叙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受不单是打开了一扇扇窗子,使他们能够向窗外望去,看到美国这个“熔炉”的社会;也使得外面的人可以望进去,了解华人的世界。而我们这些身处祖国怀抱的人感触更为深刻。透过他们开启的窗户,我们看到在另一个世界的炎黄子孙是怎样生活的;同时,也通过他们所展示的多姿的美国世界,去了解这个国家。只有接触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包容。只有包容才能和谐。而这正是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趋势之所需。

注释:

[1] 本文所引小说原文均出自谭恩美《喜福会》,程乃珊、严映薇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2] 张瑞华:《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3]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4] Xu, Ben. . Los Angeles: MELUS, Spring 1994; Vol. 19, Issue: 1.

篇5: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引言: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差异与联系,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反应企业需求,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实习实训活动。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社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探讨校企文化融合也就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内在的有机整体[1]。考虑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突出“职业”二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应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教室、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制度文化包括学生行为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全体教职工认可、遵守和追求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物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日渐成形的,能为全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体现本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这些理念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2]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组织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①高职校园文化重在教书育人文化,强调个性发展。而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文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行为标准化。②校园文化是研究性文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决定其必须以学术为主,是学术专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实践性文化,它的文化必须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的目标是激励、凝聚员工。③校园文化是使命性文化,每一们师生都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知识财富的重要责任,在学校,大家倡导相互平等、自由民主。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性文化,企业更多强调的是责任和职责,倡导竞争、规范、效益和纪律,更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3]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分属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意识,但两者存在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将两者渗透,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企业而言,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扩散企业文化的平台;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企业文化能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4]。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空间由课堂扩大到实训室和企业的车间,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必然要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高职校园文化要借鉴企业文化的先进的理念,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可以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具体的路径有:

(1)课堂教学活动反应企业需求,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及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精心的教学组织,实现技能学习和训练,理论学习和运用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规范、高效的“三分理论,七分实践”的培训过程。教学内容反映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中。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突出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技能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就能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就能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竞赛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适应竞争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实习实训活动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实现实习实训企业化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习和实训,教室就是车间,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一致,按企业要求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操作规程,创造模拟仿真的工作情景,可将学校的实训组织机构按企业方式命名,如总监、经理、部长、师傅等,布置宣传板报、警示标语,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将学生的成绩折算成薪金制,按对企业的贡献来获取酬劳,使学生体会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的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引入课堂管理,让学生在实训中体验企业管理模式,提高职业素养。通过物质刺激(加分数)或精神鼓励(管理新星、创新能手称号)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本管理的理念。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新问题、适应新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专业素养、心理健康、劳动纪律和法制观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组织协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不能独立于社会的企业环境中,而要和企业相互融合、渗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标准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拔、朱志海:《试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6).[2]刘文辉:《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3]周正宾:《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77).[4]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作者单位: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篇6:推荐:论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摘 要: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更多地盈利价值,让企业内部员工不仅成为企业的一份子,更成为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对社会健康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的建设者。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多种方式开展融合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等几点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对企业综合实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与特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为企业职工,其目的和内涵在于企业用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通过一定手段和渠道来影响员工,让员工具有与企业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使企业具有更为强大的团结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约束员工的行为,令员工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品质。刘少奇同志曾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和。作为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性,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内部员工,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而企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二是实践性,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知识基于理论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在社会活动中的有效时间,方能找出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三是长期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且由于人本身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上环境变化的未知和快速,完全改变难度较大,只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1.2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针对企业文化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官方定义,但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所形成的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所实施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企业战略等等。这种文化的形成往往是被员工群体所认可且具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发展的,因此从大的环境来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创新性,企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个体差异性,同一种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而由于企业规模、经营模式、职工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有不同;三是多样性,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规章制度,也有人文关怀,大到企业规划,小到岗位职能,都囊括在内,体现其多样化的同时也体现其全面性;四是人性化,企业文化能够拥有凝聚力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它“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关心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价值,并以制度保障他们的自身权利。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都是企业员工,在进行两者的融合时,要对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进行明确,对员工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需要在完善的组织机制保障下进行开展,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工作进行开展。对工作中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使两者融合工作能够有序地展开。同时,融合中要通过对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坚持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2.2 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开展融合工作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化活动来进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其中,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积极有效的企业文化活动是促进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创建企业内部交流机制,及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反馈,通过主题明确的文体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活动的内容中,使员工在活动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力地参与。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使员工能够对活动的感触、思政动向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3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和制度使得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方向,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理念等进行贯彻和宣扬。在这一点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对企业文化的整体方向进行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对当代路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理念进行贯彻和宣扬,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使企业的发展目标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2.4 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方式,企业文化是通过共同准则等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展开。企业文化在建设中会充分考量企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两者融合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要对企业文化建设灵活、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进行学习借鉴,改变传统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创新形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地创新,使其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融合。结束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稳健运行的保障,通过对企业员工三观的树立,使员工更加有效地开展企业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思想、模式和行为规范等,进行整合建设,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进行展示。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微观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并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带有浓厚的企业管理色彩,是为实现本企业的发展目标服务的。然而,企业思想政治工和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又是相融的。我们从各自的内涵解读和辩证关系来看,二者的融合具有必然性,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实现企业文化入心入脑,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

一.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内涵解读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航天科研院所作为国家重要的军工企业单位,承担着国家大型科技生产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小视。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

1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航天科研院所已卷入市场竞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只有建立现代企业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快速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企业员工,其目标都是实现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两者都是通过教育、管理、宣传、激励的手段,提升文化、思维、思想、观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贴近群众,则充分凸现引领性、政治性、先进性,是确保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基础。

1.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导航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建设,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行为层的建设,规范职工行为,提高职工素质。另外,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优势,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建设,为打造企业品牌创造条件。

2.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已是迫在眉睫。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表现出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更为丰富的内容,贴近职工实际,如结合业务工作、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有利于对职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营造优势、提供动力,更好地推进

企业文化行为和物质层次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把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融合在一起,使两个文明建设更好地结合,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中的极好途径与有效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利用企业文化的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四大功能统一员工思想,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以正面灌输和教育引导为主要手段,使先进思想“内化”为职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4.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人们进行生存意义的引导,使员工懂得他所在的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看到他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和自己生活的意义。在这种生存意义的引导下,培养人们的价值观与规范感,使员工产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三.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基本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能够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1.让企业文化助推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下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就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

易为职工群众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文化发展做贡献。

2.让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它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我们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反面的教育、课堂授课、演讲报告、个别谈心、回忆对比,参观访问、文字和形象化教育等方法给人讲道理,培育企业精神、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让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和强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力。

3.让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契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调整目标,发挥优势,搞好改革,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去做,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才能充分地将企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泛而最佳结合的空间。

4.让企业文化的功能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拓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切实发挥人的巨大作用。以“粘合剂”的凝聚功能把广大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努力;以激励功能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以约束功能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把企业目标的实现变为员工的自我追求和价值实现的目标;我们要挖掘文化力量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巩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让企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成为员工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准绳。我们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企业文化的物

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不断丰富自身、深化效果。作为航天企业单位,单位性质和行业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工作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其重要性,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匹配,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才能找到肥沃的土壤,企业文化唯有承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推动构建和谐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齐子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中国商界》【J】,2009.4.2.李科平,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途径,《企业管理》【J】,2009.5

3.李桂香,浅析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经营管理》【J】,2008.6

篇8:从告别语的不同论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中美告别语的差异

在中美两种文化中, 告别用语具有着很大的差异, 而这些差异常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交际障碍的根源。

中国人在提出告别时一般很少表达自己告别的理由, 而常常说“我先走了, 对不起, 给您添麻烦了”, “我走了, 您为我费心了, 真不好意思, 下次再登门致谢。”之类的话。而在美国文化中, 提出告别的话一般要表达自己告别的理由, 例如可以说:“I guess we must going soon.Our babysitter expects us to be back by nine-thirty.”或者“It’s getting late.We must run soon” (1) 。还有“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Thanks a lot”等话语

二、所凸显的文化差异

(一) 考虑问题的校对

中国人多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而美国人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告别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体现中美文化中告别语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告别理由中的人称不同。在美国, 人们告别时总喜欢把第一人称“I”或“we”放在表示原因的句子的句首, 例如上文例子中的“Our babysitter expects us to be back by nine-thirty”等。美国人趋向于个人感受, 对事物的看法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因为美国人要求离开是本人的原因与对方无关, 所以在告别时所提出的理由总是与自己相关, 即使涉及别人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中国人则喜欢把第二人称“你”“您”放在告别原因的句中来向主人告别, 例如“我走了, 真对不起, 耽误您这么长时间”, “您该休息了, 我走了”等。中国人的这种告别方式较为独特, 说话人从对方角度出发, 认为自己的请求、打搅给对方添了麻烦, 这样的告别体现了与美国人不同的视角类型。美国人对这种交际礼俗容易产生误解。原因在于他们用英语国家文化的交际规则做出评判, 认为“打扰您了”这样的话违背了合作原则, 由于客人需要离去却把原因推至主人身上, 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令人难以接受。

(二) 表达方式

中国人常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美国人总是开门见山。这个观点与上文提到的中国人喜欢说“我走了”而美国人总要列出自己的理由似乎有所冲突。事实上并非如此, 中国人在说“我走了”的同时也会提及对方, 如“这么晚了, 就不打扰您了”之类的话语以示替对方考虑再间接提到离开的话题。而美国人直接列出要离开的理由是直接告诉对方自己要走了的信息。

(三) 观念

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很强, 而美国人的个人观念很强。中国人喜欢说“我先走了”还有另外一层原因。中国人在告别时要注重集体中每一个人的感受, 所以要用这样的话来向所有在场的人告别。但是“我走了”与“我先走了”如果直译成英语就是“I am leaving”和“I’ll go first”。这会让说英语的美国人难以理解。拿“我走了”来说, 美国人认为“I am leaving”只表达了要求离开这一行为, 不能当作告别语来使用。“我先走了”也是为美国人所不能理解的话, 因为美国人的文化中, 先行离开的客人不应该打扰到其他人, 只应该向主人道别。

三、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现象, 告别语所依附的告别行为与其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密不可分。同样, 其他社会交往行为也是如此。当去往异国, 我们很有可能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沮丧, 行为反常甚至产生文化休克。因此, 在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发展人际关系时, 我们要深入了解该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并且将它与自己国家的该种行为方式与语言进行比较, 学会尊重对方的文化。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尽力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上的障碍、刻板印象的障碍甚至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多了解、多理解不同文化, 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出恰当的行为,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问题, 尽可能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李丽娜.告别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7) .

[5]石秀珍.从恭维或赞美语论日常交际中中美文化的差异[J].安康师专学报, 2004 (10) .

上一篇:描写山峦的句子摘抄下一篇:保险理赔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