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读书笔记范文

2024-07-15

毛概读书笔记范文(共8篇)

篇1:毛概读书笔记范文

践行被遗忘的口号“为人民服务”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解决。毛泽东针对这一情况,在文章中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演讲中毛主席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一致,打败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逐渐崛起的今天,“人民服务”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原则,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然而决定成败的是细节,而不是抽象的口号。

《宪法》中就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群众监督,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只是当今社会“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这十个字,有多少政府人员真正做到了呢!更别说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了!那些政府人员在工作中真正认真考虑过“为人们服务”背后的深刻内涵、掂量过“为人民服务”的沉重份量吗?

我们的党纪国法把“为人民服务”奉为最高原则,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但在今天政界的腐败现象却是越反越繁荣,贪官污吏一抓一大票,“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仅仅成为了的政治宣传口号,成为政府机关的一种习以为常的装饰物,在这五个大字的面前毫无人民利益的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他们身在位,不为人民谋其利,将看病难、买房难、医疗养老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抛之脑后,自己却整日挥金如土,中饱私囊,不为百姓真正办一件实事,虽然国家对这种腐败还以严厉打击,净化政界,并对一系列民生问题做出实际行动,确保落实到每一个平民百姓,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长一段时间的打击以及各方面的问题的解决。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建立完善的处罚体系。当今报考公务员热为何难降温,竟还达到5000:1的报考比例,那是因为在现代人眼中,公务员就是拿着高薪,坐在办公室喊:“我好累!”,然后享受带薪休假的一个群体。公务员在某一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直接理解为“公共服务人员”,但为何在现代人眼里公务员成了悠闲自得却拿着高薪的群体?这就是我们的处罚体系不健全。如果一个党员兼公务员在上班时间饮酒,若没有因此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以上的损失,饮酒又是此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按照党纪,他将不会受到处分;按照国法,他也很难受到处分。而事实上,长期以来党政机关普遍存在着作风不良、效率低下的问题,更有甚者,光领工资不上班,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了。但在这种缺乏具

体制度保障的原则下,是难以将为人民服务化为鲜活的社会行为的。在“狼”多“肉”少,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让那些拿人民血汗钱的公务员真正的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意义,谁要再不给“人民”笑脸,那就给他们看自己的哭丧脸!

此外为了更好的践行为人民服务,应建立起服务的动力机制和服务者的择优汰劣机制。“当家作主”的是人民而不是政府工作人员,党员干部一定要用这种权力来为人民服好务,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一旦没有践行就应淘汰,使“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深入到政府机关人员及党员干部的思想中去。

显然,“为人民服务”的真正落实,解决好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的上访机制已有改进,人民民主也有进一步的体现,但仍有做官者无法无天,官二代名词的出现,“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发生都在说明问题,平民百信心中一股怨气没处说的现象,在微博盛行的今天一一浮现。健全服务质量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只有人民敢说了,能说了,才能更好的遏制腐败现象,真正做到为人们服务,使“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号的代名词。

在这新的时代,永远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重视人民的力量,发动人民的力量是我们党最优良的传统,继承和弘扬为“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是形势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我们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

践行为人民服务需要深入到党的内涵里,使政府工作人员将遗忘的口号行动到每日的工作中去,“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篇2:毛概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在闲暇之余拜读了《毛泽东选集》和《江泽民文选》这两部巨著,并将一些经典内容记录下来以及读书笔记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勉。当然从文章中我更看到的是政治家的卓越风范和政治见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显而易见。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刻,我们缅怀毛泽东同志光辉的一生,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改革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革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百业俱兴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极为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事业看作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的战线。毛泽东认为教育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教育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阵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人民大众只有接

受了革命的教育,掌握了文化工具,掌握了革命的理论,才能成为革命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教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引自《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改革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引自《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历史跨过了一个世纪,当今,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的优良传统,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指示精神,按党的十六大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改革。

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纪伟人在这本书中著述的范围函盖之广是少见的, 从民族的问题, 革命的问题, 朝鲜战争的问题到社会主义建设, 青年问题等等都有著述.从中可以感受到他老人家的宽阔的政治视野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比如毛在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 好象什么政治, 什么祖国的前途, 人类的理想, 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

义行时了一阵, 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 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一段话中毛提到的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 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 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 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 大家应该知道,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

看这段话再联系今天的现实, 不得不感叹毛的远见性.现在的一些部门领导居然口口声称百姓为 “刁民” 不知道他的内心还有没有人民二字, 其实只要真正按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做, 就绝对会赢得人民的称赞与拥戴。

篇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4: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篇5:毛概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描述。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更加要重视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学习了科学的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必须要用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在实践中探寻科学的真理。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在进行职业的选择上同样应该解放思想,不要局限于部分职业和岗位上,而是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实际经验,勇敢的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现今的社会中,大部分人不能脚踏实地地面对学习和工作,这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这也应该是当今社会中大力发扬的。而说到底,艰苦奋斗首先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实事求是,去分析客观情况和自身的原因,结合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生活,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诱惑干扰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社会中迷失方向,忘记了曾经的慷慨激昂的立下的誓言,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妄想,多一些理性,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时刻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我们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不断的丰富其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十大关系》感想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便听说毛泽东这篇《论十大关系》中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谓是影响深远啊,值得后人敬仰。

读了这篇文章后,更让我体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我国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尤其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一句“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的话就足以看出他个人对于将要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讲话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具有重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我认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适当分配时间和精力,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者互相促进,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能够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权衡,个人价值离不开集体利益。只有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寻找交点,通过个人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促进集体利益更大更优;而集体利益的扩大和优化,能够提供个人更好的发挥平台。还有,关系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必须了解的学问。

那时候的毛泽东虽然有这么好的理论,但还是防了重大的错误,如文革中的冲击公检机关,无政府主义思想,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动荡。这说明只有好的理论是不行的,还是要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落实良好的政策。这也是我从《论十大关系》中学到的比较重要的一点。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聚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这是我看到的一句附加的话语,我有所感悟,有希望,有需求,人才会去拼搏,去奋斗。我们要时常给自己一定的要求,让自己永远保持动力去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通过读了《论十大关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我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感想

为了深入理解领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到其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方正,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但是,党内一部分人受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毒害,认为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当时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乱子,严重阻碍现代化建设。

现在的中国,我们让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尽管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比当时的国情要好得多,但是官僚贪污严重,农民走向城市众多,以至于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严重。所以我们要重视我们现在的国情。我们必须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事实上,中国有句古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更本。若是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长青不衰,我们就要一如既往地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在新时代新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充实和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才能走向新的胜利。

《实践论》感想

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着重介绍了认识是靠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并通过举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等,以此来深入浅出低描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他还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在现今的先进的社会中,许多人总是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是少的,只是我们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的只适合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才能做个有准备的人。

其实,就我个人认为,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在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就像我们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地学习,学习哪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永远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时间。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和生活的压迫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还是与自己的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篇6:毛概读书笔记

我想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提到邓小平的名字,无不肃然起敬,其一生为党,为祖国所做贡献,数不胜数,尤其是其改革开放更是引领我们走向了一个新时达。然而我们到底有多了解邓小平,静下心来想想,还真不多,某日无聊,在图书馆看到《读懂邓小平》,便想多了解了解这位世界伟人,于是借来《读懂邓小平》、《重读邓小平》细看,感慨良深。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的色彩。20世纪初,1904年8月22日,一代天骄邓小平来到了人间。而难忘的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邓小平了离开了我们,群山肃立,举世震惊。

在邓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那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使邓小平从以为农村青年到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最终锻炼成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很多人都知道邓小平一生经历了“三落三起”,被西方杂志誉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能三落三起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邓小平等一心为民,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纠正错误不徇私情,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真正让我敬佩邓小平同志的是他的超然的精神,他能超越个人本位观念的本我,他抛弃个人恩怨,评价毛泽东,没有对前人的事业一概否定,而是本着尊重历史、尊重老祖宗的原则,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从而使我们的国家依然保持着社会主义本色,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提到邓小平,不能不说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一面伟大的旗帜。邓小平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他的历史革命是立足于20世纪,面向21世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应用于中国,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论著,尤其是进入历史新时期后的论著,都从实际出发,回答或阐明社会主义实践中某些重大现实问题,或是为了探索解决各种新问题而寻求答案。邓小平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长出来并融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的理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邓小平的功勋永远刻在世界屋脊上。中外名人都说邓小平是世界风云人物,是20世纪最后25年里最响亮的名字。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毛泽东的探索在邓小平手里开花结果。邓小平不是走资派,而是一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和谁打交道的现实主义者。

在新的征途上,一个醒来的巨人——中国,所有的期望凝望在邓小平身上。邓小平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的共产主义走向合理化。

篇7:毛概读书笔记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记ZQ第页

读书笔记

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时代的开辟总是充满着荆棘。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然而中国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和曲折中探索出了一条真正适合于我国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发展并没有踏上正途,反而陷入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泥沼中。党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育,这些都成为了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才拉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序幕。

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一条路,是没有别的办法以后的选择。这是一个试验,有很大风险,刚开始谁也不知道这么干行不行,有什么结果。”事实上,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改革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改革性质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改革究竟是什么性质?改革开放会不会把我们带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基辛格就曾当面对邓小平说:“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们的尝试是一个全新的试验。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尤其是1989年,在国内小气候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下,国内发生了**。接着,东欧发生剧变,这时候,邓小平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论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这篇谈话成为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30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们的改革开放之路是成功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生机焕发、充满活力的时代,我们有幸见证中国的强大和富足,我们有幸享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必然结果,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有错就改,大胆创新,总结经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1978年,在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市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其中,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2003年超过2万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22亿元。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

当然,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发展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因此,我们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经济发展了,政治制度完善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

民的热切愿望。毛泽东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大量国际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教育是基础。因此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我们要变精神力量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导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全体人民努力奋斗,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

篇8:毛概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毛泽东选集》有感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时光的河携着历史的帆来了又去旧了又新,而有些人有些事将化为永远不逝的风景历久弥新。纵使几十上百年过去了,依然不能忘却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充满曲折的岁月。我很难想象20世纪的旧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只是在电影和书本上瞥见了一点它的面貌。但即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中国必然是满目苍夷,风雨飘摇,贫穷落后,任人欺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社会的面貌现在会是怎样。或许还是十分贫穷落后,动荡不安;或许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人民遭受剥削和压迫。总之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繁荣安定。还可以想象假如没有邓小平以伟大的气魄和智慧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我们中国社会现在的面貌又会是怎样。或许人民还是在贫穷落后,温饱生存的边缘挣扎;或许我们还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所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中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应当被铭记。他们一个解救了中国,一个建设了中国。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想来,毛泽东应该也是如此。

我们或许不能有革命领袖那种睥睨天下,吞吐宇宙般的伟大气魄,但是我们可以处在今天,去回味那个时代。想来颇有一番世事沧桑,恍如隔世之感。花时间去研读《毛泽东选集》,能体会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毛泽东内心里的挣扎和他要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真挚感情。或许只是粗略翻翻,囫囵吞枣而已,但也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印记,和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智慧和才能。在科学的实践和总结下,在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下,诞生出了毛泽东思想。它指导中国革命了取得胜利并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毛泽东和中国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分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他懂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从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常见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有两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动摇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正是由于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才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他就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的《反对自由主义》、《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等文章,篇篇文章深刻,令人生省。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强调我们要团结,要进步。的确我们进步就要团结。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同样要团结要进步。不仅如此,毛泽东的军事方面的才能是众所周知的。他不仅打垮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权,还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他写的《论持久战》,深刻分析了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指出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事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毛泽东搞了多次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的认识,集中反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其中提到“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统一战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语言非常的朴实。他还在文章中指出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有所体现,毛泽东同志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百折不饶的坚毅精神,他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曲折和低潮把中国革命事业推进到了空前的高度。重温这段历史过程,我们将会深深感受到了毛泽东科学思想的号召力、革命精神的凝聚力、伟大人格的感染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浪潮中,我们应当把理论的指南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代革命家在丰富的革命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工作方法、认识原则,从而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经受得住考验不断锤炼党性、磨练意志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上一篇:趣味运动会三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如何做好企业主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