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2024-06-27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通用8篇)

篇1: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100分)

1.Web2.0强调()。(3.0分)

A.个人 B.单位 C.网站 D.机构

我的答案:A 答对

2.具体来说,摩尔定律就是每()个月,产品的性能将提高一倍。(3.0分)

A.6 B.12 C.16 D.18 我的答案:D 答对

3.()时代,使得信息智慧解读时代到来。(3.0分)

A.Web1.0 B.Web2.0 C.Web3.0 D.Web4.0 我的答案:C 答对 4.政府2.0不以政府为中心,而是以公众为中心,建设()政府。(3.0分)

A.服务型 B.创新型 C.节约型 D.开放型 我的答案:A 答对

5.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从观察到演绎分析、模型推导,到计算机分析、仿真模拟,再到()时期。(3.0分)

A.数据科学 B.理论科技 C.数据推导 D.数据计算 我的答案:A 答对

6.()说明如果联网越多,从介入方式、技术上越来越突破,则网络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网络的成本可能会趋向于零。(3.0分)

A.摩尔定律 B.吉尔德定律 C.梅特卡尔夫定律 D.新摩尔定律 我的答案:B 答对 7.梅特卡尔夫定律主要是描述信息网络,指出网络的价值在于网络的互联,联网的接点数与其价值呈现()的方式,联网越多,系统的价值越大。(3.0分)

A.指数 B.正比 C.反比 D.对数

我的答案:A 答对

8.社会成员或者用户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共同参与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分享、信息的传播,这个活动就叫()。(3.0分)

A.云计算 B.社会计算 C.政府计算 D.高强度计算 我的答案:B 答对

1.从传播学角度解释,新兴的网络平台提供了非常大的开放空间,让人们更加有可能享有对信息的()等。(5.0分))

A.知情权 B.表达权 C.参与权 D.监督权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信息技术产品的演进遵循哪些定律?()(5.0分))

A.摩尔定律 B.吉尔德定律 C.梅特卡夫定律 D.图灵定律 我的答案:ABC 答对

3.目前疯狂产生的几大类数据有()。(5.0分))

A.交易型数据 B.机器数据 C.社交数据 D.组织数据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4.关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演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有()。(5.0分))

A.遵循三大定律

B.微电子技术在和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 C.可穿戴式设备产生

D.信息技术产品量化生活/量化自我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5.在web1.0阶段,主要强调的是()。(5.0分))A.网站 B.个人 C.单位 D.机构

我的答案:ACD 答对

6.关于Web1.0时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5.0分))

A.更多的是传统的信息化方式

B.人和物之间可以全面互联,客观准确地感知和表达 C.根本理念是用信息化替代传统服务管理方式

D.人类可能赋予物质世界更多自我表述、自我展现的机能 我的答案:AC 答对

7.基于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5.0分))

A.数据驱动的创新 B.个性化的管理服务 C.高强度的计算 D.认知方式的变化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8.云计算使得使用信息的存储是一个()的方式,它会大大地节约网络的成本,使得网络将来越来越泛在、越来越普及,成本越来越低。(5.0分))

A.分布式 B.密集式 C.密闭式 D.共享式

我的答案:AD 答对

1.政府1.0以政府为中心,就是政府在每一项公共事务中扮演着较为单一或者主导性的角色。(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2.摩尔定律简单来说,就是电子技术产品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3.政府2.0、政府3.0,与政府以后的治理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不一致的。(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4.大数据面对的信息价值密度都是比较高的。(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5.高强度的计算越来越强调不是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分析,而是在数据发生的过程中就把问题找出来。(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6.网络化是信息技术产品最有特点的一个方式。(3.0分)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7.Web2.0的实质没有变化,只是用电子化过程替代人工过程。(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8.维基百科词条的准确率、正确率很低。(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9.物联网目前还未实现对实时情况进行监测、感知。(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10.创新2.0的理念,就是在政府管理理念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状态。(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1.云计算就是软件在云端无所不在、无限强大的计算,也叫网络化计算或网格计算。(3.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12.物联网就是互联网和物品结合在一起。(3.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篇2: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得分:o o o o  A.开放型 B.节约型 C.创新型 D.服务型

2.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从观察到演绎分析、模型推导,到计算机分析、仿真模拟,再到()时期。(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 o o o o  A.数据科学 B.理论科技 C.数据推导 D.数据计算

3.Web2.0强调()。(单选题3分)A.单位 B.网站 C.个人 D.机构

4.社会成员或者用户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共同参与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分享、信息的传播,这个活动就叫()。(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o o o A.社会计算 B.高强度计算 C.政府计算 o  o o o o  D.云计算

5.()时代,使得信息智慧解读时代到来。(单选题3分)A.Web2.0 B.Web3.0 C.Web4.0 D.Web1.0 6.()说明如果联网越多,从介入方式、技术上越来越突破,则网络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网络的成本可能会趋向于零。(单选题3分)

得分:0分

得分:3分

o o o o  A.摩尔定律 B.吉尔德定律 C.梅特卡尔夫定律

D.新摩尔定律 正确答案:B 7.梅特卡尔夫定律主要是描述信息网络,指出网络的价值在于网络的互联,联网的接点数与其价值呈现()的方式,联网越多,系统的价值越大。(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 A.指数 B.反比 C.正比 D.对数

8.具体来说,摩尔定律就是每()个月,产品的性能将提高一倍。(单选题3分)3分

得分:o o A.6 B.16 o o  o o o o  C.18 D.12 9.在web1.0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多选题3分)A.网站 B.机构 C.单位 D.个人

10.从传播学角度解释,新兴的网络平台提供了非常大的开放空间,让人们更加有可能享有对信息的()等。(多选题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A.监督权 B.表达权 C.知情权 D.参与权

11.信息技术产品的演进遵循哪些定律?()(多选题3分)A.图灵定律 B.梅特卡夫定律 C.摩尔定律 D.吉尔德定律

12.目前疯狂产生的几大类数据有()。(多选题3分)A.社交数据 B.机器数据

C.组织数据 正确答案:ABCD

得分:0分

得分:3分 o  o o o o  o o o o  o o o o  D.交易型数据

13.基于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多选题3分)A.个性化的管理服务 B.高强度的计算 C.认知方式的变化 D.数据驱动的创新

14.关于Web1.0时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选题3分)A.人和物之间可以全面互联,客观准确地感知和表达 B.更多的是传统的信息化方式

C.根本理念是用信息化替代传统服务管理方式

D.人类可能赋予物质世界更多自我表述、自我展现的机能

15.关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演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选题3分)A.信息技术产品量化生活/量化自我 B.可穿戴式设备产生 C.遵循三大定律

D.微电子技术在和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

16.云计算使得使用信息的存储是一个()的方式,它会大大地节约网络的成本,使得网络将来越来越泛在、越来越普及,成本越来越低。(多选题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o o o o A.密集式 B.密闭式 C.分布式 D.共享式  o o  o o  17.网络化是信息技术产品最有特点的一个方式。(判断题4分)正确 错误

18.维基百科词条的准确率、正确率很低。(判断题4分)正确 错误

得分:4分

得分:4分

19.Web2.0的实质没有变化,只是用电子化过程替代人工过程。(判断题4分)4分

得分:o o  正确 错误

20.摩尔定律简单来说,就是电子技术产品性能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贵。(判断题4分)得分:4分

o o  正确 错误

21.新一代信息技术会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带来新的经济形态,或者颠覆传统经济的一些产业。(判断题4分)得分:4分

o o  正确 错误

22.政府3.0 不以公众为中心,而是以每个人为中心,政府要做到以每一个老百姓为中心、以每一家企业为中心。(判断题4分)

得分:4分

o o 正确 错误  23.政府2.0、政府3.0,与政府以后的治理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不一致的。(判断题4分)得分:4分

o o  正确 错误

24.云计算就是软件在云端无所不在、无限强大的计算,也叫网络化计算或网格计算。(判断题4分)得分:4分

o o  o o  正确 错误

25.物联网目前还未实现对实时情况进行监测、感知。(判断题4分)正确 错误

26.高强度的计算越来越强调不是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分析,而是在数据发生的过程中就把问题找出来。(判断题4分)

得分:4分

得分:4分

o o  正确 错误

27.创新2.0的理念,就是在政府管理理念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状态。(判断题4分)得分:4分

o o  o o 正确 错误

28.大数据面对的信息价值密度都是比较高的。(判断题4分)正确 错误

得分:4分  29.政府1.0以政府为中心,就是政府在每一项公共事务中扮演着较为单一或者主导性的角色。(判断题4分)得分:4分

篇3: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不断深入, 社会治理作为一个全新、专业化的概念被提出和发展;而社区治理则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再一次被强调, 并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要求我们在改变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自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这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而这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 要求我们首先在理念上从传统的“管控”与“统治”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 强调多元参与、合作、协商, 立足“服务”本位,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最终实现“善治”目标。

2 地方经验: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宜兴市是隶属无锡市的农业大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当前宜兴市城市化率水平已经超过60%, 位列江苏省前茅。宜城街道作为宜兴的城市中心, 2006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 通过撤村建居、村居合并等形式, 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目前宜城街道辖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6万, 下辖30个社区居委和4个行政村。经过短短6年时间, 宜城街道社区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成为了全国县级城市社区建设的典范。在新一轮的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中, 宜城街道立足县级城市社区实际, 牢牢把握“服务”这一社区治理的本源, 在街道与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 围绕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 加强社区党建,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发展社区自治服务, 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了社区和谐稳定, 良性发展。

(1) 更新理念:以“服务”为核心推动社区治理转型。

宜城街道作为县级中心城区,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从街居制社区向自治社区的转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中, 街道办事处顺利地实现了从经济建设者、农村管理者向城市治理者的转变, 围绕社区治理的核心内容, 以“服务”为核心创新社区治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服务意识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为宜城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2) 培育主体: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社区自组织———市场主体———社区居民”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队伍。

从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历史看, 我国大中城市社区已经进入了由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区化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协同化的转变过程。这就意味着社区治理与服务的主体在不断扩大, 从过去的大政府———政府包揽一切向多主体发展。

一是发挥街道的公共作用。作为政府一级派出机构的宜城街道以社区事务工作站为平台, 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行政性服务, 以满足居民办理各类各项个人行政事务的需求。

二是发挥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社区成立党总支, 小区成立党支部, 楼道成立党小组”的党建模式完善社区党组织机构的建设, 积极发挥党总支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和社区党员在提供服务层面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 将生活在社区中的在职党员组织起来, 面向社区群众提供免费的教育、咨询、医疗等公益性服务。

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自治作用。通过社区居委“由民作主”, 逐步实现社区自治;通过社区志愿者组织提供助残、敬老等服务, 完善社区公益性事务的管理;通过社区文艺团队组织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弥补政府在社区文化服务和管理投入中的不足。

四是发挥市场力量的补充作用。宜城街道在实践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力量在社区中的分界, 谨慎地引入市场力量为社区居民购买服务或提供服务, 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在宜城街道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创造性地提出由企业出资购买说书等服务项目向街道老人免费提供服务, 在缓解政府社区服务资金投入压力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如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等项目中, 社区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成立服务公司为居民提供低收费服务, 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还带来了小额的经济收益。

五是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街道在社区居委的统一组织下, 在社区中大力培育社区睦邻点, 壮大睦邻力量, 由社区居民通过睦邻点自我协调居民关系、调解矛盾纠纷、提供邻里互助, 社区居民成为实现社区和谐的主体力量。

(3) 专业提升:强化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搭建一个好的工作团队是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基本保障。为更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 做好纷繁复杂的社区治理工作, 宜城街道特别注重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通过配强社区工作人员, 优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队伍结构, 为落实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是注入新鲜血液。公开招考专业人员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对新进社区工作人员街道实行统一招聘、公开招考, 在考核中注重对社区工作实务等相关业务知识的考核, 优先录用具有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具有社区工作经验的人员, 整体上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是加强专业培训。街道十分注重对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的提升, 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社区业务知识的专门培训, 邀请专业社工、知名专家学者为工作在社区一线的工作人员讲学, 外出考察学习, 为社区工作人员持续“充电”。与此同时, 鼓励并支持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社区工作者资格证的考试, 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中对获证人员予以一定奖励, 在社区工作者中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 为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知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 宜城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中拥有社区工作者资格证的占到工作人员总数的70%以上。

(4) 拓展事务:完善社区治理内涵。

面对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宜城街道在“把居民的需求满足好就是把社区治理好的基础”的理念指导下, 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外延、提升社区服务层次, 为创新社区治理的内涵外延做出了实践探索。

一是实现了行政性事务在社区的全面延伸和覆盖。通过社区事务工作站在社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 社区居民在社区内就能便捷地享受到社保、计生、民政等等各项行政服务。

二是强化了精神文化服务在社区服务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开展“文化百千万”工程, 进一步发挥宜城文化名城效应, 组好文艺团队、办好文艺演出, 建设文化家庭、文化楼道、文化小区……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 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在社区中就得到了满足;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则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 塑造了社区价值规范, 社区更加文明和谐。

三是完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的全覆盖。街道层面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全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 为社区老人提供涵盖吃、住、娱、医等全部内容的、更为贴心和便捷的养老服务。四是完成了物业管理服务在老小区的全面铺开。针对街道老小区缺乏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情况, 宜城街道在市场力量介入不足的情况之下, 政府组织成立非营利性质的物管公司, 依托市场化运作, 为老小区居民提供便捷、低价的物业服务, 一方面即解决了居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为社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

3 路径耦合:社区治理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健全和完善社区治理,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在社区的有效衔接, 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在社区的良性互动。对照这一目标, 从宜城街道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来看, 为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管理和服务需求,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仍需以提升社区服务为路径来实现。

(1)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多元治理主体结构。

在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中, 其责任应该由政府、社区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来共同负责, 这就要求政府要致力于发动一切社区治理力量, 扩大社会责任覆盖面, 指导和监督各个社区治理和服务主体的运行状况, 而构建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多元治理主体结构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可以在社区是实行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主要载体, 主要致力于推动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服务体系的建立、帮助政府摆脱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工作, 积极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居民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民意提供服务。

加快引导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并吸纳其成为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门, 成为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通过成立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的社区服务实务来引导社区居民不断转变观念和行为, 从而为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 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管理、监督等职能, 通过借助政府的赋权, 为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中确立合法地位。

(2) 大力提倡社区公民自我服务, 不断实现社区居民自治。

实现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也是当前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主体意识, 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与服务。发挥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形成全体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即认识并实践自身“社区”人的身份角色。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用, 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实现市民化转变, 引导他们树立市民观念, 养成城市社区居民生活习惯。

其次, 培育社区自治能力、提升自治功能还要以构建有效的组织为前提基础。在现有区体制下关键是要界定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事务工作站两个机构的边界。要厘清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事务工作站在人员构成、工作内容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分界, 把自治的内容还归社区居民委员会, 把下沉到社区的社会事务划归给社区事务工作站, 从而很好的实现政社分离。

(3) 大力推进社区治理法制建设进程, 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制度性规范。

社区治理和服务包含着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制化、规范化是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正常运行的制度性基础。要搞好社区治理和服务, 必须以法律为准绳, 明确有关各方的权、责、利, 保证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规范性、权威性, 保持基层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立, 国家、地方政府、社区可以依法对社区自治系统、生活服务系统等实行宏观指导和监督, 同时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也可以依法向上级政府提出建议和要求, 社区治理和服务系统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社区居民的合法权利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社区居民的义务可以得到切实履行。目前社区治理面临着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就在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与协调。尽管街道出台了相应的一些规章制度, 但是从上级政府层面来看, 具有法律效应的、更高层次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空缺状况。因此, 对于社区而言, 要健全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 首先就是要建立制度保障, 这其中的当务之急则是从国家层面出台、修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明确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定位;加快修订民间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支持、制约并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事务, 不断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卫红, 桂勇.从控制到治理——社会转型与城市基层组织框架的变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8) .

[2]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 2000, (01) .

篇4: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研究

【关键词】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

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是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工作方式、执政思路和理念的创新,内容涉及有政治、行政、社会治理和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中共十八大后产生的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便正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政府”的目标,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高到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高度,充分表明了创新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在推进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中,需要把握其重要意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正确理解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模式。

一、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1.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战略的能动性回应。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可以视为标志着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政府职能转变列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确定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首要任务,明确指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都为地方政府治理改革和创新设定了框架、目标和评价的原则。

2.五位一体联动的关键枢纽。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仿佛分属不同的领域、承载不同的任务,因而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一当在动态意义上思考,政府角色的特殊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诸领域的改革都需要政府主导推进,就此而言,政府治理改革堪称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性枢纽。

3.十三五实现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完善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第一位的理念就是“创新发展”,“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政府作为具有主导性的创新主体之一,创新发展所要求的制度创新涉及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创新、转变职能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多元主体协作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创新等多个领域。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鉴于“十二五”期间政府改革和转型实践,为了保障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必须解决有效的政府治理改革和创新问题。

二、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建设“四个政府”: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政府是保障,创新政府是动力、廉洁政府是要求,服务型政府是目标,共同组成了政府建设的基本内容,也就成为了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2.政府的“两力”建设:执行力和公信力。执行力是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公信力是政府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信任问题。当前,基层政府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政府所竭力追求的目标。

三、正确理解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模式

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如果是模式,那么它至少要满足如下标准或因素:一是要有度特定,在制度上有创新,而不是现有制度的解释。二是模式的可复制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扩散性。三是模式的制度化,包括模式中价值、规范、程序、结构形态以及贯穿其中的制度逻辑关系能够被认可。

第一、基层政府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创新

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中,改革与创新是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状况作出调整,以适应政策形成和执行的变革需要,从这一角度来看,在推进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并不是急于把变化中的状态固定化和模式化,而是需要将那些具有稳定性和成功经验的工作实践纳入到正式的制度当中。在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创新远比不断地进行制度化尝试比如出笼模式之类的做法,来得更具本质意义。

第二、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的制度化

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中有许多是没有能够制度化的模式,但有着丰富的工作实践,这需要在工作中去总结和制度化。当前,在基层政府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作都有制度化的支持,但是从具体表现上看,这些工作要么没有严格的执行现有制度,要么执行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要么需要有新的制度加以规范等等,面对基层丰富的实践活动,在经验的基础上把成熟的、稳定的工作方法加以完善总结,推行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对无效制度或阻碍治理实践的旧制度,要敢于创新,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成熟的经验进行制度化,进入正式政策和法律体系当中,这也是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创新模式的发现与创造。

篇5: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处理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间内部协调关系,政府治理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矛盾趋于尖锐,继而产生资源条件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提高自身的环境治理能力,优化地方政府环境,致力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以切实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镇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20-02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为了应对我国加速的城镇化发展步伐以及对于地方治理的迫切需要,地方政府亟需加强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能力,在我国政府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更应尽快找准自身的定位与责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

一、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日渐繁荣,我国民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求有一个整洁、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近年来,我国多地雾霾加重,环境污染及环保抗争事件频频发生,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农作物减产、居民健康受到损害,目前环境污染已然成为我国城镇化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探讨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将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提高到同一层次,是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二)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在需要

发展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会波及到全国乃至国际,造成整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安全问题。各国政府已经把生态环境问题摆在了政府环境治理的前线,并成为未来政府职能转变的第一要务。由于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扩张,进行环境治理,提供保护环境的公共物品,成为必须要具备的职能之一。

(三)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进行研究,是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推进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环境保护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有报告认为,地方政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经济建设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在实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措施,也就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推进的政策。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好的执行力,那么中央政府下发的决策与制度就不能够有效的执行,因此也就影响了整个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现状

(一)地方政府财政配置能力不足

1.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财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中央政府出台的以投资性财政支出体系为主的财政体制制约了公共财政所应该发挥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其应该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将中央政府下发的少量财政资金用于发展见效快的短期经济,违背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2.分税制限制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目前的税制是采用分税制的方法,由于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权力和财产权力得不到统一,一部分投资和建设工程的财政拨款没有明确的投资方,本应由中央财政拨款支持的建设项目落在了地方政府的身上,也正因如此,限制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财政支付制度是建立在税收返还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给予省级政府的资金支持与划拨额度,而对于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却没有做出相关的专项政策与规定。因此县级、乡级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此项制度而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3.专项资金使用落实不到位。对于我国目前资金制度来说,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并未对城镇化建设相关作出专项规定,因此也不能使制度完全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导致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不确定,不能保障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正常运行。

正是基于以上几点,使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项目的推进主要依靠土地拍卖,融资等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然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方式获取资金却容易带来诸多资金问题如房价涨幅大,房价过高,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因此要想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地方政府的财政改革势在必行。

(二)地方政府回应能力不足

所谓地方政府的回应能力,即通过一定渠道,地方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向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信访事件进行感知并作出反应的能力。因此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其回应能力可以包括感知和作出反应两个部分。而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将城镇化与其他发展脱离,只注重眼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政府短时间政绩,尤其没有注重当地公共服务与民众的需求,尤其没有与当地环境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出现了PX项目爆炸事件、城市周边环境污染、农作物减产、强拆事件等的发生。

.(三)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不足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其所管辖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利益进行整合的力度以及效果,称为地方政府的整合能力。而在城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中,环境及资源整合的问题也时常出现。地方政府管?内不合理规划及乱建现象屡有发生,影响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景观环境,同时造成资源浪费。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建完拆,拆完再建的恶性循环,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在地方政府整合方面还存在资源共享方面的问题。地方政府管辖区域的各项优势资源不能够充分整合,因此会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因而当地城镇化无法达到整体性向前推进,影响城镇化的有序进行。

三、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有效性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时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行循环经济,是城镇化继续推进的必然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一些领域采取了相关措施,出台相关法?政策来消除城镇建设和经济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北京政府建立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使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中央政府也在环境保护方面对地方政府进行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实际条件进行管理和调整。由于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与其他建设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方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在生态文明层面发展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

1.从价值观念进行转变。从传统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进行转变,从以利益出发的价值观向生态经济型价值观进行转变,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设整体性和生态经济型价值观。

2.将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发展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在物质上实现生态生产的同时,还要集中投资扶持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3.对民众进行生态文明普及教育。对民众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使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环境上的城镇化,更是做到全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为进人生态文明时代做准备。

(二)健全环境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机制

篇6: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2017深圳市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A类)(以下简称深圳市考)已于3月26日落下帷幕。研究发现,2017深圳市考(A类)聚焦“移动互联与政府治理创新”主题,题目命制既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2017深圳市考(A类)申论之新

2017年深圳市考(A类)申论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主题方面。

本次深圳市考申论(A类)主题为“移动互联与政府治理创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深圳市也开始着眼于利用互联网创新政府治理,给定材料的设置就是最全面的体现:如利用网络征集民意,建设回应型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深圳运用智能系统和人脸识别技术整治“中国式过马路”;深圳供电局开通微信支付方便群众;Z市通过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精细化服务市民等等,都是在用“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形式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近年来深圳市考虽然每年考查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命题者对政治领域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深圳A类试卷,视角更为宏观,不管是政府治理还是城市建设,都在考查考生对政治领域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力。

二、2017深圳市考(A类)申论之稳(一)题量稳定

2016深圳市考申论(A类)题量为三道题,2017年继续延续了这一特点,考生可以根据题目字数要求的不同,合理分配每道题的作答时间,确保答题的全面、完整。

(二)题型难度稳定

2017年深圳市考申论A类考查了归纳概括题、提出对策题和文章论述题,属于深圳申论的常规题型。例如A类前两道题,要求概括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促进作用、就N市公安系

统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与2016年前两道题的题型相同,难度较2016年来说相对稳定。考生运用相关题型的作答方法,结合材料和实际作答即可。

(三)依据材料

此次深圳申论作答的依据仍是给定材料。考生在作答申论试题时不能脱离材料,而应该依据给定材料提炼或分析出答案要点,适当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引申,切忌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得出答案。例如深圳A类第一题,即需要结合给定材料,提炼概括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促进作用。

(四)结合实际

考生的答案不仅要充分结合材料内容,同时亦要融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阅历。申论作答通常要对当前某种社会现象提出问题,对问题恰当、合理分析,最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体现出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

有的题目中会提出明确要求,而有的则是隐性规定。通常除了归纳概括题之外,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应用文写作题以及文章论述题都可能需要结合实际作答。例如深圳A类第二题要就N市公安系统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建议,考生在作答时,不仅要依据材料,还需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措施。

(五)文章写作通常给定主题

篇7: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民互动方式,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政务微博运行体系,防范政务微博所带来的风险,是我国乡镇政府提高政务微博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乡镇地区,管理者素养不足;微博命名、认证混乱;规章制度的缺乏与失效是政务微博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提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务微博的规范化,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建立多元的政务微博监督机制。

关键词:政务微博;乡镇政府;运行机制

近年来,在乡镇地区,经微博发酵的各类事件层出不穷,借用微博平台,不仅提高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多元“参政渠道”,更加速了乡镇政府机构的重新定位与革新。虽然政务微博便民、高效,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政务微博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之良性互动平台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从而提高乡镇政府治理政务微博的服务水平。

一、乡镇政府在发展政务微博中的问题

微博作为政民之间“施政”和“问政”的交流平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拉近了政民和党群关系。但随着政务微博的推行,政务微博的发展瓶颈日益显露,定位不清晰,语言僵化、失真,微博注册、认证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政务微博运行机制混乱

据统计,至2011年年底,在新浪网、人民网、腾讯网、新华微博和人民微博上的政务微博总数高达50 561个,其中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微博分别有32 358个和18 203个。“微博问政”和“微博施政”虽然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但政府相配套的微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规章和法规的制定也滞后于“微博问政”和“微博施政”的执行。在乡镇地区,由于政务人员服务水平低下,自身素质不高,面对舆情事件,往往采取隐瞒、谎报和不报的措施,政务微博运行体系混乱,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

(二)政务微博定位混乱,各部门职责不清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网民的维权意识,参政议政水平逐渐提高。在广大乡镇地区,对政务微博的管理,大多数部门采取轮岗和兼职的做法来运行政务微博,政务微博的发布、监督、和评估,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由单一的部门进行,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造成政务微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和网民互动率等问题。在政府机构微博和党政干部微博、政府网站与政府微博之间,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问题严重。

(三)对政务微博监管和监督不力

2012年,新浪微博发布了全国首个《政务微博运营规范手册》,这对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官员个人微博以及政务微博与民众交流方面提供了有可循之“规”。政府组织机构、官员形象和政民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政务微博的监管和监督不力造成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协调的障碍。2013年,国家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法律条目单一且缺乏可执行性,并缺乏有效监督和监管;在党政机关内部,政务微博大多处于“空头口号”和“形象工程”,对政务微博的实际效果很少关注,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标准的监管和监督机制,造成政务微博随意性强、反馈性差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

在乡镇地区,政务微博的良好愿景逐渐与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弊端形成强烈反差,尤其在内部机制方面,存在着管理混乱、无序,责任和职责不清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务微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信息管理制度的缺位和传播管理理念的滞后等方面。

(一)政务微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高达6亿人,网络力量的强大和政务微博的开通,加速了政务微博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快速转变。政务微博不同于个人和企业微博,政务微博更多地代表权威和官方言论,并具有法律效力,其发文字数被控制在140个以内,在零散的信息中归纳总结、设置议程,并和其他部门配合,这对政府工作都是极大的挑战。针对紧急政务和突发事件,政务人员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应对,对信息的甄别、审核不严,为了辟谣或者安定民心而任意发布不准确的微博,不仅会给后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压力,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二)政务微博信息管理制度缺位

据统计,政务微博和政务人员微博平均日转发量分别为74.3 次和6.5次,信息转发量之大和传播速度之快给信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在日常的政务微博信息管理过程中,政务信息透明度偏低,在信息的选择、编撰、汇总流程中,偏重于发布对自身部门有利的信息,且信息发布存在“失真”现象严重。在乡镇地区,对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却更新迟缓或者内容空泛,缺乏实际效用,导致政务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政务微博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三)政务微博传播管理理念滞后

在2013年底,政务微博已逐渐成为网民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平台,但政务微博的服务理念和办事效率,却没有得到网民的一致认同。在广大乡镇地区,大多数党政机构和干部还保留着传统的和固定化的管理理念,对政务微博采取否决和摒弃态度,导致政务微博发布和互动机制混乱。在政府发帖和网民互动环节,其转发量和互动性不足,政府只顾发帖,却忽略网民的评论和意见,政民互动少,且针对网民的意见,有些地方往往不理睬、不采纳、不解决,把政务微博只当成一种摆设和形式,在组织机构、官员自身、网民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政务微博传播管理机制。

三、政务微博的发展策略

政务微博经过近六年的发展,促进了乡镇地区政务微博治理水平的提高,这既是网民参政议政的互动平台,更是政府“阳光执政”的善治平台。因此,加快政务微博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独具的政务治理平台。

(一)促进政务微博的规范化,提升官员媒介素养

目前,80%的乡镇政府都建立了政务微博系统,但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政务微博统一的施行规范与法律条文,各地“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规范的和标准化的管理条例,从宏观上进行约束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政务微博的操作流程、管理机制、政府效用、维护监督和科学控制等方面,制定政务微博应急管理条例和规章,建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政务微博服务平台,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务微博运行机制。同时,提升官员的微博效用和业务素养,定期进行专业和政务微博培训,组建专业的政务微博团队,并加大同高校、科研院所和权威专家的沟通与合作,提升组织和官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建立多元的政务微博监督机制

目前,在乡镇地区,针对政务微博的特性,加强对政务微博自上而下的监督,从安全运营、组织流程和禁止性规定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监督。第三方监督机构作为政务微博的“中立方”,凭借其专业能力和素养,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监督。2012年初,我国首次由权威和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组织和发起了《政务微博评估报告》,政府也以此为依据进行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保证政务微博的健康、有序运行。网民作为政务微博的参与者和互动者,通过正常渠道、合理言论表达诉求,对组织机构、公务人员和办事效率进行相应的反馈和监督,从而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

(三)促进政务微博服务功能的转变

政务微博作为政民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不仅节约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和时间,更促进了政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提高乡镇政府政务微博的服务水平,应将政务微博的宣传性功能转化成服务性功能。对民众的诉求和疑难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回应和解答,从而实现政务微博功能的提升和转变。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利用政务微博平台不仅发布信息,更要注重及时反馈和回应信息,从而改变“发帖不理、回帖不应”的被动局面,并针对网民的具体回应和意见,官方应进行负责、有效的应答,保障政务微博运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政府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提升和转变。

结语

政务微博作为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在推进村民自治和提高乡镇政府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和能力,尤为重要。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加快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平台,合理解决社会矛盾,这对促进乡镇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曲莉.当前中国政务微博初探[D].长春:吉林大学,2013.[2]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引导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作者简介:

篇8: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

一、新公共管理的终结与整体政府改革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进行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内容的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从私营部门借鉴一整套管理原则、方法、技术和价值观来寻求管理变革,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统治模式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经合组织(OECD)1995年度的公共管理发展报告《转变中的治理》把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灵活性;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指导职能。“政府再造大师”奥斯本等人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对各种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进行了提炼,并使之得以普及。该书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十项原则:“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型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这十项原则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主体内容。由此,新公共管理逐步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主导治理模式,在实务界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是,随着西方政府改革向纵深发展,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主导政府改革与治理理论模式日渐式微,它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受到了学者们诸多的批判。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将学者们的批判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批判新公共管理的保守主义倾向,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2)批判新公共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认为新公共管理滥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是一种经济学的帝国主义;(3)批判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义倾向,认为新公共管理忽视了公私部门的基本差别,照搬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及模式,是一种“新泰勒主义”;(4)批判新公共管理的政治化倾向,认为在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治领导人有可能选择那些认同其政治目标或具有相同、相似政治立场的高层文官担任各部门及机构的负责人;(5)批判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特别是以市场为基础、公共部门私有化、产出控制、顾客至上等改革措施放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逃避政府责任,破坏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背离了民主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2]

上述五个方面的批判内容表明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主义的政府改革途径已经陷入深层困境。不少学者开始从政府治理的视角进一步论证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过时的或终结的政府治理理论。罗茨从“新的治理”的视角分析了新公共管理四个层面的矛盾:一是新公共管理把注意力集中在“3E”及推崇货币上,接受了一种超组织的观点,忽视了跨组织联系纽带的管理以及在不存在等级控制的情况如何协调共同目标的问题;二是新公共管理沉迷于目标之中,造成了20世纪80、90年代目标管理的复兴,忽视了及时地调控和维持信任关系的重要性;三是新公共管理注重结果,但在一个跨组织的网络中,没有一个行为者对结果负责;四是在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竞争和调控之间存在矛盾,市场与竞争的话语只能使调控问题复杂化。[3]登力维在《新公共管理的终结:数字时代治理万岁》一文中对新公共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分散化、竞争、激励)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过去20年时间里,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政府部门,占主导的治理理念———新公共管理已经寿终正寝。尽管这一运动的少部门内容还在进行,但新公共管理的关键部分由于导致组织上的灾难已经倒转,相当一部分已经停止。”[4]登力维在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部分在这些国家走向终结的变化态势(见表1)。

注:+表示部分或整个保留;x表示基本上停止进行;-表示仍在扩散,其有用性没有受到严重质疑。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第478页。

由表1可见,新公共管理“分散化”内容大部分得到了保留,而“竞争”与“激励”的内容则更多地被改进或被抛弃。这种状况使新公共管理在政府治理实践上出现“治理危机”,形成了“碎片化治理”(fragmentation of governance)的困境。碎片化治理主要是新公共管理“分散化”改革所造成的机构裂化和权力碎片化急剧发展的产物,它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5]:(1)转嫁问题,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比如学校排斥带来了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而司法系统则不得不出面解决这一问题。(2)互相冲突的项目。一些机构的政策目标互相冲突,或者尽管一些机构从事同一政策目标,但它们的运作却互相拆台。例如,惩治和预防犯罪的机构和教养机构的目标都是减少犯罪,但在一些具体领域中两者常常发生冲突。(3)重复,即重复生产公共物品而导致浪费与生产成本过高。(4)互相冲突的目标,一些不同的服务目标会导致严重的冲突,比如警察寻取证据用以惩罚,但可能会同那些从事青少年服务工作的人发生冲突。(5)由于缺乏沟通,不同机构或专业缺乏恰当的干预或干预结果不理想。(6)在对需要做出反应时各自为政。一些机构认为可以在不与其他机构通气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但最后却并没有满足真正的需要。(7)公众无法得到服务,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他们常常不知道到那里去获得恰当的服务。(8)由于没有考虑到问题的具体原因,而是强调可得的或固有的一套专业干预,从而导致服务提供或干预的遗漏或差距。这些问题都导致治理中的协调、合作、整合或整体性运作举步维艰。

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在政府治理中陷入困境,西方主要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掀起了一场后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即学者们所描述的整体政府(whole of government)改革运动。整体政府起源于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的提出的施政方案,并迅速扩展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西方国家。此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地方层级政府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实践。正如CHRISTENSEN,T.and P.LEGREID所言:“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重点已从结构性分权、机构裁减和设立单一职能的机构转向“整体政府”。[6]西方公共管理学者和实践家对整体政府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界定,Christoppher Pollit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学者们的界定进行归纳,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政府定义:“整体政府是指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改革模式。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排除相互破坏与腐蚀的政策情境;更好地联合使用稀缺资源;促使某一政策领域中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服务。”[7]目前,整体政府已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和一种国际性的政府改革思潮,这使后新公共管理改革时代成为一种以整体政府为内容与特征的政府改革时代。

二、当代西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化系谱

在整体政府改革时代,随着新公共管理治理模式的终结,西方各国涌现了多种治理模式,形成了一个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化系谱(见图1)。

1.从协作性公共管理到多中心治理

协作性公共管理(collabroative public management)是一种把协作作为核心要素的政府治理模式。罗伯特·阿格拉诺夫和迈克尔·麦圭尔在《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一书中把“协作”(collaboration)作为在政府组织间进行管理的基本描述符号,他们认为,协作性公共管理赋予“政府间的”(inter-governmental)这一术语新的内涵,不仅包括联邦政府—州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政府与准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之外的组织间各种契约、管制、援助、互惠的互动关系。在阿格拉诺夫和麦圭尔看来,协作性公共管理是“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是一种用来解决问题的有目的的关系,它在既定的条件下(例如,知识、时间、金钱、竞争和传统智慧等)创造或者发现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纵向和横向活动的复杂结合,其中仅有一些结合可以被认为是协作的,但是所有的结合都是多方参与的。”[8]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把协作性公共管理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9]:(1)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组织间相互调整、相互适应地完成同一目标的政策和程序而进行的间歇性协调。(2)用于建立起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和有限的目标,并随着目标的完成而迅速解体的临时性工作组。(3)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组织为了完成一个或多个目标而通过正式的安排(如委员会、伙伴关系等)协议参与有限的活动而形成长期的或经常性的协调。(4)发生在相互依赖与战略性的行动之中,其目标是具体的,成员关系以长期承诺为基础,相对稳定的联盟。(5)以长期使命和联合的战略性相互依赖的行动为典型特征,以广泛的任务为基础,各成员承诺在长期内使用重要的资源实现共同目标的网络结构。

多中心治理(polycentric governance)理论一方面对新公共管理忽视公私部门管理的差别、政治过程和市场过程的差别,以及过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产生的治理困境作出理论回应与对策思考,另一方面也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行拓展,引入制度安排与制度设计等内容。有学者认为,西方公共管理的某些领域已经经历了从新公共管理到多中心治理的模式变迁过程。[10]“多中心”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制度分析学派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表明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是一种与单中心权威秩序思维直接对立的理论。多中心治理意味着由社会中多元的行为主体(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公民组织、利益团体、政党组织、个人)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协作式的公共事务组织模式来有效地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持续发展的绩效目标。[11]有学者总结了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12]:(1)多中心治理结构意味着在公共生活中,存在着民间的与公民的自治、自主管理的秩序与力量。这些秩序与力量分别作为独立的决策主体围绕着特定的公共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采用各种集体行动的组合寻求高绩效的公共问题解决途径。(2)将公民参与与社群的自治作为基本策略,使多中心治理能够有效地运转起来。(3)具有多元化利益与多元独立的决策主体,多元利益在治理行动中经过冲突、对话、协商、妥协,达成平衡和整合。(4)多中心还表现为不同性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能够通过多种制度选择进行有效地提供。可见,各种自主组织协同起来的自主治理是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核心特征。

2.从数字时代的治理到网络化治理

数字时代的治理(digital era governance)是围绕着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系统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登力维认为数字时代的治理主要包括三大理论主张[13]:(1)重新整合。数字时代治理的关键特征就是把新公共管理改革分离出去的职能进行再整合,把公民和其他行动者的服务需求整合进同一个包裹中。重新整合主要包括9大要素:逆部门化、协同政府、重新政府化、重建和巩固中央过程、大力压缩过程成本、重塑一些公务支撑功能的服务提供链、集中采购和专业化、混合经济基础上的共享服务、网络简化和一些各自为政的组织。这样,通过重新整合把原来在新公共管理中被分割为单一功能的部门和专门化的技术重新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形式。(2)以需要为基础的整体主义。整体化改革旨在简化和改变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整体关系,创建一个更庞大的、更具包容性的管理机构,并与端对端的组织再造过程结合在一起,卸载不必要的流程,控制成本,加强监管并强化规则,从而构建一个更具便捷性的政府。以需要为基础的整体主义主要包含7个组成要素:互动式信息搜寻和信息提供、以顾客和功能为基础的组织重建、一站式服务、数据库、重塑从结果到结果的服务、灵活的政府过程、可持续性。这些组成要素构成了真正的公民导向、服务导向和需要导向的组织基础。(3)数字化变革过程。这是与公共组织的网站、互联网和电子通讯的影响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内容。数字化过程是通过政府部门内组织变革,加上外部市民社会行动者的行为改变而发挥影响作用的一种变革过程,它主要包含9个方面的要素:电子化服务提供和电子政务、以网络为基础的公用事业估算、集中的与国家指导的信息技术采购、自动化流程的新形式、减少中间层、渠道分流和细分客户、减少受控制的渠道、加速自我管理、走向透明式管理。这些内容表明,数字化过程使数字时代的治理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途径的真正变革和治理模式创新。

网络化治理(governing by network)理论则是应对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革命而提出的,对数字时代的治理理论进一步扩展,以跨界性合作服务为基本内容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戈德史密斯和埃格斯在《网络化治理》一书中指出,公共部门具有四种基本发展趋势:一是由公私联合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政府(“第三方服务”或“第三方治理”);二是联合政府若干机构提供整合服务的协同政府(joined up government);三是充分运用先进技术,与政府外部公共服务伙伴进行适时合作,推行数字化革命,使以往技术难以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公共治理问题得以解决;四是要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选择。在他们看来,网络化治理代表了上述四种发展趋势的集合,是一种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它将第三方政府高水平的公私合作特征与协同政府充沛的网络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然后利用技术将网络连接到一起,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14]网络化治理把先进技术与依靠各种伙伴关系建立起来的横向合作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新公共管理松散的组织结构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公共服务中进行整体性运作。网络化治理模式有效地克服了新公共管理分散化治理的限度问题,并充分地吸收了其优点。在网络化治理中,“许多优势成为迈向网络化模式的特别强大的驱动力:专门性、创新性、迅捷性、灵活性和扩大的影响力。”[14]可见,网络化治理提供了一个使相互依赖的行动者互动合作及利益水平协调的框架,把数字时代的治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迈向整体政府改革时代的整体治理

整体治理(holistic governance)既是对整体政府改革的基本内容进行理论提升结果,也是对各种治理理论进行内涵扩展与理论延伸的产物。希克斯等学者指出,从政府组织的架构与形态来观察,整体治理主要涉及到三个面向的整合:一是治理层级的整合,如全球与国家层级的整合(WTO规范的制定与执行)、中央与地方机关的整合、全球层级内环境保护和资讯保护组织的整合;二是治理功能的整合,这主要表现在机关功能的整合,如行政院各部门,或功能性机关之间的整合(保健与社会福利功能的整合);三是公私部门之间的整合,公共部门采取委托代理、民营化、行政法人等做法,运用非营利组织与私人公司接轨,形成良好的公私伙伴关系。[5]这三个面向的整合构成了一个以合作为核心理念的整体治理模式。不少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竞争性治理进行全面修正、对各种流行的治理理论进行系统化理论总结形成如下几个方面内容[16][17][18]:

第一,改进了管理主义倾向的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以“3E”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管理主义改革运动,对市场机制、私人部门的管理原则和工具及方法进行极力推崇,从而使协商、沟通及参与的功能失去它们的重要性,严重损害诸如公平与正义、回应性、责任性等民主价值。整体治理以公众需要和公众服务为中心,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协调、联合、整合等方法促使公共服务各主体紧密合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公共服务,把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置于首要位置。

第二,克服了碎片化治理的困境。新公共管理改革通过结构再造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官僚制等级式的组织结构形式,即扁平化与分散化的组织结构形式,但由于对竞争机制过分倚重,也产生了机构裂化与碎片化治理的困境。整体治理则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建立一个跨组织的、将整个社会治理机构联合起来的治理结构,既克服了政府组织内部的部门主义、视野狭隘和各自为政的弊病,又调整、重塑了社会和市场的横向关系,以政府为纽带,发挥其战略协作与统筹服务的作用,构建一种政府与市场和社会通力合作、运转协调的治理网络,提高了应对复杂问题的综合治理能力。

第三,修正了过度分权带来的弊端。新公共管理以分权为基本的改革工具,倡导“分权化政府”,但过度分权也造成了组织间信息失真和沟通不畅,使地方利益主体为追求各自利益而加大离心力,降低了政府聚合力量服务公众的能力。整体治理修正了新公共管理过度分权的弊端,提倡一种综合的组织结构,使包括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纵向层级结构与横向功能结构以及横向功能结构之间协调发展,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为跨部门联系与合作提供了便利。

第四,提供一套全新的治理方式与治理工具。整体治理以整体主义和信息技术论为理论基础,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治理手段,对不同的信息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简化基础性网络程序,实行在线治理;推行政府行政业务与流程透明化、整合化的一站式即时服务,提高政府整体运作效率和效能,同时倡导组织整合与重建,注重政府的整体性运行,重新整合功能相近或相同的机构、部门或组织,实行大部门式治理,构建整体性的整理模式,使政府扮演一种整体性服务供给者的角色。通过这些治理工具与方法,整体治理把各种流行的治理理论的优秀因子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迈向整体政府改革时代的政府治理模式。

三、简评与启示

综上所述,在整体政府改革时代,当代西方政府改革通过在对新公共管理竞争性治理模式的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形成了一个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这种理论化系谱与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性治理具有典型的区别,它从竞争走向合作,以整体政府与跨部门协同为典型特征,以跨界性合作,解决复杂性公共问题作为基本内容。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当代西方政府治理的理论化系谱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治理模式创新应以本国的公共治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归依。在借鉴西方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与完善过程中的公共问题,构建一种有利于和谐行政的政府治理模式,这是我国当前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使我们的政府既能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提供服务,又能在运作中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对公民的需求和愿望做出灵敏回应,构建出一个“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

第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治理机制建设。自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论断后,理论界与实务都对大部制倍加推崇,把大部制作为解决当前所有体制性问题和公共性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大部制再大也有边界,超越边界,大部制就会出现“不能承受之大”的问题。正如北京大学的周志忍教授所言:“如果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精兵减政、理顺关系、提高效能,那国际经验表明,分散化的公共治理结构越发达,大部制就越能够成功。否则,大部制同样会运转不良,最后走向‘合而又分’。”[19]因此,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进程,决不能忽视机制建设,必须把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作为今后推进大部制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 高三一诊考试寄语下一篇:教育与知识能力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