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2024-07-18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更多学生的心里,计算学习也是机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讲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与心动。我惊讶地看到灵动的数学赋予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算式以生命的意义。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习了。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接着在练习中我又出了个“错”,把“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题,列成了(10-6.9)/24.8,充分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如此一来,本来乏味的计算变的有趣起来;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的生动多了。虽然做为教师的我丢了权威的面子,但是学生们却大大收获了点“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悦。

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点金”之术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这是“点金”之术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误”都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拥有“点金术”对学生来说、对教师来说都是课堂中的精彩!

篇2: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陷入了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受低年级学习的影响,在先算的部分下面划线,误以为先算的要写下来,而不是把计算的结果写下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第一,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顺序。

第二,熟记运算顺序,达到张口就来的水平,这样在计算时就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算式接着就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运算顺序的熟记,为学生计算的步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关解决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难题。

第三,在书写格式上要做好示范工作,边讲边写,告诉学生这一步算的什么,写的数是哪个算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没有参与计算的要原搬照抄,参与计算的是写计算结果。

第四,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计算的运算顺序,利用同桌或左右邻的关系进行互帮互助,达到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篇3: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一、自学例题与有效引导

认知心理学认为, 能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姿态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对于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价值。四则运算的顺序尽管是“规定性动作”, 学生一看就能接受, 但是这种规定有其必要性与相对的合理性, 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此, 本单元的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题, 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发现、交流、分享、调适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教材利用“冰天雪地”的情境, 引出5个实际问题, 把四则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教学时, 我们可以先出示情境和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情境、分析问题, 自己列式解答。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阅读情境的经验, 加之情境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比如,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 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分析并列式解答。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 获得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零碎的。因此, 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并不是旁观者, 而应适时适度的引导,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首先,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列出算式, 找到了算法, 得到了答案, 这时学生既有交流的内容, 又有交流的需要。所以, 自主学习后, 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如, “周末, 妈妈爸爸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 (成人票价24元, 儿童半价) , 购门票要花多少钱?”交流中, 有的学生列式为“24+24+24÷2”, 有的学生列式为“24×2+24÷2”。在交流计算过程时, 通过“先算什么, 为什么?”让学生明确要先算出玲玲的票价, 再把三个人的票价加起来就是购门票要花的钱。或者, 先算爸、妈 (一共) 的票价和玲玲的票价, 再加起来就是三人的票价。学生正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解释与说明。也正是在这解释与说明中, 体会了计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另外, 在对解法2的算法交流中, 有学生说, 先算24×2, 再算24÷2, 接着算和;有的说, 可以同时算24×2与24÷2, 再算和。这样通过交流, 学生学会修正 (或确认) 自己的想法, 分享同伴的思考, 从而得到最优的解题方法, 从失败中得到启示, 收获成功的经验。

其次, 引导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 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回顾、反思活动也相当重要。比如, 在学生经历了例1、例2的学习后, 教师提出: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类式题, 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分析算式结构, 总结运算顺序。

放手自学例题, 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通过组织交流与反思, 适时帮助学生有序地归纳、整理, 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 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 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概括化。

二、自主练习与有效引导

学生掌握四则运算需要一定量的练习, 而机械重复的训练, 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 在学生自主练习中, 教师的价值引领很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数学思考。

1. 在比较中体验。

在本单元, 教材安排了多次对比练习, 而且都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比如例3后的“做一做”:运算顺序一样的画√, 不一样的画“×”。

这题主要是运算顺序的比较, 通过比较, 学生能体会到乘除混合运算与加减混合运算在顺序上的联系;体会到乘减混合运算与乘除混合运算在顺序上的区别。再比如练习二第1题:算一算, 比一比。

本题要求“先算后比”。1、2两题是运算符号的对比, 让学生提高对题目感知的准确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体会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2、3两题是算式没有括号与有括号的对比, 让学生体会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有对比就有鉴别, 这样类似题目的价值不只在于计算, 更在于体验。教学时, 教师要认真揣摩这些习题的编写意图,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既要在学生独立练习前引导他们先比一比再计算, 感知每组题的联系与区别, 也要在计算后再比一比, 再次体会数相同, 运算符号不同或括号的位置不同, 运算顺序与计算结果也就不同。通过计算、比较, 以对比促体验, 在形式多样的比较练习中,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式题都要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定, 而运算顺序的改变可能导致不同的运算结果。从而加深对运算顺序重要性的认识, 体会规则存在的价值。

2. 在改错中体验。

在四则运算中, 学生出错是难免的。教师要用慧眼辨析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提升, 从中领悟计算要点, 提高计算水平。比如, 教学中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如下改错题:

这里有顺序掌握不牢的 (第 (1) 题) ;有因一步错, 而造成整个结果出错的 (第 (2) 题) ;有受思维定式影响, 认为先算的结果要写在前面 (第 (3) 题) ;有因计算时只注意了关键环节, 而漏写某个数的 (第 (4) 题) 。教学时, 除了让学生改错, 还要分析错在哪里, 出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辨析交流与反思, 让学生得到警醒, 促进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地计算的良好习惯。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

学生体会并深入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材结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安排了大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比如, 例1、例2后的“做一做” (两题) 在练习一的10道题中, 有7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练习二的14道题中有9道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题目。教学时, 要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交流各自是怎样想的, 关注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否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进行必要的阐述与说明。以说“促”思, 以说“理”思, 在解题过程中既巩固了运算顺序, 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4:小学数学四年级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其独特的年龄段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教给学生“先算什么法则”“再算什么法则”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做题量和对数学题的熟练度,但是长期的机械练习,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有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让课堂看起来充分,内容丰富,会找很多的课外内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生动的教材内容,既能够立足于课本,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练习,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然后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经过独立思考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加深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进行四则运算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课本,也需要以课本教材内容为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现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强调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重将课堂学习的主权放到学生的手里。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也需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在小学年龄阶段,正是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四则运算是需要学生掌握了运算法则后能够熟练的应用,即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多的题练习,也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主练习掌握得更加透彻。所以,在四则运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进行完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反思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不足,然后在下一节数学课及时改正,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徐颖.如何处理好“脚踏两只船”:浅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的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篇5: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篇6: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64813.aspx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位置与方向》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具有了从防伪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防卫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我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在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鼓励学生用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一、将现实的问题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运算定律,可以说运算定律是运算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和基本的内容。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本节课特别是求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列式计算,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88+104+96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一种是先算104+96再加88。此时,我抓住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讨后一种方法要简便。这一重大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通过学生要解决这一现实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来的。接下来教师通过大量式子的实例进一步让学生去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这样符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多姿多彩。

首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主题图画面动画形式分层次的出现。这样既符合他们喜欢动画的年龄特点,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引导归纳加法的交换律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不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思维等他们分别用画图形、画符号、写文字、写字母等形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还需深入的引导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又如,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都不同程度的有欠缺。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基本情况: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一、将现实的问题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运算定律,可以说运算定律是运算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和基本的内容。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本节课特别是求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列式计算,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88+104+96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一种是先算104+96再加88。此时,我抓住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讨后一种方法要简便。这一重大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通过学生要解决这一现实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来的。接下来教师通过大量式子的实例进一步让学生去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这样符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多姿多彩。

首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主题图画面动画形式分层次的出现。这样既符合他们喜欢动画的年龄特点,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引导归纳加法的交换律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不同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思维等他们分别用画图形、画符号、写文字、写字母等形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还需深入的引导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又如,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都不同程度的有欠缺。

简便运算(连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为了突出新的教学理念,更有效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创设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巧妙的引入到怎样解决问题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是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读题,同桌互相口述题意,各自独立列出算式。然后,我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计算方法。我在巡视中发现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想法解决问题,至此及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最后得出三种解法。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三种意见,让学生自己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一种算法,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方法。当没有几个学生选择第一种算法时,我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郑重指出第一种算法也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结果在例题延伸时学生们充分暴露了认识上的偏差,产生了不同的评价判断。认为266-34-66 =232-66=166不先凑成整百也简便。我非常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肯定了这样计算。顿时课堂上有学生指出266-34-66=266-(34+66)=266-100=166,我更加高度地赞扬了这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了采用何种算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依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的目的。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在教研组内讲课时我讲授了简便计算的例4一步乘法的简便运算。书中出示了12×25计算时可以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或者把25用100÷4替换,使计算简便。由于此类题目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并不难理解,但学生多数是使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把25用100÷4替换的方法没有透彻的理解,对用100÷4替换25不能灵活运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

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64813.aspx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

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64813.aspx,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在创设情境方面,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效果较好。因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7: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篇8: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

1.情感目标:感受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2.知识目标:懂得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并能从身残志坚的故事中受到感动、激励。

3.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对残疾人生活的了解与感受, 懂得尊重和关爱残疾人, 并向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学习, 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受难处

同学们, 在翻开课本之前, 我们一起来做两个游戏, 好吗?

1.设计两个游戏, 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第一个游戏:老师这儿有一个礼物, 想送给班上一位既勇敢, 又具有爱心的同学。但接受礼物的同学必须蒙上你的眼睛上来拿, 谁愿意上来接受?

第二个游戏:请两个同学上讲台表演, 请听要求:一个同学向另一个同学问路, 问路的同学不能讲话, 但可做手势, 被问路的同学可以讲话。谁愿意上来表演?

2.让学生谈谈游戏的难处, 走进文本。同学们, 做完这几个游戏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谈难处, 引出什么是残疾人 (板书:残疾人) 你们说残疾人的生活难不难?

3.那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不应该多想想他们的难处? (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 身残志坚

1.过渡: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多难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无臂青年的日常生活 (播放相关课件) 。

2.刚才我们目睹了一个无臂青年日常生活的艰难, 也体验了盲人和聋哑人生活的痛苦, 同学们, 你们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生谈感受:理解残疾人的困难) (板书:理解)

3.残疾人的生活的确很困难, 但有不少残疾人并没有因为身残而悲观失望, 进而失去理想。他们用自己的残躯实现着人生价值, 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播放贝多芬、张海迪、霍金的图片, 向学生讲解他们的事迹, 引导他们学习不怕困难, 身残志坚的精神。)

三、启发思考, 讨论探究

1.师:他们都那么坚强、那么勇敢, 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平凡的残疾人在工作和生活中, 默默无闻地与困难作抗争。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又应该怎样对待残疾人呢? (板书:关心、帮助、尊重)

2.分小组讨论联系日常生活说说你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今后你准备怎么做呢?

四、小结全文, 拓展延伸

1.刚才几个小组说得非常精彩, 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能感受到同学们都非常有爱心。理解、尊重、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爱, 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2.课外作业:

上一篇:九月你好励志句子下一篇:金点子低碳生活小窍门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