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2024-05-29

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共9篇)

篇1: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教了1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没想到,一场教学模式的革新,竟让自己成了“网红”,还一不小心“红”到了国外。

自2015年9月份,冯务中开授的国内首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登陆由哈佛大学与MIT合办的国际知名慕课平台edX以来,吸引了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选课,还有国外粉丝主动要求将其免费升级成“更纯正”的英文版。

这背后,是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之举。“学生前8周在线上学习慕课,后8周则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同时辅以线下小班讨论。”清华马院副院长王雯姝介绍,目前该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4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全部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部分的选课人数累计突破17万人次。线上学习,让思政课随时随地

“妖魔化的马克思主义?神化的马克思主义?你了解多少?本课程为你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信仰,更重要的是一个理论体系!”不需要抢课,只要点开“学堂在线”,你就能听到一堂时下最受清华学子追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慕课课程。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老师往往要在45分钟或90分钟时间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这里,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分解为符合学习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被制作成7至15分钟的独立视频。

“慕课使学生可以自由调配上课时间,学习更便捷——无论在线学习、使用手机客户端还是离线观看下载视频,随时随地,总有一款适合你。”该课程主讲人、清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震说,这也把老师们从重复讲解中解放了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线下的延伸讨论环节。线下讨论,让理想信念深植于心

看起来这像是一场辩论赛。教室里,围绕“互联网时代的爱国主义”的主题,30多个学生轮番论证、争辩不断。只有在讨论陷入胶着时,任课老师张瑜和助教才会适时点拨几句。

这是清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小班讨论的现场,也是清华学子眼中比慕课“更有魅力”的教学环节。“原来都是大班上课,只能点几个同学交流,没法让大家充分自由表达。”张瑜说,现在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发言,经常下课铃响了都不舍得走。

“慕课可以提高上课效率,也具有内容均衡、概念明确、逻辑清晰的优势,但这只是‘点对面’地普及知识点,至关重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点对点’,还要靠线下。”王雯姝强调,清华对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基于传统课堂和慕课两个平台的:“传统课堂是‘根’,互联网是一种有力支撑。同学们在完成线上学习的同时,还要选修时长为8周的线下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1 1>2的效果。”混合式教学,唤醒学生学习力、教师教学力

“如果不是这次毛概课作业,我不会这么深切地感受到,原来个体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得这么紧。”一份“我的家族史”的调研作业,让清华材料学院学生袁之泉从家族视角观察到了陕西关中近百年来的土地变革,还亲手做了一份家谱:“回去听爷爷、大伯讲,才知道国家的每一步发展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一系列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扬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力,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统一,更激发出老师们前所未有的教学力。”王雯姝说。

而在开设慕课的2015年,光是慕课讲稿,冯务中就写了28.9万字。如今,他正盘算着将这些心血修订之后公开出版:“不能说只有论文才算成果,这些反复打磨出来的讲稿就是我近年最大的成果。”

短评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本”转变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正在遭遇挑战。一边,是互联网时代的猛烈冲击,出勤率和抬头率让每个教师挠头;一边,是青年学子对深入交流研讨的渴望,“大班额”“满堂灌”只能搬运知识,却不能真正释疑解惑。

难题,怎么破? 以一场基于思政课堂和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清华大学实现了思政课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在这里,线上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私人定制,更符合时代特点;线下学习更深入透彻,满足学生需求。如此改变,不仅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基本遵循,更彰显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勃勃生机。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邓晖

篇2: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立德树人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方向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首要的是把好思政课的建设方向,切实做到把得准、把得牢、把出实效。

方向把得准不准,事关能否正确认识理解、深刻把握“关键课程”的重要问题,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问题,是办好高校思政课最紧要、起决定作用的命脉要穴。方向把得牢不牢,关键是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守得到位不到位,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讲清楚、讲到位,是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本指导。方向把得实不实,主要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抓得好不好,看学生是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教师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导力量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总体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正在稳步提升,但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队伍结构尚需优化,整体能力还要提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发挥教师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就要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标准,做好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发挥思政课教师先锋力量的大文章。

要坚持“选优配强”的“配齐”思路,把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当务之急,把握当下急需、发展潜力与长远目标的辩证关系,扩大选才用才视野,吸引、选拔各路“优势兵力”走上思政课讲台,努力破解思政课教师供需矛盾。要强化精兵强将的“建强”理念,把培育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长久之计,坚持“稳引培”综合施策,选育更多思政课名师,建设更多名师工作室,搭建更多思政课教师挂职锻炼、培训提高的平台。要树立“模范之师”的“标杆”意识,坚持精神引领、典型引路的有效做法,把发挥思政课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校样板学院,让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能成为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的楷模。

各级党组织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学校党的工作发挥作用。高校党委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不松劲,紧抓“关键少数”不放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上下功夫、出硬招,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切实履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主体责任。

院(系)级党委要树立思政课建设“一盘棋”思想,彻底摒弃“学生是我的学生,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的狭隘观念,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工作的重要标准,切实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推动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对标对表,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篇3: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媒介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信息生成、处理、传递的可能性和速度今非昔比, 在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教学, 是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与丰富的信息资源,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整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特点, 为新形势下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简称“思政课”) 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

信息化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传授性”的局限,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信息化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学习变得更便捷、高效, 信息源丰富, 知识量大, 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 增强学习的交互性和协助性。

二、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思政课教学因各方面的原因,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均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教学实效差强人意。加快高职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将变得十分的必要。

1、改善整体教学实效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近几年经历过一轮教学改革, 主要是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旷课现象较多, 实际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教学大趋势下, 高职思政课教学开始融入信息化因素, 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需要

高职生来源质量参差不齐, 普遍基础较薄弱和学习能力较低, 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致使学习能力不高, 这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实施信息化教学, 利用网络化学习平台, 运用丰富网络资源,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单线化实时交互。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融课上与课下学习为一体, 融“教”与“学”为一体,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进而自我完善。

3、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需要

目前, 高职思政课教材全国通用, 教材理论性较强, 内容庞杂。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 适应高职生的特色, 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构建教学体系, 有的放矢实施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要探索的重要问题。借助信息化方式, 本着“必须、够用”原则, 对教材体系进行整合, 突出重点, 开展教学设计, 以制作动画、微课、视频、音频等形式对重点理论知识进行解析, 依据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资源库, 开辟形式多样的信息源。

三、推进高职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实践——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

1、完善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课程教学设计

我校思政课已经进行过一轮课程教学设计改革, 主要是依据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思想, 突出能力本位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实效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 在信息化教学兴起的趋势下, 现有课程教学设计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迫切需要完善教学设计。

完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要求, 进一步整合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自身努力和借助其他信息源开发出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构建优质资源库, 并整合到网络精品课、教师网络空间课、思政课网站、教学云平台等载体上。这些资源和平台也成为了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方法、手段的主要依托。在课程考核上, 实施“全程”、“全面”的考核方式, 在期末考试中实施网络化考试。如果说上轮教学设计改革实现了教学本位的转变, 本轮改革将极大的促进这种转变的实现。

2、创新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模式

构建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进一步完善教学关系。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思政课运用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任务驱动式、研讨式、小组协作式模式。从实践效果来看研讨式模式较为适合思政课特点。小组协作模式, 在思政课合班授课条件下, 小组研讨型符合思政课教学现实, 多用于实践教学中。

3、建设优质资源库和网络空间课程

在学校鼓励支持建设优质资源库的契机下, 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已有的课程信息化资源基础上进行完善升级, 将思政课的各类资源整合到系统中, 通过完备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 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资源库的知识, 遇到疑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和在线讨论咨询。此外, 思政课教师可以创建个性化的网络空间课程,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实现信息化教学过程。

4、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目前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是有些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 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 甚至个别教师存在抵触心理;二是对于各种信息化技术和系统使用不熟练, 难以有效的组织信息化教学过程, 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三是信息化教学水平上, 新老师不均衡, 老教师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水平较高, 但是接受信息技术能力低, 青年教师接受信息技术能力高, 但是教学经验方面有所欠缺。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加强宣传教育, 明确目标和任务, 学校评优应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倾斜, 学校要创造条件, 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培训, 新老师教师还需相互协作,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5、改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环境

我校已将教学信息化作为学校远景发展的重大战略, 重点投入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和网络覆盖率, 加强网络安全, 改造升级多媒体教学环境, 构建各种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 这些对于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条件。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信息技术日益深入融合到教育教学中, 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 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与优势, 结合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提出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积极推进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信息化,思政课,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健张雪梅.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研究.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刘军杨西龙.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篇4: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当下各高校思政课成绩多数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不尽相同,基本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低,所以不少同学忽视平时成绩,多数学校学生的总评成绩基本上就是期末成绩。而期末成绩则主要是笔试考核,试卷题型无外乎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或给定题目的论述题。实行这样的“一张试卷基本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的优点是方便、简洁,整齐划一,偏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特征、条件、意义、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记忆,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造成学生考前突击、简单死记硬背,考完后脑子一片空白,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消化和理解,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第二,忽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长和收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幸福,所以学习依然是被动的、无趣的,学生依然存在旷课、逃课现象。第三,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考“智”不考“德”的状况。第四,造成部分学生考场作弊,因为需记忆内容太多,担心挂科,考风考纪受到严重挑战。

传统的“一张试卷基本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外化为自己行为的真实状况。为了取得高分,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知行分离”地被动学习的尴尬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也导致了思政课的考核成绩发生“信任危机”,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必须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特别是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关注学生的利益、尊严和成长,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 构建以“六个一”为载体的全程式考核方式

(一)思政课教学目标

思政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问题,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模糊认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应该是集理论知识、政治素养、开拓创新、社会责任、运用能力于一身的人才。与此相对应,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激发思想、社会担当和能力培养的五者统一体。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现实中消极的一面给在校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认知和认同,并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觉践行,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最本质要求。

(二)考核方式改革必须坚持的五个原则

第一,理论与实践考核统一。思政课自“05方案”实施以来,规定每门课程的课时都由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组成,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知识和能力考核统一。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知识),只有为大学生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思政课既要系统、全面、有效、深入地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注重培养、锻炼、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过程和结果考核统一。要实现以考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我乐学”,必须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为此,平时成绩应占总评成绩的一半以上。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将出勤、作业、笔记、课堂发言和讨论及课后校内、校外所作所为等作为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计入平时成绩。一方面促使学生从开学第一周到课程教学结束前都必须参与教学,另一方面促使部分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认知、思考和表现。课程教学结束后再进行期末笔试(开卷或闭卷),这样得出的总评成绩注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体现过程的重要性,关注了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成长,而非只是单一的期末笔试成绩。

第四,认知与行为考核统一。认知与行为统一不但是学习思政课的出发点,而且是落脚点。在认知与行为关系中,认知是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行为是认知的目的和归宿。思政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从而指导实践。

第五,多样性考核。推动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综合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校团委、学生处、各系辅导员、后勤集团、勤工助学等相关部门、人员建立联系,及时掌握每个学生课堂外的各种表现,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增加这些表现在总评成绩中的分量,避免学生知行脱节、双重人格的出现。

(三)构建全程式考核方式

以“六个一”为载体的全程式考核方式,是指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篇经典原著、策划一次模拟教学、组织一次演讲辩论、参加一次实践教学、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接受一次理论测试。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要分别提交一份读书心得、一份授课教案、一份演讲文稿、一份感悟总结、一份调查报告、一份考试试卷。如图1所示:

图1

由上述可知: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6:4或7:3比例构成。平时成绩(百分制)包括读书心得、授课教案、演讲文稿、感悟总结、实践报告,其中授课教案、演讲文稿、实践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个大教学班的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凡是小组共同完成并提交的学习成果,其成绩由组内成员共享。为了防止小组个别同学搭便车,不劳而获,在交上来的成果中,必须附上小组每个成员在集体成果形成中承担任务的材料,以上内容占平时成绩的60%,其余40%平时成绩由出勤(无故旷课一次扣10分,直至扣完)、笔记及平时表现,如拾金不昧、帮助他人等综合评定。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与以上六个方面相似的考核内容,如用观看热点、焦点新闻写观后感代替读原著写心得体会,用分享美文、个人经历、励志故事交心得体会代替演讲交演讲稿等。对于授课教案、演讲文稿完成质量高的小组,请小组代表上台给全体同学示范教学、演讲,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由此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对于社会实践,教师于每学期开学初,公布社会实践的参考选题,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6~8人为一组,确定本组的选题,也可小组自拟选题并报教师处备案。学生小组分工后于课后、双休日、节假日展开调查,最后小组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期末笔试成绩,注重考查知识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树立“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重学习能力、重综合素质”的评价成绩原则,全面考核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endprint

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第一,关注学生平时的成长、发展、需要和实际收获,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较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第二,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到课率”上升;第三,促使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达到认知与行为二者的有机统一;第四,养成学生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平时成绩中凡以小组出现共享的形式有助于组员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协作能力的养成和凝聚力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相互合作、团结的重要性。

三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一)发挥教师的课程主导意识

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内容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框架,吃透教材的基本精神,熟悉章节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做到高度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

发挥教师的课程主导意识,关键在于突出教师是教学活动引导者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以及吸引力提高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全盘把握、步步引领,这就是教师发挥课程主导意识作用的全过程。发挥教师课程主导意识进行思政课教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为此,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诺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其次,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迪。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解决各种各样教的问题,随时解决“节”外生枝,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学,更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不同观点碰撞、辩论,不同意见可以发表,不扣帽子。一堂成功的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继续思考。理解、认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构建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参与互动型课堂,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每节课前请上节课结束时告知的2~3名学生,将他们提前做好的PPT、下载的视频、录好的美文,在教师讲授前到台上展示、讲解,与大家分享。内容可涉及个人感兴趣的各个领域与热点话题,但这些内容应是积极向上启发思考的。每节课前让一些学生到台上进行约5分钟的内容展示,这样互动的结果,首先拉近了思政课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挖掘自身潜力、赢得掌声和赞美的平台。其次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展示完自己所带内容后,教师再进入教学,将基本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结合在一起,用理论分析当下现实,就更能入脑入心。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的发挥,是以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意识为前提的,通过多种环节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才会进行理性思考,不唯书、不为师、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只唯理,这样才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从而形成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

(三)打造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

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是指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利益,消除学生困惑。人本化教育教学情境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时间段,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育等层面上,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建构。

1 建立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氛围

这种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和谐、开放的基础上相互沟通、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理解和心灵、精神的沟通。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过程,是人格对等的交流,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蹲下是“心灵的蹲下”, 要“放下架子” 用真情、用心灵和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交流心平气和,与学生交谈平心静气,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和想法,才能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教育教学的整个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教育学生”,即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赢得学生的“芳心”。通过设计一些场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意识”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形教育的同时,学会自我鉴别、比较、判断、取舍,从而提高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国家要求的方向发展。

2 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利益,解决学生的困难和困惑

目前各高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每个班级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和班主任,一个辅导员要管一二百个学生。学生基本上是以宿舍为单位,学生之间缺乏了解、交流、信任,即使同一宿舍的学生,由于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的普及,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也变得愈来愈少,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愈演愈烈,学习中、生活上的困惑也不知向谁倾诉。而思政课往往采取大班(合班)授课方式,有的大班近200人。老师每周只到课堂上1~2次课,一学期下来认识不了几个学生,对学生成长中的困难、困惑也不得而知。大学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更是学生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解者,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要学会享受工作、享受压力、享受生活。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为此,教师每周应在课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与学生见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情况,要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关注学生成长、利益,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困难、困惑和模糊认识,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知其所需、给其所要。此种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易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归属和情感依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今天的学生要适应大学,大学也要适应学生,教师要走近学生,学生才能走近教师。

参考文献

[1] 董娜,吴锦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5: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高职高专学情分析

目前全国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情况非常复杂。有通过高考达到一定文化课分数线而录取的普通高中生;有通过自己努力考取高职高专的中职学生;有参加对口考试的三二连读、五年一贯制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或者中职阶段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相关思政课的教学理论, 对于大学开设的思政课并不感到陌生, 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学一年级新生, 在知识方面, 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非常浅薄;在态度方面, 他们学风较好, 思想也非常单纯, 但不喜欢思政课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在能力方面, 他们聪明活泼, 思维活跃, 紧跟时代的潮流, 但缺乏主动学习和动手的能力;在素质方面, 追求个性化发展, 但团结协作能力较差, 承受挫折能力不强, 关注社会程度不高。根据以上学情的分析, 要想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有所收获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真正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成长和感化。所以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闻播报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灌输上能够让某些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但是在新的学情条件下,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改变被动式学习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发现, 新闻播报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 新闻播报法的定位分析

新闻播报法就是让学生通过播报新闻的方式了解世界, 关注国家和社会, 从而更好地关注自身成长与发展。人是社会上的人, 离开社会无从谈人, 更不能谈发展, 所以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要通过关注社会的发展促进自身追随时代的步伐实现更好的成长。为此我们要求新闻播报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国内, 还要放眼全球, 开阔眼界, 让学生成为世界上的人。新闻播报的内容主要有国内时政新闻、国内社会新闻、国际时政新闻、国际社会新闻。

(二) 新闻播报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分析

新闻播报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环节:分组、播报和打分。实施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 提高凝聚力, 在思政课第一次课时可对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 每七人或者每八人为一组, 选出组长进行统筹安排。播报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采取现场播报的方法, 组员通过课后搜集材料并整理后课上进行展示;一种是采取录制播报视频的方法进行展播。组员通过课后录制新闻播报的视频, 在课上通过多媒体进行展播。打分时采取百分制, 只减不加。评分内容包括现场展示时是否脱稿, 是否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示, 播报内容是否全面, 是否有对新闻的独特反思, 提交的新闻播报视频是否有创新, 是否有采访调查, 等等。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为这个团队打分, 并作为每个小组组员思政课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核总分。

(三) 新闻播报法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分析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新闻播报法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能有效提升每个团队的竞争力。在学生现场播报时, 他们努力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以最佳精神面貌呈现给同学和老师, 一言一行都展示了自身的综合素养。组长的统筹安排, 组员的齐心协力, 有条不紊的推进, 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 最后的得分充分体现了各自团队的力量。最为重要的是课后进行新闻的收集、整理, 提升了他们关注社会、反思新闻的能力, 并由此喜欢并真正爱上新闻。而新闻播报录制视频及展示, 与当今互联网+时代不谋而合, 他们不再做低头一族而是拿起自己手中的手机或者录制设备, 走进操场、食堂、图书馆进行现场采访, 形成总结性新闻展示给同学。

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翻转课堂并举

思政课教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 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此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 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 实践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由教师在新学期开始提出5到6个话题, 如“怎样看待职场小黑人话题讨论”、“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全民守法话题讨论”、“放下手机拒绝做低头一族话题讨论”、“你心目中的90后———90后十大人物颁奖话题讨论”、“双十一你购了吗话题讨论”、“大学生的恋爱话题讨论”, 等等。然后按宿舍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有7至8人, 每个平行班分为七个小组, 每两个组讨论一个相关话题。确定话题后, 每个小组组长安排分工, 在校内或者到校外进行相关话题现场调查, 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摄像机、照相机、手机) 进行现场调查的视频录制, 并通过剪辑形成各小组的总结性视频提交。视频录制完成后每个月进行两个相关话题的课堂翻转。在翻转课堂上, 播放学生的总结性视频, 展开话题讨论, 使全班学生真正参与到话题调查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积极探索信息化实践教学手段, 打破传统的纸质报告提交形式, 大大提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方案是一个注重学生实际情况, 并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日常行为形成知行统一的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体系由知识评价和日常行为评价两个系统组成, 其中日常行为评价系统包括班主任、辅导员、班委会评价和思想政治课老师评价两个子系统。其中知识评价成绩占50%, 日常行为评价成绩由课堂表现、课程作业、考勤、辅导员量化得分组成, 其中前三者各占10%, 后者占20%。

期末考试 (50%) +平时表现 (50%) =学生综合成绩

具体而言, 任课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填写上课记录, 期末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量化计分, 其中作业成绩占10%, 考勤包括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等情况, 成绩占10%, 平时表现包括上课听讲和答问情况及上课的纪律等表现占10%。

日常行为评价占学生课业成绩的20%。该项评价由辅导员老师与班委会成员为主体, 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观察, 并根据考评细则, 酌情量化评分。由任课老师按最终平均成绩乘以2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 并把该成绩存入德育档案中。

总之, 思政课教学应用新闻播报法提高了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由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进行创新化转变, 强化了评价效果。实践证明, 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有效提高了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明飞.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 2013-11-21 (07) .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0.

篇6:以创新思维推动口岸查验模式改革

一、厘清法定职能,优化内部机制

1.明晰工作职能,实现“规范查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检的工作要求,结合全系统“两个清单”工作,明确检验检疫部门的职能和权力,界定口岸查验工作的内容和具体要求,统一领导、统一流程、统一操作规范,做到规范查验。对确实需要在口岸完成的检验检疫查验工作,在总局层面确定具体职责范围、工作要求和具体实施意见。对法律没有明确要求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不在口岸查验的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可以优化相关机制,加强事后监管。

2.优化工作布局,实现“一次查验”。在简政放权和法检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检验检疫工作格局和资源配置出现与实际工作不适应的状况。一些港口局由于业务量增长迅速,长期以来都处于人力资源特别是一线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口岸查验工作任务重,加之配套改革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在检验检疫内部都无法实现一次查验的困局,一批货物需要检验检疫多个业务部门分别查验,给进出口货物通检带来不便。应加强对检验检疫内部一次查验的研究,在业务量大的口岸成立专门的口岸查验部门“一口对外”。

3.以区域一体化为契机,实现“协同查验”。运用整体思维,合理分配口岸查验资源,在风险研判的基础上,对风险较高的检疫查验项目在入境口岸一次完成,对风险较低的查验项目根据贸易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地区进行检验检疫查验,缓解入境口岸查验资源的不足,促进贸易便利化。协同查验以全国检验检疫统一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以全国统一的执法尺度为保障,以货物流、信息流为一体,能够全面提升口岸查验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二、强化关检合作,促进快速通关

1.建立健全“三互”大通关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多部门联合机制,建立关检合作查验领导协调工作组,在单一窗口、区域一体化等具体部署下,全面推进关检一次查验。统筹建立全国大通关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公共项目建设,完善平台功能,在统一平台上实现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及港口各方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平台的信息对碰,下达共同查验指令,实施查验后将查验结果全部上传平台,定期对共同查验工作进行效果评估,逐步优化。

2.加快推进“单一窗口”和“一站式作业”。依托统一信息化平台,建立关检数据交换通道,建立信息互换共享的机制,实现互联互通。简化和统一单证格式和数据标准,通过单一窗口实现“一单多报”、信息共享。经口岸关检共同查验后,通过统一信息化平台向企业反馈查验和监管结果,下达放行指令,实现“联合查验、一次放行”。对关检一方实施的口岸查验,其查验或监管结果应在信息化平台及时反馈,并实现部门间执法信息的共享共用。

3.口岸查验监管设施资源共享共用。在口岸一次查验机制完善的基础上,及时研究配套相关的查验监管设施资源,结合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及口岸综合能力建设的契机,从口岸发展的整体上进行查验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可由地方政府牵头主导,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在现有的查验资源基础上,建立口岸查验中心,海关与检验检疫的相关口岸查验工作在查验中心一次完成,最大程度地促进和放大关检合作一次查验的效率优势,促进贸易便利化。

三、口岸全面融合,实现单一查验

1.建立更广泛的“一口对外”管理模式。借鉴美国“一口对外”的工作经验,建立由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多部门参加的口岸控制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协调口岸查验工作。在口岸只存在一个综合窗口,货物通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口岸查验工作的实施由口岸控制工作委员会统一指令、统一标准、统一执行。配套建设全国口岸查验一体化平台,货物经口岸查验后在全国范围内多部门、多区域快速验放。

2.建立更科学的“多线配合”工作机制。由于各部门查验工作特性和特定要求的不同,需要严格区分,根据不同的查验要求进行多线配合。一线查验,即综合窗口查验,查验的内容为涉及口岸安全、经济安全、人员健康等风险高、危害大,必须在口岸一线完成的查验项目。二线查验,即各查验部门实施的特定查验或一线反馈的补充查验,实施必要的检验检测。一线查验快速放行,二线查验严密高效,辅以后续监管手段,形成“多线配合”的查验工作机制。

3.建立更严密的“纵横联动”监管网络。通过横向的多部门配合和纵向的多线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口岸查验机制,实现通关便利和严密监管。多部门配合需要建立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落实“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多线配合需要全面掌握贸易信息并做出全面合理的风险评估,科学划分一、二线的查验品种和项目,实施有针对性的查验,并以专业实验室为技术支撑,提高口岸查验工作效率和成效。

作者简介:

篇7: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当前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弊端

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过程看, 很多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至今仍沿用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由学校统一组织, 以期末总结性考试为主, 以闭卷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答规定题量的问题, 然后给出评分结论, 以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这样的考试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 不注重知识积累,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需要, 才在考前突击背诵。加之考评内容也大都拘泥于教材理论知识, 实用性差, 脱离社会需求, 不能够充分体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中提出的“从社会实践出发, 培养‘四有新人’”的教学目标和“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思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即便在这种应试性考试过程中, 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客观题所占比例太高, 发散性的、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材料题考核缺失或所占分值太少。以笔者所从事的教学实践为例, 教师们为了方便阅卷, 在考评时只设置单选、多选、简答、论述四种题型, 就根本没有材料题或论述题等考查学生发散能力的题型。虽然有的学校也在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代替现有的评价模式, 但从学生反馈的结果看, 也存在着教师对学生考评信息反馈不足、评分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平时成绩记录为例, 教师一般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答疑和平时作业等几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 这种评价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但是由于评价过程缺乏规范性、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仍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以平时作业为例, 教师在收集和批改作业后一般直接将作业装订后送入系部资料室存档, 学生根本见不到自己的作业评价实况, 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现行的考试模式是一种忽视了科学性、客观性的传统评价。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 学习的内容、方式、目标等简单趋同, 不能出现有个性化的教育;从而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 同时, 也只能训练出死记硬背会应付考试的人, 很难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1]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中暴露出的问题, 已经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改革现有的思政课评价体系问题。

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

1.从素质教育高度出发认识改革思政课考评模式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合格教育而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和以淘汰大多数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因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品质和潜在能力的培养。”[2]依据素质教育的指导精神, 思政课教学评价应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促进学生思政政治素养的提高服务,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人格情操, 把尊重人、爱护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现代教育精神贯穿于教学评价的始终, 使思政课教学真正发挥其思想教育价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 发展他们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

2.汲取现代教育心理学知识优化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实践过程中, 来自于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远大于失败体验, 尤其是对于教师眼中所谓的“差生”而言, 连续的失败会进一步摧垮他们学习的信念, 而偶然的一次成功则可能一下子激发出他们上进的勇气和信心。由此可见, 信心在学校教育中有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评价应该着眼于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入手, 运用动态的评价方式, 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根据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 即思政课理论科学知识, 还需要具备与教学技能直接相关的技能性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实践性知识, 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改革考评方式, 完善考评体系

1.创设多元的考评体系, 改变单一的考评方式

在考评体系中, 学校或教师应将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结合起来, 精心设计课程考核的各环节以及综合评分的组成、比例等, 建立成绩评价标准, 完善考评体系。在设立考试标准时, 学校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条件提前向学生公布考核的方式、评分标准及所占比例, 让学生对考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成绩的构成也要力求多元化, 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应有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网上学习和多媒体个性化自主学习记录成绩相结合, 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提高平时成绩在考试总成绩中的比重。

2.改变题型结构, 提高命题质量

改变思政课期末考试中过多侧重知识记忆的考核现状, 加大主观题测试比例, 一定要侧重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能力的考查。在实践中, 任课教师往往更热衷于出客观题, 因为客观题阅卷容易, 答案直观简洁, 评卷时省时省力, 但是不利于考核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语言运用能力。为此在改革后的考试形式中, 要加大主观题考查力度, 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知识记忆基础之上提升个人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人性化的思政课评价标准

首先, 评价标准应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兴趣、性格和思维方式,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倾向性差异, 也表现在统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学习状态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命题中就要重视整体把握, 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 着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考试中有表达独特的空间。考试评分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掘与肯定, 对于那些作出思考并得出结论的同学, 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好评。

其次, 重视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尤其是注重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评价。社会发展步伐一直加快, 各学科领域已呈现出高度融合趋势, 决定了未来的人才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思政课评价标准也应当尊重这一社会发展规律, 注意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考试的主要内容不能再仅仅拘泥于教学大纲和课本, 应该实现从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试观向强调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鼓励创新和探索精神的考试观转变, 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 思政课评价标准要做到以人为本, 渗透人文, 凸显教育功能。思政课教师始终要牢牢把握住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在设立评价标准时坚持以人为出发点, 从人自身发展实际需要角度规范教育, 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培养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品质。

参考文献

[1]曾云燕.试论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考试评价[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2.

篇8: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织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物质的丰富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保证大学生内心的净土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关注的主要课题。从深层次予以研究可以发现,现代市场经济的逐利现象正在逐步腐蚀校园文化,就业压力的增大迫使大学生趋向“功利主义”,再加上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力的下降,都是造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下。

第一,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高但目的不纯。当代大学生年纪尚小,大多没有经历改革风雨的洗礼,不了解我党的历史,无法感同身受对党组织的崇敬与热爱之情,他们积极要求入党基本上都出于其他原因。据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要求积极入党大多是由于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目前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党员学生。因此,在高校要求入党的学生数量有增不减,这就导致了入党动机不纯,在内心并没有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另外,有些党员同志的腐败现象和行为,破坏了党组织的形象,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对当下政策的不满,进而影响了其信仰的确立。

第二,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空虚。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们既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图书馆知识的海洋,校园内还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社团组织,校外兼职。这本是大学生建立信仰的最佳时机,但是,很多教师放任学生自行活动,给予了太多的自由空间,再加上很多大学生没有抵挡诱惑的能力,经常假借活动之名逃课上网、恋爱、打工赚钱,忽略了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使得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造成了表面的光鲜与内心的空虚,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建立,造成了信仰的缺失,更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思政课教学在学生信仰引导上的弊端

近年来,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象日益普遍,除了上述提到的经济原因与一些人为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信仰引导上的缺乏。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主战场,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大学思政课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造成了课堂呆板枯燥,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大多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另外,很多传统的观念和思想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与迅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式不符,造成了思想理论和现实情况的脱节。再加上很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年头已久,思想过于保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会加以应用,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思政课产生了反感。近年来,大学的思政课也在逐步进行改革,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等等,使得学生的逃课现象有所减少。但是,目前的思政课教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加强重视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信仰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忽略了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内在价值,使得思政课大多是流于形式,无法引导学生信仰的建立。

三高校思政课的改革策略

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信仰迷失的现象。因此,如何转变社会风气,改变价值体系就成为了社会重塑信仰的根本措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高校的思政课堂就是其信仰重塑的关键场所。所以,当今高校要加强教育力度,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唤起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也要以信仰教育为核心,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结合,唤起大学生的信仰意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一)在思政课堂上融入情感教学

任何课堂的教学都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学,信仰的建立要以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基础,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内心发出对学生的关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实现心灵的沟通。

(二)在思政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大学思政课教学呆板枯燥,课堂死板无趣,大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听讲兴趣。现如今,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推进,想要在高校思政课上树立起大学生的良好信仰,就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们的交流互动,使课堂变成集体的“群言堂”。

第一,实行互动式教学,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以往的思政课大多是知识的强硬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只能被动的进行接受,无法产生共鸣,引起兴趣。对此,思政课要转变教学方式,采取互动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发表意见,实现沟通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选取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小组发表组内意见,让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认同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重塑大学生的信仰体系。endprint

第二,采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人生感悟。想要重塑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关键就在于让他们意识到生活的不易,发自内心的产生人生感悟,体会到奉献的意义。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周末或者短暂的假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考察,或者将其组成调查小组,对社会现状进行考察。然后树立起奉献精神,找到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形成自己新的感受体悟,并在校园中积极弘扬,传播正能量。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到奉献带来的快乐,提高自己的人生感悟,促进信仰的完善建立,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互换角色教学法。顾名思义,互换角色也就是实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角色互动转换,让学生充当老师的位置。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开展“我是小教师”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进行知识的讲解,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力,提出自己对思政课内容的看法,找出他们认为的内容重点,从而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看法;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他们当众讲演的技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自觉。

(三)在思政课堂上改变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能够简化繁琐的教学步骤,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实现有效教学。对此,在大学思政课上,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适当地选择一些历史纪录片进行播放,加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并通过对我国伟大人物的学习,坚定自己的信念,丰富自身的阅历。例如通过《小平您好》、《激流中国》等片子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我党的光辉形象,从内心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热爱之情,坚定向党内优秀成员学习的决心,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仰。

(四)完善和加强课后学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想要建立起大学生的坚定信仰,就要保证在思政课堂以外仍旧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完善培养与内心坚定信仰建立的书籍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进行介绍,并在下一堂课让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讲演。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加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还能够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自身的视野,了解社会生活,做到与家长的良好交流,从而建立起核心价值信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完善听课与评课制度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大学生,树立起他们坚定的信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思政课的教学要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完善,完善评价体系。对此,高校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双评价的体系对教师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让其他教师去听课,并进行系统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听课教师从讲解教师那里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作用。这样做可以在高校内形成一股良性竞争的氛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为大学思政课达到培养学生坚定信仰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9:清华大学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改革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必要性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就是要检验大学生对某些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水平, 以便更好地制定随后的教学或学习策略。因此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

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大多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定思想水平。它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表现如下:

1、导向上, 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注重的是知识导向而不是能力导向。

新形势下, 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能力养成,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目前思政课的考试仅起到了知识学习的导向作用, 远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从根本上背离了考试评价体系的初衷, 既不利于学生的“学”, 也不利于教师的“教”。

2、内容上, 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注重知识点的考核而忽略了对能力的考核。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的考试也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实践中, 目前各高校思政课考试内容仍然是围绕着课堂传授的知识点进行, 对能力的考核还很少。

3、考试形式上, 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比较单一、陈旧, 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的需要。

尽管近些年来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形式也在不断翻新, 但其考查的内容还是难以脱离以知识考核为主的模式, 即便是属于主观题的论述和分析类型, 其考查目的也是应试者的识记和相关材料的组织能力。

因此, 高校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改革目标必须定位于主动为思政课教学的完成与发展服务, 考核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本质功能的实现, 最终达到以考促学的改革目的。

二、深化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 深化改革思政课考试评价方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突破知行分离的局限, 在思政课考核中要把认知考核和思想行为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高校的思政课主要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思想认识上有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 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其考核评价就必须把知识的考核同与之相关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其次应突破考试内容单一的限制, 在保留传统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前提下, 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 另一方面增加主观试题的含量, 采用开拓性试题和撰写政治小论文等形式着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能力等。

再次应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考核。与全面考核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内容相一致, 思政课在考查形式上也应灵活多样。尤其是开卷考不一定要局限在书面上, 可拓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上。应将课堂考试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 通过操行评定及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 综合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改革考试评价模式对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改变必然带动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相适应, 思政课教学上也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突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政课内容较多, 涉及的范围很广,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 除了要让学生了解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思想引导的效果、完成信仰塑造的过程。这对教师, 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原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对话式、学导式、案例式等各种教学方式, 力求生动活泼, 以理服人, 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正如前教育部长周济所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有利于教学和学生思想的就是好方法。”

再次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详尽的成绩评定方式, 这样才能把学生在各个领域 (课内课外、校内校外) 里的表现综合起来进行考核。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高校的思政课既要给予学生新知识, 又要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既要注意基本理论讲授, 又要不断陶冶学生文明素养, 努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摘要:近年来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许多教改的尝试, 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和体系等, 改革大学生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改革考试模式,推进,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文惠.“两课”考试方法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上一篇:领导学课程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几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