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2024-08-05

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本节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理解周期、族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

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1.周期特点: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像以往那样详细地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及对元素周期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篇2: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课时1

陈飞(化学二班 4090706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概念的建立,元素周期表生成的发展历史以及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科学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元素的知识,比方说在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学习了关于金属元素的有关性质,第四章中学习了有关非金属元素,例如,硅、氯、硫等等的有关性质。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能不能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这些已发现的元素按一定的循序排列起来呢?展示碱金属的有关性质: 【投影】:

【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讲解并作简要总结。

2、引出观点: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学生的观点之后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 种元 素,写了63 张卡片, 将化学元素的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氧化物以及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写在卡片上。

【教师提问题】:: 若你是门捷列夫,你会试着用几种不 同方式去 摆 63 种卡片。

【学生观点】: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摆;按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摆。

3、学习历史: 【PPT播放】:

关于元素周期律,人们往往将它的发现完全归功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然而,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不止门捷列夫一人,在这一百年间许许多多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

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的科学家,当首推法国人拉瓦锡。1789 年,拉瓦锡曾运用分类比较法,就当时他所确认的33 种元素(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过分类研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开创了元素分类研究的先河。

1850 年,培顿科弗认识到相似元素组不应限于3 个元素,而且发现组内各元素的原子量之 差常为8 或其倍数。1853 年,格拉斯顿提出同组元素在原子量上有3 种不同类型。1854 年,库克将元素分为6 系。

1865 年,纽兰兹对元素的分类进行了另一番研究。他把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后,发现“从任何一个元素起,每隔8 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似”。

类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紧紧抓住原子量这一体现元素最基本特性的物理量,探讨元素性质间的演变规律。

1869 年2 月,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律图表,初步实现了元素的系统化和科学分类。该表包括了当时已发现的63 种元素,并大胆预言了3 种未知元素的存在,指出按照原子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教师总结】:那么在我们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千千万万个实验的基础之上才完成的,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实验素材,大家自主的设计出实验来体验一下大仙元素周期表是前人试验的乐趣。

4、设计实验:

【素材】 : 教师给出18张卡片或更多卡片有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核电荷数等。

【学生探究】 : 学生按原子的核数大小、或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或按原子半径大小规律、或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别制得一张元素排列表。师生相互讨论应用已知学习验证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 期表。

5、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向学生呈现几种类 型 的元素周期表。【投影】:

门捷列夫短时周期表、三角形周期表、宝塔式周期表、维尔纳长式周期表、金字塔式立体元素周期表、螺旋式元素周期表、积木式立体元素周期表等等。【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周期表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

6、总结与评价: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有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板书设计】: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时间:1869年

(2)绘制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3)排序依据: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4)结构特点: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5)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里程碑

2.现行元素周期表

(1)排序依据:原子的核电荷数

(2)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3)结构特点: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周期(横行)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族(纵行)

教学反思:

篇3: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一、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意义

( 一) 元素周期律

化学学科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作为一门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科, 核心在于化学元素的分析。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下, 人们对物质结构不断有着新的认识, 元素周期律的相关技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的作用下收获了诸多的成果。 传统的元素周期律定义由门捷列夫得出, 其通过对单质与化合物的分析, 认为是伴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 此为元素周期律。时代发展至今, 科学技术的深入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了元素周期律, 决定了现代元素周期律的定义被赋予了新的解释, 表述为元素的性质根据核电荷数的不同而变化, 核电荷数的递增, 使元素的性质产生了周期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便是元素周期律。

就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来看, 通常情况下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内容: ( 1)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 2) 主要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 3)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化学学科内容的重点即在于此, 可见提升元素周期律教学效果是保证后续化学实践性有所提升的关键。

( 二)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最早也是由门捷列夫所制定, 最初是按照原子量所排列, 但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 后人发现按照核电荷数也就是元素的原子系数的递增来排列, 元素周期表的横行为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 纵行为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 使现代元素周期表更具科学性。

无论是元素周期律还是元素周期表, 均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 尤其是中职化学教学为了服务于实践, 因此使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并切实掌握元素周期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在今后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学以致用, 全面提升化学应用水平。

二、当前中职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化学教学方法不符合素质教育背景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职教育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职教学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核心, 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应当被纳入改革的重点内容当中。 毕竟中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相比之下并不高, 而教学方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中职化学教学方法需要立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背景下。 而以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 教学方法依然相对落后, 墨守成规, 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 元素周期表只让学生死记硬背, 元素周期律也停留在元素本身, 无法通过拓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

( 二) 化学教育重点偏于应试教育模式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而目前部分中职院校的化学教学仍然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 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 虽然其是学好化学学科的关键, 但能够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知识更能够为化学应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 化学教育重点偏于应试教育模式, 也严重限制了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知识领域的拓展, 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 三) 化学教育主体仍以教师教育为先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学要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好积极的主导作用。 中职化学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知识复杂、枯燥, 保证教学效果必须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正是因为诸多因素的存在,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保守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 教学质量也就因此难有保障。

三、提高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教学效果的建议

中职化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 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又是理论性极强的知识, 传统教学理念及方式的弊端已经越发明显, 只有切实调整, 才能保证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所提高。

( 一) 创新教学方法

化学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性, 需要以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作为参照。 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知识系统性较强, 中职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又普遍具有局限性, 因此, 化学学科该内容的教学应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为宗旨。 比如, 元素周期表的教学, 可以采用“ 顺口溜教学法”等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明确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特点等, 最终目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进而为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 二) 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教育本身有着特定的教学目标,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近些年中职院校已经开始明确自身的定位, 并通过校企合作等多元教学模式实践着对教学目标的调整。 化学专业亦是如此, 无论是何种方向的化学教学, 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都是必要基础, 因此, 中职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并不应当以应试为主, 而是应当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此, 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应当尽可能以实践教学为主, 在教学条件与教学能力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完善实验种类和方案, 使学生真正理解原子的电子能力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电子层数和电子数等。

( 三) 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 主要是要求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中职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低, 加之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高难度特点, 决定了很多中职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薄弱, 解决此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 仅从教学方式上下工夫显然难以奏效, 只有教师真正给予学生以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对学生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才能通过情感的教化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对教师的热爱逐渐培养起对化学知识的热爱。

综上所述, 中职阶段的化学教育相比于传统高中来说具有不同的特点,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实践应用型教学的切实需求, 教学内容往往更加具有针对性, 教学进度也因为同实践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体现出更高的复杂性和进度快等特点。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起步知识, 元素周期律反映的是化学元素的性质、原子半径、化学价等化学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教学地位。 只有中职院校切实认识到现存的问题, 才能保证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卢小玲.基于程序教学法的中等卫校化学教学实践探讨: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12) :41-42.

[2]谢晓鹏.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实体教学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14 (10) :120-122.

[3]叶少曼, 衷明华.谈谈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题的解题方法[J].江西化工, 2015 (3) :176-177.

篇4: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中的理论构思

关键词:教育理论;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31-2

1.问题的提出

近两百年来,世界各国化学家们越来越关注对元素周期表的探索。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71年,门捷列夫的第2张元素周期表公布,后经多次修改,又于1906年在他的《化学原理》一书里发表了一张比较完善的周期表,现代的中学课本中使用的周期表就是以它为基础演变而来。Bayley于1882年提出塔式周期表(汤姆逊-玻尔周期表),后经Margary、汤姆逊和玻尔等人修改。Werner于1905年提出了长式元素周期表。 Harkins和Hall于1916年提出了圆柱式周期表 。此后,环形、扇形、蜗牛形、树形(Chemistree)等各种形式的周期表被一一设计地出来了。

不管何种元素周期表的形式无不揭示出元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优美的框架结构以及均衡稳定的外形使得它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为寻找新元素和研究其性质提供了理论的依据。由此可见,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地穿插、结合化学史事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 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使学生受到教益。因而,如何运用化学史开展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是当代中学教师必需加以思考的。那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索周期表的排列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呢?本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课堂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其学习潜能。

2.教学设计的理论构思

利用化学史进行教学使学生们学会化学家们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怀以及他们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结果、思想品质乃至他们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影响。为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习动机。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实际过程十分漫长。如果完全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科学发现之路,绝大多数学生是有困难的。学生的课堂探究只能是科学家探究过程的简约和模拟。

2.1 学生分析

2.1.1 相异构想(alternative conceptions)

学生头脑里与科学概念不相一致的概念称为相异构想(alternative conceptions)。若他们对事物的解释符合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直觉时,他们认为这些解释是正确的。当学生遇到和他们的相异构想有差异的新信息时,这些“畸形物”与他们的直觉不符合,他们很难接受这些新信息。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崭新的知识,上百个元素之间有着种种的联系,打破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寻求突破这种认知差异的方法是十分关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1.2 知识空间理论( Knowledge S-pace Theory) 

概念的难易有一定的梯度(hierarchical ordering)。知识空间理论(KST)是通过分析学生关于反映不同水平的一系列有关概念问题的解答情况,来确定学生在学习不同概念中的瓶颈,研究专家和新手掌握不同概念的先后顺序,找到起决定性的学习途径(critical learning pathways),从而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元素周期表之前对某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都有一些了解,比如S、O、N、H、He、F、Cl 等。因而,教师必须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这些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出这些单一元素之间的联系,寻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们归纳到一张表中,做到知识教学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及深。

2.1.3 学习动机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自我提高强化理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好奇心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对于新的课程任何一个学生都充满好奇心,充满传奇色彩的化学史实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设置一些化学家们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格言,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对现有知识产生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为什么”会有疑问,症结何在,使学生在“疑问-思考-求证-豁然开朗”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2.2 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学情景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缩影,更含有人际交往和协商关系以及相应的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仅存在于其中而且应得以运用。教学过程是实现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进行化学史教育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感染,而不能简单的灌输;在运用元素周期表发展过程中的史实时要树立历史人物作为学习的楷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优良习惯,少就事论事的训话;要尽可能避免摆出我教你受、我训你听的姿态,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3 教学设计的思路

围绕学生的问题来架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是本堂课的主线。

当设计课程时,教师围绕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问题等不同的情境来组织信息,这样的冲突和问题是整体呈现的,而不是被分离、孤立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更愿意参与,也容易投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难题-问题-思考-求证-明了”这个规律。

2.3.1 “产婆术”的运用

“产婆术”是苏格拉底最具特色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通过暗示的语言引导学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得到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那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归纳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与规律,并让其论证他的观点,对他的观点不断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上的缺陷。当学生认识到缺陷时教师要引导他去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2.3.2 对比演绎法

演绎法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归纳法通过个案、特例推导出一般结论、一般原则的方法。用演绎法施教,就是老师从已知最抽象最高深的大原则、大定理开始,进一步地深入推演。常与演讲式、灌输式相联系。用归纳法施教,就是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完成相应的归纳推理过程,得出结论,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可给出几个元素让学生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让学生产生问题“是不是各种元素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阳智纯.“探究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08.

李国栋,蒋晓青等.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化学教学,2005(5).

龙文静.让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化学教学,2004(11).

马磊.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08(27).

刘景清等.铬与被的发现者沃克兰教授.化学教育,1997(8).

郑庆文.“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

Aurora Silva等. The Periodic table: Contest and Exhibition.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6(4).

篇5: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 5.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6.使学生对核素、同位素及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有常识性的认识。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72.aspx

篇6: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是十分重要的。

本节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本节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一般为:

提出课题→列出理论研究的要点→应用实验或资料,分析阐述以得出规律性结论→结合新的事实,检验、应用得出的结论。

根据教材的安排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关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只要求学生熟悉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并会应用即可。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利用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下列设计可供参考:

分析教材表1-2数据→学生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思考与交流→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提出新问题(如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是否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呢?)→实验探究(钠、镁、铝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资料卡片(硅、磷、硫、氯元素的性质事实)→思考与交流→概括出元素周期律→再结合周期表总结出元素性质、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关系→应用。

说明:

实验探究──事先可下发实验预习提纲,实验可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具体建议见活动建议。

开放性作业──小论文(如由元素周期表所想到的……)。

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钠、镁、铝的性质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比较明显且安全,可以设计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方案不作统一规定,要求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最后综合总结出最佳方案,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镁与水的反应,尽管有明显的反应速率,但产生氢气的量较少,且看不到产生的氢氧化镁,只能通过氢气的产生和酚酞指示剂的变色去认定氢氧化镁的存在,说服力不强。根据水溶液中KCl、NaCl有阻止氢氧化镁薄膜在镁上形成的作用,可将水改成食盐水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一段擦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卷成螺旋状,插入盛有食盐水溶液的试管或烧瓶中,再将试管或烧瓶倒插在盛有食盐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镁持续不断地跟水反应,几分钟后,白色的氢氧化镁沉淀聚积在烧杯底部。

注意事项:镁条用量较多;食盐水可以用饱和食盐水稀释一倍获得。

三、问题交流 【学与问】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中,应帮助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其原子结构和性质,反过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熟悉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指出金属性最强和非金属性最强元素的位置。5.推测未知元素的位置及性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习题参考 1.B 2.(1)Na<K(2)Al>B(3)Cl>P(4)Cl>S(5)O>S 3.(1)HNO3>H2PO4(2)Mg(OH)2>Ca(OH)2(3)Mg(OH)2>Al(OH)3 4.银白色,与水剧烈反应,性质比钾和钠活泼。5.(1)Ba>Be(2)Ba也要密封保存 6.(1)7,4(2)七周期、ⅣA(3)金属

篇7:《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3. 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篇8: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一、高频考点及命题解读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 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很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变化规律, 一直是高考改革以来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命题素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以及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既是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和难点, 亦是高考热点, 有较高的重现率。笔者查阅并分析了近几年高考化学真题, 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在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高频考点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总结, 详见表1。

题1以元素在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和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为题干, 以元素金属性、还原性、沸点的递变规律及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为问题;题2仅以元素在周期表的相对位置为题干, 以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酸性的递变规律、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和离子核外电子层结构为问题。它们均以“元素的推断”为载体, 将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实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群”, 应用该部分理论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那么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也是非结构化的, 不能将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网络化, 对类似上述两题的综合性考题, 很难快速又准确地予以解决。

笔者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了关于该部分理论的思维导图,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使用发现, 利用具有交互性的思维导图来辅助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教与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和有效迁移, 切实提升了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脑中的知识信息是按概括水平高低分层次进行储存或表征的, 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从小对于色彩、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的东西很感兴趣, 而厌烦于枯燥的文字性叙述。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知识间的彼此关联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设计各种能够刺激感官的图式, 帮助学生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利用思维导图, 学生便可以围绕主题, 进行充分的联想和发散性的思考, 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 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地图”, 因此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研究和使用, 用于辅助各学科的教学与复习。

图1-图4是关于“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思维导图中的一部分, 与以往相比, 该类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交互性与动态感, 即每个边框与文字一起构成一个类似“引导”的功能主题, 当指针置于某主题时, 就会在旁边显示相关的更加详细的知识与概念。由点到面, 由概括到具体, 看似简单的思维导图却隐含了详细、具体的概念与理论。

1. 由点到面, 呈现“元素周期表”结构

图1是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思维导图, 左半部分是一个关于周期表的主框架, 当指针置于“主族”主题时, 就显示出右半部分关于“主族”更详细的知识。

对高一学生来说, 通过短短几节课的学习, 他们不仅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熟记前30号元素和每一主族所包含的元素, 而且要掌握“位-构-性”的关系;高三学生则需要在熟悉每章节的具体知识点之后, 将那些相互联系的细枝末叶构成一个整体。该思维导图先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再在“引导”主题的操作下, 一一呈现更具体的内容, 由点到面, 学生脑中存有的便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 而是与核心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群”, 学生便能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建构, 快速理解并长期记忆相关知识。

2. 由概括到具体, 从不同角度构建“元素周期律”知识网络

如图2-图4所示, 是关于元素性质及结构递变规律的思维导图。

图2是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进行总结, 当指针置于“同一周期元素”后的“非金属性”主题时, 就会显示与非金属性有关的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类似“引导”的交互动画, 将琐碎的性质分类, 学生便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同周期从左往右、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各性质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图3是为了解决考题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相同或不同微粒的半径大小”而设计的思维导图, 该图总结了所有同周期、同主族以及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微粒及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的递变规律。

图4是从元素类型的角度对元素周期律实质的总结归纳, 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大概方位出发, 以他们对应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为主线, 总结了分别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相关的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自上而下, 从右往左, 在趋向于元素周期表左下角的方向, 随着金属性的增强, 金属单质与非金属离子的还原性等性质也增强;而自下而上, 从左往右, 在趋向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的方向, 随着非金属单质的非金属性增强, 非金属单质与金属离子的氧化性等性质也增强。该图使原本琐碎零乱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变得有序且清晰。

如果教师能利用如图1-图4的思维导图进行交互性的教学,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那么当学生遇到该部分理论的综合性考题时, 学生脑中便会闪现出这些高度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图, 达到了既快又准的做题效果。

三、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化学教学的意义、展望及反思

不难看出, 思维导图将抽象杂乱的结论性知识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得高度结构和网络化, 通过交互操作使静态文本动态化, 大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通过图形、色彩、动画、形状等多种刺激, 启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激发了学习兴趣, 这无疑对提高中学化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9: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元素周期律  卤族元素  碱金属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8-01

利用新课改之后的教材有效的进行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是“度”的把握。新教材注重探究性自主学习,新教材中实验为教学基础,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讨论验证来得到结论,相对于旧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理论知识减少,教材有意向由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基本框架,补充和引导相应的基础知识内容,然而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到底补充哪些知识,补充多少,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好把握,这就更需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使我们对教材有更深的理解和研究,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而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补救。总之,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在上完每一堂课之后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它帮助我们完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下面就是我对“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进行的反思。

一、备课的反思

每一堂精彩的课程都离不开课前备课和细细琢磨,我经常在上课之前问自己一些问题,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并且反复思考着:这节课需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其中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是高考热点?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更容易接受?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关于元素周期律这一章,备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本节教学要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情况。初三和必修1的教程中,教授了学生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关于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必修四的教材中也对元素周期表中卤族元素和碱金属物理及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做了详细的讲解,因此学生在之前所获的零散的知识,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是学生通过原子结构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而总结出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也正是新教材教学方法创新的地方:根据学生对事物现有的认知情况,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补充,使其能独立思考,自主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

3.设计思路。自主学习方式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合理安排更是必不可少,所以在备课阶段,我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课时,并且通过精讲、自悟、反思、讨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将所有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课堂情况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把握很重要,再这一点上我做的很好,每一次我都可以在达到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也随机应变,学生的回答和反应给了我教学方法调整的灵感。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些正是初中和高一化学课程中所学的零散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整合总结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第二课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创新方法,通过实验归纳出钠、镁、铝单质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能更好的将课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使更深刻的掌握知识。第三课时主要通过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对生活、生产及科学研究的作用。并通过随堂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分组讨论,学生实验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去思考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问题。在整个课堂我始终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采用了新理念,摒弃了旧的教学方法,在适当的引导下,给每个学生机会,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讨论环节,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认真考虑,与之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做到零距离,是同学们不畏惧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同学,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在讲解知识点时我着重强调重难点,并对一些问题做出适当的拓展延伸,从随堂练习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对课程调整,对一些知识进行补充和讲解。

总之,本节课程内容均是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并且理论性较强,严密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为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程的主要教授方式为讨论的形式,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启发学生脑、口、手齐动,主动学习,目的为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使课程更加丰富,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杜亚泉. 化学周期律[J]. 亚泉杂志, 1901(6):1.

[2]郑贞文. 无机化学命名草案[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0:5.

篇10: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

(1)长短周期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

(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

(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篇11: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一 高考目标定位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3.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4.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意图

1.知识与技能:复习要避免传统教学中为“巩固知识”而设计教学步骤的做法, 应从“能力立意”的教学新理念出发, 将“巩固知识”当作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2.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从两条主线同步展开

知识主线: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编排原则→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位、构、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主线: 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方法)→建立并完善认知结构(思维形式)→科学地探索知识规律(思维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过程中克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建构元素周期表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 提供向导,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纠错、把舵。三 教学过程设计及实施

【引入】谈一谈对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学生: 1)变形的“ 凹” 字;2)7个横行7个周期, 18 个纵列16 个族;3)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幻灯展示](无完整边界的周期表)

板书: 一张表 7个周期

16个族

【活动一】上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部分边界, 请在表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边界。(学生操作)⋯⋯

板书: 一张表 7个周期: 三短三长一不全

16个族: 七主七副0和Ⅷ

[幻灯展示](分区域的周期表)

教师: 在上面元素周期表中A、B、C、D哪一区域全部是金属元素?

【活动二】在上表中画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 并观察分析每周期最后一个金属元素处在何周期、何族?

学生: 除氢外, 其它周期最后一个金属元素处在第n周期n主族、主族数等于周期数。教师: 在分界线的右上方为非金属元素, 左下方为金属元素。过渡: 人类发现元素的种类越来越多, 元素周期表也将被不断扩充。

【活动三】分析: 1999 年是人造元素丰收年, 一年间得到第114、116 和118 号三种新元素, 按已知的原子结构规律, 118 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何周期何族, 它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最可能呈现什么状态?(气、液、固选一回答)

第二年传闻俄罗斯合成了166 号元素, 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 该元素应是何周期何族元素? 学生: 118 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零族,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166 号元素位于第8周期第ⅥA族。

板书:

(八)两组数 各种元素周期数 8 18 32(32)(50)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10 18 36 54 86(118)(168)【合作探究】

1.(1)同一周期的X、Y两种元素,X位于ⅡA 族、Y为ⅣA族, 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是a和b, 已知a和b的关系有: b=a+2, 那么a和b还可能有什么关系?

(2)若“同一周期”改为“不同周期, 且a< b”。那么a和b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学生:(1)b=a+12 b=a +26;(2)b=a +10、28、46、78 b=a +20、38、70 b=a +30、62 b=a +44

方法总结: 同一周期, 序数差(b-a)=主族序数差或主族序数差+相应周期过渡元素种类

不同周期(a

2.同一主族的两种相邻元素A、B, A的原子序数为x, A、B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分别是a和b。

(1)如果A、B同在ⅡA族, 当B在A的下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2)如果A、B同在ⅥA族, 当B在A的下周期时,B的原子序数为()学生:(1)x+ a;(2)x+b

方法总结: IA族、Ⅱ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种数

IIIA族以后元素的原子序数=上周期元素原子序数+本周期元素种数

【活动四】已知1-18 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则:(1)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 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2)质子数a、b、c、d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子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1)原子半径: Z

(2)质子数: c

还原性: Y2-> Z-

(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周期表中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板书:

三规律

原子半径

金属性

非金属性

(横线代表同一周期, 竖线代表同一主族, 箭头表示增强或增大的方向)

小结: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 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既说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又充分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一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幻灯展示]

【体验高考】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 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①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填“是”或“否”): _______, 理由是_______;(2)Y是_______, Z是_______,W 是______;

(3)X、Y、Z和W可组成一化合物, 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4∶2∶1。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式_______。

参考答案:(1)否, 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 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

(2)N,O,S

(3)硫酸铵(NH4)2SO4

[考题归类]

1.元素周期表的整体认识。

2.由元素周期表的特殊结构推导元素及性质, 并根据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 预测未知元素及性质。

3.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综合 4.元素周期表与无机框图的综合

【课后作业】《世纪金榜 全程复习方略 》《世纪金榜 高效提能测试》 四 教学后记

上一篇:教师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新课标下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