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2024-07-03

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精选6篇)

篇1: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第一章 施工导流

1施工导流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选定导流标准、划分导流时段、确定导流设计流量、选择导流方案及导流建筑物的形式,确定导流建筑物的布置、构造及尺寸、拟定导流建筑物的修建、拆除、堵塞的施工方法与截流、拦洪度汛、及坑排水等措施。2. 段围堰法选择河床束窄程度应该考虑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答:①束窄河床的流速不得超过通航、筏运、围堰与河床的容许流速。②各段主体工程的工程量、施工强度比较均匀; ③便于后期导流用的导流泄水建筑物的布置与截流。3. 混凝土围堰有那些特点(优点)?

答:抗冲与抗渗能力大,挡水水头高、底宽小,易于与永久混凝土建筑物相联接,必要时可以过水。4. 如何确定导流总费用最低的导流设计流量?

答:假定不同的流量值,求出个流量值得到的建筑物的建筑物的尺寸、工程及所需费用。估算各流量值时基坑的年平均淹没次数及每次淹没损失与施工期的总损失。导流建筑物的修造费与基坑淹没总损失之和最小的流量即为导流总费用最低的导流设计流量。

5. 用分段围堰法导流,后期用临时导流底孔来修建混凝土坝时,如何划分导流时段?

答:宜分三个导流事短。第一时段合水由束窄河床通过,进行第一期基坑内的工程施工,第二时段河水由导流底孔下泄,进行第二期基坑内的工程施工,第三时段进行底孔封堵,坝体全面上升,河水由永久建筑物下泄或部分或全部拦蓄库内,直到工程完建。6. 什么时导流方案?

答:不同导流时段不同导流方法的组合称导流方案。

7.立堵截有什么特点,适用于什么情况?平堵截流具有什么特点?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龙口单宽流量较大,出现的较大流速比较大,流速分布很不均匀,需要单个重量比较大的材料,截流工作前线狭窄,抛投强度受到限制量,施工进度受到影响。适用于大流量、岩石伙夫该层交薄的岩基河床上。平堵截流龙口单宽流量较小,出现的最大流速也较小,流速分布比较均匀,截流材料单个重量也较小。截流工作前线长,抛投强度大,施工进度较快。通常适用于软基河床上。

8. 凝土坝施工,若坝身在汛前浇筑不到拦洪高程,应采取什么措施以保证汛期不停工? 答:①在坝面上预留缺口度汛;②采用临时段面挡洪。9. 混凝土坝用临时段面挡水时,对施工纵缝应如何处理? 答:调整纵缝位置,提高初期灌浆高程,改变缝的形式。10.在基坑经常性排水中,建筑物修建时排水系统如何布置?

答:排水沟布置在建筑物轮廓线的外侧,据基坑边坡坡脚不小于0.3~0.5m,一般排水沟底宽不小于0.3m。沟深不大于1.0m,底坡不小于0.002。

第二章 爆破工程

1.用岩石爆破机理和临空面的作用说明爆破漏斗的形成。(炸药在有限介质中爆破,产生冲击波。拉力波使岩石产生弧状裂缝,压力波使岩石产生径向裂缝。由弧状和径向裂缝将岩石切割成碎石。当药包的 爆破能量尚具 有使部分介质直接飞出临空面的 能量时,便会形成爆破漏斗。)

度高、风化弱、覆盖层簿、地下水位低、渗水量小等;爆震不致危害已有建筑物。药包布置应充分利用天然凹岸,以利定向。根据要求的爆破方量采用多排多列药包,在同一高程上的药包沿坝轴线对称布置。当河段平直时,则前排药包为辅助药包,为后排主药包创造临空面。主药包的作用是爆破方量。药包位置在正常水位以上,且大于垂直破坏半径

6.预裂爆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预裂爆破起爆与开挖区爆破的程序设计的主要参数各有哪些?(预裂爆破是为了保护非开挖区岩石免遭破坏。预裂爆破孔的起爆是在开挖区爆破之前。预裂爆破设计参数有孔距、线装药量。)7.常用的炸药有那几种?分别适用于那些场合?(①TNT(三硝基甲烷):适用于水下爆破,可作副起爆炸药,不适用于地下工程爆破;②胶质炸药(硝化甘油炸药):可用作副起爆炸药,也可用于水下和地下爆破工程;③铵梯炸药:为安全炸药,可用于地上、地下爆破工程,但不能用于水下爆破(否则应作防水处理);④浆状炸药:适用于水下爆破,但抗冻性和稳定性有待改善;⑤乳化炸药:适用于水下爆破,生产适用安全。)8.电爆网路有哪几种连接方式?各有何优缺点?(①窜联法:要求电压大、电流小,导线损耗小,接线和检测容易,但只要一处脚线或雷管断路,整个网路所有雷管都拒爆;②并联法:要求电压小电流大,导线损耗大,但只要主线不断损,雷管之间互不影响(窜联与并联只适用于小规模爆破);③混合联接法:在大规模爆破中多用并——窜——并网路,能分段起爆。)

9.爆破工程中有哪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问题的控制指标是什么?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

(1)飞石安全:用安全距离控制。飞石距离与地形、气候、爆破类型、爆破作用指数与最小抵抗线有关;(2)爆破地震:包括对地表建筑与地下建筑物的影响,前者与同时起爆药量、爆破作用指数、被保护建筑物及地基性质有关,后者与地下建筑周围岩石情况和最小抵抗线有关;两者按质点振速控制,依次换算成安全距离;(3)殉爆:由储存炸药量或雷管数确定,通常用安全距离控制;

(4)有害气体:与风向、风速和爆破炸药总重量有关;通常用安全距离控制;

(5)空气冲击波:与装药情况和限制破坏程度和同时起爆药量有关,通常用安全距离控制。10.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用哪几种方法来处理瞎炮?

瞎炮处理方法有(1)距瞎炮孔30-60 cm钻平行辅助炮孔,装药爆破;(2)若分析炸药失效,可掏出炮泥,再装药爆破;(3)检查雷管正常,重新接线起爆;(4)散装药包可用水冲出炮泥和炸药;对不防水炸药,可灌水浸泡使其失效;(5)深孔、洞室瞎炮应重新接线起爆.洞室瞎炮如是失效可更换起爆体后重新起爆。

第三章 基础工程

1.坝基爆破开挖有什么特殊要求?(1)岩基开挖的轮廓应符合设计要求,平面、高程与边坡误差不超过允许误差,防止欠挖,控制超挖;(2)控制爆破震动影响,防止产生爆破裂缝;(3)控制坝基开挖形态,有利维持坝体稳定,避免应力集中。2.水泥灌浆包括那几道工序? 钻孔,钻孔冲洗,压水试验,灌浆和灌浆质量检查。3.帷幕灌浆为什么应分序逐渐加密? 逐渐加密一方面可以提高浆液结石的密实性;另一方面,通过后灌序孔单位骚水量和单位吸浆量的分析,可以推断先灌孔的灌浆质量,为是否需要增减灌浆钻孔提供可靠依据。

4.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的控制,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一次升压法?在么情况下采用分级升压法?

一次性升压法适用于透水性不大,裂隙不甚发育,岩层比较坚硬完整的情况。分级升压法用于岩层破碎夕透水性很大或有渗透途径与外界连通的孔段. 5.灌浆质量检查有哪些方法? 钻设检查孔作压水试验和单位吸浆量试验;开井或平洞进人检查,并在其中做抗剪、弹模试验,钻取岩芯检查,在钻孔内照像、电视、观察孔壁的灌浆质量;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测定基岩的弹模、弹性波速、地震波的衰减系数。

6.套管灌浆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简述其施工程序? 其优点是有套管护壁,不会产生坍孔埋钻事故:但灌浆过程浆液容易沿套管外壁上流,产生地表冒浆。灌浆时间较长,套管会被胶结。施工程序是:一边钻孔,一边跟着下护壁套管或一边打设护壁套管、一边冲掏管内砂砾石,直到套管下到设计深度。然后将钻孔冲洗干净,下入灌浆管起拔套管到第一灌浆段顶部,安好止浆塞,对第一段进行灌浆,如此自下而上,逐段灌浆。

7.循环钻灌的施工程序是得什么?如何防止地面抬动和地表冒浆?

自上而下,钻一段灌一段,钻孔与灌浆循环进行,钻孔时需泥浆固壁;控制灌浆压力和做好空口封闭,是防止地面抬动和地面冒浆的有效措施。8.简述振冲加固地基的原理与施工过程。

振冲加固的基本原理是:①依靠振冲器的强力振动,使饱和沙层液化,砂粒重新排列,使孔隙减少而得到加密;②依靠振冲器的水平振动力挤振填料使砂层挤压加密.其施工过程是用振冲器一边振动一边射水造孔,逐渐沉入到地层中直达设计深度;然后,一边振冲一边提升,同时将置换料回填到振冲孔中,靠振冲作用,使置换料挤密孔周地层,形成一个由置换料所构成的桩体,使地层加固。

第四章土石坝工程施工

1.土石坝施工料场的空向规划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1)料场距土坝运距要尽可能短;(2)近的料场不得影响坝体防渗稳定;(3)坝的上下及左右岸最好均有料场;(4)料场低用,高料高用;(5)石料场应距重要建筑物和居民点有足够的防爆、防震安全距离。2.土石坝施工料场规划中,如何体现“料尽其用”的原则?((1)充分利用永久和临时建筑物基础开挖的石渣;(2)利用混凝土骨料的超粒径作为坝壳填料;(3)心墙用料筛分,将较大石料作坝壳等。)

3.组织土石坝综合机械化施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充分发挥主要机械的作用;(2)根据工作特点选择挖、运机械、合理配套;(3)机械配套有利使用、维修和管理;(4)加强管理、调度,提高机械时间利用系数;(5)合理布置工作面,改善道路条件,减少机械的转移时间。)

4.土石坝施工坝面如何组织流水作业?(按照坝面作业的工序数目将坝分段。如坝面作业包括铺土、平土洒水、压实、刨毛质检四个工序,则将坝面分为四段,各工序的专业队依次进入各工段施工。)

5.土石坝施工达到坝体上部时,工作面减少,流水工段数小于流水工序数时,如何处理方能保证流水作业顺利进行?(合并某些工序,减少流水作业工序数目,使流水工序数目与段数相等。)

6.什么是最优含水量?施工中如何保证土料的含水量为最优含水量?(在压实功能一定的情况下,与土料最大干容重对应的含水量为相应压实功能的最优含水量(或耗费最小压实功能就能达到最大的压实密度时的土料含水量)。土料过湿则应翻晒。土料过干则应在土场加水使土料达最优含水量。)

7.选择压实机械应考虑哪些主要原则?((1)应与压实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相适应。(2)能满足设计压实标准(3)能满足施工强度要求(4)设备类型、规格与工作面大小、压实部位相适应(5)施工队伍现有装备与经验(6)可能取得的设备类型)

8.简述如何用压试验确定非粘性土的压实参数。(在实验场地变换铺料厚度与碾压遍数。以铺料厚度为参变量,绘制干容重与碾压遍数的关系曲线。由此可以求出达到设计干容重的铺料厚度与碾压遍数。其中铺料厚度/碾压遍数最大者即为最优铺料厚度与碾压遍数。)

第五章 混凝土工程

1. 混凝土坝施工的料厂规划应遵守的原则是什么?

(①料质量满足要求,数量足够且有富裕;②主要场料的储量大、质量好,并应有 次要料场作为备用;⑧天然级配良好,可采率高;④附近有足够的堆料与回车场地,占用 农田少,⑤开采准备工作量小,施工简便。)2. 用天然骨料时,为减少弃料、减少总开发量,常采取哪些措施?(①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②搭配人工骨料)3. 混凝土拌和站,在平面上有哪几种布置形式?在立面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布置?

(在平面上布置有一字形排列或双列相向布置。有台阶地形可采用一字形排列。有沟槽地形,拌合机多时可采用双列相向布置。)4. 在平面上确定拌和楼的位置,对坝线较长的情况与坝区地形较窄狭的情况,各如何考虑?

(坝线较长,可采用左右岸或上下游布置方案。地形狭窄,可将拌合楼布置在近坝位置,其它附属设施放在稍远而较开阔之处。)5. 缆式起重机适合于何种情况?如何提高其生产率?

(缆机适用于河谷较窄的情况。跨度一般为600~1000m,起重量一般为10~20t,最大达50t。提高缆机生产率的措施有:①采用高速缆机;②用新式工业电视和电子计算机操作,保证定位准确、卸料迅速;③力求减小跨度,以增大起吊能力;④采用快速装料起吊措施,缩短工作循环时间。)6. 混凝土坝施工,选择混凝土运输浇筑方案应考虑哪些原则?

(①运输效率高,成本低,转运次数少,不易分离。②保证工程质量、能满足高峰浇筑强度。③起重设备能控制各浇筑部位。④主要设备型号单

一、性能好,配套设备能式主要设备充分发挥生产能力。⑤能兼顾承担模板、钢筋、金属结构及仓面小型 机械的吊运。⑥设备利用率高,能连续工作,不压浇筑块,或压块不影响浇筑工期。)7. 随着施工进程,混凝土坝的混凝土垂直运输方案,如何随工程的形象进度变化二变化,以适应工程施工的需要?(初期施工高程较低,以水平运输为主,采用汽车入仓或履带机配合汽车运输,辅以门、塔机作垂直运输。中期施工高度较高,施工强度大,以门、塔机栈桥或缆机方案为主,辅以其他运输浇筑方式,或采用门、塔栈桥与缆机结合方案。后期工作前沿长、施工强度小,用中期施工使用的部分浇筑机械,并辅以轻便机具去完成。)8. 混凝土浇筑,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斜层或阶梯浇筑法?这两种方法有何限制条件?

(浇筑块尺寸较大,运输浇筑能力有限,为避免出现冷缝,可采用斜层浇筑法或阶梯浇筑法。斜层浇筑法适用于块高不超过2.0m,层面斜度不宜大于10º。阶梯浇筑法块高宜在1.5m以内,阶梯宽度不小于1.0m,斜面坡度不小于1:2,当采用3m呆罐时,在浇筑前进方向卸料宽不小于2.8m。两种方法均宜采用低塌度混凝土。)9. 已经产生质量事故的混凝土应如何处理?

(对深层裂缝、空洞可采用水泥补强灌浆,细缝可用化学灌浆,对表面裂缝可用水泥砂浆或环氧砂浆涂抹或喷浆出理。质量十分低劣又不便灌浆处理,炸掉重浇。)10.碾压混凝土具有哪些优点?(①采用通用的施工机械;②不设纵缝,没有纵缝灌浆;③不设冷却水管;④施工场面大,通行方便、施工安全;⑤模板用量少;⑥施工速度快、工程成本低。)11.试说明贯穿裂缝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基础对新混凝土温度变形施以约束作用,即基础约束。这种约束,在混凝土降温收缩时引起拉应力。当这个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允许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称基础约束裂缝。这种裂缝自基面向上发展,严重时可能贯穿整个坝段形成贯穿裂缝。当沿水流方向贯穿整个坝体时,将破坏坝体防渗作用。当沿坝轴方向贯穿整个坝体时,则破坏坝的整体性。)12.降低混凝土的入仓温度有哪些措施?

(①冬春季多浇。夏季早晚浇,正午不浇;②用冷水或加冰屑拌合混凝土;③预冷骨料。)13.混凝土坝施工中,什么是并缝?如何并缝?

(基础约束高度仅为块长的一半。纵缝到一定高度可以取消、并块浇筑,称为并缝。并缝可在缝顶处加设钢筋或增设廊道。)14.采用纵缝法或斜缝法浇筑混凝土坝,采取何种下措施消除缝面剪力?

(纵缝法是在纵缝上设键槽,两个斜面相互正交,且分别与坝的第一、二主应力正交,使键槽承压而不承剪。斜缝法是使缝面与库满时坝体第一主应力方向大体一致或正交,使缝面上的剪力大部分消除。)15.简述混凝土冬季施工可采取哪些措施?

((1),在温度、湿度有利条件下浇筑混凝土,冻前混凝土的成熟度必须达到1800ºC.h;(2)用高热水泥、快凝水泥,减少水灰比,加速凝剂和塑化剂;(3)预热拌合机,增长拌合时间,保证入仓温度不低于5ºC;(4)拌和、运输、浇筑中减少热量损失;(5)加热水、砂、石;(6)用蓄热法、暖棚法、电热法和蒸气法进行养护。)

第六章 地下建筑工程 31.简述平洞全断面开挖的适用条件。2.简述平洞断面分部开挖的适用条件。

3.简述大断面洞室先墙后拱预留核心岩柱施工法及适用条件。4.简述导井法竖井开挖的施工过程与方法。5.平洞开挖循环作业的主要工序有哪些? 6.隧洞开挖出渣弃渣场的选择应符合哪些条件? 7.什么是封拱?用混凝土泵封拱有哪两种方式? 8.喷锚支护施工的特点是什么?

9.为保证喷混凝土的质量,必须注意控制哪些施工参数?

答案:

1.适用于围岩开挖稳定,有大型开挖衬砌设备、设备能力和断面大小能相适应,平洞轴线不过长的场合。2.适用于断面较大,缺少大型开挖掘进设备的场合。

3.先用导洞开挖两侧边墙,依靠总部岩柱支承顶拱,衬砌边墙后再开挖、衬砌顶拱,最后挖去中部岩体。这种方法适用于围岩稳定性较差情况。4.导井法施工是先在竖井中部开挖导井,然后自上而下逐层下挖或自下而上逐层上挖扩大部分。导井的开挖方法有自上而下逐层开挖法(普通钻爆法和大钻机钻设)或自下而上开挖(爬罐法或吊罐法)。扩大开挖时石渣经导井法落入井底,由井底水平通道运出洞外。

5.主要工序有:测量布孔、钻孔、装药连线、撤离设备、起爆、通风排烟、安全检查、临时支撑、出渣、延长运输线及风水电管线。

6.①面积与容积足够;②与工程所需回填场地相结合;③不占用工程其他场地,不影响永久建筑物的运行;④尽量不占农田,并应结合造田。

7、两个相邻浇筑段之间,后浇筑段顶部混凝土的浇筑称封拱。用混凝土泵封拱有水平封拱两种方式。水平封拱是混凝土泵的导管沿水平方向从浇筑段的一端伸入仓内。垂直封拱是导管末端接上冲天尾管,垂直地穿过模板伸入仓内。

8、其施工特点是可以在洞室开挖后,紧随开挖面,立即喷上一层厚3-5cm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以稳定围岩,作为施工时的临时支撑,以后再在其上加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作为永久支护。

9、①风压;②水压;③喷射方向和喷射距离;④喷射区段和喷射顺序;⑤喷射分层和间歇时间;⑥喷射混凝土的养护时间。

第七章 施工总组织

1. 初步设计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施工条件分析;②施工导流;③主体工程施工;④施工交通运输;⑤施工工厂设施;⑥施工总布置;⑦施工总进度;⑧主要技术供应计划。2.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确保工程进度、按期或提前完工;②保证均衡、连续、有节奏地施工;③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④合理使用资金、劳力、材料与机械设备,降低工程成本。

3. 简述施工进度计划与施工导流方案、施工方法、技术供应、施工总布置设计之间的关系。

答:①导流方案、施工方法、技术供应和施工总布置是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来选择;②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又必须与拟定的导流程序相适应,与分期施工的场地布置相协调,其施工强度应与选定的施工方法和机械设备能力相适应,还必须考虑技术供应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4. 水利水电枢纽施工总进度有哪些重要控制环节?在安排进度时各起什么控制作用?

答:重要控制环节有导流、截流、拦洪、渡汛、下闸、蓄水、供水、发电等。由于这些控制环节,使有些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时间或进度要求,在时间选择上有比较明确的限制。5. 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的依据是什么?施工总布置应符合哪些原则?

答:研究解决施工场地的分期分区布置放置方案,对施工期间所需的交通运输设施、施工工厂、仓库、房屋、动力、给水排水管线以及其它施工设施进行平面立面布置。

①合理使用施工场地,尽量少占农田;②厂区划分和布局符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经济合理的原则,并符合安全、防火、卫生、环保规定;③一切临建设施的布置,必须满足主体工程施工的要求,互相协调,避免干扰,尤其不能影响主体工程施工;④主要施工设施、施工工厂的防洪标准,在5~20年重现期内选用。

篇2: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第一章

1、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什么?

微观经济学里面讲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这些资源绝对量存在的多寡,也不是资源的不可再生,而是在既定的时间内与人的欲望相比,资源的供给总是相对不足的.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3、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它包括哪些内容?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第二章

1、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

3、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5、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6、什么是供求定理?

7、什么是市场经济?它有哪些特征?

8、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9、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是否应采取对农业的支持价格政策?为什么?

10、需求弹性有哪些?

11、需求的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它们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2、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13、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第三章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

2、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无差异的含义是什么?

5、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

6、什么是消费可能线?

7、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说明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1、什么是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4、什么是规模经济?引起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是什么?

4、什么是适度规模?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6、什么是等产量线?它有什么特征?

7、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8、、经济学分析中的短期与长期的含义是什么?

9、短期成本的种类有哪些?

10、什么是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1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如何构成的?其特征是什么?

12、什么是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1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第五章(略)第六章

1、市场结构共有几种?划分这不同市场结构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完全竞争?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3、简述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什么是完全垄断?其形成的条件是哪些?

5、产品差别为什么既会形成垄断又会引起竞争?

6、垄断竞争市场上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7、寡头垄断市场上各厂商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三个市场有什么不同?

8、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产量是如何决定的?

9、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10、纳什均衡与优势战略之间有什么不同?

第七章

1、企业的定价目标有哪些?

2、企业定价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增量分析定价法适合于哪些情况?

4、企业定价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5、企业定价的策略有哪些?

第八章

1、生产要素需求的特征?

2、影响劳动市场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3、工会是如何影响工资的决定的?

4、简述资本市场的均衡。

第九章

1、决策分类

2、影响人们对风险态度的因素

3、降低风险的途径

第十章(略)

微 观 经 济 学

试 题

(样题)

一、判断正误题

1、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

2、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3、效用就是使用价值。

4、产品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竞争。

5、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价格。┊ ┊ ┊ ┊ ┊

二、选择题(在正确题号前划对号)

1、用先进的机器代替劳动,这一措施会导致:

A、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B、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以上都不对

2、供给曲线是表示: A、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B、供给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C、供给量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 D、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3、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数量

A、一家

B、几家

C、许多家

D、都有可能

4、等产量曲线

A、向右上方倾斜

B、向右下方倾斜

C、是一条水平线

D、是一条垂线

5、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都不变

┊ ┊

三、简答题

1、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 ┊

四、计算题

1、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8%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 ┊

五、论述(分析)题

1、用所学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篇3: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1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练习法范例及应用

1.1过杆和落地动作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跨越跳高的模仿练习:原地站立摆动腿和起跳腿依次跨越低高度的皮筋。

(2) 原地起跳做跨越式的过杆练习:两腿前后开立, 起跳腿在前, 后腿用力蹬地送髋, 快速向前上摆起, 起跳腿用力蹬伸起跳, 上体稍前倾, 两腿依次跨越横杆。

(3) 上一步走动起跳过杆练习:摆动腿在前稍屈膝, 起跳腿在后, 两臂一前一后。两臂摆动配合两腿的蹬摆, 身体腾起后做过杆落地动作。

(4) 走2~3步的过杆练习:要求同 (2) 。

1.2助跑与起跳动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原地和迈步起跳练习。要求:蹬摆配合, 提肩拔腰, 头上顶。

(2) 走三步做起跳练习。连续做3~5次。要求:同 (1) 。

(3) 三步助跑起跳练习。可连续做3~5次。要求:注意制动, 提肩, 拔腰, 头上顶。

(4) 5~7步助跑的起跳练习。方法同 (3) 。要求:制动, 加速, 动作连贯, 起跳充分, 有节奏。

1.3完整的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三步助跑跳越过低高度的皮筋。要求:摆动腿在杆上要伸直, 过杆时脚尖内转下压。

(2) 5~7步助跑起跳越过低高度横杆。要求:同 (1) 。

(3) 丈量步点, 反复调整到准确程度, 从此点开始助跑起跳练习。

(4) 全程助跑完整的跨越式跳高技术练习。

2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练习法范例和应用

2.1过杆与落地技术的教法和练习方法

(1) 过杆技术的模仿练习

(1) 两人背负练习.两人相背站立, 两臂交叉, 相互交替背起, 展体挺宽, 体会“背弓”的肌肉感觉。 (2) 送髋练习。背对肋木站立, 双手从头后握肋木, 双腿蹬地向前送髋。 (3) 背对海绵包站立, 倒肩挺髋成“桥”。

(2) 背对海绵包站立, 双脚起跳, 身体腾至最高点时倒肩送髋, 膝关节放松弯曲, 身体成背弓状, 以肩背先落于垫上。

(3) 站在跳箱盖上, 背对海绵包做过杆与落地练习。

(4) 3~5步助跑起跳的过杆与落地练习。要求:在弧线上助跑起跳, 体会放起跳脚的方向。

2.2助跑技术的教法和练习方法

(1) 直线助跑练习。加速跑30~60m, 节奏跑40~60m, 计时跑30m;60m;100m。

(2) 弧线跑。在直径10~15m的圆周上做加速跑。

(3) 由直线进入弧线 (10~15m为半径) 的加速跑。

2.3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教法和练习方法

(1) 摆动腿摆腿的模仿练习。摆动腿异侧手扶肋木, 做摆腿、送髋和起跳腿蹬伸的练习。

(2) 上一步放起跳脚起跳练习。两腿前后开立, 摆动腿在前, 身体稍内倾, 当摆动腿用力蹬地后, 起跳腿迅速向前迈出, 从脚跟外侧先着地并迅速滚动至全脚掌, 两臂配合腿的蹬摆、提肩、拔腰, 身体由内倾转为竖直快速起跳。

(3) 1~3步助跑在直径10~15m的圆周上做连续起跳练习。

(4) 8~10步助跑起跳练习。采用7~9步助跑距离, 既直线跑3~5步, 弧线跑4~5步。要求速度快, 节奏性强, 步点固定, 注意助跑速度由慢到快, 并注意节奏。

2.4完整动作技术教法和练习方法

(1) 3~5步助跑的完整技术练习。重点掌握杆上动作, 挺髋成桥, 防止“坐”着过杆。

(2) 7~9步助跑的完整技术练习, 多采用辅助手段 (用皮筋代替横杆等) 。

(3) 学步点的丈量方法。掌握由直线进入弧线的助跑技术, 并确定助跑点。

(4) 全程助跑的完整技术练习。教师指导, 纠正错误, 反复练习, 提高动作能力。

2.5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主要解决的几个技术难点

(1) 练习过程要掌握控制杆上的挺髋成“桥”的时机, 以免“坐”着过杆。

(2) 抓好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节奏与时机, 充分发挥人体速度和弹跳能力。

(3) 掌握直线进入弧线的助跑技术, 确定好步点, 反复练习。

(4) 及时纠正学生在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方面的错误动作, 多采用诱导辅助练习法。

3介绍几种跳高专门性练习方法

3.1提高跳高专项速度的练习

(1) 跑的专门性练习。 (2) 30m加速跑, 追逐跑、反复跑60~120m跑, 直道切入弯道加速跑, 快速起跳练习等。 (3) 上坡跑和下坡跑、跨栏跑等。

3.2发展跳高专项力量的练习。

(1) 仰卧挺髋、仰卧两头起、俯卧跪撑起等。 (2) 负重弓箭步走、负重双腿交换跳30~40m高台阶。 (3) 助跑单足跳摸吊球、单足三级跳等。

3.3发展跳高起跳能力的专门性练习。

(1) 单、双足三、五、十级跳练习。 (2) 8~12步助跑起跳用摆动腿的脚触吊球练习。 (3) 8~12步助跑起跳用头顶吊球练习或摸高物练习等。

4结束语

跨越式和背越式教材是人体在快速助跑的基础上越过一定高度的运动项目, 既要发挥人体的水平位移速度, 又要发挥人体向上的垂直速度, 技术动作每个环节的练习方法和衔接练习都很重要, 虽然两种跳高技术都是人体自然动作的一种体现, 但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过程是很复杂的。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采用科学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跳高练习方法, 能使学生较快掌握跳高技术, 提高训练水平。通过跳高运动还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它们这些练习方法还会对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韩基多, 等.现代体育教学技术教学法[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12.

篇4: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关键词】传统的日语练习 任务型练习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外语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近年来,随着众多国外的外语教学理念不断涌入我国,“互动”、“培养交际能力”、“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等概念成为了外语教学中的关键词,语言练习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大学日语专业为例,纵观教科书中练习,可以发现练习逐渐由强调语言知识的复习向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转变。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新编日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的练习大都以拼写单词、替换练习、填空、汉译日、阅读等题型构成,而本世纪初出版的《综合日语》(北京大学出版社)中,除了替换练习等一些传统的练习以外,又加入了一些任务型的练习。任务型练习是指通过运用外语来完成实际课题的练习方式。例如,为了搞清班上同学的家庭情况,两人一组互相询问、或者为了筹备一场晚会,班上同学一起商量具体事项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外语成为交流的工具,学习者需要运用外语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任务型练习被认为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外语的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教科书将此类练习编纂入册。然而,杨(2008)指出,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任务型练习并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杨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能盲目地跟从国外的教学理念,应该在结合中国的文化、社会背景,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特性的基础之上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学习者的教学路线。以下本文以杨(2008)的实践研究中的观点为依据,对传统的日语练习题和任务型练习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找出各自的利弊。

二、杨(2008)的研究

杨(2008)以大学日语专业1年级精读课为对象,在精读课的练习课中导入了任务型的会话练习活动和翻译练习活动。会话练习活动和翻译练习活动都以注重日语的实际运用为目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展开。会话练习活动通过分角色练习会话、采访等方式进行。翻译练习活动以汉译日的方式进行,翻译练习的课题是将班上同学写的中文短文译为日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后,杨对学习者进行了采访调查,发现学习者对会话活动持有否定态度,而对翻译活动持有肯定态度。关于会话活动,学习者反映“虽然会话活动花费的时间不少,但是效率却很低,不如老师带着做语法练习好”;“会话活动中虽然大家都在说日语,但是因为没有老师的及时纠正,所以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自己的日语说得正确不正确”;“学生的日语水平还不高,活动中很多同学都用了中文,达不到练习的效果”等等。关于翻译活动,学习者认为,“翻译活动中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相启发”;“通过讨论得出的结果印象非常深刻”;“翻译课题有故事情节,不枯燥”;“通过翻译练习知道了以前学的那些句型应该什么时候使用了”等等。

杨分析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背后的原因,认为由于会话练习活动单方面追求语言运用,而忽视了学习者重视的语言形式这一侧面,因而活动收到了学习者的抵触。而翻译活动兼顾到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两方面,因而学习者对翻译活动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针对这一情况,杨指出由于中国学习者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在开展语言练习活动时,要从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实际运用两方面下手。

下面以上述杨的观点为依据,对于传统的日语练习和任务型练习进行梳理和分析。

三、传统的日语练习

在赵(2006)的研究中对于传统的日语练习做了分类和归纳。赵对大学日语专业主要采用的4套日语教材的练习进行了分类。其分类结果如下。

(1)发音练习。包括比较发音不同、朗读短文等。

(2)标注练习。包括给汉字注假名、看假名写汉字等,属于词汇方面的练习。

(3)活用形练习。这一部分主要练习形容词、动词、助动词的词尾变化。

(4)词汇练习。主要题型为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练习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方法。

(5)句型练习。包括替换练习、日译汉、汉译日等题型。

(6)阅读练习。

(7)会话练习。包括看图说话、分角色对话等题型。

上述分类(1)至(7)的练习基本上以词汇、语法练习为主,强调对词汇、语法点、句型的掌握。题型基本与笔试考试题型对应,通过这些练习学习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日语。但是,这类练习没有重视语言的运用。蔡(2006)中指出,日语专业学习者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过4年的学习学习者有关日语知识掌握了不少,但是却不会运用。这与“重语法而轻运用”的课堂学习是有很大关系的。从上面的分类中也可以看出,除了(6)、(7)以外,几乎所有的练习都是围绕着语法、句型、词汇展开的。以(5)中的翻译练习中的汉译日为例,翻译基本上是从书上课文中找出来的句子,让学习者将汉语改写为日语。学习者参考书上的课文就可以轻易写出,因此学习者认为这样的练习基本上没有什么要考察的东西在内(杨2008)。正如学习者所说,这样的练习基本上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句型而设置的。其意图在于通过多次的模仿来使学习者记住句型、语法。对于这样的练习,学习者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杨(2008)的采访调查中,学习者指出上述教科书的练习过于死板、机械,练习过于形式化,感觉比较枯燥。学习者最希望期盼的练习是“教科书以外的应用练习”(杨2006)。

传统的语言练习对于打下扎实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却不利于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习者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必要在课堂上加入以语言交际为重点的任务型练习。

四、任务型练习

冈崎·冈崎(1990)将任务型练习分为4类。具体如下。

(1)基本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型

a. Q&A(提问与回答)形式的课题。例如,问卷调查活动。

b. 对话形式的课题。例如,问路、采访活动

c.使用照片、图片的课题。例如,bingo游戏、找出图片(中的区别等活动。

(2)分角色练习会话的课题。

在此类课题中,要设置具体的场景,学习者两人一组分别扮演角色A和B进行会话。例如,商量什么时候去游乐园。A只有周六有时间,而B周六想去买书。两人通过实际的对话来解决这个矛盾。

(3)辩论的。以个人对抗或者团队对抗的形式进行,就一个题目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例如,如何看待媒体宣传的功与过。就这一问题可以将全班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4)You are my wife.课题。在此类课题最基本的形式如下。四个学习者组成两组夫妇。每个学习者只知道自己是丈夫(妻子)、要寻找的对方是自己的妻子(丈夫),而不知道除去自己的三个人中哪一位是自己的妻子(丈夫)。学习者各拿着一张卡片。这张卡片的左半边记录着自己作为丈夫(妻子)的信息,右半边记录着要寻找的自己的妻子(丈夫)的信息。为了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要向其他人询问卡片上右半边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的另一半。

(5)Project work课题 Project work是一种大型的任务型课题。包括筹划班会、制作学校周围地图等等。此种课题一般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完成,需要学习者在课下也要进行筹备工作。

从上述任务型练习的类型可以看出,任务型练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题为学习者提供运用语言交流的机会。在前一节中,提到学习者最期盼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练习。任务型练习恰好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这一心愿。然而从杨(2008)的研究中看到的学习者对于会话活动的抵抗可以看出任务型练习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这主要是因为受以下两点因素的影响。

第一、任务型练习的最大目的是在于让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外语的习得。这类练习是以在第二语言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为对象设计的。拿日语教育来说,它是以在日本学习的留学生为对象设计的。学习者来自各个国家,学习者的母语各不相同,他们能够进行的交际语言只有日语,因此在活动中只能通过使用日语来解决课题,运用日语进行交流非常自然。而在中国国内,学习者的母语相同,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母语-汉语-来解决课题,在活动中日语运用得不自然。学习者用日语传达不了自己要说的意思的时候,会切换成母语去解释,这就使得任务型练习失去了本身的交际意义。

第二、任务型练习强调语言的交际,在活动中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较少。这也是由于任务型练习是针对在在第二语言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为对象设计的,学习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第二语言,从生活中能够学到贴切的表达。而对于在中国国内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来说,他们除了课堂以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日语,因而对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敏感。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日语教育一直以学习正确的语法、正确的发音为目标,造成学习者比较重视对语言形式的追求。因而只注重交际,不注重语言形式的任务型练习并不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由上可以看出,由于任务型课题所考虑的对象是在第二语言环境下学习的学习者,与在中国国内学习的学习者面临的具体状况不同,因此在将任务型课题导入我国的日语课堂教学时,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注意加入语言形式方面的要素。

五、小结

本文以杨(2008)研究中的观点为依据,对于传统的日语练习和近年在我国新兴的任务型练习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传统的练习过于死板、机械,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日语运用能力,主张在课堂上加入任务型练习。在对任务型练习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由于任务型练习是针对在第二语言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设计的,与中国国内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导入任务型练习时,有必要融入强调语言形式的要素。如何在任务型练习中融入带有语言形式的要素,这一具体课题有待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岡崎敏雄·岡崎眸(1990)『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カティブ·アプローチ』凡人社

蔡全勝(2006)「中国の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諸問題についての考察」『日语教学与教材创新研究—日语专业基础课程综合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37-47.

赵华敏(2006)「基礎段階用日本語教科書における練習問題について―中国国内で編集された教科書を中心に―」『日语教学与教材创新研究—日语专业基础课程综合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65-174.

楊峻(2006)「日本語の教授と学習の現状と問題―精読に関する総合研究のアンケートから見た場合―」『日语教学与教材创新研究—日语专业基础课程综合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44-253.

篇5: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①它是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②它是各种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1)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黑格尔在哲学上的最杰出成就,他以精神辩证运动的形式,阐述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他首次提出的辩证法三大规律,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继承。

(2)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恢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权威,使费尔巴哈哲学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3)黑格尔虽然在历史上是系统地阐述辩证法的第一人,但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使他不能真正懂得和正确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因而没有积极地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从而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简述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它的产生和存在,有其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的产物,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的反映和表现。

(2)阶级根源。唯心主义符合腐朽、反动的剥削阶级和统治集团的利益,因而它们总是这样或那样地鼓吹唯心主义,歪曲世界的本来面貌,以欺骗人民群众而达到其维护过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目的。

(3)认识根源。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曲折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

①在认识过程中,如果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②在认识过程中,如果离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会导致唯心主义。③在认识过程中,如果把感性认识阶段或理性认识阶段绝对化,就会陷入经验论和唯理论,从而导致唯心主义.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任何哲学理论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哲学家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根本方向和路线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民在实践中的一切活动,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件大事,都是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它从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服务,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始终以革命地改造世界为己任,它反映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公然申明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地补充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可靠基础,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生动体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而革命性又推进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点,同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物质观点划清了界限。它的内容和意义包括三个方面:(1)物质概念是一个哲学范畴,物质标志客观实在,既不同于物理学中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形体,也不同于化学中的元素。“客观实在性”反映了一切实体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使它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2)物质定义肯定了物质具有第一性,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这就坚持了物质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它就是物质,这使它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3)物质定义确认物质具有可感知性,是可以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和反映的。这使它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4)物质定义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r界限。7.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来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本身的涵义是指: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运动就是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与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认为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认为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观点。8.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①从一切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①劳动促进猿脑进化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②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③劳动不断丰富着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不断发展。

(2)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意识的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和规定。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具有别的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它能接受语言、文字这样的信息,并对各种实物的刺激作出反应;人脑具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的能力,具有产生愈识和进行意识活动的功能。总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能自动产生意识。只有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才能产生意识。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9.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10.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把握联系的普启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要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能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11.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量变的准备必然导致质变的到来,使事物的发展必然以新质态代替旧质态;②旧事物内部包含着消极、落后的因素,而新事物不仅消除了旧事物的消极、落后的因素,而且还生长着积极、先进的因素。所以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它必然要代替旧事物.(3)新事物由于开始总是比较弱小的,,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旧事物虽然是趋于灭亡的事物,但它还暂时地强大,所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个过程.由于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最终要代替旧事物。12.什么是度?掌握事物的“度”有什么实际意义?(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标志这种质量统一的哲学范畴就是度。度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①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事物的度。②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量的界限。事物只有在它的度所规定的数量界限范围内,事物的质态才是稳定的;超出了这个数量界限,事物的质态就失去了存在的稳定性。③度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关节点,这种关节点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中的上限和下限这两个量。事物的量变超越了这两个关节点,就会引起质变。

(2)质和量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事物的存在都有一个度。要把握事物的质和量,必须掌握事物的度,这就是“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讲的都是掌握适度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使事物量的变化破坏质的规定性并超出度的界限,而要看实践的需要。

13.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对立。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③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过去也看到事物的现在;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14.简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③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15.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旨,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16.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①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这是二者区别的确定性。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二者区别的不确定性。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引起原因的进一步变化,这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的行动取得成功,避免失败。17.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②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实际工作,特别是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①把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②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区分不同的偶然性,利用有利的偶然性促进工作的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危害。18.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1)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首先表现为量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高度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 数量的增减与构成事物的成分空间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还表现为质变形式的多样性,高度概括起来,也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还表现为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虽然事物整体的根本性没有发生变化,但发生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而在质变过程中又包含着新质要素的量的扩张。

19.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现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区别和对立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某种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

(2)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①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认识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②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研究的可能性。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只有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并且要在不断积累现象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0.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从而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可能和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1.为什么说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在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认识活动的指向物,是与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认识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

(2)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3)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因为: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使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所以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中介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是人脑通过反映活动来实现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产生了关于对象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加工整理成为理性认识。③认识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是由认识主体所创造的感性认识形式和理性认识形式所构成的。④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反映是通过选择和创造来实现的。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1)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3.如何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24,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也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25.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1)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答是客观的,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真理客观性根源于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3)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客观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由于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就称它为绝对真理。26.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1)二者的含义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认识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前提。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发生;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

(2)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认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作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以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3)二者的认识路线不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4)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分歧在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27、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客观物质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一种变革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就是一定的阶级关系)中进行的,是社会的集体的活动。

(3)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28.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全部社会历史现象可以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四,它规定着各门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中研究解释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观点。29.简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次有了完备的形态,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2)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走历史必由之路,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30.简述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2)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31.什么是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1)生产力的物质性是指生产力是由物质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生产力的物质性是由以下两种情况所决定的:

①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都是物质性的要素,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中的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志。

②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现代人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生产活动的结果,并成为现代人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基础。

(2)生产力的社会性是指生产力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而不是自然力量。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是人的能力,即人改造、控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它与自然力具有根本的区别。

②生产力不只是单个人的力量,而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力量,所以它不是个人的生产力而是社会的生产力。

32.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亦称生产方式,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1)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物质生活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3)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变革。人类的物质生产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必然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使社会制度发生改变。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33.简述社会的基本结构。

(1)所谓社会结构,亦称社会制度,即一定社会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大体可区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三个基本领域,相应地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三种基本关系,规范化、制度化后形成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等三层基本结构。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重要工具与方法。

(2)所谓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亦称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的性质。

(3)所谓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的政治上层建筑,亦称社会的政治制度。其中,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4)所谓社会的意识结构就是指由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观念体系。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34.国家有哪些重要职能?(1)从国家职能的范围来说,国家具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从国家职能的性质来说,国家具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2)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国家的政治职能,主要是用于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国家的经济职能,即组织经济建设,运用政权的力量巩固和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组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组织和管理社会生活,调整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等。

(3)国家的对外职能首先的和主要的是政治职能,国家是国际政治活动的主体。国家的对外职能包括:①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民族、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

②剥削阶级的国家在企图实现对外扩张的目的时,则实行对外侵略;无产阶级国家则是坚持国际主义原则,保卫世界和平,支持各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4)国家职能的发展趋势。国家的产生,主要是阶级斗争的需要,因而最突出的是政治职能,同时也具有社会职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经济职能日益提升起来。在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将会上升为国家的主要职能。35.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36.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随着新的经济基础的产生,新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产生,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更替决定上层建筑的更替。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迟早也要随之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后,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①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方式来进行的。

②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残余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

③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一种社会形态新建立起来的时候,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二者之间虽也有矛盾,但可以在该社会形态内部通过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和环节加以解决。当一种社会形态已发展到没落时期,经济基础已不能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客观上要求变革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计地阻碍这种变革,这种矛盾就必须通过先进阶级发动的社会革命,彻底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就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新的基本适合,从而又开始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新的矛盾运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更新,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不断地得到变革,适应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意义。按照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维护适应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必须不断地变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确定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37.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38.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从而使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在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而且也创造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部分地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而且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思想材料,因而也间接地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任何时代,人民群众都是社会革命力量的主体,因而都是革命的主力军。

39.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1)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还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②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还是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要求我们切实认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于生产实践。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40.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1)科学性。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独创性。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已有的结论,而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作出的理论创造。

(3)完整性。它在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领导、道路、前途、步骤及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贯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4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实际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含以下三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薪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4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完整概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2)这条总路线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4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目的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依据新民主主义理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即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5.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中共中央在18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3年9月,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总路线被写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这是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4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主要有:(1)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刻地分析农民的“两种积极性”,充分重视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及时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协作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力的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2)根据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地将农民由小私有制引导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3)在政策上,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并贯彻执行了实行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保证了整个运动的顺利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47.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1)它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2)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48.简述我国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1953年,中共中央宣布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总路线的两翼。至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历史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9.简述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

(1)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5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5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它的具体内容是党的十三大首先提出的,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两个基本点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3.简述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1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54.如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等等。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55.邓小平为什么提倡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各国的发展,都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优秀文明成果。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文明成果。只有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他人的成果,才能不断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2)为了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些文明成果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3)从中国的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状况的差距来看,我们更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还不长,在经济、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又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必须以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大胆地加以吸收和借鉴。以这些先进的文明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落后,赶上先进,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在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时,应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吸收其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内容,剔除含有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和丑恶颓废的东西,坚决反对全盘西化。5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是什么?(1)我国对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地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江和沿边地带,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开放模式。

(2)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①所谓全方位,即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②所谓多层次,即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③所谓宽领域,即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等领域。57.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同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是一种进步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因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特征,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力量,并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坚待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才能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使它成为实现经济建设的主要支柱和宏观控制的主要物质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才有切实的保证。

(4)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消灭剥削,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全体社会成员才能达到共同富裕。

5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主要是: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营管理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等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因而它除了只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59.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有什么重要意义? 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3)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象征社会基本制度的一种标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采用这种经济手段。

(2)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确认了社会主义同样可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

(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60.如何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1)先富与共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这是我们最终走向共富的手段。

(2)先富与共富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先富、然后先富帮后富,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61.简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涵。

(1)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至少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二是帮助、扶持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实现各种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有序流动。统筹区域发展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中央政府统筹全国性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地方政府统筹局部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区域划分。

(2)统筹区域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各地区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行统筹考虑;二是对各地区人民生活要进行统筹考虑。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依托市场机制,运用能够掌握的各种资源,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帮助和扶持弱势地区发展、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62.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基层民主制度。63.我国应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把立法同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

(3)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和效率,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6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的要求。65.如何理解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这是因为:(1)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最根本的事业。

(2)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发展教育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4)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要把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6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①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艺术,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杜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第二,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6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①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④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⑤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6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7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人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3)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人。合理的收人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71.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其次是发达国家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界大战。在这两者之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7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先后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这一外交原则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现在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73.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7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坚持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但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应有主次之分。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主体,在这个前提下才允许部分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说,两种制度并存,主体是社会主义。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等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区的私人投资等,均予以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不派军队到台湾。

(4)宪法和法律保证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实行“一国两制”,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长期不变。75.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这是因为:

(1)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必然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涉及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也涉及有关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因此,要使这些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必须有一个被几个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又不损害英、葡、美等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

(2)“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又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同时也妥善照顾到一些有关国家在这里的投资和其他利益,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76.试述“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主要体现在:

(1)“一国两制”构想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包融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政权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从未有过的。

(2)允许两种制度并存于一个国家,就要求国家既要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一定区域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就突破了一定的国家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传统认识。

(3)“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现了国家结构的新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发展。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一国两制”属于单一制,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制。在这种单一制下,香港、澳门、台湾等特别行政区享有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所没有的权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复合制特点的单一制。77.特别行政区有哪些高度自治权利? 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表现为:(1)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2)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3)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

(4)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的私人投资等,均给予法律保护。

(5)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78.如何理解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所以,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才能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2)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了直接创造的作用,而且他们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直接继承者和传播者。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参加。

(3)知识分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既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者、实践经验的总结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法制观念,都离不开知识分子。79、我国处理民族问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①由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所决定,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是指民族不分大小和发展状况的差别,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都是一律平等的,它是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坚持民族团结的目的,是为了民族共同繁荣;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则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8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根本任务是什么?(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联盟组成。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另一个是在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具有了空前的广泛性。(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是衡量统一战线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为实现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必须以工农联盟和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基础。工人和农民是我国社会中的两个基本劳动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农联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在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以及个体劳动者,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组成部分。

③继续发展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即继续发展和扩大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继续发展和扩大祖国大陆外以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前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巩固发展、坚强有力,后一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巩固发展,蓬勃兴旺。

④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使爱国统一战线成为团结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成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⑤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议事,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81.怎样理解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当前,阶级斗争虽然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确保人民民主和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须依靠人民解放军的坚强后盾。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平与发展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3)人民解放军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82.简述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83.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促进。

84.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内在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一,有法可依是前提。就是要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

篇6:施工练习题(简答部分)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略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一: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

艺术特色二:艺术多姿多彩。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艺术特色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艺术特色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艺术特色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战斗性)。

二、深刻性。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

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

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一、形象性

二、抒情性。

三、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如 《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历史是上“中国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

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

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不足之处: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倪焕之形象的塑造,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时期的追求与遭遇。小说展示了倪焕之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倪焕之》在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叶圣陶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风光习俗,以工笔细描。

23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

结构多变,讲究结尾饶有余味。

语言平实、纯正。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的内涵,外表浪漫实质写实。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使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借异域写故土,宗教氛围和爱情线索中常暴露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思想复杂性表现在他作品中的爱国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和宗教宿命倾向的矛盾;人物性格复杂性,如《缀网劳蛛》中尚洁,《商人妇》中的惜官,在逆境中,她们既有沉稳坚毅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宿命倾向的消极面。

简析许地山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有三要素:异域色彩。故事背景多为缅甸、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南国的自然、人文,风俗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宗教氛围。既描写了许多宗教习俗和活动,更着重描写了具有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出世精神。爱情线索。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婚姻的线索。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许地山后期小说改变了早期小说的浪漫倾向,走上了切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为《春桃》《铁鱼的鳃》。

1、《春桃》刻画了一位下层劳动妇女春桃,在命运恶浪的捉弄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战乱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两个男人,这位朴实坚强的劳动妇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选择,在“我是我自己的”的信念下,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的重压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下层劳动者的真实描写,自尊自强的劳动女性的塑造,显示了作品以现实主义为特色。

2、《铁鱼的鳃》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科学救国”纯属幻想。《春桃》《铁鱼的鳃》以切实的现实背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改变了人们对他初期小说的观感,从浪漫传奇转向客观写实。

26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1、“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

2、宣扬爱的哲学。如果说初期“问题小说”只是问病源,不开药方。《超人》则标志着冰心对种种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超人》《烦闷》《悟》构成了冰心“爱的三步曲”,爱的核心是“母爱”。

3、冰心的思想中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分》将教授与屠夫的孩子从同一个产院的婴室“分”道扬镳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开始萌发的某种阶级观念。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美文”数量不多,而精品不少。尤其是像以至情为特色的《背影》,以诗情画意为特色的《荷塘月色》等,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朱自清以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证明白话文也能写出漂亮的“美文”,巩固了文学革命的胜利成果。

27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

28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海滨故人》是庐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思想:《海滨故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风格:自叙传的写法

29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对女性婚恋题材的偏好。她触及了男女情爱中的各个侧面。作者本人坎坷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对“爱情”、“婚姻”获得了相当深入透彻的理解。虽然她对人生问题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反复地渲染异性的不可靠、爱情不是医治人生的灵丹。庐隐的这些作品确实能给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谛与警悟,在感伤哀怨的基调中投射出力量。

庐隐小说的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低沉郁闷。作者对女性心理大胆、真率、细腻的剖白,与社会心理、道德标准紧紧相连,从而突破了单纯的男女之爱的描写。

30简析《沉沦》的思想

《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性心理。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

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31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32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自我的写真。

二、感伤的抒情。

三、结构的散文化。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33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引领了一种以浪漫主义为其风神的小说派别,开创了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

34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歌颂祖国、思恋祖国。身在美国,他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

反帝反种族歧视。、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爱国主义诗篇。对新诗格律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闻一多是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三美。死水为例

37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前期诗集是《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思想。

反映现实社会。

描写爱情体验。

歌咏大自然。

38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徐志摩后期诗集主要有《猛虎集》和《云游》,主要思想有:随着革命的深入和爱情理想的破灭,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于是苦闷更深。表现了较深厚的消极悲观倾向。对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恐惧和敌视。如《西窗》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39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

40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一、再现与表现。

二、现实与象征相结合。

1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②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③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42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

一、果敢、自信。

二、动摇、悲观

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二、心理描写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

1、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

2、《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标志着矛盾短篇小说成熟期的到来。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分析祥子的形象

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形象的意义:

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48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紧凑,落笔谨严。

二、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

三、鲜明突出的“京味儿”。49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一、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

二、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50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老舍的宏篇巨著《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作品以祁家为中心,广泛地描写了北京市民阶层的各式人等。

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点:

1、是异族统治下灵肉遭受折磨的痛史。

3、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抗争的壮史。51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一、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

二、《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自愿的牺牲自己。

2、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

53简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54分析《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55 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56 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57 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

三、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59 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

一、对湘西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关注、同情,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三、对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现与思考。

四、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

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1、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

2、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3、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运用的批判现实主义。

文体结构:

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

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61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63分析《日出》的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1、陈白露是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她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过着出卖色相、自甘堕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内心里厌恶张乔治等人,2、夜阑人静,会有一种没有归宿的感觉。

3、有正义感不能自救却想救人,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扭曲,使一个漂亮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

简析《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

1、《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2、《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让陈白露将一个个人物引出。每个角色都占有相等的轻重,交相陪衬,共同烘托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结构联系的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基本观念,用的是“横断面的描写”。

分析《北京人》的主题

《北京人》通过描写曾家的腐朽、没落来表现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写现在、过去、未来的“北京人”而得到表现的。67简析《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1、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

2、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把人物的兴趣、心态等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3、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68 简析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点

殷夫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他的“红色鼓动诗”:

内容:以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显示鲜明特色。诗篇抒写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必然胜利的乐观坚定的信念。如《别了,哥哥》是一首记实诗作。《血字》是为纪念“五卅”四周年。艺术:以壮为诗魂,都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以英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69简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成就

丁玲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土改这一段时期解放区农村的真实面貌。小说描写了土改前后前夕农村各阶级、各阶层农民的不同心态和动向,描写了工作组进村后发动群众、组织斗争,没收和分配地主的土地等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农村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2、塑造了一些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描写地主富农的阶级特征,但不脸谱化。70简析张天翼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思想:

1、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2、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

艺术:

1、作品善于抓住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细节突现人物的灵魂。

2、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

3、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7 1简析《南行记》《南国之夜》的思想和艺术

左翼作家艾芜的《南行记》、《南国之夜》短篇集,是带有若干自传体成分的流浪者手记。

1、小说描写了一群底层人物:农夫、士兵,也包括流浪青年作者自己。描写他们的艰辛,对他们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山峡中》的小黑牛。

2、作品着力表现人物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的生活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信念及斗争勇气,并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人生哲学的第一课》中的“我”。

3、缅甸、印度、马来西亚等异域和云南边地风光的描绘,也加强了作品的浪漫气氛。表现方式熔写景、叙事、抒情和刻画人物与一炉。72分析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

1、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民族、土地、人民尤其是农村劳动人民的爱,感情深沉;前期的诗带有“忧郁”的感情色彩。

2、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火一般燃烧的热情。

3、鲜明深刻的意象和浓郁的诗情,想象丰富,比喻新颖,有色调,有光彩,诗中有画,革命现实主义融进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技巧。

4、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抒写的自由体形式。不注重诗的外在节律,常用排比、反复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感情。73 分析《上海屋檐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夏衍的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思想上:

1、《上海屋檐下》描写的是一群立人檐下的小市民和穷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2、作者还把剧情发生的时间精心安排在一个郁闷的黄梅时节。象征着抗战前夕的政治气候,反映出小人物的苦闷、悲哀和失望,更显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艺术上:

1、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

2、剧本结构也很有特点,利用石库门房子结构和上海下层人民居住条件差的特点,将五户人家用一个场景,在同一舞台空间同时展开。依靠各线索穿插交替的手法。线索多,但有主有从,林、杨、匡三人是结构主线,其它是副线,做到繁而不乱。

3、语言洗练简洁,富有个性特征,如赵振宇的乐天安贫,好发议论。74分析《围城》的思想内容与

艺术特色:

1、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十分熟谙地在说天道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

2、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件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的特征愈见鲜明。

3、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简析田间的《给战斗者》的思想和艺术

思想:田间的抒情长诗《给战斗者》是代表田间风格的优秀诗篇。作者以深厚的感情描述了中国人民曾经有过的朴实而安宁的和平生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祖国同胞惨无人道的蹂躏,并发出必须为祖国而战的强烈呼喊。

艺术:

1、精短的诗行,急促的旋律,跳跃的节奏,表现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

2、具有饱满的战斗激情和高昂的时代精神的诗歌,在当时发挥了强有力的鼓动和号召的作用。

76简析夏衍剧作的风格

1、富有现实战斗性,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表达与祖国、民族命运相关的主题。

2、简洁朴素,取材平凡的日常生活,朴素地再现生活本来面目,重在展示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

3、注意人物刻画,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4、语言朴素自然,含蓄深沉,平易亲切。77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1、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

2、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3、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

4、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78分析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

1、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意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

2、在人物塑造上,也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3、语言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通俗易懂、简洁生动

79简评赵树理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地位

赵树理着力描写农民,创作了他们喜闻乐见的作品。在艺术上能照顾农民欣赏习惯,把“写农民能看得懂听得懂”奉为创作信条。赵树理在解决作家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上,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赵树理的创作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推进到新的阶段。80分析孙梨小说的独特风格

1、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

2、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美。

3、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81分析《白毛女》的主题

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是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是农民追求解放惟一正确道路的思想。82简析《白毛女》在歌剧形式上的创新及其民族风格和在现代歌剧史上的意义

1、在音乐上,《白毛女》适当地运用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

2、在艺术表演上,《白毛女》借鉴了中国戏曲歌唱、吟诵、道白三者三结合的传统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3、唱词高度诗化,富于感情,有许多歌词,简直就是一首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白毛女》在继承民间歌舞剧的同时,也借鉴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的某些表现手段,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富有民族形式的歌剧。

上一篇:顾问面试流程规范下一篇:5种常见的面试方式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