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2024-08-26

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精选8篇)

篇1: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 、《墙角树和孩子》 、《网》 、《乱》 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 ”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写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抒情散文的语言: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这是三段文字是从一篇歌颂母爱的抒情性散文上摘抄下来的,文笔优美流畅,称得上是情真意切的美文。但是在专业考试所要求的叙事散文中,这样的文字却是绝不能出现的。因为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太直白,而缺少含蓄之美。叙事散文应该是通篇都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读者对这情感的体悟却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知到的。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写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的片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这段文字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我们能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以至于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在一种感动中升华对母爱的理解,使其成为天地间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恋。但是,我们却没有从这质朴的文字里看到诸如“感激、怀念”等等看似直白讨巧但相对稚嫩简单的形容词。作者的那些感人的挚情都蕴涵在不加修饰的叙述性语言里,而这正是叙事散文的要求。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越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第四,真情。

叙事散文写作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富有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有了内心真实情感的投入,才会得到读者真诚的回应。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

在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选材的问题,我认为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很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在采访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系主任张先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许多人认为情感是可以编造出来的,是可以拿来随便煽情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情不是一个技巧,情也不是一个手段,情是你的一个生活内容。因为你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的人,情不是拿来伤感的,也不是拿来哗众取宠的,情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很难想象一个对他的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也很难想象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能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我觉得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我们的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有很多的考生在考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奶奶死了就是爷爷死了,有时严重到一个考场四十多个人,几十个考生的家人去世,这是很可笑也是很可悲的事情。父母在家生活得很好,你为了考试不惜把父母写死了,你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怎么想呢。这实在不应该是考生再犯的低级错误”。

我想张先老师的话对我们应该怎样在叙事散文中运用自己的感情有着很重要的启示。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永远是叙事散文写作中最重要的要求和任务。

第五,细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且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这里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了。

细节如雕塑,面无表情的塑像虽然威严但生硬。要是在塑像上雕出这人微微翘起的嘴角,这个雕塑马上便生动活泼起来。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打动考官并会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细节一定要运用有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整篇文章都是细节,便成了流水账,不但没有妙用,反而显得累赘。一篇文章中有两三个细节就已足矣。

篇2: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具体内容如下: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即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上来讲种类也很多,包括:开门见山、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动衬静、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正面侧面、烘托渲染、实写虚写等。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描写与抒情是常考内容。抒情又包括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咏物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篇3:尿素饲喂肉牛的方法有哪些

1 尿素拌和精料

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颗粒状尿素比晶体状尿素好。将尿素均匀拌和在精饲料中 (按一定用量) , 拌时防止结块需充分混匀, 当天拌当天喂。可将拌和后的精饲料单独喂, 或拌和后的精饲料与粗饲料 (基础日粮) 混合喂, 也可把含尿素的精料混拌到植物性废渣 (果渣、甜菜渣、蔗渣) 中饲喂。

尿素与精饲料充分混合饲喂时, 肉牛对尿素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若分散在全天而增加饲喂次数便可适当提髙喂量。尿素喂量大体等于日粮干物质的1%, 或精饲料的3%, 或日粮总氮量的20%~30%, 分2~3次投喂。一般情况下每100 kg体重喂20~25g, 育成牛30~50 g/ (d·头) , 育肥肉牛80~100 g/ (d·头) 。喂量可根据体重大小适当调整。每日每头的安全喂量为:130~200 kg体重日喂量50 g, 200~350kg体重日喂量100 g;350~500 kg体重日喂量130 g;500 kg以上体重日喂量150 g。饲喂时依此量由少到多逐渐加大到安全量。

2 尿素青贮料

青贮料是肉牛的重要饲料, 以玉米青贮最为普遍。由于其粗蛋白含量不足, 可用尿素青贮料提高其粗蛋白水平。此法制作简便, 同时能避免氨的特殊气味和尿素中毒。在制作青贮料时, 按青贮原料重量的0.5%, 将尿素颗粒均匀地撒入, 边青贮边撒尿素, 随着青贮原料装窖即可, 由此, 可显著提高玉米青贮的粗蛋白质水平。

3 制成尿素舔盐砖

同饲料盐砖一样, 用尿素与其它物质均匀混合制成砖块, 让肉牛自由采食。其配比尿素为40%, 食盐47.5%, 糖渣或干甜菜渣10%, 另加2.5%的磷酸钠和少量微量元素为原料制成砖块状。为了提高适口性和尿素的利用率, 也可将尿素砖的原料混入粉碎的高淀粉精饲料内饲用。如果饲用尿素舔盐砖时, 应避免再淋受潮变软, 每日每头舔食量120 g~200 g。也可加入一定量粉碎秸秆, 防止舔时过量而发生中毒。

4 尿素秸秆颗粒料

秸秆类粗饲料是饲养肉牛的主要饲料, 但粗纤维含量高, 粗蛋白含量较低, 适口性差。先将秸秆粉碎成草粉, 再加入尿素、维生素、矿物盐及高淀粉谷物, 压制成尿素秸秆颗粒料, 饲用效果较好。其配比为70%秸秆粉, 5%尿素, 12%谷物, 13%糖用甜菜干, 充分混合后用饲料颗粒机压制而成。

5 糊化淀粉尿素

这种尿素饲料既能提供瘤胃微生物活动的能量, 又可降低尿素的分解速度, 保持瘤胃内氨水平较低, 从而提高尿素利用效率。

6 尿素氨化秸秆

以尿素作为氨源对秸秆类粗饲料氨化处理, 既是尿素饲用的一种方法, 也是对秸秆化学处理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将尿素直接饲喂到瘤胃内, 避免氨的释放速度过快而引起中毒, 并提高了尿素利用率。另一方面秸秆经尿素氨化处理后提髙了含氮量, 改善了适口性, 增加了采食量, 提高粗纤维和有机物的消化率, 增加了秸秆饲用价值。

7 使用尿素时的注意事项

7.1 尿素占日粮总蛋白氮的数量不超过1/3, 或相当体重的0.05%, 并且要混合均匀。

7.2 必须与高能量的饲料, 最好与玉米和玉米青贮料充分混合, 以免引起中毒。

7.3 饲喂尿素要有一个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适应过程。

7.4 在日粮蛋白氮含量充足时不能补充尿素。

7.5 尿素不能溶解在水里或混合液体饲料里, 让肉牛直接饮用。

7.6 饲喂尿素时, 喂后不能马上饮水。一般饲喂后0.5 h饮水为宜。

7.7 日粮中必须供给适量而平衡的矿物质, 其中包括钙、磷和微量元素 (尤其是钴和锌) 。

7.8 添加适量的盐’提高适口t (全日粮加0.5%, 蛋白氮精料中加3.5%) 。

7.9 保证适量VA及其他维生素添加剂的供给。

篇4: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

不言而喻,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反反覆覆争辩不休的问题,可谓文学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一桩疑案。如果推而广之,问问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身为俄罗斯人对契诃夫有哪些影响?身为女性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有哪些影响?身为水手,波佩耶为何如此鼎鼎大名?他终于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见解精到:“我就是我。我是什么,就是什么”。

为破解这个逻辑难题,我不想囿于成说,需另辟蹊径寻求答案。这通常是小说家的功课:超越表像挖掘新意,开创令人耳目一新的认知,丰富已知的总体现实,砸开我们内心封冻的海面,不论你对达到新的境界有什么设想。

首先有两种命题方式需要当即排除,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特指美国。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是,“身为美国人对我的写作有哪些影响?”有人可能会说:“身为美国人意味着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我的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故言之成理。”但我如果在丹麦、加拿大或英国,是否也能如此,从而同为所述诸国人氏?这个推论适用于美国,但并非特指美国。其次,身为美国人可能造就了我的作家生涯,为我的事业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美国不一定能使我成为一名更受欢迎的作家。世界文学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依我之见,我如果是法国人,可能更为成功。

我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美国人。6岁向国旗宣誓效忠。18岁登记服兵役。20岁加入海军陆战队。但我可以肯定,早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非常清楚我首先是密西西比州的南方人,更确切地说是杰克逊人,是来自阿肯色州双亲的儿子,他们并非密西西比州本地人,与我略有不同。当然,所有这些独特的地方性均以我是一名美国人为前提,因为合众国,作为一个国家及其代表的原则已蕴涵了这一切。因此,对于我本人和我的作品,我可能认为具有南方人典型特徵之处,广义而言也反映了我身为美国人的属性。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当时人们对于南方应效忠整个美利坚合众国一事显然态度暧昧。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成过去,但往事还不算久远。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担任美国总统。我曾宣誓效忠。美国属于我们,我们也属于美国──至少是为了保护它,捍卫它。

然而,还有其它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种族、选举权、机会均等、保障人人享有美国给予的一切以及美国的“联邦主义”等问题。“联邦主义”是美国宪法的基石,各地称之为“州的权力”。人们或许认为很多南方人宁愿另觅祖国,完全归属于其他某个国家:很多白人会向往南非或巴拉圭,黑人则意属法国或瑞典。不论在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站在哪一边,身为一个美国人,服膺美国提倡的有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理想,不免会遭遇波涛起伏,面临不和谐的气氛和种种争议,有时还可能危害健康。

自觉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认同自己的属性,显然只是有所归属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对于我们的归属问题,美国人历来在很多方面都视之为理所当然,从而可更专心致志地享受这种归属结出的累累果实。美国共和制政体的一个内在目标是,勉励大家关心自己作为公民应如何身体力行,哪怕是不经意的行为,不必太注意公民身份包含的机制与原理。因此,国民归属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个人自由这个目标的一种方式。

但对我而言,从1950年到1962年在密西西比州,在南方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做一名美国人,承认自己的国民归属,意味着完全(绝非不经意地)被卷入一个就美国公民问题进行公开辩论的翻腾起伏的大旋涡,人们情绪激昂,众说纷纭。这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当我的出生国看来想压制我认为我拥有的最基本的、绝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时候,我应如何看待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的问题?主张种族隔离的白人认为,这个权利意味着他们有权隔离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彼此不相往来;黑人和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白人则针锋相对,他们认为这个权利允许人们不受拘束地自由行动,随心所欲地与别人交往,凡此种种都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在这场急风暴雨中,围绕着这个问题出现了被称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长期辩论,很多人为争取正义与权利献出了生命,但正义与权利最终得以实现,尽管可能未臻完美。

判断任何一种态度、人物、行为、品德、经历或信念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总令我颇费踌躇。我在国外时,某些读过我的作品的人问我,某一篇故事是否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我竟一时语塞。然后我说:如果乘直升飞机飞越美国某城郊的上空,看见一位头戴馅饼式便帽的男人在草坪上刈草。这当然应该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人。但他究竟是什么人?(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答案。)我们走近一看,轻轻摘掉他头上的帽子,才发现他是巴基斯坦裔,一位移民,也可能看见一名第三代加纳裔或华裔美国人。按照他的人生轨迹,他在这一天出现在这个城镇的这块草坪上,不仅打破了大多数有关典型性的概念,而且揭示了不合常规的特质往往被淡化和排除的倾向。由此可见,个性证明了共性的不可靠。这正是大量文学名篇力求说明的一点:贴得越近,看得越清。我们本应如此。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密西西比州长大成人的经历是否比这位巴基斯坦移民的生活更具有典型的美国特徵,这当然还有待讨论。但我和他一样,都是美国人。我们的经历都是在美国的生活体验,或者有一部份发生在美国:跌宕起伏(就我而言)、公民身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国民归属与造成隔阂的地方主义。所有这些都不完全地融入一个宏大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在大量包容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人们受到压制和束缚。(也许我应当承认,我和这位移民拥有的共同点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那么,我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我下笔写出这些书稿?

或许应该更确切地说,我的生活经历可能通过什么方式引导我进行创作,因为从人类想象的一个界面向另一个界面追寻文学表现形式演进的轨迹,从万般随意和单凭感觉的一面跨越到(故事)成型的一面,这个过程全靠臆测,常常似是而非。无庸讳言,我本人没有能力区分我的意图和我取得的实际结果,同时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证明”一种影响的存在,而且我从作者的角度对作品的全部理解与读者的解读也有区别──所有这些都使我无法从最客观的角度,或者以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价。

因此,为了谨慎起见我只略谈以下几点。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给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信中写道:“小说家告诉读者以质疑问难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在以不容置辩的一定之规为圭臬的(极权)社会,小说就丧失了生命力。”因此,与我的美国经历(绝不属于极权,但聚讼纷纭,盘根错节,显得扑朔迷离,广泛多样,不和谐的状态往往到了引发轩然大波的地步)一脉相承,我始终力求创作的故事和小说能证实人们在身处危困、不和谐的环境和面临责难而饱受煎熬时展现的人类本性——寻求爱情的人们期盼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彼此能给予体贴和慰藉,结果却转眼成空;父子意殷殷,母子情切切,但中间横亘着误解的鸿沟,无法尽遂人愿,既难以找到确切的方式表达亲情,又为了当面向对方说出必须要说的话颇费踌躇。这一幕幕情景沸沸扬扬,已成水火不容、恩怨难息之势,其中还包含着不为人知的隐情。我从中体会到美国人经历了哪些变故:民权运动和越战,都伴有家庭解体的现象;麦卡锡大清洗,铸成国家的分化;大萧条以后的岁月,然后是世界大战爆发和50年代的繁荣局面诞生。

其次,与我在美国生长的经历相呼应,我遵循需要和自由的原则进行创作,描述各种与我不同类别的人物(如妇女、其他种族和国籍的人、儿童),尝试回答我作为美国公民面临的特定的根本性问题:为什么我们如此千差万别,彼此又如此相像?我写了一些小说,希望这种朦胧状态能使人们感到可以承受,饶有情趣,甚至赏心悦目。

我还体验了通过个人日常生活展示的细致入微的政治。正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在自成一统的小家庭范围内,在一个美国小城镇,在远离权力中心和公众舆论的地方,我第一次看见是非竟如此明断。事实上,我在不可能预作筹划的某一个时刻,仅仅受好奇心的驱使,离开作为我写作主题的南方,设想向更多的美国读者介绍我带有地方色彩的思考,同时试图以整个国家为我写作的背景,甚至更希望以此作为写作的题材。

最后——在这一点上我无需推测是谁影响了谁——作为一名作家,我始终相信可以美国为背景,描述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种种事件和行动,探究其中的动机和道义后果,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可以了解其重要性。美国的人文历程,即使不能成为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典范,至少可资借鉴,耐人寻味。

归纳自己所受的种种影响往往令人头脑发热,狂妄自大到不着边际的地步。但我觉得,我现在得到的结果令我感慨万分。如果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受到这些影响的话,我或我的作品可能会截然不同。当然,我也完全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从等式一边去掉关键的一项,原来的等式就不复存在。波佩耶若是一名飞行员或一名债券交易员,就不是我们喜爱的波佩耶了。

篇5:托福写作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托福写作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托福写作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写作是需要考生提出观点的,如果考生写作内容,看着文章很普通,考官很难给托福考生高分,所以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论证方法吧。

第一、因果法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对主题句进行因果的阐述。如同样是刚才那句主题句,我们可以再附上一句话对它进行原因的阐述,如因为现代人的压力很大,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比如工作,学习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通过终身学习能够给我们增加竞争力的砝码,让我们处于一个有利的低位。常用的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单词有because,since,as 等等。Since modern people shoulder all kinds of knowledge , includingworking pressure and studying pressure,people who enjoy life-long practice could increase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第二、作比较

我们可以设置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对它们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比如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进行终审教育,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样,相反如果我们不这么做,会带来哪些不良的后果。两句话之间可以用conversely来进行连接。

第三、列数字和引文献可以放在一起使用

比如我们可以自己编一个权威机构,如央视的英文频道cctv news.我们可以编一个数据,根据央视新闻频道发布的一项数据表明,百分之七十的人赞成终身教育。According todata released by CCTV news channel,there are 70 percent people in favor of

life-longeducation.常用的权威机构大家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倾向,如维基百科,discovery channel 甚至大家用一些知名高校也是可以的。常用句型有如下可供选择,如: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The latest surveys show that

An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A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 the results of which were surprising.According to an investigation,A recent survey revealed that ,第四、名人名言法

篇6:散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1.实践法

现在很多高校研究生步入了一个认识误区,这也是他们临近毕业没有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习惯性地认为,研究生期间,读的书多了,积累的知识多了,临近毕业时,自然就会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自然也就可以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来。其实,如果研究生不加选择的、盲目性的读书,学到的很多知识是没有用的。因此,研究生应有选择的读经典著作。仅此还不够,众所周知,科研的能力是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而绝非仅仅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却是“两脚书橱”,思想观念落伍,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研究成果,对后人也无所裨益。

就研究生而言,平时读的书很多,但是由于不注意练笔,结果眼高手低,到毕业时也写不出像样的学术论文去公开发表。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和深思。笔者认为,研究生在读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分类存储以备后用。同时,注意围绕热点或自己关注的问题,写心得体会、研究综述和学术评论等文章,善于借鉴学术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2.模仿法

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如何选题,不知如何搜集和运用资料,不知如何搭建论文框架结构,也不知写些什么内容,总之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在实践中,有研究生反映,很多学术大家的论文,艰深难懂,看后产生了畏惧写作的心理,有的反映,看了一线教师教研论文,觉得简单,但又不会写,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还有的反映,论文创新太难,误认为创新就是“全新”,由此不敢写作。其实,就创新而言,不等于“全新”。创新的要点很多,包括题目的创新、结构的创新、思路的创新、观点的创新、参考资料的创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等诸多方面,对于一篇文章具备的创新点越多,其创新性也就越强。我们研究生在写作时,不要盲目追求“全新”,先低标准要求自己,找一篇同类或类似的文章(和自己研究水平相当或略高于)做参照。可以在行文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模仿,而后逐步修改,走模仿到创新之路。

3.切块法

作为导师,要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调研课题和书稿的撰写工作。一般而言,一个课题或一部书稿,都有明确的结题或完稿的时间限定。这种紧迫性就要求参与者必须潜心读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撰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不论是结项或是著作出版,都要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和认可,这无形中给参与者增加了压力,也增加了科研的动力。之所以提倡研究生参与课题或书稿的编写,原因之一就是“切块法”得到广泛的运用。也即,当研究生在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书稿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有价值、有新意的部分,独立成篇,用于发表。由于是在接受重要任务中写出的文章。因此很容易发表在比较权威的杂志上。

4.作业法

篇7:SAT写作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SAT写作考试的时间是25分钟,很多考生对此最直观的印象就是-----SAT写作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两个例子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很明显对写作的认识并不深刻,属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说法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首先论证方法不仅仅局限于举例子那么简单,其次即便是举例,也不是非二不可的。

首先,单从写作角度讲,论证方法,也就是常说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 例证法。

二 引用法。

三 类比法。

四 让步法。

五 假设法。

六 求异法。

篇8:游记散文写作方法例话

一.运用“移步换景”, 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 顾名思义, 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 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 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 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 后到了什么地方, 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 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

(一) 移步。教学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时, 即让学生找出步伐转换的词, 梳理作者的游踪, “江轮夹着细雨, 送我到肇庆。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鼎湖山时, 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不觉渐高渐幽, 已入山中……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行至半山, 有一补山亭……站在亭前望去……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晚饭后, 绕寺前庭园漫步”。首先要让学生把地点的变化情况搞清楚, 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即指明作者所处之地, 因此, 作文之初, 可以教学生多用一些“走近……, 沿着……, 顺着……, 走到……, 站在此处, 远望去……出来之后……”等这样的字眼, 或放在段首, 或放在地点转换之时用作衔接, 来将游览的地点和过程介绍清楚。

(二) 换景。作者每到一处, 通常都会描写所见之景, 或详或略。所写的自然景色, 必须是作者在该处看到或站在该处从不同角度所见之景。第三篇课文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踪介绍得很清楚, 每到一处景也写得很鲜明。如从山下爬到天都峰顶写了险峰, 上玉屏楼写了“迎客松”等各种奇松, 登上莲花峰峰顶则写了各种巧石, 沿“百步云梯”而下详细地描绘了云海、日出, 下山到山脚则写了温泉。风景随着脚步不断变换。

因此, 运用好“移步换景”法, 学生是很容易将游记散文的结构、内容写清楚的, 这就为写好游记散文铺好了行文架构。

二.细摹重点景物, 突出特色

(一) 换景要有取舍。通常, 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 一路走来, 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 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 不可面面俱到, 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 突出景区特色, 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鼎湖山听泉》中尽管通篇都写到泉声, 但作者仅是对静夜里的泉声作了细致描写,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体现了鼎湖山泉声的特色, 形象生动地突出泉声的美妙, 令人向往。

(二) 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确实, 对学生来说, 写好很不容易,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水的快慢急缓, 月的升没, 云的卷舒, 雨的大小等, 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 那肯定是生动的。如《飞红滴翠记黄山》中, 将日出过程中日与云的变化很形象地描写出来, 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 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 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上文便是从听觉写声音变化, 从视觉感受写日出的瑰丽过程的。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 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 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 很形象绚丽。

三.穿插“人文知识”, 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风光、人文古迹。山无外乎高险, 水无外乎清绿, 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 大致如此。因此, 平时学生作文时, 写到游记往往在山水上着墨, 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 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除了描写自然景色, 还介绍了什么?很显然, 是向读者补充了一些关于“庆云寺”、“菩提树”历史知识, 如:“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 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 直径近2米, 可容1100升, 颇为引人注目”。“原来, 这是两百多年前, 引自锡兰国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 因而, 佛门视菩提为圣树, 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 便没有了趣味, 学生也难铺展开来, 如果在描写景物时, 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 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 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

上一篇:拆迁项目保证措施下一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