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2024-06-29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共6篇)

篇1: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陕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

《教育政策法规》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

1.()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在对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理解上,所谓过程上的平等是指()。

A.入学过程的平等 B.学业成就过程的平等 C.学习过程的平等 D.就学过程的平等

3.《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

A.公共性原则 B.公办性原则 C.公立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正式施行是从()开始的。

A.1993年10月3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5月15日 D.1996年9月1日

5.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A.教育法规 B.教育法律 C.教育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6.教育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是()。

A.教育法律规范 B.教育法律文件 C.教育法律规定 D.教育法律文书

7.对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思想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进行规定的是()。

A.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 C.宪法 D.教育基本法 8.学校在实施教育法规定的招生权、颁发学业证书权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是()。

A.事业单位法人 B.行政相对人

C.公务法人 D.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 9.下列不属于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的是()。

A.法人 B.教师 C.经费 D.组织

10.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我国对学校设立、变更和终止的管理,实行审批制度和()。

教育政策法规 第1页(共7页)

A.报批制度 B.备案制度 C.登记注册制度 D.批准制度

11.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地反映在所有权关系、邻里关系和()上。

A.协作关系 B.合同关系 C.知识产权关系 D.财产关系 12.我国教师的身份特征是()。

A.公务人员 B.专业人员 C.非专业人员 D.自由职业人员 13.将中小学教师列入公务员职务的国家是()。

A.美、法 B.英、美 C.中、韩 D.德、法

14.根据《教育法》等的规定,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两类,即行政处分和()。

A.行政处罚 B.撤销职务 C.没收财产 D.赔礼道歉 15.制裁手段表现在教育法律责任上的形式有()。

A.强制措施 B.精神补救 C.剥夺财产 D.赔偿损失 16.对教师追究其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A.扣押教师资格 B.通报批评

C.降职或撤职 D.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17.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18.张某担任某市高一数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张某服务期未满、学校数学老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张某在职学习。张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人民政府 B.当地县教育局 C.教育督导室 D.省教育厅

19.在教育行政复议过程中,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内作出决定,并应制作复议决定书。

A.十五日 B.一个月 C.两个月 D.三个月 20.我国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叶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

1.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关于教育行政部门责权利等方面的规定存在的问题是()。

A.重实体、轻程序 B.轻实体、重程序 C.轻权力、重责任 D.重权力、轻责任

2.根据法作用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教育法具有两个作用

教育政策法规 第2页(共7页)

即()。

A.保障作用 B.规范作用 C.社会作用 D.引领作用 3.我国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上的不同。

A.内容体现 B.实施方式 C.根本任务 D.制定主体 4.教育法律规范一般具有两个特征即()。

A.规定性 B.操作性 C.规范性 D.概括性 5.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

A.行为准则 B.法律后果 C.法律文书 D.法律文件 6.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与企业法人的不同表现为()。

A.设立目的不同 B.设立依据不同 C.审批程序不同 D.经费来源不同 7.下列属于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的是()。

A.申诉权 B.人身权

C.参与教育管理权 D.评价教师权 8.按照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应包括()。

A.学位 B.身体素质 C.籍贯 D.教育教学能力 9.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主观要件,其中过错包括()。

A.失误 B.故意 C.过失 D.损害 10.教育行政诉讼作为诉讼中的法律救济手段,其特点为()。

A.诉权专属 B.原告举证 C.标的确定 D.可以调解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1.当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资料极大丰富以后,绝对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就可以实现。

()2.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基础和灵魂,教育政策是教育法律的特定表现形式。

()3.教育法的多变性主要是由于教育执法主体的多元性所致。()4.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基本内容。

()5.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教育法是属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种概念。

()6.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享有参与制定教育法规或计划、听证、排除违法行政的请求和行政介入等权利。

()7.目前我国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方式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六种,这六种处分方式在所有学校都是适用的。

()8.教育法律责任是实施法律制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法律制裁则是实施教

教育政策法规 第3页(共7页)

育法律责任的主要方式。

()9.无论是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还是学校的教育保护职责,其产生的方式有法定与指定两种。

()10.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教育行政机关既具有上诉权,也具有反诉权。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

1.简述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2.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3.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

4.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

五、论述题(12分)

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与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几个方面?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2010年6月,某市公立初级中学新校区开始招生报名,当市民李先生来到现场,将户口簿交给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却让他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这是在现场时李先生的疑问,而两位工作人员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并拿出一页纸表示,学校有规定,这上面的单位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纸上罗列的单位名称包括: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等。那么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呢?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4个班,资源有限。” 问题:

1.该校的作法合法吗?为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相关部门应如何治理和杜绝上述情况?

教育政策法规 第4页(共7页)

《教育政策法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1—5 BDABC 6—10 ACDAC 11—15 BBDAC 16—20 DABCB

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1—5 AD BC BD CD AB 6—10 AD AB BD BC AC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1—5 ×××√× 6—10 √×√××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任选3题,共18分)。1.简述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1)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2分)(2)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1分)

(3)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2分)(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1分)2.简述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1)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2分)(2)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分)(3)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1分)(4)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1分)(5)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1分)3.简述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1分)

(2)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1分)(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1分)(4)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1分)(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1分)

(6)依法接受监督。(1分)

4.简述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及其作用。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教育政策法规 第5页(共7页)

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2分)(2)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为:

第一,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合法权益的权利救济作用。(2分)第二,促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预防和控制其职务违法侵权行为。(1分)

第三,标示教育法治,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作用。(1分)

五、论述题(12分)

结合实际,试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内涵与特点?并谈谈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哪几个方面?

(1)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2分)其不仅与违法行为紧密相连,也是教育法的一种特殊的强制力,而且是国家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的不赞许态度。(2分)

(2)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4分)第一,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第二,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第三,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

第四,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以上四个特点必须要有论述,无论述者最多给2分](3)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4分)第一,有损害事实。

第二,损害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第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第四,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以上四个要件必须要有论述,无论述者最多给2分]

六、案例分析题(20分)

1.答:(1)该校的作法不合法。(3分)

(2)该校的作法之所以不合法:一是违反了教育的平等性原则,依照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公民不分家庭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该校公然以“单位名称”区分标准来设定招生标准,有违教育的平等性原则。(2分)

二是违反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依照我国《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政策法规 第6页(共7页)的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学校是非营利性机构,教育活动不是对个人或小团体负责,不能因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2分)

三是违反了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该校的作法是对法律所规定的就近入学原则的藐视。(2分)

2.答:(1)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链条所致。(1分)二是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不严所致。(1分)三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意识淡漠所致。(1分)

(2)相关部门要治理和杜绝上述情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贯彻就近入学的原则。(2分)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守教育平等性、公益性原则。(2分)三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给予学校直接责任人员警告、记过、撤职等行政处分,并给予学校通报批评等行政处罚。(2分)

四是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加强对相关主管部门的问责。(2分)

教育政策法规 第7页(共7页)

篇2: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请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

后一观点是正确的。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3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所以,王力还暂时不能去打工。如果她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那么她就应该继续她的学校生活;如果她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不想继续升学,那么,她可以参加一些国家和社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年满16周岁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我国的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的意志和根本任务的相同的。

⑴、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因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法律的制定不得与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及其各项基本政策相违背。执行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也是有效地贯彻实施党对教育工作政策的重要保

证。

⑵、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政策和法律之间会发生不一致,甚至相抵触的情况。就应当区别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或

者修改法律。

⑶、政策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政策与法律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和法律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既要发挥政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又要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发挥教育法律的规范性作用。

5、你认为依法治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有哪些?(思考题5)

①依法治教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关系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针。②随着依法治国思想的深入人心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依法治教成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任务。

③加强教育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工作全面走上法治轨道,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案例2 2001年7月高考时,某县中学的6名考生与2名社会青年互相勾结,利用手机将试卷答案信息发送到考生所携带的传呼机上。还有一名考生通过该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6名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案发后,该县招生委员会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进行调查,很快就查清了这宗考场作弊案。为严肃法纪,该县对涉及违纪作弊的老师和考生作出严肃的处理。该县中学体育教师刘某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名监考教师分别受党纪政纪处分;违纪作弊的6名考生被取消考试资格,并停考3年。

问:⑴、该县对涉案教师和考生的处理是否合法?为什么?

该县对涉案教师和考生的处理是合法。符合《教育法》第77条规定:“ 在招收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⑵、该县中学体育教师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体育教师刘某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体育教师刘某用8000元收买6名监考老师,这些监考老师收款后,对该位考生在考场作弊均视而不见,甚至还有一名监考老师帮他填写答题卡。其行为是属于受贿和行贿行为。其结果破坏了国家考试的公正和公平性。

案例

3、某中学初三(1)班黑板旁边贴着一张班规:值日卫生不整洁者,每人每次罚款1元;上课教师提问回答不出者,每人每次罚款2元;上课迟到者,每次罚款3元;上课不专心听讲或交头接耳者,每人每次罚款4元;考试不及格者,每人每科罚款5元。罚款由生活委员统一收取、保管,由学习委员造册奖给每次考试前“五名”的学生。

钟某是该班的学生,其父在外地工作。1997年3月28日,母亲突然生病,为了照顾母亲,他上学迟到了,成了第一位受罚者。第二天,钟以买笔为由,向母亲要了3元钱,“主动”交给了班上的生活委员。这条班规制定实施仅1个月,就有13位同学受罚。对此,学生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老师们则认为对违纪者实行经济制裁,会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问:这样的班规合法吗?学校是否有罚款权? 参考答案:这样的班规是违法的,学校没有罚款权。首先,班级罚款,坏教师的形象,影响老师的声誉。其次,班级罚款,侵犯学生及监护人的财产权,并激化矛盾,引发悲剧。再次,班级罚款,误导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最后,班级罚款,对班主任而言,也是有害无益的 总之,班级罚款危害甚大。班主任应当坚决摒弃这种做法。教育的本义是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班主任以学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案例4、2009年期末考试结束,某县一中学在工商银行办事处和镇政府门口张贴两张“成绩汇报”,除公布了本校部分学生的高分成绩外,还将该中学读书的4名学生的不理想考分作了公布,引起4名学生及监护人的不满。一周后,该中学又将此“成绩汇报”交镇党政办公室。为此,4名学生状告学校侵犯名誉权,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问:

1、该县中学的做法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什么权利?

参考答案: 该县中学的做法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该中学公开张贴“成绩汇报”,虽然主观上无侵害原告名誉权的意思,但在客观上公布了学生不愿公开的成绩,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应该向四名学生赔礼道歉。

因为:首先,被告损害原告的事实存在。被告在没有取得原告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其不愿公开的成绩公布于众,侵犯了原告的人格尊严,对原告名誉造成事实上的损害。其次,被告有不可推卸的过错责任。客观上起到宣扬本校、贬低他校,损害原告名誉的作用。最后,被告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也是侵害名誉权行为,加害人要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2、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的权利?

作为教师应该:①教师要树立儿童权利的观念。儿童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四项基本的权利,也拥有隐私权。既然考试分数可以成为个人隐私,儿童完全有权利决定是否公开以及对谁公开,②公开学生的分数仍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非分数,教师与家长分析学生状况应单独交谈。

③每次考试测验之后,可以表扬几位成绩突出的学生,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优点,也可以不点名地分析某些学生的失误原因。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效果也会积极健康。

案例5:某幼儿园 一天下午到了离园时间,家长纷纷到班上接孩子,父母还没有到的孩子就在活动室里玩玩具。东东和明明两名幼儿因争抢一支玩具手枪扭打起来,正在与其他家长沟通的老师文珊闻声立即走上前去阻止他们,并没收了玩具手枪,教育他们不能打架。待两名幼儿各自去玩其他玩具后,文珊继续接待来园的家长。此时东东心有不忿,突然跑到明明身后,用力将其推倒,造成明明额头被摔破,缝了四针。

事故发生后,明明的家长要求幼儿园和东东的家长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但幼儿园认为自已不存在过错,无需承担损害赔偿。而东东的家长则认为,孩子是在幼儿园将人推倒致伤,是教师文珊监管不力造成,应该由幼儿园负全责。

问 ①本案涉及的是何种类型的法律系?

参考答案①、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②、这起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究竟应该由哪一方来承担呢?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篇3: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1.1 准入门坎提高

与大专、本科生相比, 中职生专业素质较低。在2010年彻底取消考试成绩滚动有效的基础上, 新考试大纲再次取消护理学初级士及地区特殊照顾政策, 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 即统一考试大纲, 统一命题, 统一合格标准。

1.2 能力要求提高

中职生心智发展、学习能力处于后天发育不全阶段, 对知识缺乏综合处理能力, 与大专、本科生相比存在差距。新考试大纲在重视掌握专业技术基础上, 注重实际运用、变通和应对能力, 考生必须一次性通过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2个科目的考试才能取得资格证书, 中职生通过专业实务考试存在一定困难。

1.3 课程设置滞后

现有中职生课程难以适应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中职护理教学从2009年以来使用的是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 临床护理教学由原来的临床护理学一门课程重新调整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几门课程, 虽然增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 但对此次考试内容增减变化来说意义不大。新考试大纲内容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共21章, 完全打破传统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分类方法, 转为现在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护理、传染科疾病病人护理。

1.4 试题范围更广

近年来, 中职学校更注重“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推行模块式教学, 技能编排注重“够用、适用”原则, 并大幅删减系统化知识, 以达到“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新考试大纲要求由“专科”到“全能”, 并新增6门考试内容: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 提高了护理人文素质要求, 涵盖了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和卫生法规3个学科及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职业能力和素养。这对于仅在校学习2年, 总学时不足3 000 (还包括不少于1 000学时的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学习) 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捉襟见肘, 而课程增多的后果必然是顾此失彼。

1.5 综合分析更难

新考试大纲要求临床病例题量加大, 难度系数提高。4种题型包括A1 (单句型最佳选择题, 占20%) 、A2 (临床病例题, 占60%) 、A3/A4 (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 占20%) , 其中A1型题相对简单, 以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为特点, 考查护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具有“背多分”的特点, 对中职生有一定优势, 但权重只占20%。而A2、A3、A4型题以考查临床综合能力为主, 考试内容灵活。此外, 新考试大纲中没有了“了解、掌握、熟练掌握”提示, 这对大专、本科生来说只是需要调整提高而已, 但对中职生而言, 考试难度增加。

2 新政策对中职护生出路的影响

(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强调市场导向, 具有显著的功利性。衡量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专业对口就业率。这一就业率将受制于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统一考试的通过率。新考试大纲内容更广、更新、更高、更难的要求是对中职护生的严重威胁, 也是对中职学校护理教师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强调市场淘汰机制, 但并不排除其公益性。教育部卢昕副部长指出, 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促进就业, 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提高技术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使企业获益;学生一技傍身衣食无忧, 使家庭和个人受益 (卢昕关于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小学校长培训讲话) 。护理专业作为热门专业, 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提高办学效益以弥补财政不足, 不仅让学校受益, 也终将让卫生行业和全社会民众受益。然而, 全国各中职学校尤其是广东省近30所卫生中职学校,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却无法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政策的变化, 致使我们不禁为即将走出校门的护生的前程担忧。

(3)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关怀的体现,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底工程。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生源素质较差的现状, 应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 充分挖掘学生动手操作潜能, 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 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

3 新政策下对中职护生出路的思考及对策

3.1 跳出技术看技术

与其说护理是一门技术, 不如说护理是一门“操作技术+应变能力+人文涵养”的艺术。技术具有准确性、重复性、量化标准统一的特点, 如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药品生产及工业机械零件加工。但护理更是一门艺术, 不同于一般有形产品的概念。护理服务对象是人, 要满足患者需求, 护士必须遵循“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及“以人为本”原则, 除了技术精湛外, 还要具备人际沟通能力, 并饱含仁爱之心。这种“心手合一”的体验, 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感悟、积累并加以沉淀。

需要强调的是, 人际沟通固然是护理职业的需要, 但有效沟通不是靠单方面可以实现的, 这需要长者、长辈主动与他们沟通, 在沟通中提高其沟通能力。因此, 社会各界需要建立更多、更实际的帮扶机制, 担当起人才培养责任和义务。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将中职生与大专、本科生一同衡量, 客观上是极不公平的, 也是很不科学的。中职生不善于将技术内化、融会变通, 无法将技术上升为技能。然而要想突破中职生在学习时间及心理成长规律方面的瓶颈, 卫生中职学校只有实施“五年一贯制”护理大专教育。

2001年, 卫生部出台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稳步发展, 提高质量”, 中职教育压缩到28%以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中将护理教育的基本策略定为“增加总量, 调整结构”, 说明卫生中职学校应转变办学思路, 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3.2 跳出职业看职业

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提高就业质量和打好职业发展基础。许多有识之士认为, 一个人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对技术程度要求不高的基层来说, 一个人的通识能力远比专业能力重要, 因为“有才”只能表明此人“有用”, 而“有德”决定此人“有人用”, 机会比能力更重要。3年的职业教育时间非常有限, 必须让中职生在这有限时间内懂得社会竞争的残酷, 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 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走向社会迎接挑战, 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3.3 跳出行业看职业

职业教育离不开市场, 但不能依靠市场, 尤其不能依靠发育不成熟的行业和转型的企业。教育必须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和系统化的教学要求, 必须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保证培养合格人才。纵观近30年来护理变革与发展, 我国护理工作模式经历了“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和“系统化整体护理”3个阶段[1]。2011年, 卫生部再提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并最终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护士满意的目标。

实际上, 我国仍没有明确的护理标准和基本要求, 整个护理专业人员的从业和实践标准也不够健全。但国际上很多地区和国家早就制定了护理教育标准, 如“国际护理教育的最低标准”[2]。我国加入WTO后, 护理人员参与国际护理人力市场的机会日益增加, 英国、美国、日本模式等纷纷传入国内, 使我国大陆地区的护理技术标准、护理教育模式不断变化。因此, 尽快对我国护理专业进行科学定位势在必行。教育是有目标、有组织的系统活动, 必须明确要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以及如何评价合格人才, 如香港有登记护士、注册护士、经理护士、专科护士等层次。而目前, 我国护理教育队伍尚未形成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格局, 对社会到底需要什么层次、什么类型, 各层次类型需要多少护理人员也缺乏深入研究, 使得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和培养规格不甚清楚, 护理教育的结构调整没有参照指标[1], 限制了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3.4 跳出护士看护士

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刘杰处长指出, 目前全国共有112所高中职护理院校和216所医疗机构参加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打破“千校一面”的限制, 初步呈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2010年) 修订的通知》中护理 (专业代码100100) 将护理培养方向分为儿童护理、母婴护理、急救护理、口腔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护理、老年护理、涉外护理8个方向, 对应工种为护士、护理员 (含保育、育婴、养老、孤残儿童护理) 、心理咨询师、医疗救护员。由此得知, 执业护士并不是护生的唯一选择和唯一出路。同时, 学校应当调整专业结构, 压缩护理专业比例, 在专业目录中寻找技术性较强、易量化操作的专业及培养方向, 如制药、口腔修复、康复、理疗、美容、美体、美发、生物技术、医疗器械维修、营销、健体塑身、休闲、服务等专业, 从分流角度实施专业建设, 既可以减轻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压力, 还可以实现专业建设差异化战略, 办出学校特色, 走出同质化产品的包围圈。

4 新政策下提高中职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措施

被誉为“考试学之父”的廖平胜认为, 考试不仅是技巧, 还是高深的学问, 中职学校护理教师一定要树立现代考试理念重视应考方法学培训。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考试并制订解决方案, 将应考当作专项事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制定工作目标。如组织考前辅导班, 聘请第三方学术机构专家培训;进行全真模拟题训练或网络在线模拟考试演练;在第4学期开设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课程等, 以提高考试通过率。需要强调的是, 卫生中职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应围绕“教、学、考、用”4个环节, 并善于从中把握平衡, 这将考量每个教育教学管理者及实施者的勇气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郝燕萍, 张广清, 伦朝霞, 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 2009, 23 (3) :570~572.

篇4: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总体,必须同时具备()。

A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

B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c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

D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

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D该工业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3通过调查鞍钢、宝钢等几个大型钢铁企业,拟了解我

国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4下列资料属于原始记录的是()。

A统计台账

B个人生产记录

c汇总表

D整理表

5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

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

6某企业从业人员23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5600万元,产品销售额132560万元,产品库存量为120箱,设备台数为1113台。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

A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B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D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7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

A11%

B10%

C7.1%

D7%

8在商品销售额指数体系中,若物价指数上涨,销售额指数持平,则销售量指数()。

A上升

B下降

c持平

D无法判断

9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和山区分组来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

A整群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多阶抽样

D系统随机抽样

10一些经常性的说法,如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等,采用的是()。

A对比分析法

B比例分析法

c弹性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

11下列各项调查中,()是我国现行周期性普查制度项目之一。

A基本单位普查

B全国土地清查

c第三产业普查

D农业普查

12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的规定,划分企业规模的对象是()。

A企业集团

B法人企业

c产业活动单位

D基层单位

13下列各项中,()不是产业活动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

A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B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c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

D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14工业总产出一般采用()计算。

A产品法

B工厂法

c成本法

D收入法

15非盈利性服务业单位的总产出是按本期内()计算的。

A全部营业收入

B提供服务的总费用

c全部经营支出

D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16下列各项中。应计入能源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库存的是()。

A寄存在外单位的原油

B代外单位保管的原油

c尚未验收入库的原油

D盘亏的原油

17下列各项中,()属于管理费用。

A运输费

B广告费

c办公费

D利息净支出

18临时职工是指用工期限不足()的在岗职工。

A1年

B6个月

C3个月

D1个月

19下列各项中,不包括在工资总额中的是()。

A病假工资

B实习工资

c节约奖

D稿费

20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为单价在()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设备和物品。

A2000元

B1000元

C500元

D200元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1进行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

B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组综合汇总

c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

D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E与上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本期发展变化情况

2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劳动生产率

B工业增加值

c设备人均拥有量

D生产税净额

E人均年收入

3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A全国四次人口普查数

B某省近5年钢铁产量

c某商场各季末商品库存量

D某商场1990—2007年商品销售额

E某市近5年各年末企业数

4统计指数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B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c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程度

D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

E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5统计分析的特点有()()()()。

A数据性

B完整性

c精确性

D目的性

E时效性

6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

A周期性普查制度

B临时性调查制度

c经常性调查制度

D一次性调查制度

E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7下列行业类别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建筑业

B采矿业

c金融业

D房地产业

E地质勘查业

8下列关于统计单位的表述中,()()()()()是错误或不准确的。

A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B一个法人单位拥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c从事单一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D从事一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要分解成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

E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9下列各项中。包括在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中的有()()()()()。

A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

B已销售并办理完手续,但尚未提货的产品

c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D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E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10下列各项中,属于财务费用的是()()()()()。

A净利息支出

B财产保险费

c教育费附加

D汇兑净损失

E职工工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C

7,C 8,B

9,B

10,A

11,D

12,B

15,B

14,B

15,B

16,A

17,C

18,A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CE

3,BD 4,ABCDE5,ADE

6,ACE

7,ODE

8,BOD

9,ACD

篇5: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小学生的思维____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2、”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具有____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3、教育可以实现人的培养、社会遗传、科学筛选,这些是教育的____ A.社会功能

B.人口功能

C.本体功能

D.经济功能

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____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5、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 A.相互促进关系

B.平等关系

C.授受关系

D.教学关系

6、一般认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____ A.冯特

B.桑代克

C.华生

D.斯金纳

7、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____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____、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A.工作态度

B.工作热情

C.工作效率

D.工作质量

9、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特点哪一个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____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0、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____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11、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____ A.小组活动

B.集体活动

C.个别教育

D.主题班会

12、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为____ A.培养自主性

B.培养勤奋感

C.培养主动性

D.培养自我同一性

13、中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 A.教学活动

B.课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D.劳动活动

14、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样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____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负迁移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5、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____ A.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

16、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____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7、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____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8、想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问题“你喜欢数学吗?”印在纸上进行调查了解,这种方法属于____ A.访谈法

B.开放式问卷

C.封闭式问卷

D.实验法

19、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____ A.80 B.100C.120 D.125 20、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____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认知与情感成分

21、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____ A.人的潜能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C.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D.有无心理疾病

22、学生因为教师和蔼可亲、知识广博而喜欢其所教课程。这主要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

A.晕轮效应B.近因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23、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出等级顺序的评价属于____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达标评价

D.形成评价

24、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__ A.弗洛姆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25、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____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2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____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7、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____ A.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

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D.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a、b”,再学习英语字母“a、b”时,将出现____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出版了《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家是____ A.夸美纽斯

B.鲁宾斯坦

C.赫尔巴特

D.第斯多惠

3、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____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4、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称为____ A.教育目的B.教育计划

C.教育方针

D.教育目标

5、与动物不同,人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____的中介而进行的。

A.互动

B.行为

C.语言

D.表情

6、师范学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____ A.生产力的发展

B.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C.普及义务教育

D.社会分工细化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____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____ A.平等关系

B.上下关系

C.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

9、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____的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10、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____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颁布的。

A.1989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

12、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____ 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

13、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____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14、儿童识字的中心环节是____ A.读准

B.会写

C.听懂

D.理解字义

15、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素养中的____ A.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思想反映的是教育的____ A.历史性

B.时代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17、CIPP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____ A.内容评价

B.目标评价

C.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18、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和选士制度的思想家是____ A.王充

B.郑玄

C.董仲舒

D.杨雄

19、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____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20、产生男女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 A.生理因素

B.家庭环境

C.传统观念

D.智力因素

E.政治因素

21、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这遵循的儿童发展规律是____ A.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B.发展是跳跃的C.发展是平均进行的D.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

22、为使教育学从哲学、伦理学中分化独立出来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是____ A.洛克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培根

23、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____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幼儿教育

24、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____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25、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____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2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____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27、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____ A.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

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篇6: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2008年4月)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2007年)【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5.品德是()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A.哲学 B.科学 C.心理学 D.伦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 C.义务感 D.责任感 E.事业感

2.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A.接受 B.注意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

3.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B.二者结构是相同的 C.二者功能是相同的 D.二者范围是不同的 E.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态度定势 E.同伴群体

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A.低年级学生 B.高年级学生 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 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三、填空题

1.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3.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4.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______的那部分,范围较小。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水平。

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水平。

7.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______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8.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______取向阶段。

9.______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求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______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2.社会风气由______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13.______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发生的 学习。他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______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1.性格化 2.态度定势 3.认知失调 4.替代强化 5.道德信念

五、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3.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六、论述题

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步训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根据定义可知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D[解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B[解析]略。

4.B[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情感因素处于核心地位。

5.B[解析]略。

6.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由题干可知应选B。7.c[解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A、B、I)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8.A[解析]美国柯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9.C[解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10.B[解析]略。11.D[解析]略。

12.D[解析]班杜拉大量实验证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观察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

13.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14.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15.C[解析]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ABCDE[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3.ABDE[解析]态度与品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实质、结构一致,但范围和内化程度不同。

4.ACE[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5.AC[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三、填空题 1.道德认识 2.想象 3.道德行为 4.道德规范 5.他律;自律 6.习俗 7.同伴群体

8.前习俗;相对功利 9.后习俗 10.模仿 11.盲目 12.社会舆论 13.认知失调 14.替代性 15.社会

四、名词解释

1.性格化: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4.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5.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

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 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

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此,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列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4.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如下:(1)有效的说服

低年级学生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两方面的材料。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说服对象原本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 面观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

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具体操作程序: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⑥学生在执行计划中改变态度;⑦评价改变的态度,使态度进一步概括 化和稳定化。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需经历三阶段七个子过程

①选择阶段:包括:a.自由选择;b.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c.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②赞赏阶段:包括:a.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b.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③行动阶段:包括:a.按自己的选择行事;b.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②要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要选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奖励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 我强化。

可采取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也很有效。

2.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

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整。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上一篇:儿童福利院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工作作风不踏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