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2024-05-29

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固定资产是构成企业资产的主体,它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具有潜在的服务能力。这种服务潜能将随着固定资产的不断使用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一般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若管理不善会在不经意间导致固定资产的减值和毁损,甚至流失,这势必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下面就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谈一下笔者个人的看法。

目前,我国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重视账面管理轻视实物管理;管理混乱、分工不明确;入账、销账不及时;盘点工作失效;拼装现象时有发生;资产闲置现象严重;固定资产内涵不清;提取折旧方式单一等。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采取如下措施。

1.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企业应及时组织相关会计人员、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人员及使用单位对现有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对每项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规格、型号、购入时间、使用年限等都要一一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卡建账;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制度,做到人账及时、准确;加强固定资产的计算机管理,重要信息及时上网,提高固定资产的信息共享水平,使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及相关信息时时处于透明状态,避免一些部门办事拖沓,不负责任的弊病。另外,做好固定资产的调拨转账工作,督促人事变动人员做好固定资产的移交和转账工作。

2.严格盘点制度,定期进行账实核对,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账物实分家又没有进行定期盘点造成的。财务制度规定,每年在编制财务报告前应当进行全面盘点,平时也可以进行抽盘。盘点时必须有财务人员、实物管理人员参加,最终形成盘点表。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定期检查核对,能有效防止、纠正有账无物、有物无账、多重入账、一号多物现象的发生,及时发现各种设备拼装固定资产的违规行为,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3.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目前,公司应适时组织资产管理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学习,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尤其是在目前会计制度和会计处理方法更新比较频繁的时期,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4.严格界定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等权限。公司应将固定资产的采购、审批、使用、管理等权限交由不同的部门办理,责权利在制度上明确,在形式上分开,在执行中相互制约,避免某一部门利用权利代办全部工作,制度一经制定必须严格遵守,并与企业的考核机制相结合。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合理奖励,对管理不善的单位或个人,要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进行处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奖惩办法。

5.采用多种形式盘活固定资产。对于企业暂时不用的闲置资产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盘活。盘活闲置固定资产不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现金收益,而且也节约了管理成本,使企业

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

6.对固定资产实行集团化管理。对于有多家子、分公司的集团公司来讲,公司应当从全局出发,对所属各子、分公司固定资产的基本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各公司资产配置情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调剂使用,避免各自为政,各行其道。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购置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盘活部分公司的固定资产,减轻压力,同时也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7.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计提折旧。基于前面提到的使用单一直线法计提折旧的缺陷,改革现行折旧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加速折旧法能较好地弥补其缺点。一方面使折旧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运营规律相一致,即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摊销折旧,使用后期少摊销折旧。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由于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的风险,提高资金运营效果,客观上也要求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我国现行财会制度规定允许使用的加速折旧法主要有两种:即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折旧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改

变折旧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但其他部门也要充分配合,技术部门充分发挥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长处,使财务、管理一体化。

目标

1.解决资产折旧数据不准确。2.解决账面价值统计不准确。3.解决繁重的盘点工作,耗时耗力

软件功能需求 1.系统功能框架表

管理系统Yes系统管理资产基本资料资产动态管理资产盘点报表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管理修改密码基本资料管理初始化数据库数据库备份购买计划管理资产购买申请资产审批管理资产验收保管员核实管理员核实财务登记车辆管理资产领用资产信用资产退回资产变更资产维修资产报废资产清理导入盘点资料部门盘点全面盘点盘点汇总财务对账实物对账资产购买查询资产芯片查询资产领用查询资产台账查询资产信用查询资产退回查询资产维修查询资产清理查询

篇2: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系统项目背景

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以下简称实物资产)是局(公司)资产构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保障。如何加强实物资产管理,发挥实物资产的最大效益,防止实物资产的流失和闲置,这些问题日益受到局(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当前局(公司)专卖、物流、办公室、人劳、财务等部门采用不同的系统软件,在其办公过程中均发挥着自身功能,但公司的实物资产管理牵扯部门多、牵扯面广,存在着诸多“盲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问题: 1)实物资产管理手段落后,无法适应日常管理的需要。目前,财务核算系统主要是从资产名称、数量、金额、使用部门、使用人、使用时间及使用年限等角度对单位的实物资产进行核算,而实物资产管理则注重资产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包括采购、入库、调拨、维修、报废等环节。前者是静态、宏观的管理,而后者是动态、微观的管理。

由于这两种实物资产管理方式的角度和需求不同,加之单位实物资产的种类和数量每月、每年时刻都处在增加、减少中变化着,因而将实物资产管理作为财务核算系统的子模块已经无法适应日常资产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局(公司)实物资产管理特点的信息系统。

2)资产盘点手段落后,资产清查费时费力,效率低,效果差。根据资产管理规定,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盘点清查,目前定期盘点清查时只能通过纸质管理卡片、纸质标签进行人工登记、核实处理。由于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加之目前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使盘点工作费时费力,不可避免存在漏盘、重盘、错盘等问题,导致账实不相符。3)固定资产难以实现动态监控。目前,基于机构调整、岗位轮换等原因,固定资产的调整和流动随之产生,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只有办公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能自觉的按照相关的操作规定完成资产移交工作,固定资产的变动信息才不会遗漏或缺失。但事实上,涉及人员变动时工作的重点都不是固定资产的调整,而且因为调整程序复杂、关联部门多,即使大家都能考虑的资产问题,也会因为步调不一致而出现遗漏问题。而人员的调整是常态,若跟进不及时,人员调离后,其名下的资产就会随时间的流失而造成职责不清、使用不明等问题,要做到账实相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系统项目建设总体需求

通过以上对实物资产管理弊端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开发一套实物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实物资产管理的统一、高效、精准,这项工作刻不容缓。具体到局(公司)而言,该项系统主要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中“人、地、时、物”同步管理,提高

局(公司)实物资产管理效益。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和无线传输功能,将实物资产日常管理工作融入其中,实时对实物资产日常操作流程中涉及的人员、地点、时间、资产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监控,简化管理流程,减轻企业日常资产管理的压力,提高全系统实物资产管理效率。2)能够改善实物资产购置、变更、转移、盘点、维修、报废的整个管理流程,减轻局(公司)实物资产管理的工作量。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能够改善实物资产购置、变更、转移、盘点、维修、报废的整个管理应用流程。作为资产管理的难点,固定资产的变更、调拨、维修和报废等业务具有频发性、紧迫性和无序性等特征,直接影响了资产的有效管理。而借助于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记录准确的变动信息,免去琐碎的人工记录的工作量,减少差错和遗漏。3)能够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管理“便于实时掌控实物资产的变化情况,实现实物资产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通过实物资产管理系统,能够不受次数限制地新增、修改、删除其中存储的信息,通过手持信息采集设备,实现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新增、调拨、维修、报废等)过程的智能化动态实时跟踪和集中监控管理。

三、系统具体需求:

针对市局(公司)资产管理弊端及总体需求,拟运用目前资产动态管理比较前沿的RFID技术,以便于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基于 RFID 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硬件包括: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标签打印机、出/入库读写器、位置读写器、手持读写器、报警装置等。总体轮廓如下图所示。

其中数据库服务器记录整个固定资产系统的数据信息,位置读写器记录和实时监测固定资产存放位置,出入库读写器采集固定资产出入库记录等。

根据上图所示,展开市局(公司)及县市局(分公司)具体需求如下:

1)RFID 标签制作。首先,需要对新采购的固定资产贴上 RFID 标签,并在后台数据库中记录该资产的相关信息:如资产类别、品牌、型号、使用部门、开始使用日期、使用(责任)人、折旧年限、RFID标签号等,建立 RFID标签和资产信息的对应关系,以便能唯一标识

该固定资产。在实际应用中,可将资产名称等固定的管理信息写入标签后永久锁定,防止使用部门进行更改,以免造成管理混乱。同时设定,不能人为取下标签,否则标签自动损坏。

2)资产监控。资产根据需要可以分为监控资产和非监控资产。监控资产可以使用有源电子标签,通过在资产使用区域(如办公室、大厅)安装固定读写器,自动通过网络与资产管理系统通信;非监控资产可以使用普通相对低价格无源电子标签,通过手持读写器实现管理,然后将信息上传至资产管理系统。

3)资产登记。财务部门通过资产管理系统对资产进行登记,制卡,贴标签,这样既可以从标签表面信息识别设备,也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扫码电子标签的RFID芯片来识别资产或执行相关业务。具体如下图:

4)调拨管理。当资产使用部门提出调拨申请时,资产管理部门对该调拨申请进行审批,若资产管理部门审批不同意则退回资产使用部门进行修改;若审批同意,则安排资产调拨。由于采用 RFID 技

术,当资产调拨经过该区域的位置读写器,读写器记录了该资产电子标签内的信息,由逻辑判断出资产进出的方向,管理机接收记录及进出标识,对数据库进行修改。若该资产进入某区,就在数据库中将记录添加到该区;反之则删除记录。以此可以实现资产的自动识别和移动管理。同时,系统自动生成资产调拨单发至资产调出部门和资产调入部门。具体调拨流程见下图。

5)盘点管理。RFID 标签的使用,使固定资产盘点模块的操作比传统的盘点方式简便很多。首先是确定盘点地点,制定盘点计划。随后资产管理系统发出盘点操作命令,通过无线网络控制读写器读取数据,并将盘点数据上传到数据库中,计算出资产的损益数量,并生成资产盘点表报财务部门。对于资产集中放置的场所, 如新品仓库、办公区、报废仓库, 都可以用固定读写器方便地读取资产信息。对于资产太分散且不适合放置固定读写器的地方, 可以采用移动读写器依次经过所有货架,读写器会自动获取所有标签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盘点记录。使用 RFID 盘点操作的效率相对于传统方式将明显提高,具体流程见下图。

基于 RFID 技术,基层单位定期对各部门实施清产核资成为可能,为加强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可靠的技术保障。

6)报警管理。该系统能实现对特定区域、特定资产的报警功能,一旦这些资产移出某一特定的区域,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从而保障了固定资产的安全、有序管理。每个区域(例如办公室、仓库、大厅等)的出入口均设有一台出入库读写器。该读写器与安装在出入口的资产报警管理机相连。当资产被带离仓库时,读写器将资产的电子标签 ID 号发给资产报警管理机,资产报警管理机通过数据库服务器查询该资产的出库授权记录,判断该资产是否有权限出库。若有出库权限,则系统自动将该资产出库信息(资产编号、电子标签 ID 号、出库理由、出库时间等)存入“资产出库明细表”,同时更新资产登记表里的库存状态为出库;若无出库权限,系统自动将该资产的相关信息存入“报警登记表”,同时启动报警机制,防止资产被盗,具体流程见下图。

7)维修管理。由于固定资产在入库时已经记录了其购买日期、保修年限、主要配置等信息,因此,当部门上报资产维修申请时,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很方便地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查找到该资产的相关信息,若在保修期内则通知厂商进行维修,若过了保修期则启动资产调拨流程,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到资产管理系统中备查,具体流程见下图。

8)报废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资产报废工作十分便捷,只需根据报废年限的要求制定报废计划,上报市局相关处室进行审

批。待审批通过后,即可根据准予处置的资产清单在该系统中的相关记录定位其在待报废仓库中的具体位置,资产报废前系统会再次对报废清单进行确认,清单确认无误后即进入资产回收环节。报废资产移出待报废仓库时,出入库读写器会自动获取信息,并在后台数据库自动删除记录,同时生成资产报废清单发至财务部门,完成整个资产报废工作,具体流程见下图。

9)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为了方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避免在两套系统中重复录入固定资产信息。系统需要设计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既要保证两套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又能减轻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10)权限管理。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安全,系统要设置三个操作岗,分别是部门管理员岗、资产管理部门领导审批岗和系统管理员岗,并为每个岗位制定相应的操作权限,通过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识别,保证不同岗位只能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有限的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制度实施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附:系统具体配置需求:针对市局(公司)及县市局(分公司)

篇3:数据资产核算可行性分析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正逐渐显现其日益增长的价值。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形象地比喻:“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数据将成为经济运行中根本性资源。

二、数据估值困境

虽然数据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对于数据估值却陷入了会计核算的窘境。以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公司上市为例,2012年5月18日,Facebook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前一晚,投资银行对Facebook的定价是每股38美元,总估值1,040亿美元。当日收盘价为每股38.23美元。该市值大约是波音公司、通用公司和戴尔公司的市值之和。Facebook公布的2011年资产账面价值为66亿美元,资产包括了计算机硬件、专利和其他实物资产。但是让Facebook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强势的核心竞争力,Facebook最引以为傲的资源即Facebook公司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数据,其账面价值根本没有在报表中显现。这使得Facebook公司的市场估值和账面价值出现了巨大的差异。1,040亿美元市场估值和会计准则核算出的账面价值66亿美元之间相差974亿美元,差距达到15.76倍。如此巨大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数据”的估价差异。

数据资产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我国会计法规对于无形资产计量的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企业会计制度》第44条和第45条对无形资产计量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计量。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计入各期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果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其资本化。”《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第13条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时确认当期费用”。从我国会计法规中可以看出,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基本按照原始成本计量。这与数据资产的自身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与现今科技型企业发展存在距离。

三、数据资产核算可行性分析

(一)资产核算的依据。有学者认为无形资产分为四类,分别为:第一类经典型无形资产,主要包含专利、商标权等,表现形态主要是知识产权。这类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企业可以按照相关准则规定处理;第二类是边缘型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等,主要按照相应准则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第三类是组合无形资产,这类资产主要指商誉,按照商誉的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第四类是合力型无形资产,是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类资产的表现形态是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和能力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这类无形资产由于现行的会计制度缺乏相关设计和规定,所以需要重新设计,制定出相关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汤湘希,2006)。如果以上述标准分类,数据资产应该属于第四类合力型无形资产的组成成分。需要重新设计寻找合适的计量方法。

由于数据资产是“互联网+”时代才得以重视的新型无形资产,到底应不应该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加以计量,对此一直存在争议。而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就是回归资产的定义和特征,从源头上判断数据是否为资产。资产的定义明确表明,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数据作为大数据时代决定价值的资源无疑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利用数据分析获得收益的不仅仅包括国外像Google、Facebook这样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在我国也有成功的典范,例如阿里巴巴、百度等。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但在有些情况下,虽然某些资产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这些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以电商为例,淘宝的每笔交易的交易信息都会被存储。这些信息包括了交易的产品名称、数量、价格。买卖双方的具体信息和交易评价都将作为交易记录被保留,同时完整的交易记录也将可以成为数据资源被保留和分析。这些海量信息完全被淘宝所拥有和控制,在分析和使用过程中完全掌握主动权。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下,企业通过企业自身的交易平台所获得的所有数据都归属于企业所有,所有权和控制权明确。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企业所获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平台每时每刻获取的交易、查询、物流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企业专业技术处理,就形成可以为企业产生价值的数据资源。“互联网+”时代数据的产生是爆发式增长。这些数据是伴随着过去行为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数量巨大。以谷歌为例,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的数据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上千倍,如此巨量的数据带给谷歌公司超强的竞争力。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判定数据资源符合资产的定义,满足资产的特征,应当将数据资源作为无形资产分析其价值并进行合理地计量。

(二)数据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全国网商大会上,马云提出了阿里巴巴的三步战略:平台、金融、数据。数据成为“淘宝”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数据是未来“淘宝”发展的重要资源。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不是在未来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已经被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开发成具有很强成长性的创利工具。例如,“淘宝”已经在尝试让数据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淘宝目前极具潜力的业务———淘宝魔方业务是基于淘宝网实时、全面、真实、海量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进行过滤、分析、挖掘并以直观、易读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品牌企业、中小卖家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动态热点,品牌占有率和买家购物习惯,指导企业和卖家有依据的生产、研发并合理的营销。针对品牌企业和中小卖家不同的数据需求数据魔方分别推出了专业版和标准版。专业版每年收费3,600元,标准版每季收费90元,销售情况良好。

(三)数据资产的计量

1、数据资产的计量要求。数据资产由于没有实物形态,在数据资产计量时可以参照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在现实社会中,以有形资产为基础运用投入价值计价是可行的。而在“互联网+”时代,数据资产的取得其边际投入价值较少,虽然获取数据资产时有原始投入价值,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或维护发展而使实际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远远超过了投入价值,不再适用以投入价值计价。数据资产可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利润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在互联网科技时代,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进步,数据资产的增值性呈明显上升之势,数据资产使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的附加值迅速提高。在数据资产确认并予以计量后,还应对其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值来调整其账面价值,以真实反映数据资产价值。

对于企业自身通过平台所获取的非外购的数据资产,根据新准则要求,能够证明下列各项时,应当确认该数据资产为无形资产:(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数据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2)数据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数据资产产生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数据资产自身存在市场;同时,数据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可以证明其有用性。

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且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以摊销。而数据具有多次开发的可能,使用寿命不确定,所以数据资产可以不予以摊销。

2、数据资产的计量方法。根据数据资产的特点,数据资产在计量时可以采用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计量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计量资产价格的一种资产计量方法。该法是根据某项无形资产投入使用后预期收益来确认资产的价值。这种预期收益或是利润的增加,或是销售额的扩大,也可能是成本的降低。这种方法完全区别于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历史成本法,而注重无形资产使用后的产出效益。数据资产使用后利润会增加,导致的直接利润增加额,可直接用有效期内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确认数据资产的价值;如果是使用数据资产而引起的收入增加,可用因使用该数据资产后因增加收入而带来的间接预期利润现值计算;如果是使用数据资产后而降低的成本,则可根据因降低成本而带来的间接收益现值计算。

(四)数据资产计量的难点。数据资产计量的难点主要是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对数据资产价值的认知差异。由于无形资产的固有特点,企业外部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真实了解无形资产的价值。数据资产由于对企业科技要求更高,不同的企业对于数据资源的挖掘运用的能力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更难以得出外界广泛认可的合理价值。所以,在现阶段,将数据资产直接放入财务会计报表中一时难以实现。科技型企业可以在管理会计报表中加以计量确认价值,用于企业管理者决策。对于外部投资者,企业可以在报表附注说明中加以详细的数据资产的描述,以便投资者了解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评估企业的价值,进行理智的投资。

随着“互联网+”时代对于数据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数据的会计核算方式的研究也将越来越完备。数据作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资产必将会促进会计领域的革新。

摘要:“互联网+”时代,数据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对数据估值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科技运用上,会计领域也需要紧跟科技发展浪潮,寻找评估最具活力的数据资产价值的方法。本文在分析数据资产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将数据作为资产计量的可行性,并提出可以采用的合理的计量方法。

篇4: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键词: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0-0047-05

资产证券化自在国内问世伊始,便以大幅提高资产流动性、促进风险移转以及增强资产信用等创新功能,成为浩浩荡荡的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受益于此,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之际,监管层与业界齐齐将眼光投向资产证券化,期待这一创新手段可以化解束缚商业银行发展的桎梏。按照我国银行业监管规定,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水平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而前两类称为正常贷款,后三类则合称为不良贷款。众所周知,在商业银行资产的组成中,贷款占比最高。因此,通常所指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其实便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证券化。

纵观近年来国内情势,一方面,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1.67%,较于同年三季度末的1.59%,更是向银行业风险警戒线2%迈进了一步。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传统方式包括重组、清收、转让和核销,然而这些手段均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板,效果堪虞。与此同时,国内实体经济萎靡不振,企业利润下降、经营效果差强人意,不仅债务人违约概率大大提高,也为银行回收资产增添不小阻力。另一方面,中国证券报曾于2015年12月报道: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预计于年底或明年启动,而国有四大银行已获得试点额度。[1]2016年2月16日,中

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内容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并“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种种迹象表明,被叫停近十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很可能于近期强势回归。

在上述两方面因素的不断催化、综合作用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呼声愈加高涨,可谓赚足了眼球。尽管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大环境已经日趋成熟,但毋庸讳言,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开仍面临诸多挑战。于是在当下节点,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便越加突显。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概述

通常所指的资产证券化系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即信贷资产证券化,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出售、可流通证券的过程。[2]不良资产证券化其实是资产证券化概念外延中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发起人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贷款等不良资产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下简称“SPV”),经过一系列的包装、组合,并进行信用增级、评级,从

而使该组资产能够产生未来相对稳定的可预见现金流,再由SPV发行证券产品,获取现金偿还发起人资产价格,并以该现金流为支撑偿付投资者本息。[3]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必要将之与常规的资产证券化进行比较,剖析其特性。其一,与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上的“主力军”——信贷资产证券化、汽车贷款证券化等相比,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基础资产的特殊性。为了防止资产证券化被滥用,发起人、SPV等主体恶意欺骗,伤及投资者合法权益,国际上包括我国均对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设置一定门槛,如基础资产应具有可转让性、可收益性,有能力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入,且风险水平在警戒线之内。反观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在商业银行的语境下是指风险水平较高,被划定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类别的贷款。顾名思义,这些贷款的信用质量较差,未来是否可收回、收回时间和金额等均存有一定不确定性。这大概也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为何广受诟病的一大重要原因了。其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层设计往往较为简单。这一特性同样可归结为其基础资产的特殊性,由于不良贷款未来可产生的现金流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水平相对高企,目前市场主体多抱以观望态度,因此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设置趋于简易,往往只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个层次。其三,更为严格的风险自留。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发起机构应持有由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持有期限不得低于最低档次证券的存续期限。”然而,同样因为不良贷款证券化基础资产的先天不足,在国内截至目前已发行的四单重整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次级证券均全部由发起人自留持有。[4]

迄今为止,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试点已有一定年头,正所谓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预知未来,不妨回顾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发行情况。2003年1月2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合作处置25.52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系国内不良贷款证券化项目的首例。2004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共同完成26.19亿元资产的证券化。紧接着,2005年至2008年资产证券化的首轮试点开展,期间共发行了四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详情可见表1)。好景不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考虑到资产证券化的潜在风险,我国出于谨慎暂停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而今,伴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步步高升,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深受掣肘,监管层在多个场合频频松口,出台许多文件表示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也许是真的要来了。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支持

国际上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制度建设、法律环境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施展手脚的必要条件。法治国家要求市场主体的任何行为均应在法律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因此政府修改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扫清法律上障碍是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先决条件。经过国内成功发行的四单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积累经验,以及在这几年暂停期间,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层面上的不断完善,监管层的态度越来越开明,不少支持引导开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可见其国内的制度条件越来越成熟。除了已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等较专业的文件,央行等监管部门还在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中提及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期许”,如《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等。此外,针对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涉及的不良资产权利变更、债务人通知、担保手续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如200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尽管这份文件目前适用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但其同样可应用于商业银行[5], 2000年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同样如此。

经过前期试点与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沉淀,尽管国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制度框架离尽善尽美的标准尚远,但勿庸质疑,伴随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监管层愈加坚定的支持态度,趋于完善的政策框架不断搭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制度环境总体向善发展。

(二)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因此市场的发达程度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施行效果的重要性即可见一斑。市场环境无外乎由供需两方共同作用造就。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的供方市场在日渐壮大。不良贷款率的持续走高与股市等融资环境恶化,令商业银行将更多处置不良资产的希望寄托于资产证券化,呼声高涨。再者,东方、长城、信达和华融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它们在处置不良贷款上的丰富经验也足以使欲投身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信心备增。另一方面,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需方市场正在不断形成与扩大。国内资本市场的潜在需求者多元,证券投资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准备金、海外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等不一而足,尽管基于不良贷款发行的证券化产品需要较高的信用等级,个人投资者往往无法企及,但市场上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的机构投资者势必将成为主力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市场自然无需过多担忧。

(三)价值评估机制

诚如前述,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最特殊之处在于其基础资产的资质不尽如人意。然而发行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基础资产进行评估,通过科学测评方法重估其价值,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估机制便不可或缺。好在经过多年试点与探索,国内资本市场上已经积累了一套可供借鉴的评估模式。以“信元2006-1重整资产证券化”项目为例,该项目由毕马威、广东广信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采用抽样估值并分类推广的资产估值方法,遵循代表性和重要性原则挑选了60%基础资产为样本,并充分参考国内外大型不良资产交易经验,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评析资产的财务信息和市场价值,采取稳健的方法进行估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估值的准确性,作为发行依据。该项目最终成功发行并正常兑付自然离不开前期审慎稳健的估值。前期几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试点积累经验,以及业务能力日益提高的中介机构都为商业银行开展新一轮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奠定良好的价值评估基础。

(四)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

由于基础资产的特殊性,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的要求更为迫切,以防范支付风险。这是因为不良资产的回收额、回收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现金流分布不均,无法十足地满足按期偿付投资者本息。所幸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已形成几条可供借鉴路径:其一,我国已发行的四单不良贷款支持证券无一例外地均将产品分层设计成优先级和次级,同时将次级部分全部自留,优先级部分最终均得到正常兑付。[6]尽管这一模式不甚完美,但也不失为可行之举。其二,由发起机构建立现金储备账户对证券产品提供流动性支持,保证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始终可以获得正常金额。其三,内部信用增强与外部信用增强均在不断发展,包括超额抵押、第三方提供担保、产品分组设置等方法日渐成熟,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国内信用评级市场逐渐强大,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分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和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联合(分为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这五大全牌照信用评级机构正引领着国内信用市场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助攻”

众所周知,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AMC)正是为了收购、管理、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而生,在完成政策性任务之后,它们也先后完成商业化进程。值得一提的是,AMC可为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有力助攻。其一,AMC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获政策支持。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28条为AMC提供税收优惠,可以免交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业务中的税收,还可免交工商登记注册等行政性收益。其二,AMC为处置不良资产而生,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丰富的经验,加上多年累积的资产评级人才和债务违约数据库,不俗的资本实力,均让其在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顺风顺水。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完善路径探究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

资产证券化交易涉及资产真实出售等问题,因而与会计、税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会计、税收问题直接关乎整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的成功与否。就会计问题而言,最典型的问题莫过于基础资产是否符合真实出售原则,从而实现表外处理,脱离发起人资产负债表;SPV是否满足独立主体要求,从而不必与发起人合并财务报表,这些会计处理问题深刻地影响整个证券化进程。[7]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于2011年被废止,与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相关的制度法规近乎空白,而传统的会计方法、准则在日益复杂的证券化业务中颇显苍白无力。另外,考虑到税收问题,基础资产销售有关的税收缴纳、SPV的所得税问题和投资者的纳税处理均与之息息相关,2006年出台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尽管明确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印花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问题的处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和有欠详实之处。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投资办公司,这便扼杀了商业银行自行设立SPV的可能。

毋庸讳言,欲发挥资产证券化在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中的巨大作用,一个优越的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务之急便是完善相应的会计、税收法律政策,为不良资产证券化保驾护航。

(二)大力培育投资主体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广大投资者中的认可度并不高。不少保守型投资者始终片面认为这些被划分为次级、可疑、损失等级的贷款并不具备证券化条件,积极性不高。欲广泛开启不良资产证券化,重中之重便是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培育合格投资者,提高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认知程度,引导需方市场更加繁荣。应该明确,不良资产证券化与优质资产一样均能产生现金流,只不过两者之间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经由严格科学的资产尽职调查和审慎稳健的重新估值,不良资产转换成一般资产,再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产品,这样的资产支持证券同样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投资价值。另外,在发展机构投资者时,应注意政策是否支持,如保险基金于近期才获得购买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政策允许,未来若能放开实力强大的养老基金进入市场,相信将是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开展的一大推动力。[8]

(三)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于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贷款支持证券而言,便如水之于鱼的重要性,可为其创造良好的流通、成长环境。就一级市场而言,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利率结构体系,促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合理定价,鼓励证券承销商推动资产支持证券上市,形成更为健康的发行市场。再者,考虑到二级市场,不良资产证券产品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导致持有者多为银行,银行间互持现象严重,其实并没有真正分散银行系统的风险;同时,目前国内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多以信托受益凭证面世,但由于二级市场缺乏活力,这类凭证并没有真正被纳入现有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流动性大打折扣。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构建一个供求健全的成熟资本市场,让价格结构更为合理公平、交易方式多种多样、投资渠道顺畅且繁多,只有这样才能让商业银行顺利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1]华尔街见闻.四大行已获试点额度 “不良资产证券化”就要来了[EB/OL].[2016-03-01].http://wallstreetcn.

com/node/227196.

[2]中国人民银行.什么是资产证券化[EB/OL].[2016-03-01].

http://haikou.pbc.gov.cn/haikou/132974/334829/index.html.

[3]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J].金融研究,2004(4):25-28.

[4]中债资信.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研究[EB/OL].[2016-03-01].

http://bond.hexun.com/2014-08-19/167671791.html.

[5]沈炳熙.关于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认识[J].金融研究,2007(12):202.

[6]张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初探[J].金融研究,2002(6):106.

[7]何德旭.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判断与分析[J].财贸经济,2000(8):41-42.

[8]朱怀念.试论我国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J].法学评论,2002(5):56-57.

(责任编辑 夏菊子)

Analysis on the Feasibility of Bad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Commercial Banks

LI Li-ping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Financial Law,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China )

Abstract: The increasingly higher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of commercial banks has led to more and more appeals for bad asset securitization from commercial circle and regulators. A new round of trial may be in sight, but its feasibility has yet to be proved due to the unsatisfactory quality of basic assets. Fortunately, there have already been some favorable factors such as the policy support, prosperous market, improved evaluation mechanism, developing credit enhancement and rating, aid of financial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 and so on. 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ature.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path, further standardize relevant system, foster vigorously the investors to develop capital market, so as to fully play the role of bad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mmercial banks.

篇5: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之 可行性报告

目录

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3

二、设立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合法性分析及适用法律............................................6(一)合法性分析..........................................6(二)适用法律法规......................................7

三、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方案 9

(一)设立依据.......................................10

(二)设立条件.......................................10

(三)业务范围.......................................11

(四)业务模式.......................................12

(五)监管部门.......................................13

四、设立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流程..14

(一)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介...14

(二)设立流程.......................................15

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20世纪末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金融体系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金融不良资产是指不能取得预期收益的金融资产。截至1999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超过了25%,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层面上看已经资不抵债。大量不良贷款的堆积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危害,也阻碍了我国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推动国有银行的改制和重组。在借鉴美国、韩国等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99年先后特批设立四大

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由财政部为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注资100亿,按照账面价格对口收购、管理和处理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7年左右的时间较好的完成了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2004年4月,国务院批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三项商业化业务: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委托清算、利用资本金对抵债资产进行投资。三项业务的批准打开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迈向商业化的大门,使其从最初的涉足

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服务领域,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率不断升高,金融风险呈现积聚上升态势。同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由于受资源和区域限制,以及自身的业务转型,对地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覆盖面不足,难以有效满足地方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需求。2012年1月28日,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印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以下简称“6号文”)规定“各省、自治区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参与本省、自

治区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全国多个省市逐步开始设立或授权省级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管理公司,设立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已成趋势。

二、设立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合法性分析及适用法律(一)合法性分析

2012年1月28日,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印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规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核准设立或授权文件同时抄送财政部和银监会”为设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

司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二)适用法律法规

2012年1月28日,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印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规定:“本办法所称资产管理公司,是指具有健全公司治理、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并有5年以上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经验,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亿元(含)以上,取得银监会核发的金融许可证的公司,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

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核准设立或授

权文件同时抄送财政部和银监会。上述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只能参与本省(区、市)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其购入的不良资产应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批量转让是指金融企业对一定规模的不良资产(10户/项以上)进行组包,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以下特征:

(1)设立条件:不同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依法设立或授权的公司,无需银监会核发金融许可证。已设立的浙江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未取得金

融许可证,经省政府批准或授权即可。

(2)数量限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公司;

(3)业务范围限制: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只能参与本区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

(4)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方式限制:只能采取债务重组方式进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

三、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方案

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撬动国内外资金处置省内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有助

于改善金融企业资产结构,化解金融风险,同时也是对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能够改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一)设立依据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为设立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二)设立条件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财金[2012]6号)规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核准设立或授权文件同时抄送财

政部和银监会。”因此,设立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经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

(三)业务范围

1、不良资产业务:本省(区、市)范围内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工作的商业化收购;追加投资;债转股;债务追偿;资产转让/出售;以物抵债;债务重组;资产处置;资产拍卖;资产租赁;资产托管;破产清算。

2、风险金融机构托管:受国家监管部门的委托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实施托管清算。

3、尽职调查服务:为境内外投资收购不良资产提供专业尽职调查服务。

4、代理业务:委托管理和处置风险机

构及不良资产,代理不良资产收购。

5、财务顾问:为企业提供投融资、项目融资、并购、资产重组、债务管理、改制上市、管理咨询、研究分析和培训服务等顾问服务。

6、法律顾问:提供法律咨询、起草审查修改法律文书、法律分析论证等法律事务。

(四)业务模式

在业务模式方面,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主要采用债务重组的方式。具体处置手段除运用诉讼追偿、以物抵债、债务更新、债转股、破产清偿等常

规方式外,未来重点可考虑采用企业重组、兼并收购、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方式,也可根据需要,配套提供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资产增值服务。

(五)监管部门

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问题暂未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部门也差异较大,但是相对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而言监管较为宽松。从6号文的规定可以看出,公司设立无需银监会、财政部直接批准,经省级地方政府批准或授权抄送银监局、财政部即可。

四、设立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流程

(一)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简介

 全国第一家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浙江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参与设立全国第一家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浙江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13年8月6日成立,注册资本15.18亿元。

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宁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多家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全国第二家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经多方努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办公室于2013年11月5日批

准筹建宁夏宁金资产管理公司作为自治区唯一一家地方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宁夏宁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已于2013年12月11日正式成立。

(二)设立流程

具体设立流程如下:

1、申请筹建

应向省级人民政府、地方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提交申请资料,申请筹建设立资格。省级人民政府、地方金融办对申请主体在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方面的经验、人员、经济实力和技术等进行审查。

2、筹建设立

经批准筹建后,应建立筹备工作小组,根据省委省政府及省金融办的指示精神,加紧筹建平台公司、研究运作模式、完善业务方案,联合金融界和法律界专业人士对省内金融不良资产进行了调研,与银行、律师事务所、信托公司进行了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了省内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需求和实际操作中问题,研究具体实施路径,进行工商核名、验资、工商注册、公司选址等筹建工作。

3、考察验收

筹建工作完成后,省级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对筹建工作进行考察验收。

4、申请开业

所有工作通过验收后则需向省级人民

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申请开业,对公司组织架构、风险控制相关制度、人员构成等进行汇报。

5、正式运营

篇6:资产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概况

二、企业基本情况

三、产品需求分析和改造的必要性

四、改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五、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资金构成

六、人员培训及技术来源

七、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上一篇:相和歌辞?长信怨,相和歌辞?长信怨王昌龄,相和歌辞?长信怨的意思,相和歌下一篇:给领导送花祝福语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