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2024-08-04

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精选6篇)

篇1: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认识的突破,结果是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间的新高度。

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难免其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七十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生产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四十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瞩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节选自《新华文摘》第4期)

1.对“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入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将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B.“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C.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几年以前,人们由于还没有在“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中获得进展,因此对地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是相互孤立的,人们关于地质年代的判断,难免有片断性和表面性。

B.海洋深部存在着“黑暗食物链”,依靠地热支持,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可见原核生物的存活并不需要太阳。

C.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这些极端条件下,可能有真核生物存在。

D.许多原来认为“无机”的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原核生物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

答案

1、B.(“于是产生地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错,“地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明早已结合交叉;“产生了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新层次”说明进入了新的阶段)

2、C.(C表达的意思是符合文意的;A“最大进展”应为“最大进展之一”;B“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错。原文第三段说“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主要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D“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合原意;应该是必要条件“只有……才”)

3、C.(A前后没有因要关系,且以前的研究也不是相互孤立的;B深海原核生物只是原核生物的一部分,因此只能说有些原核生物的存活不需要太阳;D“可见没有原核生物这些生命体,也就没有铜、铁、钙等元素”错。原核生物影响化学元素,而不决定化学元素的有无)

篇2: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所谓社会系统分析方法, 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 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 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包括下述基本方法: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时性方法、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等。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整体性强,而且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和多种发展可能等特点,所以系统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和谐社会。它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从社会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社会不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历史向前发展,社会是不断变化和进化的。社会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系统自身矛盾产生和解决冲突,达到系统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系统解构及重构的互动。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任何社会系统,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或三大次级系统构成。这三大要素又可以分成若干子要素或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下去。这样,社会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关

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体系,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按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彼此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看出,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系统中,我们要按照各个要素的运行规律来把握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不应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否则就不能正确说明和做到社会有机体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系统论为我们正视社会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社会发展源泉、社会生长机制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各要素在社会系统中有序联系交互作用才能更快地推动社会机体的发展,这就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建立公平、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理想追求。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为核心, 目标系统涵盖了当代人之间以及代际人之间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公平, 使用与分配自然资源的公平, 凸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 展现了人类的一种生存境界。”从功能上看, 和谐社会是社会一种状态, 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整体意义上,“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系统(即社会结构的总体)而言的, 不是针对社会某一部分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 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从要素的社会结构角度讲, 就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的稳定、协调, 有序。从主体的社会结构角度讲,就是让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 无根本利害冲突。”按系统的基本观点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的结果, 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 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篇3: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也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1]。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始终面向全国,坚持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的战略定位,采取竞争机制,择优并重点支持我国具有良好研究条件和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同时, 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公开、公正、公平,在科技界获得了非常崇高的声誉,被科研人员公认为是国内最规范、最公正、最能反映研究者竞争能力的研究基金[2,3]。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指标及其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4,5,6,7]。

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关系到国家民生及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医学是目前最为活跃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之一,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创新,同时也带动人类科技的整体发展。 医学科学创新也已经成为我国民生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医学类研究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所占比例呈现出较快上升趋势。2009年, 经中央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设立了医学科学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医学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通过国家科学基金推动医学自主创新的殷切期望[8,9,10]。

本文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信息的深入计算和分析,综合考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数量和经费数量,提出了基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力的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并基于1999年至2013年15年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数据,利用该指数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 以下简称 “31省份”) 医学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力量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1999年至2013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的立项信息原始数据采集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SIS系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在线数据库) ,通过人工判读,去掉了会议、培训、期刊等资助项目,仅保留研究相关项目。经过统计发现,近年来,医学科学相关研究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占比增长显著。例如,1999年,医学科学领域的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量分别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年资助总量的14. 8% 和12. 0% ,而2013年的相应占比则分别增长到23. 9% 和20. 4% 。

为了通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情况更加全面、深入地反映各地区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并克服单纯利用项目数量或经费数量等可能带来的偏颇,本文综合考虑各地区在医学科学领域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数量、经费数量以及31省份的平均水平,提出了基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力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 ( NSFC based Competitiveness Index,以下简称 “NCI”) 。某省份某年 ( 基于项目批准年度) 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NCI_某省份 - 某年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专家数量是指某省份某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 即项目负责人) 数量; 经费数量是指某省份某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经费数量; 此外, 公式中的某年可以扩展为年分段 。 例如, 2009—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总共资助了28 454位专家,总资助经 费为1 587 757. 95万元 。 其中,北京2009—2013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专家数量为4 459位,获得资助经费总额为272 876. 35万元; 山西2009—2013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专家数量为167位,获得资助经费总额为7 351. 7万元; 2009—2013年, 31省份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专家数量的平均值为917. 871位,获得资助经费总额的平均值为51 217. 998万元 。则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从定义及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NCI是一个无量纲指数。某省的NCI的数值大小反映了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强弱及其相对于我国31个省份平均水平的水平。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4,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非常强; 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2,但小于4, 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强; 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1,但小于2,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较强; 如果某省份的NCI大于等于0. 5,但小于1,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较弱; 如果某省份的NCI小于0. 5,我们可以认为该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弱。基于这一分类标准和上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北京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远高于31个省份的平均水平( NCI_北京 - 2009 - 2013≈ 5. 087,即NCI _北京 - 2009 - 2013> 4 ) ,因此可以说北京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非常强; 而山西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与31省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 NCI _山西 - 2009 - 2013≈0. 162,即NCI _山西 - 2009 - 2013< 0. 5) ,因此可以说山西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弱。

3讨论与分析

基于近5年来我国31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NCI_2009 - 2013的排序,表1给出了近5年来我国31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详情。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理分布非常不均,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的北京、山东,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 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 而其他大部分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力量都比较或非常薄弱。

为了更加系统地反映31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状况,表2给出了1999—2013年间31个省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简图。 结合表1、表2可以看出:

北京、上海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非常强, 大幅领先于其他省份。其中,北京的年度NCI数值呈现出整体持续下降趋势; 而上海近5年的年度NCI数值持续上升,2013年已超过北京,位列第1, 表明上海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北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上海可能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注: 1) 专家数量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 即项目负责人) 数量,机构数量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 ( 即项目承担单位) 数量,两者均为非重复计数; 2) 专家数量比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 31 省份平均值之比,经费数量比是指某省份 2009—2013 年间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经费数量与 31 省份平均值之比

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很强,不过两省的情况差别较大。其中,广东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呈现出波浪形起伏,但一直很强,近年来一直位列第3 ( 排名限于31省份,下同) ; 而江苏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则呈现出整体持续的快速上升趋势,连续超过陕西、湖北、重庆等,2008年起一直位列第4。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将会继续大幅领先于随后其他各省份,而且两者之间的竞争也将会比较激烈。

湖北、陕西、重庆、浙江、山东、四川等6个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较强,近年来大致位列第5 ~ 10位。其中,湖北近10年来其年度NCI数值呈现出整体缓慢下降趋势,但排名保持在第5位上下; 陕西近10年来的年度NCI数值也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近5年来下降较快,排名大致保持在第6 ~ 7位; 重庆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在1999—2003年间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度位列第3,但近10年来的年度NCI数值也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近5年来下降明显,目前排名已降至第8位; 不同于前面3省份,浙江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但在过去15年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两年超过陕西和重庆,升至第6位,并保持了整体持续上升的趋势; 山东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也比较薄弱,在1999—2004年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的发展相对稳定,排名大致保持在第10位上下; 四川的医学科学研究基础较好,但其年度NCI数值呈现出整体缓降趋势。

辽宁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东北三省中一直位列第1,近年来与山东和四川非常接近; 湖南在医学科学领域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在中部六省 ( 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 湖南) 仅次于湖北,排名第2,但2005—2010年间下降较快,近3年来有所恢复。

此外,天津、福建、安徽、广西、河南等5省份的医学科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但在过去15年中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未来几年,这些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我们将1999—2013年分成3个5年时间段: 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基于相应时间段内31省份的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NCI的排名顺序,分别计算Top10% ( 前3) 、Top20% ( 前6) 、Top30% ( 前9) 的省份在不同时间段内在医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数量及经费数量占同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总量的比例,以考察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地域分布的集中度变化情况,统计数据见表3所示。

%

注: 1) 重大重点项目包括: 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 4 种类型项目; 2) 重点人才培养项目包括: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 4 种类型项目

整体来看,近年来,Top省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总量的占比都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从更能反映基础研究实力的重大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培养项目的情况来看,近年来Top省份的占比依然是居高不下。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近5年在医学科学领域资助的所有重大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培养项目中,四分之三以上都被Top20% ( 前6) 省份获得。通过研究发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的资助体系中,近年来, 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在资助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较快,而这些项目, 特别是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对边远地区,特别是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的省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照顾; 重大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培养项目所占比例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就解释了出现前述趋势的原因,也说明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域分布依然非常集中。不过,可以预测,随着更多省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域分布集中度将会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

4结语

基于对1999—2013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资助信息的深入计算分析,本文对近15年来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理分布、31个省份竞争力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总体发展迅速,但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力量的地理分布非常不均匀,不同发展程度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很大,竞争也比较激烈。随着不少医学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地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区域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正在逐步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地域分布集中度将会继续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 从而推动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稳步、快速发展, 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被科研人员公认为国内最规范、最公正、最能反映研究者竞争能力的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争取能力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基础研究水平。提出基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力的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及其他相关指标对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地理分布、31个省级区域的竞争力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医学科研力量的地理分布非常不均匀,不同省级区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推动我国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整体朝着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

篇4: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关键词:列车状态;远程监视系统;列车维保;现状;关键技术

自2007年以来,中国地铁进入高速发展期,全国各地地铁建设热潮不断。截至目前,已经有36个城市制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其中29个城市已获得国务院审批,另有部分城市处于筹备中:太原、大同、济南等。2011~2015年,城市轨道交通新增營业里程将达到2410.56Km,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000Km。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由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异常复杂,任何形式的故障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为了有效地保障地铁运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各地铁公司无一例外地需要开展地铁列车维保工作。本系统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研发。

1.国内外现状

欧洲、日本、美国及我国均针对轨道交通远程监视与故障诊断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实践,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也为列车主动维保积累了成果及实践经验,然而列车主动维保依然未得到有效的重视。

A.欧洲技术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末,继欧洲铁路开放式系统互连网络(Railway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network)即RoSin的框架下构建铁路开放式维护系统的项目RoMain之后,欧洲又开展了智能列车应用的集成通信系统(TrainCom)。RoMain项目主要构建了一个系统框架,TrainCom项目则更多的是具体的实施与细节,其目标是:

通过车载网络(如符合IEC61375标准的列车通信网络TrainCommunicationNetwork,即TCN)、GSM无线连接和Internet网络技术的集成,开发出一个应用于铁路领域远程信息处理的通信系统,为车载设备提供无处不在的远程访问途径。

标准化和互换性。具体是:(a)制定一个与TCN一致的试验规范,并开发验证设备和子系统的互换性的自动测试台;(b)在所有的规范中都将考虑应用的互换性,实现标准化;(c)为用于列车车载设备远程实时监视系统的维护支持系统开发其系统结构和一些基本部件。

Adtranz公司在RoMain、TrainCom的框架和规范下,基于其牵引传动与控制系统Mitrac开发了MitracCCRemote远程检测、故障诊断与维护支持系统,并已装车应用。德国ICE高速列车通过参与欧洲RoMain和TrainCom项目,已经成功实现了对整个列车的全面诊断。

B.日本技术发展现状

日本铁路的突出特点是动力分散型、编组相对固定的电动车组得到大量、普遍的运用。为了保证安全和降低维修成本,开展了列车、车辆和动车组的故障诊断研究。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TRTI)研究开发了在车辆转向架不解体情况下对车轴进行超声检测的自动检测仪、应用铁谱分析技术进行柴油机和电动车组齿轮装置不解体检测的方法,以及利用声发射、振动和声音在转向架不解体情况下进行轴承诊断的方法等。

知名的车载信息与控制系统有三菱的TIS和日立的ATI。三菱的TIS到现在已经历了三代,即早期的MON(车辆监视系统,仅监视,不控制)、主流的TIS(列车信息系统,有监视和控制功能)和新一代的TIMS(列车信息管理系统,有监视、控制和信息管理功能)。TIMS具有对动车组中各个车辆、车辆内的各种设备、甚至某些线路、器件的全面、详细的监视与诊断功能。

C.美国技术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TTCI开发了第一代轴承道旁声学监测系统,采用声传感器陈列技术和神经网络方法,诊断的准确率得到了在幅度提高,已经在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铁路应用。

美国GE公司的RM&D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经过十多年不断开发与完善,已在北美及全球大力推广,在航空、医疗、能源、及铁路系统上被广泛采用,有近5万套GE产品上安装了RM&D。在铁路运输行业,全球有将近7000台内燃列车安装了RM&D,仅北美地区就有将近3000台内燃列车,并且这个数量目前还在增加。RM&D采用Internet网络实现对列车的远程监控与智能诊断,系统主要分为车载系统与地面信息处理系统两大部分。

D.中国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在列车和车辆状态检测、故障诊断及维护支持方面的工作应该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大连内燃列车研究所和株洲电力列车研究所在引进、消化GE内燃列车微机控制技术和ABB的电力列车微机控制技术基础上,利用车载微机控制装置和司机台显示器,主要对牵引动力设备的少数参数进行监视、保护和信息显示。

2000年5月“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ITSC的组建标志着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0年,郑州铁路局、北方交通大学开展了针对内燃列车的列车随车质量状态诊断记录装置研发项目。

2004年,原西安铁路分局、株洲电力列车研究所、西安交大、中南大学针对电力列车开发了列车运用状态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由车载系统、车-地无线通信和地面处理组成。

2005年,铁道部相继颁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机务信息化专项规划》,并制订了包含列车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维护支持内容的《机务信息化总体方案》。该总体方案针对中国铁路的实际需求,具有技术基础,符合中国国情,对高速列车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智能维护支持系统的快速、有序发展起到指导、规范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现有地铁列车现场维保工作停留在初级阶段。在线的地铁列车出现故障,需要当值司机通过电话告知维保调度中心,维保调度中心接到电话之后,与司机沟通了解情况,经过简单经验分析之后,指派现场维保人员赶赴现场处理这些故障,尽量保证该列车能够继续运营至终点。这种被动式维保手段具有致命的缺点:

针对在途故障的危害性、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时,司机无法保证判断结果的准确性;现场维保人员无法及时了解相关的故障真实情况及相关数据;司机、维保调度中心、现场维保人员之间的多方沟通方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浪费时间,导致误解误判;现场维保人员技术水平的不同导致维保任务完成的效果不同。

2.需求分析

A.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发展,列车维保工作日益重要,逐渐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瓶颈,列车状态远程监视及故障诊断系统需有效帮助列车维保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设计目的:

a.提高列车故障处理效率

通过列车状态远程监视及故障诊断系统,能够有效地依据故障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类处理,简单的故障便可通过远程指导方式确保司机正确处理故障,以节省时间,保障列车正常运营;而对于复杂的故障,可以通过系统准确地定位如何快速处理而不会影响线路其他列车的运营等等。

b.提高列车故障分析准确性及效率

通过列车状态远程监视及故障诊断系统,能够有效地查找该故障发生时前后一段时间的所有设备的状态数据,还原其状态变化过程,从而能够为故障的分析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数据依据,以提高故障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及效率。

c.为列车运营提供一种主动维保模式

列车状态远程监视及故障诊断系统能够为列车主动维保思路提供一种现实的技术手段,通过列车状态的远程监视,能够有效地掌握列车状态,能够针对列车的可靠性进行实时动态评估,其故障智能诊断更是可以为列车维保人员提供主动维保指令,以确保在现实技术基础上,列车维保工作可以快速高效地开展。

d.为列车可靠性评估提供科学数据依据

通过列车状态远程监视及故障诊断系统能够有效地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对列车状态进行初步的评估,给出一定的科学数据评估依据,为列车的可靠性评估提供支持,从而能够有效确保可靠性高的列车优先上线的原则。

e.为及时掌握列车运营状态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地铁列车精确化管理的深入与地铁的快速发展,传统通过添乘方式掌握列车状态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地铁快速发展的要求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远程监视列车的运营状态,其意义重大。

B.关键技术需求分析

轨道交通列车构造复杂,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电气系统,例如:牵引系统、制动系统、空调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列控系统、门控系统等等。而每一个系统又由多个设备组成,其状态信息的获取工作非常关键而且复杂,因此需要研究列车状态数据获取及预处理技术,以确保能够获取列车的真实状态;为及时发现列车故障,需研究故障嵌入式智能诊断技术;由于数据量巨大,而且针对状态处理异常复杂,其运算能力要求甚高,必须将数据发送到大地面中心才能进行处理,所以,车地高速无线可信传输技术在该课题中非常重要;列车原始状态数据存储到地面数据中心之后,通过可靠性评估技术针对每列车的可靠性进行动态评估,以便确保可靠性高的列车优先运用。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将技术研究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实现列车状态远程监视系统的监视及故障智能诊断功能。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一个先进的列车状态远程监视系统的需要达到的功能很强大,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也很多。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才能够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维保系统,满足我国列车维保事业的需求,有效促进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而重大。

参考文献

[1]刘伟军.逆向工程数据预处理技术[D]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7

[2]尧有平,薛小波.基于ARM-Linux的SQLite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

[3]朱宁西,张齐.GSM網络短息无线通信SCADA系统的实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2

篇5: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EI) 、科技会议录索引( In—dex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le Proceedings,ISTP ) 是世界著名的 3 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 最重要,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1]。对其收录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较为客观地体现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的科研水平,分析结果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SCI—E 数据库 2003—2013 年收录的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进行分析,以便揭示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科研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数据来源 选取 Web of Knowledge 检索平台下的 Web of Science 子数据库 SCI—E 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 2014—02—18。检索方法: 在检索项内输人 2003—2013,检索范围选择“出版年”,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文献类型 = ( ARTICLE OR REVIEW ORPROCEEDINGS PAPER) ”进行精炼,再对所检索出的结果在 Web of Science 类别中选取“CARDIACCARDIOVASCULAR SYSTEMS”学科进行精练,最后对检索出的结果选取“国家/地区”,在分析结果中选取: PEOPLES R CHINA,得到 5 801 条记录,从中筛选出以中国大陆地区为通讯作者单位的共 3 770 条相关文献。

1。 2 统计分析 选择数据库中的“作者、标题、来源期刊、文献类型、地址和被引频次”项目下载并保存,对检索保存的数据利用 EXCEL 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 3 770 条文献的出版年、来源期刊、机构、地区、作者及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心血管系统研究领域的现状。

2 结果。

2。 1 年代分布 论文的年代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3]。2003—2013 年 SCI —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论文年代分布( 表 1) 。

由表 1 可见,近10 年来 SCI—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其中 2003—增长速度十分明显,2008 年和 2010 年论文增长速度下降趋势较明显,2011 年以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2。 2 来源期刊分析 SCI—E 收录的 3 770 篇文献共分布于 115 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中国论文为 32。 78 篇。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 276 篇,最少的仅为 1 篇。发文 1~10 篇的有 41 种杂志; 发文 11~20 篇的有 22 种杂志; 发文 21 ~ 30 篇的有 11 种杂志; 发文 31~40 篇的有 11 种杂志; 发文 40 篇以上的有 30 种杂志。按照布拉德福定律,如果把期刊划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 3 个区[4],可进行如下划分: 发文 100 篇以上的期刊有 10 种,为核心区,共发文 1 417 篇,刊载在 8。 70%的期刊上; 发文 40~95 篇的期刊有 21 种,为相关区,共发文 1 208 篇,刊登在18。 26%的期刊上; 离散区为发文量小于 40 篇的期刊,共有84 种,共发文1 145 篇,刊登在73。 04%的期刊上。在所有期刊中,进入布拉德福分区第一区的是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核心区域,共有 10 种期刊( 表2) 。

由表 2 可见,这 10 种核心期刊杂志中,Q1 等级的期刊只有 2 种,2012 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为 5。 509,其余杂志多为 Q2 和 Q4 等级,其中最低的仅为0。 607,为 Q4 等级杂志。由此可见,中国大陆作者发文数量虽然较多,但是发文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 3 被引情况分析 2003—2013 年 SCI—E 共收录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的 3 770 篇研究论文,其中 2 632 篇文章被引用,占全部文章的 69。 81%,总被引频次 23 284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 6。 18 次。被引频次在前 10 位的文章( 表 3) 。

由表 3 可见,我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最高的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绍良的文章,被引频次为 542 次。其余 9 篇文章的引用次数也均在 100 次以上。高被引论文揭示了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工作进展,同时也揭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2。 4 通讯作者分布 分析研究论文的作者数量,可以了解该研究的学者关注度和核心作者群,并有利于了解研究团队情况[5]。按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统计,共涉及 1950 位通讯作者,其中发表 1 篇 论 文 的 有 1345 人,占 总 发 文 量 的35。 68% ; 发表 2 ~ 5 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516 人; 发表 6~ 10 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64 人; 发表 11 ~ 15篇论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 发表 15 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 14 人,共计发文 363 篇,占总发文量的9。 63% ,共被引用 3003 次,篇均被引 8。 27 次。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数 M= 0。 749√max,本文中 M 为 6。发文 6 篇以上的作者共有92 人,占作者总数的 4。 72% ,共发文章 997 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 26。 45%,不符合普赖斯定律的“作者占 20%、论文占 50%”核心作者群的规定[6],表明研究心血管系统领域的作者分布广泛,尚未形成核 心作者群。发文量前 10 位的作者见表 4。

由表 4 可见,发文量居前 10 位的作者中,除 1人发文量是 19 次之外,其余发文量均在 20 次以上。

发文量最多的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共发文章 53 篇,总被引频次 451 次。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绍良,共计引用次数为 730 次,篇均被引频次为 25。 17 次。其余 9 人的篇均被引频次均在 10 次以下。

2。 5 研究机构分析 3 770 篇论文共涉及 367 个机构。其中发文 1~5 篇的有 250 个机构,发文 6~10篇的有 38 个机构,发文 11~20 篇的共 32 个机构,发文 21~30 篇的共 13 个机构,发文 30 篇以上的共 34个机构,发文量居前 10 位的机构见表 5。

从表 5 可以看出依托于各高校院校的附属医院发文较多,科研水平较高。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排在第 1 位。共有 6 家机构发文量在 100 篇以上。北京大学虽然发文总量不多,但是篇均被引频次为 10。 51 次,排在第 1 位。由此可见,各机构在 SCI 论文发表中不仅要注重总的数量,更要注重文章的质量,高被引频次和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发表将是今后 SCI 文章发表的重点和难点。

2。 6 地区分布 3 770 篇论文作者分布于全国 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布范围较广( 表 6) 。

由表 6 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江苏是论文发表最多的 3 个省市,占全国总发文量的 49。 87%。论文地区分布不均,东西部地区差异巨大。海南、宁夏和青海 3 省文献量总和仅为 5 篇,内蒙古和西藏自治区尚未有文献发表。

3 讨论。

3。 1 SCI—E 收录论文数量增长较快,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通过对 2003—2013 年 SCI—E 收录的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10 年来该领域论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说明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心血管领域的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医疗实力在不停增强,心血管领域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科研人员的重视。但也应该注意到,在 3 770 篇研究论文中,引用次数 5次以下( 不包括 0 次引用的文章) 的文章总数为 1508 篇,占全部文章的 40%,被引次数明显偏低。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国家的名义对 SCI 论文的被引次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原始创新能力显着提升。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 位。”2010 年,中国的 SCI 论文被引次数在世界排第八位,国家要求在 2015 年,SCI 论文被引次数要在世界排名进入前 5[7]。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科研人员急需提升科研能力,同时加强高水平论文写作的能力,提升研究水平和论文影响力。

3。 2 高等院校及附属医院科研实力雄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从发文机构看,前 10 位的机构主要为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人才密集、科研实力雄厚,是科技论文的高产机构,代表着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水平,对国家科技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专家教授云集,科技实力雄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是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国家心血管病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地区分布看,一些偏远地区如宁夏、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论文发表较少,这一状况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等具有优势,文献产出量大;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文献产出量低[8]。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和重庆 2 个直辖市在心血管系统领域的文章较少,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心血管领域科研力量分布的不均衡,提示国家科研低产地区应加大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政府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学科建设。

3。 3 高水平通讯作者推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通过对论文通讯作者的分析,正在形成一批稳定、持续、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者和其相应的研究机构。心血管领域代表人物为葛均波、胡盛寿、马长生和陈绍良等。他们均为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在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研究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趋势。总体来看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研究队伍正逐渐壮大,但是作者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高水平通讯作者对该领域研究走向成熟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

3。 4 结语。

近年来中国大陆心血管系统领域发展较快,国内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有所增加,期刊论文分布广泛,发文机构较为集中,但是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地区的高校及附属医院在心血管系统领域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但是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此外,论文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我国心血管系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4 参考文献。

[1]卢福昱,胡玫,董时军。利用 SCI 数据库计量评价北京 3 所传染病专科医院科研实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 12) : 50—52,66。

[2]曹霞,杨华。中国大陆妇产科学领域 SCI—E 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 10) : 58—62。

[3]曹霞,陈1云香,杨华。基于 SCI—E 的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论文产出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 11) : 11—16。

[4]李桂贞。国内知识组织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8) : 30—32。

[5]程翔。国内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 10) : 54—57。

篇6: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张义忠 汤书昆

[摘 要]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利益的复杂性与根本性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 战略和“依法治国” 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其中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得以初步建立,并初步形成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关键词] 公民 素质 科学素质 法律保障体系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citizens,the complexity and fundamentality of the Interest can hardly work without the law guarantee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Develop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and the basic strategy of“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have advanc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law system.This system includes the legal system about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citizens and it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Consequently,the law guarantee system of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citizen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Keywords:citizen;literacy;knowledge;the scientific literacy;the law guarantee system

一、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把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四个主要目标之一。可见,广大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小康社会达到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2005年国务院颁行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从方针、目标到部署,全方位地为我们描绘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广大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作为基础和支撑,需要有效克服公民科学素质低下的瓶颈制约,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只有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素质,才能培养出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内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素质,才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肩负起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这表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长期重大战略举措。正因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推进这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就需要稳定的、健全的和强有力法律保障体系。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利益的复杂性与根本性离不开法律保障体系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发展使得知识资源的享有和利用与个人、企业、行业和组织的利益呈现出高度的关联性,也使得知识资源的传播与利用中利益关系日渐复杂。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学知识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作为关键的资源日益成为个人、企业、行业间竞争的焦点,企业、产业和区域间依靠知识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知识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推动着国内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在这种重大的利益格局变化与调整中,知识学习、知识的整合与利用、知识创新所产生的利益分化、利益整合与利益冲突等利益关系也使得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利益的复杂性与根本性日渐彰显。对公民个人利益的增进来说,科学素质是知识社会中个人素质的核心,是每位公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提高公民个人科学素质,不仅能满足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也能在现代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高度知识化和技术化的情况下,促进公民掌握先进科技方法和技能,提高识别和抵制愚昧迷信、伪科学的能力;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自觉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增进公民个人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对企业来说,职工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关乎企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对国家来说,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也关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利益的复杂性与根本性,要求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对于不同主体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加以具体、明晰,以有效地形成一种长效的、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法律保障机制。

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其中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得以初步建立,并初步形成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宪法保障基础初步确立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我国宪法的规定来看,宪法至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法律体系中,宪法高于一切法律和法规,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另一方面,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宪法高于一切组织和个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必须遵守宪法,不得违反宪法。

在我国现行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的义务。一是明确了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义务。明确提出,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二是明确了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义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三是明确了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义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四是明确了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义务。规定国家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各种专业人才,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五是明确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六是明确了公民开展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所有上述规定不仅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也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供了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进而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及宪法保障基础。

(二)《科普法》保障基础初步奠定

科普法的颁布实施,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测评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和保障。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立法宗旨,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明确规定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科普方面的职责,明确提出了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规定了社会各界的责任。同时也明确规定,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科普法》还规定了科普事业的保障措施,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普工作。《科普法》还规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普活动。

可见,《科普法》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规定了科普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相关行业与部门的实施机制。这也为相关行业和部门开展相应的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教育法律体系保障日渐完善

为了有效动员一切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国家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律,如《教师法》(1994)、《教育法》(1995)、《职业教育法》(1996)、《高等教育法》(1999)、《国防教育法》(2001)、《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和《义务教育法》(2006)。这些教育法律制度都毫无例外地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为国家的重要义务,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各类教育机构的主要义务,并规定要有专门的机构督促、评估。如《职业教育法》明确将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立法宗旨,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农村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

(四)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保护一些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国家基本建立了特定人群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对相应人群的科学素质建设做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残疾人保障法》(199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4)、《母婴保健法》(1995)、《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执业医师法》(1999)、《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农业法》(2003)、《未成年人保护法》(2007)。这些法律从不同的角度规定了国家保护特殊人群接受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的权利,其中这些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重要内容。如《农业法》明确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立法宗旨,规定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发展规划,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和农业教育经费。国家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举办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农民举办各种科技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其他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

(五)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保障正在形成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过程中,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关系的协调,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其中对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做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1989)、《水土保持法》(1991)、《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节约能源法》(1998)、《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草原法》(2003)、《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和《可再生能源法》(2005)。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组织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经济贸易、环境保护、计划、科学技术、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有关清洁生产方法和技术、可再生利用的废物供求以及清洁生产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农业、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有关行业或者地区的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指导实施清洁生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清洁生产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公众的清洁生产意识,培养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单位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清洁生产宣传工作。

(六)自然灾害与社会问题防治法律体系保障基础逐步完善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为了依法有效地对一些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与治理,提高公众相应的科学素质,并提供相应的制度化的保障机制,我国先后制定了多部自然灾害与社会问题防治的专门法律,其中对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有明确规定的有《防震减灾法》(1998)、《消防法》(1998)、《防洪法》(1998)、《防沙治沙法》(2002)、《职业病防治法》(2002)、《安全生产法》(2002)、《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传染病防治法》(2004)和《就业促进法》(2007)。如《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七)科技传播法律体系保障基础初步建立

在科技传播中,公众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与质量,因而,公众科学素质的建设也就成了各类科技传播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先后制定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传播的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科技传播法律体系。其中对公共科学素质建设有规定的主要有《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合同法——技术合同》(1999)、《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如《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的发展,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服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工作者有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权利。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应当在推进学科建设、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咨询服务、促进学术交流、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规定就为科技进步中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及相应的实施机制。

参考文献

[1] 金吾伦.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J].社会学研究,1998(6):2 [2] 王娜.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2 [3]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1[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0-70 [5] 王荣江.未来科学知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7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校友座谈会发言稿:选调生工作的几点感悟下一篇:家庭教育感悟:你被开除了——小儿趣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