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生活

2024-07-14

《易经》与生活(精选6篇)

篇1:《易经》与生活

易经与我们的生活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被喻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里面内容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思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妙谛。

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能预知宇宙人生的变与不变,兴旺与衰退。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从自然到社会,从帝王治国到老百姓生活......。

《易经》理论讲天道,讲人事。它把人与宇宙视为一个整体,达到两者归一的境界。基本要素就是建立的阴阳二极的基础上。《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阐述着宇宙世间任何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易经中的阴阳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

《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相互转变成六十四卦,以乾坤阴阳的相互作用概括了世界一切的矛盾对应范畴,揭示出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以六十四卦象征、蕴藏着宇宙生命的全部信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方面,小到我们百姓的家务琐事、买卖生意之决策,治国与国家的兴亡。

其超前的预测功能是现今任何先进科学仪器都无可比拟的...... 易经那秩序谨严、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理论对历代的无数帝王将相、一样产生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如;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全靠卦术高明的刘伯温。

三国时期的刘备,他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帮他争天下,诸葛亮巧用易经理论布阵,而使敌国曹操屡次大败,如草船借箭、赤避之战等等。

近年来许多人误解易经,总对《周易》嗤之以鼻、有着一种很强的抵御心理。硬将《易经学》批驳为伪科学,他们一直认为周易预测根本就是封建迷信,然而易经理论中阐述的很多道理,其实都是在指导规范人们生活的道理,符合辩证法和科学性。

以中医为例,中医认为,只有五行平衡、五脏调顺、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运的旺盛。

中医师也就是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再开药方来协调人体的内在平衡。那么,难道中医师也在搞封建迷信?实则不然。

《易经》 的主题就是在论述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辩证统一的立场中揭示事物的运行趋势。在自然界中,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天体,人类只是其中一种很渺小的小物体。

阴阳根源决定生命起源,阴阳是生命造化的主宰。人的生老病死,一切都脱离不开这时空、宇宙。每个人降临这世间的刹那,那出生的年月日时的.组合就构成了生辰八字。

那八个字组合一起就成了四柱。四柱之间再通过各干支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克、相互作用结果的好坏,来决定人生命运的成败。

易经理论中五行理论是涵盖了所有的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五行理论讲究的是,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构成与作用都要遵循平衡,才能和谐。否则,若阴阳不调就会出现病象。人的八字,同样道理。一出生,那八字中的五行要素就在起作用了!就象中医理论一样,过旺、过弱的五行所代表的部位就会出现毛病。

易经的“万物生生不息”,意思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顺应天道、地道、人道。企业要生存就离不开那三道;第一要先有大自然的气候、环境,即--天道。第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即--地道。

第三要懂得如何经营管理,要遵循商品规则,要诚信对待客户,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毕竟在这激烈的竞争年代中,商场如同战场。适

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可回避的生存法则,即--人道。 那种阴阳相生互补理论在企业管理学中就是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理好分与合的协调关系。要为了整体企业利益,做到避开风险、精心策划,有条不紊、责任分明,合作有序,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的发展,古老的易经就会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相信不但不会被淘汰,相反会日誉绽放出炫目的光芒。它深奥的哲学理论和在预测上的准确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肯定、公认。并努力地探究其内在涵义,发掘周易中蕴含的渊博智慧,使其玄妙的学术价值能广泛应用在人类的现实生活领域。

为国家造福,为人民排忧解难。《易经》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与现代科学文化颇相契合。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篇2:《易经》与生活

——浅谈《易经》的实用价值 郑家顺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与应用体系。那么对于现代生活,《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对我们还有哪些启示?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的思维?我们又能否将它应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之中?

《周易》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旁及天文、地理、兵法、哲学、算术、医学并渗透到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周易》中的风水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是宇宙星象学、地理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其不但在古代被广泛的运用,对于现代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周易》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周易》它博大精深,那么它究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影响呢?我想答案肯定是肯定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近十几年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两句话或者是两个理念,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两句话一个是与时俱进,一个是和谐社会。

那么与时俱进在《周易》当中就是与时偕行。偕,在《说文解字》当中就说:偕者,俱也;行者,进也。那么,与时偕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种思想就来自于周易文化,和谐社会也是如此。

在《周易》当中讲太和,追求一种最高的和谐的理想状态,把它叫做“大和”,也就是太和。它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讲履,和之至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都是讲和。实际上《周易》当中所提出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太和。这成为我们中华学人一直追求的一个价值目标。所以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周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当代社会都有它深刻的价值。

《周易》当中有三点,这些道理当中有三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尚变,第二个是贵中,第三个是趋时。

(一)尚变

《周易》,这个易字,它的一个基本意义就是变,变易,当然《易》一名而含三义,有不易、简易和变易。那么现在我说的是变易。《周易》特别推崇变,唯变所适,又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就是事物发展到极点,这就叫做穷;发展到极点,那么就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发生了变化,进行了变革,事物就通达顺畅了,这就叫做“变则通”。通达顺畅了,这个事物就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顺利发展的时期,那这就叫做“通则久”。这个强调变通的观点,它的一个基本思想的含义,它有个基本思想基础,是物极则反,所以《周易》的作者或者《易经》《易传》当中,它提醒我们人要有一个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只有这样,你才能身安,家齐,国家可保。我们历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历代的改革家,比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搞改革,魏源、龚自珍强调更法,康有为、谭嗣同搞戊戌维新,都是把《周易》当中这种变通思想,变革的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那么这个通,通则久,不是说永久,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它还可能会达到,走到极点,那我们还必须变革。不变革就没有出路,不变革我们国家就不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二)贵中

刚才说了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那么怎样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地走向前进,而不走向衰落?那么《周易》它就提出了两个原则,一个就是刚才讲的问题:贵中,强调中道;一个是趋时。

中与和是连在一起的,不中就不能和,中是和的必要条件,所以只有中才能达到刚才我们所说的社会的和谐,达到那个最高的和谐。那么在《周易》当中特别强调这个中,一般来说处在中爻的,上卦的第五爻,下卦的第二爻,处在中爻的,大部分都是吉利的。如果既处在中爻,同时又是阳爻处在阳位,阴爻处在阴位,比如说阳爻处在五的位置,阴爻处在二的位置,这就是既中又正,它强调中正。蒋介石这个名字就来源于这样一种思维。

在豫卦,豫卦的六二爻辞讲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于石这两个字

就出来了。这就是说,耿介如石,坚刚如石,你做事情不要等到天黑,就是发现这个事情,发现了事物苗头马上就去做,它是吉利的。为什么它会吉利?是因为中正:“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既中又正。蒋介石,蒋中正这个词就出来了。

那么中国古人曾有过这样一句话,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又讲“知时中之意,则思过半”。“思过半”,这也是《周易》当中的话,是说你懂得了时中的内涵,懂得了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对《周易》整个讲的道理,你基本上就把握了一半,可见他们推崇时中。

(三)趋时

下边就要说到时了,“趋时”。那么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发挥得应该说是淋漓尽致,形成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观念。它讲到要明时,要察时,通过察时来明时。时机未到你要待时而动。什么是待时而动呢?《周易》当中讲了,“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把器具,器械工具打磨精良,隐而不发,等待时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那就要坚定果敢,立即行动,这样你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待时而动”。

与时俱进,那么在《周易》当中讲了三次。乾卦的《文言传》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就是讲白天奋勉努力,从不懈怠,到了晚上你就应该安闲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你就会取得大的成功。

损卦讲:“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卦讲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就是不管你是损,减损,还是增加,盈满还是亏缺,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措施,所以它又讲,要“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这是在艮卦里。

艮卦它的含义是什么呢?艮就是止,所以它后边就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说不管你待时而动也好,还是与时偕行也好,与时俱进也好,你都应该以不失时机作为一个基本的准则。“行”比较好理解,比较好做,但是,“止”就不见得。我们做什么事情,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当你事业顺利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你敢不敢止?这个时机到了,你有没有魄力嘎然而止?旧的不做了,另做新的,你开创一个新的产业,开创一个新的事业,这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中国古人讲“知止”,当然是从道德的角度讲,要“止于至善”,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引伸开来,从《周易》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个道德上的止于至善,而且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所开拓的各个方面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到此为止,另谋新路?这恐怕是现实社会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考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思维。这是讲时机未到,要待时而动,时机已到要与时俱进。那么如果时机变了,时机、时运、时势,发生了变化,《周易》讲那就应该“趋时”,就要“变通”,“变通趋时”就是紧紧追随时势的发展,抓住新的恰当的机遇。这就是我说的趋时,就是“变通者,趋时者也”,或者反过来说,趋时就是变通,根据不同的时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者说这就是时中,因时而行中道。

孟子曾经讲过执中,说你坚守中道是非常好的,可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你执中无权,没有一个权变,不进行通权达变,只坚持一个道理,是吧,一个模式,不能通权达变,不能随时加以变通,那只能是把道给害了,那是“贼道”。男女授受不亲,这是道,这是礼也。可是嫂溺援之于手,权也。这个通权达变实际上也就是因时而行道,要对这个道要有所调整。

就比如说我们骑自行车总要有微调,你不可能永远直直地,这样正正直直地走,永远直着走,你非摔倒不可。可是我们不断地拧着这个把,在这样进行一些微调,这个微调就是刚才我说的权。但是它又鼓励“中”。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因时而行中道,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顺利地畅行无阻。那么这是所讲的时。所以时这个观念,在《周易》当中出现了58次到60次之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用时、时机、时用等等,它的各种情况。所以这样一种观念对我们任何人,对我们现实生活来说都是影响至深,影响很大。

二、《周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那么刚才我讲了这样三个方面,六个字:尚变、贵中和趋时。那么《周易》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而且它把这样一些观念,这样一些原则,它从哲学的更高的角度,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加以论证,就提出了阴阳变易思维。

其实,刚才我所讲的这样一些,都渗透了它的阴阳思维,阴阳变易的思维。可以说阴阳变易的思维它是我们《周易》的核心,是我们《周易》的最基本的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个学说,其它别的学说无从谈起,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阴阳学说,它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给它概括成四句话,就是《周易》当中的四句话,用《周易》当中的四句话来概括,第一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又阴又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阳可以变成阴,阴也可以变成阳,就是阴阳相互转化。那么阴阳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它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看,不能只有天没有地,只有天没有地那就不成其为宇宙:不能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有男人没有女人,那就不成其为社会,那就不成其为人类。我们一个社会,你既要有领导,又要有群众,既要有官员,又要有民众,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社会。那同时还有中外,内外上下,不同的民族,这就是一阴一阳。同时阳中还有阴,阴中还有阳。你比如你们坐在这儿,有男有女,男女就是阴阳,可是不论是男人身上,还是女人身上,你都是由血气构成的,按照中国古代医学,血为阴,气为阳。但是阳中又有阴,这个阴阳又分成阴阳。

我们一天有昼夜,说白天是阳,夜晚是阴。可是白天从午后,午,中午以前是阳,中午以后又是阴,属阴。夜晚子时以前属阴,子时以后又属阳,阴阳当中又各生阴阳。所以我们观察事物就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独阳不生,独阴不成,天下没有孤阴孤阳之物,也没有纯阴纯阳之事。阴阳总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所以我们看社会,我们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看到成绩,也要看到缺点。看到我们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我们也还要看到它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它背后所潜伏着的可能出现的危险。这就是一阴一阳所给我们提供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法。

那么老子他又从反面看问题,“反者道之动”。就是你别人,你儒家,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正面,只看到了社会好的方面,仁义道德,那么在这个仁义的背后还有没有其它别的方面不恰当的东西,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他也是在思考社会,怎样使社会更加安宁,更加安定,更加发展。他并不是什么都无所作为,他思考的问题和儒家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安邦定国。但是你常人,你儒家,你看到的这一方面,那么我看到的是另外一方面,那么这样我们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进一步向前进,就深刻了一步。

(二)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二句话,“阴阳不测之谓神”,就说事物的变化总是神妙莫测,刚才我们说事物它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有规则,有确定性,那么这就叫做常,《周易》当中就称为道,可是事物的变化还有变数,事物的发展还有变数,有不确定性,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这种不确定性,在《周易》当中就叫做神,神就是神妙莫测,不好把握。

比如说我们平常讲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什么叫不测风云,不测这个词就来自于《周易》。事物本来按照常规,按照它的规则,可能就直接由此向彼发展,可是突然遇到了一个什么事件,它突然改变了方向,或者折回来了,或者是另外一个方向。

两年前,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了,究竟向哪里走,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它会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的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这就是阴阳不测。

(三)日新之谓盛德

第三句话,“日新之谓盛德”,或者叫做“生生之谓易”。在《周易》当中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每一天都在更新,这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天地最根本的性质。生就是创造,生生就是不断有所创造,不断有所创造这才称得上变易,或者说这才是我们《周易》所讲的变易。老是重复过去的东西,不断走向衰退,那不是《周易》所讲的变易。

谁都不会愿意过平平淡淡的、老是千篇一律的生活,都希望不断有所前进,不断有所更新,不断有所提高,这不就是不断地在更新吗?所以《周易》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甚至台湾有一个哲学家,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他创立了生命哲学。他这一套生命哲学体系,他的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周易》这两句话,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当然他结合了西方哲学的,尤其是康德哲学的一些东西。那么他就称为生命哲学。那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受这样的东西的熏

陶,都在被它所昭示,被它所激励。

(四)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第四句话,“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或者“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刚柔就是阴阳,阳刚和阴柔,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推移,那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内因论的先驱。就是说,你这个事业能不能发展,你的事业出了问题,或者你自己出了问题,你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去找很多客观条件,先找一找你内部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自身找原因,自身找问题,你才能真正解决。所以他强调内因,强调刚柔相推。

这样四句话可以概括阴阳变易学说的基本内容,当然还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强调,阴阳互补,阴阳和谐,阴阳流转等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阐发这样一个命题。

要用北京大学朱伯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都在阐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古老的命题。那么我们中国的辩证思维,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从而得到了锻炼。这个思维方式,或者思维方法,它是永远起作用的,永远不过时的,其它别的原则,章法,规范,都可以过时,但是这些东西是永远起作用的。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

《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套治国的方略,或者原则;给我们人提供了一套生活智慧和生活的规范,尤其是他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一个人生的总原则,人生的总态度,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总体来说,我感到《周易》它的理论,它的思维博大精深,虽然有些方面高深莫测,但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理念,道德意识以及民俗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现在仍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去弘扬。

《周易》本身是原始科学与神化迷信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的任务是将二者加以剥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学者们研究《周易》,涉及数术,目的在去伪存真,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追溯古代巫史文化的发生发展,而不是舍本逐

未。有的人抱着正确目的研究数术,是探讨如何将《周易》用于决策科学的一种尝试。数术长期在社会上流传,未免泥沙俱下,真伪难分。有些人打着《周易》旗号,美其名曰为《周易》应用,实际上只不过是包装自己;在他们心目中,《周易》仅仅是一本占卜书。这些人对《周易》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象数思维方法的基本内容,并不了解。《周易》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受到极大的人为的扭曲,应当予以澄清。《易经》被列为“五经”之首,《易》乃大道之源,它在中华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歪曲不了的;少数人肆意歪曲它,为了掩饰自己散布封建迷信,欺骗群众的目的,毕竟是徒劳的,只能暴露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无知,终会落得弄巧反拙的结局。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不难预料,近年来学术界所掀起的“周易热”,一定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沿着健康的学术研究的道路不断前进,它所固有的多方面的学术、思想价值,终久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正确认识。

广大《周易》研究者们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引下,以科学的发展观思维,本着“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对国粹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周易》去深层次的传承、创新;对《周易》研究的深入发展,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零一二年五月一日

于琅琊古郡中国沂南卧龙易经研究会

作者:郑家顺,系中国沂南卧龙易经研究会理事

参考文献:

1、《<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唐明邦,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

2、《周易文化与现代生活》

篇3:易经与音乐

关键词:阴阳五行,五音,音律

易经被称为六经之首, 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它的经文虽为占莁之辞, 但内含丰富的天人化生之道。了解易经, 可以探知中华文明的流变, 并以它博大的思想体系指导人生。它笼罩百家, 涵古盖今, 包裹天地, 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 受《周易》影响最深。音乐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产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 都不同程度地抒发和体现了本域的思想与文化特色。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东方文化的雍和大气、从容散淡, 或隐或现、或刚或柔地流动在乐声、乐符、乐曲的旷达或悠远中。谈中国的古代音乐, 易经的作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作为中华民族大道之源的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催发和形成具有灵魂和导向意义。

中国音乐讲究的“五声相和, 律吕相谐, 阴阳相错, 平和试听”都是由易经贯穿始终的, “五声相和”是指“宫、商、角、徵、羽”的合理搭配, 依附于五行的有机结合; “律吕相谐”是指“六律、六吕”的和谐呼应, “阴阳相错”是指高、低、强、弱的音律变化, 仍然是易经中阴阳的存和消长; “平和是从”是指音乐的和美悠扬、意境宜人、是易经中和谐平衡, 天人合一的思想。易经的阴阳配以五行, 五行为: “木、火、土、金、水”。若把一年四季配以“五行”则视为五季了; 五行配五季为: 木配春、火配夏、土配长夏、金配秋、水配冬。五行之间的关系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我们不难看出五行配五季是顺季节之气而生。“五音”同样也配五行, 角配木、徵配火、宫配土、商配金、羽配水。当演奏时, 他们不是五行之序而传的, 顺逆两者相辅相成、错综变化, 衍生出不同的曲牌、曲调。“易经”中的五行《尚书·洪范篇》曰: “一曰木, 二曰火, 三曰土, 四曰金, 五曰水”, “水涧下, 火炎上, 木曲直, 金从革, 土爱稼穑”。因此五音在使用中, 金音多意境箫杀; 火音多意境躁动; 水音多意境曲柔; 木音多意境生发; 土音多意境平和”。五行表现的不同, 决定了五音的起伏顿挫, 意境各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与音响学的基本理论相关联。十二音律则借鉴六十四卦中的十二辟卦即: “乾卦、媾卦、偱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复卦、泰卦、大壮卦、怪卦。”古乐中“板眼”和“拍子”的强弱观念, 则源于“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曰“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这里两仪指阴和阳, 并把阴和阳对应与“无”和“有”, 与现代计算技术中二进位制的两个数码“0”和“1”相对应。八卦源于二进位制, 二进位的个数也只能有8个数码; 逢八进一, 正好组成八个卦, 这个“八”就是流传和遍及全国的传统乐《八板》曲牌。《八板》的二进位制算数法则是吸取和借鉴八卦的合理内核。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 而八板也随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 所以说中国古代音乐是源于易经的。

中国古代音乐起源的很早, 当人类开始有意识的劳动时, 音乐便有了产生的可能。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他们在不断的敲击和呼喊中慢慢体会到一种和谐的节奏。音乐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得到发展。在上古时期, 生活条件恶劣, 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相对薄弱, 他们在共同的劳动中克服困难, 音乐舞蹈成为他们劳动的组织者和鼓动者, 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吕氏春秋·古乐篇》就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传说。“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 多风而阳气蓄积, 万物散解, 果实不成。故土做五弦琴, 以采阴气, 以定群生”。只要阴阳二气不阻碍, 能够流通畅行, 那么万物才能生长, 人民的生活才能富裕; 反过来, 阴阳失序, 阴气沉滞, 阳气散越, 就会引起自然界的变易, 造成灾害。音乐是人类文化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悦耳的音乐使人愉悦, 赋予人的生命力量, 纯洁心灵。我国古代的先哲们认为音乐的产生原本于宇宙的客观规律。《吕氏春秋》中记载: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 始于度量, 本于太一”。现代音乐理论认为声乐是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而产生声音的艺术, 人体是乐器, 也遵循阴阳对立平衡的原理, 阴力下坠而产生声音上亢之功效。天籁, 地籁, 人籁合而为一, 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可见, 音乐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从《周易》与古筝艺术进一步地探讨研究。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乐器, 是我国国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钢琴”。古筝流传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虽然悠悠千古沧桑变幻, 但它至今仍是祖国音乐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古筝以其古朴典雅的音韵风格, 丰富多彩的弹奏技巧, 浓郁而清纯的声情效果, 使国内外广大音乐爱好者为它陶醉、倾倒。许多人并不知道, 古人所发明的古筝无不从《易经》中卦相所寓的阴阳哲理。古筝外形是一个庞大的弧形共鸣箱, 面板为拱弧形, 底板为平面。符合《易经》中的“天圆地方”, “大道方圆”的朴素理念。古筝分为高中低三级音阶, 分别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古筝的弹奏方法和技巧上, 采用了《易经》中阴阳对立, 阴阳平衡的原理, 更加丰富其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技巧。古筝仅有五声音阶—“1、2、3、5、6”。即“宫、商、角、徵、羽”, 没有“4、7”, 仅在“6、3”弦上通过按音求得, 其五声音阶与《易经》中的五行生成有密切相关。中国音律主要也是采用五声音阶, 即宫、商、角、徵、羽; 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称律吕或律吕。关于五声和律吕的产生、演算及其相互关系都贯穿着《周易》的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实, 五声、六律、都是音乐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音乐现象。《汉书·律历志》这样解释五声: “商之为言章也, 物成熟可章度也; 角, 触也, 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 中也, 居中央, 畅四方, 唱始施生, 为四声纲也; 徵, 祉也, 物盛大而繁祉也; 羽, 宇也, 物聚藏宇复之也”。由此可知, 五声可与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相对应。但并非所有的音乐都是以宫作为音阶的起点的, 也有以商、或角、或羽、作为起点, 依次类推, 分别有不同主音的调式。《管子·地员篇》中有一段描写五声的文字, 也就是以徵音作为起点的: “凡听徵, 如负觉而骇; 凡听羽, 如马鸣在野; 凡听宫, 如牛鸣卯中; 凡听商, 如离群羊; 凡听角, 如雉登木以鸣, 音疾以清”。

我国古代的“五音”为: 宫、商、角、徵、羽五音, 用简谱来表述的话对应于“1、2、3、5、6”, 唐代开始则以“合、四、乙、尺、工”来表示, 乐人称之为“工尺谱”。《孟子》里就说: “不以六律, 不能正五音”, 意思是说, 必须依靠含有基本调性 ( 如今天的C调D调) 的乐器才能对五音进行定调。可见, “五音”一词在我国春秋期间就已出现了, 按曾仕强教授的说法, 孔子也正在那时候给《易经》正了名, “五音”与《易经》扯上关系是很顺其自然的, 因为《易经》的“顺其自然”就是“合适”, 就是美。熟悉音乐的人都知道, 今天的音符是“七音”, 用我国古代音律来表述的话就是: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即简谱里的“1、2、3、4、5、6、7”。《史记》里说“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歌, 为变徵之声”, 《后汉书》里也说: “黄钟为宫……应钟为变宫”, 实际上, 我国的音律组成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只是直到宋元时期“流行歌曲”发达的年代, 音乐家们才将它们正式定义为“七音”, 即“五声加二变” ( 见宋代郑樵《七音略》) 。那么, 它们又是如何与《易经》、“阴阳”发生关系的呢? 首先说“宫”。宫为五音之首, 统率其他音符, 所以西方就以“C”音来定义“宫”, 钢琴里的“中间键”就是这个“宫”, 即“中间C”;对应地, “C - D - E - F - G - A - B”就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宫音雄壮, 《国语》说: “大宫, 音之主也”, 《礼记》说: “宫为君, 商为臣”, 其中的“主次、君臣”关系就是典型的“阳和阴”关系。今天的进行曲都以C大调为基调, 为什么? 就是因为雄壮, 阳气。比如我国的国歌“1355 6 - 531 555 3 - 1”, 以宫音起始, 以“宫角徵 ( 135 ) ”为主音, 整个乐曲就充满阳刚气息, 因为《易经》告诉我们: “阳是单数, 阴是双数”, “1、3、5”就是单数了。《易经》还告诉我们: 阴阳相互依存, 没有绝对的阴和阳。所以, 即便是我们雄壮的国歌里, 也要有少量的“商、羽 ( 2、6) ”音, 这才让国歌带上点悲壮的气氛, “雄壮”与“悲壮”同样是阴阳互补的关系。前面说到了“悲壮”, 近似的音乐形态还有“凄凉、凄美”, 这三个词汇就是五音里的“商、变徵、羽 ( 2、4、6) ”。古人就有“商音悲壮, 羽音凄美”之说, 其中尤以“变徵”最为伤感。前面提及《史记》里的“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歌, 为变徵之声”, 最后引致的就是“士皆垂泪涕泣”。今日的音乐理论里, 就以“大调”和“小调”对音乐的雄壮、明亮或抒情、凄美进行定调, 其中“大凋”就以“1、3、5”为主音或起始音, “小调”则多以“6”即羽音起始, 以“2、4、6”为主音。比如《小草》《龙的传人》等均是典型的小调歌曲, 其中的“1、3、5”阳音就成为了辅助。用《易经》的理论说, “宫、角、徵、变宫”就是阳, “商、变徵、羽”就是阴; “大调”就是阳, “小调”就是阴。事实上不可能有纯粹“阳”音的乐曲, 也没有纯粹的“阴”音组成的乐曲, 为什么, 就是“不合乎自然”, 听起来也就不悦耳, “自然”一直就是《易经》强调的核心。优美的乐曲都是由“阴阳相辅”的音符组成的。不但乐曲由“阴阳”音符组成, 在需要的时候, 还经常会“大调小调”转换。

《易经》里没有“绝对”, 所以, “宫、角、徵、变宫”并非一直为“阳”, “商、变徵、羽”也并非一直是“阴”。比如“宫”音, 当你以它为起始音的时候它就是“Do”, 但当你以“商”音起始的时候, “商”也就是“Do”了 ( 阴转阳) , 只是调性提高了一点, 以此类推, 每个“七音”都可以是“Do”, 用今天的乐理来解释就形成了“C调、D调…B调”等调性, 调性即我国古代所说的“律”。这里的音律互换, 就是《易经》中的“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可以是阳, 阳亦可以是阴”。

古五音代中国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 对人类精神身心具有深远的影响, 并把五音归属于五行, 对此有描述: “夫闻宫音者, 使人溢舒而广大;闻商音者, 使人方正而好义; 闻角音者, 使人恤隐而爱人; 闻徵音者, 使人乐善而好施; 闻羽音者, 使人整齐而好礼”。可见音乐对于身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具有至深的影响。音乐是一种旋律, 一种语言, 一种心境, 是欢乐、悲伤、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 音乐的魅力可以抵达人的心灵, 拨动人的神经, 让人在流动、玄想的体验中浇注心灵的药方, 音乐以独特的形式反应了宇宙的本质。

《易经》是一本千古奇书, 它的广涵深的意蕴, 有如宏博的宝藏, 丰富的乐理文思, 皆能从中找到深刻的渊源。它追寻到先民审美意趣的积淀, 从而对音乐的形成发展, 产生极大的影响, 为推动人类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易经与起名

名字暗藏玄机

清朝年间,考状元不仅要看文章才华,还要看姓名。江苏举子王国钧,殿试进入前十名,慈禧太后在御览时,因为这个名字与“亡国君”谐音,非常恼火,于是将其扔在一边,而且一扔就是20年。无独有偶,在光绪二十九年科举考试中,山东举子王寿朋成绩一般。主考官为讨七十大寿慈禧太后的欢心,将其拟为第一名。慈禧太后阅卷时看到这个名字果然大喜,认为“王寿硕大无朋”,此名吉祥之兆,大笔一挥,王寿朋荣至状元。

人的名字除了具有符号功能、区别功能、载体功能外,还有心理联想和暗示作用。这两段荒唐而真实的史料也验证了这一点。

姓名学专家根据易经“天人合一”的原理,还提出汉字能量理论,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相互关系,名字与人生的关系也不例外。

汉字具有声、形、义三要素。名字含有丰富的信息能量,这些信息包括声音、字形、义蕴等。称呼姓名时发出的声音,可以形成一种物理声场。名字称呼发出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音波律动,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强有弱,名字的音波律动一经组合,就像乐曲一样有优美难听之分。具有美妙动听音波律动的名字,会对人体气脉场产生有益的感应辐射,反之,具有不良音波信息的名字,则诱导人向消极方面发展。其字的形状,一旦书写下来,就有象,有象就有数,有数就有理,所以具有一种数理场。义蕴是字的含义,字义会使人产生联想、暗示和念头,所以具有一种意念场。所有这些信息组合成的能量,包含着祖宗、宗族以及与之相互联系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神秘属性,包含着主人的精、气、神,传承着主人的情、意、志以及主人独具的个性。姓名是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相互作用,这就是名字的真正内涵和本质。

一个人的名字通过听觉、视觉、意觉产生联想和暗示作用。一个美感、积极、个性和吉祥的名字,一个声音响亮、顺口好叫、好听易记的名字,一个字形优美、结构平衡、好写好认、便于签名的名字,无论对己对人都会有一个直接的美好感官作用,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心理作用。一个好名字,大家都说好,人们就乐意接受,自己的心理上就会得到安慰,终生感到骄傲,充满自信。一个字面意义不吉、不雅、不良的,拗口、难叫的,视觉上难认、繁琐以及难写、相同的名字,对于人们的心理暗示、情绪影响和意志变化会产生不良的信息暗示。

好名字离不开易经

笔者经过多年的姓名学研究和起名实践认为,起名若遵循易经原则,就能拥有一个富有个性、吉祥的好名字。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归纳的三大起名易经原则。

讲究多变

易经第一元素就是讲究变化,是变化的哲学,没有变化不成世界。

纵观中国人名的海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重名现象非常严重,已经成为中国人起名第一大弊端。

重名具有明显的危害性,其混淆姓名的清晰度,降低了姓名在法律上的严肃性和稳定性。重名彼此不分,不仅容易造成交往中的混乱,并且严重干扰了人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有可能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带来不幸和灾难。重名还大大增加了社会负担,给储蓄汇兑、合同执行、邮政通信、邮件投寄、侨胞寻根、探亲访友、统计管理等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麻烦,严重影响到户籍档案的登记和管理、民事诉讼、刑事侦察、社会治安,甚至给不法分子盗名、冒名、张冠李戴、造成假错案提供了可乘之机。

阴阳平衡

世界上人分男女,男阳女阴,起名就应该分男女,讲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经的核心理论。男女毕竟在气质、性格、体态、思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男女有别”是一般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名字上如果男女不分,男取女名或女取男名,就会有悖传统心理和审美观念,造成人们心理暗示的混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汉字在字音、声调、字形、字义以及笔画数上都有阴阳之分,起名在汉字组合上也要阴阳平衡,偏阴偏阳都不可取,违反汉字这个组合规律就会出问题。如起名需要防止字音、声母、韵母相同或接近,防止用字声调相同。字形也是如此,汉字笔画的繁简、结构、体型性质、部首偏旁乃至笔画数上的不同,都会体现出不同的阴阳。字义也离不开阴阳的范畴。所以,一个好的名字阴阳平衡才会好听、好看、好感和吉祥。

五行相生

五行是易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木、火、土、金、水五行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与起名有关的汉字、生肖和我们的八字都分五行,所以遵循五行相生是起名极其重要的原则。

不要盲目迷信网络起名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姓名学发展至今,古今姓名学专家创造了众多的专业取名方法,并形成了经典的流派,目前专业起名法有十余种之多,而在网络上最流行的莫过于五格剖象法。这是一种由日本流传到中国的起名方法,由于比较简单,而且形成了一套姓名评判模型,只要你把姓名输入电脑,立马会告诉你姓名的质量分数,所以受到大家的青睐。

但是,这种受到大家欢迎的起名方法和评判标准,却并不被我国姓名学界专家看好。

目前,我国有水平的起名专家对于五格法基本上持质疑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按照五格法的逻辑,全国同姓同名的不少,只要姓名五格法相同,其人生运势就是一样,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五格法只谈数理,虽然也涉及到了五行,但是五行只解决了五格的关系,不讲五行与名主的关系,使得五行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流。不谈姓名与主人命理的相互作用,这是五格法最大的弊端。

此外,五格法将81数机械化地分成吉凶,这些数字不管对象是谁,吉数对于任何人都永远是吉数,凶数就永远是凶数。最有说服力的是,有专家曾经列出中国近代史上100位名人,用五格法逐一解剖,发现其准确率极低。

2013年底,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笔者参与编著的《中国人起名的学问》一书,第一次将我国民间起名法总结归纳了十大类100种方法以及应该注意和避免的50多种错误方法,可以为读者起名提供各种构思和技巧。

关于名字对于人的命运是否具有吉凶的功能,至今尚未得到实证,也是目前争议最大之处。

篇5:《易经的智慧》之易经与命运

商纣王的时候,纣王的品性很差,暴虐无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当时的老百姓比较欢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纣王对他有点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来关在羑里。周西伯被关的时候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自己有宝贵的人生经验,是长时间累积的亲身体验,如果丢掉了实在太可惜,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把它整理出来,将来也许对世人有一些贡献。第二是纣王这个人说杀就杀,他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当商纣王叫人把周西伯的儿子剁成肉酱做成肉包给周西伯吃的时候,他知道这是自己儿子的肉所包成的,但是他还是吃了,他也不忍心去吃自己儿子的肉,他是为了顾全大局,保住性命,所以要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才能完成理想。这样他就在牢里开始替《易经》写一些经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积起来的宝贵人生经验,透过六十四卦保存下来。六十四卦每个卦他都写有卦辞,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写有爻辞来说明,就成为最早的《易经》。因为在伏羲当年没有文字,那时候只有简单的符号,可以说是无字天书。真正写成《易经》的是周文王,他在牢里头很费苦心,一个字一个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当年画卦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让后来人可以从各方面加以补实、说明。周文王体会到了空白性的乐趣,因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一方面他是受到纣王的压制,很难能够畅所欲言,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叫做留白性,他在字里行间留了很多可以拐弯抹角的空间。

周文王写完《易经》以后,很多人想改它,因为只要能够改动它一个字就能成名了,但是怎么也改不了。就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搞不太清楚,大家都非常尊重周文王,所以他的经文大部分都传下来。那么周文王是怎样对伏羲八卦进行文字注解的呢?周文王给每个卦一个卦名,并写卦辞来解释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每个爻他都很费心地作出注解,写爻辞。六十四卦下来,居然完整无缝、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真是非常难得。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说:人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既然身为人,就要觉悟,要拉开跟动物的距离。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之间唯一能够帮助天地来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动物,这是我们的责任。周武王讲这句话其实是有很重的使命感,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把《易经》写下来,主要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时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这个《易经》的宗旨讲出来。

人为万物之灵,一直传到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周武王在告诉后代的子孙,文王这部古经是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浓厚的时候,周文王才会用卜筮的词句,用卜筮的形式来写爻辞,用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透过占卜来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以神道设教,从而给《易经》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也在讲这件事情。他说要让老百姓能够完全听懂道理,恐怕有点困难。我想在当时孔子会有教无类,会那么用心地到处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识不普及,智慧未开,要他们听懂道理相当困难,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实施教化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讲祭祀很重要,而且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们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那个“敬”字。

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华文化,要了解《易经》,这个“敬”字非常重要。我们要恭敬,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子都非常恭敬。韩国的学校门口就立着孔子像,韩国的师生每天上学先对孔子像鞠躬,然后才进学校。其实欧洲、美国,很多人听到孔子都是竖起大拇指,赞叹了不起。《易经》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如果从一阴一阳之谓道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后世人真是太幸运了。周文王在狱中写《易经》,为了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很多话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卜筮词语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结果使《易经》这部包含着中华文明大智慧的书,从一诞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为什么又说这是一种幸运呢?《易经》因为被当做是卜筮之书,而逃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

秦朝以后,汉朝兴盛,汉朝把《易经》分成两部分,一个叫术数,一个叫易理,这基本上就已经违反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因为《易经》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太极分两仪,但是不管两仪怎么变来变去,最后还是回归太极的状态。一个静,一个动,动了静,静了动,这样才有变化。如果直截了当说术数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对的,是偏见。一个人完全讲道理,就少一个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只讲术数就更可怕了,民间所流行的是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甚至于连姓名学也搞在里面,却搞得红红火火,很热闹。这些花样使外行人感觉很神秘,很相信,以至于迷信。我们以前把这个叫做神通,其实世界上没有神通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

民间把《易经》推广得非常流行,以至于今天一听到《易经》,所有人都觉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个撇掉了。实际上读《易经》读到最后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则周文王那番苦心,周武王那句“人为万物之灵”,几乎都不见了。今天我们一讲到八卦,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话,是荒诞不经的东西,这实在是愧对祖先。伏羲氏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画出了八卦,周文王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于是用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间的万物万象。但是《易经》流传到现代社会,几乎成了一个算命用的工具,那么《易经》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易经》是古人透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进而提出的假说。其实所有的学说都是从假设开始的,只不过古代的知识实在不发达,所以神道设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东西。我们用简单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不能太放纵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那是为了安全,为了纪律,为了方便,为了有效。

你去旅游的时候,导游告诉你这样那样,有很多成分还是当年神道设教所留下来的。进庙的时候,导游会告诉你,这个门槛是不能踩的,当然不能踩,因为你一踩,头就碰到上面门框了,撞个头破血流谁负责?所以就说踩门槛会运气不好,大家担心自己走霉运,不敢踩,那就安全了。这也是孔子所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讲道理大家不听,就算听懂了也不会记得,就算记得也不会去做,用这种方式,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门槛是为了安全,有门槛设计也是为了安全。有种说法是寺庙大门不能开,只有皇帝来才能开。我们想想看,寺庙多半是在荒山郊野,那里最多的是强盗,强盗突然要来,官兵根本来不及防范,和尚要靠自己抵抗。如果中门大开,强盗一来,怎么都挡不住,所以平时就把中门关闭了,前面有一条小桥,两边有两个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后把偏门打开,只要老远听到看到有强盗,马上关偏门,来得及,安全有效又方便。

有人说看到尼姑会倒霉,这其实也是好意,就是为了保护尼姑的安全。我们想想看,尼姑总要出来办事,买东西,尼姑一出来,附近的农夫和猎人一看尼姑蛮漂亮的,难免起色心,那尼姑就不安全了。所以就说看到尼姑会倒霉,不能看。农夫、猎人一看来了个尼姑,赶快扭头不看,尼姑就安全了。如果朝这方面去了解,我们就不难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我们中国社会是广为流传,而且普遍地在应用。

《易经》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并反省自己的处境,思考应对的方法。就像寺庙里的一些规矩,虽然看起来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实际上有利于人群社会的安全。那么,人的命运可不可以预测?求神拜佛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很多人求神拜佛,这是不了解拜佛的真意,如果你一拜,佛就保佑你,那这佛算什么佛呢?佛在梵文里原意是教授,就是一个人悟到道理以后,就修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本来也是人,他悟到道理以后才成为佛。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只要能悟到道理,又能够认真去做,终究可以成佛。

菩萨是没有到成佛的,像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都具备了成佛的条件,但他们是自己不要成佛,因为他们要救世人。成佛以后就坐在那里,让人家拜,让人家参,还不如实际行动对世人更有帮助。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知道地狱永远不会空的,但他就愿意这样,岂不是比佛还伟大?所以我们要了解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在,不要胡作乱为,要好好管束自己,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品性。如果送点礼品,烧几个香,然后拜佛,佛就庇佑你们全家,那佛就是贪官污吏,那就不是佛了。

有人跟我讲:有个人算命很灵,他说我会在一个海边安定下来,那里风光很美,我的工作很稳定,现在我果然就是这样。我告诉他:这是你受了他心理的暗示,然后全力去配合,你全国跑来跑去,一看这地方是海边,环境不错,正好是他算准了的,所以就定居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你如果不配合他,他就不准,你配合他,他就很准。算命不是叫你听他的话的,你听他的话那你变成他的奴隶,他就变成你的主人了,他就可以控制你了,他就是你的主宰了,那还得了?算命是说他算算看,我听听看,如果对我有利的,我就尽量去达成,如果对我不利的,那我尽量去避免。这才是《易经》告诉我们趋吉避凶的大道理。

有一个人听人说自己有血光之灾,他就躲在家里,躺在床上,把所有窗门都关起来。结果没有想到,外面有人打弹弓,弹珠穿破玻璃,一下打到他头上的镜框,镜框掉下来正好砸到他,正好是血光之灾。然后他就说真灵,算得到,躲不过。其实有那么严重吗?那一年,有人告诉我会有血光之灾,我就按照《易经》的道理拒绝接受,我说我不要让它发生,我就很谨慎,有很多地方一看不对劲,就不去了,结果就什么事都没有。

我们讲诚则灵,意思就说你相信它,你就要接受它的摆布,你不相信它,就可以防备,防备到什么地步还是看你自己。所以我们回到《易经》的人本位,这才是人类的尊严。我们神庙很多,动不动就求神拜鬼,那么人的自主性跑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求神拜佛就可以发财平安,那我们什么事也不要做了,那样人类社会还能进步吗?人们之所以去求神拜佛,去算命,就是对无常的人生难以把握,希望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佑自己避免灾祸,《易经》六十四卦常见吉凶之辞,所以被许多人用来占卦算命,以求趋吉避凶。那么掌握了《易经》,真的能够趋吉避凶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提醒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所以伦理是从自然来。《易经》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是因为它有三个特性。《易经》超越了所有神学、哲学、科学,它涵盖了那么多东西,是因为它有这三个特性。

第一《易经》具有模糊性。它很模糊,就那么几个系统,就几个花样,几个符号,其他都没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为它简单明了,才能够作用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确,它就只能适用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就说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响了中国人很深。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都是点到为止。大致如此,这四个字很重要,对中国人影响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如果事先都说得非常清楚,又说不能变,那一定行不通的。这就是制度化没有办法应变的最大的苦恼。这样我们才知道,小孩要出门了,中国的父母只讲一句话,小心一点,就这一句话,永远不会错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得到未来的变化。《易经》的模糊性,让我们怎么解释都对,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会通到本源上面来。只要不违背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易经》有很大的灵活性,周文王所写的卦爻辞,我们这样解释也对,那样解释也对。所以《易经》非常灵活,怎么讲怎么对,怎么讲怎么不对;对的里面有一些不对,不对的里面有一些对。道理是活的,《易经》是讲道理的。

西方人不可能说对里有错,错里有对。因为西方是讲分的,对、错就是分开的。中国人没有,我们知道绝对对的部分太少了,圣人有时候也会犯错的,绝对错的人太少了,终归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哥哥打弟弟,谁对谁错真的搞不清楚,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能说谁对谁错呢?而且就是因为不清楚,所以我们才要慎断是非。是非要慎断,而不是明断。我们今天很喜欢用明断是非,那是很难的。

关于唯心、唯物,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去争的,我们会认为两种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争的,有外国人问我:“你们是什么主张呢?”我跟他们讲:“我们很少在这方面去琢磨,因为这都是你们西方弄出来的学问,如果要我们讲,中国人只有一个论,叫唯道论。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轻重不同。”

第三个更妙的,叫做空白性。西方人画画,他一定全张都要涂得满满的,否则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国画留下很多空白,这样才有想象空间,如果全部都画满了,那我们还想什么?那就只是看了。一张有空白的画,西方人认为没有画完,要把它补全。我们却认为这个画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张国画的意境是怎么样,十个人来看,就有十种意境,这才是符合自然的。

这样,我们就慢慢更深一层地了解《易经》,以及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可是,这套学问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开,知识不普及的时候,如果这样讲,谁听得懂?所以《易经》本身的命运也是很坎坷的。这跟《易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出现险阻、艰难,是一样的道理。艰难险阻好不好?看起来不好,实际上这样才好,因为这样人类才能够学习,才能够磨炼,才能够增进自己。一个人从小到死都很顺,等于白活了,他来这一趟,就只学会了四个字: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没有,这算什么人生?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才会更成熟。《易经》本身也是经过磨炼的。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代表着宇宙中的六十四种情境,占卦其实就是一种定位的手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卦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呢?下面我们来谈谈:破解占卦。

篇6:《易经》与生活

在前面文库的文章当中,已经介绍了易经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易经数理在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主要内容,“八”这个数字非常的玄妙,在中国文化当中土有八方、乐有八音、神有八仙、佛有八戒、人有八字、书有八体、菜有八珍、清朝有八旗等!在饮食方面又有:八宝菜、八宝饭;在其他的方面有:八宝箱、八辈子等;在形容品德方面又有八德,桌子有八仙桌,中医有奇经八脉,连军队都有八路军!还有不少跟八有关的词语,如八拜之交、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方支援等等!

八卦当中,每一个卦当中是三爻,“三”这个数字,在我们文化以及生活当中也有不少的影响。古代有“三皇”之说,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而收获好军师,文学作品当中有三字经,道教有三官大帝,道家有三生万物,儒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现代有“三个代表”,还有三维空间等等。

再来看八卦当中的阴爻、阳爻,总共有三十六个笔画(阴爻两个,阳爻一个)!无论是在易经上面,还是在中医经典当中,或者是在其它的中国文化经典当中,三十六都是一个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汉朝皇帝将后殿设为三十六宫,而计谋有三十六计,在手艺界中有三十六行。道教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小说梁山泊中有三十六位头领。

九在《易经》中为大数,故将阳爻称九。而八卦图中的每一个卦共有三圈组合而成,每一圈共有十二笔画,那么九乘十二是一百零八,三正易经网 | 所以,易经理论认为一百零八有极高之意。再来看108这个数字,在很多中国文化当中有深刻的影响,如《水浒传》中讲述了108位梁山好汉,《红楼梦》一书有108回,佛教中的念珠有108颗,袈裟也是由108块布料组成,宁夏青铜峡有108塔,青海塔尔寺大经堂粗柱有108根等等。

再看十二这个数字,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动物有十二生肖,音乐中有十二平均律,中医有十二正经!

上一篇:液压课程设计下一篇:在国培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