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百年梦范文

2024-07-28

我们的百年梦范文(通用6篇)

篇1:我们的百年梦范文

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

最近我利用一些业余时间观看了《百年潮·中国梦》,这部片子共分5集,从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筑梦天下等层面对 “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论述,给我的感触颇深。

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梦想,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没有梦的民族注定是精神灰暗的民族。梦就是火之焰,就是水之波,她是自由象征。而自由源于民族的激情和自信。“中国梦”不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 跃进,也是中华民族新的自我认知。“中国梦”的核心理念是正如总书记所言,是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 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是的,人人都具有做梦的权利,人人都实现梦想的自由。

只有打下来的江山,没有谈出来的天下。历史是昨天的回忆,今天的向导,明天的经验。古往今来,任何政权建立,都离不开金戈铁马的热血奋战。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经历无数战争洗礼,付出巨大牺牲,打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苦而执著向前,承受如磐风雨而自 强不息,经受山河破碎而永不溃败。寄希望于任何国家、任何人来主宰中国的命运都是不现实的,能主宰中国命运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旗帜只有一种,那就是鲜艳的五星红旗。敌对势力一刻也不会放松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诬蔑、攻击与颠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临战状态,时刻准备着为民族尊严、国家需 要、人民利益,挥戈出征、决战决胜,一飞冲天、一剑封喉。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只要是发展机遇期,总会有人想方设法制造事端、干扰破坏,导致前功尽弃、毁于一旦;现 实情况表明,每逢我们国内、党内重大会议召开、重大决策出台、重大工作部署,总会有噪音嘈杂、无端抹黑。落后就会挨打,能战方能止战。这是历史的经验,需 要历史的担当。担当,担的是责任,当的是先锋。中国梦越接近实现,国内、国外敌对势力越会借机生事。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警惕起来,战时,打仗是军人的唯一任务;平时,准备打仗是军人的根本任务,始终秉承“像工作一样打仗、像打仗一样工 作”的理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陆航人才培养之路,为未来战场输送有兵味、有血性、有虎气的制胜尖兵。

不进就是退、慢进也是退。党的十八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现阶段中国梦的具体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抓手。道路不管多么平坦,不去 走就无法到达终点;蓝图无论怎样宏伟,不去做就难以得到实现。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前进,需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稍有分心走神,就会拖延时间、甚至贻 误战机。在圆梦的路上,必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资源、环境、生态,处处都是民生;投资、消费、结构,时时都有变数;改革进入深水区、反腐进入攻坚期;军队 改革逐步深入,实质性工作即将展开;陆航转型发展,步入关键阶段。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搬开石头也要过河。必须坚持不畏难、不懈怠、不折腾,以推不得 的使命感,慢不得的紧迫感,等不得的责任感,靠实事求实效,靠实干出实绩,确保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如今改革在出发,改革在扬帆。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接近这个伟大的目标,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百年追梦,中国追梦!

篇2:我们的百年梦范文

在上学期看过之后,本学期重看此片,内心里依旧是感慨万千,热血澎湃。

本片分为五集,分别是《百年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梦筑天下》。第一部分讲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也讲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动荡与不安,这为中国“梦”的产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支撑;第二部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进而中国成立以来,进而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最后追溯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以来,中国走的到底是一条怎样的道路;第三部分刻画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积淀在古老的中华文化里,传播于华夏儿女的生活中,实践于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第四部分展示了中国的力量,或者说是人民的力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繁荣中国今日的源泉;最后一部分表明,中国梦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的梦想,不仅是亚洲和平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中华民族昌盛,同时也是世界各民族大发展,不仅是中国人富裕起来,更是让更多的非洲同胞一起富裕。这五部分生动活泼、实事求是地告诉人们中国梦归跟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是每个国人美好梦想的公约数,是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标示。

五个部分既独立成篇,有紧紧联系。

开篇的追梦,明确了中国梦的本质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缘由,有了梦想,那应该怎么去实现梦想呢?

我们需要走自己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容质疑和复制的,是永远要走下去的。改旗易帜,封闭僵化不是这条道路下一站,这条路的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续发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要每个人能将自己的精神向这两个伟大精神看齐,那么,中国人将是精神财富最富裕的,由人的精神所产生的动力也将是最强大的。

我们还需要团结起来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政府团结群众,老板团结员工,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工人团结农民,城市团结乡村,医生团结病人,教师团结学生,只要各阶层的人都能团结起来,中国梦的实现就在前放。我们更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是这样在国际上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不少人质疑中国会重走历史周期,但是,中国的梦不是霸权主义的梦,不是欺负弱小的梦,中国这头雄狮已然醒来,但却是和平,善良,温柔的狮子。天下大同正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

中国精神产生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升华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上需要和平,不要硝烟,世界需要发展,不需要霸权。中国历史是中国道路的镜子,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统一于中国梦,传承于中华历史积淀,对天下的责任源于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以习近平为中心的领导人在中国取得大发展大进步但又到了发展的瓶颈期的时候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适时的,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必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篇3:百年常柴的实业梦

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常州人艰苦创业,书写了常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丽画卷。常柴就是这壮丽画卷中的一抹重彩。

6月25日,是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柴)值得庆贺的日子——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在这一天发布的“2014年(第十届)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常柴”品牌评估价值已经达到37.75亿元,排名404位,是江苏常州地区唯一的上榜品牌。

风雨百载,岁月如歌。2013年,常柴刚庆贺了建厂100周年。这一个世纪中,常柴从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到先进制造业的杰出代表,谱写了一曲曲为国家做贡献、为民族争荣誉的奉献与创业之歌。2014年,常柴迎来了第二个百年的开局之年。过去的常柴有怎样的历史?如今的常柴又有什么样的新梦想?

创业:奚九如的报国梦

常州,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盛宣怀就是常州人。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常州人艰苦创业,书写了常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丽画卷。常柴就是这壮丽画卷中的一抹重彩。

提及常柴,人们就想到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实业先驱奚九如,常柴的前身——厚生制造机器厂的创始人。

“如果奚九如老先生在天有灵,得知常柴获得如此荣誉,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常州工业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党委政治部副部长仲衍文,在谈及“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时如是告诉《国企》记者。

“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清末民初,以盛宣怀、刘国钧、奚九如等人为代表,开启了常州大兴工商业的序幕。

奚九如出身农家。当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望子成龙的父亲就送他去私塾读四书五经。少年时期的奚九如,已经是当地颇有学问的文化人了。他悟性佳,交游广,所以深受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常武地区民主革命领袖屠寄的赏识,并成为屠寄的得意门生,和屠寄之子——辛亥革命中常州先行者屠元博也结为挚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奚九如被聘为新成立的常州军政分府顾问。当时,为促进民族资本工商业发展、推行民生事业,军政分府授命奚九如设厂制造农用机械和戽水引擎。

1912年,民国初生,社会民生各业百废待举、弃旧图新。奚九如干劲十足,把握良机,在常州西直街锁桥堍永宁寺旁盖建厂房。当时挂出的第一块厂牌叫“溥利碾米厂”。1913年,奚九如觉得“碾米”产品单一,距离他制造工业机器的梦想太远,因此又在永宁寺后翻建厂房,添置工作母机。一切就绪之后,他又将工厂更名为“厚生制造机器厂”。

何为“厚生”?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提出“通商惠工,厚生利用,国基永奠”的方针。奚九如的诠释是“办厂惠民,厚德待人,为国奠基”,故名“厚生”。厂牌含义体现了这位企业家的创业心声。建厂当年,“厚生制造机器厂”就成功仿制出8马力火油机,并在武进湖塘戽水,开创了全国千古未有的先例。“纵观100多年来常州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史,厚生厂的速度、效能、规模是值得夸赞的,当时在经济繁华的沪宁线上也鲜有其匹。”一位了解常州工业发展史的人士如此评价。

由于出身农家,奚九如深谙农民疾苦。当过农会会长的他,早年就有过兴办水利、治理藻江河、构筑水渠网的宏伟蓝图。因此,他把创业的目光聚焦在贫穷困苦的农民身上。1924年,他把产品命名为“救星”牌,其创意是配套戽水设备用于农村抗旱排涝,是农业的救星。“救星”商标一经注册,加上配套戽水设备品质精良,一度名声大振!

1925年,恰逢江南大旱,河水干涸,禾田龟裂,农民盼雨如盼甘霖。武进四乡八村的农民纷至沓来,租用厚生的引擎戽水,才使禾苗钦露,旱不成灾。奚九如此举深得政府褒奖,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和江苏省政府“令准厚生厂救星牌商标的农用戽水机免税十年”。这既是对奚九如的褒奖,又是对当时弱小农机行业的扶持。

为了激进工商,取优补缺,改善设计,振兴国货,1929年初夏,由宋庆龄倡导,浙江省政府筹备,利用西湖的明媚山水、游人纷翩之机,在这里举行规模宏大的西湖博览会。

1929年6月6日,西湖博览会开幕。博览会汇集了采集自全国的各类产品达10万件,并由“出品审查委员会”根据展品品质、原料、制作、价格、销路等列项严格评分,优胜劣汰。厚生引擎在工业馆陈列的51家6774件展品中夺魁,荣获金银质地的优等奖章和优等产品证书,为常州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常州地区的纺织工业开始兴起并渐具规模,吸引了奚九如的目光。他开始从容不迫地投资纺织机械。资料显示,该年厚生生产的丰田式织布机月产就达300多台。几年间,厚生获利丰厚,生产规模一再扩展。

截至1937年抗战爆发,厚生厂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奚九如创业以来的巅峰。1937年11月,日寇占领常州大肆烧杀抢掠,厚生厂被烧房屋六七十间,损失生铁1000余吨,被盗轴承6000余套,库内原物料被窃一空……

这对事业蒸蒸日上的奚九如来说,真是晴天霹雳、致命打击!

虽然当时的社会政治黑暗、经济衰落、民生凋蔽,但在风雨飘摇的大势中,奚九如仍苦心孤诣,想从衰落的现实中寻求生存的曙光。他将企业交给了好友和侄子管理,自己开始著书立说,希望以他的文章影响社会。1944年,奚九如印发了一本名为《如何生产救国》的小册子,呼吁中央政府设立生产部,综合利用物料能源,以图拯救国难。在《中国之路》这本书中,他详情阐释对各级行政人员必须进行严格考试录用,并设置严格的奖罚制度。

1953年,带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和遗憾,奚九如离开了人世。但他留给常柴人“厚利积德、造福众生”不懈追求的精神流传至今。

发展:“常柴精神”创奇迹

nlc202309020859

在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厚生厂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度日,甚至出现了因资不抵债倒闭的危机。新中国成立后,厚生厂才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光明大道。

“从厚生制造机器厂到地方国营常州机器厂,从常州柴油机厂到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厂名虽几经变更,但常柴人追求产品创新、追求企业发展、追求民族振兴的精神始终如一。”常柴股份公司党委书记吕伟民告诉《国企》记者。

1980年,在全国“质量月”活动中,常柴S195柴油机首获国家金质奖。

此时,认定了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常柴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科技进步。1981年初,常柴S195柴油机再同日本的洋马产品进行比拼,终于取得了“七超三平一略差”的好成绩。

1982年,常柴S195柴油机再获国家金质奖。

1983年,常柴获得了首批国家质量管理金质奖。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块大金牌之一。这一殊荣,成为常柴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产品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1978年到1984年的七年中,常柴产品产量、产值、利润平均每年递增14%,累计创汇4320万美元,产品畅销67个国家和地区。

常柴人这种“以工厂的最高目标为共同追求,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工作的群体意识”,被当时的厂领导总结为“常柴精神”。

1981年5月,常柴《文明守则》上首次出现了“实干善创、爱国爱厂、谦虚谨慎、道德高尚”16个字提炼成的“常柴精神”。经过几年的反复锤炼,1985年,这个凝聚着常柴人闪光思想的企业精神——“爱国爱厂、实干善创、纪律严明、道德高尚”成熟了。从此,“常柴精神”成了常柴人创业拼搏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常柴工作了40多年的吕伟民说:“在遇到涉及国家荣辱、工厂声誉的关键时刻,常柴人‘爱国爱厂’的精神便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1986年,在出口孟加拉国的395柴油机国际招标中,国内某企业投标获胜。这是我国战胜诸多竞争对手争来的农机出口史上最大的一笔贸易。但在节骨眼上,该企业因重重困难打了退堂鼓。当时,国家机械工业部为了维护中国企业的形象,要求常柴承担这项出口1750台395柴油机的任务。

此前,常柴从未生产过这种型号的柴油机。但是在这紧要关头,常柴人还是挺身而出,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3000多常柴职工奋战270个日夜,提前一个月打赢了这场硬仗,为祖国争了光,捍卫了民族尊严。

由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常柴成了江苏省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84年和199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发出“全省学常柴”的号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常柴视察。两次来常柴视察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深有体会地说:“我从常柴的实践中得到三点启发:一是培养质量意识,二是维护质量信誉,三是加强质量手段。”

目标:下个“一百年”

一个百年企业,总不免有起有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当常柴的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农机市场风云突变,需求陡然陷入疲软状态。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更使行业内的价格大战达到了“兵戎相见”的白热化程度。由此,常柴的冒进扩张政策酿出了苦果——2000年,企业陷入巨亏。

2001年4月20日,在人们盼望已久的一场细雨过后,薛国俊临危受命,出任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成了新世纪常柴的领头人。

面对严峻的形势,薛国俊与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行常柴的“二次创业”,做出了“立足农机、做强动力、进军汽车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了“效益销售、有序收缩”的经营方针。

为了实现“二次创业”,他团结公司一班人,大刀阔斧地实行机构改革,严格考核制度,全面推行新的岗薪工资制度,培养了经得起困难考验、善打硬仗的企业团队。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经营体系,主营业务2003年实现扭亏为盈。此后,常柴一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

2008年5月,常柴成为全国农机小柴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实现柴油机累计产销量突破2000万台、多缸柴油机累计产销量超50万台的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常柴产品的配套已经由单一的农机领域扩展到皮卡汽车、轻卡汽车、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发电机组、工程机械、船舶等领域。目前,常柴拥有4家控股子公司、4家参股子公司,具有年产销130万台单缸柴油机、18万台多缸柴油机、7万余吨铸件、合资生产20万台汽油机生产能力,是全国小柴行业中产品品种全、功率覆盖面广、产品质量优、知名度高、主导产品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至今已累计生产销售柴油机超过2700万台,并先后出口到81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给常柴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良性循环,2013年,在常柴百年诞辰之际,占地800余亩的常柴动力产业园一期工程举行了奠基仪式。常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国俊告诉《国企》记者:“建设动力产业园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使生产物流更加科学规范,二是为下一个百年打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实施‘五大结构’调整,做好装备的提升和产品的增量。”

在常柴的规划中,常柴动力产业园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体现绿色制造,体现精益生产,把员工从繁重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员工素质,控制好产品质量,使老产品焕发青春,新产品做出档次,不断丰富常柴的百年内涵。

“常柴将紧紧依托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国梦的时代大背景,力争把常柴产品打造成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的百年经典品牌,成为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发展的典范。”薛国俊语气坚定地说道。

篇4:百年影像里的中国梦

2014年5月末,这张照片将与其他119张摄影作品一起,远赴法国巴黎展览,共同展示《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与道路》主题。

“我想借此表达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寻梦的过程,而不是寻梦的结果。”策展人、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如此说。

几个月前她接到这个策展任务的时候有些懵:“中国梦?谁能说清到底什么是中国梦?”但在翻阅了新华社档案库中几十万张老照片之后,她慢慢找到了答案:中国人寻梦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在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语”中,她写道:“我们试图回答读者的疑问: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群体,如何在悲欣交集中坚持自己菲薄的梦想,这些梦想怎样一次次被打碎,又一次次被重新燃起……”

中国生存智慧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

1921年,年轻医生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院,和同学们在解剖室学解剖。这位把五万个婴儿接到人间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在这里开始了她一生的跋涉。

1931年,戏曲家梅兰芳与西方朋友站在一起,身穿典雅的短襟外衣加长袍,其他人西装革履,而神色上则显出完全的平等与尊重,让人感慨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不卑不亢的态度。

1949年,一位父亲与大大小小14个孩子站在一起,男孩穿短衫,女孩着素色旗袍,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位父亲是一名律师,刚刚获得政府颁发的“最佳父亲奖”。

1949年,漫画家张乐平与《三毛流浪记》剧组在一起,“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个子瘦小,瞪着大眼睛,顶着三根头发,蹲在半人高的墙上。

1957年,河南,群山峻岭中,几名身穿棉袍的儿童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操。尽管没有像样的操场,四周环境看起来也颇为恶劣,孩子们的动作却一丝不苟。

1957年,某个光线昏暗的下午,老技师多宝臣正埋首案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修复文物。在故宫,有许多传统技师与他一样,一辈子与文物相伴,度过几十年孤独又充实的光阴……

这些都是《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与道路》主题展览即将展出的照片。年代悠久的黑白摄影,经过时间的淘洗与沉淀,透出一种既庄严又感伤的味道。

尽管这是一次官方展览,这些影像却没有像以往类似项目那样,老套地聚焦于戏剧性的生活表象、跌宕起伏的大事件、工农业生产成就,反而更多关注不同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样式和生活态度。也正因此,观者将从这些影像线索中发现已经失落的记忆,追溯中国人百年里的来路,或许也将从中隐约找到未来的去向。

陈小波在电脑上浏览着这些照片的小样,一幕幕日常场景在她眼前飞快掠过:“对外报道不是宣传,我们不能硬塞给别人人家不想要的东西。好好说话,不用太大声音,人家自然能听得见。”

为了选出参展的120张照片,三个月中,她至少浏览了30万张新华社的老照片。她惊叹感慨,从上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中有大量迷人的作品,它们让人感到今天我们早已遗忘的中国人曾经拥有的纯净、笃定、蓬勃。

相比之下,70年代的照片相对难选,因为内容千篇一律,多半是全国各地的红宝书、红袖章、大批判、工农业生产的简单记录……照片数量也显著下滑。原来优秀的摄影师们,不是离开了一线工作,就是被迫放下了相机。

80年代初情况稍有好转,照片里的内容多元丰富起来,往返于城乡间的长途车上挤着鸡鸭鹅,烫着波浪头穿着喇叭裤的青年在广场约会,天主堂的修女们逐步恢复日常宗教活动。

进入新世纪,摄影作品的数量和内容更是呈爆炸性增长,让选片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在反复筛选比较的过程中,陈小波逐渐找到“中国梦”的答案,这也将是这次展览的核心主题:“你会从中感受到,中国人面对困境独有的气质,那就是含蓄、隐忍、苦中作乐、随遇而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中国生存智慧,它真的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

不看金牌,只看志愿者

《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与道路》主题摄影展,是为了配合中法关系五十年,由新华社组织承办的一次大型摄影展览。展览在位于法国巴黎圣奥诺雷郊区街85号的 “新华影廊”举办——这里于2012年被新华社买下,是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一个实体影廊。

圣奥诺雷郊区街在巴黎名声显赫,不逊于国人熟知的香榭丽舍大街,这里汇集着全球顶级的旗舰店、艺术画廊和拍卖行,距离影廊不远处的55号就是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法国媒体开玩笑说,很难想象法国人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买一家400平方米的大画廊。

2013年,“新华影廊”已经举办过一次大型展览,主题为《回眸——中法关系五十年》,展览当日,很多法国政要、学者来到展厅,前总统吉斯尔卡·德斯坦和一些见证中法关系发展的人惊讶地从照片上看到几十年前的自己。这个展览策展人正是陈小波。

陈小波说,策划如此大型的国际展览,需要不断调整思路:“我会想外国人到底想看什么?他们会在什么样的照片面前停下来?”

以前常见的对外交流展览,大致是一个不漏地梳理大事件,国庆、军演、港澳回归、奥运金牌……再加上唐人街、留学生、各式舞龙舞狮划龙舟民俗活动,“基本就是一片红,但西方人并不理解每张照片上莫名其妙没有内容的笑容。”

2007年开始,陈小波几乎每年都在国外做展览,她注意到:那些简单地分为“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的“八股式”策展,西方观众很少有人理会。这是为什么?

2009年,陈小波携新华社展览《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参加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后来她在策展论文《温和的展览,坚定的立场》中这样写道:“我们将如何锤炼自己沟通的诚意,拿出更具专业水准、更具文化深度的展览?我们将如何锤炼自己的世界眼光、如何找到可以通用的国际语境,说大家能听懂的话?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把宣传的意味降到最低,把中国真正的好东西源源不断地拿出来,让西方人不至长时间迷惑在红灯笼、舞狮、唐装、功夫、茶等唐人街符号里?我们需要有怎样的常识、耐心和胸怀,才能回答西方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陈小波将选择照片的标准归纳为三点:历史性、诗性、情感力量。她尽可能避开大事件、名人,“中间状态是我们最可以表现的,也是最有空间的。”

从2009年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开始,很多在国外进行的展览采取的是双策展人制,陈小波认为,这种东西方文化沟通非常必要。比如和比利时策展人邮件讨论要不要选2008奥运会的片子,要不要汶川地震的片子,对方明确说,他们不想看中国得了多少金牌,更想看奥运会上中国志愿者的表现;不想看汶川地震惨烈的景象,更想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在地震中的反映。

陈小波的选片原则逐渐清晰:中国老百姓独特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延续与传承;中国人独有的精神状态;画面信息量大、有发展、变化的痕迹;符合西方读者视觉阅读的图片;会在时间和历史中说话的照片。不选的图片是:过于贫穷、边缘;过于欢乐、做作;极端事件;国家建设、大型工农业……

“原来中国也能拿出这样温和平实、真实的展览。”每次展览结束,陈小波都会听到这样的评价,她认为这是最高褒奖。

拂去新闻元素还能存在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1983年,陈小波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做编辑。从年轻时开始,她就常泡在档案馆翻阅老照片。那时图片没有电子化,要在贴着小片和说明的小本子上翻,每次翻上一二十本,鼻孔就会被灰尘弄黑。她隐约感觉到:摄影是记录更是记忆,这些饱含记忆的照片就是历史。

后来,通过采访新华社老摄影家、做图片典藏,陈小波对新华社老照片的熟悉程度与情感与日俱增,这让她可以驾轻就熟在资料库800万张照片中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对老照片的挖掘,筛选新照片反而更加困难。如何以有限的图像概括当下中国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陈小波说,比大海里捞针还难。“我要的是状态、状态、状态,但现在记者大都追着新闻事件,拍的都是事件、事件、事件。”

她认为,多年后,无论是典藏还是展览,那些拂去新闻元素还能存在的照片才是好照片。那些更默默追寻梦想的状态才更有力量。

有时,陈小波会直接向周围的朋友索要照片——他们饱满而丰富的生活,更能诠释“中国梦”。

她随口就能举出一连串例子:80年代中国芭蕾舞团首席舞者王艳平,今天成为一名收藏家、摄影家;女诗人、雨林学者李旻果与丈夫马悠二十多年来扎根西双版纳,把一片片芭蕉林变成雨林,丈夫去世后,她带着两个女儿继续跋涉在山谷;社会学者画儿在泸沽湖边一个只有28户人家的小村庄驻扎十年,把文明带到那里,把摩梭人真实的故事带出来;物理学博士棉布,如今在798打理画廊,每日作诗作画……

篇5:黄柳霜:华裔的百年演员梦

《黄柳霜》的副书名叫“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这句话,如一个好莱坞式的励志故事,简要概括了黄柳霜戏剧性的命运流转背后,克服障碍的勇气和智慧。

童年的黄柳霜,如很多少女一样,在电影院当影迷的过程中生发出演员梦。9岁的她,在帮自家洗衣店送衣服的过程中拿到一笔不菲的小费,便偷偷跑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小小的决定,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她再也没能从电影的“魔咒”中走出来,而是即刻着了迷。她常常向老师编造各种谎言逃课去看电影,连吃午餐的钱也省了下来,只为可以坐到前排。还常常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镜子表演好几个小时。

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她生病,且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父亲强烈反对她的梦想,因为在中国的传统里,“好男不从军,好女不从艺”,何况好莱坞根本“不需要中国人”。母亲则认为摄影机会把人的魂儿摄去。为了阻挡女儿,父亲曾用竹鞭抽打她,导致她得了忧郁症。

然而家人的反对并不能阻止其通向好莱坞的决心,14岁的时候,黄柳霜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电影角色,《红灯笼》中的一个龙套。她终于半只脚踏进了好莱坞,成为闯荡好莱坞的第一位华人,只是彼时的柳霜并未意识到,真正的障碍还在后面。

彼时的美国,排华风潮盛行,社会与政治对华人充满了敌意:银幕上,柳霜只能演配角或反面角色,那些角色往往沦为情色和危险的符号,她们不配得到爱情,不可接吻,甚至没有抱拥,结局也大抵是自杀或被杀;生活中,白种人嫌弃她是黄种人,黄种人则嫌弃她是美国人。

有两件事典型地表现了柳霜的尴尬:1942年至1943年冬春之际,宋美龄赴美,在美国国会发表了那次著名的演讲,好莱坞为宋美龄的访问做足了工夫,可谓是倾巢而出。亨利·卢斯和大卫·塞尔兹尼克为她举办了有200位好莱坞明星参加的特别茶会,稍后又举办了一场有1 500位社会名流参加的派对。宋美龄被安排与一群美丽动人的女演员坐在一起,包括英格丽·褒曼、芭芭拉·斯坦威克、金吉·罗杰斯和洛蕾塔·扬。舞台上明显缺席的是黄柳霜。后来的调查揭示,宋美龄代表团里一位姓熊的先生曾专门交代不要邀请黄柳霜,因为宋非常厌恶好莱坞电影中表现的华人形象。

和这构成鲜明对比的是,抗战爆发后,黄柳霜不仅积极投身拍摄反法西斯电影,而且到处发表演说,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支持中国抗战,并公开拍卖自己的珠宝、首饰、服装,将钱款全部汇往国内,因此得到了张恨水、邹韬奋等人的赞扬。

另一件事是,根据赛珍珠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选角时,柳霜觉得作为好莱坞唯一的华裔面孔,来演中国人,再合适不过,所以曾极力争取,最终片方却选了一位白人演员来演中国人,而他们拒绝柳霜的理由竟然是“太东方”。

但当命运令其生活与事业双重受阻时,柳霜并未怨天尤人,而是独立地找到了出路。

从1928年3月开始,她独立于好莱坞,自发游历欧洲,三年间,去了柏林、巴黎、伦敦等名都,寻求到不少电影和戏剧的表演机会。1936年1月26日,《大地》落选后,失意的黄柳霜带着自己的莱卡相机,踏上了去往中国的旅程。这是她出生后第一次“回”中国,她对外宣称,是为家庭团聚,但从其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的规划看,更像是文化上的寻根。为期10个月的行程,她去了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香港、广州等城市,会见了梅兰芳、胡蝶两位老友,向梅兰芳讨教了京剧表演的要义,得到了外交家顾维钧夫妇的接待,接受了《良友画报》的专访和长篇报道,并与林氏夫妇结下了真挚的友谊,而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探讨的生活中戒急用忍和平和之道,几乎就成为柳霜与好莱坞的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经营自身形象这件事儿上,洗衣工女儿的平凡出身也成了有利条件,柳霜对时尚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因而在发型、衣饰乃至仪态上都十分讲究。其穿衣风格,可中可西,可男可女,父亲结婚时的礼服也可以被她改造成新潮的男人装。

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品位,让其成了彼时着装与思想皆新的摩登女郎,更成了安娜·苏、约翰·加利亚诺、华伦天奴的设计师和伊夫·圣·洛朗等时尚设计师寻求东方元素的艺术缪斯。

刚刚过去的2015年由王家卫担任艺术总监的主题展览“中国:镜花水月”为她专设主题展厅。

从1919年第一次触电,到1960年收官,黄柳霜一共参演过61部电影。由于被选角色的限制,银幕上,她并未塑造出太多经典的角色。但在现实中,却凭借着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将自己的人生角色演繹得荡气回肠。正是她的出现,引领了日后好莱坞短暂的亚裔黄金时代,才有了日后的李小龙、陈龙、陈冲、关南施等。

如今,随着时光的澄澈,原本遮盖在黄柳霜身上的偏见的面纱逐步被揭开,本书的出版算是关键一步,书中,在作者翔实的史料资料的底子上,她称不上一个传奇,而是一个有着演员梦且勇敢追逐的平凡女孩。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作者:郝吉思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2月

主持人:靖力

好书推荐请发至:johannes_cq@163.com

所谓“宛如走路的速度”,让我想起《步伐不停》中一家人走路的样子: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波澜不惊,走得地久天长。走到最后,各种争吵与交锋都像路上飘过的落叶一样,落了地,平静下来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并没有全部有幸看过。上大学时看过《步伐不停》,一个家庭的几人顺着斜坡车道往下走时的结尾如此隽永;前段时间又看了《海街日记》,从乡下来的小女生如何在几位姐姐的爱护下长大。是枝裕和给人沁人心脾的感觉,就像一个人背上痒,但挠遍了十方经纬,也没有挠到痒处。

《宛如走路的速度》使我有机会从文字的角度去体验这种痒。所谓“宛如走路的速度”,让我想起《步伐不停》中一家人走路的样子: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波澜不惊,走得地久天长。走到最后,各种争吵与交锋都像路上飘过的落叶一样,落了地,平静下来。

是枝裕和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电影的存在并非为了审判个人,导演也不是神或法官。”或许正是这样的态度,使得她在看人与物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这种距离又带来旁观者清的效应,能让她不被四周强大的声音所影响,从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个人世界。她的电影如此,她的文字也是如此。

和有些追求标新立异的导演不同,是枝裕和的价值观是那么的自然,令人不禁想要去批判那些自以为引领了时代的价值观的导演或者作家,他们的所谓“主流语言”,看上去就像阳光下的泡沫,具有彩虹的颜色,却在下一秒就要破灭。

用浓重的感官刺激去挑拨大众思考方式的那些人,何尝不是以一种看似“自由”的方式绑架了“自由”。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喜欢是枝裕和的原因。人们所崇尚的,是能够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却又能尊重相对立的思考方式的人,不需要吼着喊着嘶哑着让别人同意你的人生。人们所探寻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内里,而非简单地制造言语或思维垃圾。

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以前流行过的一个词:慎独。无论你是大声喧哗还是静如处子,都能表里如一,宛如走路的速度,保持你的速度,无论是走得快还是走得慢,总能到达远方。

篇6:百年“运河梦”的生态之辩

GDP的遥遥期盼

修建一条可与巴拿马运河媲美的新运河,是尼加拉瓜人的百年梦想,也是拉丁美洲百年来最大的一个工程项目。新运河的修建,将拉动尼加拉瓜15%的GDP,为这个“湖泊与火山之国”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却同时也会让尼加拉瓜美轮美奂般的自然景观永远地成为历史。

新运河东南方向 900 余公里,便是举世闻名的巴拿马运河。竣工通行近百年的今天,这条被称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黄金水道,已无法容纳大部分大规模船舶。修建一条更宽、更深、载重更多、效益更佳的跨洋“新巴拿马运河”,早已成为尼加拉瓜人的梦想。

6 月 13 日,尼加拉瓜国会投票以61 比 28通过了一项决议,授予香港尼加拉瓜运河开发投资公司(HKND)50 年许可,以“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穿过尼加拉瓜的一条新运河。这条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将与既有的巴拿马运河展开竞争。为了消除外界的忧虑与质疑,HKND 宣布,“已从英国聘请了环境资源管理顾问,独立评估运河航线的环境与社会影响。”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新运河全长 280 公里,预计工期 11 年,耗资 400 亿美元。

这将是拉丁美洲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新运河的预算是巴西贝罗蒙蒂大坝的两倍,长度为巴拿马运河的 4 倍。“事实上,这是 100 年来拉丁美洲最大的项目。”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新运河项目执行罗纳德·麦克莱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建成这条新运河,它将对尼加拉瓜和整个周边地区带来一个转型的良好契机。”

尼加拉瓜湖之殇

“国会投票就是走形式,该项目上马得太仓促了,请问你们对环境影响、建设可行性和公众福祉进行过足够的评估和审议吗?!” 面对尘埃落定的项目,一名反对者质问道。

新运河通航后,由于湖水水质的变化,这些包括湿地和热带森林在内的沿湖生态系统将会消失,对尼加拉瓜的生态系统也会构成灾难性威胁。而由于规划中的这条运河将横穿该国腹地的尼加拉瓜湖,新水路的开凿将对湖泊造成环境灾难,并威胁饮用水供应和脆弱的生态系统。

尼加拉瓜湖是位于尼加拉瓜国境西南的一个淡水湖,水域面积8264 平方公里,接近 3 个中国鄱阳湖的大小,为中美洲最大湖泊。数万年前,尼加拉瓜湖曾是太平洋的一个海湾,因火山喷发,与海隔绝而成湖。尼加拉瓜湖因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繁殖生息海水鱼的淡水湖。傍晚,湖面上水鸟云集,湖岸上绿树成荫,湖风习习,幽美迷人。该湖与马萨亚火山齐名,为尼加拉瓜最著名的两大景观。但新运河有可能使这一切成为历史。

尼加拉瓜湖的平均深度在 10 米左右,小于大型货轮通航所需的 25 米,仅湖底加深作业就会对湖泊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人工贯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会否引发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更是难以预计。

在公布的四种施工方案中,每一条规划航线都会穿越尼加拉瓜湖。其中一条运河航线计划穿过湖边的塞罗·席尔瓦自然保护区。当地环保组织“圣克洪堡”副主任维克多·坎波斯表示,新运河通航后,由于湖水水质的变化,这些包括湿地和热带森林在内的沿湖生态系统将有可能消失。与此同时,加勒比海南部的潘塔哥达自然保护区也位于运河的规划航线上。该自然保护区是鸟类、哺乳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软体类和甲壳类等 120 余种动物的家园。“现有的丰富自然资源无形中增加了运河的建设成本,该工程将对尼加拉瓜的生态系统构成灾难性威胁。”

悠悠生态之辩

在尼加拉瓜国内,关于是否需要修建新运河的争议,已经讨论了几十年。该国政府认为,一条新运河能够“拉动 15% 的 GDP”。总统丹尼尔·奥尔特加在决议通过后的讲话中称:“这条运河将给我们这个贫穷的国家带来希望,对维护国家独立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尼加拉瓜位于中美洲中部,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目前,该国仍旧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失业率高,人民生活贫困。

新运河一旦开通,无疑将给这一“湖泊与火山之国”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新运河开工后,到 2018 年尼加拉瓜的就业率有望增长 3 倍。”该国公共政策秘书保罗·奥奎斯特指着运河规划图,语气里满是乐观与期待。

但自从 2008 年总统奥尔特加提出修建跨洋运河的设想后,相关的争论与质疑便没有停歇。其中一个反对焦点便是工程对运河沿线生态的破坏。

“规划中的新运河航线横穿尼加拉瓜湖,这将对该湖的生态平衡造成危害。”维克多认为,由于尼加拉瓜湖承担着该国“母亲湖”的角色,运河的修建有可能影响 600 万尼加拉瓜人的日常生活。

百年“运河梦”

奥尔特加政府显然不这么认为。他们希望加快项目进程,以摆脱国内的经济困境。眼下,尼加拉瓜 47% 的人口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根据规划,运河沿线还将兴建港口、机场,铺设输油管道和铁路,并设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航道的宽度与深度分别达 60 米和 22 米以上—均超过巴拿马运河—足可通行吨位达 30 万吨的各式货轮和油轮。

2014 年 5 月,施工可行性研究完成后,尼加拉瓜将正式进入“运河时间”。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尼加拉瓜人已等候多时。

修建一条连接两大洋的运河,是他们 500 年前就开始萌发的梦想。彼时,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中美洲之后,希望开凿运河,以缩短欧洲东印度公司的世界贸易航路。

19 世纪 20 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高涨之时,便有人提出开凿尼加拉瓜大运河的具体规划:由临加勒比海的北圣胡安进入圣胡安河,途经尼加拉瓜湖,再凿通里瓦斯地峡,直抵太平洋—这也是 HKND 的四种施工方案之一。但项目尚未启动便告搁浅。

此后,开凿尼加拉瓜大运河的计划还经历过两次酝酿高潮。

19 世纪末,刚独立的尼加拉瓜为圆“运河梦”,曾将运河的建设权交给了一家荷兰公司,但由于该国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重大工程花落邻国巴拿马。1883 年 2 月,巴拿马运河正式动工。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尼加拉瓜大运河规划在百年之后再度被提出,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八大建筑工程公司闻风而动,但此次尝试在英美两大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进行的干预阻挠下宣告流产。

此次新运河开凿计划的上马,可追溯至 5 年前的金融危机。

2007 年 1 月,奥尔特加出任尼加拉瓜总统。由于奥尔特加领导的左翼政党“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多年来与美国政府积怨颇深,加之欧美各国在金融危机中自顾不暇,2008 年美国和欧盟相继借故终止了对尼加拉瓜的各项援助。尼加拉瓜经济形势由此急转直下,奥尔特加“急中生智”,将扭转颓势的希望寄托在了开建运河。

在奥尔特加的设想中,运河竣工后,尼加拉瓜的 GDP 将至少增加 1 倍,令这个穷国摇身一变,“成为中美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上一篇:自考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下一篇:保险公司主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