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2024-07-31

《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精选8篇)

篇1:《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对于《药》的主题的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有的评论者歪曲它的主题,有认为是表现作者“对于世间的恐怖”①的;有认为是表现“亲子之爱”的。②这类见解,早已为大家摈弃,我们也无需再去评议。

近来,有人指出《药》是歌颂革命者夏瑜的;有人说是揭露黑暗统治的;有人说是批评群众的落后和麻木;有人又说是批评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但更多的是把上述几个方面加以捏合算作小说的主题的。尤其普遍而通行的,是说作者对夏瑜不单是歌颂,更重要的是批判。批判什么呢?据说是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不去“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甚至“害怕群众”,以及“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有的论者甚至无中生有地在那里称赞说:“作者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的批判是深刻的具体的,也是打中要害的。”有的又由此引申开来说:《药》的宗旨是“意在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的”。③

这样,到底什么是主题,《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反而使人们模糊起来,不得要领了。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当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极为丰富复杂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即使一个作品在读者面前提出许多问题,显示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意义,其中也必有一个贯串全篇的中心思想,而其它思想都是从属于这个中心思想的。所谓主题,就是指这个贯串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题思想。

主题,是作家观察和认识生活的结果,它又不能不受作家世界观的支配和制约。每个时代都各有其特定的生活内容,每个作家也各有其思想的特色。因而,作家对自己所参与的斗争,经历的事件,接触的人物,以及在作品中提出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都必然具有时代的、阶级的特点,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也就必然具有时代的、阶级的特色。

那么,《药》的主题是什么呢?

对于主题的探索,应当从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作出符合作者原意的结论。

为了准确地把握《药》的主题,我们已经扼要地介绍了鲁迅在.写作《药》时,以及此前此后,对于革命和群众关系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现在,再让我们从作品实际出发,来做一点具体而求实的分析罢。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先看作品的暗线。作品中属于暗线的人物只有夏瑜一人。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革命家。作品一开始,他就被刽子手砍了头,读者与他,连晤面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只是在第三节中,通过作者侧面的描写窥见他的形象。他很穷,管牢的阿义想乘机捞一把,竟“榨不出一点油水”来;他很勇敢,即使身陷囹圄,“还要劝牢头造反”;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是一个坚决反封建的战士。在人们普遍接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时候,他不失为一个先觉的精神的战士,他公然表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短的话语,正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他已经把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制度。当然,夏瑜所说的“我们大家”,实际上是指资产阶级而言;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曾经“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④因此,夏瑜口中的“我们大家”,除了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之外,也多少包括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夏瑜是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人物。作者不曾直接地、正面地描写过他一笔,而是通过刽子手对他的敌视态度和群众对他不理解的.种种言词和表现,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完成了对他的刻划。他独自构成了作品的一条线索,虽然处在暗线的地位,却依然掩盖不住他那崇高的革命者的光辉。我们觉得,作者对他非但没有丝毫的批判,相反,是在全力歌颂他,是把他作为一个“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的革命战士和精神战士来歌颂的。

但是,歌颂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歌颂夏瑜是为了突出另一个更根本的思想: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他们如此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现象,能够允许继续存在下去吗?应当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呢?正因为这样,作者才把他的笔墨集中在作品的明线,对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那形形色色的群众展开了直接的、正面的描写。

华老栓是一个小城镇的贫民,就其社会地位和精神状态来看,同当时一般贫苦农民并无不同,他劳苦、善良,不曾做过什么损人利己的坏事,也似乎没有什么令人非议的品质,就连那个为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也是他用辛勤劳动所得尽其所有买来的,他实在可以说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人。可是,他保守、落后,只顾切身的、眼前的利益;他迷信、愚昧,毫不自觉地幻想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儿子的生命;当茶客们议论夏瑜被杀的时候,他也无动于衷。这不是因为他冷酷,而是出于麻木的一种冷漠。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说过:“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由此可见,华老栓的愚昧和麻木,完全是圣人和圣人之徒们的治绩。这样,当夏瑜被杀头的时候,华老栓便不会感到有切肤之痛;当小栓吃人血馒头的时候,华老栓自然也就不会想到革命者为民众献身,反为这“所 为”而灭亡的悲哀和精神的痛苦。

在作品的第四部分,集中地表现了夏四奶奶和华大妈的精神面貌。夏四奶奶不仅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而且受着传统和舆论的束缚反觉得“羞愧”。对于儿子坟头上的“花环”,她也全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想来想去,也 只能按照传统的思路附会到鬼神迷信上去。她说:“这花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结论是:儿子“今天特意显点灵”来给她知道的。而华大妈,则一不知夏四奶奶的儿子为何而死,二不知自己的儿子吃下的“药”,正是这位革命者的血。至于认识对方的儿子是为统治者的钢刀而杀,自己的孩子死于软刀,对她来说,更是不可思议的事。

鲁迅不仅展现了华老栓、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麻木和愚弱,而且将“花 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一类的“暴君治下的臣民”聚集在茶馆里,揭示了他们的灵魂。这些茶客,不是清王朝的官吏,不是革命的敌人,却众口一声地大骂夏瑜是“发疯”。这就从政治上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对于“精神的战士”的那种本不应有却又普遍存在的敌视态度,也从思想上深刻地揭示了庸众的思想认识距离革命是何等遥远!

这就是《药》里所描绘的群众的精神风貌:他们根本不知革命为何物,对于革命者,在其生前,有的殴打,有的咒骂;在其死后,又买他的血当“药”吃。革命者孤寂地葬在荒野,孩子不敢去玩,亲戚本家更怕株连,惟有孤独的老母亲前来上坟,但竟连她也感到“羞愧”……

恩格斯在论到法德农民问题时曾经指出:“广大居民的这种冷漠态度,不但是巴黎和罗马议会贪污腐化的强有力的支柱,而且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⑤难道华老栓一类的居民不也正是中国专制制度的一种支柱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现在《药》里的社会黑暗和色调灰暗,就不仅从清王朝的残暴统治方面反映出来,也不仅从康大叔、夏三爷等人物的身上反映出来,而且也从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那些愚昧而麻木的居民的身上反映了出来。

由此可见,《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并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这种弱点和革命、革命者联结起来,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诚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并没有剖析他这孤寂和悲哀的主观原因,比如“脱离群众”之类,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这种悲哀和孤寂的客观原因。就在剖析客观原因的时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和狡猾,而是侧重描绘群众的麻木和愚昧。这就是说,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为深味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之故。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⑥我们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需要我们做出概括的话,《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药》,尽管还表现着鲁迅对群众力量的估计不足,但他所描写的人物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大量的真实存在。他是从革命和群众关系的高度来提出问题,启人深思的。他虽然还不知道应当怎样正确地去解决这一问题,但提出问题的本身也就意味着在号召,在催促革命者来解决这一问题。“疑问的解决就包含在疑问的正确的提出”⑦,鲁迅深刻地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正说明他在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科学的答案。

篇2:《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基本观念――“佛性”观念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佛性观念、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佛性观念作了考察和论述。指出中国佛教宗派的佛性理论是在吸收改造印度佛教有关经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佛性观念在印度、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作 者:姚卫群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 100871刊 名:中华文化论坛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年,卷(期):“”(2)分类号:B948关键词:佛性观念 形成 发展线索 印度大乘佛教 中国佛教宗派

篇3:《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一、人物形象分析

奥赛罗:无可非议, 这部悲剧的主角是奥赛罗。他是威尼斯雇来的一名异族人, 而这样一名身份卑微的黑人, 之后却能够在其坐到统帅的位子上, 单凭这就足以说明奥赛罗的超凡能力。从剧中对他的叙述描写中, 也能够发现他的坦率、豪爽、诚实、勇敢、敢爱敢恨以及冒险精神。他所具有的最真挚最纯朴的爱情就是苔丝狄蒙娜。不过部分学者觉得奥赛罗并不是如此, 如果是全心全意的, 为何不与苔丝狄蒙娜进行坦率交流从而验证事实真相呢?这种看法可以说是因果颠倒的, 并没有将人的情感较为透彻地分析清楚。她还是他的挚爱的, 不然他不会在下定决心将她杀死前一再想要改变这个决定。用我们的古话来说, 即物极必反, 恰恰是由于她被他爱得如此之深, 因而才会由爱生恨, 也由于他的天性与之相结合, 从而导致没有多加思考, 从而被心中的恨所左右, 再加上一旁伊阿古不断用尽各种手段, 最终使他完全没有了理智。这也是较为正常的心理现象。而奥赛罗过分的善良以及单纯的性格, 也是促使他上了小人当的缘故。战争又恰恰形成了他狂野和鲁莽的性格, 这大概就是奥赛罗在之后性情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原因吧。但这也造就了奥赛罗的两面性, 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充实许多。

伊阿古:他是剧中充满“恶”的人物形象, 身上所标记的也是魔鬼与邪恶的化身。读者在对形象进行阅读的时候, 一般都会有种寒冷的气息涌上, 这也正是由于他的恶已浸入骨髓。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小人, 但也是一名高明的小人, 表面上与内心实质完全不相符, 而他的邪恶也是无理由能够解释的。他作恶的技巧掌握得十分完美, 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圈套, 可以说他把身边的人都瞒天过海了。伊阿古应该说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最为重要的缘由之一, 因此人物形象所赋予的艺术魅力并不低于奥赛罗之下。这也能够使我们知道, 如果一个人不能将内心深处的丑恶所抑制, 那么后果将会达到何种严重程度。

苔丝狄蒙娜:莎士比亚认为一个人所要求的高贵品质基本上她都拥有, 可以说她就是天使的化身。部分学者觉得她对奥赛罗的爱偏激, 自身开始的基础并不稳定。却不知道她对奥赛罗的爱从一开始就是没有任何条件及理由的, 并不能将她的爱情当成是她的经历。无论是从她在剧中那段自述, 还是从她各方面的行为举动, 我们都可以发现, 她对他的爱绝对是无可辩驳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爱情, 从而突破当时传统观念羁绊的奇女子, 且无论是外表还是灵魂都完美的女子, 本认为能够收获一份美满幸福的爱情, 但何曾想到最终落了个惨死的下场, 其结局令人惋惜沉思。

二、悲剧主题

(一) 种族问题

究竟奥赛罗的种族问题到底是不是悲剧发生的主要缘由, 莎士比亚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不过依照剧中暗示可以得出一定结论。此外, 伊阿古报复奥赛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种族问题。尽管莎士比亚对此并没有直接阐明什么, 不过也可以发现对此他还是持抨击及反对态度的。譬如谴责伊阿古的行为, 强调平等。

(二) 爱情与婚姻

这部作品就是一个爱情故事, 所讲述的是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是赋有个性的, 也是十分坚固的。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 他们也十分珍惜。原本他们的爱情是美满浪漫的, 不过由于过分爱导致过激, 最终使奥赛罗失去理智从而导致妻子死于自己手下。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一部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三) 人的意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不仅是莎士比亚所生活着的, 也是作品中所描写着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的中心思想, 而以人为本、人性解放以及自由平等是当时所倡导的。反封建思想、妇女解放以及种族平等观念也是当时的主流进步思想。而剧中的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可以说所代表的就是此种进步思想。

三、悲剧成因

首先就是内因, 悲剧发生的最为根本的缘由, 就是奥赛罗为何要将妻子杀死。这一点在之前对奥赛罗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过, 他因爱生恨是其原因之一。历来相关学者们对此的争议很大, 主要有“轻信说”跟“嫉妒说”两种说法。通过前面的分析, “轻信说”显然可以说并不靠谱, 假设奥赛罗是轻信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妻子呢?因此可以说, 奥赛罗恰恰是由于嫉妒才能听信于伊阿古, 最终致使悲剧产生。不过我们并不能将其成因全数归于嫉妒。前面也提到奥赛罗善良纯朴的天性, 以及天真烂漫的性格。而伊阿古正是将此牢牢抓住并加以利用了, 这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外因, 但这也是一个十分难以解释的话题。伊阿古为什么要作恶?这在剧中根本就找不出真正的动机, 于是可以用那句经典的话来解释——坏人, 无所谓动机。

摘要:《奥赛罗》是由莎士比亚依照《威尼斯摩尔人》所进行改编的一部著名悲剧, 是其四大悲剧之一。这部作品也是充满疑团的, 许多地方有待商榷。其人物形象、悲剧主题及其成因, 伴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之后, 也引发研究者的广泛探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简析写作背景以对悲剧主题及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篇4:《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关键词:红楼梦;西厢记;主要人物性格;二者比较

一、《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一)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主要代表,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特性。她出身不好很小就开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又天资聪慧和多愁伤感,多愁善感和她的天资聪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因为寄人篱下又加上天资聪慧所以她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都十分的敏感,别人针对她的一些行动她都会异常在意。因为她没有自己的财产,又加上外来到贾府的没有一个可以依靠可以十分信得过的人,所以她也充满了自卑的情怀,由于对他人的不信任也使她总给人一种冷若冰霜、高傲的感觉,其实她的内心是很脆弱的。她也鄙视那些世俗分子,这让她和宝玉的性格不谋而合,他们在一起总能有很多乐趣却又要突破很大的世俗压力。首先对于爱情她敢爱敢恨,但又很有大家闺秀的修养,总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受,但她在爱情中却总也不会主动地去追求,这和她的自卑情怀有着很大的关系,她在内心十分在意自己的出身也使她对宝玉对她的爱也没有十足的信心,所以她总喜欢作弄宝玉,不断地试探宝玉,用宝玉来取乐。宝玉是她在荣国府里最知心的一个人,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和感情寄托,但在这个封建传统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下,他们俩的爱情显然是不能走到最后的,因为他们违背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的力量在这个大环境下顯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最后没有和贾宝玉在一起也使她的人生以悲剧结尾。

(二)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贾宝玉可谓是《红楼梦》中的点睛人物,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于自身的真实写照。他出身于封建的大家族,又充满了灵气,是家族继承者的不二人选,同时都对他给予了很大的希望。有人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中不求上进的纨固子弟,有人说他敢于挑战封建传统的士大夫观念,也就是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他鄙视封建世俗思想,不愿意受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他对人主张平等友善,反对欺凌弱小,尊重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喜欢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事。他的主张追求个性自由集中体现在了他的爱情观上,由于在整部小说中女性人物众多,而男性人物则集中在了贾宝玉身上,所以他的感情生活也十分让人注意,他喜欢林黛玉但最后却没有和她在一起。因为他想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他深爱着林黛玉,却又要和封建传统做斗争,他也就生活在爱情和封建思想的矛盾之中。他喜欢林黛玉个性洒脱这和他的个性喜好是分不开的。在他的思想里,他爱憎分明不会半点趋炎附势,他同情那些在底层受压迫的人们,相反那些传统世俗男性他更喜欢和那些生活在封建社会以男人为主导的环境下的女性在一起。因为她们和封建世俗男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纯洁和污秽,聪慧和迂腐,单纯和虚伪,美好和卑鄙。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也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他日后的行为准则。贾宝玉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以及封建贵族阶级等一系列的秩序,这种思想是建立在他优越的出身环境下,他一方面十分反对封建传统秩序,另一方面他又离不开封建贵族。他同情弱者,坚持和林黛玉自由的恋爱,这都是封建贵族给他的特权才有的,他所鄙视的也是他所依赖的,他还没有达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高度,不足以推翻这种秩序,所以他的人生也注定是一场悲剧。最后他选择了出家到超现实的世界中去了。

(三)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分析

薛宝钗出身于封建的贵族家庭,她也饱读诗书懂得人情世故,但与黛玉不同的是她出身的环境不同,她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者,她深刻地懂得该如何维护和追求自身的利益。她不像黛玉那样孤傲也不像她那样个性鲜明。总给人一种温柔贤惠,在贤惠中又不缺少智慧,所以长辈们都很喜欢她,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她和宝玉也是般配的一对,以至于大家都喜欢叫她宝二奶奶。在宝钗的身上可以充分看到封建社会贵族之间联姻的特性,这种联姻为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薛宝钗很懂得人情世故体现在她的为人和处事方面,在为人方面,在贾府这个很复杂的大家庭里面,懂得在众人里面该如何周旋,对于一些不关乎自己的事情她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与人交往方面,她不会去树敌,对待她人总给人一种和蔼可亲,温柔善良的态度,不像黛玉那样孤傲,与人总保持一种平和自然、温和可亲的关系。她的这些做法无疑就是为了迎合贾府长辈的心意以达到两家联姻的目的,对待一些下人她也会表现得很平易近人,不会半点瞧不起和鄙视他们,以至于他们对她的评价都很高,但这也体现了她性格中的一部分虚伪和狡猾。因为她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她一直遵从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论理。以至于她和宝玉在价值取向上的不统一,也为她日后的命运悲剧埋下了伏笔。总之,无论是喜欢她也好、不喜欢她也罢,她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既不只是让我们赞美他,也不只是让我们讨厌她,而是寄予了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这样一位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充满智慧的才女在深受封建传统思想教育的环境下,一步步的走向命运的悲剧,让我们在同情她的同时更加痛恨封建社会中毁灭人性的伦理道德。

二、《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一)崔莺莺的人物性格分析

崔莺莺出身于统治阶级家庭,给人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知书达理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她内敛含蓄。外在给人一种端正富有教养,内心又充满了激情。在封建伦理的教育下,内心又充满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在张生就她的时候她也对张生一见钟情,对张生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她饱尝相思之苦也越来越不满老夫人对她的约束, 她想冲破世俗的压力追求自由的爱情。可是外在的束缚虽然很强大,但她内心的的自我约束才是主要的,这和她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封建社会传统伦理对于女性的束缚。在老妇人许诺张生在考取功名之后可以迎娶崔莺莺之后,她担心张生在考中之后抛弃自己,她又担心张生落榜之后婚事成为泡影,所以她的内心一直在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迫。《西厢记》充分的描写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她既想自由恋爱又不敢去追求,不敢去追求却又很想去爱的矛盾心理。还细致的展现了她内心的复杂变化,就是开始受压迫束缚慢慢的敢于冲破阻力去恋爱的过程

(二)张生的人物性格分析

张生在《西厢记》中给我们的感觉是温文尔雅、饱读诗书但又有点呆头呆脑的。他胆识过人、聪明机智为了追求爱情不畏困难和危险,他又敢于反抗封建传统礼教。在整部戏中给我们留下一个喜剧形象。他在进京赶考的途中遇见了崔莺莺并为她的气质和美貌所吸引并要去追求她,在崔莺莺被围普救寺,崔老妇人许下承诺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解决了这场危机,这也就体现了他为了追求爱情不畏强暴。遇见困难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胆识过人,也更衬托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崔莺莺对他的了解,也获得了崔莺莺的芳心,为后面他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打下了基础。张生对崔莺莺的爱情追求中间经历了很多磨难,因为他们出身地位的差距,尤其在封建传统社会讲究门当户对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张生的这种敢于打破常规更加显得难得可贵。还有的是他本以为救下崔莺莺之后凭着崔老妇人的许诺就可以和崔莺莺在一起,但没想到的是崔老妇人又让他考取功名后才能把崔莺莺嫁给他,虽然这个要求有着很大的难度他也没有放弃这个能和迎娶崔莺莺的机会,这也体现了他的不屈不挠、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为了获得红娘的帮助他不惜下跪恳求红娘,这也说明他能屈能伸的个性,也体现了他对于爱情的忠贞。总之对张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红楼梦》和《西厢记》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一)林黛玉、薛宝钗和崔莺莺的性格比较

通过以上对林黛玉、薛宝钗和崔莺莺的形象分析,我们可以来对她们进行一下比较。首先从出身背景来看,林黛玉的出身是比较凄凉的,从小就寄托在别人家这也和她后来敏感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相反薛宝钗和崔莺莺都是属于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都深受封建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们的影响很大,但崔莺莺对于爱情的追求要比薛宝钗更大胆些,这也是她最终获得幸福的原因,虽然都是受封建思想教育长大的两个人,崔莺莺更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薛宝钗是一位知书达理、遵守三从四德、把家族和父母的使命放在了第一位,在爱情选择面前她就显得较为被动。两个同样出身的传统女性但他们的命运结局却是不一样的,在崔莺莺的身上我们寄托的是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相反在薛宝钗的身上我们留下的只能是惋惜和同情,还有就是对封建社会传统对女性迫害的那种痛恨。再来说一下林黛玉,相比以上两位,黛玉给我们的多是高傲、刁蛮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她爱着宝玉最后却没有和宝玉在一起,这和崔莺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同样在封建社会尤其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男女地位的高低是有很大的不同,林黛玉面对的是强大的封建家族,而宝玉的特权地位正是这个强大的家族所给的。崔莺莺本身就处于优势地位,她所要冲破的只是来自于父母的束缚,显得更容易些同时张生的考取功名也符合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还有的是薛宝钗相比林黛玉更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塑造自身形象、如何取得大家的接受和喜欢,她相比黛玉要沉稳包容,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相反黛玉的性格九比较单纯,她不愿受约束,敢怒敢言和讨厌鄙视那些世俗之人,这也让她赢得了宝玉的爱情。总之二人在性格上的不同也就使得她们命运的不同,我们不能下结论说谁对谁错,在她们的身上都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贾宝玉和张生的性格比较

贾宝玉的身上有叛逆精神,表现为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等等。但他毕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身上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比如他对封建思想、观念、道德、礼教的主要方面有时不持反对态度,对于父辈和贾母等人十分顺从,对于忠君和孝亲十分重视,与年轻女子的交往是讲究平等的,但有时还会摆出少爷姿态对待他们,最后与黛玉的爱情也无法坚持的走下去,种种迹象表明其叛逆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叛逆中有妥协倾向。张生是一个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它把爱情看的比功名重要,轻贱名利、忠于爱情。他还有一股“风魔”的傻气,比如第一次见到红娘就自报家门,傻的可爱被红娘称为“傻角”。但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所以红娘又叫他“银样蜡枪头”。他们二者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不同的是二人的出身不同,张生德叛逆显得可歌可泣而贾宝玉的却显得有些无力,这是因为贾宝玉所反对的也正是他所依靠的,他不能做到很封建传统的完全割裂。张生想通过考取功名来获得属于自己的爱情而贾宝玉恰恰正好不愿意考取功名来迎合家族的需要,这和他们的出身不同有着还跟大的关系,张生为我们演绎了一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同时也为他们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喝彩,相反贾宝玉则是封建腐朽制度的牺牲品。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作者塑造他们二人形象的目的,在贾宝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也是曹雪芹对于自己的真实写照。而王实甫则是希望塑造张生这样一个为了爱情不怕牺牲的形象,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

《红楼梦》和《西厢记》是曹雪芹和王实甫留个后人的一份伟大文学作品,他们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代表性,为后世文學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借鉴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M]. 郑州: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刘精.浅析《西厢记》的人物形象[J].文学教育(中),2010(09)

[4]陈娇.《西厢记》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速读(上旬),2015(06)

篇5:《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一、故事反映的主题

大家知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神话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这类作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也同样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只不过,它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已。

自唐代玄奘取经的历史事件以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这些书籍出现以后,宋、元至明初几百年问关于取经故事的民间口头传说以及话本小说和杂剧,使西游取经故事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文艺形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在长期的故事流传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地改造和丰富原有故事的情节内容,同时也把他们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封建社会的观察和认识,对于封建社会里种种丑恶势力的批判和斗争,乃至他们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愿望注入了取经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不仅直接继承了有关取经故事的民间文学的题材,而且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使这部神话小说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描写中常闪烁出可贵的思想光彩。譬如小说第四十五回孙悟空对着一群司雷电风雨之神发号施令:“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鸣电灼。”那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充分写出了孙悟空在自然之神面前的雄伟气魄和强大威力。这些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

民驾驭自然的热烈愿望和人定胜天的乐观精神,这是古代人民“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表现。

二、对文中主要人物的评价

唐僧

唐僧,俗姓陈,法号玄奘,唐太宗指“三藏”取号,赐法号为三藏。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取名为:行者、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为人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为寻求长生之道,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金丹术、地煞术,七十二变和觔斗云(又作筋斗云)本领。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

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最终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为人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但有些自恋自大。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府。因调戏嫦娥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小姐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温和善良的,而且富有人情味。

沙和尚

篇6:《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关键词:窦娥;性格;社会;悲剧

本剧四折为一楔子,而第三折可以说是剧中最精彩的一折。本折将故事中窦娥的人物性格的转变与心里的变化描绘到尽善尽美!

故事的起因是很明确的,与其说是窦娥的命苦,不如说是当时处在元蒙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背景,所引起的悲剧发生。当时汉族文人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元代统治者本是游牧民族,重武轻文,歧视汉人,更贱视儒者。当时社会人的地位分为十等,有所谓“七匠、八倡、九儒、十丐”之说,文人被贬到社会最底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元代的文人却遭到前所未有的轻视。曾有人感叹道“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作为世人,他们唯一能跻身庙堂的捷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现实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条进身入士的坦途。在他们入士的旅途中到处丛生着荆棘,他们经受着四面楚歌、进退无路的理想幻灭的严重打击。这就引入了窦天章卖女的故事。

窦娥3岁无娘,7岁被父亲卖入蔡婆婆家,17岁守寡,20岁被斩。从小就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的她,即使深受命运的百般折磨,可依然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期盼着与父亲的早日团聚,与丈夫梦中团圆。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是一位知性、善良、贤良淑德的好媳妇。窦娥所遭受守寡的苦楚本以为是最坏的结局,可老天依旧不做美,要让她背负下毒药死公公的死罪!逼得窦娥丧失了善良的本性。在这一折的开头写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由此已经可以看出窦娥的心理已经在产生变化。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指天骂地的,人们认为天与地都是灵魂的象征,是可以替人主持公道的,更是不可骂。而在这一折的开头就出现窦娥指天骂地的一番话,就更能体现出她心中的冤屈,从这里就已经能反映出窦娥的性格一直在产生量的变化。下一段更是骂天地骂的厉害,在人们心中神一样的天地,已经在窦娥心中变成了怕硬欺软、部分好歹的小人。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受到神权思想的影响,认为“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的指责天地黑白不分,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鬼神大胆的谴责和对天地的斥骂,实质上是对现实黑暗社会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在去刑场之前,刽子手询问窦娥有没有亲人要见的时候,却能反映出窦娥的本性善良与对婆婆的孝道。她求刽子手带她走后街,只是害怕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的样子心疼。虽然当时窦娥恨透了天地,但是内心还是无比单纯善良,临死前还能够估计婆婆的感受,真是一名孝子。自己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然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能体现出窦娥的冤屈,她的反抗精神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女子竟然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官府是多么的腐朽。当窦娥见到婆婆之时,提到了那碗下了毒药的羊肚汤其实是张驴儿想要药死婆婆,而在得手后想要霸占她为妻,婆婆却将那碗汤给了公公喝,不慎药死了公公。在这里,能从窦娥说的这一番话中读出更深一层的含义,其实窦娥是有些埋怨婆婆的,怨她再嫁,却不顾及她的感受。可是内心对养育她多年的婆婆心存感激,对她无比敬重,更是有养育之恩谨记在心,才有了下一句“我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这时候窦娥的心里可以说是百般委屈与无奈无处诉说。想怨不能怨,对她来说婆婆的养育之恩胜过一切。

其实,窦娥这个角色很是吸引人,她有一些西方人的思想在里面,窦娥在临死前还在劝慰婆婆,不要怨气冲天了,都怪自己时运不佳,才会背负这样的冤屈。在这里窦娥是相信命运的,而当时的社会,只有西方人才会有相信命运的说法,所以说窦娥虽然经历的都是些大事,却还是会怀着一颗少女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越发显得珍贵,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就在刽子手喊到,时辰到时,窦娥的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许下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她希望到了刑场,人们能够立刻看到她的冤屈,这一誓愿反映了她不屈服的性格。第二桩:六月飞雪,他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映,对于她的冤屈老天能看得到都能替她喊冤,反映出她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这第三桩誓愿:大旱三年。这桩誓愿表明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为她平反。从这一桩誓愿可以看出窦娥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窦娥许下的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深入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而却在作者笔下都一一应验了,难道真的是天从人愿,来证明窦娥的冤情么?其实不然,作者运用了超现实的浪漫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分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愿望。这既是本折的高潮部分,更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一个善良的女子转变为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从窦娥的性格上我们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句话是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更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形成窦娥冤情的社会根源。作者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赵宗来.窦娥冤》三题[J].丹东师专学报,1997(02).

[2]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4.

篇7:《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关键词:宫本百合子;乙女;无产阶级运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54-02

宫本百合子(1899-1951)是日本著名的無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东京,原名中条。父亲中条精一郞是日本有名的建筑师,母亲葭江是明治著名的国粋主义学者、日本弘道会的创立者西村茂树的女儿。葭江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受时代的制约,只好将自己的文学梦想寄托于女儿百合子。宫本百合子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在少女时代熟读了俄国文学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17岁的宫本百合子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贫穷的人们》,被誉为天才少女,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宫本百合子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向无产阶级的转变。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

《小祝的一家》发表于1934年,是宫本百合子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是宫本百合子文学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正处于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解散到被镇压的大约12年间。《小祝的一家》是以当时日本著名无产阶级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写成的一部作品,描述了他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今野大力在旭川的一家邮局工作,当时,左翼杂志寄往邮局,警方下令禁止,反而令当时的今野大力对这些杂志产生了兴趣,他开始阅读这些刊物。受左翼杂志的影响,他参加了无产阶级作家同盟。1932年春天,文化运动遭到镇压,许多作家被检举,今野大力也是其中的一个。

而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勉是一个诗人,可在当时的社会诗人是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的。他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处境并不安全。由于曾经被检举患上病痛,此时家里已是家徒四壁。他收到父亲贞之助的来信,责问他为何不再寄钱来,抱怨光子已经成为家里的累赘,扬言若再不寄钱就将光子打包寄给他。贞之助靠每天到街上卖豆丝维持生计,勉的弟弟勇在一家银行当小勤务员,妹妹绚子一直疾病缠身,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顿。起初,勉也向家寄钱,但是后来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收到父母的来信后,勉与妻子乙女商量后将老家的5口人接来东京生活,一下子增加了5口人,生活变得更加困窘。勉因为工作原因受到压迫,不得不搬出另住,乙女在吃茶店当女侍支撑着一家。贞之助起初瞧不起儿子,觉得他年近30还一事无成且生活清贫,着实没有出息。可是住到一起后,他亲眼目睹和亲历了许多事情,加上乙女在一旁的劝说,贞之助慢慢理解了自己的儿子。他明白了儿子工作的价值,正在为改变这个社会而努力,现在的贫穷是因为社会不好。小说真实地描述了这7人的家庭生活,歌颂了在贫穷生活中夫妇间忠贞爱情。

二、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乙女是一家肉铺的闺女,在这家医院当看护生。勉作为家中的长子,自幼承担赚钱养家的任务。从两人的家境来说,乙女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勉。相识之后,勉常借一些杂志给乙女看,乙女怀着很大的兴趣阅读,甚至要求借阅马克思的《资本论》。阅读这些杂志对于乙女而言无疑是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乙女未必能够理解书中的意思,当勉问她看明子了没,她加重语气回答:“不明白!”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从渴求知识、敢于挑战这一点来看,她有一种不服输的品质。相识发展到结婚时,勉认为自己不是娶牲口,也并不想把心爱的人变成自己的附属品,他十分尊重和爱护乙女。在日本社会,女人嫁给男人后便是男人的附庸,男人是天,女人处在从属地位。而勉的思想比较进步,他认为结婚不是为了谁依附谁,两个人在家庭是平等的。而乙女也是一样,坚持不要男家聘礼,说如果不答应的话就出走,结果就真的跑到当时已身在东京的勉那里去了。由此可看出乙女对勉的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是一名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独立女性。

勉在无产阶级文化团体里工作,被检举后由于挨了一记很重的耳光引起了中耳炎。乙女为了为了治愈勉的病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照顾勉,只好把光子送到爷爷家。最初她也能稍微汇点钱给他们,到了晚秋她也用毛线打了斗篷寄给光子,后来,生活越发贫困,也就无法接济家用了。面对贫穷的生活,自始自终,乙女都没有过一丝的抱怨。将老家的人全接到东京后,7口人生活在一起后,生活愈发困难。绚子患上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不得不住院治疗。于是只能让贞之助去找在东京唯一的亲戚堪吉帮忙,为绚子治病。此后,堪吉的第三个老婆阿石便不时地来串门,并常以恶言戏弄乙女以及阿真。阿石虽为她们揽来一些针线活,但也从她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少许工资中强收份子钱。乙女下定决心去当吃茶店的女侍,一是为了离阿石远一点,二是因为勉为了能够安全地进行活动迫切需要另找住处,需要一笔费用。勉在乙女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搬到别处了。她深切感受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和勉的价值,她没有因为丈夫的离开而抱怨。由此可看出乙女是一个坚强且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她默默地为勉奉献,无论勉做出怎样的决定,她都理解,更不愿给他添麻烦。

贞之助是个有些迂腐又有些持强的人。当勉不再寄钱来时,他就写信责备勉并要挟他。当他来到东京与儿子共同生活后,他从心里是瞧不起勉的。当勉上班出门时,他不会多看一眼;对于勉快到30岁了却还穿着磨损的大衣上班,过着如此清贫的日子它打心眼里瞧不起,认为勉没有出息。后来,贞之助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态度才开始转变。巨大的贫富差距、富人对穷人的欺压、为给女儿绚子治病他到处求人,贞之且助觉得如果变成勉说过的世道可就好了,他认识到儿子所做事情的价值。

三、乙女与宫本百合子

乙女嫁给一位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丈夫,生活困窘不说,还时常面临很大的危险。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遭受到迫害,家人也跟着生活在惴惴不安中。家里少得可怜的一点钱也必须用于丈夫上下班的交通费。全家人的饮食状况非常差,比方说做酱汤时为了减少酱就多加了几把盐。乙女为了使丈夫干好革命工作,把家庭的担子全部压在自己肩上。

乙女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宫本百合子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下层贫苦人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许多作家开始转向,她依旧坚持自己的文学道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不仅如此,她还着力妇女文学创作。宫本百合子的多部小说都是以自己的亲身亲历为素材创作的。她呼吁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由,实现自身价值。《小祝的一家》虽以日本著名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歌颂了不畏困难、勇敢奋斗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者,但同时也赞扬了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背后辛勤付出的人。宫本百合子1932第二次结婚,嫁给了比自己小9岁的宫本显治。宫本显治致力于无产阶级运动,1933年被捕入狱。而宫本百合子自己也遭到检举、入狱及禁止执笔。即便如此,宫本百合子并未屈服,在丈夫被关的12年中,两人书信往来频繁,这无疑是夫妇间纯洁真挚爱情的最完美写照。对丈夫充分信任、不畏强暴、默默付出的乙女正是宫本百合子化身。

本文结合小说创作的背景对《小祝的一家》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人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夫妇间忠贞的爱情,同时揭露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所带的不幸。

——————————

参考文献:

〔1〕宫本百合子.宫本百合子全集(第四卷)[M].新日本出版社,昭和54年.

〔2〕蔵原惟人.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论[M].新日本出版社,1990年.

〔3〕本秋多五.宫本百合子研究[M].新潮社,昭和32年.

篇8:《药》的主题、主要线索和主要人物

关键词:葡萄;肥药减量控污;示范;成效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65-02

葡萄是产量高、需肥药量大的作物,以往种植户为获得高产和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不顾肥料边际效益和农药抗性等,进行大量的肥药投入,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减少肥药成本,保护山区美好环境,同时重点保护虞绍平原区域性供水专用水源小舜江的良好水质,绍兴市柯桥区不断加强对其上游保护区的主要作物实施肥药减量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现以“舜姬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肥药减量示范控污为例,将其主要技术和做法总结如下:

1 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摸底,全年共采集土样25个,分析土壤养分常规5项共计125项次,了解园区土壤的氮、磷、钾等土壤养分现状和供肥特点;二是加大有机肥的应用,设立有机肥和空白对比试验;三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行统防统治,采取新型物理防治方法,引进低毒高效农药。合作社内共建立大型示范方2片,结合“阳光工程”、现场会等举办各类培训班7次,发放施肥建议卡532张。通过这些具体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肥药减量控污技术的进村入户到田。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在园区内均匀布点,采集土样25个,主要对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该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g/kg,变幅在18.9~42.3g/kg,居中等水平;全氮平均含量为2.15g/kg,变幅在0.8~3.55g/kg,居等水平;有效磷平均含量为7.3mg/kg,总体偏低;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3.2mg/kg,居中等水平;pH在5.7左右,略酸。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建议以下针对性施肥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磷肥投入,最好选用钙镁磷肥,既可解决土壤略酸的问题,又可增加葡萄对钙、镁元素的需求;适当补充钾肥和增加秸秆还田用量,以维持葡萄对钾的高需求量。

2.2 有机肥施用技术 有机肥可培肥土壤,促进葡萄生长,增加植株抗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同时对促进葡萄的商品性提高起积极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施肥措施如下:(1)现在市场上商品有机肥较多,运输施用较便利,建议施肥量为200kg/667m2左右,入冬前作基肥施用,尽量与土壤拌匀入土。(2)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如稻田多余的秸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墒值,减轻杂草的发生危害,冬季还可以保温防止冻害发生。(3)发展绿肥种植,园内套种紫云英、肥田萝卜、肥田油菜等绿肥,待盛花期翻入土中。

2.3 绿色防控技术 (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及时绑蔓、摘心,修剪副稍,改善园间通风、透光条件,清洁田园,刮除老蔓老皮,中耕除草,病虫枝叶果实一律带出果园集中烧毁,压低病虫发生基数。(2)物理防治:4月上旬在果园内安装黑光灯、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糖醋液诱杀害虫;利用黄板诱杀葡萄叶蝉越冬代成虫;于傍晚金龟子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习性人工振落捕杀。(3)化学防治: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连片果园实施统防统治,虫害要确定发生期和发生量,如:绿盲蝽防治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叶蝉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后施药,病害要以防为主,施药不脱节,在发病前期,视气候条件定喷药时间和喷药次数,同时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和当地实际,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工作措施和技术要点,同时精心挑选有多年实践经验和责任心强的负责人和实施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基础工作,确保技术到位 为切实做好肥药试验示范,应十分注重基础工作,严把试验示范关。所有肥料、用药均统一购买,并精确测算计量;施肥施药操作均由专人负责,按时保质,并监督施用;所有施肥药数据及农事操作均有详细记载;同时注重加强水分等栽培农事操作管理,确保其他因子不影响试验效果。

3.3 加强宣传培训,扩大影响范围 为强化示范效果,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施肥建议卡等方式让农民听到、看见;二是在示范区树立专门的示范牌,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常规用药和推荐用药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场展示给农民,让农民看得到、有比较、学得快、效果好。

4 主要成效

4.1 经济效益 通过试验示范分析,测土配方施肥区比农民习惯施肥区平均减少化肥用量3.5kg/667m2,计14.3元/667m2,推荐用药比常规用药省16.5元/667m2,节约肥药开支30.8元/667m2;同时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推荐施药平均产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15.2kg/667m2,以3.0元/kg计算,平均增收45.6元/667m2。

4.2 生态效益 通过减少不合理施肥和用药,尤其是减少了氮肥的用量,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助推“清水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3 社会效益 农民对节本增收技术肯定,同时肥药减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起促进作用,促进了小舜江水质的保护,社会反响较好。

5 展望

随着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提出和全面推开,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并纷纷行动,农技推广部门将减少肥药投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作为主要工作抓手,柯桥区则将保护小舜江源头水为突破点,不断加强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若将此项工作长效化,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将工作落到实处:

5.1 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 肥药减量控污技术是一项既节本增收又保护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推广该项技术是一项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工作能顺利开展。

5.2 加大对适宜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肥药减量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集成技术,因柯桥区山区、平原、海涂均有,地形多样,土壤种类繁多,气候变化无常,作物品种不统一,因此,需加大对不同适宜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3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肥药减量控污重在体现社会、生态效益,同时又要兼顾农民的经济利益,达到三者兼赢,在项目实施初期,要大力宣传该项工作的长远效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让广大农户乃至全体社会认识到该项措施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更好地保持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促进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推广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安全教育篇一下一篇:《谁说没有规则》四年级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