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模板

2024-07-21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模板(通用4篇)

篇1: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模板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公共物品

预算外资金

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

国债负担率

纵向财政缺口

扩张性财政政策

二、简述题:(三题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

2.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3.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三、论述题:(两题选一题,每题30分)

1.根据瓦格纳法则的原理,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特殊性。

2.论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改革。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从商品和服务需要的主体来看,有的是各社会成员的个人的需要,有的则不是某个个别人的需要,而是一种集体的社会性的共同需要。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渠道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给的主渠道是市场,即凡是市场上有的东西人们可以到商店里购买。但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非排他性;二是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公共物品在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收益者;其次,有些公共物品技术上不易排除他性原则,但是排他性实施的代价太高,远远超出了排他后的益处。由于存在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便车者”,导致其补偿的不足,从而使之供给出现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再增加一个消费者时的边际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在公共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共品多分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是零。在公共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中,非排他性是公共品的基本属性,而且非竞争是由公共品的自身的因素决定,而排他性则是由外生因素决定。

2.预算外资金

答: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范围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在国家财政尚未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专款专用。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以预算外资金收入也是来源于收费,不过是预算外收费。

3.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

答: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Eg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 代表GDP 增长率,ΔGDP代表当年GDP 比上年GDP 的增长额。

4.国债负担率

答:由于国债的应债来源,从国民经济总体看就是GDP,所以,国债规模通常是用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称为国债负担率。

5.纵向财政缺口

答: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弥补。其中也包括地方财政上下级之间,上级财政(如省)对下级财政缺口的弥补。弥补纵向财政缺口,也称为纵向财政均衡。

6.扩张性财政政策

答: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是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两者相比,前者的扩张效应更大一些。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会直接增加总需求,增加支出的乘数效应大于减税的乘数效应。减税政策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同时,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其扩张效应也不同。流转税的减税在增加需求的同时,对供给的刺激作用更大,所以,它的扩张效应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面。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减税,主要在于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它的扩张效应体现在需求方面。在增加支出与减税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效应虽然更大,但可能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二、简述题:

1.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理论依据。

答: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由于这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一类的活动,而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面免费服务。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卫生条件以至于疾病却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极大的威胁。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甚至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风险的侵袭,这样就会陷入“贫困的循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为,卫生保健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特权。政府卫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2.简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或者说,税收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我们以下图来说明。

图中,水平轴和垂直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下图来说明。

仍假定政府不征税或征税前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为AB,最佳选择点仍为P1。现假定只对食品征税,税款为BE乘以食品价格,对衣物不征税。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移至AE,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3,切点为P3。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3.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答:我们运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简单的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

C+S+T+M≡C+I+G+X …………………………(1)

恒等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额M组成;右边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出口额X构成。这个恒等式可以理解为:不论经济处于何种状态,在给定的时期内,作为总供给的收入流量恒等于作为总需求的支出流量。政府的所有支出,无论是赤字支出还是非赤字支出,都汇入支出流量而构成总需求。根据恒等式(1),我们可以列出描述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

G-T≡(S-I)+(M-X)…………………………(2)

恒等式左边表示预算收支平衡状况,这个预算恒等式可以理解为: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贸易经常账户赤字。为使该恒等式表达的经济含义更容易解释清楚,我们从一个封闭型经济讨论起。即:M-X=0,有G-T ≡ S-I…………………(3)

即: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

这个公式表达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一个部门的赤字正是另一个部门的结余。政府预算的赤字,可以由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结余来抵补。按照恒等式的逻辑,财政赤字的增加,可以不影响需求总量,因为弥补赤字的资金可以来源于民间的储蓄结余。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多支出的那一部分,正是非政府部门少支出的那一部分。因此,赤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总需求,而不改变需求总量;如果财政赤字超过储蓄、投资账户结余,那么,赤字就会以增加新的需求的方式叠加在原有的总需求之上扩张总需求。

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中,财政赤字不仅可以用国内结余资源来弥补,还可以动员国外资源。假定M-X>0,即贸易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这表明一部分国外资源流入国内以补充国内总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谁动用了这部分资源,则取决于S和I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

(1)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有结余,资源净流出。政府既动用了国外资源,也动用了国内结余资金。赤字同时以两种方式加入总需求:用国外资源弥补的赤字,会以增加新的需求方式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使总需求扩张;用国内结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会以替代支出的方式嵌入原有总需求中,总需求结构会被改变,但总量不变。

(2)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等于投资,这个部门既不占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也不为其他部门提供结余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动用了全部从国外流入的资源,且国外流入的资源数量与财政赤字相等。这是财政赤字由国外结余弥补的例子,全部赤字都会以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在这种情况下,S=I,M>X与G>T的组合。

(3)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投资账户也出现赤字,需要筹资弥补。由于政府也处于赤字状态,因此,两个部门都必须从国外筹集资金,所有的赤字都会使总需求扩张。假定国内的储蓄与投资的赤字等于贸易经常账户赤字,则财政便无资可筹,这也是一种排挤效应,是民间投资排挤政府支出的排挤效应。

从以上的恒等式分析,对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简略的结论: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的、正确的结论。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不过是总供求平衡一种手段。

(3)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说是属于市场行为,也就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三、论述题:

1.根据瓦格纳法则的原理,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的特殊性。

答: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的规模,或者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1995年以前这段时间内,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8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简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于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必然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而且我国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滑的速度过快,下降的幅度过大,1979-1985年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但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逐年下滑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我国经济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降,是因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长,上述的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改革之初财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中止,转而趋于回升。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边际倾向以及由二者决定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都是于1996年停止下降,1997年开始回升,特别是自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回升速度较快。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却已远远超出美国,这是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2.论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和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改革

答:早在18世纪,现代财政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了“退税”及其原理,他认为:商人和制造业者不以国内市场为满足,而谋求最广大的国外市场,但由于他们的国家在外国没有管辖权,他们只好请求奖励输出,“在各种奖励中,所谓退税,似乎是最合理的了。在商人输出时,退还本国产业上的国产税或国内税的全部或一部分,并不会使货物的输出量,大于无税时货物的输出量。这种奖励,不会驱使大部分的资本,违反自然趋势,转向某一特定用途,但却会使课税不至于驱使这部分资本中的任何部分转到其他用途去。这种奖励,不会破坏社会上各种用途间的自然平衡,但却会使课税不产生破坏这种自然平衡的作用。这种奖励,不会破坏社会上劳动的自然分配,而会保存这种分配。在大多数场合,保存这种分配是有利的。”显然,斯密从政府鼓励出口和退税不干预自由市场经济的角度,论述了出口退税对于出口商的重要性,他的出口退税“中性”思想成为了20世纪后各国制定退税政策的基石,“退税”这个经济概念从此正式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此后,随着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又从不同角度对出口退税理论进行了诠释,但总的来看,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基本上是围绕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而展开的。

出口商品的国际重复征税,是由于进口国在产品的最终消费阶段还要征收间接税导致的。例如,中国的彩电在国内已经征收增值税,如果向美国出口,在市场上销售时还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则将产生国际双重征税的问题。根据本章第一部分的国际税收理论,国际重复征税会导致税收超额负担和社会净损失增加,鉴于对消费商品征税一般遵循属地原则的考虑,出口国通过退税来避免双重征税,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消除国际重复征收符合国际公平竞争原则。出口国政府之所以愿意退税,除了遵循国际税收间的惯例,更主要的原因是双重征税会使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鼓励出口,各国政府愿意在WTO允许的范围内对出口产品少征税和不征税,而出口退税就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韩国和中国都出口彩电,假如韩国对出口的彩电不征间接税,而中国政府却对出口彩电征税,那么,中国彩电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力就减弱了,中国政府通过出口退税将直接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使中国产品和国际产品在韩国市场上处于公平的竞争地位。

出口退税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解释。从经济理论来说,对于一国经济来说,净出口增加能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而出口退税是对出口贸易的有力支持,因此出口退税对本国GDP的增长有巨大的贡献作用。同时,出口贸易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扩大了税基,使得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客观上承担了因出口增加而需要的退税额度。只要这个循环机制不被打破,那么退税、净出口和GDP三者的互动增长关系是可长期保持的。从实际看,出口退税已成为一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推进器,我国近年来不断提高出口退税率带来出口增加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就是最好的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制定国际贸易原则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而出口退税制度也正是WTO在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等一般自由贸易原则下所倡导中性原则的体现。WTO坚持的中性原则的精神,是以不干预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运行为基本出发点的,出口退税一方面为了鼓励产品出口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克服重复征税,实行消费地征税原则。在WTO的规则之下设置中性的出口退税制度,是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必然的选择。在反对政府补贴政策的前提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增进出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WTO对出口退税的要求体现于原关贸总协定的第6条款:“一缔约国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不得因其免纳相同产品在原产国或输出国用于消费时所须缴纳的税捐或因这种税捐已经退税,即对它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可见,只要一国政府对某种产品的出口退税额度不多于其国内所征额度,就符合WTO规则的要求,不会导致成员国报复。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退税、净出口、GDP、财政收入与的外贸出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循环机制,它们的协调互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变量间的互动链条遭遇阻碍,出口退税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局面就会受到影响。我国以往对出口退税制度设计地不尽合理,因而形成近年来连续出现拖欠出口退税的问题,使得变量间阻碍加剧。

拖欠出口退税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制度性的缺陷,诸如:(1)退税计划管理脱离实际,年初确定退税计划指标,作为每年财政收入的减项,一旦该年的出口贸易大幅增长,超出计划退税指标则无力支付。(2)其1994年分税制改革规定,新增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部承担,中央财政不堪重负。(3)地区间外贸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90.%以上,由中央财政全部承担出口退税,实际上给富裕地区加大一笔“隐性转移支付”,拉大了地区差距,而且加重了中央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负担。(4)出口退税按增值税的名义税率实行零税率,但实际征收税率低于名义税率,也加大了退税负担。(5)退税机关与征税机关分离,信息交流不畅,管理疏漏,骗税行为屡见不鲜。(6)许多地方不是严格执行“免、抵、退”,而是“先征后退”,导致中央退税指标上升。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形成出口退税欠税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的周转资金短缺,增加了出口成本,也涉及中国投资环境的信誉,影响引进外资的速度和效率,还引出“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使得退税问题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国家、企业、银行之间的“三角债”。由此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欠税的现状,已经不仅是一个出口贸易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经济增长和财政金融稳定的重大政策问题,表现给予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二)2003年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

国务院于2003年10月13日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定”,确定了未来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原则:“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对历史上欠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确保改革后不再发生新欠,同时建立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推动外贸体制深化改革,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效益,促进外贸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的具体内容是:

(1)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2)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3)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比25的比例共同负担。

(4)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代理制发展,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整体效益。

(5)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对截至2003年底累计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和按增值税分享体制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中,对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采取全额贴息等办法予以解决。

这次退税改革的意义在于:不仅理顺了出口退税机制,还通过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来引导国家外贸出口结构乃至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真正使出口退税制度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同时,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将有利于平衡中国国际收支,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当然,也不能忽视出口退税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从历史情况看,伴随着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出口增长率会出现较大的反向波动。比如,1995年7出口退税率曾由16.63%下调到12.86%,调,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下降到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4。,1999年7为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退税率曾由12.56%上调到15.51%,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个百分点,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接近7,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不可忽视,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克服这种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保证外贸的正常发展。

篇2: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模板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立宪阶段,决定公共物品的决定规则,即按照什么原则吧社会成员的偏好加总起来、确定公共物品量,什么原则确定各阶层负担的税收。

立法阶段,在规则范围内展开集体活动,形成集体决议。

行政司法阶段,按照集体决议,由政府机构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完成税收分摊。

6、简述两种不同类型公共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或称耗尽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商品、公共工程、劳务的方式占用和消耗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各部门的各种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自身并不消耗社会资源,而是将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间转移再分配.购买性支出产生资源配置的作用,转移性支出产生收入分配的作用.购买性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对商品劳务扥的购买使这类社会资源流入公共部门,一位私人部门无法使用这些资源,公共部分的购买性支出替代或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转移性支出并不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源,只是在社会成员间加以调节,更好的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7、分析推升公共支出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瓦格纳从经验中总结,随着人均收入的人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政府职能的扩大和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形式这些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司法制度和执法部门; 人口增长和生活密度提高,导致外部性的拥挤,要求公共部门加以干预和管理。

人们收入的提高,对教育、娱乐、文化、健康的各方面的公共物品需求增加,而这种需求的增长比国民收入的增长更快。

政府直接参与生产的活动也增加了,一些新行业要求大规模的投资,这类投资是私人部门不远或不能实现的。

8、简述转移支付的分类及特征

转移支付,指政府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1)税收返还,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名义上有中央财政收入,实际上返给地方财政。

2)财力性转移支付,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中结算财力补助。

3)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战略设立补助资金,重点用于相关公共服务,地方财政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9、试述公共预算的分类及制定程序

公共预算,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政府级别不同,分中央公共预算,地方公共预算。预算编制程序不同,分临时预算、正式预算、追加预算 预算内容不同,经费预算、公共投资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等 编制形式不同,分单式预算、复式预算。预算作用时间不同,分预算、中长期预算。收支管理范围不同,总预算、单位预算。

制定程序:确定预算项目的目标,编排实现预算目标的方案,按照预算方案进行预算安排。

10、中国政府复式预算的构成分哪些部分

复式预算是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应的预算形式,反应预算资金的流动、流量,资金的性质和收支结构。我国主要分经常预算、资本预算、专项资金预算。

经常预算,反应税收收入和政府一般活动的经常费用支出,采用政府会计账户收支对照。资本预算,反应债务收支、公共投资,采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专项资金预算,反应各项专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11、政府收入可以包含哪几种形式

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资金,其范围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狭义的政府收入仅指国家预算内收入。

高培勇讲,政府收入包括财政收入(税、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企业的部分利润)四个部分。

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事业收入、外事服务收入、捐赠收入

12、简述税收的三性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强制性,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利强制征收,而非自愿缴纳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进行任何补偿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前通过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征税比例,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13、简述税种的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分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按课税标准,分从量税、从价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价内税、价外税。隶属关系,分中央税、地方税。五大类,28个税种。

1)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3)资源税,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

4)财产税,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辆购置税、契税、车船使用税 5)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

14、简述税收中性和税收效率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应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二是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效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

15、简述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循环运动

三部门的国民经济,包括居民、政府和企业。政府经济职能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并与家庭、企业发生经济联系。税收从家庭部门分得收入,由在产品市场上消费生产的产品。(画图)税收对生产进行资源调配、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消费进行资源调整,对积累进行再分配。国民经济循环分为生产、分配、使用、积累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税收安排。

16、公债与税费收入相比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公债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借公信力和政权稳定性、财政收入的持续性,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的格式化债权凭证。税收产生的较早,而公债出现的较晚。

公债是国家信用、购买人自愿的,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公债是有偿的,税收是无偿的。公债是财政预支,而税收是真正的收入

与税收相比,两者都是国家取得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税收是国家满足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而公债则是一种补充。

17、简述中国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构成

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指在财政体制上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它具体规定了各级政府筹集资金、支配使用资金的权力、范围和责任,使各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有责有权。

一是收入关系,涉及到上下级政府中的财政收入划分;

二是支出关系,涉及到上下级政府中的事权划分,支出关系的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三是转移支付的关系,涉及到上下级政府之间财力的集中、补助和转移等。

18、什么是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控制财政收支规模的指导原则、相应措施。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增加财政支出为主的扩张性政策,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措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扶持产业升级,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没有实现减税政策、而是加强税收征管、适度提高税收占GDP比重,优化支出结构,增加收入用于更多公共需求。

19、财政风险主要是指什么

财政主体不适当的财政活动,给进一步的财政活动、社会经济带来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外部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导致财政资金遭受损失和财政运行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包括内生性、外生性财政风险。

原因如收入来源不稳定,可调控财力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公共投资的风险,预算赤字长期化、增长快,国债管理不合理,官员的道德风险等等。

20、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有何关系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财政赤字只是以替代方式嵌入总需求,不会增加总需求,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胀。但当政府举债,并在银行体系形成额外的信用扩张,增加M2的货币供应。

当政府举债,推动利率上升,央行为维持利率稳定,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最终将导致通胀。

当有的国家国债过于庞大,或者无法通过发行国债为赤字融资,政府可能直接增加货币发行、或向央行借款,结果也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

按照费舍尔的货币公式p=kM/Y,当货币流动速度相对稳定时,货币供应增加,价格就会上升,产生通货膨胀。

二、论述题

1、论述1994年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改革的总体思路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为加强中央政府对税收的控制,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提高地方征税积极性,调节地区间分配格局,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将税种划分为中央固定税、地方固定税、中央地方共享税。根据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

财政改革的总体思路

财政改革包括预算改革、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

1)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关系,按分支只是、收益范围和法制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通过立法、而不是行政干预,建立政府间权责关系的准则。2)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

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改革现行收费管理制度,聪哥本上遏制乱收费,理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3)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

中国“十三五”期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明确政府改革职能转变、合理定位的前提下,配合政府层级的扁平化和“大部制”取向下的整合与精简化,建立“扁平化”的财政层级框架,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县三级事权和支出责任,改进转移支付制度,按“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的原则,配之以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与必要合理的横向转移支付,建立内洽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税制改革;同时强化绩效导向。

2、为什么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民营部门按照价格机制提供,只能交由公共部门提供。

政府经济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公平和效率是任何时期公共物品供给机制都应坚持的两大原则。

公共产品供应的公平与效率,也体现在税收的公平与效率。

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平等征税,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依法纳税,征税的比例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体现受益者纳税、能力高多纳税的特点。征税效率应体现征税过程的效率,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提高。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阻碍了经济发展,公平是没有意义的。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失去公平,会挫伤个人的积极性,甚至引致社会矛盾,影响长远的发展,从而无效率可言。

所以公共物品的提供,要兼顾公平与效率。

3、预算改革涵盖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指出背后的难点

98年开始的预算改革,主要是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

当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不彻底,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管理脱节。背后主要是官员的认识模糊、畏难情绪,地方试点不规范,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

当前预算制度在当下中国最亟待解决的是全面规范、公开透明。

政府收入中,基金性收入、国有资本收入、社保费收入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预算改革使将所有政府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不能存在有利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第一,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预算制度。

第二,将新预算法落到实处,实施细则见面,绩效管理由点到面。

第三,要依托于现代税收制,增加税收负担的公开透明,逐步增加税收负担分配上的公平正义 难点有,1)税收收入结构是畸形的,间接税比例过大,政府收支与个人的关系模糊、难以界定。2)个人对预算缺乏直接感受,就不怎么关注。

3)历史发展原因,当前政府支出中关系民生福利的占比偏低,民众对预算的关注不大。4)历史上,自家财办自家事,和自己没关系 5)历史上,缴税是企业的事,与新时代不相匹配。6)此外,另外三张预算本的受益者缺乏公开透明的意愿。

4、如何控制公共支出无序、过快增长 财政支出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相对稳定。影响和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 1)宏观因素

经济型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的要求不同,但是财政收入的增长会影响个人、企业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因而财政支出的增长收到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制约。

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效率、政府干预的政策相应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但政治决策程序收到公共选择的制约,立宪、立法、行政和司法都来自公共选择的影响,进而控制公共支出。

社会因素,就业、医疗、城镇化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进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2)微观因素

政体内在机制和公共选择,要求财政支出在微观上额高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首付、政府采购制度等一些列财政改革,就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控制财政支出规模。

5、中国公共投资领域的短板在何处?有哪些新的举措正在补短板

对于竞争性市场投资领域,应尽可能优化市场环境,按照市场规律,清理僵尸企业,为投资不足的领域腾出更多资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客观存在,公共投资仍存在巨大需求。为防止杠杆率和金融风险过度上升,公共投资的原则是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找准公共投资领域中的短板,精准投资。根据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方向补民生短板

我国从传统消费品向服务消费转变的趋势将日趋明显。旅游、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是我国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这类产品的供给相对短缺,并且质量不高,迫切需要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加供给和提升质量。不过,这类产品呈现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在供给主体的确定和提供方式的选择上,仍然需要精巧的设计,避免低端重复和无效投资。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补科技创新短板

我国核心关键技术仍存在短板,需要坚定不移支持战略新兴产业,补上科技创新短板。通过奖励、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持续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关键技术研发,培育长期投资动能。

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计划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我国仍然处于经济空间调整和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建设的重大项目仍然有很多,优先安排农林水利建设、交通通信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物资储备建设等关系长远国计民生的项目。

根据绿色发展理念补绿色经济短板

增加绿色经济指标,将绿色环保的外部性内在化,引入资源税、污染税,碳排放权、绿色金融债等机制,培育发展绿色经济。

优化有效投资的空间布局,补区域经济短板

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经济结构调整不同步,投资增速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下半年扩大有效投资应结合城乡经济发展、东中西部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优化投资空间布局。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乡村振兴计划等。

补短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1)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着眼于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市场和制度优势,形成创新成果和不团推出和持续转化应用。

2)现代服务业和民生继续领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质量不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率。一行一页、一城一地,采取有力措施补短板。3)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4)着力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5)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 6)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

6、试评价中国政府收入体系的优势和不足

政府收入包括四个部分,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费收入、国有资本收入 中国政府收入占比较高40%以上,具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好的实现宏观经济调节。政府再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较强。

不足

1)结构不合理,税收收入中间接税占比70%较高,税收都可通过税负转嫁来影响物价,而人们对政府收支的感知很弱。来自政府性基金的收入比例太高,特别是土地出让金占比过大,具有不稳定和“土地财政”的各种财政隐患、经济发展弊病。

2)政府收入调节作用有限,收入负担不够均匀、不够透明。直接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有限,大量税源游离于征收范围之外,而间接税过造成实际的累退税,与累进税的公平原则不一致。3)广义宏观税负分布看,部分人群商品承担了过重税负,影响政府调控手段的选择,例如房地产市场上的广义税负很重。

4)政府服务有优化空间,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税收收入混库问题容易解决,国地税分社导致纳税人面对两套税务系统,增加缴税成本。多部门征管,不利于征管的规模效应。5)一般预算收入外的政府收支还不够公开透明规范。

7、营改增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哪些作用?需要注意哪些现实问题? 作用

1)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

增值税和营业税是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只是针对行业略有区分,税收征管带来许多麻烦,对产业链有重复征税。2)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

营改增后,允许进项税抵扣,许多服务部门从母体企业分离、服务外包越来越多,引导了社会专业分工

3)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一方面消除重复征税,另一方面税率较之前降低,为企业减轻了税负负担。4)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营改增,优化资源配置,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制度障碍,同时减轻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税负,为部分行业带来税负降低的优势,带动了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增长。问题

1)对地方财政收入有冲击

增值税中央地方共享,容易刺激地方政府上项目、盲目投资的财政利益冲动,同时进项抵扣机制,容易带来地区间争夺税源。

2)营改增后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修订相对滞后,发生征纳争议造成征管困难和成本。

3)营改增后,国税、地税之间税收征管的衔接问题。比如历史欠税的征缴,比如纳税人种类划分不一的问题。

4)营改增后,地税机关主体税种缺失,税收收入调整的问题,地税收入萎缩。营业税是地税唯一称为主体税的,去掉营业税大幅影响地税的收入。

8、中国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当前转型的难点何在

地方政府为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加上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形成了一种土地为载体,依靠出让土地所有权收入和土地相关税收、非税收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现象。

1)1994年分税制改革,“权利上交,事权下方”,中央和地方的在财权和事权上不对等,是造成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

2)财税体制不健全,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地方税体系建设缓慢,地方政府缺乏融资渠道。

3)土地管理制度不规范,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强大的控制权,能以低廉的征地补偿金获得无限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利,农民作为另一方,完全处于弱势。

4)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粗放的要求GDP的增长,调动了地方政府追求高速增长的意愿,而“土地财政”就成了地方最好掌控的手段,抬高低价、扩大财税、增速GDP。5)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对城市土地的需求,需求大于供给,导致地价的快速上涨。转型的难点:

转型需要改革现行的财税制度,平衡中央、地方的财权事权;改革土地产权及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

1)但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必然减少财政收入,需要新的收入源来支撑日益增长的支出,房地产税的开征面临以购房者的反对。

2)历史上的二元土地结构,制约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如何高效、公平的消除这一问题仍难以解决。

9、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对稳定经济运行起到哪些作用?未来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扩大内需

增加财政支出,特别是购买性支出,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2)调整经济结构

财政支出优化结构,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民生等倾斜,可以发挥结构调整作用。3)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形下,有助于支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和乘数效应

累进所得税可以随经济变化自动调节税收,在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下,福利支出会随着经济繁荣自动减少,一直需求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萧条自动增加,促进经济稳定。

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积极财政政策无疑可以扩大这种反向调节的作用。问题:

应注意政府干预失效的问题,主要是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职能越位等问题。特别是随着积极蹭着推进,财政规模扩大,对私人部门资源调节的作用干预加大,一方面影响个人、企业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10、防范中国财政风险有哪几个关键点?为什么财政风险可能转化为经济风险? 防范关键点:

1)扎紧制度的笼子,健全完善内控体系。2)强化执行的时效,有效控制风险点。3)严格内控监督,防范廉政风险。财政风险可能转化为经济风险的原因是:

1)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政策工具,基本职能之一是稳定和发展经济,平滑经济波动性。一但财政风险形成,稳定经济的智能难以发挥,无法对经济风险进行有效调控。

2)财政具有投资拉动、扩大总需求的作用。财政风险时,拉动经济的投资就缺少了政府的有效调节。

篇3:淘宝考题及答案

2、淘宝禁止发布的商品是?

【答案】外挂

3、女装/女士精品类目下,以下哪种行为属于重复铺货? 【答案】不同组合的孕妇装分别发布

4、标题中滥用品牌名称的商品是? 【答案】可媲美周大福的小金猪

5、违反交通法规的商品淘宝网禁止出售,以下哪种不属于该范畴?

【答案】电视机

6、以下哪类商品可以出售? 【答案】汉草

7、下列哪些商品不属于禁止发布商品? 【答案】qq无保号

8、哪件折扣券商品没有放错属性或类目?

【答案】商品为40元的帽子,放在价格区间为10元-100元价格区间的属性下

9、淘宝网禁止出售药品,以下属于药品的是? 【答案】香丹注射液

10、以下哪种情况属于属性错放?

【答案】苏泊尔汤锅 放在 爱仕达品牌下

11、同款商品不允许按商品大小规格分别发布的是? 【答案】内衣

12、以下哪些商品属于商品价格邮费不符?

【答案】芳香杜松果纤体紧实按摩精油1公斤120元邮费20元

13、以下哪件商品是禁止在淘宝网上发布的? 【答案】子弹壳做成的模型

14、以下哪种商品为实际销售商品,而非广告商品? 【答案】韩国代购三星原装移动硬盘

15、淘宝以下哪部影片允许出售? 【答案】科幻片

16、以下发布山寨机的方式哪种是正确的?

【答案】山寨机发布在国货精品手机类目对应品牌型号下

17、以下哪类商品信息允许在淘宝网上发布? 【答案】家政服务

18、以下哪种是在靠垫抱枕类目下错误发布? 【答案】优质颈椎修复保健枕

19、以下哪种商品不允许出售? 【答案】催情咖啡

20、以下哪种情况不违反商品价格、邮费不符商品管理规则?

【答案】魔兽世界货币只能以金为单位发布,而不能以银/铜为单位发布

21、女装/女士精品类目下,以下商品发布在正确的二三类目下的是? 【答案】披肩发布在短外套下

22、下列商品中哪种是不可以在淘宝上发布的? 【答案】07式解放军常服

23、下列游戏产品中哪个是不允许发布的? 【答案】游戏外挂

24、手机类目下,商品发布信息合理的是? 【答案】行货手机放在品牌手机下

25、下列哪种行为不属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 【答案】自己使用实物拍摄

26、以下商品允许发布的是? 【答案】金融书籍

27、以下商品哪类允许发布? 【答案】办公票据打印机

28、虚拟类目下,以下哪种行为属于重复铺货? 【答案】50W欢乐豆5元发布多次

29、淘宝网禁止出售保护动植物及其制品,以下哪种饰品可以在淘宝上出售? 【答案】钻石

30、以下几种商品中,哪个是淘宝网限制发布的?

【答案】1949年10月1日以后发行的带有“中华民国”字样的集邮票品

31、以下哪种行为属于发布涉嫌虚假交易的行为?

【答案】发布1个QB,注明“购买时需要分6次拍下,否则不发货”

32、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违规发布商品? 【答案】宝贝一口价1元,而邮费是100元

33、以下哪些商品属于乱用关键字? 【答案】芭比娃娃淘宝最低价

34、下列女装类目商品中,哪个是错误发布的? 【答案】背心裙发布在半身裙类目下

35、淘宝网禁止发布违背市场规律和所属行业价格标准的商品,请你找出以下属于违规的商品是?

【答案】捷安特自行车为1元,宝贝描述此商品388元才可购买

36、书籍类目下以下哪些商品可正常发布? 【答案】国内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文学书籍

37、下面哪些商品允许在淘宝网上发布? 【答案】闹钟

38、以下哪种行为属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答案】我把别人宝贝描述里的图片复制过放到自己的宝贝描述里用

39、您认为,以下选项中哪个不属于信用炒作商品? 【答案】1元的q币

40、以下对商品的描述中,哪类商品禁止出售? 【答案】本电影为原版拷贝

41、请选择商品没有错放类目的情况? 【答案】表带放在手表配件下

42、火药、导火线、()、炮粉等属于爆炸物的材料,淘宝网禁止出售? 【答案】硝化棉

43、女装/女士精品类目下,商品标题没有乱用关键字,描述合理的是? 【答案】精美奢华亮钻刺绣无弹铅笔裤型小脚牛仔裤

44、下列哪种行为是不属于广告商品? 【答案】出售二手闲置的手机

45、以下搜索结果中找出是欧莱雅品牌的化妆品? 【答案】欧莱雅新款深层洁面啫喱

46、女士内衣/男士内衣/家居服类目下,宝贝标题描述合理的是? 【答案】黛安芬 棉无痕3/4中厚定型聚拢托胸

47、我收到的商品出现问题,联系不上卖家,我要发起什么投诉? 【答案】消保卖家实物商品,发起消费者保障计划的投诉

48、以下不属于淘宝网禁售的商品是? 【答案】化肥

49、下列哪项属于卖家延迟发货? 【答案】故意在未发货的情况下点发货,被买家发现后,表示点击发货为了让买家退款

50、您认为,在以下选项中,哪种不属于乱用关键词商品管理规则? 【答案】浙江-双超*豪华液压摇摆踏步机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篇4: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模板

【他山之石】我是副处长,毫无疑义,应该尊重处长。如果和处长发生了矛盾,我不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向领导反映处长的情况。我想,如果这样做的话,不但不会解决与处长的矛盾,相反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处长会认为我不地道,向领导告他的状,以后他就会处处防范我,这样我自己也会处于孤立的处境。所以我决不会接受别人的这种不能够解决矛盾的建议。要解决与处长的矛盾,我会主动找处长沟通,首先主动地检查自己的不足,并诚恳地接受处长的批评。我想我的这种诚恳的态度是一定会感化处长的,处长也一定会检查自己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达成了相互谅解,矛盾毫无疑问也就解决了。

52我国经济发展了,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你了解长江、黄河的情况吗?应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他山之石】①现在的环境污染的确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副产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我了解长江和黄河的情况,长江和黄河由于污染严重,已经失去的以往的活力,已经变成了当地的污染重地。长江和黄河以前是我们的文化起源的骄傲,正因为污染严重,人们才发出“救救母亲河”的呼吁,可见污染情况如何。②我觉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是互补互成的。不能够盲目地看到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也许现在的工业发展对于当今社会进步而言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推动工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未来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毁坏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求这个短期效益是可怕的而且是愚蠢的。③应该加强环境保护,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目前的绿化环保措施远远不足,相信长江和黄河等污染带来的生态警告,会让人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爱护我们生活的地球。

53北方某市加强新闻监督,经常对政府部门一些问题进行暴光,请评价这种做法的利弊。

【他山之石】①我想在新闻的监督下,政府部门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一些堆积很久的老问题也许就能够得到解决。应该说新闻监督就是通过舆论压力使得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能力,在这个方面来说,新闻监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象“焦点访谈”报道公布的政府问题就通常可以得到很快很好的解决。②但是,一味地依靠新闻监督就能够解决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吗?新闻监督的惯性会让政府部门有个依赖性,新闻媒体没有报道到的问题就不整改、不解决,反而使一些本应该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堆积成为新的老问题,等待新闻媒体发现了再解决。在这方面来说,新闻监督助长了政府部门的懒惰性,从而变得消极行政。另一方面,老百姓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新闻不报道的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③让新闻来监督政府行政是正确的,但是一味地强调新闻监督,而忽略其他监督程序,甚至忽略政府部门本身的职能作用,就有些走入歧途了。除了新闻监督外,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工作,应该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减少问题的产生。

54你的工作技术性很强,而你的主管领导对技术操作不熟悉,经常叫你做这做那,让你无可适从,怎么办?

【他山之石】①尽量适从。我想领导尽管对技术操作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知道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才会给我下任务。②如果确实是无法适从,工作压力特别大,做这做那并不能够取得工作成效的话,我会和主管领导进行沟通,把自己关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他进行交流,详细地和领导就工作技术操作方面进行讨论。我想通过交流,不熟悉技术操作的领导会慢慢地对这方面有所了解,这样就有利于指导我做有用功,而不是无用功了。

55组织上派你到基层协助贯彻十六大精神,如何做?

【他山之石】十六大精神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精神指导。要使十六大精神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必须从基层抓起,只有做好了基层工作,才能真正地使十六大精神落到了实处。

①首先自己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

②根据基层情况拟定相应计划,争取与上级领导取得一致。

③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激发群众学习热情,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

④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处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⑤总结经验及不足之处向上级汇报,发扬好的,改正自己的不足,争取进步。

56“同行是冤家,在同一部门工作难找到知心朋友”,你认为如何与同事相处?

【他山之石】①先解释同行是冤家的意思,认为其是错误的认识和看法。现在应该提倡的是友好竞争的良性竞争工作模式,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排挤的恶性竞争。同行是冤家的敌对态度对工作没有好处,对部门的利益也没有好处。②应该提倡同行是同事的观念,大家一起工作共事,应该有个融洽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可以互相学习,一起合理竞争。自己将报着学习和谦虚的态度和同事相处,相信自己和同事会相处愉快。

57中国京剧艺术团去拉美国家访问表演,受到热烈的欢迎,载誉而归,再次体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名言。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和理解。

【他山之石】①我承认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民族特色的物品比较受外国朋友的欢迎,似乎民族的东西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部文化。然而民族在外国人甚至我国人的认识中,都仅限于古代的文明,就像外国人说起中国,必定说唐朝文化,喜欢我国的京剧和古代陶瓷,对我国的了解也停留在清朝以前,反而忽略了今日中国的变化。②我觉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看法比较片面。固然民族特色的事物像京剧等民族的东西比较受欢迎,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不能仅仅依靠古代民族的东西。我们应该把民族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中创新。

58假如你见义勇为做了好事,而家人和亲人并不理解,你怎么办?

【他山之石】①我坚持认为见义勇为是件好事,面对坏事坏人,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和利益。如果每个人都选择明哲保身,高高挂起,那么我们这个社会连最起码的道德都沦丧了,那么坏人和犯罪分子就更加嚣张,这次他们伤害的是别人的利益,下次伤害的可能是我或者我的家人、朋友。②能够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我会和我的家人和亲人讲道理进行沟通,我想他们不理解我是因为担心和爱护我,怕我因为见义勇为受到伤害。我会安慰他们,告诉他们我会保护好自己,同时告诉他们见义勇为是好事情,罪恶是敌不过正义的。如果他们还是不理解的话,我想我也仍然会坚持见义勇为,我相信时间会让他们理解和支持我的。

59如果进入新的岗位,你的现阶段目标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是什么?

【他山之石】一是不能空谈目标,目标必须要和一定的现实环境和自身素质能力结合起来,根据主观、客观和内在、外在条件来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二是奋斗目标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自我的目标;

三是具体来讲,如能有幸进入财税部门工作,作为年轻人,我认为,首先要虚心学习,要向老同志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不断丰富、提高自我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此(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基础上,近期能达到尽快适应工作、投入工作、创造成绩的目标;远期则达到在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的目标。

60我省实现“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目标后,为进一步实施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你认为当前在基础教育方面要抓好哪几项主要工作?

上一篇:夏天炎热的作文500字下一篇:2006年民主生活会议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