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2024-07-06

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精选9篇)

篇1: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问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D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上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款业务超常发展、贷款业务稳健发展、不良贷款压降成效显著、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经营效益持续向好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组织能力较弱

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组织能力虽不断提高,但与市级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资金组织能力仍相对较弱。一是集体存款呈下降趋势。全市农村信用社的集体存款较年初下降了8000多万元;二是定期存款上升幅度较大。存款结构的倒挂,加大了农村信用社运行成本。

(二)贷款营销后劲不足

在农村信用社大发展的背景下,满足于业务增量创历史的成绩,存有“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营销工作停滞不前;市场营销方向迷茫,驻足观望气氛增浓,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力度较弱。

(三)网点建设相对滞后

营业网点是办理业务的主要平台和业务转型的前沿阵地。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部分网点标识不统一,人员配备不到位,营业设施陈旧老化,没有做到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如有的网点办公设施破旧不堪、东西摆放杂乱无章,对待不同层次客户的服务也是千孔一面。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方式已不适应客户的有效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切实抓好市场营销

一是做好优良客户和项目储备。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在拓展项目、营销项目上早出手,为今后业务经营上台阶、缩小与同业的差距奠定基础。一是要切实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拼抢市场、做大做优信贷资产业务。二是要在冷静分析市场、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强化贷款业务营销,尤其是要加快已准备好的项目投放。对年内不具备投放条件的项目,要扎实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为明年尽早投放打好基础;对今年能够报批的,要加快报批进度,力争早投放早见效。三是要加快市场营销节奏,切实提高后台操作效率,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抢占发展先机。四是要加强客户经理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五是要继续推进机制创新,完善客户经理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客户经理贡献率的挂钩力度,拉大客户经理分配差距,激活经营活力。

二是拓宽低成本存款增长渠道。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虽然保持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加强存款业务营销。要下大力气狠抓集体存款,特别是加强对既稳定、成本又低的企事业单位公存款的营销力度。要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创新业务合作,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三是提高客户服务综合回报。要坚持做客户、做服务、做综合营销的经营理念,树立产品组合、业务联动的综合营销意识,加快业务内涵式增长。要对有潜在

1需求的客户逐户排查摸底,锁定部分合作基础扎实、忠诚度较高、附加值较高、信贷关系牢固的客户,通过对目标客户的资金链、采购链、销售链、投资链等相关环节的全面了解,认真分析客户在资本筹集、项目投资、经营运作、资金与财务管理,有侧重地实施产品的分类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服务的综合回报。

(二)努力增加有效收入

一是加大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后阶段,财务会计部门要加大对中间业务收费项目的监管和问责力度,切实堵塞收费漏洞,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同时,挖掘业务量大、有增收潜力的收费项目,适时增加条件成熟的收费项目,以提高中间业务价值创造水平。

二是努力提高重点产品创效。要在继续加大福祥卡发行的同时,大力推进银行卡产品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的转型,强化福祥卡营销,努力完成银行卡收入计划。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证券、保险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合作,带动产品功能创新和服务叠加,增加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要积极拓展保险代理业务,大力营销宣传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保险产品。

(三)扎实做好风险和案件防控

一是进一步强化贷款风险控制。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与监测。国际先进银行的历史经验表明,“三分放贷,七分管理”。各经营单位要切实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加强贷后管理,当前的重点:一要严格信贷客户用信的审查、审批与跟踪管理,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核实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及真实用途;二要按规定办理好抵押物登记手续,加强对抵押物的监管,确保抵押担保合规;三要加强对客户贷款的清收管理,对内的存量贷款户,客户经理要在年内上门催收一次,彻底摸清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确保贷款资金不被“蚕食”,确保能按期收回。

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员工行为的排查和处理。人力资源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员工异常行为的排查,要突出排查重点,对经商办企业、经商亏损、买彩票、买股票、买码、赌博、吸毒、向客户借支、家庭长期不和、银行卡高额透支等重大风险信号,进行重点排查;要讲求排查方法,加大跟进处理力度,对排查出有不良倾向和问题的人员采取引导教育、调整岗位、停职学习、调离原单位等组织措施,并切实加强对问题人员的后续监控。

篇2: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的改制问题已经探讨已久,目前被人们认为可行的只有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样一条路径。对此笔者在本文中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改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合理化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为我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借鉴,不断加快和规范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制 问题 对策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期,为了使农村信用社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那么,对其进行改制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农村信用社改制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为“三农”问题谋福祉。

一、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中存在的问题 1.1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改制基础条件差,农信社受到各种规定的限制和自身实力薄弱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管理水平有限,效率低下,放贷信息传达不及时,容易出现流动性的的风险,并且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到目前为止并不健全,这就使得风险难以被控制;此外,缺乏专业人才,拓展市场的能力更是不足,运营中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对此也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予以防范。

1.2国家政策与商业目的难以统一

农村信用合作社形成于建国之初,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它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三农”发展,贡献于地方;商业银行它的本质是商业,它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无疑将农信社的使命转移给了农商行,目标及本质的差异和冲突容易导致农商行对“三农”以及农村中小型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1.3.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问题上,由于传统上各省市都是由联社来进行管理的,而员工只是单纯的进行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在对于进行管理或改革的问题上,人员本身缺乏对于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导致经营方式及手段的落后,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欠缺,难以承受针对利率变化的应变能力,往往出现经济风险。1.4信贷质量低下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关于信贷质量的症结点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农业贷款担保、抵押无保证。相关政策规定,农民的耕地、房屋及机械设备不允许贷款抵押,这导致农民贷款到期后无法清收。(2)企业逃债。市场上一些企业以改制或破产为名,逃债现象比较严重,信贷损失重大。(3)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扩大放贷规模,由于内部管理的欠缺,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使信贷风险增加。

二、改制农商行的对策 2.1优化农信社的股权结构

针对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规模小、基础薄弱的问题,这也是其改制为农商行中最具有制约性的问题,对此在改革中可以灵活放宽入股条件,积极吸引各种力量参与到农村信用社改制中。要最大限度的通过各种途径对农商行的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农商行的优势,在接受到一定信息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人积极加入。还可以在现有的股权结构上扩大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将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做出进一步的改善以适应农商行的运行和发展。

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因此,改革一定要拥有风险意识,并且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的摒弃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弊端,并且保留其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在进行改革以后的农商行发展的机制将会越来越完善。2.2协调商业经营与支农惠农的关系

农信社改革要遵循“改制不改向”的原则,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目标,同时农村商业银行还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开展优质服务来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所以还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在经营中寻求自身利润与国家政策的最佳结合点,热情地开展支农惠农业务,积极支援国家的农村建设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并在实践中通过创新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3引进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基础建设方面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人力方面的投资,对现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对留下的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动态。引进高层次人才,调整员工结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企业应当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高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吸引外部人才来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2.4完善治理,提高信贷质量

提高信贷质量是农商行发展的前提,农村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管理模式,实现信贷管理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式管理的转变。加强信贷监督和监测,实施审贷分离,审查、审批、经办人员责权利不明确的业务;借贷方式以抵押、质押担保为主,还要加强信贷人员培训,从思想教育和引导入手,改善工作作风;对信贷业务人员实行量化考核,信贷质量的高低与信贷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促使信贷人员注重信贷质量以降低信贷风险。3.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正在逐渐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面对改制,要对存在的问题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另外,要提高人员素质也是改革的一个必备条件,不断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得改革更好更快进行。

参考文献:

篇3: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现状

(一) 经营结构不合理, 效益下降

1、存款结构不合理, 成本较高。

农村信用社在组织资金上, 其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单笔额度小。在各项存款总额中, 由于受开户和汇兑结算限制, 定期存款占比很高, 而对公存款一般仅占15%左右;难以获取人民银行的低成本资金支持。信用社一直靠高成本的资金作支撑, 高负债、高成本, 自然导致低效益。

2、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是贷款投放局限于传统产业, 用于支持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收购和加工等;另一方面是长期存款短期运用, 信贷期限偏短。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春种秋收, 农村信贷期限亦演绎成春贷秋收, 据了解, 有相当部分的农村信用社目前仅发放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 很少甚至没有中、长期贷款。这不仅背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要求, 也人为的增加了逾期贷款。

3、网点结构不合理。

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人员分散, 不但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 资产质量差, 不良贷款化解难

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小, 对已形成的包袱, 其承受能力十分低, 以肇庆市某县农村信用社为例, 近年来受企业破产重组影响, 先后有3100万元的资产被悬空, 占其贷款总额的14%。县、乡两级特别是乡级财政贷款或担保贷款较多, 而这些贷款大多用于乡统筹或村提留及一些政绩工程, 因领导更换或其他因素使这些贷款造成死滞或沉淀, 且对政府部门追要贷款则更加困难。据调查, 至2008年底该县仅乡、村、组贷款就达1.6亿元, 占全县贷款总量的12%, 由于这些贷款不能按时还本结息, 而信用社还承担着储户利息负担, 直接影响了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高, 致使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经营亏损逐年加大。

(三) 业务经营缺乏创新, 管理难度大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目前还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的单一狭小空间中, 经营创新力度不够, 经营形式单一和信用工具落后, 限制了收入结构的改善和提高, 利润空间小, 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市场扩展和业务的发展。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 更是使农村信用社很难满足客户高速、高效、高质量的需求, 更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使客户和资金来源受阻。

此外, 农村信用社多级法人的特殊性和金融行业的自身特点, 使财务管理难度大。密度、力度、刚度不够, “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存在;前些年不惜血本盲目竞争, 运用高成本资金扩大规模, 导致存贷款利率倒挂, 至今还在自食苦果。个别农村信用社盲目扩大基本建设等造成非生息资产占用较多、资金利用率低, 加之抵贷资产处置乏力损失严重等问题, 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亏损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基本对策

(一) 转变经营观念, 树立创新经营意识

农村信用社经营, 应当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特别是城区农村信用社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运用市场营销, 要使营销观念根植于城区农村信用社的一切经营活动之中, 时时处处体现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 积极的深入市场、拓展市场, 用营销的观念去挖掘市场, 以争取更多的优良客户群体。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要洞察市场行情, 不断开发新兴业务品种, 努力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策略, 抢占先机。并通过积极调研, 不断开发出适合本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广大城乡居民容易接受的业务品种。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适应信用社经营特点的、严密有效的营销经理制度。改变目前“弱势群体”从事营销的误区,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 创造能者有其位、人尽其才的“公开、公正、公平”环境, 鼓励优秀员工通过竞聘充实到营销岗位。建立营销队伍向高层次管理岗位过渡的制度, 通过提高营销人员身份地位和工作待遇, 使营销岗位成为人们羡慕和向往的头把交椅。对代办身份的营销人员可采取定向增资扩股的方式, 以优惠的股息和红利回报, 密切社员关系, 形成利益一致的紧密联合体, 增强营销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改进分配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分配机制, 提高营销人员工资收入, 调动营销积极性。扩大营销人员经营权限。在严格内控机制的前提下赋予营销人员一定权限的贷款额度, 并在费用支出和设施配备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 创新经营机制

绩效分配就是按工作业绩和效益进行分配劳动成果, 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的工效挂钩考核办法, 大刀阔斧地调整收入分配机制, 彻底打破论资行赏的“铁饭碗”, 真正实行“保底工资保吃饭, 效益工资凭实干, 奖励工资靠贡献”的综合考核办法, 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 由于受经营能力, 服务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 是现代银行业不可缺少的业务, 并称“三架马车”。从系统内外发展中间业务的成功经验中看拓展中间业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既是展业增效的现实需要, 更是完善服务功能, 拓展赢利空间、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

在经营当中要坚持“三个同步”:一要坚持与传统业务同步宣传, 不仅要使广大客户知晓本部门有了新的服务品种, 更要让广大客户认识到中间业务对大家带来的现实好处;二要坚持与自营业务一样同步上柜办理, 特别是在发展代理业务时, 不要在柜外协商、洽谈和办理, 无形之中给了客户一个“人情业务、面子业务或搭车业务”的错误信息;三要坚持与主营业务同步考核, 以消除部分职工的侥幸心理, 有效调动广大职工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更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服务工具、服务产品向着科技化、网络化的竞争能力。

(三) 开发人力资源, 增强经营活力

在农信社内部建立人才培育和教育机制, 对现有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 对素质低不适应工作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流。对外, 逐步构建人才引入机制, 采取从高等院校和社会招聘人才等形式, 加大力度引进人才, 缓解人才短缺局面。对内, 采取公开竞争选拔人才, 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担当重任, 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人才激励机制, 对主要经营者可实行年薪制, 对职工可采取营销绩效考核的方法, 拉大工资分配差距, 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 加强对员工经济金融基础知识、基础业务的学习培训, 转变经营观念, 增强全员市场竞争、营销服务意识, 促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存、贷款、结算等基础业务操作流程。加强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培训, 初步掌握客户分析、营销心理学、行为礼仪及规范等基本常识。重点培养和强化营销人员市场营销展业能力。扩展营销人员知识面, 逐步熟悉和掌握各类金融零售产品, 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分类、特点、适用范围及业务流程, 为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奠定基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 正确处理展业营销过程中涉及的法律关系, 依法规范开展业务营销。加强对相关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等知识的学习培训, 送信贷与送科技、送信息相结合。

三、结论

目前, 农村信用社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认识与观念方面, 社会舆论和领导决策层对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看法存在分歧和偏颇;在行政管理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管理机构、制度、手段不完善;在农信社内部管理方面, 缺乏健全的机制。因此, 各级领导自身要转变观念, 真正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同时要正确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农信社, 使他们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政府必须在对农信社有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 理顺政府与农信社的关系, 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对农信社的管理, 促使其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应改革内部管理机制, 依照社本管理的模式运作,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自主灵活的优势.相信通过这些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会比较健全, 管理措施会比较得当, 农村信用社会得到健康地发展。由于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现存的许多问题具有共性, 因而, 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乃至金融体系的工作者都能够深入调查, 仔细分析研究,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将会推动农村信用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当然, 关于农村信用社管理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多。如农村信用社管理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等, 尚待深入研究。这些具体问题, 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 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政策法规司,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中国农村60年[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9.

[2]、俞天一.中国金融运行机制转换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姜波克, 张卫东.金融改革与金融业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崇明.金融监管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5]、张元红.以市场化取向推进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金融, 2009 (7)

篇4: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问题;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来着传统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在错综复杂的竞争中,首当其冲的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处在社会的最基层,是一个信息传递和经营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的阶层。在金融同行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优良客户占比较低,服务领域不能有效开拓,自身实力和形象与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农村信用社长期缺乏各类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人才“断层”

集中表现为三点:一是年龄型断层,呈现出整体队伍"大龄化"的趋势,据员工结构调查发现,35岁以内的员工占40%,36-45岁的占51%,46岁以上占9%;二是知识型断层,一是缺乏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熟悉金融业务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科技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三是缺乏精通法律的专业人才;四是缺乏公关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强的市场开发人才。三是结构型断层,农村型网点缺员严重,城区网点冗员突出,使人力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衡。四是综合型断层,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劳资改革“滞后”

一是员工的薪酬分配机制落后,一些难以量化的岗位薪酬分配上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未能真正体现出岗位实际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度。二是员工的长期激励机制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效益捆绑起来,内部激励和晋升机制不完善。三是企业在对核心员工的管理上缺乏系统的动态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地留住人才。

(三)后继管理资源库“血液沉降”

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受宏观政策与管理环境影响,一直还未形成接收、培养、使用大学生资源的“血库”,未使之在有效的岗位上开始适应环境与锻炼能力,而且已经呈现“血液沉降”的趋势。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农村信用社的人才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信用社队伍的人员素质。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营管理中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将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改变人才培养观念,从原有的学历教育、单纯的技能培训等旧方式的束缚中争脱出来,积极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倡导学习型文化,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学习型团队。

(二)加强薪酬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薪酬与员工维持着紧密的联系,高工资和高福利是维持员工队伍的有效物质手段,打破档案工资制,推行工作业绩考核, 逐步建立起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的分配激励机制,使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信用社经营成果及其工作岗位、工作量、目标、效益等相挂钩,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真正做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业绩,一流的报酬”,达到工资收入与信用社经营业绩同步增长的效果。此外,信用社农信社更要注重实施精神激励,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倡导独特的金融企业文化。

(三)强化后续培训,提高人员的总体素质,实现内部"挖潜"工作

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人员规模大、冗员多,整体队伍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队伍调整和系统培训的办法,一方面淘汰一批素质低,不适应岗位工作的冗员,抓紧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通过人员增量的调节来改善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另一方面立足实际,靠系统性的培训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强化银行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金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充电”和|“补课”。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培训,大面积增强员工业务知识,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业务知识,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由低层次向中、高、综合层次转变。二是注重后继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做好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锻炼,适当考虑经过基层一线锻炼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中专学生和在各个岗位贡献大、成绩突出的岗位标兵、技术能手和先进工作者。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竞争、竞聘上岗,引进竞争机制,按照"减员增效"的原则,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断锻造内力,增强经营与管理活力。另一方面,针对新进人员尤其是大中专学生,一是采用特别的培训方式,可让新毕业的大学生先去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实践体验,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二是明确激励机制,让员工知道,如果自己在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实践中表现突出,则一定可以调回城里重用。四是采用轮回制度。让城区型网点工作人员到农村型网点工作,二至五年再换人“轮班上岗”,从而解决农村信用社长期存在的由于城乡二元差异导致人力资源配置难的问题。

三、结束语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继续推进和深化,应该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原则,继续完善各项制度,扬长避短,抢占竞争与发展先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社"的思想,从竞争与发展的高度上培养一支作风过硬、道德良好、素质超群的员工队伍,大力整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人才的能动性,释放人才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于永勃.浅谈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J].当代经济,2009,(3).

[2]刘剑锋,洪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8,(5).

篇5: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劳动用工缺陷显露

.员工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一是进口关问题。由于诸多因素,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造成在用工管理上失之过宽,反映在用工问题上是放松进人条件,降低“门槛”,所招人员过滥、过杂,基层社存在乱进人和不合理进人现象,缺乏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机制和手段。二是出口关问题。出口不通,人员退出机制运转不灵,成效不明显。虽有内部退养条件,但相关政策不配套,内退人员既占人员编制又占工资指标,从而加大了基层社人员紧缺和在编人员过多的矛盾。[]

.专业人才匮乏,基层人员紧张,阻碍业务发展。一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奇缺,无法适应网络电子化建设的需要。科技应用率低、服务手段落后成为制约信用社发展的“瓶颈”。二是法律专业人才紧缺。基层社员工法律意识淡薄,违规违纪违制现象时有发生,业务管理缺乏可靠的法律保障,特别是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不知道如何规范法律手续,如何自我保护,一旦出现纠纷,容易受制于人,处处被动,酿成风险和损失。三是基层社人员紧缺,素质偏低。基层社每年都有老同志退休,加上一部分提前内退人员,职工总数逐年下降,而且普遍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城区社人满为患,乡镇社人员紧缺。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的战略性调整,整合机构网点,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任务日益加重,基层社人员更显不足。特别是在山区,加之撤乡并镇后,机构网点相应收缩,内勤人员工作量成倍增加,无法交流或轮岗,很多员工一社一岗定终身,长期“坐井观天”,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特别是大量从事手工操作的普通员工已明显不适应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需要。

.没有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因管理体制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信用社与农行“脱钩”以来,整个行业至今未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基本上没有实施新进员工的“三基”岗前培训和在职员工新业务培训,造成信用社业务经营单一,与其他金融同业竞争乏力。

.缺乏对人才的储备,员工队伍青黄不接。一方面,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因素,目前,信用社从年开始面向普通高校招收的大学生已有部分离开,信用社业务迅猛发展、企业化管理、多元化服务的要求与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另一方面,信用社缺乏长远的用工计划和有效的人才储备。目前,大多数员工是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突出,员工队伍即将面临新老交替和青黄不接的处境。[]

(二)岗位竞聘难以实施

按规定,县联社机关“三定”工作结束后,要向员工公布每个职位、岗位的任职或竞聘条件,由符合条件者报名参与公开竞聘,择优上岗,一般员工实行聘用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对竞聘落选者实行再次应聘或下岗学习等办法进行分流。而事实上,由于信用社未实施全方位改革,因为竞聘分流员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分流员工多为老同志,分流或下岗后如何安置不明确;二是岗位应聘后一线缺位,因信用社没有进人权而无法补缺;三是城镇人员分流后,涉及家庭、子女等社会问题也非常敏感。因此,大多数地方并未按盈亏保本点实施定编,大都未实行员工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造成员工在区域上和数量上分布不合理,有的地方甚至不能达到“四双”要求。[]

(三)绩效挂钩流于形式

从年全系统普遍实行绩效挂钩以来,信用社同时执行三套工资方案,即新的绩效工资(结构工资)、行员等级工资和技术职称工资。目前,所有在岗员工执行新的结构工资,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执行行员等级工资或技术职称工资。这种执行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有的绩效工资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岗位工资系数差距不大,加之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劳动工资分配未能体现责任大小、业务水平高低、劳动量多少和完成任务好坏,相当一部分职工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工资管理复杂,三套工资平行误导了员工,员工普遍认为,在岗时干好干坏一个样,退休时干与不干一个样,反正都端“铁饭碗”,工资失去应有的杠杆作用。三是在行业管理中,员工的养老保险是否移交地方管理迟迟未落实,员工对此一直担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是现行的信用社等级划分标准太低,明显不切实际。如某县对不良资产占比要求是三级信用社为%以下,四级联社为%以下。

二、改革的重点与措施选择

(一)改

革用工制度,激发活力

.疏通出口,适当扩大进口。信用社必须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第一,疏通出口。一是完善提前退休(退养)办法,继续实施提前退休制度,加速员工新老交替,逐步解决人员老化问题。二是给予基层社一定的人事处置权。对一些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敬业奉献精神差,不适合在信用社工作的员工基层社有辞退、清退、开除的权力。这样,为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三是允许职工买断工龄。对一些工作不安心,又不够辞退或清退条件的职工,允许其在待岗或下岗后买断工龄,另谋出路。第二,适当扩大进口。主要是加大对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和高素质人才的商调比例,增加基层社的人员配置,逐步解决基层社人才紧缺和人才资源的后备问题。[]

.因地制宜确定进人标准,制定招录人员实施方案,培养和造就一批长期扎根基层的本土人才。一是对联社、城区和条件较好的单位严格控制进人,提高进人“门槛”,可委托地市级人事部门组织严格的考试,真正选拔出高素质人才。将县以下乡镇信用社的进人权移交基层,定点定向招收热爱信合事业的本土人才。二是由各乡镇信用社根据承受能力和实际岗位需求申报人数;公开招聘人员的职数,并明确到具体的乡镇信用社;公开考试考核内容及录用的方式、方法;公开劳动报酬、待遇、条件和用工方式。三是完善相关合同。为防止本土人才外流,县级联社在招聘时应与其签定用工合同,使其在当地信用社安心工作,限期内不得调离,长期扎根基层,以解决乡镇信用社人才匮乏的矛盾。

.面向社会招聘适用型、复合型人才。制定招聘特殊人才的优惠政策,以待遇吸收人,高薪从司法部门、电脑网络公司、工商企业及商业银行“挖”优秀人才。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先进的选人用人机制,广揽英才。

.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用人单位与被聘人员必须签定严格的、合法有效的聘用合同书,规定聘期,明确被聘人员在聘期内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对完不成目标任务或出现重大失误和责任事故,给单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以及违规违纪受到公安机关处罚影响单位声誉的,可提前解聘,必要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这样,通过全员合同聘用制改革,使受聘员工深思谨行,使合同聘用制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激活新的用人机制。

.加强人才的纵横交流。一是从联社中层干部中选派一部分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基层社担任领导职务,从基层社精选一部分优秀人才到县联社机关挂职锻炼或到城区业务量大的信用社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异地横向交流。二是加大岗位轮换、人员交流的力度。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员工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建立健全信用社的内控制度,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业务经营稳健发展。三是加快干部的晋升流动周期,同时促使全系统员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培训机制,培养人才。一是制定落实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员工培训,重点培训新知识、新业务、新科技,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之尽快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促进全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从中发现和启用人才。二是对学历较高、表现突出、有培养前途的“新生代”年轻职工,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争取机会,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系统化的重点培养和锻炼,促使其快速成长。还可精选一批有业务特长、有工作经验的人才,送到国内经营业绩较好、管理较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培训,让其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

.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对真正的人才,既要注重引进,又要悉心培养,大胆选拔重用,使其有用武之地,同时还要多给予关心照顾,使其安心本职工作,做到引得进、留得住。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对科技、法律等关键性的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实行倾斜性分配政策,执行特殊的工资标准,实行协商工资,对贡献率高的专业人才给予特殊奖励,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政治上给予关怀,在待遇上给予照顾。二是知人善任,用人所长。要加强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通过培训、锻炼后,大胆提拔重用,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其特长和优势。

(二)创新机制,推行岗位竞聘,优胜劣汰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应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基层领导者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二是在干部使用上搬掉“铁交椅”,增强干部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在动态竞争中选拔人才。对中层以上干部或重要管理岗位实行公开竞聘,通过“双推”、“双考”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在现有员工中选拔一批真正的人才,并发挥其作用。三是对贡献较大,成绩突出,品质优良的岗位标兵、技术能手和先进工作者,要优先提拔重用。

.推行标准线淘汰制,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逐步优化员工队伍。推行标准线淘汰制的目的是提升员工素质和工作绩效,标准线淘汰制既是优化和稳定员工队伍的最佳选择,又可以有效避免通过考试一考定终生的片面做法。在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的前提下,应以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创利能力、敬业精神来衡量员工的优劣。信用社要从实际出发,将考试、考核与标准线淘汰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优化队伍的目的。实行标准线淘汰制,要分区域、分单位科学合理地测算存贷款业务量和效益指标,制定切合实际的淘汰标准线和考核办法,依据岗位责任制定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标准,按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以分制打分考核,每年年底严格考核兑现,优先者获胜,公开、公平、公正地逐步将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未达到标准线的低素质员工淘汰出局。

.推行干部选用竞聘。在选拔使用干部方面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为所有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建立干部竞争择优上岗机制,变一人“对号入座”为多人竞争上岗,这不仅是领导管理干部选拔方式的改革,而且是以竞争为形式,以择优为目的,以激励为动力,以监督为保证,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强化各级干部勤奋努力、主动进取的精神,使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实行有效的绩效挂钩,拉开员工间收入差距

.划分工作岗位。按劳动分工、职能区别和经营管理责任大小,归类划分为领导岗、部门管理岗、经营管理岗、业务操作岗、后勤事务岗等若干岗位,并依据员工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和责任差别,将各岗位设置若干等级实行等级工资制度。

.将员工工资分为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三大部分。岗位工资只要忠于职守,完成岗位工作目标就能得到;绩效工资是需要职工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参与信用社综合管理考核,完成各项业务经营目标和内部管理目标就能得到;奖励工资是只要创造了超额岗位责任目标和经营责任目标,工作出色,业绩突出,就可以领取。

篇6: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对策的研究

大 纲

第一章是论文引言部分,主要简单介绍论文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再介绍整理的文献综述,这部分根据收集各种相关名人文献来指出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成因;本章最后为针对文献的一个小结。

第二章主要介绍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不良贷款的基本概念、不良贷款的分类、一逾两呆、五级分类法、不良贷款相关指标计算公式、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资产比率。

第三章则是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现状,首先宏观着眼中国农村信用社基本概况,再在此大背景下介绍南部县信用联社基本概况、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的管理经历过程、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的防范、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处理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本章节是结合南部县信用合作联社实际情况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进行分析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 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建议。本章节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针对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逐一阐述治理对策。

结论

南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不良贷款问题与

对策的研究

目录

摘 要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摘要

1.3.1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研究概况

1.3.2 简单评述

第二章 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不良贷款的基本概念

2.2 不良贷款的分类

2.2.1 一逾两呆

2.2.2 五级分类法

2.3 不良贷款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2.3.1 不良贷款比率(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2.3.2 不良资产比率(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第三章 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现状

3.1中国农村信用社基本概况

3.2 南部县信用联社基本概况

3.2.1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的管理经历过程

3.2.2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的防范

3.2.3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

3.3 处理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

4.1 历史原因

4.2 现实原因

4.3 内部原因

4.4 外部原因

第五章 南部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5.1 从外部环境着手

5.2 从内部环境着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篇7: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较快,贷款高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盈利能力,提高了农信社的社会知名度。但是,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风险,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一般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遵照办理。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

二、担保抵押流于形式。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抵押保形式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二是对有抵押、担保人的能力调查不实,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平时对担保抵押物监管不严,潜在风险大;三是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范本不

一、要素不全、主体不符,诉讼时致使担保抵押合同无效,形成无效抵押。

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一是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如个别农村信用社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例高达70%以上,按照建设银行损失贷款对利润影响的公式测算:增加1000万元的信贷资金损失相当于发放12.9亿元贷款或增加14.96亿元存款或相当于1058万元中间业务所创造的效益,依此看来,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二是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三是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任务、盈余指标,一味追求虚假利润,不惜成本放贷收息,用新的违规行为掩盖了已经暴露的信贷风险。

四、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一是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即借款抵押物的变现处理)二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部分信用社、县联社信贷岗位人员既是贷款审查岗,又是贷款审批岗,而参与贷审会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所知甚少,难免会造成决策失误,存在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的现象。三是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农村信用社由于贷款笔数多,金额少,信贷员未实行客户经理制,有些大额贷款发放后根本无人问津,对借款人的经营、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一旦贷款形成风险,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预防。四是信用社各岗位之间,县联社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会计、稽核人员在行使监督职权上缺乏独立性、权威性。

五、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的调查信息不能通过信贷咨询系统及时了解,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发现,致使多头借款、一户多社交叉借款现象普遍。

六、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七、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尽管资产保全部门通过多渠道努力盘活清收,结果多是本息难以清偿。由于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未进行责任划分和认定,致使对违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未严格执行处罚处理,有的只是简单的经济处罚,未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进行治理,有的根本没有实行责任追究,致使责任不清,加之信贷管理人员调动频繁,接任者不理旧帐,责任追究形同虚设。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一、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信贷风险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信贷人员在贷款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坚持贷款“三性”的安全第一、防范风险、执行政策的原则,像商业银行一样每个季度定期组织各种信贷培训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自上而下全员树立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整个信用社系统营造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二、坚持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投向上要始终坚持以“三农”为主,以小额贷款为主,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支农服务水平,占领和巩固农村阵地。基层信用社、分社除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外,严格控制大额贷款的投放,防止垒大户形成贷款风险;城镇信用社在贷款投放上可适当放宽条件,采取实行贷款营销足额担保抵押的形式进行资金运用。

三、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一是除小额农户贷款外全面实行信贷项目责任制办法,分信贷经营主责任人和信贷经营岗位责任人对每笔贷款的发放及收回整个环节进行责任划分,该责任不受本人调离岗位的影响,为终身责任制,如果形成信贷风险按此责任划分后实行责任追究。二是全省农村信用社统一规范借款合同文本。从信贷业务的受理、调查评价、审查、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档案管理整个操作流程制订统一的标准样本,依法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确保全省信用社借款合同的法律效力和规范信贷发放用纸。三是强化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工作,真正建立审贷分离的约束机构,实行“审、贷、查”三岗分设,定岗定责、权责统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条件的县联社还可成立风险管理部严格实行审贷分离,把信贷风险从事后认定改为预警式管理。四是严格担保抵押手续,担保抵押的意义在于当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而建立的一种补偿机制,使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得到化解和转移。因此,在办理保证担保贷款时,必须加强对保证人担保资格和能力的审查,在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时,不仅要看抵押物的原值,更要看抵押物的可变现净值,一般不得超过变现值的70%,在办理质押担保贷款时,除与出质人签订相关质押合同外,一般借款期限在一年内不得超过质押现值的90%。

四、真实反映贷款占用形态、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贷款按四级分类管理下,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九十年代的管理模式一样,对贷款占用形态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管理层在管理中难免有点缺乏章法和条理,经常顾此失彼,导致信贷资产低效率,随着业务发展需要信贷风险管理越来越讲究动态化、系统化和数量化。原先那种简单、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竞争需要,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建立以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系统、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监测系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共同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一是要认真做好信贷数据的基础管理工作,及时录入客户数据确保准确、及时、完整、按信贷风险五级分类真实反映。二是加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的信息反馈,农村信用

社要及时加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咨询系统,通过查询,能够及时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资料和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或在其他行、社借款情况。三是及时搞好贷后检查,主要包括客户检查,信贷风险检查和担保检查。由贷款经营主责任人或岗位责任人负责实施。并对检查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对未按合同使用资金和还款结息的等违约客户进行重点检查,提出整改和处理意见呈报风险管理部门存档。四是对出现以下预警信号的客户进行风险调查评价。由经营主责任人或岗位责任人跟踪了解情况,及时提出纠正或处置方案,报有权人审批实施,预防和减少信贷风险。(1)按贷款风险分类结果,贷款形态由正常转为不良贷款;

(2)贷款连续两个结息日欠息;(3)不合规贷款,存在风险隐患的贷款及到期不能履行还款约定的贷款;(4)借款人从事有风险很大的行业,虽然暂时未出现风险,但容易因市场波动出现负面大幅度变动;(5)借款人采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而取得贷款;

(6)借款人在本合同履行期间失踪、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其继承人、监护人、财产代保管人拒绝继续履行借款合同;(7)借款人卷入或即将卷入重大的诉讼及其他法律纠纷,足以影响其偿债能力;(8)内、外部审计及上级相关部门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客户。

篇8: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不良贷款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 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 内控执行不力

从规范的角度来讲,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规章制度虽多, 但大都不系统、不全面, 未建立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农村信用社虽设有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 但三会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制约, 这很容易导致内控制度松驰, 从而使风险隐患加大, 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为“三违”现象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在内控制度执行上, 制定的内控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在会计出纳操作岗上, 对业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及临柜人数等都有严格的管理控制规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信贷工作中, 审贷分离、贷款三查制度是重要的安全措施, 但由于某些领导的私下融通或信贷员的营私而没有得到执行。

2. 信贷风险高, 不良贷款问题严重

信贷风险一般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 它包括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性风险和价格风险等。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信贷业务种类较多, 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 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信贷管理的粗放, 农村信用社重业务、轻管理, 重发展、轻风险的现象较为普遍, 信贷规模盲目扩张, 大额贷款增长较快, 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非常大。

另外,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户, 资金的用途主要是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而农业存在生产周期较长、自然风险大等不利因素, 一旦贷款对象的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营, 诸如发生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农村信用社就有可能面临极大的贷款风险。此外, 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 法律意识相对欠缺, 贷款担保诚信度较低, 也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回收上存在很大困难。

3. 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与国有银行相比, 农村信用社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农村信用社在人员素质培养方面, 注重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而忽视人格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等, 这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管理的质量, 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1. 完善基本制度, 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 就是要对现有的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 制定一套适应信合事业发展、能规范和指导信贷工作、能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具体要求是:

首先, 制定《信贷管理基本制度》, 建立能统领信贷工作的基本制度框架, 为各项具体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二, 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建立一整套全面、规范、实用性强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 对信贷业务的每个环节都作出具体规定, 使信贷业务规范化、标准化。第三, 制定贷后管理实施办法, 明确贷后管理的部门职责, 对贷后检查的各方面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规范展期和转贷行为, 使贷后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第四, 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 重点解决有章不循、有规不依、有令不止的现象, 把员工的行为真正纳入到制度的轨道, 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2. 着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不良贷款现象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因此, 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着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是重中之重。首先, 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降低不良贷款。实行贷款担保抵押, 是降低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农村信用社应少减少信用放贷, 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对抵押贷款, 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 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 应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 依法签定抵押合同, 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另外, 信用社在提供担保贷款时, 要重视担保公司的风险。由于目前国家对于担保公司的管理比较混乱, 多头管理, 担保公司良莠不齐, 因此, 信用社一定要对担保公司进行充分了解, 否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其次, 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和责任追究。对新增的不良贷款, 信贷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情况反映给风险管理部门, 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 按责任进行认定。同时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新老划断, 采取责任清收, 逐步化解和盘活不良信贷资产,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 全面提高信贷队伍的综合素质

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 关系到信合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根据目前的现实状况, 提高信贷队伍的综合素质,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要提高信贷人员的准入门槛。在面向社会招聘和引进管理型和专业性人才, 充实信贷队伍的同时, 要坚持“结合实际、量才录用、流动管理、严格要求”的标准来选拔、管理信贷人员。第二, 强化对信贷人员的系统性培训, 一方面要加强全员培训, 通过在岗培训, 引导信贷人员学制度、学业务、学政策、学法律, 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观念、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重点培养,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 选派业务骨干重点培养。鼓励信贷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或资格考试, 对未取得大专以上文凭的, 限期取得。第三, 建立信贷人员等级化管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信贷人员实行工效、绩效挂钩, 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谢承恒: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 2010 (3) :28-29

[2]徐宏伟: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J].今日科苑, 2010 (8) :135

篇9: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会计委派制;问题;对策

由于产权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在机制改革时期,我国金融机构的财务监督出现漏洞,一些国有资产逐渐流失。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会计委派制试点。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利用自己的管理职能委派企业、事业单位等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主管会计的一种制度。其表现出的特点是下级信用社的会计主管由所属的直接上级进行委派,并且经营者不得随意干涉被委派会计。农村信用社推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实,提高基层信用社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升信用社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对基层农村信用社的会计监督作用。因此,在农村信用社推行会计委派制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信用社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意义

1、有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落实。会计委派制的规定是会计人员由所属信用联社统一委派,人员编制也由隶属机关管理,会计核算工作向联社负责,是完全独立的监督个体,对所在单位的会计行为按照法规制度进行监督,各方面费用使用情况得到落实。

2、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会计队伍的建设。委派会计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选取优秀人才进行录取,可使一些业务能力较高、责任性较强、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以及一定组织协调能力人员在队伍中突出,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信用社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防止渎职现象的出现,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水平较大的促进作用。

3、提高行业竞争力,缩短与现代金融机构的差距。近年来会计委派制也逐渐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用。应用证明,会计委派制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质量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更新传统观念,引用现代金融机构先进的管理经验,推行会计委派制,对经营行为加以规范,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农村信用社在各方面的竞争中能够可持续发展。

4、实行会计委派制,能有效加强会计事前、事中管理,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有效地对经营风险进行防范和应对。委派会计可以有效地地实现对业务操作流程和工作岗位的管理,落实每个岗位所应承担的责任,强化会计监督力度,控制会计业务风险的出现;可以现场指导业务的进行,降低违规操作现象的出现。

二、农村信用社推行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1、相关制度不完善,部分操作流程不够具体和细化,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实行。会计委派制还处在改革时期,相关制度还处在逐步健全阶段,新的制度还没有建成,过时的制度仍在沿用;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会计操作流程规范,还存在不统一,有些地方比较模糊的现象。

2、对委派会计的考核工作有一定难度。科学的委派会计考核制度可以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的虽然建立了许多针对强化信用社监督机制和会计的考核标准,涉及的内容繁杂,需要对委派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逐一进行监控,考核工作难度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很多机构都是走过场,并没有真正的落实考核制度。

3、委派会计的综合素质不高。一是考核标准的未落实,对委派会计的综合素质没有经过严格的考察;二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制度落后,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很少,很多会计的专业并不对口。

4、对实行会计委派制认识上不统一。这项推行制度在不少农村信用社领导中得到认可,但还有一些领导存在消极情绪。有的认为信用社领导拥有对本单位人员和财务管理状况的领导和指挥权利,当然对会计人员的任免也包括在内。推行会计委派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用社领导的职权,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1、完善相关制度的建立

农村信用社所在的县信用联社制定的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办法应按照所管区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对委派会计的权利义务和工作职责明确定位,让委派会计既能在制度的规范下履行职责,又能在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自身行为。对委派会计的职责进行详细部署规范。保证委派会计在固定工作日内需完成的工作,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等。

2、对委派会计实行有效管理

(1)完善的考核标准。对委派会计考核是评价其监督成效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会计队伍的制度保证。县信用联社对委派会计的工作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严格考核,将其工作业绩与薪资待遇挂钩,实行奖励与处罚措施,充分调动委派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建立淘汰机制,对于不能胜任或者很好履行委派会计工作以及考核不合格者,一律替换,让其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3)对委派会计的失误追究责任,对于会计主管的严重失职行为要从严惩处。(4)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信用社的业务处于不断更新阶段,需要会计主管及时了解和熟悉新业务知识,因此,应该定期对会计主管进行培训和业务能力的考核,并在思想上进行教育,提高会计主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加强委派会计的协调能力

(1)首先要让不同层次的人员对会计委派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领导和部门充分认识到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意义,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促进农村信用社会计委派工作的顺利开展。(2)委派会计应该正确处理与本社员工之间的关系,消除隔阂,互相监督,尽快融入到被委派的集体中。

四、总结

农村信用社推行会计委派制虽然已实行多年,其对我国基层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但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作出改善,委派范围可进一步扩大,试点省级联社管理部门对重点机构直接委派,促进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的高效、高质运转。(作者单位:嘉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龚全发,张志龙.农村信用社推行会计委派制的问题与对策[J].老区建设,2008(08).

上一篇:宝宝反复感冒怎么办下一篇:重庆旅游景点英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