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防灾系统

2024-08-23

铁路防灾系统(通用8篇)

篇1:铁路防灾系统

234在工务终端上生成文本、图形显示及音响报警;同时,将风、雨、雪、地震、异物侵限等灾害的报警、预警信息以及相应的行车管制预案传送至调度所防灾终端。

3.3.4存储风、雨、雪、地震等灾害监测数据以及报警、预警及设备故障信息,存储时间不少于3年。各类报警、预警信息的内容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段、灾害级别、行车管制预案等。

3.3.5具备对各类信息按指定时段的统计分析功能,并为维护管理人员提供监测报警、预警及设备故障等信息的查询显示和报表打印功能。

3.3.6提供包括基础数据维护、系统运行参数配置、用户权限管理及访问日志等在内的系统管理功能。

3.3.7具有自检和对监测设备、监控单元的故障监测、报警功能。

3.3.8向各监控单元授时,同步监控单元时钟。

3.3.9预留与上级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的通信接口,传送灾害报警、预警信息及设备故障信息,并根据需要传送灾害监测数据报表。

3.3.10预留与国家气象、地震部门的通信接口,接收灾害预报、预警信息。3.4调度所设备 3.4.1调度所设备由防灾终端、通信接口设备等组成。

789cm≤轨面积雪深度<17cm时,限速245km/h以下;17cm≤轨面积雪深度<19cm时,限速210km/h以下;19cm≤轨面积雪深度<22cm时,限速160km/h以下;22≤轨面积雪深度<30cm时,限速110km/h以下;轨面积雪深度≥30cm时,停运。

4.3.3行车调度员借助CTC终端和临时限速操作终端,以设置和取消临时限速为手段,使列车自动限速运行。4.4地震监控子系统 4.4.1强震监控

监测地震产生的地震动加速度a值,生成强震报警,实现强震应急处置:

(1)0.04g≤a<0.08g时,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触发列控、联锁系统使列车紧急制动;

(2)a≥0.08g时,触发列控、联锁系统使列车紧急制动、一度停车外,还在牵引变电所内触发牵引供电控制装置使接触网停电。

4.4.2 P波预警与强震监控

预留本地P波监测以及接收国家、地方地震台网的P波信息功能,条件具备时,实现P波预警与强震监控。4.4.3强震应急处置范围

(1)强震应急处置范围应不小于按相应抗震标准设计建造的土建工程范围;

(2)强震应急处置范围为生成强震报警的监测点位置向上

0风向计的平均间距按5km~10km计算。

(3)除上述情况外的平原区段,风速风向计的平均布设间距按15~20km计算。

(4)根据客运专线运营速度及沿线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合理布设并适时调整风速风向计的布设间距。

5.1.3风速风向计设置在线路的迎风侧,一般安装于GSM-R基站铁塔处;风速风向计不具备安装于GSM-R基站铁塔的条件时,则宜安装于接触网杆上;风速风向计距轨面高度4m~4.5m。5.2雨量计

5.2.1年降水量大于200mm的地区设置雨量计。5.2.2雨量计布设原则

(1)雨量计原则上设于路基区段以及设有防护网的隧道口。(2)路基未设防水层时,雨量计的布设间距原则上按25km计算;

(3)路基设有防水层时,雨量计的布设间距原则上按30km计算。

(4)根据沿线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植被情况,合理增设雨量计。

5.2.3有条件时,雨量计与风速风向计同址安装于GSM-R基站铁塔或接触网杆上;需独立设置时,雨量计设置于综合维修段(综合维修保养点)、工务车间、工务工区等处。

25.6.2监控单元一般设置于沿线的GSM-R基站、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开闭所等处并合建房屋。5.7监控数据处理设备

5.7.1按运营维护管辖范围宜较集中地设置监控数据处理设备。

5.7.2监控数据处理设备一般设置在与综合维修段(综合维修保养点)、工务车间临近的车站防灾机房内,防灾机房与其他设备用房合建;工务终端一般设于综合维修段(综合维修保养点)或工务车间的工务值班室。5.8调度所设备

按行车调度台设置防灾终端。6.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6.1硬件配置要求

除独立设置的雨量计、雪深计外,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硬件设备一般按双机冗余配置。6.2设备选型原则

6.2.1监测设备的选用以寿命长、稳定可靠、少维护并且维修简便、低成本为原则。6.2.2异物侵限监测宜采用双电网传感器。设于公跨铁立交桥的双电网传感器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双线并行区段,双电网传感器的长度不小于上、下行线路的外轨外侧间距和由上、下行线路的外轨外侧起向线路外

4异物侵限监测轨旁控制器:100%(+25 ℃)6.4.2监控单元

(1)工作环境温度:-25℃~+55℃或-40℃~+55℃(根据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进行选择)。(2)相对湿度:不大于90%(+25 ℃)。6.4.3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和调度所设备(1)工作温度:0℃~+40℃

(2)相对湿度:不大于90%(+25 ℃)。6.5热备性能指标

6.5.1数据库服务器双机切换时间不超过3min。6.5.2应用服务器双机切换时间不超过1s。6.5.3网络设备双机切换时间不超过1s。6.5.4监控单元双机切换时间不超过1s。6.5.5 电源双机切换时间不超过150ms。6.6实时性指标

6.6.1报警信息的延时不应超过1s。

6.6.2与列控、联锁系统及牵引供电系统的接口电路延时不应超过500ms。6.7电磁兼容

监控单元的电磁兼容性能应满足《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IEC61000-4-12)标准要求。6.8软件要求

67.5土建工程接口

由桥梁专业按1m间隔在公跨铁立交桥上预留异物侵限监测传感器的安装接口。8.电源与防雷

8.1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按一级负荷供电,现场设备的不间断供电时间为2h,其他设备的不间断供电时间为30min。8.2监控数据处理设备机房的雷电防护(含电源防雷)满足《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的规定。

8.3现场设备接入综合接地系统预留的接地端子或牵引变电系统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大于1Ω。9.房屋

9.1监控数据处理设备机房的设计应满足《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的规定。

9.2监控数据处理设备的机房空调采用工业空调或按双机冗余配置空调。

篇2:铁路防灾系统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首先介绍了高速铁路对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风监测系统、落物监测系统和地震监测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重点、难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工程实施注意事项和建议.

作 者:沈志凌 Shen Zhiling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刊 名: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英文刊名:RAILWAY SIGNALLING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年,卷(期):6(3)分类号:U2关键词:高速铁路 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方案

篇3:严寒高速铁路防灾系统运行分析

高速铁路防灾系统是保证高速铁路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技术支撑手段和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系统主要是对威胁运行安全的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故等进行监测报警, 提供经处理后的灾害预警、限速、停运等信息, 为运营调度所进行列车运行计划调整, 下达相应行车管制、抢险救援、维修管理等命令提供依据, 通过信号联锁及列控系统或行车调度命令实现自动或人工控制行车速度, 保证高速列车的行驶安全。各国对高速铁路防灾系统的研究和建设非常重视,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高速铁路防灾系统包括风速风向、雨量、雪深、地震及异物侵限监测五项内容, 是立足于通信传输系统上的安全信息采集、监控系统, 采用铁路局中心系统和现场监测设备两级构架。

严寒地区狂风暴雪及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频发, 其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包含上述全部五项内容, 并且对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哈大高铁为例, 沿途自然条件复杂多变, 防灾系统沿线共设置风力监测103点、雨量监测39点、雪量监测16点、异物侵入监测53点及地震监测23点, 在沈阳站和长春西站设置监测数据服务器两台, 监控终端若干, 是具有代表性和理想的研究对象。

2 哈大高铁防灾系统结构、功能介绍

哈大高铁防灾系统采用统一处理平台, 由风、雨、雪、地震及异物侵限现场监测、监控设备, 设置在GSM—R基站、中继站、牵引变电所、AT所、分区所或其他防灾机房内的监控单元, 监控数据处理设备, 工务、电务、通信监测终端, 调度所监测终端及设备, 传输网络等组成。

监测设备由风速风向计、雨量计、雪深计、地震仪及数据采集传输单元等组成。异物侵限监测设备由异物侵限监测装置和轨旁控制器组成。

监控单元由监控单元主机模块、各种监测功能模块、电源模块、继电器组合模块、防雷单元、UPS电源设备、机柜等设备组成。监控单元采用模块化结构, 同一监控单元具备同时接入多个不同种类监测设备的功能。能够根据需要, 完成风速、降雨量、雪深、地震等监测数据的采集、缓存、处理, 并且实时监测异物侵限报警信息。将风速、降雨量、雪深、地震等数据以及地震监测报警、异物侵限状态信息传送至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具备自检和对监测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测功能 (含外电源状态检测) , 实现故障诊断、定位及报警, 故障诊断、定位至可单独更换的模块, 同时, 能够将故障信息上传至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并接受监控数据处理设备的集中检测管理。

调度所设备由列车调度员防灾监控终端、通信设备以及接口服务器 (含防火墙) 等组成。防灾终端以图形、文本等方式, 显示风、雨、地震、异物侵限等灾害的报警、预警信息及相应的行车管制预案, 并提供音响报警。具备操作记录功能以及异物侵限灾害的上、下行临时行车及远程恢复功能。防灾终端显示本调度区段的灾害报警、预警信息以及相邻调度区段二站范围内的灾害报警、预警信息。通过接口服务器, 以TCP/IP通信方式, 向运营调度等信息系统传输灾害报警信息和监测数据。

监测终端包括工务处、电务处监测终端, 工务段、通信段、电务段监测终端。主要由监测终端、通信设备等组成。监测终端以图形、文本并音响报警等方式, 提供风、雨、雪、地震、异物侵限等报警、预警信息和相应的工作预案以及信息查询、报表输出功能。具有地震、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的远程试验功能和雨量报警解除功能。具有操作记录和防灾系统设备的故障报警、定位等维护功能。

3 哈大高铁防灾子系统功能介绍

哈大高铁防灾系统的设计和研发, 是根据沿线的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线路周边环境、运营速度, 选用相应的子系统合理构建而成的, 主要包括风速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雪深监测子系统、地震监控子系统及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

各监测子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被监控区段的相关信息 (如风速、雨量、雪量以及地震波波动峰值等) , 将收集到的数据经系统内嵌软件运算和判断, 按预设的门限分级进行预测, 当判断产生报警时, 立即向相关的行车指挥控制各系统发出预设分级的行车速度限制命令, 同时启动相关部门的应急机制。

4 哈大高铁防灾系统维护管理分工

沈阳铁路局在关于高速铁路防灾系统的维护管理分工, 是按照“统一管理, 专业负责”原则进行的。工务处是铁路局灾害监测系统的主管部门, 负责牵头组织工务、电务、通信、供电等相关部门和设备管理单位共同做好灾害监测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设备管理单位按照设备维护管理分工负责管辖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

5 哈大高铁防灾系统应用现状

到目前为止, 哈大高铁防灾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一年多的时间, 能有效地监测大风、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 对于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伴随着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关部门也都制定了整改措施, 并且对很多设备、配件进行了专项整治。

结语

高速铁路防灾系统是保证高速铁路列车安全、高速运行的重要基础装备之一, 对于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哈大高速铁路, 设计最高时速为350km, 而严寒地区狂风、暴雪及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频发, 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对于防灾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对于严寒地区的高速铁路防灾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 特别是故障检测及分析技术, 需要更多的现场调研、更多的经验积累、更好的技术创新, 并且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检测装置, 以确保防灾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白鑫, 李晓宇.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架构研究[M].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 2012.

[2]姚树金.关于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系统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3 (01) .

篇4:铁路防灾系统

【关键字】衡柳复线;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施工工艺

1、概述

目前,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已成为铁路信息化的组成部分,是铁路运营系统的保障系统。防灾安全监控系统针对列车运行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在线监控,对可能发生的危及行车安全的灾害事件实时监测并按预设的门限分级进行预测或发出超限报警,据此调度员依照既定的行车管理办法下达分级限速指令,从而达到既保障行车安全又兼顾运输效率的目的。

2、衡柳复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功能

衡柳复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由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的集成系统,由风、雨以及异物侵限现场监测设备,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工务段工务调度终端,调度所设备,传输网络等组成。

风、雨监测设备由风速风向计、雨量计及相应的采集传输单元组成,异物侵限监测设备由异物侵限监测双电网传感器和轨旁控制器以基站异物监测模块组成。监控系统在沿线较长较高的铁路桥上设置了风监测点,全部采用双套冗余配置,每个监测点配置两台非机械式风速风向仪,带气温、气压监测功能。在高路肩、高路堤及部分隧道口处设置了雨量监测点。

同时系统在数据处理中心、局调中心,均提供标准通信接口,满足各种第三方系统、远程工作站的安全接入。衡柳复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

3、衡柳复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施工工艺原理

3.1施工工艺原理

防灾系统对施工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施工准备要充分,现场调查要细致,要100﹪的执行安装调试流程和规范。施工工艺根据防灾设备的特殊要求,制定设备安装专项方案,研制开发多种专用工器具,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通过施工组织,使室内监控单元设备、监控数据处理设备、調度、工务终端设备;室外风速仪、雨量计、双电网传感器各部分施工安装程序化,保证防灾系统整体高水平施工。衡柳复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工艺流程如图2。

(1)室内设备施工工艺

室内设备施工工艺依据基站监控单元、数据处理中心、工务、调度终端各类机柜的特殊安装要求,在传统室内设备安调工艺的基础上研究进行开发。

针对衡柳复线防灾系统故障率尽可能低、维修量尽可能少、能耗尽可能低等特殊要求,在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作出了严格的量化标准参数要求。标准高、要求严、可操作性强,指导和规范了施工安装操作,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实现优质、安全的目标,为今后相关工程施工提供指导性的借鉴。

(2)室外设备施工工艺

为了保证风速仪、雨量计、双电网传感器采集现场数据及时准确,系统对其安装要求提出了极高的精度要求;对风速仪、雨量计的安装高度、安装方向以及双电网传感器的防护范围、悬臂梁间的上下间距离偏差等都有明确的量化误差标准。室外设备施工工艺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在实践中总结快速高效的施工方法,不但保证工程进度顺利推进,还为各项性能参数优化提供了前提。

3.2施工关键技术

防灾系统是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的集成系统,系统按设定的报警门限值和信息处理规程,对风、雨、异物侵限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根据灾害强度,生成各类报警、预警信息以及相应的行车管制预案并传送至工务终端和调度所防灾监控终端。

(1)风监测子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被监控区段的风流相关信息(如风速、风向、大气压力以及温度等),将收集到的数据经系统内嵌软件运算和判断,按预设的门限分级进行预测,当判断产生报警时,立即向相关的行车指挥控制各系统发出预设分级的行车速度限制命令,同时启动相关部门的应急机制。

(2)雨量监测子系统实时监测被监控区段的雨量情况,当现场可能危及行车安全时,系统立即向相关的行车指挥控制各系统发出预设分级的行车速度限制命令,同时启动相关部门的应急机制。

(3)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实时监测被监控区段的异物的侵限状态,当一根电网导线损毁情况下,异物监测子系统继续工作,不触发列控系统停车。当两根电网导线均遭损毁时,系统将立即触发列控单元发出停车指令;同时,将此信息通过中心数据处理设备上传至防灾调度终端、工务终端,并给出明显的声光提示;只有在调度员与现场维护人员同时确认损毁的电网已修复,并且现场按压下恢复按钮、调度员在终端上发出恢复指令后系统才恢复正常工作逻辑。

4、结束语

篇5:铁路防灾系统

师市教育局:

为了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按照师市教传【2010】57号文件要求,教育中心要求学校认真落实文件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防灾减灾活动方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专题教育宣传活动,各学校师生通过学习实践,增强了师生的防灾减灾经验和能力。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体验为平台,掌握防灾减灾技能

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5月12日课间操时间新湖一中全体师生积极配合学校进行避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中,全体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学生反应迅速有秩序地按指定路线迅速撤离至操场空地。在撤离过程中,没有不安全现象发生。安全撤离后,各年组组长就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和再教育。这次演练活动既是对学校应急避险的一次检验,也是师生的一次生命体验。不仅再次落实了学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师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安全意识,真正掌

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利用班会,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各学校在兵团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在灾害中提高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的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学生们互相交流自救互救知识,探讨“地震、火灾来了该怎么办?”,学生们踊跃发言,纷纷献计献策,使班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各学校利用升国旗仪式后的国旗下讲话,做好宣传教育发动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在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期间,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标语以及班队会活动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向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在学校教学区醒目位置张贴了多幅“防灾减灾”宣传海报,学生会和少先队宣传部各出一期安全墙报。

总之,通过这次防灾减灾宣传周专题教育活动,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们今后将多方面多渠道继续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防灾减灾意识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新湖农场教育中心

篇6:铁路防灾系统

系统建设需求书

天津市119调度指挥中心系统

建设工作小组编制 2004年04月08日

前 言

天津市119调度指挥中心系统建设,是防灾减灾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中心119调度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已经2003年第八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批准,按照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建设原则,经过对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现有或在建的“119”调度指挥中心的调研,依据公安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我们修改制定了我局新建防灾减灾中心的“119”调度指挥系统的需求书。新建的天津市“119”调度指挥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有线/无线接警调度系统、计算机辅助接警调度系统、大屏显示系统、无线传输子系统。

2 第一部分、119计算机辅助接警调度系统功能需求

一、总体功能需求:

1、该系统必须是涉及消防通信调度指挥各环节(包括消防调度通信指挥中心、消防支、大、中队,直属作战单位,移动通信指挥车,火场指挥车,消防重点单位,定点报警单位等)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建成从报警、处警、火警登记、统计、调度指挥等接处警全过程中的系统结构的统一,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形成完善的信息处理流程。

3、系统能够集中接收、显示火警信号并能处理重特大火灾和恶性抢险救援事故,而且具备同时受理和处理多起火警和社会救援的能力,至少设置13个以上接警工作站、一个接处警综合调度台(包括班长台、无线调度及相关控制功能)。

4、系统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从接警开始到中队接到下达出动指令应在公安部规定的45秒时间内完成。

5、系统应具备为扑救重大恶性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自动编制联合作战出动方案和提供辅助决策指挥的能力。自动统计显示调动中队、支队数量,调出消防车辆的分类数、总数功能。

6、系统应当提供多种方式确定灾害地点和灾害类别,并能根据多种因素合理编制最佳出动方案、联动方案、应急

3 预案等。

7、根据火警受理过程中得到的信息,提供多种相关数据(器材库、车辆库、专家库、方案库、水源库、电话库等),以便调度员实施动态的正确指挥。

8、系统可以实现灾害事故信息的登记、归类、统计、查询、打印、存档等功能。

9、系统必须全年连续可靠工作,为适应通信调度指挥工作的特点,服务器采用热备份工作方式,而且其它重要部件应有备份,保证各种情况下能够受理火警和处理火警。

10、系统应具备故障检测能力,并且网络必须具备有抗干扰措施和容错措施。

11、系统应能提供规范的人机交互环境,应采用中文显示界面,保证操作使用和日常维护均能简单和方便。

12、系统应采用开放设计思想,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基础,并兼顾未来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可扩容性和延伸性。

13、系统应设置可靠的防雷击、防静电危害、防过电压危害、防过电流危害和防漏电的安全设施。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措施也要特别关注,主要是能防止计算机病毒、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误操作和系统故障的发生等造成的危害,使系统瘫痪。

14、系统的建立一定要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消防调

4 度指挥系统的信息要求数据采集规范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储存档案化。以达到信息横向、纵向贯通一致、数据共享的目的。

15、系统必须将有线接警系统、无线传输子系统、GPS系统、显示系统、定点报警系统等有机集成于一体。并预留接口,便于以后升级。

16、能将现场图像传输到指挥中心并显示在大屏上。1-

17、在天津市市区选择四个制高点建立高空了望系统(有效距离10公里以上),用于监视市区火灾发生情况,并将图像显示在指挥中心大屏上。

二、具体功能需求

1、火灾、抢险救援报警接收功能

2-1-

1、系统能够直接接收天津市范围内的市话公用网的报警信息;能够直接接收全市范围内的移动电话(包括小灵通)报警和有线、无线网络定点报警单位的报警信息;

2-1-

2、系统遇忙时(接警机都忙)能够实现对报警人进行语音提示的功能。(接警人听到三声振铃无人接听后自动转为语音指示)

2-1-

3、系统文字屏报警信息显示主叫号码、机主名称和装机地址,机主名称和装机地址,经调度员辨别后可以根据实际受灾单位(住户)名称和地址进行人工录入和修改,人工录入和修改方式以简码为主,其他方式为辅(五笔、拼音),5 且简码录入方式为系统的默认状态。

2-1-

4、当主叫号码进入经调度员辨别确定为社会救援时,通过操作键盘,自动进入社会救援接警界面。操作程序与接警程序要求相同,存档时应按社会救援登记表存入。并可以根据不同要素进行灵活查询、修改、删除。

2-1-

5、系统能够利用鼠标和键盘等方式对主叫号码或实际受灾单位(住户)的电话号码进行反叫,实现与报警人和受灾单位(住户)进行通信联络的功能。

2-1-

6、系统图形屏应根据主叫号码带出的机主名称和装机地址或经调度员辨别后人工录入和修改后的实际受灾单位(住户)的名称和地址,同时自动弹出以灾害点为中心方圆300米的准确方位图。

2-1-

7、系统图形屏应该设有300米、600米、1000米、3公里、5公里、10公里、30公里七种视野,可随时任意切换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市区、郊区、县区、滨海新区等地图),可通过放大或缩小操作进行无级变化,可任意挂接新增图层信息,可利用鼠标对地图进行平滑、不间断漫游,可以单位、道路、道路交叉口、胡同里巷、门牌号码、小区、公寓别墅名称为中心查询显示,可计算地图上任意两点的直线距离和折线距离,可计算出地图道路网上任意两点的最佳路径并用文字和图形显示出来,可在地图上显示总队位置、中队位置和中队管界,可通过鼠标选择获取地图对象的属性信息(文

6 字及各种图片)及任意标绘着火点。并可移动修改着火点位置。在接警状态下,通过点击地图屏上属性信息能自动进入文字屏接警界面相应位置。

2-1-

8、GPS系统以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支队或中队出动车辆的位置。中队车辆到达火场后,能在地图上标绘作战部署、供水路线等情况,并能随时打印传输给指挥员以及任意增加、修改、删除、存档。

2、自动编队功能

2-2-

1、系统在接警等待时能够将所有中队编号按由小至大的顺序自动排列,以达到不用确定着火点便能派车的功能。

2-2-

2、系统能够根据受灾单位的名称和地址进行自动编队功能,自动编队要求责任中队与其他中队编号以不同颜色区别,其他中队编号按距受灾单位或地址由近至远的顺序排列。中队出动后,以至到场,中队编号都应自动变色。

2-2-

3、系统能够实现对重点单位首批出动中队(一级单位5个中队,二级单位3个中队,三级单位2个中队,中队数量可调整)编号进行自动编队的功能,首批出动中队编号与其他中队编号以不同颜色区别,其他中队编号仍按距受灾单位或地址由近至远的顺序排列。其中某个中队出动后,系统能自动补充就近中队。

2-2-

4、系统能够实现按燃烧性质、起火部位等条件自动

7 对特种器材、车辆自动编队功能,特种器材、车辆编号以距受灾单位或地址由近至远的顺序排列。

2-2-

5、系统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派车。(1)单击队别按钮,为选择性派车。(2)双击队别按钮,为全部派车。2-2-

6、增援派队。

(1)能够选择火场和救援现场。

(2)能够按火灾等级自动编排出动中队,实现单调、组调和群调。

3、指令下达功能

2-3-

1、系统能够对支、大、中队(包括修理所、仓库、油罐车等作战单位)进行指令下达功能。上述作战单位的无线传输子系统能够接收到指挥中心发出的无线派车信息并可自动打印出出车单(指挥中心也能打印出车单),并将接到的指令信号、出动车辆总数,分类数反馈到指挥中心。并自动统计出动中队数,出动车辆的分类数、总数。

2-3-

2、对非预制调派方案的单位系统能够实现组派功能。

2-3-

3、系统能够实现对战区指挥长的自动拨号呼叫语音调派功能。

2-3-

4、系统能够实现对局首长、部门领导和有关处室进行自动拨号呼叫语音报告、通知的功能。

8 2-3-

5、系统能够实现对110、120、供电、供水、供气等职能部门的自动拨号语音调派功能。

2-3-

6、能够单选、连选,自动记录时间、姓名、以表格形式存储、打印、修改等功能,同时进行录音。

4、信息支援管理查询功能 2-4-

1、灭火预案管理查询功能

(1)系统能够在处警当中自动对灭火预案单位进行随时调用查询的功能。

(2)系统能够在平时对灭火预案单位按单位名称或地址进行简码查询有关内容的功能。

(3)系统能够对灭火预案单位随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的功能。

(4)系统与灭火预案系统有接口,能够随时刷新。2-4-

2、车辆管理查询功能

(1)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各中队车辆动态的功能。(2)系统能够按队别进行车辆查询的功能。(3)系统能够按车种进行查询的功能。

(4)系统能够随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的功能。(5)系统能够实现接受,总队、支队、中队执勤车辆状态(包括:待命、出动、执勤、检修、途中、到场、出水、停水等)并能进行维护的功能。

2-4-

3、危险物品管理查询功能(使用现有青岛国家危险

9 品注册中心开发的危险品数据)

(1)系统能够按名称、分子式等多种手段实施查询的功能。

(2)系统能够将查询出的内容进行传输、打印的功能。(3)系统能够随时进行更新的功能。2-4-

4、电话号码查询功能

(1)系统能够在处警当中,按实际受灾单位自动显示其电话号码的功能。

(2)系统能够按电话号码查询单位,按单位名称、姓名、装机地址查询电话号码的功能。

(3)系统能够随时进行更新的功能。2-4-

5、企业专职消防队管理查询功能

(1)系统能够在处警当中,根据受灾单位名称和地址自动显示距受灾地点由近至远的顺序显示企业专职消防队的功能。

(2)系统能够根据单位名称对企业专职消防队进行有关内容查询的功能。

(3)系统能够随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打印的功能。

2-4-

6、消防水源查询功能

(1)系统能够在处警当中,根据受灾单位名称和地点自动显示距受灾地点四周最近的九处水源的功能。

10(2)系统能够根据队别、道路进行有关水源内容的查询功能。

(3)系统能够实现在地图屏点击水源标志自动带出相 关信息功能。

(4)系统能够随时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打印的功能。

2-4-

7、气象信息显示功能(系统可实时接受气象局传送的专业气象信息)

(1)系统能够在接警等待准状态和处警当中实时显示当时气象内容的功能。

2-4-

8、时间同步功能

(1)系统所有接警工作站能够自动实现时间同步功能。(2)系统能够通过任意接警工作站人工与北京时间校对后,工作站自动统一功能。

2-4-

9、录音和查询功能

(1)系统能够同步录制有无线处警、调度和报告局首长、有关职能部门等的语音信息功能。

(2)系统能够按受灾单位名称、地址、接警时间等条件进行录音查询、播放、拷贝的异地播放功能。

(3)系统能够对重要语音信息进行长期保存功能。(4)当计录达到设置标准的90%时,应具备自动提示信号的功能。

11 2-4-

10、系统故障报警功能

(1)系统能够实现自身故障报警功能。

(2)系统能够显示中队子系统故障报警的功能。2-4-

11、器材装备的查询功能

该功能可以查询中队车辆的随车器材以及车辆性能和器材性能等信息。

2-4-

12、联动方案的查询功能。2-4-

13、应急预案查询功能。2-4-

14、灭火战术的查询功能。

2-4-

15、专家知识库的查询及其它信息的查询信息。2-4-

16、系统能够对新有信息库进行增减、修改、删除、倒入倒出功能。

5、火灾报级,增援功能。

2-5-

1、根据所报级别自动编制最佳出动中队顺序、颜色区分。

2-5-

2、任意单调、组调、群调、支队和中队车辆.2-5-

3、自动记录统计调出中队数、分类车辆数、总数。2-5-

4、可任意增减火灾等级,自动记示报级时间,并按级别自动调出相关联动方案,报告、通知、通信录。

6、火灾、抢险救援登记、统计功能

2-6-

1、系统能够将处警内容自动生成火灾、抢险救援登记的功能,且可以人工录入或人工编辑,并能够打印。

12 2-6-

2、对火灾登记可以以区域,支、大、中队编号,日期,时间段,火灾级别,伤亡情况,受灾单位、住户、其他,燃烧物等不同条件进行统计,并能自动生成表格打印。

2-6-

3、对抢险救援登记可以以区域,支、大、中队编号,日期,时间段,受灾单位、住户、其他以及事故类型,人员伤亡等不同条件进行统计并自动生成表格打印。

2-6-

4、火警、救援记录达到设置容量的90%时,给出提示信号,并能将数据拷贝出来。

7、班长台功能

2-7-

1、班长台除具备系统其他接警工作站的功能外,还应具备随时监听、强插、强拆、浏览功能,但报警信号不能直接进入班长台,必须经操作后才能进入。

2-7-

2、班长台还需要具备支持显示系统的功能,应能对显示系统内的各类数据、信息随意进行操作。

8、模拟训练功能

系统能够利用系统资源进行报警受理,力量调度指挥全过程的模拟训练功能。(见详细资料)

三、数据维护软件功能要求

1、数据维护部分:

数据维护是“119”接警系统维护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系统中电话数据、单位、街道路、胡同、里巷、管界线、中队位置、危险品、消火拴、门牌号码、地图数据、火灾和抢险救援数

13 据等各种数据及系统各类参数、数据表、数据字典的维护。可以在任意一台接警工作站上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备份、导入新数据等操作。数据修改后,能够动态生成于数据库中,并对系统运行无任何影响。对数据表要有数据手册和详细的注释。

2、系统安全保障部分:

提供系统防杀病毒功能和系统防控黑客功能。

14 第二部分、大屏幕显示系统用户需求(67吋,3x4)

一、综合显示部分由DLP大屏、LED屏两部分组成。(1)DLP大屏(电视大屏)

a、能接收并显示通信指挥车上传的图像信息。

b、显示计算机辅助接警系统电子地图。

c、与指挥中心“119”计算机局域网联接,显示切换其中的任意图形画面和实时信息。

d、显示电子地图上GPS定位信息。

e、能显示制高点高空瞭望的图像信息。

f、提供多种外部显示设备接口,如视频模拟、数字接口等。

(2)LED大屏(发光二极管矩阵显示屏,主要显示文字和数据)

a、显示消防实力信息。

b、显示车辆动态信息。

c、显示气象信息。

d、显示时间等信息。

二、要求:

1、显示部分:包括3x4 67英寸DLP大屏幕电视墙(采用GQY品牌,3x3m2LED显示屏两块,0.35X10m2LED跑马灯一块(ø3.75双基色256级灰度视频显示系统类似规格产品)。

15

2、DLP大屏和LED屏显示系统的投影单元及控制系统均采用模块化、标准化、一体化设计,安装、调试简单,并易于维护保养。

3、DLP大屏和LED屏可与指挥中心计算机局域网联接,支持WindowsNT、UNIX、LINUX操作系统、TCP/IP协议及双100M快速以太网及光纤数据通道接口。能够直接从指挥系统网络上提取信息,实现指挥自动化系统图形画面和实时信息的显示。

4、DLP大屏和LED屏显示系统的各种功能操作实行全计算机控制,并可通过网络连接进行远程遥控。操作界面采用全中文。通过控制软件实现组合屏调整/单屏的对比度、亮度、灰度、色彩等参数的统一调节,全中文的操作界面易于掌握,灵活方便。

5、DLP大屏能够将输入信号进行重新组合,再现于投影组合屏上,信号源的切换无停顿、黑屏、抖动现象。并可同时显示多路视频窗口,每个视频窗口均能够以实时、真彩的模式显示,并可在整屏任意漫游、缩放或与图像叠加。视频窗口的亮度、对比度及色饱和等参数均可单独调整。视频窗口的大小及各项参数调整不影响计算机图形窗口的显示速度。

6、DLP大屏组合屏体采用箱体式结构,一体化设计,内藏式布线,布局合理、整洁美观。显示屏幕应采用玻璃屏

16 幕防止因长时间氧化造成屏幕变色。

7、DLP大屏应具有高分辨率、高亮度、高对比度,色彩还原真实,图像失真小,亮度均匀,显示清晰,单屏图像均匀性好。

8、组合屏的物理拼接间隙小于0.5mm,确保大屏幕图像的精确显示和完美效果。

9、支持多屏图像拼接,画面可整屏显示,也可分屏显示,用户可灵活开启窗口,定义尺寸,画面能够自由缩放、移动、漫游,不受物理拼接的限制,采用软件控制窗口的各项参数,屏与屏间的拼缝不影响汉字和图像的正确显示。

10、整个大屏显示系统能够24小时连续运行,整套系统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和可扩充性,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使用寿命长。

17 第三部分、有线接警调度系统需求

可接收市内及环城四区固网用户(NO.7)、全市移动用户和重点单位定点报警用户的数字、模拟等多种方式的报警呼入。交换机选用西门子或HARRIS公司类似标准规格的产品。

1、功能要求:

(1)交换机可接受来自全市公网的“119”报警的数字信号,并能接受“119”报警主叫号码,与公网NO.7信令相匹配,具有交换机入网证和NO.7信令设备入网证。

(2)交换机具有中继群呼、组呼功能、预置式会议组呼功能;报警用户从拨完号起,到指挥中心、中队共同接到火警为止,时间不超过5秒。可达到调度指挥中心与相关中队共同受理火警的目的。

(3)“119”接警调度系统支持多种形式的受理调度终端,包括:触屏式、数字话机式、液晶调度台式、计算机工作站式。

(4)接警台上可显示接入“119”报警电话的主叫号码,可显示中队接警、调度电话的忙闲状态,并可区别显示出是与本接警台通话还是非与本接警台通话,并显示“119”呼入的排队状态;可对交换机的用户、中继线进行强插、强拆,接警台之间也可互相强插、强拆,且强插、强拆的操作简单;调度各消防中队时,可用单键或缩位码拨叫,并显示中队应

18 答状态。每个接警台设有标准模拟录音输出接口。

(5)交换机支持召开64方会议。

(6)交换机公共控制部分二次电源为冗余热备份,使接警系统具有较强的融灾能力,安全可靠,当交换机发生故障时,具有声光报警功能。

(7)交换机可与现有办公用Harris交换机无缝融合,功能透传,可实现等位拨号及交换机间主叫号码传递。交换机支持模拟中继主叫号码显示。

(8)交换机可与计算机网有机结合,可将“119”报警呼叫有关信息(主叫等)传给计算机网,并可接受计算机网回送的有关呼叫指令等。

(9)数字用户、模拟用户可支持4000m。

2、所需容量:

(1)数字中继

8×2M(2)数字用户

32(3)模拟中继

8×4(4)模拟用户

16×20(5)调度备份(T板)

19 第四部分、消防无线传输子系统功能需求

一、无线调度指挥部分在5个接警座席上分别安装公安部一所研制的集群无线多媒体调度设备或类似产品,实现对火警、火场的无线调度指挥。

二、消防无线信息传输部分基于无线网络技术,通过远端设备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火警出车单及相关文字信息服务。能与计算机辅助接警部分有机结合,能接收指令下达信息,并上传到相应信息。具体满足如下要求:

1、系统能与指挥中心、计算机辅助接警系统联网,实现火警出车单等相关信息的自动传输。

2、信息内容可翻页,每屏不少于50个汉字,可存储和删除,带打印机接口,有声音提示(不读不停),有声音输出接口。

3、。能储存、查询灭火战术、危险品等数据。

4、。系统能够覆盖全市四郊五县

5、接收单元终端具有一定的防震、防水性能,适应车载安装。

6、系统可容纳终端数应大于90个。

7、远程终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分组传呼,可对一个、一组或全网传呼。从呼出到接收并打印完毕应小于10秒钟。

8、系统传输带宽应达到8k以上。

9、能实现动态上传车辆状态,包括:待命、出动、执

20 勤、检修、途中、到场、出水、停水等数据信息。

10、系统能够保证在发送失败时,自动重复发送至成功为止。

11、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保证系统随时畅通。

12、接收终端能够自动回复确认收到信息。

13、系统传输误码率指标不应低于普通汉字BP机指标。

21

其他需求:

一、防灾减灾中心调度指挥大厅设置要求:

(一)建筑要求

1、建筑耐火等级不能低于二级,最好为一级;

2、抗震强度应在地区规定强度提高一倍;

3、指挥大厅面积不能少于250平方米,高度不能低于6.5米(净高)。

(二)指挥大厅设备放置要求

1、正前方设置显示系统:包括3x3LED显示屏两块,3x4大屏幕电视墙一块,跑马灯一块。设置位置:中间设置大屏幕电视墙,左右各设置一块LED显示屏。电视墙主要显示天津市地理信息、火警信息、GPS系统等。左侧显示屏主要显示消防执勤车辆值班情况,右侧显示屏主要显示火灾信息、执勤相关信息,如时间、气象、人员等内容。正上方设置一条跑马灯,主要显示当前火警和参加抢险救援等信息情况;

2、指挥大厅中央设置12个接警工作站,一个综合调度台(班长台),一个无线调度台(摆放位置如图所示);

3、指挥大厅正前方两侧各设置一块地图(3x3平方米),左侧为天津市地图,右侧为天津市街道路、单位、区域图。

22

(三)装修要求

1、墙面主体色调以淡青色为宜;

2、灯光由白炽灯和日光灯组成;

3、防静电地板;

4、吸音装饰、防火装饰、防尘装饰。

(五)空调要求

1、必须冷暖两用;

2、必须保持室内人体、设备适应的温度和湿度和空气洁净度;必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机房配套设施

系统应设置可靠的防雷击、防静电危害、防过电压危害、防过电流危害和防漏电的安全设施。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措施也要特别关注,主要是能防止计算机病毒、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误操作和系统故障的发生等造成的危害,使系统瘫痪。

二○○四年四月七日

篇7:铁路防灾系统

一、地质灾害情况

1、降雨情况

今年,我市11个县区多次遭受暴雨袭击,1—

9月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345.2mm,其中汛期为1052.4mm。5月上旬、下旬和7月中旬,全市出现了三次较大的强降雨过程,其中:5月5日至7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56.7mm,降雨最大的新田、宁远达167mm。5月24日至28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68.4mm,降雨最大的道县、江华达183mm。特别是7月15日至17日,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137.3mm,蓝山、宁远、江华、双牌、江永等5县降雨量超过200mm,江华县湘江乡一带达331.9mm。强降雨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受灾群众达127.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2万公顷,倒塌房屋3285间,受损房屋18866间,直接经济损失共约10.4亿元。

2、地质灾害情况

受降雨影响,我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据县区上报的情况统计,全市发生了579处较大地质灾害,其中滑坡342处,崩塌180处,泥石流42处,地裂缝11处,地面塌陷4处。因地质灾害倒塌房屋919间,破坏公路5310米,损毁农田1113亩,直接经济损失3150多万元。由于预报分析准确,转移群众及时,应急措施得当,全市没有因地质灾害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二、主要的防治工作与成效

今年,我们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防灾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未雨绸缪,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条例,广泛宣传防灾知识。今年来,我市国土资源系统把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同时,我们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保日、“6.25”全国土地日等重大节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展览地质灾害图片和举行知识竞赛,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4.8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4000余条。今年的宣传工作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地质环境工作氛围,增强了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又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环境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是切实贯彻条例,及时编制防灾方案。今年4月3日,我们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永州实际,及时编制了《永州市2006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今年市级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各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监测人。各县区场也编制了相应的防治方案。

2、夯实基础,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落实点上防灾预案

我们按照省厅关于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在已建立的群测群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切实落实了基层的防灾责任。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了约500余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为全面了解和收集灾情信息提供了保障。依靠这一网络,今年全市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处,及时组织150名受威胁的群众安全撤离。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泥石流,由于地灾监测员黄费柱及时发现发灾前兆,为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决策赢得了时间,保护了受威胁的112名村民和学生的生命安全。

3、政府组织,扎实开展地质灾害巡查

进入汛期后,为摸清各重大隐患点变化情况,督促各县区落实防灾措施,应我局请求,5月15日至20日,市政府牵头,国土、水利、交通、建设以及地勘等部门组成4个巡查组,对市级重点防范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巡查,基本掌握了重大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巡查结束后,对7处存在重大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及时向县区人民政府发出险情通报,督促落实防灾责任。今年汛期,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一处发生险情。

今年,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6处,根据各个隐患点的实际情况,逐一制定了点上防灾预案,明确了防灾措施,落实了防灾责任。全市新设警示牌46块,更换坏损警示牌28块,发放防灾明白卡1500余份。

据初步统计,全市共组织巡查600余次,排查险情131处,紧急转移群众1831人。

4、科学防灾,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今年,在充分利用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省气象台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局与市气象部门密切配合,成功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共发布预警消息16期,成功预报3期。

一是通过电视媒体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7月中旬,市电视台三个频道的《天气预报》栏目插播了我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

二是开通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群发业务。通过网络向市级领导、县区长、县区分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乡镇国土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

员,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共发布手机短信3100多条。

三是通过电话传真准确发布地质灾害预警消息。为确保防灾信息能及时传送给每一个防灾责任人,我局除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发布防灾消息外,又电话督促县区主要负责人切实抓好落实。

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手机上有短信、电话里有通知,收到了较好的防灾效果。5月6日的第2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双牌县上梧江乡平漯村滑坡。5月25日的第4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泥石文秘家园流。7月14日的第11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镇练江村韦家寨滑坡、双牌县茶林乡白水岭村滑坡等地质灾害。

5、常抓不懈,坚决落实地质灾害防灾的各项制度

认真落实了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汛期,市局克服经费紧张、办公场地狭窄等困难,设立了专门的值班室,并添置了一些应急调查设备。市县两级均实行了24小时值班,值班电话做到了24小时畅通,确保了防灾指令和灾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汛期,市局不但要值好班,还经常对县区局的值班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如迎战“碧利斯”暴雨期间,市局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在值班室,三天三夜没有回过家。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的同志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工作人员日夜奋斗在防灾抢险第一线。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晚上9点,正在长沙出差的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朱宗炳接到灾情报告后,连夜赶回发灾现场指导救灾抢险,并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现场值班。朱东晖、李旧元等四名工作人员轮流在该灾害点不间断值班20多天,直到灾害隐患基本消除,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7月16日,江永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唐德富,放不下全县最大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源口乡大田村滑坡,为了100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带领工作人员住进了大田村,在点上现场值班两天一夜。

6、合理调度,适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今年,三次大的强降降雨过程,我局均及时作出发灾的预报,并要求各县区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如7月15日,“碧利斯”台风直逼永州,我市防灾形势十分严峻。晚上6时的防汛会商会上,市委书记曾庆炎根据雨情水情分析指出,这次迎战台风暴雨,重点是防范地质灾害,尤其要加强对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并将23处隐患点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会后,市长龚武生及其他25名市级领导带领工作组火速奔赴11个县区,亲临防灾一线,督查防灾责任和措施的落实,指挥防汛救灾。

15日晚上7时,我局局长秦坤同志接到汛情报告后迅速赶到办公室,亲自给各县区局长打电话,要求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抓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以正式文件把防灾要求下发到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以指导基层的防灾工作和督促县区落实防灾责任。

7、及时排险,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理

今年,全市共派出调查人员170余人次,对45处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45份调查报告,为政府防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市本级先后10次派出调查组,对10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10份调查报告。

5月29日至30日,市政府副市长程晨曦亲自带队,组织政府办、国土资源、水利、交通、规划建设、民政等部门,对零陵区邮亭圩镇梅江村地面塌陷、道县道江镇文化路滑坡、江华县蔚竹口乡蔚竹口村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地灾一线解决问题。6月16日至17日,市政府督查室按照我局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出的意见,派员对部分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8、严密防范,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灾工作

根据省厅的要求,我局切实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特别是厅领导亲临我市指导防灾工作后,使我们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求各矿山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时,停止井下作业,迅速撤离井下人员。同时,加强对矿渣废石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范。正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在强降雨时段必须停止施工,防止施工项目出现伤亡事故。已竣工的项目要严密监视工程的稳定状态,出现险情,迅速撤离受威胁的群众。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地质灾害底子急待查清

目前,我市仅有祁阳、东安、零陵、道县等4个县区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冷水滩区完成了三乡镇一城区的工作任务,其余6个县区还未开展此项工作,其中还包括隐患较多的双牌县和江华县。由于大部分县区尚未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导致全市地质灾害底子不清,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请省厅在安排此类项目时给予倾斜。

2、地质环境业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地质环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尚不相适应,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省厅加强对基层地环工作人员的基础业务培训。

3、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篇8:铁路防灾系统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但由于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速度高、密度大, 运送对象以旅客为主的特点, 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可想象。因此, 除了要求机车车辆、供电、线路以及通信信号设备高性能外, 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强风、暴雨、大雪等) 、突发事故 (坍方落石、异物侵限) 、列车及设备故障、突发的大规模群体事件等, 都要实施全面监测和预防。

如何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危及行车安全的灾害, 建立安全、可靠、实时、准确的铁路安全防灾系统和信息传输体系, 制定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在灾害发生前或发生后及时控制运行列车减速或停车, 使各种多发、随机的铁路灾害造成的破坏力降低到最低程度或避免灾害的发生, 这对铁路部门科学、合理地调度列车、指挥运行, 确保高速铁路动车组安全、高效运营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高速铁路安全防灾系统是一项高新技术, 它不仅适用于高速铁路, 还可在普速 (或既有) 铁路灾害防护中应用。如在强风天气条件下, 系统可实时监控强侧风和横风变化强度, 经过系统运算和内嵌程序的判断, 为行车指挥控制系统提供较为合理的行车速度限制指令信息, 或者为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运用这种系统技术, 既可以降低强风等对铁路行车的影响和危害程度, 又可以保证安全高效的行车效率。

2、防风布点原则及布点方案优化

2.1 优化目标 (防风布点原则)

依据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间尺度特征。参考国际中尺度地面观测网的设计思路和国家气象局区域自动站布点原则, 依据QX/T 61—2007 (1) 、GB50009-2001 (2) 有关技术规定, 以高速铁路沿线强风主风向 (以16方位强风玫瑰图确定强风主风向) (3) 、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V4_2max为指标 (4) , 确定高速铁路动车组时速300~350km·h-1, 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不小于15m·s-1的路段设置风速风向传感器。高速铁路动车组时速200~250 km·h-1, V4_2max不小于20 m·s-1的路段设置风速传感器。不同速度等级的客运专线, 其风速风向传感器的设置, 不但要根据上述V4_2ma x值, 还要考虑强风主风向与线路走向夹角β因素, 高路基、高架桥、特大桥弯道强横风区间影响。风速风向传感器设置在线路的迎风侧, 一般安装于GSM-R基站铁塔处;风速风向传感器不具备安装于GSM-R基站铁塔的条件时, 则宜安装于接触网杆上;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距轨面高度4m高度。优化目标 (即防风布点原则) :⑴山区垭口、峡谷、河谷等特殊区间, 风速风向传感器的平均间距在1km~5km之间。⑵距轨面高度10m及以上的高架桥、8m及以上高路堤区间, 风速风向传感器的平均间距在5km~10km, 风向风速传感器布设在距离线路弯道中心、高架桥和特大桥距地面最高处。⑶平原区间, 风速风向传感器的平均布设间距在15~20km之间。⑷根据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营速度及沿线气象条件、地理环境, 合理布设并适时调整风速风向计的布设间距。

2.2 布点方案优化

高速铁路沿线风速风向监测在空间的代表性有赖于布点优化及站点设置的合理。防风布点方案是以高速铁路沿线738个基本气象站近40年 (1971~2009年) 风向和风速资料为基础, 结合高速铁路沿线100多个铁塔梯度风监测资料确定风随高度变化α系数, 以及2000多个自动气象站近10年 (2001~2009年) 风向和风速短期监测进行信息化、规范化整编, 采用极值Ⅰ型和P一Ⅲ概率模式分别计算东南沿海和内陆高速铁路沿线最大风速不同概率设计值 (5) , 即最大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10年一遇设计值、30年一遇设计值、50年一遇设计值、100年一遇设计值, 分析高速铁路沿线最大风速不同概率设计值空间分布特征, 涵盖高速铁路近40年来强风和横风对动车组安全、高效行车最大风险。

在历史风向风速资料、铁塔梯度风与短期风向风速对比分析基础上, 结合高速铁路的始发站至终点站路基高度、大桥和特大桥高度、强风主风向与线路夹角、经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参数, 根据气象学原理和荷载规范, 进行高速铁路任意里程最大瞬时风速时距订正;路堤高、大桥和特大桥增速订正、地形订正 (6) , 计算高速铁路沿线一般路段每间距1km、强风控速路段间距100m、危险路段间距20m, 距轨面4m高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V442max, 计算模式如下:

式 (1) 中V4_2max为高速铁路沿线任意里程距轨面4.0m高度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 (m·s-1) , V10为高速铁路沿线基本气象站10m高度处10min平均最大风速设计值, K1为时距订正系数;K2为路堤、大桥和特大桥增速订正系数;K3为地形订正系数。

高速铁路任意里程距轨面4m高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计算模式在全国各高速铁路区间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分析高速铁路沿线最大风速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 以及最大瞬时风速对动车组安全、高效行车影响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 便于我国高速铁路防灾监控与安全行车风险评估规范化、标准化。因此以V4_2m a x作为防风布点主因素, 对高速铁路沿线防风监测站进行优化布点, 利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方程对强风 (阵风) 系数进行计算后, 发现方程的效果很好, 相关系数r在0.6075~0.9987之间, 通过α=0.001显著性检验。并且以相关系数r达到0.8000和0.7000时, 即可视为符合主控因素策略, 结合强风主风向与线路走向夹角β、高路段、高架桥、特大桥弯道强横风区间偏向角<10°进行逐步优化, 以高速铁路沿线任意里程距轨面4m高处10min平均最大风速30年一遇设计值V4_30max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高速铁路沿线V4_2max与高速铁路沿线V4_30max变化趋势和数据基本相等, 从而证明了防风布点方案优化的必要性。高速铁路防风布点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图以图1所示。

依据高速铁路防风布点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图对高速铁路风速风向传感器的布设按照布点原则进行优化, 以京沪高速铁路 (京徐段) 防风布点方案、京沪高速铁路 (徐沪段) 风速风向布点初方案为例, 分别以图2~图3所示。

3、气象传感器WXT520安装位置

强风在高架桥、特大桥横断面的上方形成增速区域, 而在横断面的下方产生较大的减速区域。线路构造物断面周边的风速分布因构造物形状和风向而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线路构造物的形状和强风主风向来判断强风大幅增速的领域。在高路堤、高架桥特大桥强横风桥梁弯道处设置防风栅处安装6要素气象传感器WXT520时, 需要设置在没有障碍物“横断面”影响的位置, 即风向风速传感器布设在距离线路弯道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m处, 这与日本铁路高架桥和特大桥强横风桥梁弯道处风速仪安装位置相一致, 如图4所示。差异在于, 考虑实体防风栅或声屏障对气流抬升作用。透风式防风栅安装6要素气象传感器WXT520时可以直接安装在防风栅之上。这主要由于透风式防风栅主要作用是减小风速, 适度压迫气流上升, 防风栅后风速可减弱50%左右, 且在防风墙后可产生大范围、强度较弱的涡流区域, 因此可发挥最大防风效果。

(注:芬兰6要素气象传感器包括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雨量、大气压力)

在高架桥、大桥和特大桥、高路堤距轨面4.0m高度处安装风速风向传感器且与接触网杆处于同一坐标时, 气象传感器WXT520可与接触网杆同杆架设, 如图5所示, 气象传感器WXT520安装高度距轨面4m迎风侧。芬兰维萨拉6要素气象传感器WXT520可获取实时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雨量、大气压力气象数据, 为高速铁路防灾对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4、结语

(1) 高速铁路沿线距轨面4m高度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为防风布点方案主控因素, 结合强风主风向与线路走向夹角β, 以及高路堤和高架桥及特大桥弯道强横风区间偏角<10°对高速铁路沿线防风监测站布点进行逐步优化, 利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方程对强风 (阵风) 系数进行计算后, 发现方程的效果很好, 验证了防风布点方案优化的必要性。为高速铁路防灾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 高速铁路任意里程距轨面4m高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计算模式在全国各高速铁路区间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分析高速铁路沿线最大风速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 以及最大瞬时风速对动车组安全、高效行车影响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 便于我国高速铁路防灾监控与安全行车风险评估规范化、标准化。

(3) 高速铁路沿线距轨面4.0m高度处, 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V4_2max, 与距轨面4m高处10min平均最大风速30年一遇设计值V4_30max变化趋势和数据基本相等, 从而证明了防风布点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4) 芬兰维萨拉6要素气象传感器WXT520可获取实时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雨量、大气压力气象数据, 为高速铁路防灾对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5) 在高路堤、高架桥、特大桥以及弯道等强横风地段设置防风栅, 同时6要素气象传感器 (WXT520) 安装在线路弯道中心距离约3m处, 这与日本铁路高架桥和特大桥以及弯道等强横风处风速仪安装位置相一致。差异在于实体防风栅或声屏障对气流具有抬升作用。

摘要:研究目的:高速铁路防灾系统中防风布点方案的优化研究, 关系到监测系统所采集瞬时风速和风向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其中优化目标 (即防风布点原则) 及优化科学分析和计算, 可以为行车指挥控制系统提供较为合理的速度限制指令信息, 或为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达到安全、高效行车的目的。研究结论:以高速铁路沿线距轨面4m高度处最大瞬时风速2年一遇设计值 (V42max) , 为防风布点方案主控因素, 结合强风主风向与线路走向夹角β, 以及高路堤和高架桥及特大桥弯道强横风区间偏角<10°进行逐步优化, 利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方程对强风 (阵风) 系数进行计算后, 发现方程的效果很好, 验证了高速铁路防风安全监控系统防风布点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为高速铁路防灾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安全防灾系统,最大瞬时风速,防风布点方案优化

参考文献

[1]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2年

[2]QX/T61—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7年

[3]马淑红, 马韫娟, 李健群, 段景娜.京津城际CRH3动车组大风天气条件下安全行车技术参数研究[J].铁道技术监督.2009, 37 (2) :7~12

[4]马淑红, 马志福.瞬时最大风速对京津城际CRH3动车组行车安全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期

[5]马淑红, 马韫娟.瞬时风速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行的影响及其控制.铁道工程学报[J].2009.01:11~16

[6]马韫娟, 马淑红.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桥梁设计风速研究.铁道技术监督[J].2009, 37 (10) :34~37

上一篇:作文《论语让我明白了》下一篇:公车改革动员会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