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2024-07-21

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精选6篇)

篇1: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浅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梁超

读书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习惯,爱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天性,而习惯多成于后天,很多人天性喜欢书,也有很多人出于各种需要而培养自己喜欢书。来到劲刚后发现很多人经常在公司报纸上交流读书心得,我读书亦多年,不妨也表达一些我自己长期阅读的一些心得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先说读书心得吧。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的动机都是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事之前显意识或者潜意识都在衡量着此事可为不可为,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读书是一种学习有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基于目的不同那么对书的质量也就有了不同的要求。古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人的脑袋和身体一样,肯定偶有不适,那么就要对症下药,脑袋里面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就要用哪些书来医治。东方朔曾经很自豪地形容自己“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就是说,我坚持锻炼了三年身体基本上够我日常消耗了,可见,即使是圣人,五体不勤的情况下也要开卷有益,先把脑袋给充实了。很多人对书有过不同的比喻,无论是阶梯也好还是粮食也好,书在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书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工具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群中发挥着它最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单单是对人的精神上的陶冶,也是对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指导。李敖在谈自己的读书心得时说到,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参考的,这样才能实现书的最大价值。读书不是在完成某项工作指标,而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指导水平,要不脑袋里面即使藏着一个图书馆恐怕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读完书一定要派上用场才能显示出读书的价值,如果所读的书不能成为引导自己言行的路标那么即使是读再多的书也收效甚微。也许有人问怎么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日常用品呢,如果能在脑袋装个转换变频器就好了。我认为文字和思想的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中转站,思想做底子,读书做形式,将读书作为一种积累思想的行为,然后将这种行为在言行中表达出来,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个人在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自然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一本书,必须先要辨明它是不是一本好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如果不信书那不如不读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但是很可能由于个人的知识深度、见识广度、总结宽度不够而显得自己的人生观比较凌乱而不够系统,要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建立起来就要博取众长,通过思想磨合以及实践试用取精华去糟粕,然后才能做到集大成,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可使用的理论基础,最终达到思想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自古大成者必不离书,而大气之人也必出口成章,字字珠玑,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的读书积累起来的,郭沫若说“读书不在三更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读书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这个是很重要的读书态度,但是读书也要得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摄取得更多。下面也就读书方法来说说自己的心得。

第一,读书不挑书。正如要使身体营养均衡就不要挑食,挑食之人必定脸如菜色——即使他从来不吃青菜。古人开卷有益,证明每本书必定有它的营养价值所在的,如果我们拿到一本书连书本目录都没看就贸贸然认为此书没什么价值而扔到一边了,那么很可能就浪费了一本好书。但是去到图书馆看到四周都是书总也不能全部都读完吧,所以首先读书一定要注重速度。读书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一目十行或者双目二十行,书一打开就要迅速找到重要的部分,要抓住关键字。除了很少一部分的作家能做到字字珠玑行行经典外,大部分作家其实都是在总结或者传达一个大家都深谙熟悉的词语,然后为了烘托那个关键词语而进行大段大段的映衬式描述,绕了一大圈又兜路回来,绕得好就是意识流,绕得不好就是流水账码字数骗稿费。其次,选择书需要有判断力需要智慧。一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书的装订好不好,作者是谁,是否认识,作者一向的价值立场是什么等等,这些选择性的判断也很能左右一本书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程度的益处,如果花太多时间去钻研那些同自己价值观冲突很大的,作者也是一个超级庸才的人,那么再继续深入阅读大可不必。以前我很喜欢周末去泡图书馆,每次去图书馆首先拿十本书在桌面,然后每本书迅速阅读三十页,三十页后如果还不能看出感觉的话才会将该书枪毙掉放回原处,如果三十页后觉得书还不错就会借阅回去花一两周左右去认真研读。我觉得这样读书才能涉猎得更广,接触的学识范围也更宽。苏轼说自己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实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天下的所有书,但是他眼睛看到的书肯定比一般人都多,只是很多庸书被他淘汰掉了,剩下的好书他都刻苦研读。我比较喜欢东方朔说的“学习三冬,文史足用”,利用三年的时间找出好书认真研读,足够自己用很长时间了。

第二就是关于书的价值判断。我从小有个比较不好的坏习惯,就是一拿到书后第一遍就先认认真真看,一遍过后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在第二遍的时候我不会去从书本找出答案来解答自己的疑问,而是自己想方设法去找自己的答案来怀疑原作的观点,所以一直看书都是抱着“顺应但不顺从”的态度去看,顺应就是顺应作者的宏观写作架构和写作思路,不顺从就是对于作者微观的观点不会一一苟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知识层面和自己的生活圈子,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行万里路去深切体会他自己笔下的每一句话的,他能写出华章,但是很可能每天都是呆在屋子里宅着从不深入群众,即使是属于自己的写作观点也没有实际操作过,而他们的作品又被很多人传读,既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那么对于同一句话也没必要以某种固有的解析去理解了。所以我说读书要注重“顺应但不顺从”,在阅读中思考,找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可尽信书。这样既能认清楚该书的价值所在,也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第三,多读书不等于读多书。读多书是指读书的数量,有的人读起书来饥不择食,读书的速度非常快,读书的数量可谓汗牛充栋,能做到这样固然很好,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让我们奔波劳碌的工作上了,已经很少精力去阅读那么多的书了。所以,在此我强调的是“多读书”。多读书是指时间上、次数上的多,还有对于同一本、同一类书读的次数多,而不是在于读书的数量。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很多书能让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一遍就不错的了,一遍后完全可以把它给自己的孩子折纸飞机玩了。

篇2:谈我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

我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体会

我把读书当看动画片,书里的动画片是比电视里的动画片好看极了,假如灰姑娘这篇故事就比电视里的动画片要好看,在书中学到很多知识和快乐。如果你不相信你就试试看吧。

篇3:我的读书方法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雖然显得自私一点。

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象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第五,哼,算了吧。

篇4:我的读书观:一个观点和一个方法

我的读书观:一个观点和一个方法

1、一个基本观点

关于读书,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要尽可能地阅读经典这将是你人生的重大损失。

但是这个观点并不绝对,而且很显然并不适合于所有人。有些人只喜欢阅读某一类经典作品,而对其它作品不感兴趣,或者只喜欢阅读一些非经典作品-没有关系,那就只阅读你喜欢的好了,毕竟,阅读的首要目标是愉悦!

另外,不要被依然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所吓倒——虽然本站尽可能地将各种最经典的作品搜集齐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作品你都应该阅读,你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有选择性地阅读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正如约翰·玛西在《文学的故事》中所说:

“应该读的书实在太多——这对任何头脑健全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另人头疼的事。所以,头脑健全的人应当是为了愉悦,或者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好奇而阅读,这就足矣。”

“假如阁下实在是不喜欢某位彪炳千秋的伟大作家,那么就干脆躲开他,别让他来折磨你。”

“对于那些能适当地选择它们的人,书籍是包藏着种种愉快的质素的。”(蒙田)

(附)本站认为不值得普通读者阅读的一些著名作品(有些诗歌作品因为翻译的原因已经丧失了其原味):

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2、如何读一本书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这里并不想详述,我这里只想谈的是一点自己的体会:你如何知道在一本书上应该分配多少时间?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般可以交给书本去回答:如果一本书从开始的第一页就吸引住了你,那你就一直跟着读下去好了,直到读完为止。而如果读到某一段的时候你开始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那你要马上提高警惕:这一段是否值得继续读完,如果不是,那就马上开始“跳读”,如果下一段仍然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就马上继续往前跳......,直到跳完或者直接关上书本。

总是硬着头皮读完一本书的后果只有两个:

(1)你会慢慢变成一个书呆子;

(2)你会逐渐丧失读书的兴趣。

在多年的读书生涯后我发现两点:

(1)我买了很多的废书。很多书看到的时候觉得很有兴趣或者冲动,买回来后兴趣却马上消失了,或者仔细一看后发现内容实在平平,不值得一读。“书非借不能读”是一个因素,缺乏识别判断能力则是另外一个因素。

(2)很多书往往读了一个开头后就没有持续下去了。年青的时候我总是把这归结为自己缺乏恒心,但后来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其实是这本书没有能够吸引我读下去,也就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读,或者只有开始是值得读的——很多书读一下前言或目录就够了。

不过话说回来,“开卷有益”,其实只要是书,读了总会有点收获,问题只在于你所分配的时间与收获的大小是否成比例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应该尝试去多打开几本书。

篇5:我的读书方法

读书是我的乐趣。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的读书方法:我每天读书半小时以上,填好《我在书中等你》,摘抄好词佳句,在书上做好批注。每段或一句话,我会写出它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感想,还会解释一个词。

有时候,我还会和爸爸妈妈共同读一本书,一起讨论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我还会写这个故事的简介,并给爸爸妈妈复述故事。有时候写写这个故事或这本书的读后感。比如我读了《雷锋的故事》,写了一篇读后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

篇6:我的读书心得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句话说的可好,看书这件事必须日日坚持。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一本书,它可以使我们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富积累,提高素养和品德。由此可见,书对人的一生会带来多么积极、多么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看书能使人快乐。看书的时候,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懊恼、悲伤、难过和生气的事统统置之脑后,让人进入一个书籍开辟的新世界,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握拳愤愤不平.......并真正融入了书中的故事里。

我愿意将每一本书都视为自己的朋友、知己。因为我清楚地认识到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白纸黑字的灵魂。书中也会有少年时代的叛逆,美丽风景的映现,给人鼓励的感人事迹等等。我喜欢沉浸书中,同时也在细细品味书中的情节,揣摩书中的人物及他们千变万化的心情,每个熟悉的背影或是倔强上翘的嘴角,或是离家出走的情节......阅读这些的同时,我会想象作者的为人,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上一篇:防盗措施有哪些规章制度下一篇:期末复习阅读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