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产业调研

2024-08-23

山东文化产业调研(共6篇)

篇1:山东文化产业调研

、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一些人认为文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城市,多与创意和前沿科技等新兴业态相关。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30多年来从事保护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长期跟踪调研民间手工艺发展情况,2006年以来以山东为重点,就全国285个生产专业村进行调研,对37项农村手工艺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其调研表明,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文化富民,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实例

山东潍坊杨家埠村民自明代起从事风筝副业生产,任凭风吹浪打,这一传统技艺沿袭至今,杨家埠村现有风筝生产从业户80家,从业农民550人。45岁风筝艺人杨洪伟说,她雇了三四个人,她的作坊主要制作传统风筝,像蝴蝶、蜻蜓、老鹰、凤凰等等,因为是纯手工生产,一年也就是生产四五千只左右,基本上每只都试飞,保证质量,一年收入七八万块钱,挺满意的。据潍坊杨家埠村村委会统计,2009年全村扎制风筝650万只,实现产值3300万元,风筝艺人人均收入1.2万元,普遍高于潍坊市农民7695元的人均收入。

不仅仅是潍坊风筝,在“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欣喜地发现:临沂草柳编织、菏泽曹县桐杨木作等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菏泽巨野农民工笔画、潍坊杨家埠年画等呈现出艺术化产业形态,临沂郯城红花乡中国结和菏泽鄄城土布纺织等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形态,在传承传统手艺文化的同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及艺术创意、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的整体架构中迎来了传统手艺的产业新生。

发展农村手艺产业,最直接的效益是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现代产业机制、传统文化资源、现有人力资源的融合和发展。

“土玩意儿”己退出时代,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能再获新生。山东临沂柳编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揉入现代创意创新,突破传统柳编农用、日用筐篮的功能和样式,转化为现代文化消费用品,目前已形成家居、园艺、装饰、旅游休闲和宠物用品等7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销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国内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2009年,临沂柳编手艺产业产值近60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

作为传统手工艺大省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手工艺行业共有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手艺文化产业的主体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手艺企业改制,手艺产业的发展要素再次转移到农村。一系列手工艺生产专业村和新一代民间手工艺人成长起来,形成“经销公司+加工公司+中间人+农户”的产销组织形式,主要由经销公司承接订单,委托加工,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计件收费,作为一种农业副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全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区成为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专家点评

潘鲁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突出体现了富民惠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同时,作为一条促进传统文化保护、推动创意创新的文化道路,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应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推动“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促进手工艺产业成为农村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农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

2.不再离乡离土的新生活

实例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大院北村中国结艺人谢印芳说,“我今年41岁,村里很多家庭妇女都编中国结,平时有家务活,农忙得下地,有空的时候就在家里编,我编10年了,一年能编个1万多块钱。”她说,在家编中国结都是计件,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年纪轻点的每月能拿到1600块钱,年纪大的,手脚没那么快了,也能挣1200块钱,不需要出去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生活上不愁了。就连村里一些个腿脚不灵便的孤寡老人,也都能编,编着不费劲,也很好学,一学就能会。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农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问题专家都在为一个问题纠结着:一方面中国需要城市化,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自1989年首次“民工潮”出现,到2010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达2.4亿人,片面地“城市化”流动将造成农村以及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在城市,作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农民工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居民福利,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面临局限;在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老人、孩子比例较大,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而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

能否进一步探索劳动力的转化路径,能否在本土也能解决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问题?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中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山东临沂柳编手艺产业广泛分布于临沭、郯城、莒南、河东4个县区,覆盖13个乡镇,100多个专业村,有柳编经销公司802家,带动25万农民从事生产;

而潍坊杨家埠村风筝产业,不仅带动本村从业艺人致富,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落的农民从业,包括季节性生产的艺人和常年生产、专职经营的艺人等……

这些数据和事实表明,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就地发展以手艺为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是现实的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增收致富,具有突出的民生意义,而且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以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为驱动,激发传统文化和农民的创造活力,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实现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新生与重构。

手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一条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是农业生产之外满足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重要的生产形式。在今天这种生产形式又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让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用离乡离土的出门打工,在自己家就也能体面地获得手艺,也能致富,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专家点评

潘鲁生: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但地域意义上的“农村”面积仍达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20倍,农村人口众多,促进农村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前,立足实际,充分发掘广大农民潜移默化承传的知识和技能,就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地对优质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加以整合开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而不能再以“城市文化下乡”的形式,以城市文化建构农村文化,那么实现的往往不是统筹发展的目标,而是伴随农村人力和文化资源流失造成新的断层。所以,农村有自身的文化资源,数千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手艺文化等应当加以传承,在生产生活相联系、农村和城市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涉及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前沿信息技术、加强文化认同等,是动态的、生态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实例

山东菏泽巨野被称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农民画师继承当地书画传统和牡丹文化资源,发展起工笔绘画产业。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个,专业户400个,农民画师6300余人,全国书画市场80%以上的工笔牡丹作品出自巨野农民画师之手。20世纪70年代,一批全国知名画家慕名到菏泽画牡丹,为菏泽营造了浓郁的牡丹绘画艺术氛围,现在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2009年巨野相关绘画产值达1.2亿元。

农村手艺产业是农村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富矿,其产业关联性、集聚性、延伸性和创富性较强,发挥手艺产业“原生态”和“原创意”特点,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中,可进一步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新农村发展格局。

山东省的一些农村开始探索“都市农园”、“休闲农庄”等体验模式,加大对农庄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挖掘的深度,开发主题性手艺创意。并尝试“有机农场”贴牌模式,以有机农业为基础,建立包括手工艺在内的生产、加工、认证、创意设计、推广宣传以及销售等产业链,加强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贴牌。同时,可牵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两翼齐飞。

事实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正如当前农业不仅要面对耕种问题,还要考虑运输、加工、流通等问题,不仅要投入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还需组合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要素。而且其产业化发展往往不再以单个家庭经营为主体,还需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运转经营。所面对的也不只是国内环境、国内市场、国内资源,还有国际大环境。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搭建“招商引资”、“公共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展示交易”以及“成果转化”等服务管理平台,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以保障其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全局出发,充分整合传统农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联动,创造良好的发展机

制和环境,将从整体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

总体上看,无论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产业联动、文化与经济协调的意义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生态和产业要素等更全面的意义上发掘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机构调整所能实现的更大的社会效益。(本报记者张玉玲本报通讯员殷波)

◆专家点评

潘鲁生: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尤其从国情出发,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拓宽文化产业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义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作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其文化传承、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等综合效能,作为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在新型产业形态中实现提升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并将与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形成集群、合力,由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升级发展,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篇2:山东文化产业调研

根据林市长要求,由市政府调研室、市经贸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对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如节能环保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则称“生态产业”。国家发改委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涉及技术和装备、产品和服务。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在《关于开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川经环资函〔2009〕931号)中提出,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以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根据以上提法,结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为: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9个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

按照以上概念及范围,2008年,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共有企业66家,实现销售收入146.46亿元,利税24.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实现销售收入146.23亿元,利税24.35万元。新能源企业24家,实现销售收入5.14亿元,利税7576万元。节能环保企业44家,实现销售收入141.32亿元,利税23.62万元(有2家企业既为新能源企业,又为节能环保企业)。受资料限制,太阳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沼气利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以及有些企业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难以统计入内。全市现有太阳能利用面积38.5万平方米,沼气年利用量396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39万吨,垃圾处理能力800万吨。

从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两大领域,其他领域所占比重较低。2008年,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两大领域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2.87亿元、22.73亿元,占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7.07%、15.51%,两项合计所占比重达92.58%。其他领域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表1 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销售收入及占比

主要领域情况如下:

1、太阳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能光热产业。包括莘县三元太阳能公司、聊城聚源太阳能公司等6家企业,目前已形成年产1.2万台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能力。2008年,有4家企业投入生产,共实现销售收入4.55亿元。二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有2个,分别为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山东三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2、生物质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物质发电。包括国能高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国电聊城生物质电厂(冠县),总装机容量45MW,年发电3.65亿千瓦时(折标煤13万吨),消耗秸

秆近40万吨。2008年仅国能高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二是生物柴油生产。包括山东齐鑫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已建设和正在建设生物柴油项目可实现年产生物柴油15万吨。2008年仅山东齐鑫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实现销售收入7200万元。三是农村沼气。

3、地热能。我市开发建设了天沐温泉等地热温泉休闲会所4处,地热利用小区5处。聊城华诚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地热泵技术开发设计了地源空调。受资料限制,该领域经济指标难以统计。

4、风能。现有企业1家,为山东鲁科风能设备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年产300台套2兆瓦直驱永磁风电设备。

5、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现有企业1家,为山东东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型煤粘合。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810万元。

6、新能源汽车。包括时风集团电动汽车、中通客车集团的混合和电动力客车、山东中融电动车有限公司的电动汽车、莘县鲁雁机械有限公司的电动四轮车等。2008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

7、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包括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阳谷华润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华诚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

8、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主要包括时风集团自主研发的单缸环保节能发动机、山东高开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高节能型变压器、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发光材料及制品。2008年,三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2.73亿元。

9、循环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泉林纸业、茌平纤维板生产为代表的秸秆、枝丫材的综合利用。2008年,泉林纸业相关销售收入68.83亿元;主要纤维板生产企业7家,销售收入

7.88亿元。二是以聊城山水水泥、祥光铜业、茌平信发三利环保为代表的煤矸石、粉煤灰、氧化铝赤泥、冶炼废渣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共有建材企业9家,2008年销售收入4.02亿元;提取氧化铁粉、矿砂、金、银等成份企业3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41亿元。三是以茌平信乐味精、凤祥生物科技为代表的对工业废液废气的综合利用,共有企业6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91亿元。四以山东三山集团有限公司、茌平方正铝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再利用企业3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1.17亿元。

(二)从企业规模看,骨干企业地位突出,其他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全市66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分别为泉林纸业、时风集团,2008年这2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2.13亿元,所占比重达62.9%;1亿元-10亿元的企业13家,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1家,1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8家,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2家,另有20家企业去年没有投产。

(三)从产业发展前景看,有一大批项目正在建设,节能环保产业正在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66家企业中,有20家正在建设或于今年投产。今后几年,正在或计划建设的主要项目有:时风集团总投资100亿元,年产100万辆电动车项目;泉林纸业投资109.8亿元,建设2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税收10亿元;冠县经济开发区的三融工业园项目,包括年产30万吨改性燃料、年产8000立方SCR脱硝催化剂、年产300台套2兆瓦直驱永磁风电设备、10兆瓦光伏太阳能电站等4个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近60亿元;山东东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销售收入5810万元,2011年预计可达10亿元。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不大。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2000多家,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300亿元。与全省相比较,我市无论企业家数,还是产业规模都明显偏小。二是企业规模小。除几个大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不高。三是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业发展滞后。2008年仅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四是创新能力弱。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绝大多数应为高新技术企业。但从我市看,不少是传统企业。有些企业虽然为高新技术,但多数靠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很少。

二、发展条件和面临的形势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一是农业资源。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味精、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形成可综合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造纸、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特别是电力、氧化铝、电解铝、阴极铜等重化工业的发展,煤矸石、粉煤灰、氧化铝赤泥、电解铜废渣等工业废弃物大量增加。综合利用就能变废为宝,反之就会污染环境。从目前看,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说,这些工业废弃物为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三是地热资源。我市地热资源丰富,日可供水量8000立方米,为地热供暖、供热水,地热种植、养殖,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煤炭资源。我市煤保有储量240亿吨,正在准备进行开发;同时处于山西、河北煤炭进入山东的“枢纽”位置,为我市发展煤的清洁和高效利用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一是新能源产业。传统的石油资源按目前的速度开采下去最多还有50年左右的时间就将枯竭,煤炭也不过100年左右。因此,世界各国将目光投向了可替代能源,其中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近几年世界风电年增长率达27%,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我国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预计到2050年,我国使用新能源的比重有望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5%。二是节能环保产业。据国家环保总局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至17%的增长速度。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能环保既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碳减排压力,又面临着国内空气质量、水资源环境、固废处理状况的环境压力,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必然会继续加强。从我市看,以重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要建设生态文明市,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也应当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具有一定的科技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基础。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设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到去年底共引进企业26家,毕业企业11家,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家,2008年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43%。二是具有产学研结合的优势。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同高校院所的合作,与西安交通大学、聊城大学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不少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科研项目对接,签订了合作协议。三是具有临近京津、济南等大城市的优势。我市距离京津、济南较近,又加入了环渤海市长联席会,属济南都市圈的范围,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中心城市的科研优势,加强科技合作,加快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如目前正在冠县建设的山东三力环保工程公司、山东力润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鲁科风能设备有限公司,均为总部设在济南的山东三融集团下属企业。

(四)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和省高度重视。8月9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透露,我国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8月15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最快有望年内出台。从全省看,5月份,省经贸委、省节能办出台了《山东省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011)》、《山东省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011)》;6月份,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三个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支持政策。可以说,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三、发展设想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支撑,抓住培育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重点产业基地(园区)三个重点,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节能环保产品制造等四大特色领域,积

极拓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洁净煤、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等四大新兴领域,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尽快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为生态文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建成1-2个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8%以上的示范县,建成1-2个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国家和省名牌产品3-4个;新能源在城市建筑普及应用率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均达到30%以上;产业服务中介机构达到8户以上。

三、发展重点

重点培育10家骨干企业、2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5个重点产业园区,着力在8大领域实现突破。

(一)培育10家骨干企业。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当前,应重点抓好时风集团(电动乘用车和节能环保发动机)、中通客车(混合动力和电动力客车)、泉林集团(秸秆综合利用)、祥光铜业(矿渣、废气综合利用)、凤祥生物工程(废弃物综合利用)、聊城山水水泥(粉煤灰综合利用)、莘县三元太阳能(光热设备制造)、国能高唐生物发电、山东信乐味精(废弃物综合利用)、茌平县信力达木业有限公司(枝丫材综合利用)等10家企业的发展。

(二)培育20高成长性企业。对于科技力量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成长壮大,成为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前,应重点抓好5大领域、20家企业的发展。一是生物质能。企业2家,为山东齐鑫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物柴油)、山东生物柴油有限公司。二是风能光能。企业5家,为山东鲁科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光伏风能发电站)、山东东阿奥星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光热设备制造)、聊城龙普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聊城聚源太阳能有限公司。三是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企业4家,为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东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三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脱销催化剂)、山东高开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四是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企业8家,为山东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聊城华诚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坤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华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金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聊城捷达节能服务公司、聊城环保设计院、阳谷县华润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五是循环经济。企业1家,为山东信发三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

(三)培育五大重点产业基地(园区)。根据我市资源和产业特点,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园区)。从目前看,应抓好五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

1、高唐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较大,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1.22亿元,占全市的48.6%。时风集团的电动汽车、单缸发动机、废铁屑综合利用,泉林纸业的麦草浆造纸、40万吨废液复合肥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重要地位。

2、聊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已有山东聊城市聚源太阳能有限公司、聊城龙普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聊城市宏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聊城市大中肥料有限公司、优艺(聊城)水处理有限公司等7家节能环保企业,产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蓄光自发光标志牌、污水治理、烟气治理、人工湿地建设、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等方面,2009年预计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虽然总体规模不大,但企业数量较多、产品范围较广,科技水平较强。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以及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在开发区集聚,形成规模优势。

3、冠县经济开发区。核心是三融工业园。该园由山东三融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14亿元,占地面积800亩,共包括四个项目,分别为年产30万吨新型改性燃料、年产8000立方脱硝催化剂、年产300台(套)2兆瓦风力发电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随着该工业园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优势。

4、茌平经济开发区。以纤维板、建材、赤泥综合利用为特色。目前,以枝丫材为原料的纤维板生产企业发展到10余家,木地板生产企业近40家;以粉煤灰为原料生产建材企业规模较大的5家,年生产粉煤灰砖10亿多块;以赤泥为原料的生产氧化铝粉、矿砂等产品的企业3家。该园区以信发集团为核心,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5、凤凰工业园区。目前,已有山东坤霖环保科技公司、华诚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华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高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脱硫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装置及药剂、燃煤锅炉燃水节能装置、电动汽车、地源热泵、节能电器等。2009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随着对东昌府区工业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形成聚集优势。

(四)培育8大重点领域。根据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全市应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节能环保产品制造等四大特色领域,使其成为聊城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洁净煤、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等四大新兴领域,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循环经济。以造纸、纤维板生产企业为重点,抓好农业秸秆、枝丫等的综合利用。加快推广利用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成熟技术,鼓励支持利用粉煤灰造纸技术的应用,继续扩大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开发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积极推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成套技术设备,抓好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生产节能建筑材料,使用技术和产品。加大再制造技术的研发力度,扩大再制造产品范围,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转向器等产品再制造。研发推广废旧轮胎、电子仪表等的再制造技术,加大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导企业购买、使用再制造产品。

2、新能源汽车。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研制和生产纯动力、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鼓励和支持汽车新能源装备和配套设备的制造。

3、太阳能。围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广成熟适用光热产品,大力研发光伏技术产品,实现光热、光伏产业协调发展。一是提升太阳能光热产业水平。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大力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扩大光热应用领域。重点发展热管型集热器、平板型集热器、内置金属流道玻璃真空集热管、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围绕太阳能光热利用配套,引导发展贮水箱、保温发泡材料、密封圈、电气元件等产品。二是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鼓励自主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等技术。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建筑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太阳能灯具等。建设一批光电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站和景观照明示范工程。

4、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以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积极鼓励企业研发节能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产品。

5、生物质能。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发展以秸秆、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生产。建设一批农村秸秆气化、沼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扶持一批生物质能装备制造项目。

6、地热能。积极研究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开发生产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地热供热制冷产品。积极发展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地热与建筑一体化项目,鼓励支持地热技术设备产业化推广项目。

7、洁净煤。结合我市地下煤炭能源情况,尽快利用煤炭气化、液化技术生产煤炭燃料。支持煤炭清洁生产利用设备的研制和生产。鼓励发展高参数、高效能、超临界清洁化综合利用发电,适时建设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在煤气消耗集中的钢管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建设煤炭气化工程。

8、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以污水处理厂为重点,积极发展中水回用、污泥利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技术设备。积极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业循环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推广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治理等防治技术,加强烟气脱硫除尘等技术和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开发新型环保材料药剂、高效生物填料和专用催化剂。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电网智能调度、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化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制和生产电网智能化改造的配套产品。按照精、专、强的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咨询、设计、评估、检测、诊断、培训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发展机制为主要形式的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后劲。要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

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行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 优先纳入政府采购。鼓励我市企业优先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一批重大产业示范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鼓励开发农村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光伏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等方面的应用,支持在公益性建筑安装兆瓦级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落实好国家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及企业技术创新奖励等优惠政策。指导企业按照清洁生产机制,参与国际碳交易。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全市金融机构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创新,加大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部分条件好、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实施重点培育。通过改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自身高效、快速发展。积极支持、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借助其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加快技术创新,增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合,在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开发利用,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制造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科技研发资金使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予以倾斜。

(四)实施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专业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机构。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招聘高学历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机制,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养多层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水平。

(五)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组建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建立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指导,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贯彻落实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性能、能效标准,规范产业发展。

篇3: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2010年12月,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鲁政发[2010]114号) 发布实施以来, 全省上下高度重视, 积极开展《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 在一些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

(一)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行动迅速、措施到位。各市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 自觉将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 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物联网发展工作, 制定发展规划或相关文件, 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为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济南市提出以“数字泉城”建设为着力点, 以促进两化融合为抓手, 狠抓物联网在各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应用, 全面推进济南物联网产业发展。潍坊市以应用为牵引, 以潍柴动力和力德电器为主体开展“智能工业”示范工程, 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得利斯集团为主体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工程, 以田润物流为主体开展“智能物流”示范工程, 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召开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展示会议和“数字矿山”暨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推进会议, 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协会, 并大力规划实施“65168工程”, 通过设立济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物联网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以曲阜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功能园区等措施, 打造立足鲁西南、辐射和影响国内外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淄博、东营、烟台、日照等市也都采取编制产业专题规划、组建物联网行业协会、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等措施, 有力地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 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二) 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目前, 全省已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 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 正在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济南市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地的优势, 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 积极构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围绕打造“智慧威海”, 以产业培育为主线、示范工程实施为牵引、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 着力推进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打造融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潍坊高新区计划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平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和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手段, 实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的目标, 建成重要的物联网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

(三) 相关部门工作积极主动、稳步推进。今年以来, 省经信委等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 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认真抓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目前, 共征集示范项目100多项, 其中济南银泉科技公司的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公司的HOSPOT物联网浏览器、海尔集团物联网数字社区及智能家居示范工程、青岛港基于RFID技术的港口国际物流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二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和认定管理办法》 (鲁经信信推字[2011]183号) , 并选定济南、潍坊、威海、济宁、日照等5个“基础条件好、项目可行度高、具有试点 (示范) 效应”的市进行专业性基地建设试点。三是研究制定物联网行业发展技术和方案标准。组织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标准化院、中创公司等单位, 从物联网传感、传输、应用等各个层面, 开展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 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 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四是探索建立物联网发展支撑体系。省计算中心的“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山东联通公司的高标准电信级IDC机房、山东电信公司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山东智慧物联网研究院、RFI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应用中间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全部面向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设备租赁、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 成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工程逐步扩大、效果显著。《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后, “智慧矿山”、智能交通等12大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防伪、票证、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 并在养殖业、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多项示范应用, 提升了重点示范区域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 推进了全省物联网示范先行区建设步伐。特别是2011年8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省“智慧矿山”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现场推广会议, 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亲自到会并讲话, 介绍、推广了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与枣矿集团合作建设的“智慧矿山”模式, 在全省工矿企业掀起了一股物联网技术应用热潮。截至目前, “智慧矿山”方案已在全省20多家煤矿和非煤矿山得到应用, 提高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方便了矿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二、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 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 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据统计, 2010年全省物联网及相关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 2011年底预计可达到1200亿元的产业规模。

1.集成电路产业。

一是山东省集成电路设计已有良好基础。拥有济南、青岛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济南作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拥有8家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若干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企业。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单位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信息安全、各类智能卡等领域已形成了较强的设计能力。其中, 山东华芯收购奇梦达西安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了我省集成电路产品设计能力, 其自主研发的65纳米存储器成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制造产业开始起步。2010年山东华芯公司成功收购海外一条十二英寸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并计划于今年正式投产, 下一步计划在济南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存储器工程中心和规模化封测生产基地。淄博IC卡封装测试产能居全国前两位, 聚集了山东山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淄博凯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和RFID生产企业。东营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威海新佳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快速恢复二极管等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和生产领域形成优势, 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三是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智能芯片产业的条件。我省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 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厨房电器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与太阳能发电等产业迅速发展, 机械、汽车、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这些都为物联网智能芯片及智能化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 我省物联网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已开始启动并加快推进, 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积极规划和投资发展智能芯片产业, 越来越多的国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大公司正在积极与我省开展交流合作。

2.RFID产业。

山东省从事RFID产业的企业近百家, 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已基本形成了以RFID芯片设计、电子标签封装和印刷、RFID读写机具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方面, 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 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 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技术方面, 拥有的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单位是省标准化研究院) 和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 中创软件、烟台东方电子等企业的RFID中间件技术较为领先, 北洋集团拥有国际先进的RFID标签打印机和通道天线技术, 神思电子掌握高频读写机具新技术, 莱芜杰讯电子拥有超高频RFID产品的研制技术实力, 淄博泰宝拥有防伪物流电子标签多个专利, 东港印务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德国妙莎电子封装生产线的企业。

3.传感器产业。

一是整个产业已具规模。目前, 山东省直接从事传感器产业领域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科研机构、企业达100余家。产品种类涉及热敏、湿敏、气敏、光敏、力敏、速度、加速度、振动等几十种类型。2010年, 传感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截止目前, 我省传感器产业相关成果累计达500余项, 申请专利230余项, 部分单位成为国家传感器材料及元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会员或牵头单位。其中, 威海的磁电式传感器、新型石油地震勘探MEMS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等石油地质勘探用传感器;淄博的压力传感器、敏感传感器、双元双补偿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以及电子陶瓷传感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物传感器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产品为国内首创, 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初步呈现区域分类聚集态势。已初步形成了6大传感器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传感器企业集群、淄博电子陶瓷传感器企业集群、济南工业测量应用传感器企业集群、威海打印设备传感器企业集群、烟台石英晶体传感器产业集群、济宁-泰安矿用安全系统传感器企业集群。

4.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

全省电信行业WCDMA/TD-CDMA/CDMA2000无线接入方式已覆盖全省所有城区、县城、乡镇和大部分的行政村、高速客运铁路、部分高速公路及大部分旅游景点, 共建设WCDMA/TD-CDMA/CDMA2000基站约4.03万个, WLAN覆盖热点数量超过8000个。截至2010年底,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41.8万户, 居全国第二位, 宽带接入用户达747.4万户。山东省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目前M2M终端数已超过100万, 年均增长超过80%, 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千万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 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 以推进M2M业务发展。海信、浪潮等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 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

5.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2010年, 全省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软件业务收入905亿元, 居全国第4位, 其中物联网相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一是中创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物联网中间件及云端软件智能处理系统等项目的研发, 目前已列入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其中, “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等7个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 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参与核心基础软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 项目总投资8.8亿元, 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二是软件即服务 (SaaS) 、云计算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 “神威”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营, 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启动, 省科学院与齐鲁、东营等10余家软件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首期工程整合了超过100台服务器, 实现了微软、IBM等主流开发平台的协同共享, 能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提供存储、软硬件租赁和数据处理及数据灾备服务, 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节约了整体投资。三是软件技术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新趋势。以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地纬软件、蓝光软件等企业为代表, 各类工业设计、嵌入式、虚拟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电力、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 使我省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71%, 开发成本降低37%, 生产自动控制率达到89%。

(二) 存在问题。

目前,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导入期, 与构筑“智慧山东”的目标任务相比, 既存在商业模式未定、技术标准不一等共性问题, 同时在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链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机制建设、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⒈规划较为滞后, 发展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和措施, 但截止目前仅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威海7市制定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其他市和绝大多数县 (市、区) 均未制定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同时, 诸多行业层面也大多存在规划缺乏、思路模糊以及发展战略不清晰、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智慧山东”战略的有效实施。比如, 山东作为煤矿资源开采和利用大省, 至今尚未制定统一的“智慧矿山”专项规划, 也未出台针对煤矿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政策导向的指引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⒉应用领域不广, 总体上数量不多、层次偏低。目前山东省虽然已出现一些优秀的物联网应用案例, 但是总体上仍存在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市场驱动力不足等问题, 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 不足以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即使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智慧矿山”和“智能公交”这两个领域, 相关企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信息化建设这个层面, 工作上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的技术应用, 远未将物联网当作大战略和新产业来发展、去推动。同时, 行业壁垒也是影响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领域的闭环应用很难兼容, 信息也难以共享。例如, 煤矿企业和运营商一致反映, 由于受制于煤安标志认证, 许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没法进入井下安装使用, 影响了“智慧矿山”的建设效果。

⒊企业规模偏小, 产业链不完备, 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集成、集群、集聚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我省物联网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不明晰, 主要产品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 一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 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产业联动效应不足, 实现集成集群集聚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 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 不利于培育市场规模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⒋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 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省在芯片技术、敏感器件等基础技术和高精度技术方面进步很大, 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发展, 总体上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现象, 远未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导致RFID、传感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 当市场需求出现时无法快速跟进。另外, 当前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标准规范缺失, 传感单元品种繁多, 各自制定的标准数量很多且彼此难以协调, 这种现象也限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应用。

三、推动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 全国各地物联网发展基本上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 山东具有一定的发展先机和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使物联网成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和助推器。

(一) 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1.加大核心技术攻关。

核心技术是第一支撑, 核心产业是第一基础。要立足我省现有技术优势, 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 通过政府扶持、引导, 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新一代通信和网络高端计算设备、高端软件、数字家庭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 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专利, 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同时, 推动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技术合作, 进行补充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 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

2.深化“产学研”机制。

从体系构建、合作模式、政策和法规体系、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着手, 构建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都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合作机构。整合优势资源, 推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和实施试点示范应用项目, 支撑我省物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 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科学制定标准体系。

从趋势上看, 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 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 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 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今后几年,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 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 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当前, 我省应着重在优势行业和涉及互联互通等共性问题方面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 如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同时, 要采取开放的态度, 积极吸纳已经具有广泛国际市场基础的相关应用技术标准, 鼓励我省企业参与到国际国内各项标准制定工作当中, 实现合作共赢。

4.加快支撑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四是面向重点领域, 依托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 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基地, 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五是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保障我省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的规范化发展。

(二) 创新商业模式, 积极探索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化新路径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 在每一个层面上, 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 从而导致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从物联网广泛的应用看, 当前和今后物联网产业将可能会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一是政府买单模式。政府为关系物联网发展的一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 有助于产业化过程中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 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二是免费模式。即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费用或提供免费服务, 来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 然后再依靠他们来大量吸引另一类客户, 而后者贡献的收入将大大超过公司获取和服务前者的成本。三是运营商推动模式。运营商依据客户市场的共性需求特征, 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和运营商的运营服务能力, 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 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 直接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改变。四是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厂商作为系统的实施方, 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形成智能化服务方案, 如煤矿企业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五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个行业内的企业碎片化, 大大小小企业众多, 物联网应用难以规模化, 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这样的行业标准化推进难度非常大,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进, 提供相应的行业共性平台服务。

目前, 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民生领域的政府推动和能源企业与运营商共同探索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和商业模式。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市场的日益壮大, 其他几种商业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甚至有更新的模式逐渐出现, 广大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因此, 广大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 要牢牢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提前在新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新定位, 努力向可提供成体系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应用集成商、能够提供成套服务的公共服务运营商以及利用某一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跨领域跨行业服务的新兴企业转变。

(三) 加快物联网产业载体建设, 培育发展物联网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⒈加快形成产业布局。从全省层面, 要突出自主创新, 选择2—3个设区市建设核心技术和产业聚集区;突出产业支撑, 选择4—5个设区市发展产业支撑区;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 明确重点发展领域, 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 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 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 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各市应有重点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⒉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逐步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 引导各类物联网企业集聚, 延伸产业链, 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 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针对现有的信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打造重点物联网基地, 每年选取1-2个产业园作为物联网产业基地。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 促进实现其他各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调动企业积极性, 培育有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 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整合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 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以浪潮、海信、北洋等企业为重点, 着力打造一批物联网国内领先企业, 力争在芯片、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研发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以中创软件、济南银泉科技、华东电子等企业为重点, 在物联网操作系统、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等行业技术应用领域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四)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 促进山东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产业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 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物联网产业的推进策略上, 应充分考虑到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将物联网相关技术作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含量的关键手段。一是推进物联网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针对山东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控制水平, 形成传统制造业更高精度、更可靠的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一方面, 大力研发和引进微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 提升物联网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选择电子、汽车、装备等产业进行典型示范, 推动企业对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和实践, 扩大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二是加快物联网在节能减排监测控制领域应用, 利用物联网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性。可选择化工、纺织印染、冶炼等能耗较大或排放较重的行业, 加强物联网在能耗监测和排污监测的应用, 使企业和节能减排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监测数据, 并及时调整控制方案。三是根据现有条件, 选择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示范效应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 大力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智能物流, 加快物联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五) 加强领导, 完善机制, 努力促进物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向物联网产业倾斜, 全面指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示范基地, 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建立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 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确保有效实施。

⒉推进部门合作。物联网涉及产业链众多, 应用领域遍及安防、交通、物流、医疗、电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中, 很难有单一企业独立完成整个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另外, 物联网的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 但这些行业又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因此, 像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与新兴产业, 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 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 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 促进资源共享, 才能有效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同时, 要加强部省合作, 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 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⒊加大产业政策支持。要完善政策导向, 研究制定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级专项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要给予重点支持, 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要进行优先认定, 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要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 搭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平台,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 切实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企业, 创造有利于物联网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篇4:山东文化产业热流涌动

就在200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一部美轮美奂的科幻大片《阿凡达》登陆中国,彻彻底底地火了一把。梦幻般的潘多拉星和3米高的蓝色纳美人深入人心。除了让人在电影院里心潮澎湃,它们的热度已经从大银幕扩散到玩偶、服装、游戏等等电影周边产品。就在影迷们津津乐道于影片的视觉冲击、3D 效果和超高票房时,参加山东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却从中看到了更多。

在山东省“两会”上,“文化”一词成为代表委员们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美国一部《阿凡达》,上映一个月全球票房收入达到14.26亿美元,从中国就敛走了6亿多元人民币,这顶我们一个大企业全年的利润。”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在参加潍坊市代表团的分组审议时感慨道。他说,在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同时,应该转变对文化产业的传统认识,文化产业振兴刻不容缓,不容小觑。

一部电影让我们领略了文化产业所蕴涵的无限商机,应该说这张电影票不算贵!

与经济、科技等传统产业领域不同,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又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方面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以日本为例,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经济低迷之后,日本经济加快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目前,日本的文化产业体系已较为完整, 以音乐、动漫、时装、广告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风靡全球,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日本的这些文化产业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纳入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目标。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9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速度远超过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

文化产业也在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下,逐渐成为一些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山东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省有22家出版单位、129家发行单位、74家电影公司和电影院、14家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继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山东文博会之后,2009年,山东省又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全国书博会、第七届全国园博会和第七届全国花博会。文化产业规模快速膨胀,实现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增长15%以上。

为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山东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定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到2015年占GDP比重达到或超过5%的目标。2008年以来,山东省先后出台了10多个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省市两级设立2亿多元专项资金,扶持转企改制单位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 体制改革先行

新年的第一个晚上,爱看杂技的张先生就带着孩子早早来到了文化东路上的山东杂技演艺厅。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最新创作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飞旋》在这里连续上演。演出开始后张先生惊讶地发现,与以前传统的杂技表演不同,《飞旋》是以杂技为主体,吸收舞蹈、音乐、武术等多种艺术因素,调动现代灯光、音响、舞美多种艺术手段相互配合,打造而成的一台个性独特的新概念晚会。晚会中的《车技》《蹬人》等节目,都曾在国际杂技比赛中屡获大奖。《飞旋》将杂技与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齐鲁文化相结合,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亲切的《沂蒙山小调》更是让这台杂技晚会带有明显的齐鲁韵味,精彩的杂技表演让全场的观众大呼过瘾。

这场晚会就是刚刚成立的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给观众们奉献的第一道杂技艺术盛宴。

进入2009年,打造经济文化强省的山东以院团转企业改制为重点,全面推开转制试点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尤其是省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东省杂技团、山东剧院等6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参与改革的单位数量占省直文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近一半。山东省委、省政府为3家企业的改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不仅可以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及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的政策支持,省财政还一次性补助公司专项经费,一个个制约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2009年12月23日,山东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杂技演艺有限公司、山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三家省直文化企业揭牌成立,旨在开发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既有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齐鲁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成为一流文化传媒企业的目标,山东省直演艺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2009年7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公映,这是继电视剧《闯关东》等“鲁剧”成功播出后,山东文化体制改革结出的又一硕果。在上世纪80年代《武松》、《今夜有暴风雪》、《高山下的花环》以英雄叙事与时代主题的契合创造了“三连冠”的辉煌之后,山东影视剧创作曾陷入10余年的沉寂。2008年12月31日,山东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新集团实行制播分离,薪酬与业绩挂钩,山东影视集团活力倍增,其斥资4000万制作的《南下》正在全国各卫视台掀起收视狂潮,成为建国60周年献礼剧中的翘楚之作。山东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刘长允说:“山东电视台还把少儿频道、‘新杏坛’栏目制作班子拉到北京,借助首都大舞台的优势,推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节目。”

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产业

就在山东省加快推进省直文化单位产业改革的同时,各地市也在积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努力培育文化内涵丰富、附加值高的文化品牌。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立足丰厚的孔子文化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开发、企业运营,打破单一的“三孔”文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提出“以孔子文化品牌为依托,以重大文化项目规划建设为重点,以旅游、会展、演艺等文化产业为内容,建设以现代城区和未来城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核心区”的设想,着力培育多元的文化产业品牌。

曲阜市先后成立了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管委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孔子”品牌衍生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更加推动了曲阜文化产业聚集。孔子故里修学游、寻根朝觐游等开辟了现代人感受儒家文化的新视角。曲阜民营文化公司由十几家一下子发展到七十多家。第十九届书博会曲阜分会场,现场交易额达5400多万元,社会综合效益达1.6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全球首部102集大型儒学文化系列片《演说论语》即将公映、电影《孔子》首映式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连续14年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曲阜市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取得了一个个硕果。

地处鲁中的淄博则围绕鲁商文化做文章,着力培养“会展经济”,扩大了节庆品牌的影响力。中国(临淄)第六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第三届中国(淄博·博山)孝文化旅游节等相继成功举办,引领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大力培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齐文化、聊斋文化、鬼谷子文化、孟姜女传说文化、孝文化、商埠文化、五音戏剧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地域性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泰安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巍巍泰山给予了泰安文化产业无限的想象力。泰安以打造泰山文化品牌为重点,做好“文化产业与旅游的结合,文化产业与经济的结合”的文章,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影视动漫业等八大重点门类,全力打造泰山文化、水浒文化、旅游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目前,作为全国第一场涵盖五朝历史的高科技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项目、全国最大的文化科技公园——泰山方特欢乐世界项目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毋庸置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在齐鲁大地上激情碰撞、融会贯通,有礼仪之邦美誉的山东如何将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实现山东从经济强省到经济文化强省的跨越,将是山东省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In 2009, despit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culture and recreation industries, such as animated cartoons, movies and network games secur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such disadvantaged conditions.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Shandong Province launched a series of reforms, such as reforming the cinema systems and establishing groups for publishing, newspapers and radio & television, which become the catalysts to activate the culture industry.

At the meetings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of Shandong Province held this year, “culture” was the hottest word discussed by deputies to the meetings. When participating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Weifang municipal delegation, Li Qun,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said that while transforming the mode and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Shandong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It was urgent for Shandong to invigorate the culture industry.

In 2009, Shandong made energetic efforts to reform the cultural mechanism.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22 publishing houses, 129 distribution units, 74 movie companies and cinemas, and 14 troupes were incorporated as enterprises. After successfully holding the Second Shandong Culture Industry Fair, in 2009, Shandong Province successfully held the 19th National Book Expo, the Seventh National Gardening Expo and the Seventh National Flower Expo. With the expansion of culture industry scale, in 2009, Shandong’s culture industry turned over added value amounting to 100 b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15% over the previous year.

篇5:山东文化产业调研

山东省30个经济强县文化建设调研提纲

(一)“十一五”期间当地文化建设的成就、做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十一五”期间取得的突出成就。

2、“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建设经验做法。

3、“十一五”期间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情况。

2、大力创作主题性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情况。

3、党的科学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情况。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情况。

3、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4、公共文化服务思路及方式方法创新情况。

5、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状况(主要为县域内推行农村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措施和成效、经验,如:实施一刻钟服务圈建设、构建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等等)。

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

1、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情况。

2、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施情况。

3、“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

4、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进度情况。

5、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6、文化先进县(市、区)和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先进村(社区)创建评选活动情况。

7、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实施情况。

8、县域数字电影院建设工程实施情况(每县规模不限,至少1个)。

(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1、对全县文化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改革创新的情况。

2、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文化产业发展总量、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利税、从业人员、近3年的增长速度、骨干项目等情况。

(六)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

1、文化遗产资源(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

2、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效果。

3、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科学有效利用的思路、做法和效果。

(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政策和文化市场管理繁荣情况

1、促进当地文化市场繁荣的有关政策措施。

2、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队伍和工作情况。

3、当地文化市场的管理状况和繁荣情况。

(八)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1、通过媒体或中介机构测评的群众对于文化生活满意率情况。

2、随机抽查、座谈得出的群众对于文化生活满意程度。

3、调查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使用效率。

篇6: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核心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外围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相关层)等九大门类。

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对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出了重要部署。山东省文化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突出表现为:

1、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全省文化产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604.4亿元,占GDP的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占GDP的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多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5.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

1.8 %。

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2006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的比例为16︰14︰70。

3、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省依据特色区域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

4、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形成了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等一批著名节会品牌。《上学路上》、《大染坊》、《铁道游击队》等影视作品,《石龙湾》、《苦菜花》、《补天》、《山东汉子》等戏剧作品,《大羽华裳》、《蒙山沂水》、《泉城写意》、《杏坛圣梦》等演艺项目,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山东省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2万多个,涵盖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电影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文化经纪与代理业等领域。拥有从业人员10余万人,创造增加值52.11亿元,比去年增加23.7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山东省GDP的增长速度。可见文化产业在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一)制定《山东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分析了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将按照“三区、三园、三带”的构架展开,构建全省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三区”是指以青岛为龙头,包括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突出滨海文化和近现代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泰安、淄博、德州、莱芜、滨州,突出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泉水文化、孙子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宁为枢纽,包括临沂、枣庄、聊城、菏泽,突出孔子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的西部文化产

业集聚区。“三园”,是指通过组建孔子文化产业集团、开发孔子文化产品系列、建设孔子文化博物馆等措施,建设集鲁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产品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的鲁文化产业园区;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资源,突出齐文化精神,重点研发齐文化系列产品,形成以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山东红色旅游联线,打造以临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三带”,是指以黄河为轴线,以两翼广大地区为腹地,整合开发黄河沿线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加强沿线文化产业区域协作,建成文化生产力高度聚集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以京杭运河山东段为轴线,以运河两翼广大地区为发展空间,以沿河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基点,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建成集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运河文化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城市,以全省沿岸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为基点,促进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休闲、娱乐、游览、度假和展示功能的滨海文化产业带。根据山东省实际,《规划》确定了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业、印刷发行业、文化演艺业、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产业、体育产业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重点突破内容产业、优先培育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在音像连锁经营方面,先后扶持发展了山东爱书人、山东新华书店、山东邮政和青岛音像总汇等4条音像制品连锁经营网络,已在全省建立连锁门店2570家,部分连锁企业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经营网络,全省大中城市正版音像制品占有率达到75%以上,全省音像制品连锁门店占全国门店总量的38%,山东省的音像市场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和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

在网络服务业方面,借鉴音像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的经验,运用市场机制改善网吧市场结构,引导其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经竞标、筛选,扶持建立了北京博文实达、北京瑞得、山东网通、山东万佳、山东中鲁、山东爱书人等六大连锁企业,目前已经建立起直营店100多家,加盟店800多家,带动了全省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全省网吧保有量达9600多家,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文明网吧、绿色网吧越来越多,守法经营成为网吧经营者的自觉行动。

在演艺业方面,一是自2006年7月开始启动泉城大舞台系列演出活动,到目前,共演出曲艺晚会160余场(大观园“茗曲阁”),戏剧50余场(历山剧院),音乐、歌舞晚会12场(山东剧院),观众达6万余人次。先后组织了著名艺术家刘文金先生《泰山魂》大型民族音乐晚会、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演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和郭德纲等优秀相声演员参演的《新春大拜年,相声喜乐会》等演出活动。通过泉城大舞台这样一个平台,实现了省城济南“天天有电影、周周有戏剧、月月有音乐会”的目标,以此培育省城演艺市场,带动全省演艺业的整体繁荣。二是策划组织《大羽华裳—中国戏曲服饰展演》。山东艺术研究所自2006年初成立戏曲服饰研究开发中心启动大羽华裳演出项目,充分挖掘戏曲服饰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投资860万元,在国内一流的厂家制作各种戏曲服饰近300套,聘请一流的导演和舞台美术设计师,打造了国内首部戏曲服饰秀《大羽华裳》,先后参加首届山东文博会演出,晋京在保利大剧院演出,并应邀赴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演出活动,受到好评。

在电影业方面,为培育电影市场,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发行放映机制改革,一方面大力推行院线制,培育、发展了山东新世纪电影院线和青岛银星电影院线;另一方面,采

取多种形式进行城市影院改造。新世纪电影城、鲁信影城、烟台影城、济宁影城和青岛汇泉影城等现代化影城,运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运作,呈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济宁电影公司已经完成完全的公司化改造,将于近期正式挂牌。山东省两条院线的年票房已达5000万元。

(三)完善管理机制,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全省各级着眼于运用政策导向培育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重点,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山东文博会。06年文博会期间,参观文博会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96.5万人次,合同类项目签约有137个,投资总额316亿元,融资总额217亿元。本次文博会成功举办了孔子文化与文化产业高层论坛等十大文化产业论坛。通过本届文博会还收集了10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在山东文博会网站予以公布和宣传推介。今后山东文博会将每两年举办一次,打造成山东省长期的文化品牌。二是为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文化行政部门的产业管理职责,省政府批准单独设立文化厅产业处,并由文化厅牵头建立了动漫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全省各地在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统计体系,下放管理权限、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三是各地普遍加大了扶持和引导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大多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积极推进“网吧”监控平台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管中心的联网运行。开展执法专项整治活动,组织了全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集中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营行为,改善了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一是制定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了2007的评选命名工作。自04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出台以来,山东省先后由文化部命名了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文化街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胶南达尼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我们根据文化部的规定印发了《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和《关于组织评选2007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通知》,并在《大众日报》正式发布公告,全文刊登了评选命名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范围、基本条件、申报程序、评审程序和管理机制等问题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评选命名了山东省首批45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后每年评选一次。其中,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于今年5月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四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二是加强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山东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于今年4月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各市文化局分管局长、文化产业科(处)长、部分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基层文化产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目前,山大、海大、山师、艺术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为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省文化厅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本科班,首届录取了500名,于近日开学。山东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一是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够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大型龙头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外向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育;

三是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山东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文化产业相关层占的比重过大(70%),而核心层、外围层仅占30%。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六是在艺术创作和演出上,缺少精品力作,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适应。很多文化项目市场运作手段欠缺,政府干预色彩较重,缺乏市场竞争力。七是文化产业管理协调机构不健全,很多地方的文化行政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文化产业管理工作。八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工作重点?

文化产业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是服务业中亟待加强的薄弱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措施,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组建山东演艺集团等文化产业集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打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

二、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网络游戏业、艺术培训业、音像业、电影放映业、动漫业、古玩和艺术品业等重点行业门类,通过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评选命名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力争用几年的努力,扶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日前已获文化部正式命名,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和规划实施,吸引相关生产要素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引导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资源,加快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三区、三园、三带”建设。三是落实和完善有关扶持政策,引导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已有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用好、用足、用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供贴息、奖励、资助等政策扶持,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鼓励支持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开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保险服务。

上一篇:最美时光下一篇:公司年会抽奖奖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