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2024-08-02

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通用11篇)

篇1: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授课班级:九(1)课型:复习课 教者:张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理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化学式、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通过有关化学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认识到定性和定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计算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分数。(2)根据化学方程式生成物和反应物的互算。

2、难点: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 教学方法:总结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化肥袋标签和实验室药瓶的标签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化学计算。让学生回答化学计算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思考并回答。投影:老师总结化学计算的类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5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8分)。并说明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复习有关化学的计算

1、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活动;【例1】

(1)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2)2Ca(OH)2分子的相对质量的计算?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注意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式。

2、元素符号之间用 ___+__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 ___×__号。

3、(原子团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原子团个数。

学生练习:

1、尿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活动:【例2】

(1)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2)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3)计算尿素[CO(NH2)2],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50kg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教师活动:(1)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原子个数比?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讲解,加强学生的理解。

学生活动:练习硝酸铵(NH4NO3)中个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师活动:(2)尿素[CO(NH2)2]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让学生来说出解题思路教师主要强调质量比指的是最简比。

学生活动:练习硝酸铵(NH4NO3)中个元素的质量比?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活动:讲解例题(3)计算尿素[CO(NH2)2],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练习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教师活动:提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的计算方法,再讲解例题(4)50kg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练习:50g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 2、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师活动:【例1】加热24.5g氯酸钾和6 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试验后称的剩余固体物为20.9g)()

A.12g B.9.6g C.9.4g D.9.8g 教师活动:本题有三种解题方法,可根据反应物来计算,也可根据生成物来计算,还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先让让学生来思考做题方法,教师再讲解,再强调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及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化学方程式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

2、实验室利用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若要制取44.0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克?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并针对这三种类型做了练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计算在中考中占到十三分左右,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

四、布置作业:完成专题检测题

五、课后反思:

篇2: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学习目标】

1、在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格式,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

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人们正在探索一种光解反应器,装载入汽车中,可直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作为汽车能源。那么,同学们能否计算出加满一桶水18千克,能让汽车跑多远呢?首先应弄清楚的是:18千克水能分解产生多少氢气?

【回顾反思】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以上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 ;

(2) ;

(3) 。

【探求新知】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分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 ∶ 。

(2)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水、氢气、氧气之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 ∶ 。

【归纳小结】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各物质的 与相应 乘积之比。

【讨论交流】

1.如果有36g水通电完全分解,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2.如果要生成16g氧气需电解多少克水?

【归纳小结】根据化学方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 ;(2) (3) ;(4) ;(5) ;(6) 。

【实际应用】根据前面你掌握的计算方法,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工业上通过电解Al2O3制金属铝,反应方程式为2Al2O3通电4Al++3O2↑。如果加工一个铝锅需要1kg铝,至少需电解多少千克Al2O3?

1. 氢气是未来理想的汽车燃料,1kg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 km。水是氢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分解水制取氧气。一桶水大约18kg,请你自编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解答。

自编题目:

解答:

【能力提高】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是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鱼箱的水中投入过氧化钙(化学式为CaO2)。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若每只鱼箱每天需耗氧气52.8g,则需要投入过氧化钙多少克?

化学素养评价5—4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Fe:56 C:12 Ca:40 Cl:35.5 Na:23

( )1.4克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

A、38克 B、 36克 C、 34克 D、240克

( )2.铁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铁,那么铁 氧气 四氧化铁的`质量比为:

A、56:32:232 B、56:16:232 C、56:64:232 D、168:64:232

( )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 )4.在4A+5B = 4C+6D反应中,已知34gA与80gB完全反应生成了54gD。若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68 B.34 C.17 D.51

( )5.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6.现有一杯过氧化氢溶液680克,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求含过氧化氢多少克?

7.68克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

8.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可以制氧气,若混合后生成了9.6克氧气,请问需要1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

9.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跟盐酸反应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今要制取4.4克二氧化碳,如用含杂质20%的石灰石作药品,需要这种石灰石的质量为多少?

10.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跟盐酸反应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现有200克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与500克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1. 100 g稀盐酸恰好跟100 g 16%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求:(1)生成氯化钠的质量:(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篇3: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一、“点燃”和“燃烧”的化学反应

这类反应一般这样叙述:“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点燃……”“……在空气中或氧气燃烧”或“……燃烧”等。很多同学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对“点燃”和“燃烧”理解不透, 标注反应条件时, 两者混淆, 经常出错。现就这个问题阐述如下:

1. 点燃

“点燃”是用热源使反应温度升高,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从而使反应进行。这是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温度条件。点燃只是用来引发反应 (也可以是加热引发反应) , 当物质被引燃后, 即可除去热源, 不需要伴随化学反应的全过程。例如, “点燃蜡烛”“点燃木炭”“给木炭加热”“用玻璃棒引燃白磷”等。

2. 燃烧

“燃烧”是化学反应中见到的现象, 是物质被点燃后发生反应时产生的现象, 它不是反应条件。因此, 理解了二者的区别, 在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就不至于写错反应条件了。对于这类反应, 反应条件只能写“点燃”, 而不能写“燃烧”。

因此, 以上反应, 都应标注“点燃”而不应标注“燃烧”。学生理解了二者的区别, 书写这类方程式时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二、“加热”和“高温”的化学反应

“加热”和“高温”都是指反应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供热能的实验操作, 它需要伴随整个化学反应的全过程, 是吸热反应。它们的区别在于:

1. 加热

加热的温度低, 一般指不超过500°C。这类反应书写时应标注的条件是“加热”或“Δ”。初中化学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反应:

(1) 实验室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的反应, 条件是“加热”。

(2) 氢气作还原剂的反应, 条件是“加热”

(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ΔCu+CO2

(4) 其他几种常见的加热反应

2. 高温

“高温”一般认为在800°C以上。这类反应要求温度高, 普通加热不能反应, 反应条件必须注明“高温”。初中化学涉及的“高温”反应条件的有以下几类:

三、“微热”的反应

化学反应中有些“微热”, 这只是为了提高反应速度或物质的挥发速度, 不是必备的反应条件, 针对这类反应, 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原则上不注明。

例如: (1) 在盛有稀硫酸的试管里, 加入一根生锈铁钉, 稍加热, 过一会儿取出, 用水洗净, 观察铁钉表面变化。

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现象Fe2O3+3H2SO4=Fe2 (SO4) 3+3H2O此反应中的“微热”是为了提高反应速度, 因此, 不注明反应条件。

(2) 把少量硫酸铵放在试管里加入3mL氢氧化钠溶液, 在酒精灯上微热, 把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反应方程式为: (NH4) 2SO4+2NaOH=Na2SO4+2NH3↑+2H2O

此反应中的“微热”是为了加快氨水的分解及挥发, 便于检验生成物。在本反应中, 不是反应条件, 故不应注明。另外, “自燃”的化学反应, 一般也不注明反应条件。

综上所述, 学生理解了“燃烧”“点燃”“加热”“高温”“微热”“自燃”这些反应条件的区别和联系后, 就避免了因标注反应条件出错而引起的化学方程式出错的问题, 还能根据类似的规律, 归纳出相关的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为学好化学方程式打好基础。

摘要: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初中化学中涉及的反应很多, 其中常见的一类反应就是有关“热”现象的反应。在多年的教学中, 发现很多学生对这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时, 由于条件注错, 导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出现错误, 在几年的教学中, 总结了这类反应的特点。

关键词:燃烧,加热高温,微热

参考文献

[1]闵恩泽, 吴巍.绿色化学与化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徐汉生.绿色化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初三学生化学计算素质培养的策略

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特征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对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中激发兴趣,感悟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近几年,笔者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和尝试,本文就化学计算素质培养方面谈一些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化学计算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有无兴趣,是能否产生求知欲望,进而启动热情、思维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变得活跃,信心增强和持久稳定。如何提高学生对化学计算方面的兴趣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实施。

1.强调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升中学考试中,化学计算所占的比例约为12%;今后的化学学习都与化学计算有关。

2.强调化学计算与生产联系的密切性。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有关原料的比例,药液的配制等都与化学计算有关。

3.强调化学计算的挑战性。化学计算可以很好地开发思维,可以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例如: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使自己可以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之一: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理解。

4.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学有所成,在新课的学习和练习中有成功的体会。

二、引导探究,让学生明确计算原理的源泉

若学生对计算原理不理解的话,一是对原理记忆不牢,二是在使用时容易走样而造成错误,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原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书本在P84说:“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我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进而补充介绍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就是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比较,所得比值就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以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又如: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为什么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呢?笔者又以下面例子加以说明:

m(C)=Ar(C)·X m(O)=Ar(O)·X,所以,在CO2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m(C)∶m(O)=Ar(C)·X∶2Ar(O)·X=12∶2×16=3∶8。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计算的原理。

三、归纳同类,使学生跳出题海

化学计算必须要多练,但如果练习杂乱无章,势必会使学生思维无序,不但收效不好,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减弱学生对化学计算的兴趣。笔者在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练习中,设计了下面这些题目:

1.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两种物质A和B,当8gA与一定量的B反应后,生成10gM和2gN,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

A.2∶1 B.5∶1

C.4∶1 D.5∶4

2.确定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

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试确定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A.化学反应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A.14 B.17

C.58.5 D.7

4.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A.A2B4 B.A2B3

C.AB3 D.A2B5

5.配平化学方程式

A.1 B.2

C.3 D.4

6.確定混合物的组成(题略)

7.确定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将3g某物质在O2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g的H2O。由此确定该物质的组成中()

A.一定只含氧元素

B.可能含氧元素

C.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通过对这些题目的练习、评析和体会,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计算。

四、一题多解,让学生事半功倍

一题多解的教学理念,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例如122.5g的KClO3完全分解生成的O2的质量是多少?

方法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方法二、根据化学式计算出122.5g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分析后再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KMnO4完全分解生成的O2的质量是否可以用方法二进行计算?为什么?

又如:利用海水可以制取金属镁。有关的反应如下:

①往海水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而使海水中的氯化镁完全沉淀:

若海水中MgCl2的含量为10%,则100t海水理论上可制得多少吨的镁?

方法一:根据化学式计算。

100t×10%×24/95=2.5t

方法二:根据关系式计算。

MgCl2 Mg

95 24

100t×10% x x=2.5t

方法三:根据有关的反应方程式分三步计算。(计算过程略)

五、条理清晰,使学生的解题完整无缺

好些年前的标准化考试,选择题所占的比例相当之高,造成不少考生只会判断而不懂表达,这与考试的导向有关。在化学计算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学会计算,还必须引导学生如何把计算的过程扼要准确地表达清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在考试时才不会因表达不清而被扣分。例如:初三课本(上册)P100例2的表达就有不足之处,正确的表达应如下:

CaCO3=CaO+CO2↑

100 56

x10t

几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使我清楚认识到:教师必须深入领悟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培养,规律的总结和领悟,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清等.《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

3.《中学化学》2007.1,2007.6,2007.8

篇5: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教案)

宿城一中化学备课组

一、章节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 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所以,本课题计算已经没有什么难度。

关键信息:

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建立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微观粒子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者分析: 在第四单元中,学生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但还不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在质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将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解答化学计算题的技能,明确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格式。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规范计算格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学生为主体活动贯穿始终,强调全过程参与,注重个体活动和集体合作的统一,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通过研究获得各种经验,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解决课程的多重教育价值问题,既要保证双基传统的优势,又要关注学生兴趣和社会发展需求,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促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具有会学、会发现、会探索、会综合分析、判断、表达、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要和熟悉、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应当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这种计算要求,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自学、模仿演练,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评价方式:

通过观察学生创造性与问题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校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时间为40分钟。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出示图片】形形色色的化工产品

【课件展示】1kg氢气就能提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18 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 【学生好奇地开始讨论】

【说明:运用生活事例引入,采用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生1:要想知道汽车跑多远,就要清楚利用小桶里的18 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生2:用18 kg×2H╱H2O×100%就可以求出氢气的质量。生3:他求出的氢气的质量再乘以100km汽车行驶的距离。【教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那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师板书】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引导】每两个水分子分解,能生成2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质量比为9﹕1﹕8 每10个水分子分解,能生成10个氢分子和5氧分子,质量比为9﹕1﹕8 „,显然,反应中分解的水分子与生成的氢分子、氧分子的质量比恒等于9﹕1﹕8。【说明:采用分子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微粒的关系,建构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与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一重要认识】

(引导)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恒定的质量比进行。【说明:进行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根据这个质量比关系,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解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应该找出哪些量的关系,列怎样的算式求解。(个人完成或小组讨论都可以。)

【出示习题】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Al2O3)的方法制取铝,同时产生氧气。请你算算用204吨氧化铝最多可制取多少吨铝?(相对原子质量

Al : 27

O : 16)【教师】根据刚才这道例题,讨论总结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步骤: 生开始讨论„„

【说明:规范书写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哪个小组首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论。学生6:根据题意设未知数,一般设为X。学生7:写出并配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8:求出物质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写在相应化学式下边。学生9: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面。学生10:列比例式,求解。学生11:简明写出答案。

【说明:启发学生找出解题的规范格式和步骤,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练眼力】投影例题,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纠正。

【比比看】用2中方法计算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结果并比较分析。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现在通过练习我们来检验一下,看哪一位同学书写的规范。【练练看】师:投影练习题。

实验室现有50克碳酸钙(CaCO3),若和足量的稀盐酸(HCl)充分反应后,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相对原子质量: Ca: 40

C: 12 O: 16)(请完整写出计算步骤)学生12:板演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指错。要求: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教师:各组基本完成了,请各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哪个小组愿意先来? 学生13:我们组归纳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有这么几种:(1)根据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质量;(2)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学生14: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教师:我好像听到不同的意见。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15: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说明:通过练习,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16:解题的步骤要完整,可以用“设、写、找、比、算、答”六个字来概括。(生具体解释六个字的含义)

学生17:格式要规范,该写单位处一定要定写清,且单位要统一。学生18:计算的结果要准确。

教师:同学们已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那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19:准确,规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20: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后才能进行计算。学生21:相对分子质量要计算准确。

教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并能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和计算,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22:我们学会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学生23:前面我们学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通过本节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方面的有关计算。

教师:同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本节课我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相信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合作的更好。【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在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里包括正确书写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解题思路和步骤,书写格式要规范,计算数据要准确。【我的困惑】拓展,不纯物质的有关计算 【作业】课本上的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化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引言中强化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生产和实验中的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主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6: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考点1

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步骤

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步骤:

①设未知数;

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

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

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

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③单位必须统一。

考点2

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的常见类型

1.纯净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含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3.气体参加反应或求气体体积的计算。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例1】【2016年辽宁省沈阳市】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的化学方程式2Al2O34Al+3O2↑

电解2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t)

【答案】10.6吨。

204:20t=108:x,解得x=10.6吨。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进行分析计算.

类型二、有关混合物的计算

【例2】【2016年辽宁省本溪市】

向10g赤铁矿石样品中,不断加,10%稀盐酸(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至固体不再减少为止,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g。请计算:

(1)赤铁矿石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为

g。

(2)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8

(2)109.5g

【点睛】混合物进行计算时,要把混合物的质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在进行计算

课时作业☆能力提升

1.【2016年重庆市A】

工业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稀硫酸对表面生锈的铁件进行酸洗。某酸洗池里盛有440Kg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溶液,放入表面生锈的铁件浸泡,浸泡过程中单质铁也有部分损失,假设溶液中只发生如下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Fe+Fe2(SO4)3==3

FeSO4。取出铁件用水冲洗,冲洗液倒入酸洗池中合并共得到580Kg溶液,其中只有H2SO4和FeSO4两种溶质,经过测定硫酸的质量分数降低到5%。计算:

(1)消耗硫酸的质量

(2)损失的单质铁的质量

(3)要使硫酸的质量分数恢复到40%,需要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

【答案】(1)147Kg

(2)28Kg

(3)350Kg

2.【2016年甘肃省天水市】某氯化钡样品23.1g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计算:

(1)过滤后得到沉淀多少克?

(2)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求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19.7g

(2)90.0%

(3)7%

【解析】(1)设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z

Na2CO3+BaCl2=BaCO3↓+2NaCl

208

197

117

100g×10.6%

z

x

y

===

x=19.7g

y=11.7g

z=20.8g

所以过滤后得到沉淀是19.7g;

(2)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100%=90.0%;

(3)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7%。

3.【2016年广西省贺州市】重质碳酸钙粉体产业为我市一大支柱产业,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粉体中碳酸钙含量进行了探究,小组成员从一包粉体产品中取出样品5.10g放入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假设样品中的杂质不参与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烧杯中物质总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关系如表所示.

稀盐酸的总质量(g)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烧杯中物质总质量(g)

14.66

24.22

m

43.34

52.90

62.90

72.90

(1)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表中m=

(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100;(2)33.78;(3)98.04%。

4.【2016年贵州省黔西南州】现有一包Na2CO3和Na2SO4固体粉末混合物22.2g,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产生气体的质量和加入稀H2SO4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Na2CO3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产

生气体的质量为

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求所用稀H2SO4中溶质的质量;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23:24

2.2

(2)4.9g

(3)20%

5.【2016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这瓶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现取瓶中17.3g样品溶于足量的水中,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2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试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气体的质量是

g。

(2)所加稀盐酸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2.2

(2)7.3%

(3)69.4%

6.【2016年湖北省恩施州】牙膏中的摩擦剂约占牙膏成分的50%,主要用于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牙膏摩擦剂一般由①CaHPO4②CaCO3③Al(OH)3④Si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1)根据上述信息,推测牙膏中的摩擦剂应具备的性质有(填序号)。

①易溶于水②难溶于水③坚硬④柔软⑤颗粒较大⑥颗粒较小

(2)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不与稀盐酸反应)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将适量的该牙膏溶于水、静置后过滤,向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则证明该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的混合物。

(3)取20g该牙膏样品充分溶解、静置、过滤,用10%的稀盐酸测定得到的固体成分。测定过程中,剩余固体和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分别如图所示,试计算该牙膏中摩擦剂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

②③⑥(2)

部分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3)

48%

【解析】(1)牙膏中的摩擦剂约占牙膏成分的50%,主要用于增强牙膏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牙膏摩擦剂一般由①CaHPO4②CaCO3③Al(OH)3④Si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摩擦剂应具备的性质是难溶于水,硬度大,颗粒小等性质,实验选择②③⑥;(2)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碳酸钙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SiO2不与稀盐酸反应,故实验现象是部分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

(3)剩余的固体是二氧化硅,其质量为4.6g。

设摩擦剂中碳酸钙的质量是x

CaCO3+2HCl═CaCl2+H2O+CO2↑

x

36.5g×10%

x=5g

该牙膏中摩擦剂的质量分数是:×100%=48%

7.【2016年湖南省衡阳市】向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某碳酸钠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气体质量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碳酸钠溶液中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3)若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则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4.4

(2)10.6g

(3)7.3%

y=11.7g

若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234g

稀盐酸的溶夜质量=234g+4.4g﹣138.4g=100g

则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7.3%。

8.【2016年湖南省娄底市】某化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多某化工产生产的纯碱样品(已知杂质只含氯化钠)的纯度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并探究如下:①取一定质量的该样品,加55.65g水配成溶液;②向溶液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中产生的沉淀与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当反应至A点时恰好完全反应;③过滤,测得所得滤液为100g14.35%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水的损失忽略不计)。试求:

(1)完全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水的质量为

g。

(2)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无计算过程不给分)

【答案】(1)85.65g

(2)80%

9.【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向53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CO2的溶解)

已知:

O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

CO3

BD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

CO3+HCl═NaCl+H2O+CO2↑

请回答:

(1)53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___________g.

(2)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有_________(填化学式).

(3)B点横坐标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下同)

(4)假设C点横坐标为54.75,计算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5.3;(2)Na2CO3、NaCl、NaH

CO3;(3)36.5;(4)C点对应的二氧化碳质量未1.1g。

10.、【2016年贵州省黔南州】小芳同学采用如下方法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该石灰石样品10g,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下表(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次数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

7.5

5.0

3.2

a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1)表中a的数值为__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3.2克

(2)68%

篇7: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它一直都是中考试卷最后的大题,分值一般为8分,在初中化学计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淡化数学计算的同时,越来越突出化学特点,题目趋向于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命题类型主要表现为不纯净物质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复习时从计算依据、步骤、解题格式、常见类型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复习中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观察对比法,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也就是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属于哪种类型的计算,需进行哪些换算,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个辨析与改错环节,更是让学生加深了印象,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

篇8:初三化学复习应重视的三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 攻坚突破, 体验成功、消除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初三的化学复习, 对教材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是不必说的, 但系统化不是平均用力, 而是有所侧重, 抓住重点、难点, 攻坚突破。初三化学的重点、难点一般有基本概念, 溶液的计算, 无机物酸、碱、盐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等。

基本概念是理解化学的基础, 概念不清必然带来理解、运用的错误。比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与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纯净物与混合物, 元素、原子与分子, 单质、化合物与氧化物, 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等等。

重难点不仅是各章节知识的重难点﹑注意事项, 如空气的组成, 氧气的化学性质, 质量守恒定理等, 还应该包括一些重点章节, 如酸、碱、盐, 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多且关系复杂, 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可以围绕酸、碱、盐的通性来归纳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 师生共同寻找和总结各物质相互联系的规律及熟悉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梳理系统知识之后, 突出重点难点, 接着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需要记忆的, 鼓励多读, 如对元素符号、化学式、性质等分批识记, 课前多抽查;需要理解的, 多练, 变化题型, 反复强化;需要试验操作的, 多去实验室动手实践。这样, 学生学起来也就有了目标, 有了重点, 掌握起来效率高, 学有所得自然有成功的体验, 迎接升学挑战的积极性自然大增。

二、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把握基本原理

很多化学知识, 或者说物质的化学性质、反应过程出现的化学现象, 不是光靠老师讲、学生记就能掌握的, 观察可能是最好的理解途径。比如学习催化剂、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的性质时, 实验尤为重要。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促进积极思考, 加深印象, 帮助理解。

其实学生对自己动手做实验也非常感兴趣, 一是距离近便于观察发现, 二是在动手过程中有利于理解程序的重要性。但是,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 避免盲目性, 让学生在遵守基本要求的同时自主探究, 感受做实验的乐趣。如做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时, 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再探讨用锌粒而不用镁或铁的原因, 学生就容易理解。学生操作时, 教师应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指导分析实验现象, 有时有必要引导个别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

动手操作之后要及时复习课本相关内容, 进行习题练习, 巩固相关知识点, 比如除去常见气体杂质, 实验中怎么防爆炸、防暴沸、防中毒、防倒吸, 怎么处理常见意外事故, 怎么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营造轻松复习化学的氛围, 提高效率

劳逸结合, 寓教于乐, 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良好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在快乐中高效吸收知识。初三虽忙, 但要忙而不乱, 忙而不死, 忙而不枯燥, 既要循序渐进, 又要生动活泼。

对一些小实验, 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或者与小伙伴一起在课外做, 把有意义的化学延伸到生活中。如指导学生利用酸、碱性质的知识, 用天然鲜花制作酸碱指示剂, 测量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用烧杯、石灰水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用蜡烛、烧杯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复习时, 开展多种形式和活动。如开展教材内容复述竞赛、举办“化学·百家讲坛”, 选择一些章节内容请优秀学生或者以招标方式请学生主讲, 转换学生角色。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学生虽然比较熟悉书写化学方程式应“五查”:一查写对化学式, 二查正确配平, 三查有无“等号”, 四查条件标注, 五查有无“↑”、“↓”, 但竞赛能训练速度, 强化理解。解答习题, 不一定非要写出全部过程, 可以让学生讲解题思路——题目的要求, 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么解答,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放手让他们多练, 自己动脑动手, 是教师单一的讲授形式的有效补充, 有助于学生对零碎知识的记忆及掌握, 对规律的总结归纳, 在兴趣盎然中复习好化学。

篇9: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本人经过对近几年西藏化学中考题的分析、中考答题情况的了解,及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现每年中考题的最后一个小题,即溶液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得分率非常低,这是学生在所有计算中的一个难以突破的难点,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下手。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现将这类题的解法——“示意图分析法”介绍给大家,和大家共同探讨。

任何一种题均关键在于分析,只要分析透彻清楚,则可迎刃而解。溶液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同样不例外,下面用一个例题来具体介绍“示意图分析法”的分析过程和解题步骤的书写。

例: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共10克,加入50克水全部溶解,再加入10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总质量为157.8克,求:

⑴反应后生成多少克CO2?

⑵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⑶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示意图分析法:

1、边分析边画图,注明各物质的组成成分及相关的量;各成分能用化学式表示的就用化学式表示。

2、任何化学反应后的物质,只存在“气、液、固”三态。

分析过程:

第一步:反应前示意图

根据题意,将反应前的所有物质装入容器,并画出示意图,注明成分及相关的量。

第二步:化学方程式

根据加入的物质,找到参加反应的物质,并在示意图下面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步:反应后示意图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生成物,并按气态、液态、固态的顺序画出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组成情况。当注明溶液时,及时观察反应前的物质中是否有这种溶质,假如有,则在溶质处标明溶質是由原来的和生成的组成,即标明“原+生”;同样,注明不溶于水的固体时,也要及时观察反应前是否有不溶于水的固体,假如有,则在反应后固体处标明。若不知道该物质的具体名称时,均可用“杂质”代替。

第四步:问题分析

问题⑴反应后生成多少克CO2?

反应前所加各物质的质量已知,即反应前总质量已知,反应后由气体纯净物和NaCl溶液组成,且溶液质量已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可用差量法求出纯净物CO2的质量:10+50+100-157.8=2.2(g),并将CO2的质量写在化学方程式中CO2的正下方。

注:寻找纯净物的质量,通常有四种方式可以解决:⑴题目中直接告诉其质量;⑵用差量法求其质量;⑶通过坐标图寻找其质量,⑷通过表格寻找其质量。

问题⑵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NaCl所在的原混合物是Na2CO3与NaCl的混合物,在示意图中原混合物处NaCl下画一横线,并在其前面打上“?”,表明要求该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求的物质,在方程式中用对应未知数表示)。该题中要求原混合物中的NaCl,则应先求混合物中的Na2CO3的质量,由于Na2CO3参与了反应,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求Na2CO3的质量,可设Na2CO3的质量为“x”,并在化学方程式中Na2CO3的下方写明“x”,求出x后就可用差量法求原混合物中的NaCl了。

问题⑶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及题意知,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57.8克,要求溶质质量分数,还需求溶质质量,根据示意图知,反应后溶液的溶质NaCl由原混合物中的NaCl和生成的NaCl组成,而在⑵问中已求出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还需根据化学方程式求生成的NaCl的质量,则设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并在化学方程式中NaCl的下方写明“y”,求出y后代入公式即可求出。

温馨提示:分析完成后,根据方程式中牵涉到的物质的化学式,将相关原子量写在方程式旁边,便于计算,如图。

解题步骤书写:

书写解题步骤时,先写清楚题号,然后用文字说明求的是哪个量,这样的步骤既清楚又明了。

解:⑴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0+50+100-157.8=2.2(g)

⑵设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

反应前的NaCl的质量为:10-5.3 = 4.7(g)

⑶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0% = 6.69%

答: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2.2g;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4.7g;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69%。

篇10:初三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学生的回答

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探究——碳的还原性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讨论,猜想

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对猜想提出假设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1.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反应装置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相同。

(2)检验产物(CO、CO2)

CO2——石灰水;CO——点燃。

实验装置如下(图一)

1.C与CuO均为固体,C在常温下稳定,此反应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类似。

2.检验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可用点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颜色。

探究实验装置

上图有不足之处吗?

(图二)

很多学生发现试管口应堵棉花,当看到老师提供的仪器时时会选择如图二的装置。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3)操作步骤

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氧气制取的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评价总结并点播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操作步骤: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实验探究

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论证,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黑粉末逐渐呈红热状态,有无色气体产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处所出气体不能燃烧,冷却后,试管内留有光亮的紫红色固体。

对各种假设进行论证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3.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确的?

3.碳与氧化铜反应

篇11: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如果把《化学》比作一颗大树,“化学方程式”则是树干,因为一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能清楚地显示反应物、生成物的组成及结构,能揭示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方程式本身就反映出物质的变化规律。所以说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载体。学生学好学透本单元,就等于掌握了全书的精髓。

(二)本单元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内容标准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基本化学用语”,其最基础的学习要求为:

(三)本单元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探究了身边最熟悉的宏观物质空气、水的性质,又探索了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的奥秘之后出现的,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了质的认识,学会了用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但也感到用这种方法使用起来不方便,无法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无法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此时本单元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一方面让学生用学过的化学式表示出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量的关系,从而正确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另一方面也可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去反映前面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去理解知识。所以说本单元是前面几个单元知识的继续和总结,起到前承的作用。同时,学好本单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所学单元的知识,又起到后启的作用。

(四)本单元各课题间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三个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课题1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了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课题2讲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本单元的中心。课题3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三个单元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必要准备。

(五)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1、以化学方程式为中心,组建了本单元

课题1为化学方程式的理论依据。

课题2为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课题3为化学方程式的实际运用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过程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单元目标聚焦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问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能说出某具体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代表的涵义。

4、能正确书写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所有化学方程式。

5、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以及规范的格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设计与活动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2、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尝试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比较、反思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能悟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3、通过解题格式的示范,对数学、物理教学中数字量纲与化学教学中的表达方式之间差异的比较,建立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规范格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提高体验科学方法的巧妙,初步领略科学方法的魅力,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2、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3、通过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三、重点、难点扫描

(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涵义。

2、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归纳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格式规范化。

(二)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减轻学生记忆方程式的负担。

四、单元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知道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但感觉到这种表示方法使用起来不方便,不便于在国际上交流,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化学反应的质和量的关系。再加上学生在第四单元又学习了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感受到化学式的重要意义。因此,学生一定会迫切期待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化学变化。这些为本单元的教学作好了知识和心理准备。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本不是什么难于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但事实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却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没有过关,所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预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尽可能分解难度。

五、实验与活动分析

本单元共有两个活动与探究,它们都出现在课题1中。

活动探究内容一:此探究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实验探求质量守恒定律。该探究难度不大,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得出规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具体的呈现方式见教学建议。实验时要安排好探究小组中各成员的任务,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进行数据分析,找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及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加以对照比较,得出结论 。

活动与探究二:此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能通过实验更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中的关键词“参加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的真正含义。具体的呈现方式见教学建议。

建议增加活动与探究三:增加的探究活动为:灼烧铜丝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取约30厘米长的铜导线内芯,将铜导线两端绕成螺旋状约7—8厘米长,用线掉在铁架台上,使之平衡,然后用酒精灯对着一端加热,看铜导线是否 倾斜。引导学生分析(1)为什么铜导线会倾斜(2)该实验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增加此实验的目的是该实验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能很好地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中为什么要强调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六、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二课时课题2 一课时 课题3 一课时

单元复习课 二课时 第一课时着重解决怎样把本章知识网络化,怎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时可用于本单元的单元测试。

七、单元教学建议

总建议: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出现的,由浅入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总的建议如下:1、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解决新的问题。

2、运用好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强调运用生生的自我过程分析、学习活动的交流等帮助学生减轻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负担。

课题1的具体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着重解决运用实验研究、分析、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可参照上教版教材第四章第2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引入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存在何种关系作出猜想,结合课本设计实验验证方案,并小组协作进行实验验证。

方法二: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协作进行实验验证,自己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探究活动的注意点:

1、白磷的燃烧实验,建议由老师演示,防止室内环境污染。要让学生分析在玻璃管上装气球的目的、气球为什么会鼓起和瘪下去。

2、探究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要让学生弄清楚(1)天平为什么会倾斜?(2)要想使天平平衡,如何改进实验?(3)该实验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3、建议增加灼烧铜丝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取约30厘米长的铜导线内芯,将铜导线两端绕成螺旋状约7—8厘米长,用线掉在铁架台上,使之平衡,然后用酒精灯对着一端加热,看铜导线是否 倾斜。引导学生分析(1)为什么铜导线会倾斜(2)该实验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4、在做完上述两个实验的基础上,再做“镁条燃烧”实验,(1)要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2)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不一致(3)再做一次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4)引导学生归纳出化学反应中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如有无气体参加或生成、生成物有无挥发等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上述实验1,可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实验2、3、4让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真正涵义。

第二课时着重解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及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建议如下:

1、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时可结合电脑动画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从而揭示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物质的质量总和也不变,此时应强调“分子”一定改变了。

2、介绍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分析以往所用的“符号表达式、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化学变化的缺陷,引出化学方程式所蕴涵的“质”和“量”两方面的信息,更准确地反映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可让学生结合数学中“方程”的含义来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真正意义。

课题2的具体教学建议

1、让学生尝试书写两种类型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一种不需要配平,另一种需要配平。让学生理解配平的目的在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方法是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而不能改变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难点,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第96页的卡通图,讨论并寻找到配平的最简便方法,在全班交流,生生互学,减轻记忆负担。

3、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课本一到四单元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不一定统一写,每个人写的可以不同,充分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写得很好的,请他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小窍门(如:如何找反应物、生成物,如何配平等等),全班交流;再展示一些典型错例,全班会诊,及时小结。

4、提醒: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却成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分化点。原因在于,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前面的化学式不断总结,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好的书写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能急于求成。

课题3的具体教学建议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计算部分只要求学生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初三年级的学生对纯数学的计算基本没有困难,导致化学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往往是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计算不够细心规范。因此,本课题的重点是要训练学生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避免计算结果错误。

(1)在教学中,可出示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的事例及初中学过的相似三角形中的边长对应成正比例关系,再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方程式的“量”的意义,寻找化学反应中任何两种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2)训练中强调各物质质量单位的统一。让学生知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未知数与数学、物理中的未知数的含义有何区别。

(3)通过练习,让学生悟出解题关键是化学反应清楚,化学方程式正确,找准已知量和未知量,并且让学生知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定是纯物质的质量,如果不纯,要换算成纯物质。

(4)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投影有意识地将学生错误的解题过程打出来,全班同学一起“会诊”,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全班学生明确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八、单元评价建议

(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60%): 第五单元的综合检测题。

(二)过程与方法的评价(20%):

1、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分为:积极参与、善于合作、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五个方面,采用个人自评、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第,并给出评语。

2、作业完成情况,分为:按时独立完成、书写认真、作业的质量、订正及错误分析四个方面,采用老师评定的方法,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第。

3、课堂活动表现,分为:善于倾听、作好笔记(记录下学生自己认为的重点)、敢于质疑、大胆发言四个方面,采用个人自评、同座互评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优、良、中、差的等第。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20%)分为:

上一篇:酒店公关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军事理论学习心得体会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