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2024-07-29

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精选8篇)

篇1: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市属闽西北革命老区,辖一市九县二区共十二个县(市、区)。境内##、## ## ## ##贯穿各县,为闽江源头,发展淡水渔业具有优良的地域与资源条件。为充分挖掘我市渔业生产潜力,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科教兴渔、依法治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渔业高效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贡献。

一、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加快发展 我市拥有江河面积34万亩,水库260个、18万亩,小山塘550个、9000亩,池塘7.6万亩,及可供水产养殖开发的稻莲田70万亩。正在兴建的尤溪街面水库,将乐大言、黄潭两个水库、三元台江水库,还将新增可养面积5万亩。另有多处地下冷、热水资源,可供发展特色产业。有自然鱼类资源109种,两栖动物27种,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加快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发展池塘基础渔业,开拓大水域和稻莲田水产养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极大地促进我市渔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一是挖掘池塘生产潜力,着重抓好常规渔业生产。加快池塘基础设施改造,完善水系配套,为鱼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池塘综合高产养殖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水煮活鱼”热潮,适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二是积极推广建宁“一鱼一稻”和泰宁朱口“莲塘”养殖高产高效经验。大力发展稻田养螺、稻田养泥鳅模式,培植典型,带动全局。三是加快大水面渔业开发,重点发展网箱、围网、拦网养殖,充分利用大水面水质好、病害少特点,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和绿色水产品,将其建成沿海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出口和增值;加大放流增殖力度,进行放流品种、规格、数量、配比等研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在大水面的开发管理上积极推广河段、水库管理承包经验,充分保护渔业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二、立足市场,优化结构,科学布局 改革开放20多年,##渔业得到持续飞跃发展,2003年水产品总产量7.745万吨,产值8.98亿元,人均占有淡水鱼30多公斤。渔业产品结构中仍是常规品种占主导地位,其中:草鱼24962吨占32.23%,鲢鳙鱼12784吨占16.51%,鲤鲫鱼22024吨占28.44%,鳗鱼5671吨占7.32%,其它品种12009吨占15.51%。由于品种单调,品质不优,渔业产量虽逐年增加,但仍面临着“鱼价低”、“卖鱼难”等问题,水产品呈现季节性、地区性过剩现象,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增产不增收,渔业效益低下。今后我市将按照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在保持传统渔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冷、热、特”渔业产品,加大优新品种引进和开发,增强渔业发展动力。一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冷水鱼养殖。充分利用我市山涧水、冷泉水资源,大力开发虹鳟、鲟鱼、香鱼等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努力形成种苗、饲料、病害防治、养殖加工等产业化一条龙,形成我市的特色渔业。加快培育冷水鱼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冷水鱼产业向前迈进。二是抓好优势特种产业鳗鱼与甲鱼的深度开发,提高科技含量,改善品质,扩大总量,增强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对有一定市场和技术基础的优势品种,如淡水鲨、罗非鱼、彩虹鲷等,能规模养殖,又能出口创汇的热带鱼产品,抓紧引进业主成片规模开发;对田螺、黄颡鱼、泥鳅等地方品种,针对其瓶颈因素,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加快利用;对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引进品种,如斑鳜、丁鱼岁等进行适应性养殖,为规模开发提供技术储备。在生产布局上,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格局,实现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养殖。一是将乐、明溪、清流等,整合资源、资本、市场与区位优势,实行产业功能多样化,发展以虹鳟、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大田、永安立足独特的地热资源,规模推广罗非鱼、淡水鲨等出口创汇产品,开拓国外市场。二是尤溪、永安、清流、泰宁、大田等,立足“三溪”渔业综合开发,加大放流增殖力度,结合河段承包管理,提高增殖效果。开展金湖银鱼增殖技术研究,总结推广网箱养殖斑鳜等发展“订单渔业”的经验。抓住街面水电站建设良机,拓展网箱养殖空间,依托库区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使街面库区变成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建宁、宁化、泰宁等,发挥环境、人力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集中连片、生态型的稻莲田水产养殖基地,推广稻田养螺、稻田养蛙模式,科学配置水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三元、梅列、永安、沙县等,位于中心城市周边,巩固扩大菜篮子商品鱼基地建设,改革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重点发展观赏鱼类及生态型休闲渔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突破加工,开拓市场,增加创汇 我市虽然建设了沙县三华烤鳗厂,泰宁金湖与清流沙芜淡水鱼加工厂,开展了淡水鱼加工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加工工艺、保鲜技术、产业发展上尚未取得大的突破。目前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仅占渔业总产量的2%,98%的产品靠鲜活销售;但就是这2%加工总量的加工产值却占渔业总产值的10.3%,可见加工增值潜力巨大,水产加工前景广阔。&

nbsp;根据当前实际,我市水产加工业应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现有的水产加工企业为基础,通过充实完善,优化工艺,美化包装,创建品牌,并结合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化开发水产加工食品与旅游休闲食品,不断拓展市场,增加产值效益。要着力抓好省级龙头企业沙县三华烤鳗厂鳗鱼出口加工,开辟专用生产基地,引导基地用标准化组织生产,实现加工原料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提升。逐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体制,实现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加快梅列陈大琼脂厂改造与扩建步伐,力争建成全国同类产品最大的加工企业,实现年产琼脂1000吨以上。积极扶持清流沙芜与泰宁梅口淡水鱼加干厂,加强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提高工艺,树立品牌,积极推行ISO9000、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培育水产品市场,建立建全水产品市场信息。随着水产品总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与生产滞后的矛盾愈显突出,虽然目前水产品批发、直销、配送、代理和个体商贩等多种营销方式应运而生,但仍存在地方性和销售数量的局限,难以推动生产的发展。必须建设一批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市、县级水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拓展流通渠道,以销促产,促进发展。同时加大重点渔区和重点渔产品的市场开发,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水产品货畅其流、物超所值。

四、依靠科技,注重质量,增强后劲 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挥##资源、区域优势,努力实施良种工程,形成以市级良种场为龙头、县级苗种场为骨干的完整而科学的种苗繁育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提高名优种苗的繁育能力和良种覆盖率,以良种突破带动渔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科研攻关,重点突破主要养殖种类种质改良,虹鳟、鳗鱼等重大病害预防与控制、规模化繁育和集约化养殖、水产品加工、水环境调控等技术难题;推广优良品种高效健康养殖、生态渔业、集约化养殖和保鲜保活贮运等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的渔业生产队伍,走科技兴渔之路。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从源头抓起,做好全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大生产投入品管理,严格执行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有关禁用、限用制度。实施生产日志、鱼病处方制和水产品上市休药期制度。加强疫病监控与测报,及时将病害控制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快渔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尤其对特色产品(虹鳟)、重点产品(鳗鱼),以及规模养殖产品要实施标准化养殖,切实保障水产品的安全优质。加快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步伐,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全面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法制,依法管理,持续发展 随着我市渔业生产的发展,渔业养殖品种、生产模式不断创新,养殖规模与集约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大量投饲产生的残饵粪便积聚于水底,易引起水域环境污染,病害蔓延;“病急乱投医”,盲目及不规范使用药物,以及工农业排污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又使渔业水域环境危机四伏。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加强渔业行业管理,严厉打击电炸毒鱼和破坏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在设立举报电话与“110”指挥台联动的同时,对沿江(河)工业排污企业实行监控,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督促排污企业严格执行达标排放,杜绝污染死鱼事故的发生;依法对渔药生产、经营与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的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最大限度保护好渔业水域环境,保障渔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与水产品质量的提升。作者为##市畜牧水产局局长

篇2: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容城县畜牧水产局李平安

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农业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在畜牧生产中以瘦肉型猪、草牛奶、肉鸡三个产业做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实现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如何把这三个产业强的做优,弱的做强,做为政府主管畜牧业的职能部门,责任重大,几年来我们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指导,并努力探索着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子,下面就工作中的体会谈点粗浅认识。

一、我县畜牧业的现状

(一)三大产业的基本情况

1、瘦肉型猪产业

1996年我县实施了《沼气太阳能养猪富民工程》和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建设,使我县肉猪产业逐步由自给自足的零散养殖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迈进。通过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建设和省良种猪及配套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城关、小里、南张、贾光、八于、晾马台六个乡镇实现了基地连片生产,2002年我县生猪出栏达32万头,生猪胴体瘦肉率平均在52%以上,专业户出栏猪胴体瘦肉率超过了55%,目前我县有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1个,千头以上猪场6个,100头以上猪场1730个。这不仅为肉猪养殖新技术成果全方位进入生产领域提供了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为养殖业向商品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生猪品质高,我县生猪在京津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年外销生猪达25万头。

2、草牛奶产业

草牛奶产业是我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新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奶牛存栏、奶产量连续三年增长150%以上。2001年宏利达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三元乳品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的鲜奶加工厂,生产超高温灭菌奶,突破了草牛奶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县共建成存栏500头奶牛场4个,存栏300头以上奶牛场1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场8个,全县散养奶牛户达320多户,奶牛存栏达4800头,预计年奶产量将达到1~1.5万吨。

3、肉鸡产业

近几年来,我县肉鸡业不断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优点已被农民广泛认识。2002年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县东方巨龙有限公司与北京华都公司合作,开始建设年出栏1000万只肉鸡项目。北京华都公司负责提供雏鸡、饲料、技术,并按合同价收购商品鸡,使我县肉鸡产业实现了订单生产。目前生产基地已涉及全县8个乡镇,合同户达80多户,全县存栏肉鸡达到了40万只,今年出栏可达150万只。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县三大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瘦肉型猪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从品种、饲养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都比较理想,但缺乏深加工企业。相应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2、草牛奶产业存在“一小两低”的问题,即基地规模小,奶牛存栏少,奶牛单产水平低,鲜奶质量低。“基地规模小”:按宏利达鲜奶加工厂现有生产能力日加工鲜奶100吨计算,需要建设奶牛存栏达8000头左右的奶牛养殖基地。第二期工程建成后,日加工能力将达到300吨,至少需要存栏

2万头左右的奶牛养殖基地,目前我县仅存栏4800头奶牛,仅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奶牛单产水平低”:我县产奶母牛的年平均产奶量在4—5吨之间,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每年7吨的水平。其中有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奶牛品质不高造成的。奶牛产奶量遗传因素影响高达30%左右,所以引进优良奶牛品种至关重要。从国内奶牛购种情况看,劣质奶牛不断挤入市场,优质奶牛争购抢购供不应求。畜牧局虽尽力帮助养殖户引进了一些良种奶牛,但要想建立我县优质奶牛生产种群,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技术路线和长期的发展计划以及科学的管理,才能保障奶牛业稳步快速发展。“鲜奶质量低”:目前全县的奶牛有69%为散养,造成资源消耗大,饲料报酬低,质量难以保证。

3、肉鸡产业投资小,收益高,养殖户热情高,但受北京华都影响比较大,由于其屠宰加工生产能力有限,目前很难发展壮大。

二、发展三大产业的有利因素

我县地处京津三角地带,交通便利,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大北京经济圈的建设,将给我县畜牧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国内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低80%,羊肉低54%,我县有丰富的饲料资源,2001年粮食产量18万吨,桔杆杂草20万吨,各种农副产品近10万吨。为大力发展养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过腹增值的主要途径。

技术服务组织健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畜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县乡技术人员80名,在职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4人,村级畜牧技术人员114人,这些技术人员活跃在全县农村,为发展畜牧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市场价格对畜牧业的影响

我县瘦肉型猪、草牛奶、肉鸡三个产业,除草牛奶产业外,其它两个产业都没有深加工企业,所以受市场的干扰很大,尽管肉鸡产业和北京华都公司签定了收购饲养合同,不但运输距离远,减少了养殖户的收入,而且因其加工能力不足,要想大规模发展有很大困难。所以靠一家一户去抵御市场风险,去连接市场,只是水中捞月,只有通过深加工龙头组织千家万户饲养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联合起来闯市场。这方面我们前几年有经验也有教训。

以生猪为例:1995年生猪价格平稳,每市斤3.5—4元左右,饲料价格每市斤0.7—0.8元,按肉料比3.3:1计算,每斤生猪的成本在2.7元左右,每头生猪纯利140—180元,年出栏20头猪,就能获纯利3000元,在当时农民家庭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由于利益牵动,养殖专业户开始起步。全县养猪数量不断增加。

1996年生猪价格下降到了每斤2.8元左右,养猪利润微薄,农民养猪热情受挫,有的户出现了空栏现象。

1997年开始,生猪价格开始回升,特别是在实施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的拉动下,科学技术不断普及,规模场建设开始起步,专业户纷纷补栏,显示了基地特色。生猪价格保持在3.7—4.7元/斤,养猪效益明显增加,存栏数量大幅度上升。

1998—1999年,生猪价格每斤下降到了2.5—2.8元,养猪生产受到了冲击,虽然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引进了新品种,采用了新技术,相应地降低了饲养成本(肉料比达到3:1),提高了日增重,但是农民获利仍很低,发展速度慢了下来。

2000年到现在,在养猪生产上一方面新的技术路线得到了普及,生猪质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

面积极与京、津市场联系,我县生猪在两大市场占住了脚,养猪生产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

草牛奶产业由于深加工企业的拉动,价格一直平稳,所以农民养着松心,才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畜牧生产如果被动参与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市场严重影响生产的滞后效应,即大起之后来一个大落,大落之后又来一个大起,顶峰之后就是低谷的马鞍式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生产的发展产生的负效应十分突出。用科学的方法遏制效益低谷区或尽量缩短低谷区,必须坚持不懈地把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抓在手上,做到产品与市场的平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实现畜牧生产产业化。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养殖户从稳定生产中得到效益。我们主管部门围绕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法,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完善和改进,从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防疫灭病、饲养管理、品种引进到强力扶植龙头企业工作上做文章,下村、下场指导,并提出了“两推五改”“三元杂交”等系列技术路线。同时,强化项目建设,96—97年建设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98年建设桔杆综合利用及饲料推广示范县项目,99年实施河北省良种猪及配套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2000年建设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2001年世行肉牛项目开始起动,2002年华都肉鸡养殖项目,2003年秸杆养牛示范县项目。几年来,年年引进新项目,年年实施项目,在项目建设中,不仅仅是引进了项目建设资金,更主要的是在实施项目中,引进了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生产的重点工作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以产业化经营方式把握市场价格,建立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的良性循环体系,保障养殖生产稳定发展。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1、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生产更多、更好的畜禽产品。

从近几年市场对畜产品的分析看,一般大陆产品市场充足,有时过剩,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效益忽高忽低,名优产品、绿色产品市场价格盘高。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搞调整,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是看哪个地区调的快,调的新,调的符合市场的需要,那么谁就争取了生产上的主动,争得了市场的满意。养殖生产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认真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搞好畜禽群体结构的调整,在稳定发展猪、鸡等食粮型畜禽的同时,加快发展奶牛、肉牛等草食性畜禽,下大力建设草、牛、奶工程,充分利用我县的作物桔杆、杂草地饲料资源,变废为宝,过腹还田,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调整畜禽品种结构,积极引进新品种,下决心淘汰低劣品种,通过培育、选育、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提高群体优种率,挖掘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三是搞好畜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快谋划畜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产品深加工,打自己的品牌,同时努力争创名牌产品,生产绿色产品,首先完成规模养殖场无公害产品的申报工作,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四是调整资金投入结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到养殖生产上来;一方面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资金投入向养殖生产倾斜。五是调整技术力量投入结构。本着“人尽其才,量才而用”的原则,坚持所学有所用,鼓励技术人员包项目、包企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生产第一线,促进全县养殖结构的调整。

2、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谋求畜牧生产的长远出路

在一个产品中扶植一个有强大实力的龙头企业,真正形成一头连基地(饲养户),一头牵市场的扭带,并通过深加工,创出畜禽产品自己的品牌。畜产品深加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产品在相当时间内价格稳定,那么必然拉动畜禽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在价格低谷时,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畜禽产品,风险共担,在价格高位时,年终按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享受利益分红,这样一举双得,即为发展全县养殖生产起到了保护作用,企业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形成合同订购,合同生产,真正成为即富民又强县的产业。河南的春都、南京的雨润,山东的龙大,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3、政策倾斜,择优扶强

产业化经营生产,是全社会多方位的综合性生产,产业化生产,是在生产中必然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通过生产组合方式建立了相关产业的协会,通过价格约束把产、加、销“捆绑”在一起,想方设法地尽快实现产、加、销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就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奔着“欲取之先给之”的原则,产业化生产中的相关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植办法,并认真地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协调。

4、加强服务网络建设,保障产业化生产健康发展

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是推广先进技术的基层组织,我县实践证明:全县畜禽品种由劣种实现了优种,由粗放管理变成了规模经营,由疫病的威胁变成了疫病高度控制,使过去的养着担心变成了现在养着放心,由过去的低效初步实现了高效,这些是技术转化成成果的体现。

在新形势下,如何稳定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给予相当的政治地位,二是稳定的经济收入,对于村级技术人员通过考核实行持证上岗,畜牧主管部门定期培训指导,并提供充足的服务资料,提高他们的职业热情,理顺他们的收入渠道,对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三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三定”方案,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更新、装备所需设备,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服务职能。县级技术干部要经常深入乡、村、场,加大服务指导功能,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乡、村两级技术推广中的各个环节,为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尽职尽责。

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向科技要效益

产业化生产实际上讲是综合技术配套的生产体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贡献率的大小反映在实际上就是效益的高低。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高新产品必然取代低劣产品,而且价格稳定。如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每斤高0.3—0.4元,每头猪可多获利50—60元,优质奶牛比普通奶牛可多获纯利2000元/年,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有计划地引种优良品种的技术路线,加大种畜禽管理力度,下决心淘汰劣种。

搞好防疫灭病工作,认真推行程序化免疫,实现重点疫病专人抓,常规免疫程序化,确保全县无大的疫情发生。

认真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加大“两推五改”技术路线实施力度,改变旧的传统饲养模式,千方百计地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日增重,增加社会效益。

6、扩宽销售渠道——向市场要效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索我县畜禽产品如何抢占京、津市场,打入国际市场的路子,我们有了一些尝试,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道路还很艰难,缺乏自己的畜产品品牌,从发展角度看,无品牌就无效益,无品牌就可能导致盲目生产,所以在龙头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要谋划自己的品牌,提高本县产品的知明度,在占领京、津市场的基础上,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市场拉动价格,价格牵引基地的良性循环。

7、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向企业要效益

龙头企业的建设,一是靠政策扶植,二靠技术的指导,三靠市场的拉动,但更主要的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制约制度管理,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同时对基地制定严密的供、销、收合同,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加大基地群众的责任感,使养殖户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链意识。按照产品品种产量与市场签定可靠的供销合同,实施合同生产、合同订购的生产计划,确保基地、企业产品养的多、卖的出去。龙头企业要敢于走出去,广泛建立联系网,联系点,办事处,广交天下客户,为企业注入活力。

篇3: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日前, 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意见》提出, 到2020年, 我国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 奶类总产量达到4100万吨以上。《意见》明确, 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要以肉牛、肉羊、奶牛为重点,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产业效益和素质为核心, 坚持种养结合, 优化区域布局, 加大政策扶持,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草食畜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 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下一步, 农业部和地方各级畜牧兽医部门, 将以《意见》实施为抓手, 切实加大政策扶持, 强化科技支撑, 采取更有力措施, 推进草食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

篇4: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近年来,我国草食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推进,有效保障了牛羊肉、乳制品等草食畜产品市场供给。

《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要以肉牛、肉羊、奶牛为重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产业效益和素质为核心,坚持种养结合,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草食畜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种养结构。以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带、传统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4类主产区为主攻方向,完善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生产体系,积极发展草食畜禽生产。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草食畜禽种业建设,推进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进程,支持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三是提升支撑能力。强化金融保险支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科技人才支撑服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疫病防控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探索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路径。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实现进口市场多元化。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落实肉牛肉羊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良种补贴、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粮改饲试点等政策,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管,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强大政策支撑。

篇5: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1-08-12浏览次数: 2010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发挥湖北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一、当前湖北服务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服务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2006—2009年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4%。200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2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9%。如果将12%以上的增长看作高增长的话,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服务业第三个高增长时期,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为稳定、效益最好的高增长期。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为289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3.2%。其中,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比重分别达到20.1%、11.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1、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湖北成为全国焦点和投资热点地区。国务院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些重要的功能定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省在大力推进部省合作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备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项目。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适时启动“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全省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服务业投资达443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

2、工业提速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1%,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产业。

3、内需增长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在活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到来,全省内需也进入到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进而带动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同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28.8%。

服务业现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但服务业发展不足、总量不大、功能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在发挥湖北优势、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总量规模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仅居第三位,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湖南省还低276.2亿元。

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创造相互需求,放大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发改委与省直有关部门一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狠抓了全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呈加速之势,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成长为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增加值约1000亿元;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达到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旅游、物流、信息、文化、中介等六大行业。

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江汉区作为金融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已达86%,该区服务业优势已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多次总结推广他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可能将江汉区列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助推江汉区成为武汉及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服务经济中心。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全国最好”的国家一

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已集聚动漫创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动漫作品年制作能力达25000分钟,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其他城市按照“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襄樊汽车物流产业园区已有物流企业460余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中心节点。武汉新港、黄石港、荆州港、咸宁沿江码头等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沿江物流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省发改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报请省政府同意及时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及其评定标准,得到各市州的热烈响应,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积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各市州申报的服务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评审等程序,22家示范园区和5家备选园区即将命名。从评审的园区情况看,评审组成员普遍感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展的态势、规模及其成长性比预期情况好得多。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好评,多次登载《情况反映》和简报介绍我省的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在项目和资金上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1、加强规划,引导全省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破现有地区限制,统一规划,以武汉、宜昌、襄樊为重点,充分发挥“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合理定位功能布局全省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市区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格局。武汉要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定位商务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集聚资本、技术和高端服务人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和“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为为支撑,建设具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物流特色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2、突出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树品牌、创特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择优比选,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6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创意、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业态和类型。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发挥我省大工业优势,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着重推动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二、三产业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各地财政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

3、适应新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针对消费性服务业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大,消费性服务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积极适应“内需经济”的内在要求,突破性的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一江两山”及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增强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楚文化、巴土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4、强化服务,创造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环境。创新机制和加大投入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统计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土地与财税价格支持机制、开放与准入政策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推进工作考虑及建议:一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于近期召开一次全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和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并结合会议的召开,举办一次金融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洽谈活动,推动集聚区的大力发展。三是加大全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规模,借鉴中部省份的做法,将现在的3000万元资金扩大到1亿元左右,一方面是与国家发改委的服务业项目资金相配套,另一方面针对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

篇6:我县发展草食动物的前景及措施

一、XX县草食动物的开发条件和现状

XX县共有24个乡镇,290个行政村,2435个自然屯,全县共有11.5万户,总人口58万人,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30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为主,还有豆类、红薯、高粮等杂粮,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花生、木薯,芝麻、生姜等等。2002年底大牲畜存栏17.3万头,其中牛存栏16.1万头,马驴骡存栏1.2万匹。当年出栏肉牛1.8万头,牛出栏率7.5%,山羊出栏3.2万头。当年出栏肉羊1.2万头,全县生猪存栏38万头。当年生猪存栏32万头,家禽存栏175万羽,全县肉类总产量达3万多吨。

二、XX县草食节粮型动物发展前景

1、自然条件优越,XX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9.1℃,年均降雨量1606毫米,年均日照1521.8小时,无霜期333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四季常青,适合于发展草食动物。XX中低山面积占71.2%,丘陵占2%,平地占25.8%,水域占1%,全县共有天然草场面积95030公顷。年产草量达到42000万公斤,还有年产约20000万公斤的农作物桔杆以及大量的甘蔗等,可作为牛羊的饲料。

2、区位优势

XX县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全县有152.5公里边境线与越南接壤,有中越边境贸易点6个。随着龙邦口岸从二类口岸上升为国家一类口岸和龙邦排干互市点逐步建设成设施比较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边贸交易活跃繁荣的广西最近西南各省的大型边民互市市场。同时龙邦口岸升级后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靠近XX的越南高平省和越南国家级公路干线直接与越南重工业基地北太省、首都河内以及越南第三大城市海防市连成一线。高平、河内、海防市距龙邦分别为40、300、400公里,这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草食动物资源充足

XX县2002年底共有牛存栏16.1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牛8万多头,山羊存栏3.2万头,能繁殖母羊2.5万只,以母牛繁殖率3.5%,牛仔育成率97%计算,全县每年繁殖成活小牛达2万多头,山羊以每只每年繁殖并成活羔羊2只计算,每年共增加羔羊5万只,加上近年来那坡县及云南省、德保、田阳等地群众将牛羊拿到XX、龙临等两个大牲畜市场出售,更为牛羊选购增加了充足来源。同时,我县龙临、果乐、XX、三合、化峒等20个乡镇几年来大力推广牛的冷精配种技术,共已生下杂交牛3000多头,这些杂交牛架子大,物长快,适应性强,是氨化育肥的好对象。

4、交通运输通讯便利

目前,XX县24个乡镇都修通了油路,两条二级路贯穿11个乡镇,全县村屯都有了电,89%通了程控电话,24个乡镇都开通了移动电话。交通通讯都十分方便。XX县XX、龙临牛行是区内外有名的牛行之一,街日上市的大牲畜达300—1500头左右,广东及区内不少客商长期到龙临、XX大牲畜市场采购菜牛。每天街日XX、龙临分别人有200—300头牛拉进越南,这些都为我县草食动物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流通条件,解除群众售后服务的后顾之忧。

5、技术力量雄厚

XX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全县共有畜牧兽医技术干部105(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29人,初级60人,未定级11人),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各乡镇56人,村兽医员320人,牛冻配技术员110人,随时可为种草养畜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本县群众有着悠久的饲养草食动物的经验,即使在没有技术指导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户仍能养好牛羊,这就为草食节粮型动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市场需求量大

从目前的市场销路和价格上看,牛羊肉都是热门货,区内的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城市每年所需要的牛羊肉量达3万吨左右,广东沿海一带及海南等地牛羊肉量更比广西多得多,香港年需活牛20万头左右。目前,牛肉销售价区内已达每吨1.5万元,四分体牛肉每吨销价1万元,广东、海南等地活价格达10—12元/公斤,牛肉食品国际需求量很大,出口价相当可观,每吨牛肉出口价不低于1800美元,牛肉干每公斤40美元还供不应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少的牛羊肉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发展草食动物没有产品销不出的后顾之忧。

7、经济效

益显著

饲养牛、羊草食动物投资少,只需购买种羊和架子牛,一只母羊一年繁殖并成活2只羊羔,当年可出栏,获纯利约150元,以每个农户饲养10只母羊计算,每年可获纯利1500元。实行秸杆氨化养牛,效益更为可观,如每户每批饲养肉牛5头,4个月出栏一批,一年共出栏肉牛15头,以每头获纯利300元计,全年共获纯利达4500元,只此一项,饲养户即可脱贫致富。

三、具体措施

1、增加投入

XX县草食动物的饲养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养鸡为油盐,养牛为耕田”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农户养牛要养成到老弱不能劳役时才肯出卖,养羊数量也少,出栏比率低,形成不了规模,因而经济效益也不高。要从根本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增加对饲养草食动物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一批养牛大户实行连片开发牧草,批量生产,集约经营,提高牛羊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以养牛养羊大户带动全县草食节粮型动物饲养户。就如XX乡XX街养5头牛以上的就有17户,最多的户有18头牛,还有同德乡果老街弄批屯赵杰同志一户就养35头。

2、抓好牛羊的品改工作

XX县牛羊退化比较严重,个体小、生长慢,出肉率低,为改变这种状况,XX先后培训了110名牛冻配技术员,切实抓好牛羊的品种改良工作,就XX乡五个畜牧干部都能动手搞冻配工作,还有4位兽医员2个村干部懂得牛冻配技术,推广牛冻精配种技术,同时,建议适当引进外缘母牛给农户饲养,逐步改变牛群品种结构,提高养牛户的经济效益。山羊品改工作应在保留XX本地母羊群的基础上,引进云南山羊或隆林公羊与本母系杂交,使其后代具有架子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等杂交优势。

3、推广秸杆氨化及青贮技术

要利用我县秸杆量大的优势,大力推广秸杆氨化及饲料青贮,微贮技术。充分利用晚玉米秸杆和甘蔗尾,为过冬牛提供充裕的饲料,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消化率和蛋白质含量,使牛羊吃得饱,易消化,长膘快,尽量缩短牛养的育肥期,提高出栏率。

4、逐步推广优良牧草

XX县天然草场多为禾本科牧草,草质较差,产草量低,应大力进行草地改造,以提高产量和牧草品质,增加载畜量。北面乡镇这几年已来,大量种植任豆树和银合欢,全县已经种植任豆树1000公顷,就如XX可供改畜草面积达617公顷,有四分一的牧草地可种柱花草和象草。全县有倾斜小于25度的各类荒山311.13万亩和29.5万亩的草场牧地,能连片的大草场分别有足表、同德、湖润及荣劳、吞盘一带。29.5万亩草场牧地,如果改良种象草,每年可44.25亿公斤象草,以每头牛1岁半出栏,日食饲草25Kg/日计算,年可栽畜32万头,还有20000万公斤桔杆可年载畜量14807头,耕地28.4万亩,冬闲地可以利用发展牧草。同时让农户多种些红茹、豆类、花生等作物,为草食动物提供更充足的饲草来源。

5、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做好牛、羊各种传染病,普通病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定期驱除牛羊体内外寄生虫,重点做好牛出败、W病、炭疽布氏杆菌等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注射工作,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6、积极联系市场销路,为客商营造良好环境

从当前市场行情看,牛羊都是畅销货,但也不能等客上门,而要主动联系市场销路。与各部门多沟通协调,营造坏境,就如笔者2000年还未调到XX时,牛行市场管理十分混乱,各部门各做各的,治安状况较差,2000年底,笔者调到XX后,主动找到供俏社,利用供销社空闲地建起封闭式大牲畜市场,加强了管理,方便我们搞检疫,杜绝传染病在流通领域内流通。使XX牛场由原来街天刚有两三个客商来要牛发展到现在的每街天调出二、三十车辆,每街日有二、三百头牛从德保拉到XX大牲畜市场卖。同时应该到广东、海南等沿海开放地区拓宽销路,与客商订购销合同,做好产后服务,消除饲养户的后顾之忧,这样,不但生产能不断发展,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7、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饲养牛羊等草食动物宜采用“放牧为主,适当补料”的科学方法,合理掌握放牧时间,尽量增加牛羊的采量,再结合使用氨化饲料进行育肥,这样,既能使牛、羊尽量利用自然牧草或人工牧草,又能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出栏快成本低效益好的目的。

8、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篇7: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和挑战的来临,旧的种植模式和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一家一户的小范围耕种产品种类的单一不成规模缺乏高科技含量使我国的农产品普遍存在着成本高品质差的现状,一旦外国的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那将对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产生非常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打消他们种粮的积极性。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在农村。如何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如何应对加入世贸以后对我们传统农业和各行各业的冲击,如何摆脱种粮高投入低产出农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局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新,原有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明显与新的形势落伍。若想乡域经济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在必行,只有及时地调整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广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针对我们***乡的现状,我认为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乡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促进发展的基础

思想观念的新旧、认识问题的深浅往往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决策是否正确,而决策水平是否现实和正确直接影响着发展思路是否恰当,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乡为例,全乡共有耕地**亩,人口**人,因为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再加之大多数农民的思想保守,停留在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水平,一直沿用着旧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花生、白薯一年两季,春种秋收,加上土质瘠薄,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每遇干旱的年景有的庄稼颗粒无收,农民辛苦一年到头来甚至连种粮的成本都收不上来,致使全乡大多数村街的农民收入近几年没有大的增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乡**村早在1995年的时候,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他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抓技术培训,聘请技术顾问,并多次组织群众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和统一他们的思想。通过搞大棚种植伊丽沙白瓜、香椿和京欣西瓜为主导产业的棚菜种植,通过三年的努力,1995年全村棚菜收入**万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观念的更新加上大胆的尝试,再加上合理的指导,实现了**村农村“富民工程”的愿望。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问题的能力往往停留在表面,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在加强引导,实行典型带动上多做文章,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到产业结构调整好的外地参观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用直观的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例,用典型示范户的现身说法,从算经济帐入手,让他们真正明白和挖掘土地的巨大潜能,走出传统落后农业的瓶颈,通过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投入到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面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就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外出参观学习,以详实的数字用直观的比较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走出传统农业的瓶颈,开拓脑筋,解放思想,投入到那些技术含量高、产出多的行业中去,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成功的经验,尽快走上快速致富的道路上来。

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有效促进发展的手段之一

特色产业就是以市场为依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非特色产业的上档升级。通过加强引导、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等一系列手段,让具有乡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整个乡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以我乡**村为例。**村位于**乡中部,有人口 人,土地面积 亩,80%以上是沙质,种庄稼亩收入就100元左右,尤其是遇风沙天气尘土飞扬,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几年前,通过村干部多方调查研究和与专家咨询,种植了适合沙质土生长的***(林业树种)。***(林业树种)韧性强,品质好,是用做各种工具的把柄,每年的需求量在1亿根左右,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短短十年时间,全村 亩土地全部种植了***(林业树种)。按今年的市场价格每棵普通杆卖到2.2元,武术杆卖到5元,***(林业树种)皮0.10元/斤,***(林业树种)枝条还可以用做种条,粗算每亩地的效益在600-1200元之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1200元左右,既达到了富民又带动了周边村街种植***(林业树种)的积极性,现全乡***(林业树种)面积已发展到12000亩,扶持和引导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强乡富民促进乡域经济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效果明显。

三、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是促进乡域经济发展有效的补充

入世以后我国农业产品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产品的深入加工上做文章,玉米深加工、棉花加工及其它农产品的深加工却将我乡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四、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是

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况且在畜产品的消费上尚有很大潜力,对畜产品的需求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人均消费肉、蛋、奶的水平还较低,这就为我们开拓畜牧及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养羊为例。一只普通绵羊,粗饲放养每年每只可净收入300元,如果形成一定的规模圈养,通过青贮玉米秸杆作为饲料,既可以消耗掉每年大量被浪费的秸杆,又可以降低饲养成本,起到双赢的作用,搞养殖业就应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这样既可以方便管理,又便于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农村这样的专业养殖人员还较少,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或聘请部分技术人员知道,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是通过集中建养殖场大户养殖,还可以散户养殖大户集中育肥与相关部门形成一条龙服务,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化饲养,降低成本,提高品质。

五、以市场建设为依托,全面提高乡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纵观乡域经济发展的趋向,加快市场建设的步伐,把经济向纵向和横向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规范的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市场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的增长。象**的箱包市场、**的服装市场、**的小食品市场等能够广泛地引导全国乃至国外的客商全来投资置业,加快商品的流通,多员化、多群体地促进农民农副产品的增值。就以我乡为例,现在***(林业树种)产业销售范围遍布东北三省、内蒙、唐山,武术杆还出口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但因为没有成规模的市场,产品的销路一直依靠到**农产品交易市场去交易,这无形当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中间环节的增多,使部分没有经济头脑的农户减少了收入,如果在本地建立一个成规模的***(林业树种)交易市场就减少了这些麻烦,同时随着市场知名度的逐渐提高,还不以扩展到其它农副产品,乡镇增加了利税,还可以带动一部分有经济头脑的经纪人,扩大销售队伍,从而使农民的收入提高,乡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有较大范围的增强。

六、以乡镇企业的改制和发展带动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壮大。

篇8: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草食动物发展

农业部和地方各级畜牧兽医部门, 将以《意见》实施为抓手, 切实加大政策扶持, 强化科技支撑, 采取更有力措施, 推进草食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种养结构。以草原牧区、农牧交错带、传统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4类主产区为主攻方向, 完善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 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生产体系, 积极发展草食畜禽生产。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 加快草食畜禽种业建设, 推进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进程, 支持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提高物质装备水平, 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三是提升支撑能力。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加强科技人才支撑服务,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加大疫病防控力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探索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路径。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逐步实现进口市场多元化。

上一篇:五一假期小实验作文下一篇:淘宝店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