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的范文 小学生

2024-07-10

孝亲的范文 小学生(精选6篇)

篇1:孝亲的范文 小学生

“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评选登记表

主要事迹

XX现年66岁,育有两儿一女,随进城务工儿女租住在XX社区,自入住XX社区后与邻里友好相处。XX居住在XX老人楼上,在了解到老人已经九十多高龄、无子女照料。同为老年人的她理解老人独自生活的艰辛,于是产生了帮助老人的愿望。一开始X婆婆由于自身年老、认为接近自己,对于自己好的人是骗子,因此对于XX的热情帮助X婆婆总是抱防备心。了解到X婆婆这一顾虑后,XX没有放弃帮助老人,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帮助老人的决心。但独居老人一般顽固、认死理,XX就先接触周围邻居,与周围邻居一起经常去老人家中坐坐,与老人们话家常,XX质朴、热情的农民本色终于让老人放下戒备心理。从一开始XX与老人打招呼老人“听不见”到现在遇事主动找高素芳商量,把XX当做自己的女儿一般依靠。

深知乐观的精神状态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XX经常陪同老人聊天、散步,让老人孤寂、封闭心理慢慢打开,现在老人随时保持乐观、随和的心态。唐婆婆年老体衰,但是老人倔强的个性习惯事必躬亲,任何事多希望自己能够去做,考虑老人年纪较大,为了给老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无论是大到外出寺庙上香小至采购姜蒜,老人在的地方一定有XX的身影。冬天考虑到天气寒冷,XX忘记自己也是老人的身体,不惧寒冷仍主动为唐茂秋老人清洗衣物、被套等,真诚待老。XX从农村出来自己随同子女生活,生活并不富裕,还经常节约出零花钱为老人们添置衣物,送水果给老人,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虽然XX把唐茂秋当做自

己亲人一样对待,但是亲人间偶尔也会产生误解,2013年冬天XX帮助X婆婆清洗被套、衣物,老人非常高兴。但是晚上X婆婆发现放在枕头下三百元现金不见了,对于每月依靠低保和周围邻居救济的老人来说这三百元是个大数目。老人首先就怀疑是谁偷走的,作为白天唯一进入老人家中与老人有接触的XX就被老人列入怀疑中,于是XX老人找到XX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希望工作人员帮助自己把钱再找回来。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到事情大概经过时,劝说老人可能是自己将钱放忘地方了,但是老人坚持认为是XX偷走的,老人的理由是因为XX是从农村出来,农村人生活都很困难,XX这么帮助自己,如果不是为了获取某些好处,怎么可能毫不计回报这样帮助自己呢!因为老人之前有将钱放忘地方而错怪楼上邻居的先例,在加上工作人员了解XX的为人。主动提出陪老人去家里再找找,最后终于在老人家中找到了,原来老人想到今天洗衣服,害怕别人偷自己的钱,就把钱房子一个小包里,小包放在墙上的袋子里。在寻找的过程中,XX了解到老人怀疑自己,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来到老人家中,帮助工作人员让老人回忆可能将钱放在那些地方。最后老人终于找到钱,对于之前怀疑XX老人感到非常的过意不去,XX没有怪老人。反而安慰老人说:人老忘记事情很正常,自己以后还是想以前一样帮助老人、照顾老人。说完两位老人都会意的笑了,这和谐的一幕深深的印在周围邻居的脑海中,因为XX的坚持,更加坚定了大家继续帮助XX老人的信心。

篇2:孝亲的范文 小学生

对于未成年人的孝亲思想教育, 古人早就总结出了合乎人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 这在《礼记》中有精辟的论述。

(一) 平时对父母要诚心尊敬

平时对待父母子女要真心诚意。《礼记·坊记》:“小人皆能养其亲, 君子不敬何以能辩?”《礼记·内则》:“出入, 则或先或后, 而敬扶持之。”“问所欲而敬进之, 柔色以温之。”也就是说, 在日常生活中, 子女要小心谨慎地服侍父母。父母问话, 子女必须和颜悦色地回话。孔子说:“今之孝子,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在其看来, 人是有道德的, 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因此孔子强调孝子在给父母物质供养的同时, 必须敬老。父母年老体弱, 不可遗忘不顾。可见孝亲的关键在于用至诚之心来敬父母, 做到“居则致其敬”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

(二) 奉养父母要使其快乐

奉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奉养父母要贵在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 而不能以物质上的奉养取代精神奉养。《礼记·内则》载, 曾子云:“孝子之养老也, 乐其心, 不违其志, 乐其耳目, 安其寝处, 以其饮食忠养之, 孝子之身终。”就是说孝子的养老, 首先在于要使父母内心快乐, 顺从父母的旨意, 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其次才是使父母听起来高兴, 看起来快乐, 使他们起居安适, 在饮食方面尽心伺候周到。总之, 子女应该使父母生活得无忧无虑、健康快乐, 要做到“养则致其乐”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

(三) 父母有病, 子女要陷于忧虑

父母年老有病, 子女应心中担忧, 但不可让父母看出来, 应该寻求良医, 设法医治, 废寝忘食, 细心照顾。《礼记·曲礼下》:“亲有疾, 子先尝之。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就是说父母得了病吃药, 孝子要先尝。不是世代相传的医生, 由于他的医术不精, 因此不让父母服其药, 以延误医治。孝子要不惜钱财, 不怕困难, 多处寻访良医, 予以救治, 直到父母离开人世为止, 要做到“病则致其忧”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

(四) 谏亲要尽力

《礼记》强调孝, 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 但它并没有把孝绝对化。它反对愚孝, 主张子女应仗义执言, 据理力争, 辨别是非, 反对盲目顺从。《礼记·曲礼下》:“子之事亲也, 三谏而不听, 则号泣而随之。”就是说做儿女的侍奉父母, 父母有了过失, 做儿女的多次规劝也不听, 就应继之以号泣, 希望感动父母, 使他们知错能改。“父子有争, 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孔子也主张:“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对父母的错误, 要规劝父母, 即使规劝不听, 子女也不应该心生怨恨, 而是要态度恭敬, 无怨无悔。如果子女对父母的过失不归劝, 甚至盲从, 则是不孝。

二、对当今未成年独生子女孝亲教育的启示

面对当今独生子女孝道意识与实践的淡化, 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 家庭必须重视孩子的孝亲教育

当今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四位老人、两位父母、一位孩子的“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出现, 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 养成了自私懒惰、厌恶劳动等不良习惯, 如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 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在家庭生活中, 孩子像住宾馆的客人吃过饭后扭头就走了, 父母却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 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吃够, 孩子却很少谦让父母;孩子过生日时, 父母忙着买东西, 而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却很少有孩子知道;孩子一旦生病, 父母就照顾得无微不至, 而父母有病, 孩子却很少去过问;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合理教育不但顶撞, 有的甚至还打骂父母。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让人心寒。因此未成年独生子女孝亲教育已为当务之急, 父母必须提高对未成年独生子女孝亲教育的认识。

家庭是人孝亲的意识情感培养的摇篮, 是孝亲教育的起点, 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是开展孩子孝亲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 父母要经常给子女灌输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百善孝为始, 中国的孝道文化向来重视家庭的和睦、人际的和谐, 要求子女对父母孝敬, 重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传统思想皆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 皆始自于对父母之爱, 发自于仁爱之心。“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开宗明义》) , 故孝是道德的起点。孝为入德之门, 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 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 其他的品德便无从教起。道德培养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子女需要从孝敬父母、关爱亲人起始, 使爱的视野逐步拓展、逐渐升华、推广扩大, 以便达到具有博爱之心的高尚境界。

其次, 使孩子真正认识子女为何要孝亲, 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源于父母, 自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顾, 自己的成功更是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导。因此, 孩子对父母的爱、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而也正是因为孩子对父母有爱、敬感情, 推己及人, 才会爱别人, 才会尊重他人的父母, 所以教育子女应该以孝敬父母为先, 此乃人生的最基本德行。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 那他德行何在?故《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孝经·圣治章第九》)

再次,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让独生子女了解父母为他们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 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乱花, 而且互相攀比享乐, 认为父母给他们吃好、穿好、用好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里孝敬父母呢?为此, 父母应当经常地把工作及挣钱的艰辛告诉孩子, 真正打动孩子那颗善良之心, 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 感受到父母抚养自己、支撑家庭的不易。这样孩子就会从心感激父母, 珍惜父母劳动,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从小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 了解父母忧愁, 参与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孩子每天要问候外出回家的父母, 离家要打招呼, 以免父母牵挂;当父母有病时, 孩子要主动询问病情并照护父母, 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 这有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好习惯, 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意识。父母本人要做孝敬老人的楷模, 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多回家看望年老的长辈, 帮老人做些家务, 使孩子耳濡目染, 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最后, 告诉孩子何为愚孝, 对孩子要民主宽容, 要和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虚心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正确意见, 对孩子的不正确意见要耐心说服教育并使其心悦诚服, 与孩子建立温暖、密切的情感联系, 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爱心。父母要避免溺爱和严厉惩罚孩子, 营造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 使子女真正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进而使对他们的孝亲教育落到实处, 为日后道德教化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校要加强孝道教育

当今在本应成为孝道教育主战场的学校, 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重智育、轻德育。现在的各级学校普遍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如有的学校虽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实际上往往考试成绩至上, 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尤其学生的孝道教育则不重视。教师也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略对学生孝亲意识的培养。二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方面, 很少涉及孝道教育, 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入手, 缺乏生活时代色彩。三是在孝亲教育方面, 缺乏集体参与合力, 在学校好像这只是班主任的事, 其他教师很少参与。更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在此方面很少沟通, 这也是独生子女孝亲意识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爱每个学生、强化其孝亲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学生的孝亲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孝亲实践活动, 如珍爱生命、感激孝敬父母等。周末或假期开展“孝子行动”如为父母做好事、献爱心等活动, 请学生事后写感想, 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关注父母的辛劳与不易, 逐渐体会自己的责任, 思考做人的道理。

(三) 社会要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独生子女孝亲意识缺失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今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新旧社会体制、秩序规范的并存、交替和冲突的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当今社会上逐利成风, 孝教罕提, 各种不孝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对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孝亲意识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要以法律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公民的孝道。如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实施和监督, 《婚姻法》中“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应进一步地监督落实。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以孝敬老人法规为内容的普法教育与宣传。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 通过影视媒体宣传孝道行动, 全社会要行动起来, 鼓励每个公民开展孝敬老人, 为老人献爱心活动。另外, 我们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使其更加人性化、道德化。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和尊老爱幼、由己及人的道德观念, 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当今我们要加快社会转型的步伐, 使各种制度更加完善, 为独生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我们的事业继承者的青少年,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育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 让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 进而学会爱人、从善、做至善之人。

参考文献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2]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篇3:孝亲的范文 小学生

一、以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培养学生敬老孝亲的美德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向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敬老孝亲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多以故事的形式蕴含在丰富的思品教材之中,如孝敬父母、尊师敬业、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小故事比比皆是。这给在思品教学中实施敬老孝亲美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怎样将敬老孝亲美德教育渗透到思品教学中去呢?在备课时我抓住德育要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德因素,抓住时机,找准切入点进行渗透。如教学《我们爱领袖》一课时,我集中有关我国历代伟人的资料片和图片,通过观看,使学生了解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就十分孝敬父母。陈毅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后,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深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陈毅孝敬父母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课文的二、三、四几个自然段介绍的就是陈毅探母的故事,我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受感动?(陈毅是人人敬仰的元帅还亲自为母亲洗尿裤、陈毅元帅对母亲浓厚的爱和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真挚感情,十分动人,它反映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听了这个故事,你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孝敬父母就要关心父母)通过读想说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敬老孝亲美德的感化与熏陶,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艰辛和殷殷养育之恩,在平时的生活中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敬老孝亲之情油然而生。

二、挖掘学科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敬老孝亲的美德

在小学教材中,除思想品德课外,有的教材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类教材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而有些教材的思想性并不是很明显,他们的德育功能蕴含于文章之中,需要我们进行挖掘。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文章的文质兼美、久传不衰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如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内容中有关孝道文化的选文,图文平易生动,人物形象可亲可敬,充满了民主、感恩、博爱、有为的思想,可读性、观赏性、教育功能都很强。不仅很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孝”的内涵,更给我们的少年儿童提供了可资借鉴效仿的行为依据。例如,《将心比心》一文表现了孝敬老人,换位思考的好思想、好行为,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孝文化资源,适时进行渗透孝道教育的尝试。事实上,孝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通过正确引导,则能派生出许多健康的社会规则: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如此,人们便可以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作为当今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抓住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黄金契机,广引孝文化的源头活水,润泽稚嫩的生命,努力塑造出他们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品,为社会培育出品学兼优的人才。

三、搞好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敬老孝亲的美德

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是班会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班主任作好班级管理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几乎每周一次,我们班主任应认真谋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每一次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如,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我们可以设计安排开展班级“敬老孝亲”主题教育活动。首先,我们要广泛宣传,让学生深刻理解敬老孝亲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把敬老孝亲教育作为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征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对父母,长辈,老人怀有感恩、尊敬之情;要知道父母,长辈的生日,爱好,以及身体和工作情况等内容;教育学生敬老助老,为老年人服务,培养训练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等内容。按照真实、贴切、务实、细微的目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具体活动可以这样:①给学生讲孝亲敬老故事,初步形成学生对父母、长辈、老人的尊敬之情。②为父母长辈“做一道菜”③为父母长辈“捶一次背”或“洗一次脚”④和父母长辈“说一回知心话”⑤我来当一天”父母长辈⑥“感恩父母”班级征文评选活动,要求内容“积极、健康、向上、能抒真情,写出实感”,字数500字以内,体裁不限,题目自定。最后,要把“敬老孝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形式,总结教育成果,树立先进典型,提升教育实效,努力使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蔚然成风,推动敬老孝亲活动在全班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本次活动班级可评选出“敬老孝亲小模范”以示鼓励。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敬老孝亲美德

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使其初步感悟人生的价值。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帮助孤寡老人、爱心捐助、保护环境、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志愿者活动,其目的在于以展现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逐步培育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可作为平时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拓展、延伸和补充。如在讲《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孝亲敬长”,我们可利用星期天时间,组成学生志愿者,去社区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替老人打扫卫生、聊天、喂饭,还为老人表演节目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还与校工会的活动结合与孤寡老人、退休教师、居委会保持联系,每月轮流上门服务。活动使学生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感悟到了人生价值的所在。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直接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求,是学以致用,回报社会,回归生活的体现;同时参加活动又可以反过来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

五、以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培养学生敬老孝亲美德

家长是敬老孝亲教育的主角,应注重言传身教。家长在给子女提供丰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更要加强子女敬老孝亲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子女的敬老孝亲意识和实际行为能力,让子女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热爱劳动、尊重父母劳动成果的习惯;多带领子女参加学校、街道组织的亲子公益活动,不断增强子女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注重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現出来了一大批敬老孝亲的模范人物,如,“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一个女人八个爹娘”的曹桂香,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温县阳光中学学生武苗苗等,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的影响,对人们精神世界产生的触动,既是鲜活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其实质是一种人格的社会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胜枚举的榜样教育和当今乃至未来仍会发展下去的榜样教育,将继续成为人文社会里一份永久的精神典藏。在儿童少年面前,树立起一群看得见摸得着的典范,将对他们起到不可估量的引领作用。

篇4:孝亲好学的少年王冕

本文开头首先介绍了王冕家境的贫寒,为之后写王冕替人家放牛、边放牛边读书的境况做了铺垫。“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但是仅靠母亲一个人微薄的收入是供不起王冕读书的,所以母亲不得不让王冕去替人家放牛。母亲说:“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从“年成不好”“只靠”“实在”“只好”等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于让王冕辍学去替人家放牛是非常难过的,她不想耽误王冕读书,但这也是情非得已的事情。

从王冕安慰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补贴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其实说的是反话,他并不是不喜欢在学堂读书,而是想让母亲放宽心,不要为此自责,替人家放牛也很好,既能补贴家用,又能读书,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可见,王冕是一个多么勤劳懂事,多么善解人意的好孩子。王冕十岁就到邻居家去放牛,母亲对他十分怜惜和牵挂,临别时还一再叮嘱他要好好听话。

此外,王冕在秦家时,“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由此可见,王冕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时刻都把母亲放在心上。本文最后说到王冕成名后,“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这是一幅多么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派多么宁静祥和的景象,更可见其母子情深。

另外,王冕更是一个刻苦好学的孩子。文中说道,秦家“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可见,王冕节衣缩食都是出于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忱。“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王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也是因为他的刻苦好学。

“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草地上坐着。”这时好学的王冕还不忘观察,他被雨后镶着白云的天空、被阳光照得通红的湖水、五彩斑斓的群山、葱茏青翠的树木、晶莹美丽的荷花深深陶醉了,“不禁看得入了迷”。王冕想把眼前的美景画下来,“自此以后,王冕就把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学着画荷花”。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凭着天赋才华和后天刻苦,他成了诸暨一带“画荷花的高手”,人们“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如果王冕没有要把“人在画图中”的美景画下来的想法,他也不会想学画画,没有后天的勤学苦练,他也就不会成为闻名于世的大画家。可见,好学勤学的品质是王冕成功的基础。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知道王冕是闻名遐迩的大画家,是画荷花的高手,更是一个恭敬孝顺的人。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王冕勤劳刻苦的性情,更培养了他恭敬孝顺的好品格。少年王冕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脑瓜转一转

篇5:亨达孝亲鞋:足下的孝心

“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谈及为何要设计孝亲鞋,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玉萍这样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5月3日举办的青岛第13届国际时装周暨青岛名牌产品展会上,亨达终于推出了酝酿已久的“中国首款孝亲鞋”。孝亲鞋的推出,让一直主打“孝亲文化”的亨达,成为了整个展会的人气“旺角”,也获得了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高度评价。

单玉萍的“使命”

单玉萍决心做出一双孝亲鞋,源于她陪同母亲一起去北京人民医院看病的经历。

单玉萍的母亲潘瑞兰,是亨达的创始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被亨达人亲切地称为“单妈妈”。由于常年十几个小时的站立劳动,让单妈妈的身体每况愈下——关节变形,小腿浮肿,腰椎受伤。为了能让儿女们全身心工作,不给他们添负担,单妈妈一直忍受着疼痛的折磨,最后病情恶化到骨裂,到了不得不手术的地步。

在北京人民医院就诊的那段日子里,无言、心痛、泪水、愧疚,单玉萍内心被定格在了这几个字眼上。看到母亲一条腿就缝了32针,特别是看到术后为怕粘连而每天进行的多次拉伸康复时母亲咬牙强忍、痛得变形的脸,单玉萍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愧疚和自惜责。

医院的医生告诉她,单妈妈是由于膝关节骨膜磨损,大腿骨和小腿骨关节不断摩擦撞击,导致了小腿骨骨裂。鞋子不减震,走路的时候有撞击,是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单玉萍还了解到,医院里还有很多中老年,特别是老年人都在承受着与自己的母亲相似的痛苦。更有不少老年人,由于鞋子不防滑,滑倒后造成骨折,甚至脑震荡、身体瘫痪。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因为一双不合适的鞋子而陷入痛苦的深渊。

据2012年第三届全国预防伤害研讨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摔倒已成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第一杀手”,占老年人各种意外伤害的40%左右,每年仅用于此项的医疗费用就高达104亿元。

如果能有一双专门根据老年人骨质变化以及脚部肌肉和骨骼特点定制,又能防止老年人滑倒的鞋,那么,老年人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伤害和意外了。想到这里,单玉萍满心的忏悔,为自己做鞋做了33年却未能设计出一双这样的鞋子而忏悔。在她看来,母亲的伤痛是上天给自己的启示,启示着她尽快地做出这样的鞋子来。她把这看成了上天给自己的使命。

“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孝敬天下的父母是大孝”,单玉萍觉得,自己能够做鞋是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她要用自己做出来的鞋子,惠及天下父母亲。因此,她在设计孝亲鞋的时候,把适用人群分为了三个年龄层:40岁至50岁,50岁至65岁,65岁以上。她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穿上自己亲手设计的孝亲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切实的行动,单玉萍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朴素情怀。

抱着这样的心愿,单玉萍开始跑遍全国各地以了解老年人对鞋子的特殊要求。为了做出符合老年人特点的鞋子,单玉萍和亨达团队根据不同老年人脚型的特点,制作了数百个脚模,每天设计研发到很晚。为了做出既有适用性又具美观性的鞋子,单玉萍亲赴意大利取经,观察意大利老年人鞋子的最新流行款式。在大街上、地铁站,甚至吃饭的时候,只要是看到有好的样式的鞋子,她都会细心观看,有时会跟着穿那些鞋子的人走很远,被人笑称“鞋痴”。

做完前期准备工作,单玉萍开始带领亨达的研发团队,倾尽自己33年做鞋的经验和智慧,结合对人体工程学和步态学进行的充分研究,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高端研发平台和强大的研发能力,高标准、严要求地生产出了凝聚着孝心的鞋,并亲自将鞋命名为“孝亲鞋”,“亨达孝亲鞋”由此诞生。

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亨达孝亲鞋总共设计出了200多个花色品种,并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研发,主要包括防滑、轻软、减震、抑菌、防臭、透气、干爽除湿、保健、按摩、舒适等十大功能,其中防滑、减震、柔软等高新技术还在展会现场做了当场演示,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孝亲鞋的生产线上,亨达所用的员工都是经过挑选出来的。“我们只选择传统文化学得好的、有孝心的员工来做孝亲鞋。”单玉萍认为,做鞋,尤其是做孝亲鞋,不是单纯机械地做鞋,是用情在做鞋,员工必须要把为自己的父母做鞋的感情融在里面。有浓浓的感情融入其中,做出来的鞋就能够传递正能量。

最大限度惠及天下父母

我们逛商场时,很少看到有老年人专柜。老年人不舍得为自己多花钱,子女为他们花钱,如果多了,他们也会感到心疼。这就是商家不愿意卖老年人商品,企业不愿意生产老年人产品的一个原因。

可是,也正是这么一个普遍被人忽视的市场,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单玉萍将孝道融进企业,从对自己母亲尽孝的角度去考虑产品研发,竞在不经意之中开拓出一个大市场,传统孝道精神与商业市场成功结合在一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潜在价值。

当然,要开拓一个新市场,企业就要先付出高昂的产品设计成本和市场营销成本,许多企业因为更加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而放弃这个市场,然而,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做产品时,肯定不会只专注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希望企业在做产品时,能够想到天下父母,想到为我们操劳一生的人”,单玉萍表达了她的美好期望。在当下老年人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市场环境下,她的期望显得十分可贵。

记者了解到,孝亲鞋的价位定得都不高,最低的仅268元,最高的368元,这对于头层皮的鞋子而言,已经是相当的低廉。因为皮革按照质量档次划分,可分为头层皮、二层皮和人造皮,其中头层皮是最具强度、最富弹性、最透气的皮种,为老人量身定做的“孝亲鞋”,自然要采用这一高端皮种。为了让更多老人有能力购买,“孝亲鞋”成本高,定价低。单玉萍坦言,这种价位使得孝亲鞋只能通过网上销售,以节约中间成本,在实体店销售的话肯定亏本。

“孝亲鞋”要孝亲,质量摆在第一位。因此,在设计孝亲鞋的时候,为保证质量,亨达可谓不惜成本。最初设计的200多双孝亲鞋,因为穿起来有些松,达不到亨达的高要求,被全部废掉重新做。参加展会时,亨达孝亲鞋的库存只有3000双,发售当天,有的款式已经卖断码。面对巨大的市场渴求,单玉萍表示,今后会逐步加大孝亲鞋的生产量。

传统文化进企业。孝道精神创市场

从产品制造到品牌运营再到文化输出,是亨达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亨达自2011年在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中确立中华传统文化的“统领”地位以来,承传、弘扬和践行“孝亲文化”是其主要的内容之一。亨达孝亲鞋的推出,就是亨达近几年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丰硕成果。

实际上,国内有不少企业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贯彻孝道,也成为不少“鲁商”的选择。在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将企业精神、商业行为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结合起来是一大特色,亨达就是此中的佼佼者。

据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介绍,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我国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2013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孝亲经济”的应运而生。而从社会责任感而言,推广“孝亲文化”,生产惠及天下父母的产品,也是一个有文化、有责任、令社会尊敬的企业的当为之举。

“‘孝’不能等待,必须尽快行动,子欲养而亲不待,该是多么痛煞人心。”单玉萍说。父母倾尽一生精力,哺育儿女成长、成人、成功,自己却渐渐老去,直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许多人在痛失双亲之后才感到悔恨,这种人间悲剧不能再继续上演。单玉萍和亨达人为了更重要的社会责任,为了自己的父母以及全天下的父母,身上多了一份紧迫感和使命感。

篇6:浅谈孝亲尊师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们自私心理较为严重。例如那天我去同事家串门,同事烧了一条鱼,分鱼时分了五块,孩子他们把鱼头给了爷爷,鱼尾给了奶奶,鱼头下面一块给爸爸,鱼尾上面一块给妈妈,中间的鱼肚子给了自己,爸爸妈妈和小明都很开心的吃起鱼来,可爷爷奶奶却皱着眉头生气了。这件事让我看不惯,瞧瞧这一家的大人和孩子连孝亲敬长的起码品德都没有,这样太自私了。他们不想想自己是谁养大的?这使我想起了佚名说的一句名言:“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长辈们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成长,同时,又辛勤地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多么可亲可敬!我们怎能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常识的普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人在人口中的比率明显增长。因此,如何对待父母、长辈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优良品德,长大后承担起赡养父母、长辈的义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美德代代相传!

二、孝亲尊师的意义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会忘记老师和父母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常怀感恩。尊师爱校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煌煌史书,有许多关于尊师重教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尊师的传说。《吕氏春秋劝学》中,在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估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教师把整颗心都掏给了学生们,他们默默的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光辉的事业——教书育人。师德昭昭恰如耿介拔俗,明月独举,高霞孤映,白云谁侣,“干青云而直上,夺白雪以高洁”,更有师恩惠惠,润物无声,如此伟大的老师,难道不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吗?孔子学徒三千,每一个都对老师倍加尊敬,为了感恩,他们四处奔波,传播孔子的仁政。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说的也是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感恩父母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父母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报答。尽管我们年龄还小,不能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父母生病的时候,守候在他们身边嘘寒问暖,端汤送药,让父母从心中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对他们的感恩。白云奉献给蓝天,江湖奉献给海洋,小草奉献给大地,我们要用什么奉献给老师和亲人呢?要用我们的爱心、勤奋、勇敢、宽宏、乐观、谦虚编织成最美丽的花朵奉献给我们的老师,奉献给我们的父母!

三、利用国学教孩子学会孝亲尊师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在国学学习中学会孝亲尊师。例如:一同事的孩子师范刚毕业,正赶上学习“弟子规”热潮。“弟子规”全国人民众所周知的一个名词,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但是用心去学习的又有几个呢?而她,作为一个师范毕业生,有幸接触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她的心灵第一次受到了震撼。

在她心目中,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地父亲,从她出生到现在,爸爸一滴眼泪都没掉过,而在那天下午,爸爸的眼泪,流了又擦,擦了又流。哭到她都心疼了。那天下午,她从各个方面都感悟到父母对我的爱,到了最后,老师让我们向父母叩拜,用叩拜的方式来感谢父母这十几年来的养育之恩。当她双膝触碰到地的那一瞬间,才发现这些年自己好任性,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却从不向父母低头,顷刻间,心里所有的悔恨都压在了叩拜父母的那一刻,流再多的泪,说再多的对不起,都挽回不了我曾经的那些过失。她想,也许只有在今后的日子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能弥补她这些年来所犯下的不孝之罪。

上一篇:怎样才能当好一名教师下一篇:会计助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