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文化的论文

2024-07-26

有关茶文化的论文(精选10篇)

篇1:有关茶文化的论文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半枕秋风独赋诗。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万里秋香常醉人。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三月花香不醉人。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万里东风不读书。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两盏酒香不醉人。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几笔东风不醉人。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几盏秋花不醉人。

篇2:有关茶文化的论文

下联:寻酒客来心不冷。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邀月客来花已瘦。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邀酒客来花已瘦。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下联:何时从来酒家。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下联:何处一时月天。

上联:买茶人去路还香;

下联:赊酒客来风已绿。

上联:天南地北汇宾客;

下联:精品芳华尽其中。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下联:何处一朝酒家。

上联:寻味君子知味来;

下联:伴香雅士携香去。

横批:天地精华茶庄

上联:扫来竹叶烹茶叶;

下联:挖得松根煮菜根。

上联:此地千古茶国;

篇3:有关我国茶文化发展浅析

一、我国茶文化的特点

第一, 历史性。茶文化由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而成。武王伐纣, 茶叶已作为贡品。战国, 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是也有茶的记载。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饮品。魏晋南北朝, 已有饮茶之风。隋朝, 全民普遍饮茶。唐代, 茶业昌盛, 出现茶馆、茶宴、茶会, 饮茶之风盛行。清朝, 茶叶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 融化了儒家、道家等哲学色彩, 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 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第二, 民族性。茶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 形成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如藏族、哈萨克族、土家族、白族等, 将茶与喜庆婚礼相结合, 就充分展示了茶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以茶饮为基础, 经艺术加工融入各民族的特色茶艺, 使茶文化更富有生活性、文化性, 表现的愈加丰富多彩。

第三, 地区性。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以我国来说, 土地广阔, 茶类种色繁多, 加上地区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城市, 茶文化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如台湾经工艺加工创新而来的丝袜奶茶, 就是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的典型。

第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经传播演变, 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 逐渐演变成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等。例如在英国, 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 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饮茶不分国界、不分信仰, 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在一起, 更好的促进世界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问题分析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然而, 在信息高速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 饮茶群体缺失。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更多的选择方便快捷的饮品, 而不会选择静下心慢慢品茶。另外, 由于国内茶叶价格的提高, 喝茶成为了一种高调的生活享受, 使饮茶文化失去了其本真。

第二, 受外来文化影响重, 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经济全球发的发展, 大量的外国文化涌入中国, 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淡薄, 反而有些崇洋媚外, 过度的追求外国的文化, 而忽视了本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 茶文化传播的断层。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茶文化的基石, 无文化之馨香则无沁人之茶趣。但我国教育因为急功近利, 很少重视这门课程。茶行业很多只是卖茶, 卖口感。茶文化传播行业也在惨淡经营。据报道, 一些茶业公司也有举办茶文化公益活动, 然而活动效果不明显来的人都很少。

三、试寻中国茶文化发展建议

根据以上对茶文化发展方向与问题的分析, 结合当今技术与文化,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茶文化传播加以改进:

1、积极推崇茶为国饮, 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

茶作为现代社会三大饮料之一, 不但适合中国人的品饮习惯, 而且有利于营造平和的社会氛围。茶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在社会各界中普及茶文化, 可以在学校中传授茶艺, 也可以在市民中举办茶文化讲座。另外, 加强茶文化事业的教育, 扶持茶艺事业技术研究工作。

2、在名茶产地建设茶文化村。

目前最为典型的茶文化村——安溪县。该县建立各类茶事活动基地, 为茶农创造了贸易、交流、发展经济条件。同时, 举办“茶叶万人培训”工程和各类茶叶技术培训, 借助“茶艺”“茶王赛”等茶文化活动走向北京、上海、香港等地, 成功举办的“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等茶叶合作交流活动, 由此将当地茶文化推向全国、世界。全国各地出产名茶、有条件建成茶文化村的地方不可胜数, 但往往由于受到交通条件落后, 地理环境及周边设施的不完善等原因的限制, 使其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 知名度也没有那么高。这正是茶文化工作者与当地政府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

3、保护茶文化遗址, 打造一批茶文化旅游区。

《茶经》问世一千二百多年来, 凡是名茶产地, 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沉积, 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当代茶人的责任是取得政府的支持, 保护好这些遗产, 努力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文化建筑, 使之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 植根于生活和人性土壤之中的中国茶艺, 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在各方共同的努力先, 与时俱进, 重焕青春。

摘要:茶文化起源久远,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华文化的不可或缺部分之一。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而今,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 茶文化在人们意识中逐渐淡薄。本文首先从茶文化的特性及社会地位出发, 展现其重要性;其次,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后, 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试图探寻解决之道。

篇4:有关配猪的文化抢答

对司空见惯了的农民和种猪场的师傅来说,他们不会有文化人那么强烈的反应。生理上的极度刺激和文化上的种种玄想都一发不可收拾。文化人会带着各自的生存问题立即就会对配猪行为进行文化抢答。有人断言徐冰的这件作品表现的是“文化强奸”,而且说的非常肯定,是表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奸”。其理由是,公猪身上印着由拉丁字母组合成的“天书”,母猪身上印着由汉字偏傍拼合成的“天书”,有可能代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而且和近来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这个学术背景十分吻合。如果这个说法能够成立,大概有助于反对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纯洁中国自身文化。又有人断言徐冰此次是通过猪来消解他以前的作品(西文“天书”和中文“天书”都是他过去的作品),似乎用生物学原则来消解文化原则会更有力量。不一而足。

最近徐冰寄来一篇题为《养猪问答》的文字,十分有趣。有一段这样写道:

猪的选择:需种猪,以二百五十至三百斤,白色,皮细、毛稀的为佳。品种以美国大约克猪(父系)与中国长白猪(母系)的第一代杂优猪,中畜白猪一系为佳。此品种身兼东西种系理想基因,生理机能强,产仔数高(十二头),瘦肉率高(百分之六十二),符合当代生活趋势。

这段类似配种研究专家的话道出了徐冰创作这部作品前的充分的知识准备。考虑到了杂交优势。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徐冰的这部作品表现的是“文化杂交”或“中西合璧”呢?他所说的“符合当代生活趋势”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暗示呢?真是不得而知。

在今天,确有一些无视文化规则的“爷”们和“款”们,遵循的正是纯生物学的原则。但我们不能硬说这是徐冰的本意。被动地去乱猜艺术家的“饺子馅”不仅是个苦差事,而且毫无创造性。但重要的是每个观众都应该在一部艺术作品面前去放任自己的想像力和理解力,创造自己的最新感受。每一种文化抢答都有心理依据,因此不可避免。

事后徐冰这样说:“……把这种原始的、动物性的(最正常的)行为换到一个所谓文化的环境中。许多穿着正经的人和影视器材对着它们。看两只猪的交配,开展学术层次的现代艺术活动,并从中探讨出文化和艺术的问题。这本身就很荒唐,就有可探讨的地方。在闪光灯和众目睽睽之下,两只猪做爱很尽兴,不用担心避孕或艾滋,更不存在犯错误的问题。真正的旁若无人,根本就没把这帮人放在眼里,麦当娜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利用了文化人的暧昧给自己弄了点名声。人面对它们都不知所措,显得拘束和不真实。原来我们对猪的担心是多余的,都是出自人的顾虑。它们根本没有不好意思的问题。有价值的结果是:人安排了猪的环境改变,却使人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中。环境的倒错结果暴露的不是猪的不适应,而是人的不适应。所以有人说看这作品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被戏弄了,实际这种戏弄是自身文化的结果。和我其它作品一样,它不作用于没有文化的人。……其实这个作品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场所,看着两只猪的性交,想的是人的事情。”这段话是徐冰的事后感想而不一定都是事先的预谋。

篇5:有关茶文化的对联

下联: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上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下联: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上联:随手烹茗化白鹤; 下联:绿地垂柳钓青钱。

上联:虽无扬子江中水; 下联:却有蒙山顶上茶。

上联:松涛烹雪醒诗梦; 下联:竹院浮烟荡俗尘。

上联:四海咸来不速客; 下联:一堂相聚知音人。

上联: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 下联: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篇6:有关茶的作文:茶文化

茶,是古代人民的一大爱好。那时,茶是有点甜,便有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斗茶图》,瞧那个挺着“将军肚”,拿着一个一尺多高的壶,正在一杯一杯的喝。还有一个人,拿着好几十个碗,准备斗茶。

茶不仅是古人斗茶好茶的游戏,它更可以治病。从前,有一个人去赶集,走着走着,他突然晕倒在地,全身发红,还发紫。正巧一位和尚从这里路过,看见这个人,泡了杯红茶给那人喝,过了一小会儿,那人便痊愈了。

茶除了可以游戏、治病,它的精神也很值得人们学习。在茶叶罐里默默地呆着,在将它泡了以后,便绽放开了,所有的养分都给了人,可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要学习茶叶这种精神。

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茶文化了吗,你们不仅要知道茶文化,更要学习它这种精神。

篇7:有关饮食的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姓名: 刘瑞

通讯地址:城市规划12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 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

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动物类。其三,用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 1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其四,用餐礼仪。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

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在论及西方文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

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独特的气候和

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 2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它沿袭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

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

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体现在饮食上。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

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子,语言反映文化。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

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H 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

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3.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选修课结课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学生姓名

刘瑞

3021208008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

宋丽军老师

2011年5月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论文

篇8:有关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文化,建筑,历史

1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在保存、发展中的精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漠视, 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时, 遗失了很多珍贵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一些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开始从田园风光中汲取乐趣, 开始更倾向于大自然的纯净;一些传统文化和历史性的文物、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瞩目。而传统民居正是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仍能够完整保存的文化载体,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 所以说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在保存、发展中的精华。

所谓的传统, 不仅仅包括地区独特的物质形态, 同时也包括着地区历代相传的思想理念, 这在未来的生活中, 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 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同时, 传统也是劳动人民在若干年的经验教训中总结而来的, 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国地域辽阔, 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集体, 所以说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族人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横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大气候区, 所以南北环境条件相差很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出现形态各异的民族特色, 为了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 人们不得不根据当地的气候因素和地域特征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比如说, 我国南方地区, 降水量比较大, 年均平均气温也要比北方高很多, 所以南部的建筑物多以防潮、防虫等作为建筑准则, 而我国北方地区年均气温较低, 在民居建筑过程中多以保暖、抗寒为主, 这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民居文化。

而传统民居的独特性是在部落不断发展中传承下来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 是人们了解地域文化的敲门砖, 所以说保护传统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传统民居中体现地域文化的相关因素

我们都知道, 不同地区的民居有不同的特点, 就像西藏地区的蒙古包, 云南地区的吊脚楼, 这些传统民居是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 是在那些因素上反映出地域特征的, 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将一个地区历代的传统民居建设, 比喻成一个遗传过程的话,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传统民居建设中提取一些优良基因, 即建筑精华, 包括建筑物的外在形式、部分构件以及建筑物上的饰物、颜色、符号、施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组成地域文化的基本单位, 在未来民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的整体风格是区别不同地域文化的关键, 它主要是指不同地区、不同时代, 在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以及建筑技术的影响下, 而形成的综合特质;对建筑风格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首先是理解建筑形式, 就是对建筑物的外部存在形式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分析研究, 就好像对一个人的着装进行全面的对比;其次是建筑物的整体性格, 这是“与生俱来”的, 是伴随着民族文化而产生和发展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受地区气候因素和文化要略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较大, 就像一个人的内在性格一样, 除了受父母的遗传基因影响外, 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建筑性格比喻成一个人的内在心灵, 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它是精神层面、不可轻易改变的特质, 就像不同的建筑风格, 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传统的中国风, 就体现出恬雅和柔静, 而欧美风就体现出舒适和优越。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带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和个性特征, 它总是与一个地区不可变化的地理因素和气温因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也受到人文性的影响, 例如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等, 这是传统民居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从生态观方面来分析传统民居存在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 就像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等,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说传统民居也是不例外的, 在建造过程中, 人们会充分考虑到其建筑设计是否符合自身的生存习惯, 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因素和地理条件, 是否能够和周围的自然因素合为一体, 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着传统民居是否能够顺利的存留下来, 而不被实际生活所淘汰;所以说, 传统民居即使存在独特的文化特征, 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也是有可能被遗弃的;这就要求我们将地域文化和传统民居的实用性结合到一起, 在确保居住舒适性的基础上掺入更多的传统地域文化要素。

但是就目前来看, 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的宣扬, 并没有发挥十分明显的效果, 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都被慢慢忽略了, 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传统文化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 它们仍旧是历史存在的证据, 在分析研究两者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时, 我们认识到, 要想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保留下来, 就需要在传统民居建筑中适当的融入现代文化。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建筑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同时也是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手段, 然而未来的建筑行业, 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先进化是必然要求, 如何才能做到两者的融合和相互协调是今后建筑施工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地域文化的过程中, 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继承和摒弃是建筑产业要特别注意的, 因为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不是完美的, 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是验证传统文化存在的主要标志, 在未来的继承发展中, 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和创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和部落生存紧密联系的, 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都具有非常复杂的关联, 它的多元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体现的地域性;所以我们认为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积淀下的精髓, 是我们要特别保护和特别继承的主要内容, 在实现民族性和现代化结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要超越简单的模仿, 要真正体会到民居建筑背后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从本质上分析传统民居存在的价值, 并融入现代元素实现改造和创新。所谓传统民居建筑的本质, 也就是说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以及建筑技术和建筑审美之间的融合, 这种双重性是民居建筑文化存在的最大价值;一个伟大的民居建筑, 其艺术价值要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 就像我国现存的故宫、苏州园林等传统民居建筑, 它们已经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象征, 从这些不可思议的传统民居身上学到的精神内涵、读到的文化底蕴、感受到的独特文化气息是精神的升华;同时即使是在蒙古草原上看到那些简陋的蒙古包和简单的生活用具, 也会对心灵带来震撼;这种用实际生活来阐述文化、反映文化的载体是我们要特别保护的;所以我们说, 不管是哪一朝代、哪一地域, 都会有亘古不朽的民居建筑, 它们体现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将成为那一时代和那一地区的象征。

此外我们认为传统的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还和社会经济、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发展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民居特色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们在生活习性、文化概念、审美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会发生一定变动;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先进与传统的结合, 就必须促使我国建筑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要遵守一定的建筑原则和规章制度。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努力实现建筑和自然的合二为一, 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建筑产业, 而这里提到的“自然”, 除了包括自然环境之外, 还包括自然文化因素和自然人文因素, 抓住共性特征和独特的人文情愫;其次要注意的就是提倡传统民居建筑并不是对其他文化的否认和排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 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和传递, 我们所说在建筑中保留传统文化因素, 并不是对地域文化的彻底肯定, 和对外来文化的彻底否定;在实际建筑过程中, 要正确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努力建设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物;比如说要在国外建设一个特色的中国菜馆, 除了在外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 还要在内部装饰上融合一定的中国风, 在氛围的营造上略胜一筹, 表达出传统的文化气息;但是要想使中国菜馆凸显出现代气息, 就可以在菜馆名字和logo设计上融入先进的文化气息, 在菜馆卫生间的设置上, 添加现代元素, 这样一来, 人们在享受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可以享受先进的服务质量, 体验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

4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21世纪, 要想将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大范围的保留下来, 民居建设将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简单了解到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双向关系, 也认识到要想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发展传统地域文化, 就要将民居建设中实现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这篇文章就是在分析传统民居和地域文化联系性的基础上, 对传统民居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进行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号召人们关注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存在, 也希望能够为今后建筑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颂.中国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保护探析[J].住宅产业, 2008 (7) :33-34.

[2]周越.中国传统乡村民居研究的启示[J].美苑, 2013 (6) :77-78.

[3]于琍.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性[J].城市建筑, 2013 (22) :65-66.

[4]吴荻.传统民居的“比较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 2013 (4) :25-26.

篇9:香港,一个有关自由的文化故事

从大英帝国顶峰时的吉卜林“这里为何人人都有铜臭味”,到末代港督彭定康上任前得到的警告:“你马上就要陷入一群只会谈论钱的人包围”,再到此刻的中国精英——不止一次,听住在香港的北京朋友感叹:“香港人,他们懂什么政治”。从有关政治结构的“行政吸纳制”到分析家庭组织“功利主义家庭”,一整套政治与社会理论,似乎也支持这直观感受。

2003年第一次去香港。扑面而来的湿漉漉的空气,还有那种特别的味道——潮湿的混凝土、海风、茶餐厅的烧味,混合在一起。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香港像是另一个精神故乡。枪战电影、流行歌星、金庸小说、《龙虎豹》与叶玉卿,还有从旺角杀到铜罗湾的古惑仔,伴随着我们的青春。不知是令人赞叹还是汗颜,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600万人口的香港为10余亿人的中国大陆,提供着大部分的情感和娱乐服务。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经常往返于北京与香港之间。很多个夜晚,从机场坐A12路双层巴士像过山车一样驶向香港岛。道路总是清洁,一切都富规则,隧道是灰白交替的干净颜色,每隔200米就是一个EXIT的标。远处的高楼都在闪亮,黄色发红的光晕,雾气中显得迷蒙。在西环下车,总闻到一家专卖紫菜面条的小吃店中的汤味。瘦小的南方人在夜晚的街道上走来走去,说着一种我至今也未完全听懂的语言。

我当时在毫无头绪的研究一位商业人物。他是香港20世纪后半叶的代表人物,亲身经历也全力促成了当代香港的经济奇迹。在翻阅那些老报纸和当事人交谈时,很容易就浮现出那幅热气腾腾的景象。在这座典型的中国人城市中,创业精神到处弥漫,小企业兴起与死亡的剧目不停上演。在闷热的天气里,高级管理人员和工人一样汗流浃背地工作。而在这些个人故事里,金钱也从来不是金钱,它更代表对个人自由与尊严的寻求,创业者们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些嘲笑香港人拥挤在马蜂窝式的高楼中的外来者,他们一定忘记了这些万家灯火还代表着更深的意义,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人世界里,这里是仅有的半夜不用担心敲门的社会。当人们总把香港描绘成一个伟大的经济故事时,它更是一个有关自由的故事。

“新关系”导致陆文化与港文化的新碰撞

而人们也往往忘记了,香港身上有关社会进步的故事。它从一个纯粹的殖民地,如何一步又一步变成了一个运转良好的中国人的城市;长期积累的物质财富,是如何转变成社会的进步;个人的自由选择与社会的合作和秩序,是如何达成一致,而传统又是如何与现代共存的——对于大陆人来说,这城市看起来既古老又崭新。你看得出光鲜的玻璃大楼,性感模特的广告牌;也有一个个宗亲会、同乡会与中药铺子,还有银行大厦后面传来教堂的祈祷声。

香港回归之时,也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之后的几年中,消沉的经济增长与房价的跌落,令很多香港人饱受“负资产”之苦,人们又对未来缺乏信心。不过,如今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力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我清晰记得,第一次到来时,香港人仍保持着某种习惯性的优越感,有时在餐厅,你要不由自主的讲英文,以期得到更好的对待。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超越了所有人想象,贫穷与困顿仍在很多乡村与小城蔓延,但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已诞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和富有,不再向从前那样渴望香港的资金与经验。而香港则发现,多亏这些寻求IPO的中国公司、购买力旺盛的大陆游客、钱包鼓鼓的购房团,香港经济才保持增长。人们期待北京的新政策甚于一切。香港不再是中国未来的路标,反而倒像是一个装饰品。这种“新关系”,导致了陆文化与港文化的新碰撞。在地铁内一起简单争吵,都会引起了一场争论。这也是个充满嘲讽的插曲,一个多世纪前被称作“黄祸”的中国移民正是从香港中转出发,而现在的碰撞不是来自异族,却是当初那些“黄祸”的后代。

篇10:有关茶文化的论文

篇一 : 与酒文化有关的唯美诗句

1、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2、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晏殊

3、何以解忧,为有杜康。—— 曹操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5、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祐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7、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9、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12、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14、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李白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18、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佶

19、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李白20、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

2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

22、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23、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24、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篇二 : 与酒有关的句子

1、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入市中。

2、醉人不外花共酒,花是丽人酒是愁。

3、酒,可以炽热似火,也可以冷酷如冰。

4、酒,让人说不尽,道不明。

5、酒是一种灵感和情感催化剂。

6、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后还来花下眠。

7、酒,让我想起了你,而你却忘记了我。

8、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9、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

10、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11、绿岂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怀无?

12、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以。

13、一醉解千愁,酒醒愁还在。

14、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15、一樽别酒苦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多西东。

16、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17、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8、装作无动于衷,随着酒意的麻痹,让自己看起来像是麻木了一样。

19、酒逢知已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赶紧跑。20、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21、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饮尽刘伶愧。

22、若得知己续酒话,只愿长醉不愿醒。

23、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

24、酒为水之精,水为物之源。

25、人生大事三杯酒,千秋功业一壶茶。

26、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

27、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28、几许痴人聚一堂,掷股赌酒齐酣畅。诸君频频共举杯,醉眼怎堪弄影茫。

29、会须一饮三百杯,景阳岗下十八碗。太白斗酒诗百篇,行者喝后打虎汉。30、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篇三 : Pmh-ut_k与酒有关的诗句|_~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与酒有关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曹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唐·杜甫)●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唐·白居易)●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唐·白居易)●驱然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唐·白居易)●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唐·王易龄)●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唐·宋之问)●腹中书万卷,身外酒千杯。(唐·杜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一醉能消万古愁。(唐·杜荀鹤)●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乡心。(唐·卢纶)●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唐·高适)●酒力不能久,愁恨无可医。(唐·杜荀鹤)●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唐·郑谷)●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宋·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宋·毛榜)●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灯声。(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宋·陆游)●一樽别酒苦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多西东。(宋·晁端礼)●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宋·郑里肖)●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宋·普济)●愿君把酒休惆怅,四海由来皆兄弟。(元·李俊民)●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元·王实甫)●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元·武汉臣)●光阴如电逝难追,百岁开怀能几回?(明·陆采)●一醉解千愁,酒醒愁还在。(明·唐寅)●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清·朱柏庐)陶渊明·饮 酒故人赏我趣,挈酒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杜 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白居易·问刘十九绿岂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怀无?李贺·示第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录需今夕酒,缃帙去时书。病骨犹能在,人间底无事。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李贺·追和何谢铜雀妓佳人一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以。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台,泪眼看花机。李贺·赠陈商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人生有穷拙,佳人一壶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凄凄陈述圣,披褐钼俎豆。学为尧舜文,时人择衰偶。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旁苦无寸寻,一上戛牛斗。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逢霜作朴橄,得气为春柳。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李贺·白昌谷到洛后门九月大野白,苍岑竦秋门。寒凉十月末,雪霰蒙晓昏。谵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石涧冻波声,鸡叫洗寒晨。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枝头非饮酒,吾请适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韦郎好兄弟,迭玉生文翰。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李贺·拂舞歌辞吴娥声绝天,空云闲徘徊。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樽有鸟程酒,劝君千万寿。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从蛇作龟二千载,吴堤绿草年年在。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苏武·别诗骨肉缘枝叶,结交亦有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鹿呜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李陵·别诗夹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北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思我愁。独有盈觞泪,与子结绸缪。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欢娱,聊厚不为簿。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庾信·对酒诗数杯还已醉,风云不复知。唯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曹植·送应氏诗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燕婉,我友之朔方。亲呢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融起高翔。应璩·百一诗平生发完全,变化似浮屠,醉酒巾帻落,秃顶赤如壶。阮籍·咏怀诗一日复一朝,一昏复一晨。容色改平常,精神自飘沦。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博云·前有一樽酒置酒结此会,主人起行觞。玉樽两盈间,丝理东西厢。舞袖一何妙,变化穷万方。左思·咏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旁无入。虽无 壮土节,与世亦殊伦。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霸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动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关于酒的七言诗

(二)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流夜郎赠卒判官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醍。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酌,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醱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颀·送陈章甫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吴均·行路难白酒甜盐甘如乳,绿觞皎镜华如碧。李贺·秦王饮酒秦王骑虎饮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花楼玉风声娇伫,海绡红文香浅清,黄娥跌舞千年觥。仙人烛树蜡烟轻,古琴醉眼泪泓泓。王建·醉后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醒来还爱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属人。元稹·放言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元稹·惧醉闻道秋来怯夜寒,不辞泥水为杯盘。殷勤惧醉有深意,愁到醒时灯火阑。元稹·忆醉自叹旅人行意速,每嫌杯酒缓归期。今朝偏遇醒时别,泪落风前忆醉时。元稹·劝醉窦家能酿销愁酒,但是愁人便与销。顾我共君俱寂寞,只应连夜复连朝。元稹·独醉一树芳菲也当春,漫随车马拥行尘。桃花解笑莺能语,自醉自眠那藉人。元稹·宿醉风引春心不自由,等闲动席饮多筹。朝来始向花前觉,度却醒时一夜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相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关于酒的七言诗

(三)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白居易·醉吟两鬓千茎新似雪,十分一盏欲如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白居易·醉后醉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犹嫌小户长先醒,不得多时住醉乡。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黄菊家酝热,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仇家酒年年老去欢情少,处处看来感事深。时到仇家非爱酒,醉时心胜醒时心。徐凝·春饮乌家若下蚁还浮,白玉樽前倒即休。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施肩吾·送人归台州莫驱归骑且徘徊,更遣离情四五杯。醉后不忧迷客路,遥看瀑布识天台。雍陶·劝行乐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雍陶·初醒心中得胜暂抛愁,醉卧凉风拂簟秋。半夜觉来新酒醒,一条斜月到床头。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九十盘。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倖名。杜牧·念昔游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秋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李商隐·县中恼饮席晚醉题诗赠物华,罢吟还醉忽还家。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薛逢·醉中闻甘州老听笙歌亦解意,醉中因遣合甘州。行追赤岭千山外,坐想黄河一曲流。日暮岂堪征妇怨,路旁能结旅人愁。左绵刺史心先死,泪满珠弦催白头。赵嘏·赠王明府五柳逢秋渐衰微,陶潜恋酒不知归。但存物外醉乡在,谁向人间问是非。赵嘏·同州南亭陪刘侍郎送刘先辈处处云随晚望开,洞庭秋入管弦来。谢公待醉消离恨,莫惜临川酒一杯。赵嘏·赠馆驿刘巡宫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莫言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赵嘏·别李谱樽前路映暮尘红,池上琴横醉席风。今日别君如别鹤,声容长在楚弦中。关于酒的五言诗

(四)李白·对酒亿贺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亿泪沾巾。李白·侠客行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候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李白·下终南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梦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欲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三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包佶·对酒赠故人扶起离披菊,霜轻喜重开。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月送人无尽,风吹浪不回。感时将有寄,诗思涩难裁。王昌龄·大粱途中作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郊原欲下雪,天地棱棱寒。当时每年醉,不觉行路难。今日无酒钱,凄惶向谁叹!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山语总成诗。张说·清夜酌秋阴士多感,雨息夜无尘。清樽宜明月,复有平生人。张说·守岁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刘希爽·故园置酒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旧里多青草,新知尽白头。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高正臣·晦日置酒林亭正月符佳节,三春玩物华。忘怀寄樽酒,陶性狎山家。王勃·对酒春园作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溧。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人醉,非但阅年光。王绩·戏题卜铺壁但逐刘伶去,宵随毕卓眠。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王绩·醉后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革绩·四家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朝朗访乡里,夜夜遣人酤。家贫留客久,不暇道精粗。抽帘持益炬,投箦更燃炉。恒闻饮不足,何见有残壶。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行止皆无地,招君独有君。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贾至·对酒曲春来酒味浓,举酒对春丛。一酌千忧散,三杯万世空。放歌乘美景,醉舞向东风。寄语樽前客,生涯任转蓬。孟郊·劝酒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劝君金曲卮,勿谓朱颜酡。松柏岁岁茂,丘陵日日多。君看终亩山,千古青峨峨。孟郊·酒德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关于酒的五言诗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制度模板下一篇:入党申请书范文简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