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在何方初中作文

2024-06-25

远方在何方初中作文(共10篇)

篇1:远方在何方初中作文

远方在何方初中作文

远方,路很远,梦很长……

远方,一个充满美丽诱惑而又饱含遐想的地方,它是众人向往之地,但追寻了那么久,似乎没有人到达过目的地。我曾躺在舒软的床头,抬头张望,窗外的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风吹来的地方就是远方吗?我曾站在太湖岸边,极目远眺,粼粼的湖面望不到头,那里是不是就是远方?我曾坐在疾驰的列车上,目及匆匆,家乡的景物渐行渐远,列车要去的地方会不会就是远方?我曾乘在翱翔的飞机上,鸟瞰大地,地球的另一面也许就是远方?岁月的年轮缓缓转动,远方在我的心里越来越遥不可及。远方,你到底在何方?

昨天,远方在历史的书卷中。随手一翻,一个心敬的名字跃然纸上。她善琵琶,能诗赋,才华横溢,胆识过人;她不甘平庸,心怀壮志;她没有留恋世人眼中的汉宫繁华,胸怀天下,坚毅地踏上了远方的路。这一路,赢得了多少赞叹而名留青史,她的名字叫王昭君。在昭君的心里,匈奴之于长安,恐怕不仅仅是疆域上的远方。疆界的远方,许因抛家别亲而痛苦,心灵的远方,却让人迸发出坚贞不渝的追求。胡雁低吟,长烟落日,边塞苦寒,民俗不通。大漠的荒凉亦阻隔不了远方对她的诱惑,她毅然“自请”入匈奴和亲,塞上一曲绝美的琵琶打破了千年鸣镝锋烟的沉寂,是千秋万载香冢的长青。心怀美好,追逐远方,这种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朝代的更迭里,一脉相承。拿起书卷细细品来,我看到了孔子云游四海,追求真理的远方;祖逖闻鸡起舞,勤奋刻苦的远方;范仲淹划粥割齑,艰苦卓绝的远方;焦耳求知,不耻下问的远方;程颐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远方;陆羽弃佛从文,清纯如茗的远方;鲁迅血荐轩辕,勇敢浩然的远方;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热爱祖国的远方;伽利略追求真理,伟大科学的远方;中国“神舟”飞天,浩瀚无垠的`远方……这一个个远方,珍藏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遥遥歆羡。

今天,远方在肩头的背包中。远方,是羽翼未丰的我们翘首以待的神秘未知。铁轨上根根枕木消失在日落的尽头,虚幻的梦想就在远方。所有的憧憬,所有的美好,因有着斑斓的色彩而被灰白的现实不容,于是我们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逐远方,然后坚定地告诉自己:“今天的付出就是明天前行远方的行囊。”于是,每天肩头沉甸甸的书包重了又重,每天放学回家的路黑了又黑,每天窗前映着伏案剪影的台灯亮了又亮,每天书桌上堆积的书本厚了又厚。离家不远处有座小山,闲暇时我喜欢背起我的背包爬上去,在山顶欣赏湖光山色。每次在山脚时,我兴致盎然总想着快点爬到山巅。可每每爬到半山腰,总会喘着大气想着放弃,要不就是想着能有好心人帮我背上我的背包,也许我还能够再次轻松上阵。但我知道,此时,没人能背起我的背包,我只能静静地看着这充满着诱惑的崎岖的山间小道弯弯曲曲向上蔓延,望不见尽头。我张开双臂深吸一口气,迎着丝丝缕缕的阳光继续攀登远方的山顶。终于登顶了,眼前豁然开朗,春风和着美景扑面而来,吹醒了我。这是对的,我没有丢下我的背包,我没有转身放弃,此刻我终于能陶醉地在山顶高喊:“我来了。”

明天,远方在梦想的信念中。一个在风中奔跑的少年,是想做一只雄鹰与天比高,还是想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抒怀,无论选择什么,那便是自己心中梦想的远方。只要心中装着梦想,那就装着远方。心向远方,是一种执着的追求,是一种奔向梦想的勇气。我把梦植在远方,或许它终究只是一个梦,但它却在远方茁壮成长,它在远方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诱惑着我,使我不停地坚定地向前走,没有遗憾,没有后悔,没有停留。在这条向前的路上,也许一路阳光普照、平坦从容,也许荆棘密布、曲折难行,也许心情明朗、欢声笑语,也许愁眉不展、几多遗憾,但你选择了远方,便只能、只需、只顾风雨兼程、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我一直相信,有的生命可以超脱,只因他们追逐梦想的路上留着厚重的脚印。有梦才有成功,有梦才有最美的远方。我会快乐地奔跑着,载着梦想飞翔着。追寻远方,纵然有寒风冷雨,我仍不会停歇颤动的羽翼。

寂静的夜,微风透过窗隙徐徐吹来,睡梦中的我隐约听见一声声远方的呼唤。这远方的呼唤,是从山的那一边来,往梦的那一方去。这远方的呼唤,似乎就是我心灵深处的叩问。它清晰地告诉我:人,最重要的是追寻远方的路而不是远方的那个尽头。

篇2:远方在何方初中作文

翻开中国文化的史书,文人的诗歌将华夏文化的温情、情趣和沧桑娓娓道来。你总说诗与远方,这句话总是很触动人心,但到底诗歌与远方关系是什么呢,我带着诗歌,远方又到底在何方?

所有的疑问,就将随今天的美文欣赏迎刃而解,让我们一起品读厚望书院郭守运教授的分析文章(节选),认识诗与远方中的“远”的诗性特征、人生境界。

篇3:远方在何方初中作文

一、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政治课堂教学设计中,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从而喜欢上课, 愿意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教学效益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教学内容时,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基本路线的重要性”这一难点,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剪辑:举国上下欢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场景;“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的场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看完后, 请学生思考: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原因是什么?这个时候, 学生就会有很多答案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了, 综合国力增强了, 国际地位提高了。这时, 我紧接着问:我们的综合国力之所以能够增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时学生也不难得出答案:因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即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也更加大胆地参与课堂, 与教师进行交流, 更容易理解课本的知识, 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运用趣味性语言,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理论性强, 基本概念和原理多, 并且增加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呆板, 就容易成为平淡乏味的说教, 学生也就很难保持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要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引起学生的注意, 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 我在讲授《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一教学内容时, 学赵本山的口吻说了一段小品, 学生顿时哄堂大笑, 既激活了课堂气氛,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合理引入时政热点教学,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学科比其他的学科要特殊, 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思想政治课能否把握时代的脉搏, 这是该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接触的媒体多, 视野广, 他们普遍对时事、新闻都很关心, 也感兴趣。对于政治教师来说, 一定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形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这样, 学生不但爱听, 而且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多看报, 关注社会热点, 开展各种形式的搜集学习活动。另外, 还有“课前三分钟的演讲”, 内容多为社会热点、重大新闻或是学生所关心的社会话题。像“感动中国人物”“叙利亚问题”“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交会对接成功”“校车安全事件”“微博问政”等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学生按学号轮流, 提前一天准备。这样的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 因为有了事先的充分准备, 他们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能在课堂上一显身手, 展示自己的才能。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在生活中学, 在活动中学, 在做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时政热点, 联系学生关心的国内外大事, 通过真实感人的事迹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用鲜活的案例为理论知识注入丰富的内涵, 进而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模糊认识, 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生容易激动, 自我表现欲强, 所以在课堂上我及时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快速抢答。

每节课前的5分钟, 我把上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编成不同的题目, 由教师提问或者是投影出示, 学生快速抢答, 教师当众表扬答对者, 另外还可以加分奖励。这个分数不仅加到个人, 而且也加到个人所在的学习小组上, 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大胆参与的精神。

2. 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

在课堂上,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讨论的题目, 或者可以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对那些有辩论性质的题目, 则把学生分成两大组, 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辩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大胆发言, 敢于说话, 并让学生进行评说, 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对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 或补充反驳, 或纠正评价。这时,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习有兴趣了, 课堂也真正活了起来。

五、巧用多媒体教学, 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使政治课堂变得趣味盎然, 优化课堂效率,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多副优美的大自然风景图, 清澈见底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森林、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正当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时, 画面急转, 播放视频《大气污染严重》和《沙漠化的扩展》。通过这一强烈的对比, 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切身感受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必要性, 顺利导入教学内容。

总之, 教师应该巧用多媒体技术, 以新颖有趣的方式, 去诱导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以外,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活动,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课外活动,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开阔学生的视野,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通过组织课外活动, 使学生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学习政治课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二年级法律常识的教学内容, 我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开展了“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活动, 受到学生的热烈参与和一致好评。

篇4:作文批改 路在何方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批改;方法

一、传统作文批改存在的误区

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诸如: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这类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 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总之,一句话,作文批改文不对题,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二、关于对作文批改的理性思考

(一)颠覆传统的评价模式

1.把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超越百分制

以往我们对学生作文成绩的评定往往以等级制呈现,在优、良好、合格三个等级间给定一个,这样既缺少了鼓励的作用,也难以准确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确,等级有“客观评定”“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但是我们更应重视后者的功能。只要作文有闪光点,就可以给高分甚至满分,用登记制是不能够达到这一效果的。优秀的作文,可经常用“百分+超越分”来评价,如:100+10等。

2.创新评价模式

不必每次作文都打分数,其实老师作为读者一时也难以给出一个客观的分数。我经常用学生之间流行的小印章,如:小星星、卡通像、小动物图案等来标示学生的作文成绩,这些图饰来源于学生,用它来代表学生的成绩,更容易被他们喜欢和接受。

(二)改变批语的“冷漠”面孔,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

1.捕捉闪光点

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睁大眼睛寻找优点。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例如用得好的一个词,写得好的一句话,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2.赞扬好文章

对于优秀作文我总是极力赞扬,夸张鼓励,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但必须注意这种鼓励赞扬是发自老师内心的,要不吝溢美之辞,同时也要注意批语中与学生交流的话语,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他作文的关注,又感受到对他本人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3.委婉提建议

学生受知识和能力限制,作文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老师的批语应当尽量避免刺激性,既要有鼓励性又要有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在惬意中接受老师的修改建议。

三、作文批改路在脚下

(一)为学生作品提供发表机会

作为学生,不仅满足自己的作文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更希望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为此我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和作文选;积极向校报、广播电台及各级报刊推荐,以多方展示学生佳作,努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对学生作文的赏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热情朗诵学生作品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我利用晨读、鉴赏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随时将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进行朗诵。朗读时,我着力创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动情地赞扬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敬佩的眼神,报出作者的姓名;或让同学们猜一猜,再请作者在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

(三)学生习作面批面改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是背对学生批改作文,而一部分学生则在作文本发了之后,只看看分数,根本不注意教师的批改,不容易“上路”。对学生习作适当进行面批导改,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学生听起来“入耳”,看起来“入门”,自己学会自改作文容易“上路”。這样有利于克服教者代劳,无效劳动偏多的弊端,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大有裨益。对面批习作的学生,同时要给他们“自改”习作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锻炼自己,同时也要及时查看实际效果。对自改较成功的习作可以“加分”,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在不断的自我修改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调动、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对学生的习作中涌现的优秀作文或好的片断,不仅在班上朗读,还可试着推荐给有关报刊选用。这样,既是对优秀习作者的鼓励,又能给大家美的享受,会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

(四)做好作文现场指导

学生在课堂作草稿时,教师应在教室间巡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点,“抢”时间面批,力求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雨后送伞”。巡视时,我们应侧重于抓“大头”,即学生的作文是否紧扣题目中的重点词(题眼),选材是否有利于表达作文的中心。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写法,提高题目分析能力,抓住题眼,同时也为教师批改作文减少了一些“麻烦”。

(五)作文批改抓住要害

面批学生习作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做到面面俱到,要抓住习作中的主要问题去多启发,多“点拨”,多导改。如:有的学生在写日新月异的家乡》时,只知道写只懂得写衣食住行变化,不懂得如何深化主题,没有明确的中心,可这样启发:“家乡以前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写这类题目,要注意反映家乡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好,是改革开放好。还有的学生写完家乡的变化后,没有写自己体会就草草结尾束了。对内容欠具体、重点不突出或结构不完整的,可这样点拨:“你文章不完整,如果是前半部分写了家乡变化的面貌,中间部分写了家乡变化的原因,那么,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想法,不会是无动于衷吧?”这样,既指明了学生作文的写作结构,又指出了学生作文结构的欠缺和不完整,一箭双雕。对状物的记叙文,必要时还可面对面帮助学生观察,认识。让让学生一个个先口述观察的结果,然后,再把观察的结果写出来,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想不提高都艰难。最好的作文方式是鼓励学生先把所想说出来,然后再写出来。

篇5:故乡在何方初中作文

带着一种无助与失落我独自一人来到河畔漫步,一种颜色,生命的一瞬,执着坚持的力量,如今只能是一路失落,一路迷惘,只剩下空虚的梦想。

缺月挂在梧桐上,小路寂寞如初,月光如流水般在稀疏的叶子间落寞流淌。我独自一人走了一路,好无助。望着河畔对岸喧闹舞蹈的人群,灯火璀璨,欢乐不断。原本那个爱热闹的我如今也变得没有活力。迷失在黑夜,看不清尽头。孤单的走着,看着眼前这缓缓流淌的溪水,我停下了脚步,蹲下身来,倾听流水的声音。叮咚…叮咚…原来孤单的不止我一个,还有你,流水。

流水,现在的我只有向你倾诉。搬到这个城市两年来,在这个新家,我没有一个朋友,周围的邻居有些都没有见过。碰了面,也如陌生人一般,匆匆走过,没有言语,没有问候,只剩冷漠。仿佛每个人的目光里都写满了傲慢与不屑。再也找不到家乡人的那种纯朴与热情。原来小时候一直手托香腮,痴痴向往的那个城市生活,向往的那个舒适的家,那个繁华的都市却变成了这一张张冷漠的面孔,这一句句无声的语言,这一家家紧闭的防盗门。再也看不到老家的那一张张纯朴熟悉的脸,听不到那一句句热情而贴心的问候,找不到那一家家闲谈家常的.亲切与温暖。只剩下这小小的门缝,这冷漠的“猫眼儿”。难道就只能这样吗?

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昨天的欢乐,不知曾有多少伙伴围绕一团,笑声响在耳畔。只剩下今天的孤单漫上心田。

流水,你听到了吗?现在的我仿佛变了一个人,往日那个家喻户晓,无忧无虑的“孩子王”不见了,只剩下如今这个忧郁孤独的我。

穿越流水的时间,一切变得遥远,在起落之间,身影在风中沉淀,想起往日那些美好的瞬间……

记得那次回老家,当我再次踏上故乡的这方热土,聆听家乡的欢声笑语时,我心潮澎湃。家乡的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温馨的气息。那种感觉好温暖。不知不觉间,一种咸咸的东西从眼眶流出,流过面颊,流入心田。但那绝不是泪,而是幸福的滋味。

心怀着这份幸福,我回到了家。轻轻地推开门,感觉如此熟悉。娇娇听到我来,大老远朝我飞奔过来,紧紧地贴在我身边,在我身上一直蹭呀蹭的,还时不时的朝我作揖,用它那柔软的小舌头舔舔我,最后还是温顺的趴在我身边。两耳向后,等着我去抚摸它。看着它那渴望而委屈的眼神,我不觉潸然泪下。想想养它这整整六年来,第一次与它分开。它是我最心爱的狗狗。每天早晨它总会陪我一起跑步,有它在身边,我就不会孤单。它总会在我伤心的时候默默陪在我身边,依偎在我的怀里,舔舔我的胳膊,告诉我不哭,让我慢慢坚强……

前院的洋洋听说我回来,召集了好多小朋友来到我家。“小姑,你终于回来了,你不在我们都可想你了!”“是呀,姐姐,我每天都盼着你回来,想听你讲童话,和你一起数天上的星星……”这种感觉虽然离我好远好远,但仿佛就在眼前……

好想回家,但我却不知如何去表达我心中浓浓的牵挂。好想回家,那里有我最美的梦呀!那里有我最美的童话!温暖的家,浓浓的牵挂,也许只有在被无情的大海冷冷拍下,才会懂得珍惜你——我的家。离开你以后,我慢慢习惯了一个人。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思念的重量,只有紧握手中这些美好的回忆,我才不会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

昨天路上的那些欢乐与自由,被萧瑟的风渐渐吹散。没有同伴,没有人可以听我倾诉我的孤单。

原来童话里不仅只有白雪公主,还有被人遗弃的丑小鸭。我还是不要童话,继续做我的丑小鸭。不去奢望,不再虚妄,没有失望,才不会绝望。

忍住不哭,我要忍住不哭,望向天空,不让眼泪流出,等待那日出把今日的孤独带走,把我带回昨日的幸福。虽然也曾伤心流泪,虽然也曾黯然心碎,但只要想起一直快乐的路,想起家乡的故土,我就不会孤独。

篇6:初中优秀作文:路在何方

带着疑问,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我来到了一条萧条的街上,隐隐约约仿佛有人在轻轻地敲着我,我慢慢转身过去,一位穿着长衫的人站在我面前。“这不是孔乙己吗?”我不禁叫出来,他点了点头。我好奇地追问道:“你不是已经。”孔乙己叹了口气,略带忧伤地说:“我是死了,被那些冷漠麻木的人给遗弃的。这也怪我没有走好自己的路,不过幸好周公收留了我,不至于让我像孤魂野鬼一样。”孔乙己叙述完了自己的遭遇后,便问起我。我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说:“其实我在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孔乙己好奇地问我。“我的路在何方?”我脱口而出。

“路?”孔乙己的眼神又暗了许多,“我的路?可惜我没有自己的路啊!在八股取仕的考场上我名落孙山,在那个社会,我没有自己的路,又因为我穿长衫,在那些短衣帮们也与我格格不入,我哪有自己的路啊?”

听了孔乙己伤感的叹息后,我不禁想起如今的社会,我的路是多么广阔。我的思绪如泉涌般喷射出来,我一边拍拍孔乙己的肩膀安慰他,一边向他讲述这我的光明大道。“学校是我的路,在学校里我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我既有机会站在演讲台前公开地进选大队委员,又可以在考场上奋力拼搏理想的名次。我的路是多么的广阔。我可以在广阔的路中不断地追求和拼搏获得成功和喜悦。”

孔乙己听了我的肺腑之言后,羡慕地望着我说:“这下你的疑问应该解决了吧!路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走。”

孔乙己摇摇头走了,我的梦也醒了,不禁感慨万千。确实,孔乙己的话很有道理。路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走。

篇7:屈原你在何方初中作文

屈原你在何方初中作文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光。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平——,楚怀王左徒,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能干,你是多么的擅长言辞,你又是多么的明于治乱。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嫉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灵魂。你赋<<离骚>>,还记得那雄言豪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女疾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你正道直行,你竭忠尽智,但你终日被谤,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恨呢?理智是冰冷的慰藉。

你最终选择了与泊罗江存亡。这一天你出现在了泊罗江口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就连渔夫都看出你心中的不悦。当他诧异地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那些不快: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你宁愿赴常流而葬乎江中鱼腹,也不愿一皓皓之白,而蒙世与天下。这就是你,大地坚挺的自豪的脊梁。你,在这一年的这一天,纵身一跃,一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了对楚王的憎,以高尚的情操表达了对楚国的爱。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能匆匆地走?你实现了你心中的那个伟大的梦想,即使你成为鱼的佳肴,你也要与楚国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沉沦的光明中,妁妁生辉的只有这泊罗江中一颗不屈的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篇8:远方在何方初中作文

关键词:中考作文,浙江省中考,作文题型,农村教学

中考作文题就像一面生活的镜子, 忠实地呈现出当下写作教学理念。中考作文题也是创作的平台, 引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激情。但学生害怕作文, 不想写作文的现实也不得不让我们正视。这种现状让人不由揪心:我们的作文怎么就那么可怕呢?向前走, 怎样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 对近五年来浙江省各地区中考作文题予以全景观察, 并结合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 探索思考农村作文教学的出路。

一、近五年浙江省各地区作文题全景观察

(一) 命题形式:标题作文命题 (含全命题和半命题) “春色满园”

近年来, 中考标题式作文凭借它“适度限制”“便于评价操作”的优势, 经过前两年的“完美转身”和“华丽来袭”后, 2014年稳当中考作文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并继续“引领风骚”。调查显示, 作文命制者更注重统一评分细则, 更重视提高思维含金量, 努力排除由于命题过于开放而带来的评分标准难把握等因素, 减少由于命题过多而出现评卷标准不够统一的现象。当这样的作文命题理念成为主流, 我们可以预见, 标题作文命题形式肯定会继续“领跑”今后几年的中考。

(二) 命题内容:

“关注生活实践”“展现真我个性”“引领价值向上”成为考生的“心灵鸡汤”

中考作文明确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可以记叙说明, 编写故事, 也可以发表议论, 抒发感情”, “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写出真情实感”, 于是命题中“我”“自己”“自我”“家”等字样备受青睐。

命题导向以引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为主, 引导考生从情感世界中溢出快乐以及励志、向善、唯美的题目, 可圈可点。如2010年宁波《一个微笑》、湖州《温暖, 就这么简单》, 2012年衢州《被爱的感觉》、杭州《一份满意的答案》, 2013年杭州《懂得分享》、嘉兴《歌声嘹亮》, 2014年绍兴《我也是一束阳光》等。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和关注当代学生真实经历以及心理素质并重的命题格局, 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对当今教学提出的要求, 将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亮点。

命题内容引导学生从“平常叙事”到“审美感知”。如2012年温州中考题为《向前走》, 命题意图绝不是让考生写自己实实在在地从牙牙学语到长大的向前走, 而应该从这样的“平常叙事”转向引导考生反观生活经历, 展现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向前成长, 进行“审美体验”。近年来, 命题里这样的审美情趣渐浓。

(三) 评价标准:从“文字唯美”到“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近年中考作文评价有所变化, 进一步强调“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各地中考命题者纷纷向“假大空”的美文亮剑, 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 语言与价值的和谐凸显。如2014年绍兴中考作文《我也是一束阳光》, 这个命题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也注重了正能量的宣扬。人间处处温情在, 社会处处有阳光, 它反映了社会的温暖和谐。而“我”也参与了其中, 享受阳光的同时奉献阳光。引用到文中, 结合现实, 就是旨在倡导学生要有爱心, 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能献出爱心, 有自信, 乐于助人。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学生作文的现状, 我采用了个别谈话、问卷等方式对他们的写作态度、目的、素材和作文的评改等方面进行调查, 汇总情况如下。

可见, 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不容乐观, 作文成了一种思想负担。

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建议

观察与分析浙江省近五年的中考作文, 笔者认为, 命题作文既有利于学生随心发挥, 又有利于学校甄别与选拔。就命题方向而言, 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的体验感悟, 将成为中考作文的重中之重。挖掘学生内部心灵感悟, 并诉诸外部语言将成为新的写作向标。

透过历年中考作文, 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行进的方向。分析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看到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 只要对症下药, 相信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 开展命题作文为主、兼顾其他题型的训练

近五年中考命题作文成为主流, 但其他题型不可忽视。2013年, 材料等其他题型也有涉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 很多省市都考材料作文, 占了作文命题总数的一半。根据以往经验, 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与趋势的新变化不久就会渗透影响到中考作文中, 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平时必须把材料作文训练放到重要地位。2012年绍兴中考材料作文堪称亮点。它为考生提供一则关于“自然界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季节”的材料, 用“为什么非要赶在春天里开放呢?只有找准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 就会开放得务必绚丽”这一句揭示主旨。考生普遍反映所供材料开放性强, 联想面广, 只要抓住“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等立意, 应该不难。

(二) 辨微去异, 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实战能力

如面对2010年义乌中考作文《我不只是一个角色》, 2012年台州《我会记得》、湖州《你最珍贵》, 2013年台州《这就够了》或《这还不够》、温州《原来我没懂》, 我们都会发现题目里暗含陷阱。做一个题目比较题:《我不是一个角色》《我记得》《你珍贵》《这够了》《这不够》《我没懂》, 多一个字少一个字, 文章所表达的材料、重点均有差距。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精准审题的实战能力很重要。其中, “增减字词”“逐字扫描”“比较区别”“抓住题眼”是常用的方法。命题里的那些“也”“最”“还”“竟然”“其实”“更加”“原来”“又”“就在”等关键词和其他暗藏“陷阱”的词语, 会造成创作立意的偏差。我们今后应多进行一些“有无比较”的训练, 以提升学生“辨微去异”的能力。

近几年比喻象征类的“虚”命题也很多, 要求考生具备“虚”中见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的能力。如2012年温州《向前走》、杭州《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1年绍兴《微笑着, 去唱生活的歌谣》等, 找出“虚”词是关键。

(三) 引导学生写熟悉的生活素材, 抒写真情体验

纵观近五年中考作文命题内容, “关注自身成长”“展现真实自我”成为考生的自然诉求。生活处处是资源,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他们只是不知自己拥有一座“天然金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点, 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作文资源能深入挖掘。教学中, 我们要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引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物、曾经到达的地方, 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 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 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 将“考试需要”与“生命需要”统一。

农家田园其实是个五彩缤纷的新天地。而且, 农村学生从小“亲密”接触大自然, 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情结感怀, 可使这些田园生活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可惜, 我们的学生漠视了这一切的存在。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笔宝贵的资源, 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四)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评改应注重实效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 学生创作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在平时训练命题设计上, 我们要尽可能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近。在要求上, 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写作的“硬性”束缚, 鼓励自由多元表达, 倡导学生抒写自己的心灵感悟。在实际的操作中, 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语言表达中, 鼓励学生敢于写出自己的思考, 有自己的观察, 有自己的想象, 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更为重要的一点, 教师评改要注重实效, 要拓宽学生作文的反馈渠道, 让学生真正有所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认真对待, 不懈努力, 扎实教学, 农村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因为, 作文教学之路就在我们脚下。

参考文献

[1]学习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写作.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

篇9: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为学生的知识情感储备提供源头活水

对于生活,也许有人认为太平凡、太琐碎,见到的都是平凡的人、琐碎的事;听到的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所做的都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琐事,没有什么“爆炸性”的新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平凡的人、琐碎的事,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要认为事细事小就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经典美文。语文教育家于漪不是捕捉住了童年学习生活琐事,而写成《往事依依》这样的感人之作吗?普里什文不是感触到了森林里小溪的精神,而写出了《林中小溪》这样的典雅美文吗?这些佳作的题材都来自于平凡的生活。

明确了“要观察”还远远不够,还要知道怎样去观察。要知道怎样去观察,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行、体情、会意。

所谓察言,就是要学会聆听周边所有声响。自然的,非自然的;通俗的,高雅的;正面的,反面的……也正是由于学会了聆听,才能涵养性情,旷达胸怀,感受到智慧的灵光和启迪,让思维变得流转自若、鲜活水灵。鲁彦因为学会了聆听,才写出了《听潮》;谢大光因为学会了聆听,才写出了《鼎湖山听泉》。所谓观行,就是要学会留心身边所有风吹草动,让全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的脉搏,感知春夏秋冬的流转。所谓体情,指的是在察“言”观“行”的同时,要力争进入对象的内部,了解其内在情感的运行轨迹。所谓会意,指的是在察“言”观“行”体“情”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情感物化在“言”与“行”上,使对象内化,变为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对此要多引导。著名作家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连续不断地去观察一位拉车老人的事例,值得我们思考。

二、加强阅读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储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从理论上讲,阅读是个涵盖极广、枝蔓极复杂的话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必然地需要解决几个矛盾:课内与课外阅读、现行考试与大阅读、集体阅读与个体自由阅读之间的关系等。同时也要思考本身的阅读问题。譬如:为什么要阅读?应该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这不仅有利于阅读行为的实施,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阅读生活,为写作积累相应的知识情感。

如果我们把阅读纳入人的生命历程来考察,就不难发现阅读是人生命的一种实践形式。从内在机制上看,阅读是主客双方互动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悠久灿烂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主体在接受人类文化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加工和创造,进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人类文化正是在这种阅读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个体的人也正是借助这种阅读实践得以成长。令人人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这种有生命的阅读,从阅读中学会写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作为中学生,为了内在的知识储备而阅读,在阅读的材料选择方面要有取舍,要掌握一定的分寸。在更多的时候应由教师给出一定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类话题广泛地阅读,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背诵,让其融入自己的血液。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围绕一些话题,选取一些经典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能背诵。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默写。也许有人说,这是在搞应试作文教学,不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觉得这样的忧虑是多余的。从初中生内在知识情感储备的现状来看,不少学生连一则完整的作文素材也无法准确背出,写起作文来,自然只能瞎胡编乱造,空洞无物。与其让他们胡编乱造、泛泛而谈,不如让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如果每个月都能让学生背五则经典素材、两篇美文,三年下来,学生积累的素材、美文就相当可观了。当然,在让学生记住的同时,作为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经常去用这些素材。这就涉及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阅读写作指导了。

林语堂先生说:“所谓阅读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教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趣挤出,使之变得干燥乏味。”近几年的所谓阅读更是如此:阅读欣赏要么就是当堂训练,要么就是课后做题;要么就是预定的程序解剖与构架,要么就是多媒体的狂轰滥炸,还有的甚至将阅读变得“快餐式”的“压缩饼干”进行填充。把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美感扫地出门;把知识的积累、素质的提升、人生的完善拒之门外;把启迪心智、融注精神、认识世界等读书的本意全都扫荡殆尽。说直接一点,长期以来,中学阅读教学的目标过于狭隘,阅读教学一直定位在所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上。

阅读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类先进的文化,启迪心智、融注精神,从而实现学生的文化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在质上的提升,让阅读中的知识情感自觉地诱发写作动机,促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正是由于阅读的错误定位,几乎使中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阅读。所谓的基本阅读能力,对阅读并不十分重要。事实上,由应试派生出来的烦琐的规范与要求,在学生参加完考试以后,便荡然无存。

三、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巩固已有的知识情感储备

在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知识情感储备后,应该有计划、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写作实践。但这种指导与以前的指导应有区别。《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其中又特别强调“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不宜一味搞作文技法技巧的系统讲解,而应注重让学生“巧嫁接,多实践”,在模仿与实践中感悟写作,得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所谓“巧嫁接,多实践”,就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情感储备的催化下,产生写作欲望;在写作欲望的指引下,进行“取材一立意一构思一起草一加工”的过程。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挖空心思、东拼西凑,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现象自然会大大减少,从而变为一种自我愉悦的体情行为。杜甫的“诗史”是唐朝由盛入衰的动荡现实在他心中激起的痛苦的浪花;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他“半世纪亲见亲闻”的封建社会在他心中引发波澜的自然流淌;鲁迅的《阿Q正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吃人”社会在他心中留下的伤痕……统观这些大师,他们都是在自己不得不写的基础上才写的。即在已有的知识情感储备的催化下产生的一种自然行为,而非他人强求。

篇10:我的故乡在远方初中作文

浓浓乡愁,荡漾在字里行间,晕成青涩而灵动的光圈,美得沉郁而绚烂。

时常忆起,外公抱着我,一遍又一遍地述说着:“孩子啊,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叫做安福。为什么叫安福呢?那是因为日本鬼子扫荡的时候,差两里路就到这儿了,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吉利的名字。安福呐,就是我们的故乡!故乡呢,有条河,叫泸水河;还有座山,叫蒙岗岭……”

又至秋天,这引起无限忧愁与伤感的季节,我的心正如这淡漠的秋,暗淌着萧索苍凉。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有我从未见过的川流不息的车流,有我从未感受过的寒气彻骨的秋风,有我从未体验过的接踵而来的迷茫。我的故乡,變了么?故乡的山水,还是那样的美么?

两年了!两年前的秋天,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生活了的故乡。别了故乡的漫天星河,来到了这样一个灯光亮过星光的大都市。我钻进风干的记忆中,疯寻着秋瑟中的那一丝温存……

小时候,我经常和伙伴们在河边的草地上大喊大叫,疯跑着,柔和的阳光轻轻地洒下,笼在我们粉嘟嘟的小脸上,又随着我们的节奏跳动着。跑累了,我们坐在岸边的青草地上,脱掉鞋子,小脚丫伸进河里,轻轻地摇晃,看着平静的河面被我们荡起小小的水波纹。这些小小的波纹排成队向我们跑来,我伸出手准备迎接它们,眼看要跑到我的脚下,却又被小筏挽留,只在我们面前绽开朵朵小浪花,转身走了。我失望地嘟着小嘴。接着前面又跑过来整齐的一排。我惊奇地发现,这次的波纹换了装,是太阳给它们披上了金衣。不禁抬头看太阳,却又发现了一团团棉花糖似的云朵。我欢快地叫道:“快看呐!你们快看!是棉花糖!”我们欢笑,指着云朵:“这是我的`!那才是你的!”“不对,这是我的!”我们都认了自己的云,并将童年所有的美好和愿望,告诉了云朵……

小脚丫们荡漾的地方,叫做泸水河。

如今所处的都市,车水马龙,喧闹嘈杂;学校中的激烈竞争,逼迫着我,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想告诉天上的星星,可是苦于它们无奈的隐藏;我想告诉江水,可是苦于它冷冽的拒绝。我只能望着远方,茫然中,眼前浮现那一抹绿……

我漫步于山径之中,伴着牛毛细雨。细雨飘飘,像淡的雾,像薄的烟,把那一片鲜明的绿染得朦朦胧胧,细雨融化了山中满目的绿,把雨幕都染绿了,萦绕着,蔓延着,一片空灵!一片透彻的清新!故乡的山,就像是一缸发酵的酒糟,而这场雨,就是打开缸子的手。到处都弥漫着故乡的气息!我大口大口地吸吮着这乳汁般的空气,我拼命地吸,也伴随着大口大口的呼气,我企图吸尽这清新,却又怎么都吸不光。所有的烦恼,随着这呼吸吐纳,被释放,又被净化。我沐浴着细雨,缓缓地走在石阶上。这石阶,经过雨的这番洗礼,也變得格外分明,脚踏在上面,发出阵阵清脆的声音。树,只是静静地站立在山里的每一个角落,聆听着雨的顽皮,虫的密语,我的脚步,我的释放。这静谧,这祥和,让我痴,让我迷,让我醉,让我后退两步又前进三步。这山,只是静静地躺着,包容着一切……

洗礼心灵的归宿,叫做蒙岗岭。

我在山里大喊:“我要走了!”山里飘荡着我的回声,回声,似乎化成席慕容的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惆怅的模糊

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诗一落,那回音似乎變成了“我会回来的!”

天边的绿色渐渐消散了,仍然是一幢幢高楼大厦,秋风仍旧暗淌着萧索苍凉,只是那诗,催浓了我的思念,催疾了我的归心,催出了我的思乡泪。又抬头看看天,拭去眼角的泪水,刹那间,我看到了漫天的星光、那河、那山!……那回声,从遥远的故乡飘来,飘进我的心中,就这样回荡着……

我离故乡,很远、很远……

上一篇:调查知情同意书下一篇:关于横切厂房增设卷帘门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