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2024-07-14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共8篇)

篇1: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策略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唐田中学赵书高

[关键词]历史课改;概念教学;学科渗透与整合;科技创新;名人名言

[摘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等;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关系,运用数学覆盖原理,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等;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作者手记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身实践者,并由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我深深感谢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在新课改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几番艰辛,几番欣慰。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中的收获与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与商榷。

一、此情犹思: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仍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概念仍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淡化了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略讲甚至不去推究历史概念,相反,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从内涵、外延、方式等多个角度去丰富完善和把握它,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因为概念毕竟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细胞。

加强概念内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以“禅让”为例,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在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中,“禅让”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禅让”这一概念,新教材上只是运用例举法介绍的,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读,学生仅能得到粗浅认识,为了丰富其内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加以补充说明:禅让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等。这样学生就会准确地把握“禅让”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也能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本质认识。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教材中对“新文化运动”大致是这样表述的: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为代表,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从课本中,学生仅仅能获得表层认识。这时,教师应在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诸如此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出了思想准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历史中的“文艺复兴”,实质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进一

步说,就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而开创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上述具有同类性质的概念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对比研究,才会从中引出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东西来。

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也是学生准确清晰地把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些历史考卷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像“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分学生常混为一谈,看成同一概念,其实差异很大。平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强调:“西安事变”指的是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一史实;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指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常说,切”,这种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中学各门学科基础知识,虽不能说精通,但必须至少做到略通。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内容,发挥各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优势。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建立数学函数关系式,年代计算“别有洞天”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通用公元纪年。所谓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这一年以前称作公元前多少年,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时间计算,我国政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确立公元纪年。按照这种纪年方法,西汉(前202—9

结束了民国纪年。我翻阅过不少地区的历史试卷,涉及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在实际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模糊现象,如当我提出:

公元哪一年”时,不少学生哑然失声。针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究。那么“民国纪年”是怎么定义的呢?历史教科书指出:

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年就是民国2年,1914年就是民国

束。为了准确迅速地反映这种换算关系,我创造了这样一个函数关系式:

其中T表示民国纪年,t表示公元纪年,它们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8。如当t=1912时,T=1为民国元年;当

一简洁的函数式在反映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关系中是何等的准确迅速?!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数学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严正地指出:

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地发展了。

运用数学覆盖原理,答案“托盘而出”

“罗马帝国的初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而与罗马帝国并存的东方大帝国却是东汉。这个问题刚提出时,学生感到愕然,迟迟不得其奥妙。这时,我拨动思维之琴弦,将罗马帝国、西汉、东汉的存在时间进行对比。罗马帝国:前

年—9年;东汉:25年—220年。如果将它们存在的时间反映到历史数轴上,运用数学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观点,即覆盖原理,问题的答案便显而易见了。罗马帝国与西汉并存了36年,与东汉并存了195

次领略到数学的力量。

马克思指出:“外国语是一种人生斗争的武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外国语在历史教材中的应用也日渐凸现出来。年代计算,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用到。1912年就是民国元年,即民国3年„„1949年就是民国t=1949”历史学科教学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在讲世界史时,经常进行中外对比。如”极言外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细节决定一 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1年,191338年。至此,民国纪年结T=(t+1)-1912,1912≤t≤1949;1≤TT=38为民国38年。你看,这“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成 ”27年—476年;西汉:前202现在举例说明,年)是惟一跨越公元前后的王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12”由此看出,时,年。当问题分析到此处时,学生便豁然开朗!我们再一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过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为了反映工人失业人口多,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以及就业难度大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课文中插上一幅“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广告牌,内容是一段英文:“I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由于部分学生外语水平不是很高,面对这一广告牌不得其解。为了增加教学生机,体现教学的主动性,我根据已有英语知识积累,借助《英汉大辞典》,将其流利地翻译为:“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3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学生乍一听,惊呆了:我们的历史老师真棒!接下来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攻玉”,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的准确翻译,既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师自身的魅力,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历史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日益密切。又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与语文有关;历史中关于台湾问题可与时事政治相联系;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事例可举。

三、科海泛舟: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历史课是一门知识小百科,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无所不包。如果能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必将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例如,我国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不仅如此,祖冲之还撰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在这段史料教学中,要着意分析其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从现在做起,树雄心立壮志,做一个“小小科技发明家”

本领报效国家。又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顽强地坚持对医药学执著的爱,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亲自进行药物学性能试验。在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的基础上,历经个春秋,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有这样一种观点,便是这样典型的代表。李时珍的成长成才,当代青少年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就会不断走向成才之路。在成才的道路上,不论出身高贵或低微,只要雄怀远大志向,执著追求,也定会有所探索,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如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时是

时,分别是22岁和28

起源》;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

居里夫人发现钍、钋、镭三元素的放射性时是

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才

大志向,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创造而取得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四、走近名人: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俗话说,“学史使人明智”,长大之后做一名大科学家。爱科技,爱祖国,将来以实际29岁,发明电灯时是37岁;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大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远,名人名言将从诸多方面给我们后人以启迪。如伟大的爱“他山之石,可以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与地理学科相关。“自古英才多磨难”。不错,李时珍“逆境成才”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是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才2729岁;26,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教师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但落榜不落志,也再一次验证了定律。我认为,岁;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时是

国诗人屈原《离骚》中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成现代汉语便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诗句既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处境,也反映伟大诗人屈原挚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思;南宋抗元大臣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浩瀚的海面,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反映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怀;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是激励后人在各种环境下成才的警言佳句;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历代英杰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我荡漾在中华民族浩瀚的精神海洋里,流连忘返,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之博大。揭示世代更替和历史发展规律一类的名言,更应纳入我们教学的重点。如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舌战群雄,竭力发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呐喊。是的,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又如《吕氏春秋·察今》中云“时变法亦变”,意思是说,时代变了,法律或法令制度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的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学习历史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揭示和把握历史规律,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教科书中的名人名言,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不少历史教师淡化了对历史名人名言的教育与运用,结果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很是令人遗憾。我认为,我们要深刻挖掘名人名言资源并充分利用,不能因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而动摇。虽然这似乎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回归历史教育之本位。学史贵于用,俗话说,“以古为镜,可鉴知往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飞翔。因此,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考卷中的“选择、填空和解答”了,我们确实需要获得历史学科中内在性的东西,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灵魂。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大概不是最会考试的人吧!

我们欣幸处在新课改这一伟大的教育变革时代,新课改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我想,只要我们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潜心研究,必将会涌现出更多更新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那么就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吧!

篇2: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新民市公主屯学校张秀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要素。历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兴趣教法 学法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且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要了。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事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因此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备足功课,在多环节上进行兴趣搭台,让学生充分地进行

自我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境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设置疑问、民谣、音乐、故事、绘画、歌曲等多种情境实施。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演员叫张国立,同学们知道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我接着又问:他有个儿子也是演员叫张默,最近被抓了,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吸毒。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又说:鸦片也是毒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鸦片有关的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这样通过“演员”这一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我是农村教师,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在设计导言上我往往用和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和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比如说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农家小院里都是玉米的场景。结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给玉米脱粒所用的工具的变化,直观的说明从人工到人力机器再到全自动机器的飞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机器生产比人工先进和优越。接着我又说:在历史上的18世纪的60年代,首先在英国出现了发明机器、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一场变革。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工业革命》。这样,很自然的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1、用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感性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途径,能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

形象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古代《古代罗马》时,我插入一段有关罗马城的神话故事--狼孩,再过渡到教材内容,学生就会兴趣陡增;讲述“商鞅变法”时,引入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来揭示商鞅变法的决心;讲述“诸侯争霸”时,引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我不但自己讲故事,还让学生讲。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为学生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像“草船借箭”了、“三借东风”了等等故事都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维。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扮演历史角色体会情境

适当创设仿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比如在讲“官渡之战”时,我就请几位同学进行如下的“角色扮演”:两位同学扮演向袁绍进谏的大臣,一位学生扮演袁绍。通过观看表演,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敌当前袁绍终日饮酒作乐,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再让一位学生扮演曹操,一位学生扮演许攸。通过观看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曹操和袁绍形成对比,最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得出结论:骄兵必败。利用“角色扮演”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

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我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

4、教师本身就是“演员”

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用形神兼备的教态去打动学生,构建诗意的氛围。如讲解唐朝诗歌时,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吟诵李白、杜甫的诗。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诗歌意境的不同,得出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性。如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在要求学生回忆电影《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也用湖南腔模仿毛泽东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抑扬顿挫,形神兼备,极富感染力。

5、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教学中,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对症下药,以求得最佳效果。如我在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被分成三个小组:宪章运动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巴黎公社组。我要求同学用三分钟时间分别阅读课文中三部分的内容,然后思考各部分都讲述了哪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我提醒他们看书要做到“三动”: 动眼、动手、动脑。接着我提问:“英国宪章运动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宪章运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对宪章运动的评价和失败的原因。”、“宪章运动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我又说:“大家的回答基本上概括出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归纳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了宪章运动的起因、时间、特点、中心内容、性质、结果。进而导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的时间长,但最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将教师唱独角戏、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是导演、主持人,学生是主角的模式。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学生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由主导转换为引导,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人多,事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国家、背景、时间、人物、简单经过、影响”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地说,这样我们对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地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变得有效。

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现实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就是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情景链接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解决自身生活的困扰,从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一个简单而有智慧的高效课堂。

篇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一、在情景创设中让学生学会构建新知

一般来说, 一节优秀的高中历史课, 情景导入是十分重要的。恰当的导入, 可以使主题更加明确, 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每堂新授课, 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的, 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背景知识, 那么作为教师, 就应该充分利用好他们已有的这些背景知识来进行教学, 在已有的认知感上适当设置情景可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诱惑力, 这样便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节中, 可以这样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导入:“同学们, 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三次大的历史转变, 你们知道是哪三次吗?”待学生回答后, 教师加以完善。三次大的历史转变, 伴随着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是哪三个人?过几天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了, 为了搞好这次庆典活动, 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这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关于庆祝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图片新闻, 南京和武汉市政府将为筹备这次庆典投资100亿元, 为什么要花费巨资来筹备这次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一部反映近代中国历史沧桑的历史巨片“辛亥革命”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百年历史, 弹指一挥间, 我们为什么还对100年前的这场革命念念不忘呢?通过这样设问让学生感知辛亥革命的重要性, 激发兴趣, 以便下一步教学。有人说, 辛亥革命是一场偶然事件, 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学生会回答不同意, 既然不同意, 那辛亥革命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呢?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又如在“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中, 可以先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征, 把时事热点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使学生一开始便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采用启发式一步步导入新课, 教师不妨设置如下问题:“2008年中国有一场什么盛事?”“奥运会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当运动员在比赛状态时, 都有一种什么美?”“古希腊人为什么会追求这样一种力量美?请结合上一节我们所讲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参加这样的一些公共活动, 是不是全希腊人都有这个资格?”然后教师总结叙述:“只有少数的希腊公民才有这样的权利, 当然他们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正是希腊公民被赋予了这些权利与义务, 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个人的价值, 也体现了公民的极端重视, 所以希腊才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民主政治。而雅典城邦正是希腊城邦的典型。”用这种方法既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中又解决了问题。

二、在角色转变中使学生领会如何探究新知

在新课程理念下, 角色互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一堂课中, 教师与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体。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导演角色必须增强, 真正起到“服务课堂”“参与课堂”“引导课堂”“点拨课堂”的作用。下面就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布置让学生预习, 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分组搜集有关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材料。当讲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 便趁机导入一句:“1912年4月,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有人针对这一点, 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也有人说,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具有里程碑意义, 因此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下面, 同学们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讨论, 讨论时间为5 min, 讨论结束后, 各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阐述”。问题提出来以后, 学生分组讨论, 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他们利用自己预先搜集到的资料, 充分论证, 各抒己见, 共同探讨, 不一会儿就有了结果, 然后他们将自己探究到的结果展示出来。当听到课堂上的阵阵掌声时, 他们一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正是在这样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之下,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断地变化, 教师由“演员”变成了“导演”, 学生则由“观众”变成了“演员”。学生的主体性有了较大体现, 不但在探究中学会了构建知识, 而且培养了大胆质疑的精神。如果能够长期地实施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定会更加接近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参与,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 历史新课程改革也很难取得成功,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也无从体现。因此, 能否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除了要创设好情景外, 也要在课堂中不断更换角色, 通过角色的变换, 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而不是教师给予新知, 真正体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三、在课堂教学中适度融合自主合作探究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在课堂教学“授之于以鱼”, 还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会学习的乐趣, 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该出手时就出手, 该放手时就放手, 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 在合作中完成知识学习, 在探究中完善知识学习。

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 可以如下设计:有关课文一般性的知识点, 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师重点是点拨, 然后稍加梳理, 强调哪些是值得注意的。如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由学生来介绍他们的斗争情况, 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 学生应该没有问题。让学生来做教师归纳可能会别有一种效果, 至少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接着开展课堂探究, 充分利用新课程的理念, 不断创设出一些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讨。如可探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为什么同一时期却出现了两个革命纲领?这两个纲领是不是一样的?可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个角度入手进行比较, 也可以探究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这一问可通过一组图片提醒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探究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讨论, 不能流于形式。对于探究的成果, 可以设立很多种奖项, 如可以设立“最有自信奖”“最佳合作奖”等, 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信去进行日后的探究,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必要的时候还可开展课后研究,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也可结合时事进行探究, 让学生觉得有成就感, 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

篇4: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做好自身的授课工作之外,更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等方面内容的研究,这些做法固然对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优劣与否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需要教师制定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策略,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很多老师在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及如何实施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已初显成效。

一、历史教学策略的内涵

历史教学策略,是指历史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思想,从实现教学目标、配合学生需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等方面内容着手,营造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并从教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严密设计与改进的教学计划与方案。

二、历史教学策略的实施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基准,引导学生勇于探究、善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要明确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传输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让其学会能够创新学习。

1.历史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理念,比较突出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形式和方式,进行主动的探究性、创新性学习。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科的内容和属性决定了需要学生养成探究和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历史探究教学便是顺应这一要求,被老师广泛采取和应用的。历史探究教学的本质是研究性教学,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提前设置一系列具有关键性、引导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阅读课本与其他参考资料等学习实践活动,发现可用内容并进行提炼与总结,在学习实践中查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

下面以“鸦片战争”为内容进行问题探究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步,教师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前需要设置利于导入新课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使其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鸦片战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2)发动鸦片战争发动者是哪个国家?(3)它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4)鸦片战争最终的胜利者是哪个国家?(5)你对鸦片战争怎么评价?(6)你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如何?我们需要汲取哪些经验教训以供借鉴?

第二步,自主阅读教材。在提出以上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其他相关资料,边阅读边思考,发现有价值的段落和内容,并进行提炼和总结,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自主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第三步,课堂讨论。当学生阅读教材与相关资料对教师所提出的以上问题具有了初步了解与想法之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互相阐述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才能激发思维的碰撞,得出或新颖、或独特的结论,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学生更加深入,对一些基础知识内容才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第四步,教师总结与阐述。针对学生自主阅读与发言中所暴露的难点,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观出发,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结合对鸦片战争的评价与讨论,阐明鸦片战争的属性,总结和归纳中国应该学习和汲取的经验教训。

经过问题的思考、自主学习与讨论、教师的总结,最终达到学生深刻理解本章节内容,构建完善、丰富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与认识能力的目的。

2.历史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因为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迫进行学习。只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能够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主动和深入的学习,便是达到了自主教学策略的初步设想。

教师在制定自主教学策略时,首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内容,即选择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容易看进去、能够产生探究兴趣的内容。

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一种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计划与组织体系,将学生划分为较小板块的学习小组,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继而确立各自的责任,最终通过互相协作达成学习目的。

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做好基礎的铺垫工作与思想工作,让学生自由结组,引导他们融洽相处、密切配合。在心理上,放下心理负担,能够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表达与学习机会;在学习形式上,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与实践,采取多种学习形式与方法进行学习实践;而在学习气氛的营造上,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不怕困难,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三、实施历史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1.注重学科特点,不生搬硬套

中学教师在实施历史教学策略时,首先,要注意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属性,将历史教学史观、历史教学方法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避免出现教学理论的生搬硬套或者他人教学方法的机械堆积。其次,要考虑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目标、对象及情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注意教学策略的差异性、完整性、灵活性,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要明确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是中学教学的灵魂,对于教师制定教学策略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要改变就有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制定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策略,从思想理念到行动方面高度统一,才能取得新课程理念教改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李魏巍.浅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人民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3(21).

[2]邹神清.浅析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2).

篇5: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覃塘三中

提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策略、评价分析,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念数学教学策略评价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

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

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上《一百万有多大?》时,首先问学生:“某企业五芳斋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

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第千克活蟹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于全部售出,售价都有是每千克20元。(1)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总额为Q元,请写出Q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收购成本-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在道条件开放题给出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案),并寻求最佳方法(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努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手段多标准化,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新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树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教师只有让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让学生的特长更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教育的成功。

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概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也有艺术家,还有运动员,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

一、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

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2、明确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

3、实施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

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过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也即我们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教师独裁式评价为师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式评价。

篇6: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重庆29中李珏

作为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要迎难而上,要反思和重构,以新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角色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新课程。当历史新课程标准带着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的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教学意识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的本质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关系到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现代历史教学所蕴涵的探究性、思辨性、主动性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个性的发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地、积极地探究历史。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创造性地学习历史的方法,去积极主动地探求历史知识,并善于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理解历史、体会历史、借鉴历史价值的能力,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历史教师还要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创造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历史教师还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之外,还要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及良好的合作精神。

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促使历史教师要确立新课程意识,即考虑我们历史教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历史教育应承担怎样的职责和使命?而这些意识的确立首先赖于历史教师对课程改革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教师是课程的构建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它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1

也不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

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课程。同时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挂图、电脑这些课程载体相比,教师最易于和学

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

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

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当然,历史课程

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总和,“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

性质,使其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如果能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丰富的历史

学习资源(课堂讨论、绘制图表、故事会、辩论会、参观调查、访问

等),对历史教学是大有帮助的,历史教师要发挥自己智慧和创造,主动承担起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角色。因此,历史教师不但是历

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和实施者,本身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历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历史教师的素质就是指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具

备的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职

业使命,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

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为的思想根

源,是教师素质的灵魂,为师之道,重在师德。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

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

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现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提高教师的师德。首先,历史教师应

该有敬业和奉献精神,正确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

会自主、自觉地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而尽职尽责。其次,历史

教师还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爱国主义、理想、价值、道德、促进人类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要“身正为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对学生要关心和爱护,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师之间,要提

倡乐群精神,团结同志、和谐友善、真诚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第三,历史教师还要加强道德修养。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是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教师在思想、品质、作风和行为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

三、历史教师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

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

教育学理论。历史教师还要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

识结构一般由广泛的自然人文通用性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

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深厚坚实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比以往更

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关注的强化。每个

学生都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心理科学和教育

科学知识,不仅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而且更要

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学生主体发

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首先,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其次,历史事物经常通过辐射,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其他历史实体。又经

过辐射,将周围上下各历史实体的触觉集中到自已身上。因此,每一

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

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

(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

等)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地理学等);还要关心时事,了解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

关心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动态,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更新知识;养成跑

博物馆、名胜古迹的习惯,利用机会、接触实物、增加历史感性认识。

四、历史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

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和谐、健

康成长,突出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科学为依据,设计、实施教学全过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作为突破点,巧妙应用非智力因素的激励

与渗透功能,增强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主体人格的有效影

响,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促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

进行,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这个过

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在构建教学过程时,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与学生构成“交互主体”关系,创

设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努力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

烈动机,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与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

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进

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宽容、沟通与合作,给予学生心理

支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带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个体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学,协调与沟通学生关系、师生关

系,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

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进一步扩大,教师不仅要

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怎样设计会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对教学进行决断,进行反思。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学,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科研与反思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实践的渗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历史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

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做知识和信息的“有心人”,能主动地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第二,教师应该具有鉴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符合特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信息。第三,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从实践和书本中获得信息外,还应掌握在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检索有关信息的方法。第四,教师应该具有分析、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信息,而且还要让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转变成自身的创造力。只有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7:浅谈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理念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诚然,教师仍然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但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现在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转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我们不可能要求全国都一步到位,可以分步实施。条件好的地区要加快发展,要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要鼓励中青年教师自己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实现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条件差一些的地区,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可以逐步到位,先以挂图、投影为主进行教学,再逐步创造条件,最后过渡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网络教学。总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系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

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很重要,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3.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新型的历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呢?(一)教师本身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影响和制约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各种客观因素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式。教师要清楚自己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责任,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历史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其次,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改革历史教学,观念必须先行。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并用以指导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注历史。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考核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因而,这种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反映的却是教师的教。评价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不管评价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要多加以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评价反映出来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努力改进,讲究教学效果,出色完成新课程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要你转变,而是你自己必须转变,因为过去采用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4.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人类的—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有原创性的发明发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其具备终生发展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那么,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愉快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双方互相配合。具体的做法是:①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②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决不能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③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白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再次,要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推荐了组织课堂讨论、辩沦会、讨沦会,举办演讲会、展览会,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研究课题,研究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课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会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加强交流。面对这些课题,学生会带着问题去查阅、搜集、整理、分析、运用材料。以往人们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是做批注、制卡片、写读书笔记,在校学生还十分重视做练习、解习题。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今后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仅此是不够的,应提倡使用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的新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历史,利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很多。年青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一旦中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历史学习,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传统方法。这些都会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课程标准的理念, 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四种。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 通过设疑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经过讨论分析, 明白道理,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 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 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 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 模型, 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 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 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 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 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 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学会倾听, 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 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 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3. 致力人文关怀, 关爱每一位后进 生, 要关心、帮助他们, 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 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内容不再只局限于化学课本上内容, 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 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 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 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能激发兴趣, 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 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 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 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上一篇:vbse实训总结总经理下一篇:作文素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