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复习指导高考苏教版高中

2024-07-20

2009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复习指导高考苏教版高中(共7篇)

篇1:2009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复习指导高考苏教版高中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渔父》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_____”。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实词含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三)虚词用法

1、屈原既放

2、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

4、自令放为

5、渔父莞尔而笑

(四)课内外名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4、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7、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9、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

10、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训练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称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珰①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嘉靖三年,世宗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愿赐罢斥。” 世宗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抵戍所,几不起。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自是,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视之。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尝奉使过镇江,谒杨一清,阅所藏书。叩以疑义,一清皆成诵。慎惊异,益肆力古学。既投荒②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 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 故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注】①大珰:大宦官。②投荒:被流放边地。

(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大珰张锐、于经论死 论:判罪 B.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俾:使 C.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 执:司法官员 D.叩以疑义 叩:询问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杨慎禀性刚

篇2:2009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复习指导高考苏教版高中

5.解析: B.固:一定。[来源:学科网]答案: B

6.解析:③④皆是客观表述,没有表达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⑤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答案: C[来

7.解析: 文章应是先议论后叙事。答案: B

8.答案: (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使它焕然一新。

(3)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有可使人快乐的,不一定得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那些追求福禄而躲避祸患的人,把福禄看成让人高兴的事情,把祸患看成让人悲哀的事情。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

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从它的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那些倚仗高大的形象耸立在我们面前的,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变化无常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离开了带有彩绘墙壁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

,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而且,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拙朴。于是,在这里修整果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地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是秦人卢敖隐遁的地方。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座城台高大结实,幽深敞亮,夏凉冬暖。无论是雨落雪飞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来吃。(大家)赞叹道:“多么快活的游玩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超然”

。来说明我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

篇3:2009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复习指导高考苏教版高中

http://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作文复习

(六)——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高考作文复习

(六)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是每个学生学习语文最早接触的文章体裁,也是每个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体裁,理应成为考生应对作文考试的得心应手的当家手段。事实上,回顾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情况,各地所推荐的优秀之作,其中就不乏记叙文。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考生在考场作文时不愿写或者不敢写记叙文,一些考生写出的记叙文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倒是因行文中不合体式的“硬伤”或者表达方面的原因而痛失分数。因此,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应确立这样的信念:敢写记叙文,写好记叙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记叙文的体裁特征

记叙文主要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某种感情的文章。就文章的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而言,记叙文还表现为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诸多体式。我们通常则把记叙文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记人、叙事密不可分。记人,就是写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无不表现为事件;叙事,就是写事件的过程,而任何事件的过程,又无不是人物活动的体现。尽管如此,记人和叙事还是可以从它们写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的不同加以划分。人物记叙文着眼于写人,叙事。是为了通过人物的行为、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面貌、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无须过多渲染事件本身。如朱自清的《背影》,围绕“送别”这一事件,有父子分别前家境的叙述,有临行时父亲精心关照的诸多情节的描写,如安排座位、买桔、话别等等。这一系列的描述,无一不是以刻画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为着眼点,处处都体现出儿子对父亲从未有过的怜爱与感激。事件记叙文以描述事件为中心,尽管也有人物的活动,但不必刻意描绘,作文的着眼点在于展现事件过程,反映事物的本质与意义。

写景为主和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比较容易鉴别,要注意的是它们与抒情类记叙文的区别。诚然,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一般说来,如果以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其中的穿插或阐发,这就是写景记叙文或状物记叙文,前者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后者如贾平凹的《丑石》。如果一篇文章,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或象征,这就是抒情性记叙文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尽管文中具体地描述了白杨的生活环境、白杨树的整体形象以至树干、树叶和婆娑的姿态等各个不同的侧面,表达对北方的农民、对民族解放战争的歌颂和赞美,全文贯穿了一种感情的主线,景物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

二、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无论何种形式的记叙文,从下笔之前的构思到文字形态的呈现,总要经过作者精心独到的营构,这个过程之中,应特别注意下列方法的运用。

(一)确定一个好的主题

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它是作者对文章所记写的内容的总的看法或评价。在文章中,它是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统率一切的灵魂,是贯穿全篇的红线,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此为据,自觉受其约束。

衡量文章主题确立是否够好的标准是:

1、正确:指所确立的主题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符合正确、高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2、鲜明:指文章的主题必须明确表示作者对所记写事物的理性判断和感情倾向。

3、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部的记叙都必须围绕它展开。有些材料的运用看似旁逸斜出,其实它们一般都是为了深化或升华主题。

(二)精心选择材料

记叙文的写作,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为此,作者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而作者所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对此,著名作家茅盾形象地说“要像关卡的税吏们的百般挑剔”。具体说来,这“挑剔”的标准就是:

1、围绕和突出主题所占有、积累的素材,以文章的立意为标准,只有能说明和突出中心的,才可选而用之。反之,与中心无关,则应舍而弃之。

2、真实而典型:真实指生活中确有其人其事,而非虚构或杜撰(这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但真实的材料只有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才能恰当地表达主题,这就是“典型”的要求。

3、新颖而别致:指选择别人未发现、未使用的材料,或者赋予别人已发现、已使用的材料以新意。

(三)谋定恰当的表现方法

记叙文的表现方法,就是行文的具体技巧。具体包括:

1、线索:安排一篇记叙文,哪怕只是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也应有一条把材料贯穿起来的线索,如果所使用的材料较多,线索的作用更显得重要。记叙文的线索在具体的文章中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如时间线索、感情线索、逻辑事理线索等。

2、详略:剪裁文中使用众多的材料,最忌半斤对八两式的平均用力。一般说来,只有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最能表现人物个性、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容,才应详细具体地展示,而那些在记叙中只起交代或衔接作用的内容,则应略写或省写。

3、结构和内容的调度:相对于议论文等文体,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更加灵活自由,但如何开篇即引人入胜,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在结构安排上,是大有讲究的。比如,在记叙顺序上,我们就可以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段,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我们除了注意记叙顺序的安排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虚实法:如李乐薇的《我们空中楼阁》,实写小屋的风景,虚写寄托于小屋的生活志趣。

(2)抑扬法:如唐弢的《琐忆》,开头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这是“抑”,它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索。接下来讲述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的“脾气”和“骂”,这些都是“扬”,先抑后扬,很好地表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3)离合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藤野先生,开头却用很大篇幅描述上野的樱花、“清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会馆、仙台几个职员的操心、居室的变换等等。这些似乎“离题”的文字,却显示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了师生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之间关系的深刻意义。在记叙了藤野先生对“我”在学习上的种种帮助之后,文章又插进日本学生轻视、嘲弄的一场**,“我”看电影后的变化。这又一次的“离题”,实际上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题表现因为这些材料更高层次上的“合”更显深沉和厚重。

4、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般的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当然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却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对它们的使用要特别慎重,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必须用到时,也尽量简省笔墨。千万不能下笔滔滔,掩盖或扭曲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三、考场佳作展示

2003年全国卷考的是话题作文,面对“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思辩色彩很强的话题,好多考生写出了记叙体裁的佳作,兹录三篇于后:

例文一:

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河南考生

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笨粗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刚来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洗,猛灌。她只是木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又木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上,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我,而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还有我心灵上的。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点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作者审题准确,通过记叙“我”和“房东大娘”的一段经历来表现话题的内涵。本文突出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由“印象很不好”到“觉得好笑”再到“误解她,伤害她”直至真相大白,作者一步一步展示房东大娘的精神世界,欲扬先抑,波澜迭出,很是吸引读者。

其次是精当的描写,作者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再次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例文二:

路是月的痕 湖北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一晃一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的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回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他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点评】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记叙文,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我读懂父爱的过程:小时候,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很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父亲,父亲的笛声如怨如慕;到外地求学几年后,我才真正地读懂父爱。笛声,是“我”选定的作为父爱的一种载体。笛声的变化(从最美到如怨如慕到哽咽)载着我对父爱的认识过程,紧扣作文要求。本文语言优美,佳句迭出;构思精巧,仅取三个片断和“几点”笛声,就把凝重的父爱和我感受父爱的心理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例文三:

喝茶 河南考生

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是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种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李老想。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一天下午,老李紧皱眉头一边思索着工作中的难题,一边往家里走去。刚一进门,就见小兰捧着冒着热气的茶迎上来,脆生生地喊:“爷爷,您喝茶!”然后一边把茶杯捧到爷爷手中,一边把他扶到沙发上。老李打心眼里高兴,工作中的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一边抚摸着小兰的头,一边问:“大兰呢?”

“她呀,看书呢。”小兰不以为然地朝里屋呶呶嘴。

老李不再说什么,细细地品起茶来。

第二天上午,老李突然回到家中取资料,一进门就见小兰正看电视,见爷爷回来了,小兰习惯性地端起茶几上的杯子,甜甜地喊着:“爷爷,您喝„„”这才发现杯子里什么也没有。她忙倒上茶叶去拎茶壶,只见她晃晃悠悠的举起硕大的茶壶,那壶嘴就像个左顾右盼的蛇头,突然“呼”地一下吐出一股热水,直扑杯底,杯里少得可怜的几片茶叶全被扑出来了。小兰忙放下茶壶,捡茶叶,捡好茶叶却又打翻了壶盖。老李诧异地看着这一切。大兰一声不吭地从里屋走出来了,她默默地洗好杯子,熟练地倒入茶叶,又仔细地倒好了水,然后轻轻吹了吹,把杯子递给小兰,看了爷爷一眼,又默默地转身进屋了。小兰高举着杯子,欢天喜地地喊着“爷爷,爷爷,您喝茶!”

李老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每天为自己泡茶的,不是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亲孙女小兰,而是一直被自己冷淡的大兰。而自己却„„老李木然地接过杯子,却再也品不出先前的味来。他突然找到了那个这几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社会学难题的答案:“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释然地便放下茶杯,匆匆向所里赶去。

【点评】“大题小做”又能“以小显大”是这篇作文的特色。考生面对“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充满哲理的话题,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喝茶”一件小事;又能以老李“喝茶”为线索,通过老李对两个孙女认识转变的切身感触,艺术地表达了主题:感情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让记叙文写得充满人文情怀

一、要写出感悟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但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说,却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而要通过写人记事,写出美好的人性,写出生活的感悟,使文章有新意,有深度,有“亮色”。例如,写自己的成长,成长过程固然要写,但更要点出成长的原因;写学校、家乡的变化,一定要联系时代的大背景;写人物,不限于事实罗列,而要写出人物的思想灵魂;写场面,绝不能机械照搬,而应透过画面写出它的实质,等等。

要使文章写出生活的感悟,平时一定要注意:

1、要不断加强生活积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有了生活积累,即使以前写过的内容,也会由于思想起点不一样,在对原有内容充实的基础上,注入对事物的新认识,使作文上升为全新之作。

2、要不断提高思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生活,尽可能地写正面的、美好的内容。例如,失业下岗、贫富悬殊等现象,过去是讳言的,但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同样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作为记叙文写作的新材料。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一个高中生不能正视人民生活的艰难,就说明他没有社会责任感,说明他的人文素质是很低的。

3、要不断进行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克服“无事可写,无物可写”的毛病。写作中思维训练最方便的办法是自己对自己设问。例如要写一个人,可以先这样问自己: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一想起或提起他(她),最先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形象? 他(她)有什么特别之处?你特别注意他(她)哪一点? 如果允许虚构,你能把理想化的性格赋予他(她)吗?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文章写出来,这个人物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 „„

上述问题仅是一个框架,写作时还可细细思索出一些内容。经常这样积极地思考,我们就不用愁“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不用愁“形象干瘪”了。

总之,写记叙文不只是写人记事,而要从人或事中写出人生哲理,写出独到见解,这样才能给读者带来感悟,使读者受到启迪。

二、要饱含真情

文章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我们说,饱含真情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去领悟美,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了一岁,而父母就老了一岁,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他倍感凄凉,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冰心年轻时生肺病的事。她生了肺病,不但不苦恼,反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冰心在她的文章中写道,这是母亲的遗传,母亲生过肺病,我也生肺病,也算是一种母爱吧。母女总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冰心老人的这篇文章一直使人难以忘怀。

我想:一位是中学生,一位是文学大师,但他们的文章却同样赢得了读者的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只有四个字:“感情真挚”。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当然,记叙文也不排斥符合生活真实的某些细节的加工或虚构)。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要将情感与记叙油水分开,使抒发情感成为一种装饰。

有一位同学以“宽容”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文中叙述一位护士给作者打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都扎不进去,但作者毫无责怪之意,相反却不断地鼓励她。护士十分感动,更加细心,终于在第四次把针扎进去了。文章叙事很具体,情节很紧凑,描写也很生动,特别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插入了抒情、议论,使主题不断得到深化。比如,在第四次针扎进去,“一股鲜红的血涌了出来”的时候,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紧跟着一段抒情议论:“宽容,使我们都减轻了痛苦。让我们大家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善待他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美化世界吧!”这段议论既点明了题意,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使读者读后深深地知道一颗宽容的心是何等珍贵啊!

三、要富有文采

1、描写细节要逼真,刻画人物形象要丰满。比如说,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让读者读过之后就像亲眼见到了一样;叙述某一事物,要让读者一看就立刻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等。但是,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主观地认为读者一定会知道他写的事,认识他写的人,因而细节一带而过,丝毫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问题也不难解决,只要作者增强描写意识,写作时时刻想到要把一个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别人,这样,写起来就会做到生动形象了。

2、文中要有“点睛之笔”。记叙文的主体是记叙,但也需要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因为这种议论(抒情)如处理得好,就成了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文章的内涵增加了韵味,即增添了记叙文的“文采”。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叙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这位学生又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个问题,但并未就此停止,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夜我没睡,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我们还不能原谅他,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

这时,我望着外公的遗像,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升起变幻,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充斥整个天地间,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特别是最后几句,不仅升华了文章主题,而且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亿库教育网

篇4:2009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复习指导高考苏教版高中

一、

1.①鞋子 ②拿 ③量长短 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1. ①渡江 ②急忙 ③这儿 ④寻求 。

2.①涉江者 ②舟

3.⑴ A、C ⑵ B

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

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②观看;景观。 ③用;把。

④因;当作。 ⑤所以; 旧的。 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

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

14.总分关系

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

《黄鹤楼》……

四、1、同“缺”; 涨; 实在; 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2、⑴从、由;如果⑵长时间地;长度大

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⑶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5、清荣峻茂

6.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描写的是三峡四季的山水景物,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7.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篇5: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说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里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我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同,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选拔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面。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尽头,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不太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他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出师表》: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出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但是,宫廷内侍卫的官员毫不懈怠,忠诚志勇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待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逢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待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可靠、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指日可待了。

(以上第一部分,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臣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

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鼓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斟情酌理,掌握分寸,哪些该提倡办理,哪些该改革废弃,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以上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与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上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该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那我就受恩感动奋发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滚滚,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以上是第三部分,归纳全篇主旨。明确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职责,并突出了对后主本人的劝谏。)

※ 思考: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项建议,首先提出了“开张圣听”的建议,如果刘禅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就堵塞了谗邪之门,朝廷才有可能执法公平,赏罚分明,使上下一心,修明政治。“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如果亲小人,远贤臣,势必奸邪得势,内外异法,贤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乱。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开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

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潭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

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风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

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心满意足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比不上有利

《龟虽寿》:

神龟纵然活了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归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圆仅七里,用兵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来攻打一座城,一定是占得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未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呀,(可是敌人一来)就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仅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光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妻子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这样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能胜利。

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

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人的寿命长短,不仅仅在于天命,如果善于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边塞八月就飞起漫天大雪。就像一夜之间忽然有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满是梨花盛开。

雪花飘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袍没有暖意,盖上锦被也嫌单薄冰凉。

将军的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冷得难以穿上。

连绵起伏的天山雪峰上,厚厚的坚冰纵横交错。万里天空阴云密布、暗淡无光,似乎凝固了一般。主帅的中军帐里摆酒宴请回京的客人喝酒,席间,拉起胡琴,弹起琵琶,吹起羌笛来助兴。

篇6:2009高三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疯狂练(附答案) 复习指导高考苏教版高中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大的方面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提及的,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赤壁赋》

1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2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2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2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没有增减。

2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2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2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始得西山宴游记》

28、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为罪人,我就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

29、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那公务之暇,我就缓慢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玩。

30、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每天和那些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3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3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3、望西山,始指异之。

(我)眺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3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3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了这次游览)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六国论》

3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38、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4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4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4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4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4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4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4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前假使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要跟秦国亲附,刺客没有出发,好的将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4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4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5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

5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

虹?

5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5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5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5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篇7: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_

1.七上《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â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ài)]有害。[诲(huì)]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ï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āo)]凋谢。[行]奉行。[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3.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1.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2.八上《爱莲说》(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自李唐来:从,自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香远益清:副词,更 亭亭净植:树立。

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

二、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 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六、开放性试题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3.八上《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

绝巘多生怪柏:巘 山峰 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良:的确,实在。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晴初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湍:急流。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绝巘(山峰): 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通假字:阙;同“缺”,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⑥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略)

5.八下《马说 》 韩愈

一、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 昌黎 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

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

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6.八下《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一、文学常识:作者 明初文学家宋濂

二、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加冠: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尝稍降辞色: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sì)其欣悦:等待。

负箧(qiâ)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烈风: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僵硬。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水洗。

以衾拥覆 :用;被子;//蒙盖。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日:天天;县官,朝廷。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赠送。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质: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言和而色夷:平和。

三、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八下《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â)琅琊(lánɡ yá)饮少辄醉(zhã)

岩穴暝(mínɡ)伛偻(yǔ lǚ)酒洌(liâ)山肴野蔌(sù)

觥筹(ɡōnɡ chïu)射者中(zhînɡ)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三、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蔚然而深秀: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峰回路转:回环,曲折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在名之者谁:命名。太守自谓也:用自称来命名。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饮少辄醉:就 自号曰醉翁:取别号。//叫做。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归:聚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草木茂盛。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于,在。

伛偻提携: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这里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的意思。//捕鱼。

泉香而酒洌:泉水香,酒清而醇。洌,清澈貌。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放,陈列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弦乐器。///管乐器。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跟从。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鸟到处鸣叫。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前一个“乐”:以„„为乐;后一个“乐”:乐趣。太守谓谁:为,是。

四、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7、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乐?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五、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抒情。

七、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有那些?

(1)被眼前的优美山水所陶醉(2)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陶醉(3)确实不胜酒力(4)自得其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8.九上《出师表》

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 于向 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重点字词解释。

中道崩殂:死(皇帝)益州疲弊:民力困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果真,实在;//时 不懈于内:懈怠

盖追先帝殊遇:表推测原因;特殊待遇。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扩大,发扬 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菲薄:轻视,小看。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陟罚臧否:提升;//惩罚;//善恶,这里指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表明;//治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选拔;//给予 悉以咨之:都,全;//询问,裨补阙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性行淑均:性格品行善良公正 必能使行阵和睦:军队。

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

臣本布衣:平民。躬耕于南阳:亲自耕种。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

不求闻达于诸侯: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猥自枉屈:亲自降低身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拜访由是感激:由于这样;//感动激奋。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奔走效劳。后值倾覆:遇到;//兵败。

有一年:通“又”,表余数。临崩寄臣以大事:托付;//国家大事。夙夜忧叹:早晚。恐托付不效:成效。

深入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南方已定:平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武器装备;//勉励和率领。

庶竭驽钝:表示希望;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人。

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用来„„的事。//职责、职务范围中应做的事。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把;//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则责„„等之慢:怠慢,疏忽。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咨诹善道:询问

察纳雅言: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临表涕零:面对;//流泪。零,落下。

三、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四、古今异义字: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与“感谢”相近。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五、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â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不效(功效)则治臣之罪

六、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1、“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相府;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3、文中“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开放性试题

1、《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写出文中任一名句,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如:忠君报国,深谋远虑。

2、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2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六出祁山(2)七擒:七擒孟获(3)东和:东和孙吴(4)北拒:北拒曹魏(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9.九下《曹刿论战》 《左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园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语音:

刿(ɡuì)孚(fú)辙(zhã)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

玉帛(bï)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牢。

2、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今义: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7、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古义: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5、“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9、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八、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文章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1)既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夫大国,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3)望其旗靡——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 国 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

10.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旦日”的后一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六、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归纳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上一篇:图书馆工作职责(专业教育)下一篇:2023年“春节”期间XX大厦安全保卫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