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04

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6篇)

篇1: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去年6月份,省委、省政府作出创建“最安全地区”的重大部署后,各地抢抓机遇,因情施策,强势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创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逐渐显现,直接影响创建活动的全面协调发展,值得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县实际,对当前平安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从创建力量看,创建初始的动力有所减弱,深化创建的张力不够均匀,内外推动的合力不足

平安创建活动是党委决策、政府搭台、公安主导、各方参与治安工作的创新之举。活动初始,各地全面部署抓发动,内外宣传造氛围,精心策划强启动,创建热情高涨、声势浩大、高潮迭起。但今年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创建力量整合、凝聚和壮大不足的问题。一是内力凝聚不够。随着平安创建工作转入常态,多数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内部发动的广度和深度渐弱,思想认识产生偏差,与上级要求有差距,对平安创建工作习以为常,创建热情有所回落。二是群众参与不够。人民群众是创建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度、支持率决定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尽管前期各地进行了高频率、大范围、强有力地宣传,但“全民参与,共创平安”的理念尚未广泛形成,群众参与创建的意识、自我防范的能力提高不明显,社会防范工作仍存在死角,入室盗窃、街头诈骗、路面盗窃机动车、自行车等案件时有发生。三是合力推动不够。创建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每项工作既要分明职责,又要联合协作,如农村交通秩序管理、县市接壤治安卡口设置、外出务工人员法制教育、青少年违法犯罪压降等,既需要主管部门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也需要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仅是少数主要职能部门在勇挑“创建重担”,多数部门依旧在袖手旁观,齐心协力抓创建的生动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四是保障投入不够。公共安全设施方面,社会经济建设项目的配套安全设施欠缺,特别是一些工厂、学校消防设施不足,农村地区个体充(加)油市场活跃,隐患极大。科技投入方面,公安工作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陈旧,科技人才匮乏;公安装备陈旧,更新换代跟不上现实斗争的需要;技防投入不足,安装率较低。基础保障方面,目前,##县全局警力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五点六,离万分之七的要求差距较大,面对艰巨繁重的创建任务,全警超负荷运转;公安经费捉襟见肘,“皇粮吃不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战斗力的提高。

二、从创建过程看,创建工作责任体系不健全,辅助平安创建的运行机制滞后,齐创共建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相对而言,党委政府、公安机关创建组织体系较为严密,人员力量、考核措施能够保证,初步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创建机制。相反,有些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创建大局意识不强,创建思路模糊,创建职责不能充分履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多,落实少,致使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落实不彻底,创建成效不明显。具体表现在:“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的措施不扎实,对一些苗头性治安问题重视不够、预警不足,发生问题被动依赖公安机关的指导处理;平安创建宣传力度小,宣传方式和形式简单,“意识防”、“主动防”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有的业主对社区民警的提醒和警示不予重视,发生案件却埋怨公安机关;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薄弱,从农村到城区仍然是保安联防唱大戏,其他管用见效的群防群治队伍寥寥无几;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对创建工作重视的单位,措施有保障,投入能到位;思想漠视的单位,敷衍塞责,工作飘福

三、从公安机关看,平安创建载体创新不够,纵深打击犯罪能力不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公安机关作为平安创建的主力军,组织是否严密,措施是否得力,落实是否到位,队伍是否强大,直接关系创建工作的绩效。面对紧迫的创建形势,公安机关还存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一是创建载体创新不够。诸如宣传载体、信息载体、防范载体、教育载体、创安载体等,基本上沿用老一套,有的仅仅换个花样,缺少机制上、条件上、运行方式的创新,有的对别人的成功模式和经验生搬硬套,形像神散。二是全警打击效能不高。一方面,由于滋生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增无减,刑事犯罪活动仍在高位运行,一些社会关注、影响较大的命案大案长时未破,特别是现案破获率不高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面对季节性、方面性犯罪,公安机关摆脱不了“集中式行动”的模式,经常性严打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精确打击的水平亟需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犯罪形式、内容的变化,跨地区、流窜性犯罪增多,刑释解教人员、青少年犯罪突出,职业性、高科技犯罪上升,犯罪的组织性、隐蔽性和反侦查性增强,由于我们对犯罪规律的超前研判、谋划、防范不够,更多是被动挨打,疲于应付。三是创建绩效评估体系缺少科学性。各级公安机关选择考核指标、量化考评标准、权衡专项行动和基础工作、运用考核程序、方法、奖惩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缺乏科学合理性,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同时,如实客观的统计要求未能得到很好贯彻,立案不实问题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对社会治安的正确评估和对创建绩效的正确评价。四是队伍的实战能力跟不上。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现有民警组成中,有公安院校生和地方大学生,有合同制民警和转业退伍军人,知识结构不一,能力有高有低。有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滞后,缺乏敢试敢闯试精神,面对创建过程中的难题,束手无策;有的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欠缺,工作效能低下;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二是作风建设存在弱区。有的平平庸庸,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有的纪律作风散漫,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关单位领导工作不用心,作风不扎实,扑下身子抓落实的精神不够。三是规范化机制不健全。一些基层所队规范化建设意识不强,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从执法办案到内务管理缺乏良好的约束机制。少数部门和单位,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工作相互推诿、不得要领。四是领导工作方式欠科学。在紧扣中心

篇2: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乡镇文明委(文明办)没有及时调整充实,虽然成立文明创建、集镇建设管理工作组和专抓班子,但是由于人手少、事务多,加之城管体制改革后,原乡镇城管执法中队人员大多上划,城管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导致集镇门市摊点、废品收购点占道经营、建材占道堆放、拉棚搭盖、落地式广告牌乱摆乱设、车辆随意停靠现象无人管理,屡禁不止。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对市容环卫工作的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除三十铺镇成立30多人的城管执法和环卫工队伍,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外,大多数乡镇每年对环卫工作投入在4万—10万元上下,椿树、翁墩等多数乡镇只有3名环卫工,按照农村集镇常住人口每500人配一名环卫人员的标准远远达不上。由于环卫工人数少,待遇低,缺少环卫车辆,加之乡镇创建工作督查、考评机制没有健全完善,难以保证“一日两清扫、垃圾及时清运”,街道主干道和背街小巷垃圾成堆现象依然存在。此外,沿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居民点两边垃圾成堆,除毛坦厂、张店、东河口、双河、中店等乡镇安排环卫工对道路两边垃圾一周一清运外,多数乡镇仅靠创建督查前突击清扫清运。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除三十铺、张店、东桥等乡镇新建了农贸市场外,多数乡镇农贸市场规模小,设施陈旧,城北、马头等乡镇至今尚无农贸市场,仍然是骑路集,既占道经营,又影响交通安全。大多数乡镇没有建停车场,集镇出租车、小货车等随意停放(张店、东河口、木厂等乡镇虽然建有客运站停车场,但是只让客运班车停放)。多数乡镇虽然建有垃圾填埋场,但是缺少与之配套的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清运车(翁墩乡由于财力有限,集镇垃圾清运只能靠租借“小四轮”清运)。

4、文明新风亟待营造。新农村示范村虽然有居民点建设规划,但是没有固定的环卫保洁人员和经费投入,急需结合“农村清洁工程”,以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重点,开展新农村示范村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农民群众科技文化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培养农民群众文明行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道德建设,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

二、对策建议

一是突出做好“五项工作”:

1、突出队伍建设。乡镇要进一步调整充实文明委和文明办,整合城管执法队伍,抽调文明办和职能站所人员成立农村文明创建暨清洁工程专抓队伍,负责文明创建和清洁工程日常管理;集镇和试点村要组建环卫保洁队伍,负责日常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等环境卫生工作。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集镇建立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容器和垃圾清运车辆等环卫设施,尽快完善垃圾处理场、停车场和

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步行街、街头公园、标志性建筑、集镇污水处理厂等,不断完善集镇功能。

3、突出农村清洁工程。清洁工程从集镇向村展开,以试点村为重点,试点村的垃圾处理采取户收集、组集中、村运送、乡(镇)处理的方法进行。同时要着力做好“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两清(清理污泥污水,清除陈积垃圾)、一推广”(推广沼气等生态循环工程)活动。

4、突出集镇“五乱”整治。建立集镇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集镇“五乱”(乱倒垃圾、乱停车辆、乱搭乱建、乱摆摊点、乱设广告)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集镇秩序,净化美化镇容镇貌。把沿国、省、县、乡道路的文明创建纳入农村文明创建“两项活动”范围,重点对国、省、县、乡道路两旁的乱堆乱放、乱摆摊点、垃圾乱倒、“白色污染”和废品收购点进行综合整治,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组户,逐步消除农村文明创建死角死面,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突出农民素质提高。继续深化“四个建设”(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以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以“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和村文化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以婚育新风、邻里和睦新风、艰苦创业新风、科学新风、丧葬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建设)、“四个反对”(即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赌博)、“三项评选”(即每开展一次“遵纪守法户”、“五

好家庭户”、“文明新风示范户”评选)活动,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切实加强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培训,培养农民群众文明行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道德建设,着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

二是建立健全“五项机制”:

1、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各乡镇要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有关职能站所负责人任成员的文明创建暨清洁工程领导小组,试点村也应成立相应组织,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考评奖惩的工作机制。

2、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向上争取一点、区财政投入一点、乡(镇)村拿一点、社会募集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切实解决经费投入问题。农村文明创建暨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全力保证,确保农村文明创建和清洁工程顺利开展。

3、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设立农村文明创建群众监督电话,并确定专人负责群众举报的受理、核实及反馈工作;从每乡镇聘请3~5名“五老”或热心文明创建人员为义务监督员,对各乡镇文明创建和清洁工程活动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切实加强群众和社会监督。《金安新闻》、区政府网站要通过开辟曝光台和专栏

等形式,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各乡镇和试点村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群策群力开展好农村文明创建和清洁工程。

4、完善考评奖惩机制。按照农村文明创建“两项活动”工作安排,将全区17个农村乡镇按类别分成2个组,统一考评,分组评比。考评实行百分制打分,“两项活动”与清洁工程合并考评,按照“半月暗访、每月明查、季度考评、年终评比”的方法进行。每季度综合暗访、明查结果和社会监督情况进行考评,评出每组前三名和后三名乡镇,每进行综合评比。评比“农村文明创建、集镇管理暨清洁工程先进乡镇”,由区文明委通报表彰。实行以奖代补,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农村文明创建、集镇管理暨清洁工程先进乡镇和清洁工程试点村。

篇3: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东盟传统的贸易伙伴多为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而且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贸易往来当中,使得贸易额低于快速增长。根据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目前东盟贸易额度已经达到4436亿美元左右,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同时在东盟的各个国家中,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往来最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物流的完善、关税的减免,使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中国-东盟自贸区在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双方的贸易品种比较少

在我国和东盟各个国家出口总类当中,房地产、商贸业、制造业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交易量,但是中国出口量比较小的产业也经常是东盟国家所比较缺乏的行业。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产业上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使得双方的交易种类较少,严重影响了长期的贸易合作。比如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当中,均具有比较相同的气候条件,所生产的农副产品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时双方均具有大量的土地和丰富的劳动力,并且也推出了许多吸取外来投资的措施,这种相似性不仅容易影响到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会影响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和谐发展。

1.2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不够稳定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双方的贸易是否可以稳定进行合作,需要依靠双方在制度上进行协调。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不够稳定的情况。经过统计资料显示,在2013年,世界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4%,在2014年,世界的经济增长速度为3%,在2015年,世界的经济增长速度为3.1%。从资料当中可以知道经济出现下降趋势的几率比较大,使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1.3东盟国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中国具有广大的市场规模,但是东盟的各个国家由于人口比较少,使其的市场规模也比较小。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进行分析,除了文莱、新加坡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另外,在出口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容易受到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出口国家经济动荡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东盟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从而制约出口的稳定程度。并且中国和东盟国家大量出口的是价格比较低廉的制造产品,这也给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压力。

1.4地区热点问题影响了自贸区的建设

因为遗留的历史问题,我国和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就南海问题一直争执不休。而且在这些国家得到欧美国家的支持,可能会出现冲突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容易影响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东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如果无法维持良好的关系,则无法使东盟贸易得以顺利进行,因此需要重点解决国家之间的热点问题,维护贸易的正常进行。

2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完善贸易市场体系,打击市场恶意竞争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始建设之后,整个自贸区内已经形成一个共同的市场,我国与东盟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将会持续增多。假如无法使贸易的种类增多,则无法实现自贸区发展的目标。在19世纪,欧共体成立后,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之间也曾经因为所出口的产品类型比较相似而引发激烈的竞争,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降低出现恶性竞争的几率,欧共体经过有效的经济手段,使国家之间进行分工,形成完整的大规模生产体系。在这个生产体系当中,每个国家具有自己定位,并且出口不同的产品,使国家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合作。为了解决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产品上比较类似的问题,可以有效借鉴欧共体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合理调整市场、健全市场的规则,有效改善目前国家之间进行恶性竞争的情况,使每个国家均可以有稳定的出口量,维护国家之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从而有效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的正常进行。

2.2提高我国投资力度,促进东盟经济建设的完善

由于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重点合作对象,在2013年,中国给东盟投入了700亿美元,使得东盟成为当时最大的投资市场。在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之后,使得许多中国企业快速意识到东盟投资的可行性[1]。在这种情况下:①政府应对中国企业投资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可以提高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并且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将产品进行出口,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②政府应制定促进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尤其是当我国的产品处于求过于供的状态,并且生产成本明显上升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提高企业投资的效率。③政府可以出台有关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使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护,可以积极地进行对外投资,提高企业投资的效果。④我国企业对一些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国家提供大量的投资,使其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对外形象。比如对老挝、缅甸、柬埔寨等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国家进行投资,不仅可以维护我国的良好形象,也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在东盟事务当中的话语权,维护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的发展[2]。

2.3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使中国和东盟形成产业互补

为了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也可以借助东盟国家的经济支持,维护双方的良好合作。①需要加强产业的升级,减少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的出口量,增加高科技的产品,使我国的产品技术含量得以提升,并且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产品的优势,可以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上获得一席之地。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由于我国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等明显上涨,并且来自东盟国家的产品竞争也随之增强,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在资金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产业改造,使产业可以从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提高企业的对外竞争力[3]。③突出重点。将我国的重点培养的产业进行推广,减少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产业。例如要想增加我国产品的差异化,就需要充分显现自身的优势。对于东盟国家比较缺少的机械制造、电子产品等行业列入重点推广的项目,并且为这些产业提供减免关税的优惠,支持其进行快速发展。同时也要重点关怀行业协会发展,政府要加强与其的合作,使其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咨询,最终促进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

2.4完善自贸区之间的合作,提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地位

中国-东盟自贸区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以下内容加以重视。①需要大力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快速发展。在制定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时候,需要对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合作方法、贸易内容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规定,并且将这些内容完整地列入到合作协议当中,使双方均可以得到协议的约束,促进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4]。②需要对东盟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定合作的方式、比如对于在产品上存在较大差异的新加坡、越南,可以放松合作的条件,使双方可以提高产品的出口量,弥补双方在产品上的不足;对于老挝、缅甸等具有大量原材料的国家,可以实施减免关税的政策,使其可以扩大向其他国家出口矿石、木材等原材料,弥补我国在原材料上的不足。最后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作用,加强与其它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良好合作。在实际生活中,我国与许多东盟国家参加了全球的多个区域经济组织,不仅可以有效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也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比如中国与东盟国家所参加的亚太经合组织。随着所参加经济组织的增多,使得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随之增加,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国际影响力[5]。

3结语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是我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合作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中国与东盟的产业互补,因此需要对此加以重视。但是,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双方的贸易品种比较少、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不够稳定、东盟国家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地区热点问题影响了自贸区的建设等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进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时候,需要从完善贸易市场体系提高、我国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完善自贸区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出发,维护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良好贸易往来,提高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国际上的地位,最终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魏民.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J].国际问题研究,2015(2):120-121.

[2]原瑞玲,田志宏.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4):452-453.

[3]黄若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对广西农业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8-89.

[4]苏意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对广西边境贸易的影响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6(2):7552-7553.

篇4: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2000年11月,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为双方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也为东亚、亚洲、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不过在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问题:政治主导下的经济驱动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究竟在多大成分上是出于经济考虑的,如何平衡经济与政治、外交利益是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双方之间的经济竞争性与互补性来看,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东盟担心失去自身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以新加坡为例,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在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再加工制造的(该类产品结构与新加坡极为类似)。

中国与东盟单个国家的制造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果与整个东盟相比,双方的制造业结构非常相似。机电设备是中国和东盟中发达成员最大的制造业产业,服装、制鞋等轻工业产品则是东盟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新成员国的主要制造业。原有的东盟发达成员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领域与中国竞争,新加入的成员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与中国竞争。东盟的中等发展水平的成员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都与中国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对国际出口市场的争夺上。因为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均无一例外的高度依赖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市场。

(二)区域合作的主导权问题:中国主动但不主导

1.东盟牢牢把握住区域合作的主导权。东盟国家由于市场狭小,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实现区域经济资源的整合。东盟通过巧妙而稳妥的策略,利用其对别国不具威胁性的优势和自身一体化的经验,赢得了大国的信任,掌握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主导权。东盟采取“同心圆”战略(“concentric”strategy),将主要大国整合在一起。以东盟经济体位中心,以几个并行的“10+1”机制为第一环绕,“1”包括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第二个环形是10+3。东亚峰会是第三个环形,包括10+3+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俄罗斯。

图1 东盟的一体化战略(同心圆战略)

2.东盟立足东亚意在亚太区域整合。从东盟的战略布局可以看出,东盟不仅是想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其长远意图是为自身在亚洲和亚太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积累经济、政治和外交资本。

就现实而言,东盟所设计的一体化机制特别灵活,10+1、10+3之中的1和3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是根据战略需要自由组合,在适当的时候甚至有计划有步骤的增加区域经济合作对象。东盟主导的这一套机制有可能成为未来东亚区域合作,甚至亚洲经济合作,乃至整个亚太区域一体化的(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的版本。东盟已经被推到了东亚和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之车的主驾驶位置上,并将长期发挥主导作用。从东亚和亚洲的现实来看,由东盟主导区域一体化进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三)中国与东盟合作中的大国博弈

1.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大国之间角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东亚的地缘政治因素决定了其对整个亚洲和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所以,在美国、日本等亚太大国纷纷融入开始博弈的时候,大国之间的战略较量和利益平衡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2.东盟的困境是既担心被卷入大国的实力游戏之中又需要借力打力。“东盟各国希望日本能在美国与日益崛起的中国之间,发挥平衡器的作用。不过东南亚各国也担心自己被卷入大国的实力游戏之中。”东盟各国的普遍心态是:如果中日关系得不到根本改善,那么东南亚各国对夹在中日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这种担心就不会消除。此次日本民主党选举获胜,鸠山由纪夫提出了创设“东亚共同体”等重视亚洲的设想。

3.欧盟紧随美日等大国之后,迅速推进与东盟的FTA谈判。在美国、中国和日本等大国纷纷与东盟签署或者准备谈判FTA的背景下,欧盟恐怕自己被排除在东亚事务以外。为了确保在东南亚、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利益,欧盟开始与东盟接触商谈 FTA问题。2007年4月,欧盟各成员国正式授权欧盟委员会与印度、韩国和东盟进行自由贸易协议谈判。2007年5月,欧盟贸易委员会与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意启动双方的FTA谈判。并且于2007年7月双方进行了首轮自由贸易区(AEFTA),探讨了自由贸易协定的总体构架。随后欧盟与东盟之间的FTA谈判进程加快,2007年11月22日,欧盟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30周年纪念峰会发表了联合宣言,提出在“区域对区域”方式的基础上迅速推进欧盟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扩大经济联系,在更深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过程中注重东盟各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这两大区域进行FTA谈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又有政治、外交和地缘因素的考虑。对欧盟来说,要想保持其全球主要参与者的地位,就需要通过加强与东盟的联系深入到东亚这一世界经济新兴区域。考虑到东盟在 2050年以前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区域,欧盟已经将东盟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对象。东盟是欧盟重要的市场,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欧盟与东盟之间建立FTA对双方来说都将会是有利的,但是欧盟与东盟实力相差悬殊,FTA谈判呈现出不对称的状态。

(四)中国与东盟合作中的区域整合问题

1.中国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密切,也成为东亚整合的契机。东盟自身也知道,单纯的东南亚区域很难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效果,对中日韩的区域整合,蕴含着东亚乃至亚洲的区域整合意图,甚至整个亚太地区的整合都在进行之中。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与东盟的区域合作加强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密切,也成为东亚整合的契机。

2.中国与东盟在东亚合作的模式上存在分歧。在具体的整合方式上存在分析,就东亚合作模式而言,中国倾向于10+3的整体合作模式,也就是由东盟与中日韩共同推进东亚区域整合。但是,东盟显然将目光投向的更远,希望采取10+6(中、日、韩加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必要的时候引入美国,变为10+7)的模式进行整个亚太的整合。因为东盟的目标是整个亚洲和亚太地区的整合,这从其FTA战略实施进程中可以看出来,2009年8月16日第41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上,东盟与中国签订《投资协定》,与印度签署《货物贸易协定》。而在此之前东盟已经完成了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亚太国家的FTA谈判,如今东盟的一体化触角已经延伸到更远的印度。东盟就是利用自身设计的合作机制,试图将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纳入其中,来推动亚太区域的整合,由于担心中国的影响力过于强大,10+6模式得到了日本的支持。日本希望印度进入合作框架,借以平衡中国。而且,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09年7月代表美国政府与东盟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该条约则是加入东亚峰会的条件之一。一旦美国介入东亚峰会形成“10+7”机制则将进一步制约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中国所倾向的 10+3合作模式很可能无法实现。

(五)敏感的农产品贸易问题。CAFTA对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中国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将从中获益,但是华南地区的农业产业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这种区域影响与多边贸易体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不同,加入WTO对中国华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则是一种利好。预计2010年,东盟国家从CAFTA中将获得经济福利16.24亿美元,中国将获益5.17亿美元。CAFTA区域内所有国家的贸易都将增加,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加66.67亿美元和97.69亿美元。东盟地区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加34.92亿美元和60.73亿美元。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取决于双方的比较优势。中国虽然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而东盟10国作为一个整体其出口规模却大大超过了中国,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东盟3个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东盟l0国农产品出口总量中占有近80%的份额,在整个亚洲农产品出口中仅次于中国。未来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争端可能会出现增多的趋势。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经济主导下的政府驱动,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实质性合作

中国曾经甚至正在被东盟视为威胁,但是这种威胁往往与机遇并存,有时候可以相互转化。究竟是威胁还是机遇取决于双方的政策实践,中国与东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动力与合作意愿来推动,以便发挥其有效的作用,避免带来负面影响。

东盟10国对待中国的态度或策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通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以及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直接竞争。第二是通过出口多元化、寻求新的市场,避免双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直接竞争。第三,通过横向和垂直的国际分工,进行产业链条的整合,分享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机会。第四,出口导向战略加上鼓励国内消费,减少对外部产品的需求,巩固国内产业发展。

中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经常账户盈余,通过大幅降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扩大进口,同时减少对出口企业的刺激措施。通过鼓励合资金融企业进入中国,减少FDI流入规模,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发行债券和股票,通过疏通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国外高新技术。中国应该扩大国内消费,在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更应该如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只是为双方的企业和产品进入提供了机会,为提升整体经济福利提供了可能,但是,具体经济福利在双方之间的分配,则要看市场的力量,取决于双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因此,应该构建利益平衡机制,完善已有的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二)淡化区域主导权问题,奉行“主动但不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由于东盟都是小国,其固有的不安全、不安定和自卑感使得东盟热衷于获得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权”。东盟整个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就是牢牢把握住“主导权”。在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签署 FTA后,东盟的战略蓝图已经很清晰,就是构建以东盟为核心,以东盟和其他亚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为支撑的亚太经济一体化网络。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中国、日本等大国相比处于弱势的东盟可以保证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在自身的主导权受到挑战或者威胁的时候,东盟不惜引入区域外的大国稀释地区性大国影响力。从而使东盟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绝对的中心和核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淡化区域主导权问题,奉行“主动但不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稳住东盟,获取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利益,而不至于被所谓的虚名所累。

(三)战略布局与战术对决应对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大国博弈

在推进一体化的进程中,中日韩由于区域和地缘优势成为率先与东盟进行区域合作的经济体,东盟起初也将三国当作优先合作的国家,但是在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东盟态度和心态很矛盾:一方面希望中日韩三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又担心中日韩三国在参与推动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主导权之争会给东盟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梦想破灭。

在这种担心和两难困境下,东盟就作出了将更多的大国纳入到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策略,在中日韩之外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进行区域合作,当发现仍然无法确保自身的绝对主导权之后,又不惜将美国拉入到区域合作的进程中来。美国一进入,欧盟也感到自身利益需要维护,尤其是在亚太的利益需要欧盟参与到东盟主导的一体化进程中来,于是小小的东盟成为大国博弈的平台。

(四)妥善处理农产品贸易和金融合作等敏感问题

1.构建农产品贸易利益平衡机制。中国与东盟双方均将部分农产品视为敏感产品,而且在协议中加以规定,鉴于农产品问题的复杂性,中国可以在执行双方区域协议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让步,通过农业技术和种业培育之间的实质性合作来平衡农产品贸易利益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可以成立农业发展基金,目的是促进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更多的出口到国际市场中,提升双方的国际竞争力,避免在区域内相互竞争,影响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局。

2.金融货币一体化进程滞后,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当前,中国与东盟之间在货物和服务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是金融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滞后无法满足货物和服务的一体化。金融货币一体化的障碍依然存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金融市场的融合。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中国已经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人民币业务也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不过,当前人民币仍然无法自由兑换,资本账户仍然受到管制。 金融的敏感性和中国金融部门的脆弱性使得中国在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上显得特别谨慎。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自由化需要审慎监管制度的配合,以便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在金融开放的外部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借助于东盟业已存在的良好的经济关系,试行金融部门的自由化。推进人民币在自由贸易区内成为结算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给予金融服务业特别的关注。货币领域的合作可以避免由于贸易结构相似而导致的个别成员借助货币贬值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自由贸易区和区域货币安排是影响开放程度和汇率变动程度的重要因素。东亚区域一体化(例如FTA)能够将区域的开放程度提升10%,使区域内FDI增加2%。区域汇率安排能够把区域汇率的波动性降低一半,进而使区域内FDI提升10%。

篇5: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泗洪县峰山中心小学 赵 建

2008年,在全省关于创建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及学校特色项目文件精神的引领下,在市县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我校依托地方文化特色,创建了以腰鼓项目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到了现在,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果,参加了县级的艺术展演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外参加了乡镇组织的第一届乡文化节,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回顾这一项目实施与发展过程,还是发现存在了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问题一]特色项目文化氛围不浓。虽然我校创建了腰鼓特色项目,但是基于我校的基础设施已经定型,各项校园文化建设也都各有所用。因此,在实施这个特色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在有关特色项目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上显得力度不够,只是在极少数的地方进行了简单的文字宣传,而且没有做到持之以恒,这些都影响了我校的特色项目建设工作。

[对策]多方搭建特色项目展示窗口。针对这一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强有关腰鼓这一特色项目的文化宣传建设,使校园能够处处彰显腰鼓这一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每一个进入校园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一民俗风味,如可以做一个大型腰鼓雕塑、定期进行板报宣传、定期组织欣赏交流等等。[问题二]特色项目师资力量薄弱。在创建这一特色项目上,感觉存在的最大问题还在于我们的师资力量薄弱,在老师方面,我们主要以聘请的一名校外指导教师为主,这也就决定了在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在学习上不能够做循序渐进,知识体系也不够系统。另外在教师培养上,发展速度慢了很多。

[对策]加快师资培训力度。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尽量改变这一状况,方法可以与校外指导教师签订协议,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在短时间内能够对部分教师进行集中的系统性的培训,并以这几位老师为主要培训人,对其他参于教师进行培训,使所有的教师快速进入角色,以不断充实我校的师资力量。

[问题三]特色项目内容沉旧。由于这是一项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化项目,因此一些曲目在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上都体现着旧的时代的烙印,不能够与新的时代接轨,这也使现在的一些表现并不能够吸引处于现代的人们,因此急需要加以改进。

[对策]加强交流,努力开发适应新时代的腰鼓曲目。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准备组织教师到这一项目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进行学习,并对学习的内容加以改造,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编出一套既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又能够适应本校发展的培训教材。另外应加强与外校之间的交流,在不断交流中,广泛吸纳各方意见,不断提高,使这一表现为更多的人群所接受。[问题四]特色项目参于度还较狭窄。虽然经过了两年的发展,但就目前我校的特色项目发展态势还是比较缓慢,参于的学生总量还是较少,这里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态度影响,他们认为,学习腰鼓这一项目,可能会影响学习,对腰鼓这一项目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对学生的影响力认识不够,导致了这一项工作开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对策]做好宣传工作,改变家长与学生的参于态度。针对这一情况,可能还是由于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能够造出声势。因此,要在下面的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表演,召开专题家长会等形势,改变家长认识与参于态度,力争取得更多家长的认同,使更多的学生参于这一项目中来。

[问题五]特色项目成果展示渠道匮乏。由于所处地区偏远,能够参于上级单位活动机会较少,而类似的竞赛类活动也举行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缺少了展示的平台,不能够学以致用,缺少锻炼机会,不能够在磨练中成长。

[对策]积极拓宽展示渠道,搭建展示平台,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下面的工作思路是,不能够坐着等待机会,而应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创造机会,积极搭建合适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够经常参于各类活动,在一次又一次的展示中提高腰鼓技术水平,如可以利用五一、六一等节日进行艺术展演,在向外界进行展示宣传的同时,也发展了这一项目本身。

篇6:中国民间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正规金融活动已不能完全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现阶段民间信贷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温总理所说,“民间借贷之所以阻挡不住,就是因为民营企业有需求,而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正门开得不大,那旁门就要开。”

民间信贷的存在完善了金融体系,尤其是对一些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民间的信贷活动不断增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个人、企业生产及其他急需,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正面作用。但不规范的、盲目的民间信贷行为向企业、乡村、集体经济部门渗入,并不断蔓延和发展,将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正规金融业的发展

一方面,民间信贷的资金来源作为一种资源存在于民间,由于民间信贷渠道的利益引诱,使之转移投向通过“体外循环”直接投向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而客观上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储源。另一方面,有一些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也存在民间融资的情况。一旦企业出现风险时,就会考虑优先偿还高利率的民间融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或信用社,从而不利于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二)造成应征税款的流失

民间信贷资金通过体外循环,使之在个人利息收入所得税和银行利税等环节逃避了国家税收。

(三)经济纠纷频繁

由于民间信贷是一种自发、分散的活动,缺乏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借贷双方欠缺必要的法律知识,导致不少的民间信贷关系不合法、不规范,从而导致了经济纠纷的发生。典型情况有,未订立书面协议,缺乏有效的担保和合同内容不明确。

(四)高利贷现象日益严重

高利贷在金融领域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它在通过利息手段剥夺债务人盈利能力的同时,又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由于绝大多数银行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借不到钱的情况下,就找非市场的地下钱庄借钱或向亲友筹钱,高利贷随之产生。

(五)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是民间信贷的手续不规范,极易引起债权、债务纠纷,集资欺诈等问题。二是有的民间信贷机构组织大多处于无序的地下经营状态,其内部经营管理较为混乱,很容易发展成为非法吸储和放贷的私人钱庄。三是为了牟取暴利,民间信贷的贷方通常以高利率贷款给借方,高利率出借者往往不关心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这就给社会上一些犯罪活动提供了资金来源。规范民间信贷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之中关于民间信贷的法律规定零零散散,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规来约束和规范民间信贷、保护民间信贷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健全适应民间信贷行为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在金融体系中应有的法律地位,对民间信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合同内容、利率水平、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都加以明确,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保护合法的民间信贷行为,保护合法民间信贷主体双方的利益,引导民间信贷走上合法规范的道路。

(二)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

从根本上说,现实生活中民间信贷活动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无论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是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信贷都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因此,应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中存在。中小企业发展迫切需要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因此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是使民

间信贷合法化的一种较好的途径。

(三)加强对民间信贷的监管

对民间信贷的监管,就是要规范民间信贷的活动,保证民间信贷资金的良性流动,防范民间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那些类似钱庄的放贷者予以考察,对信誉好的加以改组,使其成为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合法民间金融企业;对信誉不好的则坚决予以取缔。另外,对已经存在的民间金融组织进行审核、登记,把其纳入正规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财务制度、经营业务范围、进入和退出金融领域等进行规范并严格控制其主要业务范围。

1.建构民间信贷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

开放对民间信贷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组建以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合规民间借贷机构具有现实的重要性,法律应最大限度地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信贷行为,并坚决的禁不合规的民间信贷行为,引导民间信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

2.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

首先,应提高有关民间信贷法规的可操作性。尽快实现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转变,并同时加强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其次,尽快实现监管手段的电子化。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目前手工操作的被动局面,实现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网上运行,切实提高监管效率。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可设立由金融专家组成的危机评估机构,与监管责任部门配合,监测区域内外各种风险,并进行追踪分析、预测,建立警报发布机制,对各类较大的金融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应对措施。

上一篇: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审核制度下一篇:委托平面设计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