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答辩

2024-07-21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答辩(精选4篇)

篇1: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答辩

开题报告论证答辩记录

时间:9年9月6日(星期六)上午9:——11:3

地点:常青藤实验中学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彭钢

具体程序:

一、介绍专家课题组成员

1、介绍课题组成员

彭钢、刘电芝、母小勇、杨琼、陈瑞生(诸位身份从略)课题组成员介绍(名单从略)、回顾课题评估过程

项目确立来之不易,江苏省第一个开题的学校。

3、简介开题会的流程

二、秦力校长作课题开题情况报告

1、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论述课题成功申报的意义与价值,向各位表示感谢

3、回顾常青藤实验学校建立成长发展的历史

4、概述学校办学成果,播放招生报名的录像

5、介绍常青藤办学原则与常青藤精神及常青藤校本课程体系

6、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需求分析与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期望、介绍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作的工作

8、展望未来的发展、具体实施操作的设计与目标

三、教评室主任刘真瑜就“以校本评价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作报告

(内容从略)

四、课题组成员答辩

专家提问,课题组成员答辩。

1、刘电芝提问:

中学能批下课题,很不容易。从评价的角度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新意的,而且是关键的。从介绍中看到大量的研究工作,开题报告比立项报告丰富充实具体得多。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

问题一:学校的评价如何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个人内在的动力?手段措施主要是外在评价,如何激发个人内在的动力?

问题

二、如何与专业发展相联系?

问题

三、如何与前提相联系,“基于评价基础上的”

问题

四、外部评价很到位,很具体,对于高校有启示;外部刺激(消极)与内部动机、积极情感的结合,如何激发个人情感?更深层次更持久地发展?

问题

五、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母小勇提问:

深有同感,落脚点是什么?是落在专业发展还是校本评价?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方案?

问题

一、目标是什么?其实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

校本是一个依据?手段?可能最终实施与落实的成果是不同的,如果不厘清这两个概念,最终课题可能会无法结题。因为本质上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而不是教师评价的课题。这是两个概念。

问题

二、基于校本评价的问题,有没有思考过,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专家已经有很多经验范式模式,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你们的校本体现在哪方面?特色是什么?校本的呈现构成,是复杂多样的,你怎么体现你学校校本的特色?基于你们学校的特色,你们的办学理念等等,你们的校本,如何强化学校本身的理念宗旨以及学生的特殊情况?

问题

三、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发展。但是,评价问题会带来很多复杂繁琐毫无意义价值的形式表格之类的东西,其可操作性?其评价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最终的成果?有无推广价值?标杆的作用何在?

既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本体性的知识技能,暨其所教的学科的理解与认识,专业发展是终身的不断的积累的过程。比如我就是语文,那么语文是什么?立足于各个具体的学科的情况特点。还有一个是条件性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到教师的人格素养精神理念等等;评价是需要外部的引领刺激的,内在与外在的结合。

3、杨琼提问:

课题落脚点的问题,定位在哪里?应该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秦校长的专题报告,可以体现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中学是比较困惑(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在我校前期的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作为国家课题,突破点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何突破瓶颈的问题)

4、陈瑞生提问:

做课题的过程中,一直在考虑到问题。

第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如何更恰当?更准确?

第二,课题的关键,怎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的激发?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教师的我发展规划,评价是为了促进帮助。

第三,如何从文本中跳出来,真正地落实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来,所有的表格资料,落脚点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陈认为,是学生的发展。(或可存异义)

第四,如何使我们的特色更特?特色就是常青藤生长出来的成果,要使之飞出港城,影响更深远。

课题组成员的老师们回答问题:

史金霞,关于母教授与陈教授的问题,回答与交流。

母教授互动。

田大璜,目标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外部措施与内在激励,结合身来回答。作为语文教师,逐渐倾向于阅读教学,这种发展是更狭窄了,还是更专业了呢?

刘院长的互动,两者并不矛盾,有所侧重,哪一个更重要。至于田老师,这是一种深化发展,是好现象,深化的发展有个宽的奠基是很重要的。

彭钢谈话,过去很少提教师的个体精神,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如今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也有他身的发展需求,身存在的需求。但是两者是不可分开的,不能够设想教师的价值只从身体现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是对教师的最好的评价,在学生发展那里确认教师的发展。

彭钢总结提问:

第一,教育部规划的项目和省里的项目究竟是什么关系,突破点在哪里?一个项目报了两个层级,是可以的。但是,做教育部的课题,有哪些新的要求,有哪些突破?不要满足于一体化的措施,不要偷懒,要高标准。把两个方案做个比较,怎么提高突破?

第二,二者之间关系?总体上是同一母老师的观点,老师们也是同意的,但是,你们在报告中看出来,在评价上做了更多,怎么把握评价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促进,一定要鲜明地体现。最终的结果设计,是体现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握好,着眼点要清晰明确。

第三,如何把外在的评价与内在的欲望,结合起来。制度制定、标准制定要有人性化的考虑,从根本上,要人性化。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有效地促进,勾起兴趣,激发主动性,学科特点,个性特征,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等等,是不是能够体现出来,是促进还是阻遏,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三点,是主要问题,不断研究不断反思。

邬建芳发言:

从低处向高处仰望,草根性的研究。

省级课题与国家级课题的课题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别,两者是一体的,教学相长。关于学科问题,子课题的研究,是有学科的分化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会有学科方面的具体研究。学科的评价,不会与教师的发展矛盾对立,逐步把教师的需求化成一种评价。基础教育的现状决定是会有老师认为有压力有怠倦有厌教的情绪,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相信老师们逐渐能够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个矛盾也可以得到最终解决。

回答彭钢所长的第一个问题,国家级的课题,会更具体,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慢慢消化内化化,谢谢各位专家!

彭钢总结:

学校有非常强的荣誉感,责任意识,开题早,落实具体。

学校有非常充分的准备,具体怎么做,实施已经在路上,有意义有创造性。

学校面临着艰巨的研究任务,课题两个核心点,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四个方面的归纳,界定得很好,尤其是专业素养的界定,知识能力和精神,这是紧密相连的。校本评价,母教授讲得非常好,不要等同于学校内部的评价,校内评价是校外评价的一种演变,是一种应试大背景下的变态。校内评价对应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和办学理念和精神原则,是有矛盾的,甚至是相反的。校本评价是一个关键,敢不敢用校本评价来评价己?学校有没有主发展?是不是简单地用外部标准来衡量己,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思考如何结合起来。这是校本评价的试金石,更多的理性思考,理论概括。

祝愿成功!

秦校长总结:

这个开题论证会也是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的一个过程,专家们讲的非常有道理,专家们犀利的眼光剖析课题,丰富了我们的思考,明晰了我们的认识,避免进入误,引领走出困境。

关于课题的两个方面,本意是建构一个良好的课题发展模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每个学科的特色,形成常青藤特色并对其他学校有所启发。

各位专家话不多而非常到位,抓住了关键点和关键词,居高临下,综合实践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一次感谢专家!

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责任感,紧迫感乃至力不从心。

这个课题,不仅仅是省里的课题国家的课题,这与学校本身的发展是有着深刻的关系的。作为民办学校,实际属于弱势群里,为了身的发展。

感谢各位专家!

篇2: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答辩

一、行业会计现状分析

行业是企业或经济单位按其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职能划分的结果, 通常的行业有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建筑安装业、房地产开发业、宾馆旅游业、金融业等。各类行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组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这是形成行业会计的客观基础。

行业会计是在遵循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前提下, 根据本行业的经营特点及强化内部控制的要求, 对特有的业务进行核算。行业会计的课程内容一般可包括工业、商品流通业、建筑施工业、房地产开发业、金融业、旅游、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农业、邮政电信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的会计核算。

在高等院校, 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行业会计专业大多已不再存在, 主要开设通用工业企业会计。根据调查, 极少数高职院校开设行业会计课程。有些院校在其会计学专业课程中开设了一些行业会计课程 (大多为选修课——专业方向) , 行业会计课程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时都大幅度下降。行业会计研究不再被重视, 进行行业会计研究的人员急剧下降, 社会上普遍缺乏精通某一行业的财会人才。

我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取代了行业会计制度, 但行业会计本身并没有随之消失。只要国民经济中存在着各种经济实体, 行业会计的区别就必定存在。因此, 虽然有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 仍然有必要学习行业会计。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适应行业特点的高技能、实用型会计人才。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开设行业会计课程, 现有的课程都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部内容组织教学, 内容主要要针对、大中型制造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具体准则对行业会计制度共性部分制定了通用的、统一的会计准则, 对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过程作出规范, 但无法兼顾到所有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核算, 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特殊经济业务对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 这种课程设置脱离了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造成了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也必然影响到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和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建筑施工行业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加, 保障房建设的不断推进, 房地产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不仅老百姓关注, 政府更关注, 其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量。房地产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建筑施工行业, 建筑施工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良好的行业环境给我们的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而我们学校做为输送会计专业人才的基地, 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更得下功夫。

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分析

施工企业会计是一种行业会计。施工企业与工业企业同属企业, 但工业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分级管理。

由于施工企业生产具有流动性大、施工生产分散、地点不固定等特点, 为了使会计核算与施工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 直接反映施工生产的经济效果, 需要采用分级核算、分级管理的办法, 以避免集中核算造成会计核算与施工生产相脱节的现象。

(二) 单独核算。

施工企业会计按照每项工程分别进行成本核算, 并使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以便于分析考核。

(三) 工程成本核算与工程价款结算的分段进行。

由于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周期比较长, 如果等到工程全部完工后才进行成本核算的价款结算, 施工企业就要垫支大量资金, 给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困难, 而且不利于正确反映各项的经营成果。因此, 施工企业要按照已完工程分期计算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 并与建设单位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施工企业和工业企业是有差别的, 工业企业是先有建筑物再进行生产, 工作相对固定。而建筑企业是在荒野废墟上建立城市, 施工机构随着建筑物位置的变化而整个转移生产地点和施工人员。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可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 建筑企业的成本计算采取按单独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成本计算对象。工业企业的产品通常是一个企业的产品, 相对固定, 而建筑企业的产品门类不定, 工业企业的产品价值相对低廉, 建筑企业的产品投资较大, 与客户的合同是不可变更, 在一定的时候受国家投资方向的政策调控。

四、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自高校扩招以来, 由于进校的门槛低,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 调查中发现, 学生在毕业实习后的返校交流中, 普遍抱怨说:“我去的是某某实习单位, 这个行业的会计科目都没见过。”类似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已经学习了最核心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 但触类旁通对于大多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施工企业和工业企业相比, 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差异, 开设《施工企业会计》这对于要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 可以加强学生对不同企业的认识, 能促进学生在岗位中尽快上手。如果开设这门课, 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工业企业的会计处理和施工企业的会计处理, 只有通盘皆知, 才能帮助学生去同存异, 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对会计知识掌握的并不透彻, 虽然一部分学生毕业前考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级证书, 但大多数学生是为考试而学习, 对会计课程的认识仅限于简单会计分录的处理, 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做完后要干什么并不清楚, 觉得会计课程枯燥无味, 缺乏学习的热情及主动性, 以至于学生出现上课看手机、睡觉的情况, 下课上网聊天、打游戏, 最后导致我们的学生质量也逐年降低。

这足以说明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有问题的, 到底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五、教学改革分析

(一) 现有课程设置

不管从事任何行业的会计, 职称都是以考代评的, 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都要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争取拿到助理会计师证, 作为我们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 我们必须有过硬的基础会计知识, 扎实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知识。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会计电算化工作逐渐替代了手工记账, 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就逐渐偏移到了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工作上来。会计最终输出的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 财务报表正是集中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载体, 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使用者, 都希望能够读懂这些企业的会计报表, 知道会计报表中数字后面所隐含的真正含义是会计工作者做出正确的管理或投资决策的保证, 会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记账, 算账, 报账, 而更多的是管理、决策。因此有必要给高职会计专业及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 并增加个人理财的能力。

(二) 新增课程调研

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或大或小, 由于其有自身的行业特点, 需要从事施工企业会计的人员既要具有较强的会计能力, 还要掌握基本的工程知识。

《施工企业会计》是在掌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法、建筑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知识及工程识图等专业知识等课程内容基础上开设的。到底要不要开设该课程, 要进行一定的专业调研, 包括行业企业调研和学校调研。据我了解到的, 大型施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较高, 对有没有学习施工企业会计并不是很看重, 如果学过更好;而小企业想要的学生是马上能上手的, 所以还是很在意有没有专门学过施工企业会计。

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在施工单位从事财务工作毕业生跟踪调研, 了解要不要开设《施工企业会计》课程及与其相关的课程, 分析存在的问题, 为制订或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

在第五学期设置行业会计课程, 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瞳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评价体系研究, [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9) .

[2]邵瑞庆.关于加强行业会计研究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7 (11) .

篇3:培养学生历史论证能力

一、培养学生历史论证能力的前提

历史已然逝去,如何还原并解释它呢?这需要教师发掘历史留下的痕迹。教师可以通过历史遗址、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口碑材料、文化习俗等,引导学生剥离史料作者的偏见与矫饰,进而还原历史的真相;教师还可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寻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建构出人类社会恢弘的发展历程。但是,仅获取真实的历史信息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习得历史学家的批判性气质。

二、培养学生历史论证能力的方法

从不同角度切入历史,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历史。如今,历史的研究角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类历史观:

第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第二,文明史观。它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第三,现代化史观。它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第四,革命史观。它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第五,社会史观。它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

第六,生态史观。它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世界,用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方法研究和评价历史,从而明确历史论证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历史论证能力的三个阶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遵循了历史学科研究的路径,尝试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并初步形成了培养论证能力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论点概括与提取

大多数的历史论点是从史料中提取和概括出来的,所以在第一阶段,笔者重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提高学生表述结论的能力。具体操作分为两步:第一步,笔者通过选择题的形式,选择史料与史论匹配的一组,让学生认识史论的严谨性;第二步,笔者通過呈现大段史料,引导学生提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概括观点的能力。

2.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多角度积累论证方法

这个阶段是发现和总结论证问题的常规角度。笔者将其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论证问题的角度;第二步,实战演习。笔者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训练。

3.第三阶段:通过观点论证题,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在这一阶段中,笔者共分了五步来完成:第一步,通过典型例题,尝试建模。笔者引导学生先提炼出明确的观点,并全面、精准地表述出来,然后从多角度论证问题;第二步,运用观点评述题的一般思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主训练;第三步,学生展示训练成果,师生集体批改;第四步,学习SOLO评价体系,进一步理解论证思路;第五步:根据经验和SOLO评价体系,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强化学习成果。

通过评价标准,笔者让学生检查自己停留在哪个层次,并在每次做完题目后进行反思。长此以往,学生能固化论证思维模式,逐渐把握论证的层次,提高历史论证的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论证能力涵盖了历史学科史料概括能力、迁移运用能力、描述和阐述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养,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篇4:水利普查对象编码方案分析论证

水利普查编码的目的是以数字和字母代表水利普查对象及指标,准确地识别和管理水利普查对象及指标,通过编码简化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方便基层普查工作的开展及人工和计算机处理,提高数据处理工作效率,保障审核与汇总分析的顺利开展和最终普查数据的质量。

通过编码方案制定,梳理普查对象之间的关系,提高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通过编码对各环节的联系,增强普查资料的正确性;通过编码的简约化处理,方便资料录入及计算机管理,提高水利普查工作效率;通过编码在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加强信息共享与综合分析。

1 既有标准

目前水利行业现有的编码标准有:SL213-1998《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SL249-1999《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59-2000《中国水库名称代码》、SL263-2000《中国蓄滞洪区名称代码》、SL261-1998《中国湖泊名称代码》、SL262-2000《中国水闸名称代码》、SL452-2009《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

已有编码标准经过这些年的使用和完善在适应性及普及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部分业务熟悉的专家甚至只通过水利工程的编码,就能判断出该工程所在的流域及工程相关的特征值。但是本次普查涉及的范围广,包涵8大专题共30类对象,如果仍然沿用原有标准会遇到如下问题:

1)S L 2 1 3-9 8《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1]仅涉及1 9种水利工程及相关设施的编码原则,分类工程的编码分册目前正式颁布的仅有9个,有部分设施类编码工作虽已列入修订计划,但仍在进行之中,如堤防、海堤编码标准启动多年,但仍难以收敛,还有一些设施类编码工作目前尚未启动,何时能将《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涉及的19种水利工程类别的编码全部完成,目前还难以估计。

2)目前在用的河流、湖泊、水工设施编码标准与本次普查涉及的30个对象类的类别重合率仅有16.67%,在正式普查工作开始之前设想采用编制并补齐行业标准的方式,完成普查所需的25类其它对象类编码标准的现实可行性不大。

3)由于设施对象编码中涉及河湖所在流域、干支流层级关系,不同设施类型的编码隐含继承关系要求。

例如水闸编码(水闸编码中包含着所属流域信息)必须在河湖普查全部完成之后,方能顺序组织开展其它设施类对象的清查登记和编码工作,编码如图1所示[2]。既有编码规则中规定的部分字段包含工程特征参数,而在本次普查工作中是将其作为普查阶段的工作进行填报的,如果严格遵照行业标准开展普查,势必在对象清查登记阶段,就会因编码问题把清查和普查2个阶段的工作界限混淆。既有编码规则要求在掌握全部对象个体的基础上,由上级主管部门集中安排编码方能保持其顺序关系。而本次普查在预先不能确定对象个数的情况下,按(6+2)个普查主题、2 860个县级基层普查单位并行作业的组织模式[3],如在清查登记工作执行过程中因编码问题过多地牵扯时间和精力,用于各级普查单位之间的编码协调问题,势必增加各级普查层级按时完成普查汇总分析工作的困难。

从普查的实情考虑,旧的标准不能完全满足本次普查的需要,因此重新定制1套新的、能满足本次普查需求的编码标准是必要的。

重新定制1套编码标准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旧的标准,新的编码标准只是为了服务于本次普查,在普查数据收集汇总后,可以通过基层填报的指标属性将对象按原有的编码规则重新编码,不会对已有标准的使用习惯造成影响。

2 拟采用对象编码标准

2.1 对象编码标准

拟采用对象编码分为对象和指标2种编码。对象编码用来标识水利普查对象,作为水利普查对象指标数据的管理唯一代码,在整个水利普查数据库中,所有对象编码唯一,根据不同对象特点和管理需要,对象编码采用数字串,可采用定长或变长编码,除河流湖泊对象编码外,其他对象编码采用行政区划代码加行政区内同类对象顺序号组成对象编码。对象编码体系如表1所示。指标编码也适用于水利普查7种对象类别,指标编码类型归纳为位置、时间、数值、枚举和文字型5种,数值型根据指标特点确定数位和取值范围;枚举型使用自然数顺序编码,在枚举型中,除明确无其他项目外,确有其他项目的编码均采用9或99;文字型属性编码应尽量少用,确有需要时,应限制其文本长度并遵从GB18030-200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水利普查对象编码仅限于信息系统内部对象标识,除位置视角以外不捆绑其它任何属性信息。

赋码过程根据不同主题普查技术方案,分别采用内业集中统一编码或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并行赋码2种方式,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唯一标识水利普查对象。

对象在域内顺序编码,因各种原因造成对象修改、调整时,顺序赋予新号,使用过的域内顺序码不允许重复使用。

对象跨行政区的,其行政区划代码使用上一级行政机构的区划代码,跨省级行政区的全国行政区划代码约定使用888888。

2.2 对象编码方案特点

2.2.1 降低初始编码难度

在普查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多主题、多个工作单元并行作业,各级普查人员技术水平、能力不尽一致的现实,从便于基层普查员尽可能独立完成对象登记工作出发,在对象清查初始登记阶段简化编码所必需遵从的依赖关系,优先解决对象不重、不漏、不错问题,在普查填报阶段着重解决属性完整问题,借助数据库对象个体和关系管理的双重功能,适度分解对象清查、属性普查填报工作的关联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普查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库的工作实施难度。

2.2.2 分离普查实施与成果应用

在完成普查任务的基础上,考虑把业务应用部门既关心对象个体,又关心其关联关系和其它特征属性的综合编码应用问题,放在普查成果的应用阶段进行,可通过在普查成果内部管理代码与业务编码映射关系的方式实现[4]。

2.2.3 分阶段解决综合问题

在数据处理流程的设计过程中,根据数据处理流程的阶段划分,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优先策略:在数据采集阶段优先解决数据准确填报、数据质量的把控(完整性、准确性),在数据库建库阶段通盘考虑适宜的数据粒度和关系的建立(严密性、可管理性、可持续性),数据成果应用阶段尽可能地兼顾多目标(乃至目前还不能确定的目标)应用需求(灵活性、适应性)问题,而不是仅通过编码试图解决所有应用环节的不同问题。

2.2.4 符合当前IT主流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

本次普查数据处理过程试图借鉴国外同类工作中长期摸索总结形成的基本准则,在数据处理流程中采用面向对象的IT设计理念,严格区分调查、数据建模、数据实体建库、成果应用4种不同的视角,采用:调查(6+2)主题——数据模型——数据库实体(含元数据)——普查专题成果,逐一建立映射关系的办法予以保证,通过数据与应用保持相对独立的设计,支持成果应用多样性目标的有效实现(流域分区数据组织示例)。

3 结语

拟采用对象编码标准设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本次普查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工作的组织难度,满足本次普查数据汇集、处理全过程的工作需要,还可以兼顾未来普查成果综合应用共性需求(综合库的形式)和专项业务应用个性化需求(专题库的形式);通过普查成果的汇集,为各专业在其基础上开展专业应用分析和编码试验验证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摘要:阐述水利普查对象编码标准选取的思路及目的,对已有的标准立足于第一次水利普查的可行性做了详细分析,提出1套全新的编码标准,为水利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一定基础。

关键词:水利普查,对象编码,标准,选取

参考文献

[1]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河海大学.SL213-98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12.

[2]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SL262-2000中国水闸名称代码[S].北京: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2001:1-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综述[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1-20.

上一篇:党性修养不够整改措施下一篇:国家旅馆业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