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科行政管理制度

2024-07-08

治未病科行政管理制度(通用8篇)

篇1:治未病科行政管理制度

“治未病”科工作制度

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法规和上级指示,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对治未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予以指导。按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准确、及时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治未病的各项 工作有效进行。

2.负责制定并保持“治未病”科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效具体落实,深入开展。

3.制定“治未病”科长远发展规划和规划,定期做好总结工作,并向上级部门做好汇报工作。

4.定期深入门诊及其他工作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负责开展组织、检查临床教学工作,培训科室人员业务学习。

5.定期检查治未病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和贯彻执行情况,采取措施,促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运用、引进新技术,新方案,提高医疗、教学及科研水平。

6.检查教育本科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和工作作风,改善服务质量。

7.落实社会监督,及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8.开展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室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9.指导担任本辖区的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及访视工作,使未病、欲病人群与慢性病管理既有效区分又能良好对接,实现健康全程管理。

10.通过适宜的预防保健服务及中医适宜技术,提高疾病的预防,满足民众偶的健康需求,使民众不生病、少生病、延年益寿,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长寿,从而提高医疗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

“治未病”科职工工作制度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严格执行“治未病”科统一的考勤制度。请事假要按规定事先亲自向科主任提交请假报告,特殊情况可电话或托人请假,但不能超过一天,事后需补办手续。病假要有符合要求的病假条。

3.工作期间要坚守岗位,不要窜岗闲聊,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工作间。工作间要保持清洁。

4.“治未病”科假日值班人员除负责调配处方外,要负责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事物,并在值班记事本上登记,必要时向科领导或院总值班人员汇报。

5.不得对患者和临床科室直接供给药品,需通过门诊或住院药房。

6.建立差错事故记事本,各组每月底统计上报科室,重大的差错事故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并采取积极抢救或挽回错失。

7.各个工作间要有防火设备,掌握防火常识及防火器材使用。

篇2:治未病科行政管理制度

治未病科是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为核心理念,以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与慢性病患者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改善人群体质、促进疾病痊愈、防止病后复发为目的,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为一体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为加强对此项业务的管理,促进其发展,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健康促进需求,依据《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有关条款,制定本制度系列。

一、日常管理制度

1、治未病工作在院长统一领导下开展临床业务工作,系医院一级业务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分工合作,相互写他配合,促进业务拓展。

2、工作人员必须遵从医院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促进需求。

3、工作人员具体岗位责任见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4、科室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对日常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不定期的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理论与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结合实际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推广。

二、医德医风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贯彻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每年至少对医务

人员开展一次医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将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科室工作的重要标准。

3、制定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底进行考核评价。

4、机构新成员必须进行医德医风岗前教育,未参加爱培训不得上岗。

5、建立医德医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科室考核和上级考核制度。常听取患者和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社区群众监督。

6、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作为应聘、晋升和续聘的重要条件。

三、质量监控制度

1、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应经常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的贯彻落实。

2、强化对该科室医务人员的质量、安全教育,做到依法执业,规范执业。

3、不定期检查科室承担的辖区卫生部门下达的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补救方法。

4、科室应经常进行“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培训和考试考核活动,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5、督查医疗风险防控预案与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6、监督检查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投诉的登记、报告、处理、分析情况。

7、对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和其他关注健康管理的人群,充分运用“互联网+健康管理”技术、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等服务方式,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提升治未病服务质量。

四、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健康档案,要扩大建档率,不断增加业务辐射面,积累和提升个人健康档案的信息量。

2、创造条件开展健康体检和医保特门管理工作。

3、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

4、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一次,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向服务对象反馈信息,实施深层次的健康干预管理和健教指导。

5、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和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

6、健康档案管理应责任到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7、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和健康咨询与指导,按照《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干预。

五、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1、在医院中医药治未病工作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印发防病治病科普读物,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积极开展“治未病进社区”公益活动,开通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热线,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5、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六、健康咨询工作制度

1、建立健康服务咨询台,负责门诊导医﹑咨询﹑预约﹑便民服务等工作。工作人员要认真﹑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为顾客服务。

2、负责协调病人就诊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接听热线电话,做好电话咨询随访工作。

3、发放健康保健知识手册﹑健康教育处方,播放有关健康教育的录像﹑录音、电影等多媒体资料,拓宽群众获取健康保健知识的渠道。

4、为顾客提供饮用水﹑出借轮椅,进行服务项目和收费查询等服务。

5、保持环境整洁,维护就诊秩序,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

七、综合干预区域工作制度

(一)预防保健门诊工作制度

1、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提高门诊窗口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群众对治未病的认同度和依从性。

2、科室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具有执业资格,具备能胜任治未病业务工作的业务技术工作能力。

3、对疑难病员不能确诊或病员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

级医师指导诊疗工作,必要时及时提请会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应定期出门诊,解决疑难病例的诊疗业务与医患沟通工作。对某些慢性病员和专科病员,应及时转往专家门诊或上级医院。

4、对65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病员、特殊优抚病员及来自远方的病员,应优先安排就诊。

5、对病员要进行认真检查,简明扼要准确地记载病历。科主任、上级医师应定期检查门诊医疗质量。

6、门诊与住院部应加强联系,以便根据病床使用及病员情况,有计划地收治病员住院治疗。

7、加强预检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控制与报告。

8、门诊标示应明白,设有导诊服务工作人员,做到热情关心体贴病员,做到文明服务,优质服务。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优化、简化服务流程,有序安排病员就诊。

9、门诊应经常保持整洁,改善候诊环境,加强候诊教育。设置轮椅、饮水设施等便民设施。做好院务公开,做到“一站式”便捷服务。

10、实行“三合理”医疗原则,尽量采用安全、高效和经济适宜的诊疗方法,实现精准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确保患者享受同质化诊疗服务,减轻病员费用负担,提高顾客的服务满意度。

11、对基层或外地转诊病人,疾病好转或体质改善后,转回基层或原地康复时,要负责任地提出诊治和康复指导计划。

八、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1、各级专业技术人员都应完成继教学分(详见主管部门有关继教学分管理的规定),否则,职称晋升、考核、医师定考和执业变更都将受到影响。

2、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期达到符合任职工作岗位的要求。

3、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培养独立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技术骨干、中坚力量的作用。

4、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向,把握其发展方向,用于改进指导本科室的工作,制定本科室业务发展规划,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5、继续教育采用临床实践、理论知识学习、技术训练、参与教学科研、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技术讲座、互教互学、专科培训等方式。

6、科室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临床业务开展教学查房、专题讨论、危重病例、死亡病例讨论、手术示范、新技术操作,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三基”理论与技能。

7、在院长领导下,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院性的学术讲座,介绍国内外医学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更新与拓展医护人员的理论与技能。

8、鼓励与支持医护人员撰写医学专业论文,有计划地安排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结构优化,提升整体诊疗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一)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是科室医疗质量、安全与服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2、负责制定本科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健康促进干预工作,努力完成院级下达的目标管理工作任务。

4、组织全科人员业务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疗法,提升服务质量。

5、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严防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与事故。

6、安排好科内人员轮换、值班、会诊、出诊、休假,组织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扶对口支援的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7、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疑难病例讨论。

8、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主任不在岗时,代替主任行使管理职能。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

高工作。

2、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临床“三基”培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培训。

3、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4、定期参加专家门诊工作。主持科内会诊,参加院内、院外会诊和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

5、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6、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医事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本院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科学执业。

7、指导全科结合实际开展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和临床科研工作。

(三)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内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工作。

2、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发生医疗纠纷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及时向科主任汇报。

3、指导住院医师的诊疗业务工作。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主持疑难床病例讨论、会诊和上级医师查房。审查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下级医师的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做好资料积累,经验总结和扩大推广应用。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四)临床医师(士)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

2、具体负责对病员的诊疗业务,接受上级医师的指导。

3、客观、真实、及时、规范地书写好病历,经上级医师和科主任审签并质控后及时归档。新入院的病历,应在病员入院后随即下达医嘱,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48小时内请示上级医师查房并完成记录,其余记录内容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规定的时限按时完成。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

4、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是否需要会诊、转科或转院的意见。

5、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实行24小时负责制,在下班以前,做好交班工作,对需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以书面方式记入医师值班交接班记录本。

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视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视)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听取并记录好上级医师查房时交代的注意事项和下达的医嘱,执行后记入病程录。请他科和/或院外专家会诊时,应陪同诊视,做好记录并执行会诊医嘱。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配合护士进

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应用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提高诊疗水平。

9、随时了解病员的心理、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知情同意告知和医患沟通工作,建立和谐的医患惯性,鼓励患者参与维护医疗安全。

10、遵照科内安排参加一定量的门诊工作。

篇3:治未病科行政管理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5年1—3月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治未病科室和全科诊室就诊的居民。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520人。其中不完整问卷、错误问卷59 分,有效问卷461 份,居民应答率为88.65%。纳入标准:(1)年满18周岁;(2)自愿参加此调查;(3)无严重躯体或精神疾病。

1.2 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法,了解国内和上海市中医治未病情况。通过调查表、信件和现场走访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对所有问卷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课题组负责人进入现场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真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 录入数据,双人数据录入,逻辑检错。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中,女性居民占60.3%,男性居民占39.7%。年龄层中,年龄在50 岁以上的居民占74.7%,说明社区服务中心就诊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居民职业涉及各个领域,分配合理。居民学历程度方面,以初中、高中或中专为主(62.7%),高学历居民比例低。婚育者占77.9%,未婚、 离婚和丧偶者比例为22.1% 。 非农业户口比例为83.5%,居民收入主要集中在2 000~5 000 元(83.9%),高收入人群少。付费方式中,主要集中在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各占57.5%和38.0%。

2.2 社区居民对健康的认知分析

本次调查中,66.4%的居民认为健康是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说明目前居民对于健康有着更深层的认识。67.0%的居民对自身健康状态表示满意,见表1。

2.3 对“治未病”服务对象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68.3%的居民认为治未病的服务对象应该是亚健康人,43.8%的居民则认为治未病服务也可用于健康人的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另外,部分居民也认为治未病服务可以惠及康复者、病人和亚临床人群,见表2。

2.4 对“治未病”服务范围的认知情况

对“治未病”服务范围的认知主要以预防为主,占65.1%,见表3。

2.5 对最适合治未病服务项目的认知情况

当问及哪些服务最适合中医“治未病”服务时,预防养生保健和慢性病治疗是适合于治未病服务的前两位。约三成居民认为西医疗效不佳的疾病和康复治疗也适合治未病服务项目,少数居民则认为中医急诊、家庭病床服务和上门服务同样适合治未病服务项目,见表4。

2.6 对社区医疗机构适合开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认知

当问及哪些中医药适宜技术适合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时,5成以上居民认为针灸、火罐、推拿、中成药和中药复方适合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46.4%的居民对中医养生药膏也有需求,部分居民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和调节以及中医咨询同样也适合在社区开展,说明居民对于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需求比较广泛,见表5。

3 讨论

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治未病引领了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3]。国内外大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各国的医疗保健策略正逐渐从以治病为主导向以预防为主导转变,这一重大转变表明,医学目的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4]。中医“治未病”理念实际上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贯穿于养生防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之中,它主要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个层次,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防”字上,与健康管理所主张的“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5]。中医治未病服务应用于健康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治未病”与社区健康管理的结合,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办法,总结实现“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模式[6]。

本次调查显示,66.4%的居民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康健,还应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说明现代居民对于健康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目标其实与治未病“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社区推广治未病理念是能够得到多数居民接受的。从对治未病服务对象的理解来看,近7成居民认为治未病应该针对亚健康人群,近一半居民认为健康人群也可接受治未病服务,这说明居民对于未病先防、维护健康的需求是很强烈的,治未病服务能够很好的迎合群众的需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认为预防养生保健适合于治未病服务的居民占75.7%,认为中医治未病服务范围应该是预防及养生保健的占65.1%和54.9%,两项结果说明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于社区预防保健,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是会得到社区居民认可的,是可以实施开展的。从社区居民对治未病服务类型的需求来看,绝大部分人希望在社区接受针灸、推拿和中药等服务,而对体质辨识的需求度则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居民对体质辨识的认识不够深入有关,也可能与中医体质辨识本身的临床意义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有关。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和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符合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7]。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集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于一体的医学优势,适应于现代的医学模式[8]。完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促进中医药预防、治疗、养生保健和康复作用的充分发挥,将促使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及普及程度的进一步提高[9],促进人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随着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相结合,能够满足人们对预防保健、健康养生的多样化需求,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向“健康中国2020”迈进。

参考文献

[1]唐煌,杭柏亚,陈家应.“治未病”理论在健康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湘潮(下半月),2012(6):98-100.

[2]莫轶晖,许友慧,陈明达.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4):155-157.

[3]李龙.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64-365.

[4]陈党红,杨志敏,黄培新.中医“治未病”的机遇与挑战并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71-73.

[5]王晓迪,郭清.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发展趋势探析[J].健康研究,2012,32(4):281-284.

[6]肖新春,姜华.“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93-94.

[7]蔡英剑,张晓艳.预防亚健康走好“治未病”三步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333-337.

[8]郑建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措施与意义[C].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2007:2.

篇4:危机管理,良医治未病

2008年以来,企业危机事件激增,艳照门事件引发的广告代言人危机、东航返航危机、抵制家乐福事件、玫琳凯“政府公关”泄露事件等等,汹涌而来的各种各样的重大危机给企业造成了重创。

危机是一个事件还是一种常态?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危机的本质并在危机发生之后更好地进行应对。危机如果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说明危机发生的偶然性,企业对于危机防御可有可无;危机如果是一种常态的话,那么说明危机发生的潜伏危机性始终存在,企业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而且必须构建起完善的危机应对预防机制,才能向“治未病”的神医靠拢,确保在企业来临之际应对有度,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小。

无数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危机都是一种常态而不仅是一个偶然事件。危机发生之后必然会集结着利益谋取、媒体监督/攻击、舆论谴责、情绪对抗等等冲突,如何对这些冲突进行有效梳理、如何找到危机的核心所在,这就是决定危机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如何建立完善的危机内部应对机制,以构建一道有效的危机防火墙去防范潜伏危机的危险性、降低现实危机的创伤程度,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市场千变万化、危机无处不在,我们无法阻止危机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深度把握危机发生特点以及扩散的逻辑,从而找到危机处理的最佳策略,使每一次危机都变成对企业成长的一种考验与砥砺,使企业在危机的磨炼中更为成熟与强大。

危机预防:建立内部危机防御体系

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体系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管理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无论是大危机还是小危机,无论是外部危机还是内部危机都潜伏四周,危机的出现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杰出的企业要做的重要事情不是期望危机不发生,而是建立出色的危机公关处理体系,使企业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尽力控制危机的扩散,降低危机对品牌的负面影响。

公关危机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危机,最重要的是预防它的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企业越早认识到存在的威胁,越早采取适当的行动,越有可能控制住问题的发展。从国内外企业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可以得出结论,对危机进行预防是企业抵御危机侵害的有力武器。

1、树立危机意识:要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忧患意识,企业领导人首先就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能把危机管理工作做到危机实际到来之前,并为企业应对危机做好组织、人员、措施、经费上的准备。

2、设立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它可以由以下人员组成: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公关部负责人和公司一些其他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这些成员应保证其畅通的联系渠道。当危机发生时,该机构自然转型为危机领导核心。

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企业公关危机是企业内外环境出现问题造成的,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前,必然要显示出一些信号。当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如下征兆时,就有必要提请决策部门注意并进一步加强监测:对企业或企业领导人形象不利的舆论越来越多;受到政府、新闻界或同行业人士的异乎寻常关注;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不断下降;组织遇到的麻烦越来越多;企业的运转效率不断降低。

4、制定危机管理方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的公关危机管理可以防止危机的出现或改变危机发生的过程。实施公关危机管理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检查所有可能造成公司与社会发生摩擦的问题和趋势;确定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估计这些问题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在影响;确定公司对各种问题的应付态度;决定对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的行动方针;实施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不断监控行动结果;获取反馈信息,根据需要修正具体方案。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5、企业内部媒体公关培训:在企业发生危机时,企业能否冷静自如、坦诚大度地面对媒体、巧妙地回答媒体的问题,是化解危机公关的—个重要关键。预先对企业领导者以及公关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6、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媒体合作平台:定期与媒体进行沟通,获得媒体的信任与支持。

7、加强企业内部传播流程管理:适当时候进行危机预演,让内部人员熟悉发生危机时必须要做的事情。

危机处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1、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危机发生时,企业要以最快的速度成立危机公关办公室或工作小组,调配训练有素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危机公关处理方案。

2、高度重视危机公关的处理:企业出现危机公关后,高层领导必须以“新闻发言代表”或“企业代表”身份出现,在第一时间以坦诚的态度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

3、统一危机事件处理的发布渠道:企业发生危机公关时,要以坦诚的、解决问题的态度直面媒体和公众,并与之保持良性的互动。同时,企业应该使自己成为对危机事件处理的惟一的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正确、及时。

4、积极主动。无论危机事件的起因何在,企业都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进行处理,为妥善处理危机创造良好的氛围,而不应推卸责任,消极等待,贻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5、情感联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有着强烈的抵触和怨恨心理,企业在处理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直接的利益问题,也要根据公众的心理反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公众进行感情联络,化解积怨,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尽早平息危机事件。

6、如实宣传。危机发生后,企业要如实地与公众沟通,并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公开事实真相。切忌弄虚作假,用一些虚假材料、行业术语等为媒体和公众了解实情设置障碍。

7、与媒体诚恳合作,积极沟通。企业应主动与媒体及时沟通,坦率说明事实真相,诚恳表明企业的态度和立场,争取首先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以便减轻舆论压力,为企业消除危机影响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8、利用法律调控危机。法律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依据事实和有关法律条款来处理;二是遵循法律程序来处理。这样既可以维持处理危机事件的正常秩序,又可以保护企业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当企业名誉受到恶意诽谤和侵害时,运用此种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http://www.vmarketing.cn/dingyue

9、邀请权威来帮助解决危机。处理公关危机的权威主要有两种:一是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专业机构、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二是权威人士,如公关专家、行业专家等。在某些特殊的危机处理中,企业与公众的看法往往不相一致,难以调解。这时,权威意见能对公关危机的处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艳照门事件、东航返航危机、玫琳凯泄密事件、抵制家乐福危机等事件,网络媒体的强势突出显然了其在危机发生时推波助澜的强大影响。

所以,企业领导必须转变危机管理的旧思维,洞察到一系列正在已经发生变化或者正可能发生变化的新现象,如必须看到网络媒体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背景,以及其在社会主流人群之中的影响力,并加强重视网络危机发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力,以及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去应对众多“个人媒体”的潜在负面信息来源。同时也必然提高危机管理意识,认识到危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常态,有意识地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危机管理防御系统。

篇5:治未病科医师工作制度

一、业务副院长分工领导治未病科工作,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各科确定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业务人员协助治未病科科主任负责本科的治未病门诊工作。

二、参加治未病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派有经验的医师担任。要求门诊医师相对稳定。

三、对疑难症两次辨识干预效果不满意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

四、科主任应定期上治未病门诊解决疑难病例,每人每周一般不少于两个半天。

五、对患者要进行认真检查,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格式记载门诊病历或记录,定期检查,每月评分一次,上报院长,并送有关科室。

六、门诊检查科室所做各种检查结果,必须做到准确、及时。

七、治未病门诊与普通门诊及病房应加强联系,以便根据病情及病床使用情况,有计划地收容患者住院治疗。

八、做好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九、治未病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到关心体贴患者,态度和蔼,有礼貌,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安排患者就诊。

十、治未病门诊应保持清洁整齐,改善候诊环境,加强候诊教育,宣传卫生防病、计划生育和优生学知识。

十一、治未病门诊医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经济便宜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十二、治未病门诊各科根据本专业特点,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各种治疗常规、操作规程以及岗位责任制,并认真做好登记、统计报表等工作。

篇6:治未病科整改措施

按照《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和《二级中医医院专家评审手册》中规定的要求,在医院这次组织的自查过程中,治未病科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未提供医院工作计划中治未病的内容; 2.为制定适合各类人群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方案; 3.已经印发给三个病区的中医专科体检和评估表(中医体质判定表)未及时完成; 4.缺中医治未病工作流程;

对照《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和《二级中医医院专家评审手册》,治未病科决定提出如果整改措施:

1.积极联系院办室,对照医院工作计划,完善计划中治未病相关内容;

2.尽快制定适合各类人群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方案; 3.督促各科将中医专科体检和评估表(中医体质判定表)及时完成;并制定中医体检表交付院内两个重点专科完成填写;

4.尽快制定中医治未病工作流程。

治未病科

篇7:治未病科的激励机制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员工作为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力要素,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挖掘员工的潜能,保证人员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更好地开展治未病服务。

一、激励的原则

(一)公平处事原则 公平处事是整个激励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因素。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必须要一视同仁,如果人为地出现不公,则对不公者会产生很强的消极影响,导致激励目的难以完全实现。

(二)自身价值原则 “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人们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还有一种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深层含义,这方面在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往往怀有崇高的理想及远大的抱负,一旦能够学有所用、发挥专长,就会产生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与力量,在感到快乐的同时,会激发出更大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任何一种激励,如果脱离自身价值来设计,只能是短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三)奖罚结合原则 奖是从正方向予以鼓励,罚是从反方向予以刺激,它们是激励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才能使先进受到奖励、后进受到鞭策,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争先的竞争局面。

二、激励员工的手段

(一)物质激励 以调整物质分配的量和质作为激励手段,属于物质激励。鉴于世界的本质是由物质构成的,任何精神的东西,都不可能绝对代替物质的东西。因此,当各类人才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我们就可以在激励工作中,将创造的财富中取出适当的部分用来奖励那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确保员工“支出”的超负荷工作量和“奉献”超出常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得到一定的补偿。

物质激励,医院已充分考虑治未病科的实践情况为保证人员的积极性与稳定,治未病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一样享有医院的激励机制,另外,在绩效分配中享有平均绩效。治未病科科室二次分配中,在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治未病服务工作中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和疗效满意的给予奖励,对治未病服务工作中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和疗效满意的给予处罚。

(二)精神激励 以调整精神传递量和质作为激励手段,属于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一种“不花钱”的有效激励手段。在工作过程中,并非完全都在进行“物质传递”,很多时候是在进行“精神传递”。在特定的情况下,精神激励不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而且可以成为长期起作用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应主张在激励员工的工作中,合时运用精神和物质激励,形成和谐的动力。

精神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给予作出突出贡献者的必要精神嘉奖:授予荣誉称号、报道先进事迹、号召员工学习;营造理解、关心、爱护员工的和谐环境,体谅员工的辛苦、难处、疑惑;甚至在关键时刻“传递”一句动人的话,一个深刻含义的手势,一次表示赞许的微笑,都能收到激励的奇效。

(三)价值激励 以实现自身兴趣专长和理想抱负作为激励手段,属于价值激励,它是一种内在需要和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优秀员工在经历了生理、安全、友爱层次需要后,他们有着更高层次优势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价值激励能更好满足他们的需要,使他们得到更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工作表现也更加出色。

三、激励手段的运用

任何一种激励手段,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用途,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具体来讲,应把握如下方面。

(一)激励手段 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应掌握灵活巧妙、多样合理。应根据的不同的对象情况,不同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二种以上激励手段,分别予以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以追求最理想的激励效果。

(二)激励时机 在激励时机的选择上,应本着使激励对象始终保持足够的前进动力这一思想,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选择适当的激励时机,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应该根据多种客观条件,进行灵活的时机选择,既可在完成任务之后给予期终激励,也可在用人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给予期中或期前激励。

(三)激励形式 在激励形式的选择上,本着奖勤罚懒的原则,交替使用正刺激和负刺激。对于那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员工,应该及时给予必要的奖励。与此同时,对于少数表现恶劣的害群之马,也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不惩处害群之马,正气难以上升,优秀人才环境难以改善。

(四)激励程度 在激励程度的选择上,应本着公平合理、相互促进的原则,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激励量的大小,即奖励或惩罚标准的高低。它是激励手段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超量激励和不足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造成对工作热情的严重挫伤。

(五)激励方向 在激励方向的选择上,深入调查研究个人的兴趣专长、理想抱负,针对各自的自身价值需要的内容来实施激励。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种间断的、阶梯式的跳跃,而是一种连续的、波浪式的演进。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可以同时并存的,但在不同时期,各种需要的动机作用是不一样的,总存在一种起最大支配力量的优势需要。

篇8:治未病科行政管理制度

1 治未病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 采用方药、针刺、艾灸、推拿、膏方、精神调摄、食疗药膳等预防和治疗手段, 维护人类健康, 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2], 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旨在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3个层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未病包括5个含义:其一, 未生, 即无病,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其二, 未发, 病欲发而有先兆, 即虽有不适的症状表现, 但各项生理指标却正常,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状态。其三, 未盛, 即疾病初期, 此时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其四, 未传, 虽已患病但未波及其他脏器。如《灵枢·病传》曰:“病先发于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五日而之脾……”《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强调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其五, 未复, 即通过治疗, 邪去正复, 病将愈。中医学“未病”理念实际上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 其精髓是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3], 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防”字上, 与健康管理所主张的疾病的三级预防观念相一致。

1.2 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于20 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 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是西方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于近10年开始逐渐发展, 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和定义。健康管理是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检测、分析和评估, 并建立健康信息档案, 从而制订和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进行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服务, 以及对健康改善情况进行追踪随访的长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即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4]。其宗旨和目的是减少疾病发生及复发, 延缓疾病的恶化, 减少并发症, 在维护身体健康及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 降低医疗费用支出[5]。

2 研究现状

2.1 “KY-3H”健康管理模式自2008年1月, 我国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后, 我国各地区以“KY-3H”健康保障服务为模式, 逐步开展试点工作, 设立“治未病”防治中心和“治未病”门诊, 其中“3H”代表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模式结构。

“KY-3H”健康管理是疾病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它以传统中医学和养生学为指导, 融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 将中医体质和身心整体功能状态有机结合, 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及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系统的辨识、评估和分析, 并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这一模式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 个体健康信息的智能系统为支撑, 个性化全程健康管理与被保险人疾病损失的事后补偿相结合, 实现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健康管理技术与健康文化传播结合的设计理念, 体现了工程科学的方法在健康保障服务领域的成功应用[6], 并实现了管理目标、技术、防止理念、合作模式及体制5个方面的创新[6]。目前, 该模式已被应用于脑卒中的防治研究[7]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尿微量白蛋白[8], 均显示出良好效果。

2.2 整合性健康管理模式

2.2.1中西医整合分层管理[9,10,11]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西医目前尚无法有效治疗慢性现代生活方式疾病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 如糖尿病、脂肪肝等。将两者有机融合, 成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个创新战略方向。结合西医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同时收集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 资料, 进行中医证型和体质辨识, 根据健康管理需求找出相关危险因素、伴发或并发症, 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健康需求, 从而建立健康档案数据库, 将其分类纳入健康、亚健康、病人人群中, 制定分层管理策略和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宣教、干预体系。此类中西医整合分层健康管理理念具有如下特点: (1) 西医常规体检早期排查各种疾病, 中医体质辨识把握个人健康状况, 从宏观 (整体) 、中观 (症状) 、微观 (生化指标) 全面反映病人的健康信息。 (2) 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可真正实现“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的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 (3) 实现中医中西合璧, 优势互补, 真正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2.2心身整合健康管理心身整合是中医“心身一体”思想的实践形式。在中医治未病环节中强调“心身保健”“心身同治”“心身康复”[12], 注重生活事件的处理和家人配合治疗, 并积极合理应用专业性强的新仪器和治疗手段, 从而形成一套可推广的“心身整合健康管理”模式。吴敬新等[13]从“治未病”理论和心身医学相结合的角度剖析干预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 并为解决围绝经期女性健康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价值。

有学者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思想, 在心身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时、空、社、身、心”全方位的动态健康模式, 即在防治疾病过程中, 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社会环境、体质、心理状态等因素。另外, 有学者提出“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14]”的 “治未病”新模式。即除综合考虑机体结构、应激反应、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社会适应多个可能对健康有影响的因素, 在疾病分析和预防方面, 根据病因假设验证法, 着重针对病因和辨证施治, 通过“预测机制”和“预警机制”分析病因, 再由“预防机制”提前阻断这些因果关系。这种“点-面”结合健康管理新模式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全面调整机体状态, 以“整体观”为核心统筹兼顾与健康相关的多个环节, 可有的放矢地阻断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作为对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该模式不但能提高专科疾病的防治能力, 还有助于丰富“治未病”的内涵。

2.3 多方合作的健康管理模式与治未病相结合的多方合作健康管理模式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主要有2种形式。 (1) 三级健康管理机构体系[15]:一级是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基层卫生院为主的防治指导和健康教育体系, 负责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指导。二级是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医院以社区为平台的培训指导和综合防治体系, 进行高危人群筛查、健康指导和实施中医特色干预。三级是以三级医院为主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体系以及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 开展社区流行病调查、医务人员培训以及健康咨询。与现代预防医学相结合, 实行具有中医特色的三级预防策略。 (2) 以政府主导的、以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政府-医院的健康管理模式:赵进东等[16]基于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深入研究, 初步建立了以专家为核心、全科医生为骨干、健康教育为关键、自我管理为中心、家庭成员为辅助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模式, 临床研究疗效确切, 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家庭责任医生和全科团队的作用, 可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通过双向转诊模式, 实现家庭、社区及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减轻国家和个人经济负担。

3 小结

上一篇:字体设计课程讲义下一篇:反恐防范工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