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批评

2024-08-21

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批评(精选6篇)

篇1: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批评

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批评

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批评(2010-1-6 20:15:00)张悦群

扬州市邗江区教研室张悦群(***)

摘 要:课改虽有七年但三维目标普遍不能落实,语文教学实际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或顾此失彼,或彼此纠缠,或名不符实。究其原因主要如下有三点:第一,“三维”之“维”不能成“维”,“知识”“能力”是“前后件”相承的一个整体,不能分割为一维的两端;“过程”“方法”彼此交叉,“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内涵不清,外延纠缠,也不能形成第二维与第三维。第二,目标过多,干扰核心目标,分散与削弱核心目标的基础地位和主轴地位,广大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第三,第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线教师难以界定各自的内涵,难以梳理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难以执行“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的课改任务。

关健词:目标不能落实;“维”不成“维”;干扰核心目标;彼此纠缠。

为时七年的新课程改革似乎已经如日中天,但是沐浴在课改阳光下的中学语文教师的面庞上,依然流露出一些犹豫、困惑、不安与焦虑:

“强化实现三维目标,弱化了双基目标怎么办?”

“一篇课文的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怎么写?” “‘过程’与‘方法’怎么区别?”

“‘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⑴到底怎样落实?”

三维目标的美丽理想给广大的语文教师留下了一个个难以解读的悬念,形成了一系列难解之“结”。面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维目标普遍不能落实

1、三个维度的目标顾此失彼

(1)只是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没有顾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对散文阅读,注重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的欣赏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分析,领悟精彩的艺术魅力。至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与分析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普遍受到冷落。(2)热衷于开展形式多样的非语文活动,忽视知识与能力等目标。如执教房龙的《<宽容>序言》一课,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潜心会文,就急于让他们表演无知山谷的故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有的唱“守旧老人的那些老掉牙的歌子”,有的跳漫游者的舞蹈,有的演夜里发生暴动的小品。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也没读懂,更不要说从文本学习中发展语言、升华情感。

(3)一味注重言语内容与朦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教师执教《荷塘月色》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后,便连珠炮似的提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桃花源还是乌托邦?”“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臭水塘被写得如此之美?”“朦朦胧胧的月下荷塘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问题。没有抓住朱自清特有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联想等方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留给学生的不是鲜活的情景交融的形象世界,而是抽象的文本意义。

2、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纠缠

请看一篇优秀教案《春酒》(人教版八年级)的三维目标。A、知识与能力:(1)能深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文中的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过程与方法:(1)布置课前预习;(2)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深情地朗读课文”应该含有第三维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则含有第二维“方法”与第三维“态度”的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亦包括“过程与方法”的内容。

教案中三维目标纠缠不清,混为一体,不仅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操作,而且容易“排挤”非常重要的目标。如上述《春酒》教案中“知识”目标中严重缺失识字、解词,其实识字、解词乃是初中教学的主要任务。优秀教案尚且如此,非优秀教案则不言而喻。

3、三个维度的目标名不符实

最近,笔者查阅了一百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千多课时的备课笔记,没有发现一个课时的教案较好地落实所谓三维目标。较多的教案系“挂羊头,卖猪肉”,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或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得整整齐齐,写得清清楚楚,但具体内容根本对不上号,只是“贴标签”而已。打电话问几个优秀教师。答曰:“说实话,我们不懂三维目标,你们要检查,只好应付。”“我们区别不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得已而为之。”可见,三维目标在一线教学中处在何等尴尬的境地!

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一个课程合适不合适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可行不可行。课改进行了七年,三维目标被广大一线老师忽悠了七年;因为他们不理解三维目标,也无法在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或许课程设计者认为广大老师思想顽固,观点陈旧。钟启泉教授公开声言“现在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⑵其实,在指责人的时候,还需要自我反思,比如―― “三维”之“维”不能成“维”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设计者的“独创”,他们认为: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相互的交融性,不能缺失任何一个维度。⑶通过长方体这个比喻理解三个维度固然是正确的,一维就是点或一条线;二维是两个面组成,组成二维结构;三维就是三个面,组成三维结构,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立体的空间。当然还有四维,即四个面,通常我们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四维已经属于超现实空间了。

可是,联系到所谓“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进行三维结构整合就出了问题。“维度”一说本源于思维的建构性理论。思维的建构性理论是20世纪认识论争论的热点之一。思维建构性作为一个理论问题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认识结构认识的深化,即从认识的二维结构拓展到三维结构。三维结构是立体的结构,三维目标用立体的结构来比喻语文目标着实在有点令人神往。然而,将这三个维度的7项目标根据三维结构进行交融整合,其情况是又怎样的呢?第一维“知识与能力”与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组成二维结构,整合以后可形成四个分支:1.知识+过程,2.知识+方法,3.能力+过程,4.能力+方法。也就是说,这二维目标既有知识掌握过程的目标,又有知识掌握方法的目标;既有能力形成过程的目标,又有能力形成的方法的目标。如果再与第三维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项内容整合起来,就会得到12个分支:1.知识+过程+情感,2.知识+过程+态度,3.知识+过程+价值观,4.能力+过程+情感,5.能力+过程+态度,6.能力+过程+价值观,7.知识+方法+情感,8.知识+方法+态度,9.知识+方法+价值观,10.能力+方法+情感,11.能力+方法+态度,12.能力+方法+价值观。

这12个分支似乎非常美妙,但难以进行教学操作。比如很难具体举例解说“能力+过程+情感”或“能力+过程+态度”,有哪一种能力不通过知识形成的呢。排除了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态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知识”是怎么排除的呢?是课程设计者把“知识与能力”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造成的。虽然,知识重在“逻辑性”,人类凭此“认识世界”;能力重在“操作性”,人类凭此“改造世界”;然而,知识与能力是有着特殊关系的两个“前后件”概念,决非同一层面的两个相对的概念,不能作为“一个维度”看待。一个维度(one-dimension)有着彼此对立的两端(polar opposites),这两端在逻辑上前后不相承,互相不纠缠,彼此不相容。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是由知识转化而形成的,转化的中介是技能。知识通过无数多次技能训练转化为能力。知识与能力,一“前件”,一“后件”,前后相承,彼此相容,不可能成为一维的“两端”。第二维“过程”“方法”,两者彼此交叉,过程之中有方法,方法之中有过程。这两者虽在一个层面上,但也不能构成一个维度。第三维更是如此,“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内涵区别不清,外延彼此交叉,也不能成为一个维度(详见下文)。如此说来,一线教师不能理解以及不能落实“三维目标”则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三维”之“维”不成“维”,“三维目标”不科学,那么把它改为“三类目标”“三项目标”“三种目标”是否可以?改一个名称固然无关大碍;然而,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目标过多会干扰核心目标

有人对三维目标的七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表述,研究出一系列行为动词,仅“能力”一项就有如下内容:①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②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③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这些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具体到“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捕捉”“提取”“收集”“修改”等语文学习的行为动词上面来。如果再呈现其它六项,将更是纷繁芜杂。无疑,根据这些繁杂的行为动词给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选定某些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将是非常麻烦的。更为严重问题是:目标过多,过繁,不仅教学不堪负重,而且会弱化核心目标。新课程设计者将“知识与能力”当作第一维,会不会如“按姓氏笔画排列”一样予以突出呢?未必。在新课标的宣传资料中有一个著名的人体比喻:把“知识与能力”是人的躯体;“过程与方法”人的中枢神经,它要协调、调动人的各方面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灵魂。似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为重要,一节课如果没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参与与体现,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因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学生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也可以说第二维“过程与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达尔文就说过方法的学问是最重要的学问,这最重要的学问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若从每一个维度出发,都可以陈述一番最为重要的理由,所以,正如新课程设计者所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⑷。殊不知,一线教师掂量着这三个维度中的七样玩意儿,却是愁眉苦脸:“哪能样样都重要呢?实际教学怎么办?”“不要说具体的教学落实,就是备课笔记前面的教学目标怎么也写不出‘三维’来啊!”“样样都重要,会不会导致样样就都不重要?”笔者孤陋寡闻,到现在为止尚未看到课标设计者或课改学科组的先生们呈现过一篇课文或一个课时的三维目标。莫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奥克姆剃刀。哲学家奥克姆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十分不满,认为其只限于繁杂的概念演绎,却丢弃了问题的根本,故提出要用“剃刀”将不必要的东西全都“剃”除掉。时下对付繁杂的教学目标更需要这样的“剃刀”。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应是“剃掉”了那些非根本、非核心的而简洁明快的目标。一节课的教学,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必须确定专一的教学目标,不可能完成太多的目标;目标过多,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全都落空。那么,简洁明快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应该是语文学科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目标,也就是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因为这样的“三基”是语文学科中基础的基础。不能想像,一个没有打好基础、缺乏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的学生,会很好地完成所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我国教育界一直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来没有人认为重视“双基”是错误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非常重视“打好基础”。巧合得很,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发生了一个课程目标的反思事件。在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发布全国数学标准17年后,一个内容更加集中的新指南在2006年9月中旬问世。为了帮助州一级和地区一级的数学课程的领导者们及数学教师们确定什么是各个阶段最重要的数学内容,2006年4月24日,美国国家数学教师理事会批准了《从幼儿园到八年级数学课程焦点:追求一致性》,并于2006年9月12日发布了这份长达40多页的报告。这份文件确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数学技能与知识,即“课程焦点(Curriculum Focal Points)”。“课程焦点”的发布就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地过多的反思与纠正;因为目标过多将分散与削弱“技能与知识”的基础地位和主轴地位,将会削弱与消弥核心目标,势必导致学科教学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从实际情况看,语文教师在“落实三维目标”时,最感到头疼的是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弄不清它们“是什么东东”,更掌握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根本原因在哪里?不是教师素质不高,也不是教师“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西方引进,因此――

舶来的“宠儿”不服水土

查有良教授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从外国引进的”,⑸ 三个概念角度不一,内涵复杂,外延纠缠。广大一线教师更是无法界定它们的内涵,梳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自然会影响到这些舶来的“宠儿”在我国的语文教学领域安家落户。

情感(nmotion)本是西方心理学名词,与我国传统的“感情”不一样。著名学者章志光在他的《心理学》中说:“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而另一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则说:情感“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形式和外部表现的形式”。可见,情感既是“内心体验”,又是“外部表现”。“内心体验”是难以分解的,难以具体化的;“外部表现”是可以分解的,但非常复杂。仅分类的角度而言,有过程分类、要素分类与思情分类。就是国人所熟悉的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接受、反应、价值、组织、性格化)所使用的概念,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也是“不服水土”的。其理论依据和思维习惯同我国教育的实情不相符合,以致难以接受,也无法操作。

态度(attitude),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即个体对各种刺激来源的倾向和感受,例如喜好、兴趣、需要等。态度由三种成分组成:第一,认知成分,包括个人对人、工作和物的了解;第二,情感成分,包括个人对人、工作、物的好恶;第三、行为成分,包括个人对人、工作和物的实际反应或行动。第二种成分就是情感份,可见“情感”与“态度”是难以分开来的。美国学者加涅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有三类:第一类态度是可被看作是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希望儿童和蔼待人、为他人处境着想等;第二类态度包括对某类活动的积极偏爱,如听音乐、阅读等;第三类是有关公民身份的态度,如爱国、愿意承担公民义务等。第二类、第三类态度之中也明显包含了情感内容。

价值观(values),本是西方的哲学概念,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可分为六类:①理性价值观,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②美的价值观,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③政治性价值观,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④社会性价值观,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⑤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⑥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把这样的价值观与上文的态度比较一下,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开。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也界定不清,现在把它们当作宝贝照搬过来直接用于我国的教学实践,而且要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实在勉为其难。难怪有专家(查有良)慨叹三维目标“真正害苦了全国的中小学教师!”⑹笔者以为,不是西方的东西不能引进,而是一定要适合我们的国情。要知道,引进西方的概念,不弄清彼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顾及我国的教育实际,舶来的“宠儿”是服不了水土的。这也是三维目标普遍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

再说,即便把这三项内容清楚了,也要适应我们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这人文性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是教育的长期意向,不是教学的短期目标;只是隐性要求,不是显性目标;只是辅助目的,不是核心目标;更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得到“落实”。正如课标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在批评有关语文教材时所说:“有的教材怕通不过,在人文性方面、在调动学生兴趣方面极力下功夫,结果可能‘舍本逐末’,‘本’是语文,是语文素养能力的培育,如果离开这一点,别的‘花样’搞得很多,仿佛很人文了,其实语文被‘异化’了,稀释了。我看过有些演示的语文课,学生的确参与较多,也很活跃,很主动,处处都不忘和人文教育挂上;但作为语文训练,落实下来的东西很少,学生老师忙了半天,到底有哪些是可以把得住的‘干货’呢?”⑺ 总之,如果一定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第一,要把这三个概念界定清楚;第二,不必要强行要求“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失”。

庄子曰:“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本文实属不智之言,还望行家同仁批评指正。[注]

⑴⑷钟启泉:《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第5版。

⑵方虹:《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不合格?》,人民网2005年10月30日。

⑶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第6版)。

⑸⑹查有梁:《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论坛”2006年第12月29日。

⑺温儒敏:(《中学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2006年3月10日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2: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批评

——如何落实历史的三维目标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八年级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课前准备和阅读课文,学生 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

2、认识或分析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通过学习课文或观看影片《林则徐》《鸦片战争》,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或写出你的感受;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三国鼎立 》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

1、东汉末年,群雄中曹操为什么能逐渐强大而统一北方?

2、为什么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

3、如何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 ;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三个问题着眼于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历史体验实

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教学,我们可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景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学习,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历史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阅读识记。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程序性知识 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想一想”、“活动建议”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

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讲解、分析比较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小店街道二中

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新课标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密切相关的。这三个目标是有梯度的,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层层深入,并最终达到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体现。

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它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主体的时空长廓;演绎了事物与事件的纷繁美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历史本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教学也是一个过程,没有过程就无所谓教学。对于渴望知识,想了解人类发展轨迹和奥妙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学科。然而,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虽然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问题存在于传统的重分数、重结果而不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首先要遵循程序问题,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其次要遵循原则问题,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再者要遵方式问题,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最后要遵循手段问题,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

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历史学中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如何落实历史的三维目标

小店街道二中

攸丽芬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我认为新课程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个理论创新点就是三维目标,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从新课程来看,就是落实三维目标。就历史教学来说,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那么有效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

一﹑参与有效化,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助。

3、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历史体验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景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学习,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指导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中,我们教师可能最关注的是教学评价了。因为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和教育得以真正实施的有效保障。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总体目标,是新课程理念的总体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我本人认为,凡是能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配合得融洽紧密的课,肯定会是一堂优秀的历史课,这也正是我在学实践中努力追求的方向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心得体会

篇3: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批评

一、以学定教, 高效教学

对于知识和能力这个目标, 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 标准化唯一答案的时代早就过去, 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指引学生, 做到以学定教, 这样才能使得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富有魅力的文章, 阅读这篇文章能让人更好地品味祖国山水之美, 感受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 让教学更为高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以阅读为主或者以写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用来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共同进步。在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细读文章的某些片段, 尝试自主提问并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第二段写雨的片段中, 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在第三段中作者用了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写雨, 他具体是如何写的呢?在以写作为主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仿造文本中的精彩片段来进行仿写, 要写出自己对某自然现象的看法, 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凝聚情意。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而定的, 比较有针对性, 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教学的内容,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做到三维目标中的要求。

二、过程体验, 深化素养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素养。如果教师直接将文本分析的内容灌输给学生的话, 就起不到让学生体验过程的作用, 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让他们尝试提出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深化过程体验, 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劝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提问, 自己解决, 从而更好地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可以提出和文章字词理解有关的问题, 如有学生提问:“木直中绳, 以为轮, 其曲中规”, 这个句子里的“中”是什么意思, 是“中间”的意思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词典等工具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现原来“中”是动词, 是“符合”的意思, 由于是自己找到的答案, 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理解文本内涵的时候也要重视提问的过程, 有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比喻, 教师就可用此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思索每一组比喻的意义, 思考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等, 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心理学家加涅提出问题式学习是一种高级规则学习, 让学生体验提问的过程, 就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习得解决同类问题的办法, 这能够对学生起到思维指导的作用。教师如果经常让学生体验提问思维的过程, 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创设情境, 升华情感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熊川武教师在提到情境的时候提出情境是由风俗、事件、物质条件等各种要素组成的一定的氛围或环境。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 那么必然能够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让他们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激发情感, 有更多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诗情画意融入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在静谧优美的情境中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夏夜》等体现宁静祥和感觉的音乐, 让学生感受垂柳依依、睡莲朵朵的感觉。这种感觉正好和《荷塘月色》带给人的感觉相互契合。在这种背景下,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情感地阅读该文, 这样的诵读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到特殊的氛围之中。在具体细读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文本中的一些片段, 在同时展示一些和文本内容有相似之处的图片。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索文章是如何描写月光的投影, 从而使得月光有了质感的;文章中“泻、浮、洗、笼”等动词的使用有什么巧妙之处, 作者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是为什么?如果能够图文并茂地欣赏这些细节片段, 必然能够让学生感悟颇深, 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品读文本。

教育家李吉林在提到情境教学的时候提出语文教学要和生活、艺术、自然等联系起来, 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课程, 让学生在自主体悟中有所触动, 从而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能力迁移, 提高语文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 人类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不断完善, 要使得人类的人格变得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变得更为复杂, 也就是说, 人类应该是道德、智慧、情感等因素的综合体。语文教学和人类的精神世界休戚相关,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 促使学生全面提高。

摘要:语文学科是广博精深的学科, 其中既蕴含丰富的情感因子, 更富有深邃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要通过优化教学思路, 将三维目标的教学落实在点滴教学中, 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既获取知识, 更内化情感, 掌握方法, 使自己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篇4: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分解式和整合式

按照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程度的不同,可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分为分解式和整合式。

1.分解式三维目标设计

分解式三维目标设计指的是按目标所涉及的学生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别进行设计。下面以“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为例分析说明:

“公司的经营”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企业的含义及其社会作用、地位;了解公司的基本含义及设立公司的要求,了解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含义及异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知道公司组织机构的基本构架并懂得他们各自承担的职能,了解公司制的特点,了解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理解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理解企业兼并与破产的积极意义与作用,初步掌握创办公司。经营公司的基本技能,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法对TCL的公司制改造的探究,了解公司概况、公司与企业的关系,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意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探究影响公司经营与发展的多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的观念,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

分解式三维目标设计对三个维度目标的采取分别阐述的方法,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思路清晰具体明了,便于操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样式。从上面“公司的经营”这一课的三维目标设计来看,不仅对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而且对“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涉及的内容进一步分解,将目标细化,对每一个知识点规划出非常具体的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之后应达到的何种水平,这种细化和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

2.整合式三维目标设计

整合式的目标设计指的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分要点进行集中表述。在整合式的目标设计中,各个目标要点的表述要求是并列关系,所有要点要能涵盖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出综合性的价值取向,使目标的各个要点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仍以“公司的经营”为例分析说明:

“公司的经营”三维目标设计

运用讨论法、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企业与公司的基本常识,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理解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增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的观念,初步掌握创办经营公司的基本技能,增强进取心和正当竞争的意识。

整合式三维目标设计在描述时不会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都把“二维”乃至“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最大的特点是叙述方便。

二、顺序式和非顺序式

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排序方式不同,可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分为顺序式和非顺序式。

1.顺序式三维目标设计

顺序式教学目标设计是指三维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维度都按照1、2、3……的顺序排列的设计样式。以《经济生活》中《财政收入与支出》为例分析说明:

“财政收入与支出”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提高对经济学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初步理解根据政府职能。

【过程与方法】

(6)阅读教材后举例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9)阅读关于财政支出的图表信息,把图表信息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

(12)阅读并比较财政收支的三种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感悟政府提供的服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8)关注国家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11)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树立以科学精神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

这种将三个维度按照设计流程统一排序的设计样式,立体构架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阅读三维目标即可大致了解该节课各个环节的流程以及每个环节预期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现场感强。

三、简洁式和详述式

按照三维教学目标阐述的详略程度的差异,可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分为简洁式和详述式。

1.简洁式三维目标设计

简洁式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简洁明了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样式。以“经济生活”中“消费及其类型”为例分析说明:

“消费及其类型”的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理解恩格尔系数变化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比较分析、举例分析的方法达到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对待各种消费方式和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

这种粗线条的设计样式,文本的概括性强,比较适合能较好驾驭教材,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2.详述式三维目标设计

详述式教学目标设计指的是表述详尽的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样式。仍“消费及其类型”为例进行分析:

“消费及其类型”的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理解居民收入水平、总体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形成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了解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炙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及其内在变化规律。

(5)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初步知道如何度量财政收支平衡,辩证地对待财政赤字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并讨论“修建地铁由谁来办?”

(2)观察饼状图,计算2003年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3)阅读教材后举例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阅读关于财政支出的图表信息,把图表信息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

(5)阅读并比较财政收支的三种状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政府提供的服务,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关注国家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3)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树立以科学精神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

这种将每一个维度都按顺序排列的设计样式,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常见,它把每个维度作为一个剖面进行静态分析,线索清晰,视觉效果好。

篇5:英语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KAPO模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小学英语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编排体系,强调语言运用,注意能力培养,突出兴趣激发,重视双向交流,融合学科内容。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获得对语言学习的体验,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积累方法,激发兴趣,逐步具有学习的策略,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教材中的英语歌谣、顺口溜、英文歌曲、交际对话以及贯穿其中的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的介绍都对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总结、情感的建立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为三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为了切实实现三维目标,教师就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新课程理念为驱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上下功夫,以促进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语言实践训练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新语言的学习一般要经历呈现、操练和实践三个阶段。

呈现(presentation):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课堂新知识的呈现要体现直观、易懂和相对真实的原则。就词汇教学来说,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拼写------读音------意义”的步骤。灌输给学生即可。这种方法虽然快捷方便,却放弃了学生的体验,学习效果缺乏持久性,教师如果利用已学知识,将生词置于具体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理解整体意思的情况下理解生词,则效果更佳。学生经过体验的事物,记忆肯定比较牢固。比如通过对话、故事等自然引出课本生词, 学生既能轻松理解词义,又能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可以明显增强词汇教学的效果。

操练(practice): 操练是一个过渡性的过程。学生在对新语言(词汇、语法、句型)在课堂呈现中获得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新语言的操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些控制性、半控制性或开放性练习,由机械训练逐步过渡到自由练习,不断熟悉和理解语言知识的含义,为语言输出打好基础。

输出(production):输出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训练。学生在教材和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pairwork, 或group work, 用所学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描述周围的人和事,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较为真实的含义,通过对话的编排、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的快乐,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又训练了语言机能,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对三维目标的实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语言学习的效果,比如在七年级英语关于家庭成员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画出自己家的家谱图,并在课堂内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学生在这种完全真实的活动中,既运用了所学语言,又增强了热爱家庭的感情,自然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有助于情感策略的控制,培养自觉性。仍然以上例来看,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庭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获得了成就感,而且不同的学生输出的信息量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只简单的说出了家庭的人数、姓名、称谓,而有的同学还能说出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甚至工作场所。全体同学在这样的比较中自然地形成对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获得学习的自觉性。三是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大多数任务活动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自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相互交流、协作。长期坚持,必会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需要。

新课程中关于英美文化的介绍是其较明显的特点,也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与此同时,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也是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他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总是经历着“英------汉------英”的思维过程,极大地影响了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为了实现三维目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贯穿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价值取向,逐步掌握英语的特点,适应英语思维习惯,形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能够较为流利地进行英语交际,获得较高层次的进步。

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推进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普遍进入课堂,成为促进三维目标实现的一把利剑,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因为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新手段、新媒介的刺激下,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一定比较深刻。比如有个老师在初三英语复习中,把有关代词部分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记忆网络图,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他发现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记忆明显优于其它。

篇6:带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

张微

在高一下学期我有幸上了一次文言文公开课,在教案的设计中,首先是要确立好本篇文章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而根据新课程改革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明确知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部分构成:1、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目标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下面我将以高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讲述自己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三维目标的内涵以及其实践要领。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一年级必修四中一篇重要的文言文选文,文章内容围绕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循序展开,对于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文言文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文言功底就在于对文本中实词、虚词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知识,而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中除却课本内容改革,更多是教法和学法的变革,所以此时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在高中阶段形成一个系统性知识,并且开展真正有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本篇课文的三维目标严谨地设置,以保证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中可以有所收获,成为自己的知识。下面我将展示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例如:通假字予、质、不、庭、宾、孰。一词多义负、使等。

2、抓关键词句,掌握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强调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并不是说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地位下降,恰恰相反知识与能力目标可以说是一种当堂评测的结果性目标。这里的知识不光包括学科知识(《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文言知识),还有意会知识(比如学生字里行间获得的主人公性格特征)。能力更多程度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比如 本篇文言文里面众多一词多义的字词靠的就是同学们对以往接触到的字词一种推断和总结。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为了为了达到某种学习结果,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里面包括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讨。而小组合作探究是设计一个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本篇文章的学习由于篇幅较长、内容多,所以主要是小组的合作讨论,因此我选择一种新的方式———找出文段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的主要情形,以其为文本的切入点,借此疏通文章故事情节,又在对比中窥探出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对比也能领悟到人物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这样进行概括后便于学生形成逆向性思维,在写作中学会用这些手法将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我觉得此次授课是我对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最为透彻的一次,也是运用行之有效的突破性进展,因为真正获得了方法的实践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带领学生仔细读文中蔺相如相应片段,一起进行人物概括,再补充古人良好品德的事迹例如“五尺巷”的故事,最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想,其实情感的目标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最末尾,在前面文段的带动理解中,可以只言片语地透露出作者所塑造人物的高尚爱国热情,虽然爱国之情也许对于学生来说勾不起他们的兴趣,但是他身上拥有的宽容品质确实还是值得学生品评。

上一篇:诗歌-秋山游下一篇:夏季饮食调节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