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主要作品

2024-04-18

铁凝主要作品(精选6篇)

篇1:铁凝主要作品

作家简介:

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作品目录

·《笨花》

这是作者潜心六年写出的一部与她过去任何作品均无可比性的大书。该书一改作者以往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专注个人情感世界的基调,而是截取了清末民国初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近五十年的那个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的一个小乡村的生活为蓝本,以向氏家族为主线,在朴素、智慧和妙趣盎然的叙事中,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其时代风云的繁复波澜,世态风情的生动展示及人物命运在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均被作者精巧地揉为一体。好看而不流俗,耐看而不艰涩,大气而不磅礴,扎实而不沉赘,雍容壮美,堪称铁凝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长篇力作。·《大浴女》

《大浴女》在社会的大背景和家庭的小环境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尹小跳备尝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因母亲的红杏出墙和小妹的失足丧命,她背负了学生的精神负累,并疏远了与母亲的关系;妹妹尹小帆事事与她较劲,与其说是亲人,不如说是对头;她一往情深地痴恋着的大明星方竞,走近了之后才发现是一个只图占有不愿付出的大俗人——作品像是用一个高倍显微镜,细切而又精微地透视了一个中年女性在各种因素羁绊下事倍功半的一生,并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感触,重新审视并扣问了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悉了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之间难以谐和的内在矛盾。将思想深度和艺术力度合而为一。·《玫瑰门》

玫瑰门以一个童年女孩儿在喧嚣混乱不平衡的岁月中,生涩迷茫地穿越生命之门为线索,用她善良纯真的眼睛见证了婆婆司绮纹“永不定格”的嬗变的一生。司绮纹受过“五·四”自由平等风气的感染,追求过爱情婚姻的自由,但最终仍未摆脱封建家庭的压力而成了庄家大少奶奶。

中篇小说

《麦秸垛》《对面》

《永远有多远》

《汉城的事》《午后悬崖》《棉花垛》

《短篇小说、散文随笔》

短篇小说 小格拉西莫夫小黄米的故事嫦娥

省长日记

树下

小郑在大楼里四季歌

安德烈的晚上B城夫妻哦,香雪有客来兮晕厥羊

第十二夜

巧克力手印逃跑

谁能让我害羞与陌生人交流世界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门外观球 那时我在《花山》火车开往冬天

小嘴不停

散文随笔

书的等级

擀面杖的故事想象胡同风筝仙女

《哦,香雪》赏析一件小事河之女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女人的白夜草戒指

岁末的期待共享好时光闲话做人

罗丹之约怀念孙犁先生面包祭

一千张糖纸

篇2:铁凝主要作品

丁玲主要作品

▪ 莎菲女士的日记

▪ 我在霞村的时候

▪ 在医院中时

▪ 阿毛姑娘

▪ 暑假中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水

▪ 母亲

▪ 韦护

▪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目录

1早年经历

2主要作品

《莎菲女士的日记》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时》 《阿毛姑娘》 《暑假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感情经历

1早年经历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现代女作家、散文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

同志的欢迎。

在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新中国建立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 丁玲 丁玲

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繁忙工作之余,她写出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并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她在23岁时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出“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1930年,丁玲加入“左联”。她创作的《韦护》、《水》、《母亲》等作品,丰富了左翼革命文学创作,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左翼文学运动,丁玲的伴侣和战友、共产党员胡也频被杀害。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丁玲勇敢地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展革命文艺做了大量工作。为此,丁玲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后来在党的帮助下,丁玲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欢迎。这是丁玲革命生活和创作的新开端。是她,担当起陕北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文艺协会主任的重任,用她的笔,为党助力;是她,在战争年代里,写下第一批赞颂红军将领的作品,刻画出左权、彭德怀的英雄形象;是她,组织并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直接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在祖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迹,也留下了她的许多著名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其中反映华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全国解放后,丁玲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工作和编辑工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后被错误地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曾被关进监狱。丁玲是受“左”的错误的迫害时间较长、创伤很深的作家,但是她对党始终具有坚强的信念。她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对党不失去希望。”

建国后,丁玲曾三次捐款,表达她对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1952年6月,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丁玲在她82年的人生旅途上,历尽坎坷,为人民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2]

2主要作品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描写一个痛苦的女性为主,让人看到一个卑微,痛苦,没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当时的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莎菲生活在痛苦和无边无际的挣扎之中,有意塑造女性的软弱,不自立,也符合当时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小说通过身患肺病的莎菲写日记的方式,细致地刻画了莎菲的心理,叙述了莎菲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莎菲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五四”后一些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和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具有特殊的文学魅力,更由于作者在小说里使用了对疾病及有病的身体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了小说女主人公莎菲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本文从挖掘《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为前人忽视而又极富暗示意义的一个关键性细节入手,剖析女主人公本我、自我与超我间激烈的较量与冲突,力图揭示这篇小说女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我在霞村的时候》

1941年,丁玲发表了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写的是贞贞的故事。

贞贞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子,她与村里一个叫夏大宝的青年自由恋爱,决不服从家庭的包办婚姻。为此她进了修道院。但正遭日本人扫荡,贞贞不幸被掳走,做了慰安妇,也因此成了我方的情报员。她受尽折磨,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后被我方解救出来。当她回乡探亲时,受到乡亲的蔑视和冷眼。在乡亲眼里,贞贞是一个不知廉耻的破鞋。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到边区开展工作的知识女性(丁玲的代言人),她对贞贞的处境,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对贞贞周围那些冷漠的群众、愚昧的言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批判。《在医院中时》

1941年,丁玲还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小说写一个由国统区来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陆萍在延安的经历。陆萍毕业于上海产科医院,像一切热血青年一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到一所医院工作。医院管理混乱、不少医护人员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不懂护理知识。医院对病人也敷衍塞责,轻率地就给病人截肢。病房的卫生没人打扫,病人的苦痛没人过问。人们感兴趣的,倒是捕风捉影地制造谣言,传播绯闻。陆萍以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向领导呼吁,却被领导认为她是知识分子的骄傲自大,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领导和同事,结果遭来更多的误解和批评,被扣上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帽子。最后陆萍身心俱疲地离开这所医院,学习去了。

《阿毛姑娘》

《阿毛姑娘》的主人公是一个乡下姑娘,家庭生活本来很幸福。后来阿毛姑娘接触到新的青年男女,开了眼界,产生了新的生活追求,但为家庭所不容,她受毒打后服毒自杀。有批评家认为这篇小说是批判阿毛姑娘好高骛远、爱慕虚荣,批判都市文明对淳朴乡风的污染。但事实是,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丁玲并没有否定阿毛姑娘的追求,而是给予了阿毛姑娘内在的同情。小说里写到,阿毛受一对城市青年恋人的亲热的感染,在一天夜里也无意识地萌生出同丈夫小二亲热一下的愿望,所要的“仅仅用力抱她一下”。但结果却遭到劳累一天的男人在她光赤的身上打了一下,和一句伤感情的责骂:“不要脸的东西,你这小淫妇。”这就将一个乡下女人性别意识的苏醒,表现得相当微妙。离开了这种性别体贴,这部小说的意义便难以理解。

《暑假中》

《暑假中》的主人公是自立女校的几位青年女教师,她们反对肉欲的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因而奉行独身主义。在相互依存的独身生活中,她们之间产生了同性恋情。承淑痴恋嘉瑛,春芝迷上了德珍。玉子和娟娟参加游艺会回来因为过于兴奋,竟然倒在床上“用力地拥着,并恣肆的接起吻来”,承淑甚至因为自己爱着嘉瑛而对接近嘉瑛的春芝起了猜忌之心。女性同性恋是“反男性”的一种极端形式。丁玲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此类人物的生活,并给以充分的理解与同情。

鲜明的女性意识,可以说是丁玲作品的特色。丁玲小说中的女人,既不同于冰心笔下的圣母和冯沅君作品里的闺秀,也并非庐隐故事中的痴情弱女子和凌叔华小说中走不出旧生活阴影的小太太,而是敢想敢做的激情女性,勇于追求新的生活。不过,由于社会的黑暗,她们在社会上往往碰壁,因此,又感受着寂寞与苦闷。茅盾曾说,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她笔下的人物“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丁玲对这些人物是充满同情的。

1927年冬天,丁玲结识了冯雪峰,并且立即爱上了冯雪峰。丁玲这样回忆:“他生得很丑,甚至比胡也频还穷。他是一个乡下人的典型,但在我们许多朋友之中,我认为这个人特别有文学天才,我们谈了许多话,在我一生中,这是我第一次看上的人。”与胡也频相比,冯雪峰显得成熟很多。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后来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段日子,结果胡也频首先坚持不住,返回上海向沈从文诉苦,沈从文告诉他夫妻应该怎样相处,胡又回到了杭州。最后是冯雪峰黯然离开杭州,丁玲和胡也频和好如初。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具有争议性的小说。周扬等人从左的立场上腹诽这本小说。在80年代,这部小说又被认为是一部左的作品。有人认为:“那里面简直看不到丁玲自己独特的感受,只有那一个纯粹政治性的主题,而这样的主题是其他许多作家都已经写过,以后还有更多的作家将要来写的。如果说在《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里,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写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独特的女作家,这部长篇小说却明白地宣告了这位女作家的彻底的消失,作为《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几乎完全丧失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包括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那些独特的禀赋。”

怎样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认为,这是一本复杂的小说。从整体上讲,这本小说是符合当时左的文学规范的。小说是按照阶级斗争的理论进行写作的。但是这本小说也有挑战规范的地方。

首先表现在顾涌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丁玲后来说,写这个人物是有纠左的动机的。

我们开始搞土改时根本就没什么富裕中农这一说,就是雇农、贫农、富农、地主。我们的确是把顾涌这一类人划成富农,甚至划成地主的。拿地的时候也竟是拿他的好地,有些做法也很左。表面上说是献地,实际上就是拿地,常常把好的都拿走了,明明知道留下的坏地不足以维持那一家子人的吃用,但是还是拿了,并且认为这就是阶级立场稳。在这样做的当中,我开始怀疑。有一天,我到一个村子去,我看见他们把一个实际上是富裕中农的地拿出来了,还让他上台讲话,那富裕中农没讲什么话,他一上台就把一条腰带解下来,这哪里还是什么带子,只是一些烂布条结成的,脚上穿着两只两样的鞋。他劳动了一辈子,腰已经直不起来了。他往台上这一站,不必讲什么话,很多农民都会同情他,嫌我们做的太过了。我感觉出我们的工作有问题,不过当时不敢确定,一直闷在脑子里很苦闷。所以当我提起笔来写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从顾涌写起了,而且写他的历史比谁都清楚。我没敢给他订成分,只写他十四岁就给人家放羊,全家劳动,写出他对土地的渴望,写出来让读者去评论,我们对这种人应当怎么办?

其次,还表现在黑妮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丁玲在不经意中表现了对作为地主侄女的黑妮的命运的某种关注。

丁玲这样讲述塑造黑妮这一人物形象的动机:“我在土改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从地主家的门里走出一个女孩子,长的很漂亮。她是地主的亲戚,她回头看了我一眼,我觉得那眼光表现出很复杂的感情。只这么一闪,我脑子忽然就有了一个人物。”丁玲还说:“马上我的感情就赋予了这个人物,觉得这个人物是应当有别于地主的。”

在黑妮形象的塑造上,丁玲内心深处的女性解放的追求又浮现出来了。黑妮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爱、自己的幸福的姑娘。她爱上了家里的长工程仁,就不顾门第、不顾一切地大胆爱着。这爱情被钱文贵发现后自然遭到反对,为拆开这一对恋人,钱文贵辞退了程仁。但这并不能破坏黑妮心中的爱。她偷偷地将鞋袜送给程仁,悄悄地与程仁约会。她对程仁说:“你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咱一个亲人也没有,就只有你啊!你要没良心,咱就只好当姑子去。”当面表示了非程仁不嫁的决心。黑妮尽管是一个农村姑娘,她身上却有着莎菲的基因。

应该说,周扬对这本小说的腹诽确实很敏锐,他看出了这本小说的异端之处。可惜的是,八十年代的批评家反而没有看出这两点。

在这本小说中,丁玲独特地感受和展现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写了土改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写农会主任程仁的心理,写他的苦恼和彷徨,贴切而细腻。

丁玲后来在回答“写好一部作品何者最重要”时,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人来,就是要钻到人心里面去,你要不写出那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写出那个人灵魂里的东西,光有故事,我总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兴趣。”丁玲小说最受左的批评所訾议之处就是写出人物内心的多重性,而她的小说最经得起时间考验之处,也就是写出人物内心的多重性。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1951年得到了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周扬在做报告又说这本小说好,这让丁玲很看不起周扬,私下说周扬长着一张做报告的脸。两人的矛盾也在积累和酝酿。

丁玲当年的秘书张凤珠曾说:“从内心里,她瞧不起行政工作,瞧不起周扬。她认为只有作品才能说明一个人,而且作用是长久的。所以,她与周扬去苏联开会,高莽一路给他们当翻译,高莽会画画,就给他们画像。她说高莽画的周扬不像。意思是周扬没有画上的那么好。到了苏联,爱伦堡请客,名单上没有周扬。大概爱伦堡认为周扬不是作家,只是共产党的官员。但周扬是代表团团长啊,丁玲给爱伦堡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希望他们注意到这个问题。那边说商量一下,后来回电话说:爱伦堡睡觉了。实际上就是拒绝再更改了。这是丁玲回来讲给我们听的。她告诉我这些,说明她是瞧不起周扬的。丁玲还讲,他们在苏联一起走时,周扬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就说,她很像周密(周扬的女儿),又看到一个长得挺丑的孩子,就说像蒋祖慧(丁玲的女儿)。丁玲当然不高兴了。你说,就这种极小细节,都很在意。可见他们的矛盾太深了。”

不过,丁玲在建国后一段时间内,文艺思想有时表现也很“左”。对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就表现了这一点。

但是,丁玲也曾私下表达对当时的文学规范的不满,她说:“我们现在就怕写落后,就只能写新人物,写英雄品质,他们不知道这种英雄品质是如何来的,如何经过斗争才能成熟,因此一切都成了概念化。”她还批评当时的创作:“不是废话连篇,就是干干巴巴,板着脸死说教,都是气不足,都像纸扎的花,其中没有水分,没有活气。”

3感情经历

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丁玲牵挂的唯有爱情。她对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本文描述了她一生的四段婚姻经历,从爱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女人——丁玲。

投入真情胡也频

1924年,丁玲来到了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 丁玲与胡也频 丁玲与胡也频[3] 年编辑胡也频。此时的丁玲正在为亲弟弟的夭折和命途艰辛而痛苦,对胡也频毫不动心。她感到自己无法在北平继续生活下去,于是选择了离开,返回到湖南老家。不料穷编辑胡也频居然借了钱追到湖南,他蓬头垢面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犹如一个爱情的乞丐,丁玲紧闭的爱情大门终于被打开。他们在山上住着,有时候要到城里去买东西,胡也频一个人下山,丁玲不放心,就追下山跟着胡也频一块去。

一次他们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淤泥地,走进淤泥地就出不来了。于是他们就站在淤泥地上看天上的星星,说说悄悄话,直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一个过路人才把他们给拉了出来。他们住在亭子间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生活简单而又纯真,就像小孩子们过家家,虽然贫寒却过得十分温馨。

1931年2月7日,年仅29岁的胡也频被枪决于上海的龙华司令部。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

无限遗憾与雪峰

冯雪峰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 冯雪峰 冯雪峰[3] 候,感觉非常失望,她本来认为一个北大学日语的年轻人应该是很英俊潇洒的,而他看上去像一个乡下人。然而他们谈谈文学,谈谈时事,关系无意当中就改变了。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噩梦一场与冯达

胡也频牺牲以后,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冯达。丁玲跟冯达认识了,他们于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冯达柔柔的关怀像细雨一样令丁玲无法拒绝,他们结婚了,并一起度过了长达三年的平静生活。

1933年5月14日那天,冯达出门时告诉丁玲“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一出去就被特务盯住了,一直到12点过了以后才回到家中。他回来一看丁玲还在,俩人就这样一块儿被捕了。在监狱中,冯达含着眼泪向丁玲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丁玲,丁玲相信了他。性格刚烈的丁玲准备以死来抗争,请求冯达帮助她自杀。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冯达实在看不下去,把已经失去知觉的丁玲救了下来。在浙江莫干山的监狱生涯漫长而又阴森,丁玲在狱中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此后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冯达,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挚爱深沉与陈明

1937年2月,出狱后的丁玲来到延安。当时延安文艺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 丁玲与陈明 丁玲与陈明

会,其中演出的一个节目就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的一个话剧,台上演巴威尔的年轻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小伙子浓眉大眼,高鼻梁,英俊潇洒。丁玲在陈明的身上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两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但没想到,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长治老顶山漳头乡村。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3](摘自《人民文摘》)

陈明著与丁玲回忆录 陈明著与丁玲回忆录

94岁高龄的剧作家陈明,出版了新书《我与丁玲五十年》,讲述了自己与丁玲跨越半个世纪的风雨恋情。

(图)丁玲(右)、陈明(左)。

篇3:铁凝主要作品

关键词:元杂剧,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元杂剧, 旧时被称为“元曲”或“元剧”, 专用于北方音乐, 所以亦常称之为“北曲”, 也称作北曲杂剧, 其主要目的是与南曲戏文相区分。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之上, 又吸取唐宋词调、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的民间音乐艺术成就, 于金、元时期逐渐形成的新型戏曲形式。

一.关汉卿及其杂剧简析

元中期的钟嗣成, 将关汉卿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首, 并将其列为《录鬼簿》第一类第一名, 称他是“大都人, 太医院尹, 号已斋叟。”明代初的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时, 曾挽词称许关汉卿:“姓名香四大神物,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捻杂剧班头。”他不仅致力于杂剧的创作, 而且他还精通音律, 多才多艺, 常常亲自粉墨登场。关汉卿在他的散曲《不伏老》中说:“我也会吟诗, 会篆籀, 会弹丝, 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 舞垂手, 会打围, 会蹴鞠, 会围棋, 会双陆”, 从中可知关汉卿是一个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的作家。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杂剧作家, 他的杂剧作品在《录鬼簿》著录有五十六种, 姚燮的《今乐考证》著录有六十四种, 王国维的《曲录》著录有六十三种。依据现传他的杂剧看, 大约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历史故事杂剧, 如《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等。《单刀会》是一部优秀历史剧, 写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 它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组织戏剧的结构和处理历史素材上。作者在剧本中强调的正统观念, 并不全然是表面上看起来的皇权正统观念,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来, 不得不令人感到剧中多少包含了有关汉族民族意识的隐喻。

第二类为表现当时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的, 如《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在这些杂剧中, 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非常尖锐, 作者的态度则是相当明确地站在被迫害者的那一面。如《窦娥冤》, 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生活, 是一部撼天动地的大悲剧。

第三类是以男女风情作为主题的剧作, 如《谢天香》、《拜月亭》、《诈妮子》等。关汉卿凭借其对勾阑生活的熟悉,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 塑造出真实动人的戏剧情节。在他的这些作品中, 他一方面深切的同情那些被任意玩弄的不幸少女, 另一方面, 更深刻的表达了他对不合理的娼妓制度和靠出卖少女青春而过活的老鸨们的痛恨之情。

二.王实甫《西厢记》的地位及影响

王实甫, 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顾学颉《元明杂剧》记:“约生于元世祖中统元年 (公元1260年) 之前, 约卒于元舜帝至元初 (公元1335-1336年)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他创作杂剧的主要活动时期大约是在元成宗 (铁穆耳) 大德年间。”王实甫的作品, 《录鬼簿》中著录十四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记》三种, 以及《贩茶船》《芙蓉亭》两部杂剧的片段。

从戏剧的发展史方面看, 《西厢记》也是一部金元时代文人杂剧的早期著作之一。董解元用曲牌联套体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 写成叙事体的文学诸宫调;而王实甫又在董解元诸宫调的基础之上, 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 把叙事体为主的文学诸宫调写成代言体的戏剧, 使之更将名垂青史。

《西厢记》主要有影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学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方面。文学方面如改作、仿效、移植等, 例如陆采的《南厢记》、李日华的《南调西厢记》等是改作;郑光祖的《㑇梅香》为仿效, 至于各个地方的剧种移植及改编更是数不胜数。

《西厢记》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 明清以来, 或称《西厢记》为《小春秋》、《关氏春秋》、《崔氏春秋》、《游戏春秋》等等。其中《游戏春秋》以赞赏作品的曲文及某些关目为基点, 赞曰:有斥《西厢》为淫书、情书者, 其然与否?余如游夏于鲁史焉, 惟美为文章, 则余敢赞辞无他。即红娘之据张生折, 夫人于包含辩护之中, 有义正词严之概, 平心论之, 允称“游戏春秋”。作者既没有为《西厢》被诋毁成“淫书”而辩护, 又以封建卫道者的面孔来评论作品, 他的观点不足取, 但他依然认可《西厢》可称作《春秋》这一事实。郭沫若称赞《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凯旋歌、纪念塔”, 他将《西厢记》的思想提升到了歌颂人性的高度上, 来反对束缚人性的封建传统思想。

三.马致远之神仙道化剧

马致远 (约1250—1321后, 1324前) , 元中期钟嗣成《录鬼簿》中记载:“马致远, 大都人, 号东篱, 任江浙行省务官 (作江浙省务提举) 。”明初贾仲明《录鬼簿》中道:“万花丛里马神仙, 百世集中说致远, 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 姓名香贯满梨园。”“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 饱读诗书, 勤学六艺, 遵循礼乐”, 中年后, 经历坎坷仕途后, 由仕入隐。投身酒乐之中, 远离尘世喧嚣, 专门进行杂剧和散曲的创作, “无论是抒情叹事散曲, 还是神仙道化杂剧, 都流露出音乐家后期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

贾仲明称他:“万花丛中马神仙”, 不仅仅凭借他飘逸洒脱的艺术风格, 更是在于他的艺术造诣之高以及“神仙道化”剧之多。他的十四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六种之多, 他的杂剧流传至今仅剩七种, 而“神仙杂剧”已占四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

“神仙道化”剧作为元杂剧中的一朵奇葩, 历来倍受争议。有好之者, 如明代朱权将其列于十二种元杂剧之首;亦有对其持有完全否定态度的, 如游国恩等的《中国文学史》谈到“神仙道化”剧认为:“极力宣扬道教的教义, 代表杂剧的创作中的一种消极倾向。”那么, 到底该如何评价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呢?在元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已“汇河成流”, 而且明代时期以该题材为主的杂剧也不少见, 这种题材已成为元杂剧艺术形式的传统题材。因此, 我们应该结合它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 对“神仙道化”剧予以正确的评价。

四.白朴与之杂剧《梧桐雨》

白朴, 生于公元一二二六年, 卒年不详, 有的认为是一三零六年之后, 有的认为是一二八五年。朱权《太和正音谱》评曰:“白仁甫之词, 如鹏搏九霄, 风骨磊块, 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北溟, 奋翼凌乎九霄, 有一举万里之志, 宜冠于首。”钟嗣成《录鬼簿》记录:“白仁甫, 文举之子, 名朴, 真定人, 号兰谷先生。赠嘉议大夫, 掌理仪院太卿。”白朴的剧作, 钟嗣成《录鬼簿》著录十五种, 王国维《曲录》著录十六种。以杂剧《梧桐雨》和《墙头马上》最为有名。

《梧桐雨》是末本戏, 讲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主要通过塑造唐明皇的艺术形象, 概括出了一代兴亡之变。《梧桐雨》的第四折---夜雨, 是该剧的最后一折, 也是重点一幕。全剧始终很紧张, 到第四折则静静地收场, 颇有无穷无尽的妙味;曲词虽杂有俗语, 却又典雅极致。这一折表现唐玄宗听到秋夜梧桐雨声而激起的烦恼之情, 通过人物的内心与环境的矛盾, 来加深之前的戏剧冲突和突出人物的形象, 同时也写出了唐明皇有声转衰的凄凉处境, 是全剧的重点戏。

五.元代黄金时期的杂剧四大家作品的影响及意义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作为元代杂剧黄金时期的著名代表作家, 为元杂剧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作品, 在思想与艺术两个方面上都做出了辉煌成就。他们的作品真实地反映出了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 强烈地表现了人们的反抗情绪, 以及要求光明、正义、自由的迫切愿望;强烈地反映出当时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势头, 如《西厢记》提到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倩女离魂》中, 倩女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灵魂出窍跋山涉水, 只为追随深爱的人;《墙头马上》中, 李千斤毅然与世俗观念决裂, 与所爱之人私下同居, 等等。这些作品反映着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 标志着人民民主思想的抬头, 对当时以及后世的青年男女都具有巨大感召力与更深远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 他们的杂剧成就远不止这些。从思想成就的角度出发, 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等, 分别向“女人祸水”、“为天子隐”等陈腐的观念进行挑战, 这两部作品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统治者, 作者是鼓励人民要冲破牢笼, 破旧立新。他们的作品题材多样、视野开阔,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和多个层次, 即使是后来明清时期的传奇也无法与之相比。

参考文献

[1]《.元杂剧论集》 (上) , 李修生、李真渝、候光复, 1985年5月第一版,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2]《.元代杂剧赏析》, 陈俊山, 1983年4月第1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3]《.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三家散曲之比较研究》, 马顯慈, 2004年1月第一版, 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4]《.中国古代音乐史》 (上) , 陈四海, 2004年3月第一版, 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中国古代音乐史》 (下) , 陈四海, 2000年9月第一版, 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篇4:铁凝主要作品

关键词:铁凝;女性意识;依附性;母性;自身价值

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有实力的女作家之一,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在铁凝的《棉花垛》《麦秸垛》《玫瑰门》三部作品中,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审视,她们的身上闪现出生活在男性之城中的依附性,传统的母性,以及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打破依附性与母性的生命状态。

《棉花垛》通过讲述乔、米子、小臭子的故事,借助战争这一残酷复杂的背景,揭示了作为第二性的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心理和不可逆转的轮回的悲剧命运。《棉花垛》中的“米子”,美丽性感,生长在紫花遍地的乡村,却不稀罕下地种棉花。从一个男人泄欲的工具变成一个男人生育的工具,这似乎就是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地位和全部价值。铁凝在作品中着力表现的是处在以男性为核心的社会像米子这样的女人,她们的内心深处有很强的依附性,她们甘愿居于从属地位并对男人的占有表示默认。在这里,铁凝以悲悯的目光和强烈的自省意识,审视女性依附男性的心理,揭示出这种依附与女性悲剧命运的关系,作为女人的本欲被毁灭。铁凝呼吁的是:女性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女性自身对男性长期依附的心理,有效地配合了外界环境对她们的压抑和剥夺。

“鲁迅指出,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鲁迅认为母性是女性内心世界中最基本的欲望。”铁凝在《棉花垛》中审视了女人作为第二性对男人的依附心理,以及在这种依附下悲剧的命运,在《麦秸垛》中作者用大芝娘坎坷的人生故事,及母女两代的命运轮回,表现出生活在传统男性话语中神圣的母性。在这里的女人的生命本能在伸展,在逐步突破压抑,对抗着自身的依附心理。铁凝在作品中表现了大芝娘这一“圣母”的形象,在下一代中塑造了“沈小凤”这一涌动生命,她大胆,炽烈,决绝。作为沈小凤的对立面杨青,她在女性群体中与沈进行着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波伏瓦在《女人是什么》中剖析到:“女人互相认同,所以她们能互相了解;然而又由于同样的原因,她们彼此对立”,此时的女性开始远离男权中心而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对于男人的依附淡化了,女人积极追求自身的欲望,追求作为一个女人神圣的母性,铁凝进一步深化了女性对自我生命体的认识。

《玫瑰门》中男性失去了风采和气魄,失去了诸如责任、义务、胸怀和气魄等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内容和乔装打扮,女性在对男性人物的精神优势中凸现了主体性。铁凝在此将《棉花垛》中女人对男人的依附磨灭了。女人独立并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铁凝在《麦秸垛》中写出了神圣的母性,而这被称为救渡女性生命的唯一的方舟,铁凝在《玫瑰门》中消解了母性穿越历史时空的万丈光芒,对女性生生不息永恒历史循环以及女性自身价值进行了深层的传达。《玫瑰门》中神圣的母性被颠覆了,《棉花垛》与《麦秸垛》被喻为生理的象征,而《玫瑰门》被喻为“从女性的生理到女性的心理的象征”,铁凝在《玫瑰门》中表现出女人在任何现实条件之下都具有一种从容和坚韧的生命底蕴,而且又是女性的韧性要远远大于男性,相比之下男人则更多表露的是怯懦和虚伪自私的本性。女性在“没有男人”的时候,取得的是对生存选择的更大的自由,摆脱对男人的依附,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战胜艰难的自由以及独立走人生道路的希望。

《棉花垛》中鐵凝写出以男性为依附的女性意识,一方面不能否定女性的本能欲望,一方面在内心对于男人的依附性的压制下让女人无法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她们的自我价值无法伸展。《麦秸垛》中铁凝一方面展现女性对延展生命的热忱,一方面展现的是女性“破土而出”敢于炽烈地追求自己最纯美的部分,此时的女人正在努力争取博大、宽厚的灵魂。而《玫瑰门》中女性寻找自我的方式变得更加坚韧,女人们颠覆了传统对男人的依附而恢复女人的“本来”面目,女人改变了男人主动索取、女人被给予的模式,反而男人在女人的攻击中不知所措,畏畏缩缩。传统的母性在这里也被女主角颠覆,为了摆脱对男人的依附,走向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即便是被人认为是浸着毒汁的罂粟花,但女性之门被打开了。

参考文献:

[1]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97.

[2]张容.第二性[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5:184.

篇5: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

———————————————————————————————— 1.《获虎之夜》

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黄大傻愤而自戕。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

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 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这是一部群众剧,作者通过青年学生们思想认识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反动当局的投降主义和全国人民坚决抗战的尖锐对立。作家以澎湃的气势、炽烈的热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出了“与广大工人、农民和市民们联合起来武装自救”的口号,这是田汉创作新阶段的特色。由于作家迅速及时地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乱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4.《回春之曲》

3幕话剧《回春之曲》写于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协会首演。剧中塑造了爱国青年高维汉和梅娘的动人形象。原在南洋教书的高维汉,在“九·一八事变”后告别热恋的华侨学生梅娘,回国投入抗日战争。他在上海“一·二八”战役中英勇作战身负重伤。梅娘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回国参加了救护工作。剧本把青年忠贞的爱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爱国之情结合起来,把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遭遇和群众斗争的热烈场面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境界。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都比较单纯,但作者擅长抒写感情场面、设置情境,使爱国之情和纯洁的爱情分外激动人心。

5.《丽人行》

多幕剧《丽人行》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剧本写女工刘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厂倒闭,家庭生活无着,被迫沦落,几乎被逼到了绝路。她的遭遇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苦难。知识妇女梁若英既向往革命、有一定的正义感,又经不住痛苦的折磨,软弱苟安。她离开从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后,与银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遗弃才逐步觉醒。新女性李新群不仅有革命者的勇敢、机智,还以深切同情帮助女工刘金妹,引导梁若英。生活现实又使得3个女性走到了一起,迎接斗争,争取抗战胜利的到来。剧本虽是写抗战时期的上海,而实际反映的是美帝国主义的暴行和国民党特务统治的黑暗。作者将3个女性的命运有机地交织起来,借此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惨胜”之后的社会现实。《丽人行》在艺术结构上吸收戏曲、电影的手法,以前后连贯的21场的形式,使得时空转换有很大的自由,借以反映丰富复杂的情节内容。1947年3月由演剧九队首演此剧于无锡,朱琳饰梁若英,于因饰李新群,田野饰刘金妹,江俊饰章玉良,刁光覃饰王仲原,赵元担任报告员。

6.《关汉卿》

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田汉写作了12场话剧《关汉卿》,全剧以《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了元代战斗的戏剧家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单纯善良的少女朱小兰抗拒恶奴凌辱,被赃官诬陷处斩。关汉卿激于义愤,在歌伎朱帘秀等人的支持下写成了悲剧《窦娥冤》。权贵阿合马看出了关汉卿借戏剧鞭答时政的意图,强令修改剧本,否则不许上演。关汉卿宁折不弯,拒绝修改。朱帘秀深明大义,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承担了演出的责任。剧本还写了嫉恶如仇的赛帘秀,诙谐风趣而又爱憎分明的王和卿,仗义而刚烈的王著等人物来映衬主要人物,也写了狠毒卑鄙的郝祯和投机取巧的无耻文人叶和甫来作为对照。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资料极少,田汉全面分析了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通过研究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把握关汉卿的思想性格,从而写出了他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关系,写出了他憎恶黑暗、蔑视权势,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剧本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又切合于历史真实,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背景上表现了关汉卿的戏剧艺术活动,写出了他最可贵的斗争品格。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进步文人的斗争传统,也融注了田汉一生为我国戏剧事业奋斗的生活体验。剧本体现了田汉创作的一贯特色: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执着的历史正义感。全剧结构完整,描写细密,语言精炼,被公认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关汉卿》于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导演欧阳山尊等,刁光覃饰关汉卿,舒绣文饰朱帘秀。

7.《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写于1960年,目的是通过歌颂历史上的民族友好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中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公元7世纪,吐蕃英主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求婚,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和亲政策,决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在吐蕃内部,松赞干布和请亲使禄东赞主和联姻,大臣俄梅勒赞和恭顿则主战抗婚。全剧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从长安出发,文成公主一行战胜路途的艰难苦寒,战胜了恭顿等人的阴谋破坏,最后,唐蕃和好,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终成大婚。文成公主精通文史,兼擅武艺,有“利乐边民”的抱负,同时她又是生长于宫廷缺乏历练的年轻女子,对复杂的矛盾缺乏应付的经验,对离去的义母和故土充满了依恋的心情。剧本以生动的细节写出了文成公主性格成熟发展的过程,也充分表达了汉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谋求民族和好的精神。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决意和唐朝联姻,他不为佞臣所惑,冷静持重,终于查明了真相,取得了胜利。这是戏剧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兄弟民族领袖形象。剧本富于传奇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性格。该剧于1960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导演金山,吴雪饰松赞干布,郑振瑶饰文成公主。由于思想上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文成公主》和《关汉卿》被人们称为田汉晚年艺术创作的双璧。田汉一贯重视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成就和社会作用。

8.改编《白蛇传》

1943年,田汉曾将传统神话剧《白蛇传》改编为25场京剧《金钵记》;1958年再度修改剧本,恢复原剧名《白蛇传》,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主题,发展了故事的神话色彩,唱词流畅优美,达到了新的境界。

9.《谢瑶环》

1961年,根据碗碗腔《女巡按》剧本改编的京剧《谢瑶环》,描写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谢瑶环奉命乔装巡抚江南,与地方豪强及他们依恃的权奸来俊臣、武三思作坚决斗争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抗争,这一历史悲剧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话剧《关汉卿》相一致,是田汉戏剧创作的绝笔。

【田汉主要著作书目】

蔷薇之路(日记)1922年5月,上海,泰东图书局 咖啡店之夜(戏剧集)1924年12月,中华书局 翠艳亲王(无声电影剧本)1925年,光华书局 银色的梦(随笔)1928年,中华书局 续银色的梦(随笔)1928年,中华书局

南国的戏剧(论文集)1929年7月,上海,萌芽书店 爱尔兰近代剧概论(论著)1929年7月,上海,东南书店 田汉戏剧集1934年,现代书局

回春之曲(剧集)1935年5月,普通书店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1936年,万象书店 田汉散文集1936年8月,上海,今代书店 田汉剧作选1936年10月,上海,仿古书店 黎明之前(剧集)1937年3月,北新书局

抗战与戏剧(论文集)1937年月日2月,长沙商务印书馆 岳飞(四十四场新平剧)1940年,桂林白虹书店 田汉代表作(戏剧散文诗歌集)1941年,三通书局 秋声赋(五幕话剧)1944年1月,桂林文人出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诗歌集)1947年9月,中央书店 白蛇传(十五集京剧)1955年,作家出版社 田汉剧作选1955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优之死(三幕话剧)1957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西厢记(六场京剧)1959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关汉卿(十三场话剧)1959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 月光曲(剧集)1959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汉选集(戏剧集)1959年月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田汉戏曲选(二卷本)1981年1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田汉文集(16卷本)198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1928年,田汉主编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1929年冬开始,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

篇6:林清玄主要作品

这是个极度浪漫的传说,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编出来的。可是,我们假设说话结冰是真有其事,做起来也是颇有困难的,试想:回家烤雪煮雪的时候要用什么火呢?因为人的言谈是有情绪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足以表达说话时的情绪。

分别心

我们凡夫对世间万象总会生起分别的执着,对现前的事物产生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等种种的差别观感,这种取舍分别的心正是障碍佛道修行的妄想情执,这种心也称为“执着心”、“涉境心”。

依照《摄大乘论》的说法,凡夫所起的分别,是由迷妄所产生的,与真如的`理不相契合,如果要得到“真如的心”,就必须舍离凡夫的分别智,依无分别智才行。菩萨在初地入见道的时候,缘一切法的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的对立,才可能获得平等的无分别智,所以才说:“大道无难,唯嫌拣择。”

“分别心”的对待是“平常心”,平常心不是没有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的智觉,而是以心为主体,不被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所转动、所污染。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下一篇:非你莫属最美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