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劳动特点说课

2024-07-29

教师的劳动特点说课(精选8篇)

篇1:教师的劳动特点说课

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论文

论文摘要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付出了大量的、艰辛的劳动,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因此对教师劳动进行辩证的科学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对教育教学的推动和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等五个方面谈谈对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 教师劳动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

人的活动(包括一切社会劳动)的一般结构关系是“主体――活动――客体(对象)”。活动通常又可以有任务、过程、结果(或成果、效果)等方面。据此,笔者将从主体、对象、任务、过程、效果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主体特征

教师劳动是一种角色劳动,作为主体的教师是一种角色,所谓主体特征也就是指它的角色特征,主要有:

1.教师是一种具有独特社会地位的职业角色

教师是一种极为平凡的“普通劳动者”角色,但是,在人类文明的传承过程中,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都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担负着传递历史和现实的人类文明成果的任务,递续工作目的是在“创造”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新一代创造者。

2.教师是一种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角色

教师这种职业角色,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必须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才能胜任。教师角色的这种专业特点,体现在师范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方面;师范专业性首先就表现为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专业知识,社会活动规范知识;其次,师范专业性还表现在传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即“传道、授业”,传授的关键又在“内化”,即要转化为学生心理上的东西(知识能力,品质等),这就必须要具备教育能力,学科专业性也表现为“掌握”和“传授”两个方面,但范围只指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传授”。

3.教师是一种具有综合职能的社会角色

教师是一种对应学生又具有综合职能的独立角色,这种综合职能表现为它集合了多种其它社会角色的职能。其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在这种职能活动中,包括有领导者、管理者的职能,严父慈母的职能,知识讲解员的职能,“个性模特儿”的职能,身心保健医生的职能,体育教练、艺术指导以至于公安人员的某些职能等等。无疑,这些角色职能在教师的活动中极为有机的综合为教师角色的一种整体的独立职能。

教师这种多重角色特征,反映了作为教师的特有难度,教师角色冲突,不仅表现为角色转换冲突,多重角色冲突,角色个性的冲突,还包括了教师角色本身内部的冲突。

4.教师是一种具有个人个性示范作用的社会角色

当教师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授业”活动时,自身知识的渊博精深与否就作为学生的样板而影响学生;尤其在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这种“传道”活动时,自身的个性更将作为样板影响学生。显然只有在教师的个性与其所传授的一切相一致的时候,这种示范才是积极的,才能以难以计量的力量来增大所传授内容的作用,并丰富这些内容;否则,后果将完全相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二、教师劳动的对象特征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1.教师劳动的对象,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劳动中,学生是劳动的客体,是受教育者。但与其他以“物”为对象的劳动不同,教师劳动的这个客体对象同时又是主体,教师把教育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必须有赖于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又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

教师劳动的对象作为主体,就在于学生不是以消极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教师这一主体的影响的,而是带着他的主观偏颇性积极主动地或能动地对待教师的影响的。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持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他接受影响。否则,学生将以另一方向的消极性来拒绝教师的影响,学生这种主体性的消极表现并不必然地表现为清楚意识到的对立或拒绝。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学习内容缺乏好感,对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已有知识基础不足等等,都将作为主体的表现而反映在学习活动中。

2.教师劳动的对象与教师具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劳动的对象还具有一种辩证意义上的以教师为客体的主体性,也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学生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教育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可以启发教师,学生可以使教师“教然后知困”,学生的意见、批评,可以教育提高教师水平。但是,这并不否定师生关系在教师劳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性质。

三、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

教师劳动的任务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心理学意义:教师劳动的每一项任务都在于从劳动对象即学生的心理上去实现它,去造就一个个完美的个性,去塑造一个个高尚的灵魂,而不是从外部去“雕琢”对象,正是基于这个特征,人们赞美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教师劳动任务的全面观点,首先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教师的劳动虽有分工,但都负有全面发展学生上述各个方面的任务;其次是全面发展学生各种类型个性。用一个模式来固化学生的个性既做不到,强做则反而有害;第三是全面教好每一个学生,对于少数学生即使“毛病”累累,教师也不能抛弃他,相反,更要加倍努力予以教育,要全面教好每位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教育环境,一定能使每位学生成人、成才。

四、教师劳动过程的特点

1.教师劳动过程的智力性质

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

教师劳动的这种性质决定,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心理,其产品则是完美的个性和优秀的人才。如就体力、脑力劳动的一般区别来看,体力劳动的过程,其程序、进度、成效,一般比较易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而脑力劳动则相对地比较难于受意志努力的调控。

教师脑力劳动的性质,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脑力劳动。如科技人员的劳动,其过程一般是止于物性对象的“精神产品”的形成;文学艺术家的劳动,其对象虽然是社会的,但其“精神产品”的转化一般也不属于劳动过程的直接范围。而教师劳动的过程正是转化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角色分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能力实现“传授”,有能力实现“转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劳动有着较其他专业能力劳动不同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其专业角色劳动的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传授这一切的知识能力。

2.教师劳动过程的个体形式

劳动的脑力性质决定了教师劳动的个体形式。显然,从教师掌握历史或现实的精神劳动成果的学习活动到备课、讲课、辅导、批阅作业及思想教育的“传道”活动,都首先是头脑中的内部活动,而这只能是个体的。但劳动的个体形式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劳动是彼此毫不相关的,一位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低效将深刻地影响着所有教师活动的成效;前一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影响后一年级,关键在于,教师劳动的协同是极为有机的。

3.教师劳动形式的创造性

这里的创造性是一种角色规定的特征,是指“必须”创造,而不是说凡担任教师角色的个人就必然会创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这一角色活动并无确定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到处套用。第一,学生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第二,教育内容千变万化;第三,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第四,教师个人条件,尤其是知识技能也千差万别、时时变化;教师个人必然会形成一整套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性的教学,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范围当然要一致,但他必须根据教学对象重新安排、重新处理,将教学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构建,然后才能科学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劳动的这种创造性既是一种科学性创造,也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创造的科学性在于他是按照特定的对象条件和特殊的教学形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水平上揭示客观规律;创造的艺术性在于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重现形象,即重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物质属性、事物形象。在这里,教师则是特殊的演员。同时,在教育中敏锐的应变机智,又极富艺术灵感,喻人以理基础上的动人以情,也是艺术功效。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根据具体的对象,内容、环境、条件等等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既不能离开一般规律,又不能机械硬套,这就是“教有法而无定法”。

4.教师劳动过程机动的时空条件

教师的劳动在时间、空间上是有严格限定的。上课、下课必须按时进行,教学进度必须完成,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作业批改、学习指导也都有时间限定;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如教室、实验室、运动场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另一方面,教师劳动的时空条件又很机动,如备课1小时、2小时,批改作业用1小时、2小时,时间的机动带来空间的机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内家外、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无处不是教师工作的场所。

5.教师劳动的过程靠自觉的劳动态度

教师的.自觉劳动是指从事这一劳动必须自觉,教师劳动之所以有这一特点,是由于其脑力性质,个体方式,灵活的规程及其时空条件,因而就难以从外部来控制其整个过程。这样,教师劳动的态度:干与不干、多做少做、努力与不努力、应付地干或创造性地干,都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自觉,取决于教师是否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五、教师劳动的效果特征

教师劳动的成效主要是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老师写了多少页的教案、批改了多少作业、上了多少节课,开了多少次会,这只能说明做了多少工作,进行了什么活动,但并不能反映出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恰恰是其实际的贡献。

1.教师劳动的成果是集体的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形式,但受更为深刻而有机的内在协同关系的影响,反映在教师的劳动效果上,其成果为集体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任何一个老师的劳动都只是浇了有限的一滴水,培了有限的一把土,而且相对于整个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来说,所有学校教师劳动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但是,集体并不抽象,它是个体的有机总和,在成果上,也是各个教师不同大小、不同深浅作用的有机总和。

2.教师劳动效果的获得是不确定的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本身德才兼备,扎实地掌握了教育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那么在积极努力的前提下,其劳动效果的获得就比较有把握,但是,即使如此,其效果的获得仍然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劳动效果并不取决于主体一方,同时还取决于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的对象(学生)一方,而后一方面的因素又是作为主体的教师一方所不能完全控制的。一个学生的成长,会受到遗传、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消极或积极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的作用又要受到学生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制约,而且,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教育下可谓“来去匆匆”,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确定的了。

3.教师劳动的效果是长期的、多样的

教师劳动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德才水平,这样的效果有个体效果和社会效果,它们都是长期才能显示。这样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不是讲几节课、谈几次话就能获得的。因此,不能仅据一两节课的检查或一个阶段的考试来论定;也不能仅据一个阶段的学生纪律表现来论定,这些检查结果都只具有临时的、局部的意义,而只有在具有相当稳定的结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教学效果的表现,而这又只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示。尤为重要的是,从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来看,教师的劳动效果必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就是说,要看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后,作为社会成员能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有怎样的社会价值,才能定论教师劳动的真正效果。“学生产品”的质量,固然在“制造”时可以鉴定,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时的鉴定,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有的学生在校时是高才生,在以后的社会劳动中却平平庸庸。显然,真正的效果是在后期,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教师劳动效果的测定是难于精确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测定在于学生的质量,这就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关键是难于定量,难于量化。而一般的质量鉴定,却都离不开量化手段,但是这不能完全否定目前用于测定学生质量,也用于测定教师劳动效果的一切量化手段的相继作用。问题是要认识到这些手段的作用是相对的,有时甚至是不准确的。

总之,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认识到教师劳动的这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科学地、辩证地、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教育教学;才能科学地管理和评价教育工作以及教师的劳动效果。

参考文献:

[1]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第二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7):6-8.

[2]段淑芝.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管理[J].教育研究,,(7).

[3]周向东.谈谈对老师工作的认识[J].素质教育,,(1).

[4]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2:教师的劳动特点说课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第一部分职业理念的重要内容和考点,主要考察教师对教师职业劳动特征的掌握情况,常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都教育把教师劳动的特点进行一下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考点以便高效地进行备考。

总的来说,教师劳动大致有复杂性、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等几大特点。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于专业行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心智劳动。(2)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对象千差万别,教师需因材施教。(3)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教师要传授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知识。(4)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5)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造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随机应变采取及时有效教育措施的能力。

3、主体性和示范性(1)主体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2)示范性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4、长期性和间接性(1)长期性

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2)间接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5、个体性和群体性(1)个体性

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2)群体性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其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

6、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1)劳动时间延续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2)劳动空间广延性

篇3:浅谈辅导员工作的劳动特点

2006年4月27日, 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这是我国辅导员制度建立50多年来第一次把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会上, 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以部长令 (24号) 的形式下发了此《规定》, 并于9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规定》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都作出了明确的具体规定, 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对辅导员的工作既提出了要求, 也保护了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同时, 社会也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 各种媒体纷纷报道有关辅导员的信息, “中国辅导员之家”和“中国高校辅导员”网站也正式建立, 为辅导员建起了一所精神家园。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不但发挥着教育管理作用, 而且也是维护校园稳定, 保证校园良好的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是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支持,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方面的问题,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的工作。在政治上做好“向导”, 在品德塑造上做好“榜样”, 在学习上做好“导师”,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亲人”, 在健康人格上做好“培育者”。现在, 国家非常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 可以说是空前的, 辅导员应该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去经营, 学生工作无小事, 自己要挺直腰杆, 不要觉得低人一等, 要理直气壮地去工作。

2辅导员职业特点

(1) 政治性。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其主要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证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品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政治素质要过硬, 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 态度鲜明,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特别是关键时候更要站稳立场, 不清楚、拿不准的事情要及时请教、学习, 不能随波逐流。这是对辅导员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每个辅导员必须做到。中共中央2004年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 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 不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教育性。

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之一, 主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使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的道理和方法, 通过灌输和引导, 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辅导员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身教”, 辅导员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更具有直观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去模仿, 能够增强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 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实现自我教育。 (人们常说:什么样的辅导员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3) 服务性。

辅导员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要转变观念, 从过去的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为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本着“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善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 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提供服务。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要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 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环境服务———学风建设;二是要体现人性化管理, 为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特别是经济拮据的学生提供服务———贫困生资助;三是创建成才激励机制, 为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增强提供服务———创先争优;四是要搭建社会实践的大舞台, 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服务———第二课堂活动和素质教育;五是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为学生充分就业提供服务———就业指导。

(4) 直接性。

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 是学生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 是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 是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 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新生进入大学校门后接触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辅导员, 大学生活中直接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辅导员, 毕业离校时站在身边的依然还是辅导员, 总之, 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在学生与其他学生事务管理主体之间充当着桥梁和中介作用, 是学生事务的直接处理者和学生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几十年后, 对母校的老师印象最深的、终身难忘的就是辅导员。

(5) 层次性。

从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来看, 学校处于最上层, 学院处于中间层, 辅导员则处于最下层。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 按照学校党委和学院的部署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 直接负责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和为学生提供服务。辅导员工作的基层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有服从性, 必须服从领导和上级的安排, 年级的利益必须服从学院和学校整体的、大局的利益。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本学院、本年级和学生特点灵活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另外, 学生有层次性,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 工作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要因班级和学生个人而异,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实施教育和管理。

(6) 复杂性。

首先辅导员面对的学生具有复杂性,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各自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环境都不同, 学生之间的水平和高低层次也不尽相同。其次,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性格、脾气, 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矛盾,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再次,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 纷繁复杂, 涉及学习、人际交往、感情、心理健康、职业发展以及突发性问题等各个方面。最后, 辅导员的工作时间经常没有固定的时间段, 很多工作都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 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 工作时间就更无界了。辅导员要负责处理学生方方面面的事务, 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都属于辅导员管理的范畴, 从新生进校开始, 直到毕业离校,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随时随地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具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和牺牲精神。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 辅导员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只有深入认识这些特点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

篇4:浅谈教师劳动的特点

【关键词】劳动特点  创造性  连续性  复杂性  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85-01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教师是特殊的生产者。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植物或动物,而是具有独特个人品质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劳动,概括起来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有原则可循,但无死框框可套。因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生机勃勃,有能动反应的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有用人才,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教师的备课,就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再创造,备课中使用的材料不能照搬照抄,要有目的地占有,有比较地选择,有创新的应用。在备学生中既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备学生的知识实际和习惯特点。这样钻研教材,才能达到随心所欲驾驭教材的程度,了解学生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引导学生的程度,这需要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共性,又根据学生的个性去实施教育。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班有50名学生就是50把锁,就需要50把钥匙,这50把钥匙有共性也又有个性。既大致相同,但又各有区别。教师需要创制每一把钥匙去开每一把锁。

社会在发展,人类智力在发展。教师的知识也在不断地充实,不断的更新,学生也是发展变化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相应的改变。如:“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科领域里的教学改革等。”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鲜明的人才来。

二、连续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就是树人。被树的人必须通过长期的、连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方能成“材”。学生成长的连续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连续性。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工作,并始终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学生。

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有利于教师的工作。这样会使教师更好地规划对学生的培养,探索教育、教学中的规律和奥秘。可以看出自己的劳动效果,可以在长期的连续的师生相处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感情。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是教师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现在有些中、小学在班级管理上,教师实行教学大循环的办法有利于教学工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特点还表现在对教师劳动的评价上。因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今天工作质量的好坏,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才能对它作出全面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些急于求成,想在短期见效果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这样的人是不懂教育规律的人。

三、复杂性

教师的劳动是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任务的多方面性,影响学生的成长因素的多端性和教育过程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决定的。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只有掌握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有不同气质、特长和发展倾向,在教育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这种劳动比那种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生产物资产品的劳动显然复杂很多。

教师不仅靠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来工作,而且要为自己的对象付出全部心血和感情。教师的工作之繁重,神思之操劳,心血之耗费,很难用文字来描画。千百年来,人们常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品格,用“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这令人肃然起敬的词语来描述教师的劳动,这真是恰如其分的。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又善于在教学工作中把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的教师对学生有很大的感召力,许多有重大成就的人物,终身都忘不了自己的启蒙老师,这种在学生的心灵中点燃真理之光的劳动,难道还不是复杂的劳动吗?

四、示范性

我们常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教”就是指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使学生终身难忘。教师高尚品德是起示范作用的基础,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好的示范作用符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同时也是一种最民主的思想工作,因为它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它是通过教育者无声的行动,示范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吸引学生,因此也具有莫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篇5:《我的劳动感受》说课稿

忙,但有乐趣!

(本堂课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劳动经历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劳动的“苦”与“乐”,获得了对劳动的真实感受,从中得出了劳动的最终感受:累,并幸福着!忙,但有乐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感受。)

篇6:植物的共同特点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地位、作用

《植物的共同特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植物)教学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前几课已经学习的“我看到了什么”“大树与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植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理小结,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

2. 说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植物共同的生长需要。

第二部分通过对草本植物的一生和木本植物的一生进行观察、分析,以及百年老树与枯死老树对比分析,了解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正确的认识它。

第三部分讨论概括,归纳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能力目标: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3.情感目标: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研究探究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植物一生的变化,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激趣引入课题—由陆生和水生植物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一生经历的变化—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布置课外活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开朗,喜欢质疑,师生关系融洽。但语言表述方面有些欠强,需在教学中合理引导,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总结事物的特殊性方面比较容易,但在归纳事物的普遍规律上往往较为困难,这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力争在教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结合实际和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历“植物共同特点”的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练结合,先分析再总结,并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穿插一些提问、点拨、讲解等手段,力求通过学习、体验,达到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说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策略与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层面递进展开:1.引入2.植物生长需要3.植物的一生4.讨论植物的共同特点5.资料库

六.教学板书

篇7:《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教材和学情分析】

从教材来看,本框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提出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案及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问题,对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就业准备有重要作用。

从学情来看,高一新生在学习品质方面,学习意志水平相对比较低,对初中与高中政治教学的差异性的适应能力还不强,对于政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教学难点: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难点的依据: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等。)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课作了如下的基本要求: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积极创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要求。根据以上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我确立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使学生深切认识诚实劳动、积极创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就业的过程,感受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感受与人交往和沟通的乐趣,分享彼此交流与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3.知识与能力维度目标

(1)知识层面:识记——劳动光荣及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依法维权的途径;理解——在我国国情下,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意义;运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现在毕业,应如何选择职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能力层面: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就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

2.学法: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法。

【教学过程】

在上课之前做一些准备活动,学生需要在上一节课中自主学习本框题的基础知识,完成相应的导读单、自荐书等,课前同学们要拖动桌椅布置教室。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本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也是引入新课的环节,我把它设置为《我的职业理想》: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访谈的形式,采访学生的职业理想及规划,学生也可畅所欲言,然后展示出近年来中国较受欢迎的职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各种职业的正确认识,指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各种行业的劳动者都应当受到我们的尊重。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今后都将面临就业和职业的选择,也对此有所理想,但也有一部分人可能对此并未有所规划或者不甚了解。通过对学生职业理想的访谈,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引起学生对就业的一些思考。通过一些受欢迎职业和热门职业的展示,也可以对同学们今后的志愿和职业选择有所启示。)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针对本框题的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来设置的《我的职业选择》:

在此环节,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我模拟了一个招聘会的现场。同学们将会拿着上一节课写好的自荐书到相应的地方参加招聘。招聘会结束后,我依次出示四个问题:

问题一:招聘现场人潮涌动,大家自由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体现了什么样的择业观?这样的择业观有何意义?

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与自主择业观相关的知识。

问题二:有的岗位条件苛刻同时又竞争激烈,你要怎样才能从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生同样很容易回答出需要树立竞争就业的观念,要好好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需要。

为了让大家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在这里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就业形势的严峻,然后我通过两组数据的展示进一步追问,这反映了我国就业市场是怎样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怎么解决就业问题?

(设计意图: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把对就业难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比较大,但素质偏低,且就业信息不畅通、市场不完善的理性认识上面来,学生结合预习也能回答出要从党和政府的角度以及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解决就业问题。)

问题三:为什么有的岗位要求低但却几乎无人问津?

学生能回答出待遇低、工作没面子等原因,然后老师展示大学生罗福欢通过擦皮鞋创业成功的案例,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

问题四:如果以上都没有你想要的工作,而你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你该怎么办?是否会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你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为止?

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要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老师进而可以结合名词点击介绍一些新兴职业。

(第二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招聘的过程,感受到部分岗位竞争激烈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再通过几个问题将这些切身感受上升到理论层面,学生对几个正确择业就业观的体会和感悟将会更加深刻,通过一些直观的数据让学生对我国的就业形势有更深刻的把握,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针对本框题的难点——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来设置《我的职业困惑》:

在此环节,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学法。在本环节,我展示正反两个案列:一是麦当劳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案例,二是农民工讨薪的案例。然后提问:

A.阿玲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为什么同样经历的大学生们选择了沉默?

B.维护劳动者权益有何意义?请你帮阿玲想想应该怎么办?

c.正反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小组合作,然后小组代表展讲、修改、补充,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维权的一些途径,老师也要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分析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中能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的要求,并能了解一些维权的合法的途径。)

至此,本堂课主体部分的教学结束。结尾部分我采用情感教学法对整堂课进行升华——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我们重视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我们也尊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劳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培养高尚的情操,掌握丰富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技能,未来的职场等待着你们大显身手。

(设计意图:一段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演讲使课堂首尾呼应,具有整体感,又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师的激情演讲,将整堂课推向高潮,为教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

【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既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工具,也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板书。本堂课的主体板书设计如下:

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与就业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意义

3.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1.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2.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3.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4.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

篇8:教师的劳动特点说课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面临着新的变动。在总人口保持低速增长的同时,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 这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压力减小, 劳动的供求关系基本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 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职场女性的比例将越来越高, 城镇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红利减弱并逐渐消失, 以及流动人口比重加大这一系列的变动将为旧有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的变革带来动力, 未来十年间将出现新的劳动关系管理特点。

另一方面, 未来十年正是被社会打上特殊标签的90后劳动群体在职场上大展身手的阶段。针对90后憧憬自由、崇尚个性等特点, 企业也需要更新其劳动关系管理模式, 创造出适合90后这一新生代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管理艺术。

因此, 本文在劳动市场变动的背景下, 通过总结现存劳动关系的特点, 把握劳动力市场变动的方向, 来分析未来十年即2013—2023年间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变动趋势。

2 论述主体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结构和劳动力群体特征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必须改变自己的旧有的管理体制, 用新的劳动关系管理视角来认真对待劳动关系管理艺术。因此, 从劳动市场上这两方面的变动来分析未来十年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新变化。

2.1 劳动力结构变动对新的劳动关系管理的要求

(1) 更加重视劳动者力量和人力成本。

劳动人口的总量以及劳动人口结构变化大大加强了劳资博弈中劳动者一方的谈判力量, 使得企业管理方更加意识到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

首先, 我国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随着总人口增长态势的减缓, 劳动年龄人口会先于总人口达到顶峰, 劳动年龄人口也会先于总人口停止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这一变化趋势意味着劳动供给的总体压力在不断减弱。同时,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劳动需求旺盛, 这使得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被打破, 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话语权变大, 劳资双方有望在更加平等的平台对话。劳动人口的逐步稀缺势态让企业方不得不更加重视人力资源与成本。

然后, 我国劳动力资源结构发生变化,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开始下降。2000年以来,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开始减缓为每年平均1%, 预计在2015年转为负增长。2011年我国16-60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首次出现下降。另据经合组织预测, 2010-2015年间20-24岁经济活动人口将由2010年的9697万缩减至8241万, 这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重要影响, 并改变劳动密集行业劳动关系的博弈基础。

最后,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 至“十二五”末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1.5%的高点, 中国社会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步减弱, 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 低成本获取劳动力将成为历史。

(2) 对女职工的劳动关系管理重视度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 自2005年以来, 我国的总人口性别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且就近2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职场女性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因此, 对企业来说, 关注女职工的劳动关系管理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 企业应该在劳动关系管理中避免陷入对女职工的歧视风险。性别歧视风险包含在劳动关系管理的包括招聘、入职培训、试用期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晋升以及合同解除的全过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把对女职工管理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有效地规避女职工用工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风险。然后, 企业需更加关注针对女职工的用工保护方面的法律。最后, 企业还需设计针对女职工的弹性时间管理和福利项目。

(3) 更加重视职工福利, 福利负担更重。

由于劳动力比重呈下降趋势, 加之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劳动者在工作生涯中对福利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在做好法定福利部分外, 对企业自主福利部分的投入会更大。特别是针对企业自主养老保险模块, 企业将为职工分担部分养老负担。

(4) 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化管理。

统计数据表明, 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继续增加。针对劳动者流动性强的特点, 企业会更加注重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管理, 以减少其用工风险。

2.2 90后劳动群体的特点对劳动关系管理的新要求

2013—2023年间, 劳动力市场上会完成新老劳动者的代际交接, 高学历的90后劳动者将成为就业大军中的主力。针对90后职场新兵年轻气盛, 有想法, 憧憬个性化、朋友式的工作氛围, 爱好挑战性工作等特点, 企业需要调整其固化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来迎接其新的合作伙伴。

(1) 在合同化的劳动关系管理背后, 更加重视心理契约的作用。

劳动关系合同化已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构想, 从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性和劳资双方对履行这一规定的利弊权衡的结果来看, 规范的合同制管理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但是这对富有个性的90后劳动者群体的劳动关系维持还远不够。企业还需要在经营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与管理风格, 同员工建立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共同约束, 促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忠诚感, 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 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减少劳动冲突, 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雇主品牌, 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利于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文化保证。因此, 健康心理契约的构建, 是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促进企业与员工有效沟通, 增强企业凝聚力及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形成、发展和维护的重要过程。

(2) 更加重视沟通, 致力于员工参与。

新生代的劳动者不再认同命令式的管理, 他们崇尚自主、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他们可以在遵守企业必要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并且希望自己的好点子可以被采纳并发挥效用。因此, 对他们的管理应该更加重视与劳动者的沟通, 从招聘、培训需求、绩效考核、薪酬制定到职位阶梯设定环节都需要比以往更加深入的沟通, 并在企业的计划制定中尽可能地让员工参与进去,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这才华横溢的新生代劳动者的才智, 共创和谐共赢的工作氛围。

(3) 更加重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90后劳动群体普遍具有高学历和很强的维权意识, 加上我国法制化建设的逐渐成熟, 今后的劳动关系管理将更加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 企业方违反法律法规的成本很大, 他们不得不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 今后的劳动关系管理不再是零和博弈, 劳资双方追求的是整体收益最大化。

3 结语

首先, 强劲的就业需求与不断减弱的劳动供给压力相叠加, 导致我国劳动供求关系基本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在新的劳动供求形势下, 企业管理方更加重视人力成本。同时, 新的劳动力结构背景下, 会更加突出对女性职工的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性, 更加重视企业自主福利的设计, 以及针对流动人口比重大的特点的规范化的劳动合同制度管理。

然后, 针对未来十年的职场主力——90后劳动群体的特点, 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会更加重视心理契约的作用, 在员工管理中更加在乎各个环节的沟通的重要性, 并致力于员工的积极参与管理, 而且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方面将比现在做的全面到位。

摘要: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情况,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 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流动人口继续增加。人口结构变化将加大劳动者在劳资博弈格局中的谈判能力, 致使企业方在劳动关系管理中改变其劳动关系短期化和矛盾化的管理模式, 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管理。另一方面, 未来十年中90后这一特殊群体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企业将必须创造出适应这一新生代劳动者的包含合法、合情、合理三个层面内容的劳动关系管理艺术。

关键词: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力供求关系,90后劳动群体,变动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车伟, 蔡翼飞.中国劳动供求态势变化、问题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 2012, (4) .

[2]薛晓燕.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 2009.

[3]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考, 2011, (34) .

[4]姜大伟, 张星, 伍张雄.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的原因及其改善[J].西北人口, 2012, 33 (4) .

上一篇:学校爱国主义活动总结下一篇:科研论文:幼儿园童话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