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家庭伦理

2024-07-08

传统文化家庭伦理(共8篇)

篇1:传统文化家庭伦理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源头--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

<周易>的家庭伦理思想包含<易经>和<易传>的家庭伦理,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的融合形成了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源头,对中国社会的伦理、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 者:梅良勇 张方玉  作者单位:梅良勇(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张方玉(连云港师范专科学院,江苏,连云港,22)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4) 分类号:B221 B823 关键词:易经   易传   家庭伦理  

 

篇2:传统文化家庭伦理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特点

个体家庭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有自己的特殊路径,这就是直接由家族至国家,形成家国一体的.宗法制。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有自己的特点。 一、家庭伦理是宗法人伦 人伦,中国人常称为“天伦”,意思是说它是人最自然不过的本性与本质关系。……

作 者:李桂梅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刊 名:湖湘论坛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年,卷(期):15(2)分类号:B82关键词:

篇3:传统文化家庭伦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特点

(一) 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体系中, 家庭伦理实体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模式, 只有“齐家”, 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古代家庭夫妇、亲子、长幼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看, 慈、孝、贞、悌是其道德规范标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系的主干是“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义妻顺”, 其他家庭关系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 中国古代的家庭和谐尤其重视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兄弟关系的和谐。

一般而言, “家和”乃是“人和”的基础, 故俗语有所谓“家和万事兴”。传统家庭追求数世同堂的大家庭, 因此必然以追求和谐为治家之要, 换言之, 对和谐的追求乃是传统家庭伦理不断完备的动力源泉。在古人看来, 只有“家和”, 才能家道昌盛;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做到和睦相处, 才能实现“人和”, 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和谐乃是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存在和生生不息的价值核心所在, 只有家庭和谐才被古人看做是家庭生活中至真、至善和至美的。此外, 还需强调的就是在传统家庭生活中, 家庭的和谐与血缘亲情密切相关。家族的血缘亲情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它能将血脉相连的人们联结成一个群体。家庭中的亲情乃是维系和稳固家庭的感情纽带。

“在儒家的家庭伦理中, 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 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孝慈, 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睦家庭”。[2]传统家庭伦理提倡“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 父母必须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并与子女建立亲密的感情。“父母威严而有慈, 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3]是说父母对子女态度严明而慈爱, 子女才会言行谨慎而产生孝心。同时注重“孝”, 子女要赡养父母, 尤其要尊敬父母, 即“孝敬”,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古人提倡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相互信任, 忠于对方。“悌”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 具体表现为“兄友弟恭”, 兄长应该爱护幼弟, 幼弟也要尊敬兄长。在传统家庭中,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和维持家族的内部和睦, 使得本家族兴旺发达。为了做到“人和”、“家和”, 家庭成员必须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等, 只有明确了父子、兄弟、夫妇等在家庭中的角色及与之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才能自觉安于各自所处的等级地位, 有效地减少家庭纠纷, 达到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

(二) 重视品德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注重早期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 塑造子女的和谐人格。儿童的可塑性性极强, 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必须及早施教。《颜氏家训》:“人在年少, 神情未定, 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 言行举动, 无心于学, 潜移默化, 自然似之。”明朝吴麟郅教育子女:“人品须从小做起, 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 则一生人品坏矣。”[4]这说明了早教的重要性。

古代家庭提倡传统价值观念教育, 并将诚信、友爱、勤俭、宽容等品质作为个人必备的美德。慎重择友, “善人相处, 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 则日生邪性。” (《后汉书·爰延列传》) 是说与善良的人相处, 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训导;与险恶的人相伴, 每天都会生出邪恶的念头。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与邻里相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 传统家庭意识到家长的身教对子女道德品德的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因此,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三) 注重励志教育。

志向是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 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古代家庭教育子女要从小确立志向, 孔子把志向比作人的灵魂,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汗》)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无冥冥之志者, 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是说缺乏深沉志向的人, 就难有明察的智慧;不在默默无闻中孜孜不倦地努力, 就不会获得赫赫丰功。只有志存高远, 人的行为才有明确的方向, 才能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三国时嵇康在《家训》中说:“人无治, 非人也。”宋明理学家王守仁说:“夫志, 气之帅也, 人之命也, 木之根也, 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 命不续则人死, 治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 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王文成公全书·示弟立志说》)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志向, 古代家庭认为子女要志存高远, 才能不断激励人奋发图强。张载说:“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 易足则无由进。” (《张子全书·学大原》) 此外, 实现志向必须持之以恒, 坚定不移。

传统家庭教育子女不仅要志存高远, 而且要勤学敏思, 学以致用。《礼记·中庸》曰:“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察之, 笃行之。”“颜曰:‘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伎之易学而可贵者, 莫过读书也”。 (《颜氏家训·勉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庭思想对当代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庭思想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的精华, 对于实现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加以总结, 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我们必须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对传统和谐家庭思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借鉴, 不断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

(一) 借鉴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传统家庭注重家庭成员的亲情, 个人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围绕“夫义妇顺、夫慈子孝、兄友弟恭”展开的, 其他家庭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和谐家庭主要指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妯娌、婆媳等关系。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反映, 如果每个家庭把家风搞好, 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西价值观念冲突, 导致家庭价值观混乱, 家庭暴力、离婚率上升, 婚外情、婚外恋蔓延, 家长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子女虐待老人, 兄弟反目成仇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因此必须借鉴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家庭成员履行各自的责任, 形成“夫妻和睦, 尊老爱幼, 邻里团结, 男女平等”的家风, 从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继承传统家庭教育思想, 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统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并形成“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这些思想对于新时期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无限的智力潜能, 能否成才, 关键是看孩子的智力和潜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现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将中国传统的和谐家庭伦理思想与当今时代的特征相结合,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轻松、民主、健康和谐伦理环境;注重家庭伦理实体的建设, 使家庭环境成为孩子道德启蒙和道德养成的第一课堂。家庭的伦理和谐是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的关键因素, 家庭成员的道德和谐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楷模, 要让家庭成为孩子道德认知和伦理规范教育的每一寓所, 让孩子从小就具有丰富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从而进行和谐的家庭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庭的和谐不仅对家庭成员有利, 而且对国家和民族也有利。因此,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和谐家庭思想, 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 有选择地吸收, 有鉴别地运用, 做到古为今用, 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伦理制度和道德规范, 赋予其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 对当前的和谐家庭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家庭思想, 对于实现家庭和谐,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时期面对家庭和谐意识的缺失, 我们应继承和借鉴传统和谐家庭思想,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 更好地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 从而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家庭思想,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57.

[2]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14.

[3]颜之推著.曹惠民编.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6, 28.

[4]吴麟郅.家诫要言[M].丛书集成初编.第976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5:7.

篇4:传统家庭伦理对家族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家庭伦理;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一、家庭伦理与家族企业的含义

(一)家庭伦理的一般意义

家庭伦理是指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家庭是由父母子女组成的一个团体或社会单元,家庭伦理,顾名思义即是在家庭这个单元中发生的伦理道德关系。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中所涉及的关系首要的就是夫妻关系,由此发生上至父母下至子女及相应的一些亲属关系。家庭伦理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的内容,有其多样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能遵守家庭道德的规范,做到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那么,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很坚实的基础。同时,讲究家庭美德,也是培养好下一代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家族企业的内涵

1.家族企业的含义

家族企业定义难下是因为家族企业包括的范围很广,种类极多,涉及的因素很复杂。本文选取一种,即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归属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

2.家族企业与传统家庭伦理的关系

家族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家庭中的一些伦理观念、伦理思想同样适用于家族企业,可是,与一个家庭相比,家族企业中的伦理又有其特殊性。家族企业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推广及继续发展提供了土壤,而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对家族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伦理依据,两者相辅相成,对形成中国家族伦理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家庭伦理各个方面对家族企业的影响

(一)积极的方面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各大思想家的思想著作中,包括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以及现在比较热门的《弟子规》。如今,随着国兴及传统文化的复兴,《弟子规》亦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内容。这里仅列举两例:

1.孝悌思想

《弟子规》开篇即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孝悌”自古以來就被人们所重视。

2.诚信思想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中对诚信的讲述也是占了较大的篇幅,众所周知,经商就要以诚信为本,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家族企业都应做到诚信,这样才可保一个家族企业寻得长寿之道。

《弟子规》浓缩的是古代圣贤的教诲,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作为家族企业中的一员,好好学习《弟子规》将会为家族企业带来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形成全新的工作氛围。

(二)消极的方面

我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许多古代的东西在今天已过时,包括一些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1.“忠孝”所包含的思想糟粕

儒家提倡忠孝。忠,是无条件的忠,绝对的忠,这是传统伦理思想所赋予它的,有时候这是一种“愚忠”,所以岳飞的故事才显得与众不同。对于“孝”,其中的糟粕路人皆知。儒家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今如果有个女人因为身体上的疾病不能生育,或者她根本就不想生育,你能指责她为不孝吗?如果真这样则为“愚孝”。

2.中国人有奴性,因为“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三纲五常”,虽然也讲仁、义、礼、智、信(即五常)这些人际交往的规矩,但是它的三纲是根本。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王,妻子必须无条件、绝对地服从丈夫,儿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父亲。后来更进一步发展成这样的行为规范: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夫虽不夫,妻不可以不妻。也就是说,君王其行为不论有多荒唐,作为臣民的只有忠心跟随的份儿,绝对没有任何怀疑或批评的权利。

三、取精华去糟粕,打造新型的现代家族企业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丰富独特,特别是一系列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发扬光大。但是,在探究传统道德方法现代转化的同时,还应当剔除其中的糟粕,不可生搬硬套,要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家族企业全球网络曾在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地做过调查,得出一个对比性结论: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是最难的。这就需要家族企业的大家长能够抛开家族为重的思想,引入有才能的职业经理人,帮忙制订现代企业制度,适当地放权,让企业活起来,不要将眼光仅着眼于一个小家庭、小家族。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兴起,许多企业也在组织员工学习,并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有好处亦存在弊端,家族企业领导与员工要做的就是:全面学习传统思想,但应该结合社会现实与自身情况,对其进行扬弃,最终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真正为企业、为个人创造精神的与物质上的利益,尽快建立完善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实现现代家族企业的长久不衰。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篇5:传统文化家庭伦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完成其现代化转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中国家庭指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和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家庭。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视家庭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状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表现在:

1、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价值观念,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种亚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视家庭成员人格主导方面—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致使家庭成员人格畸形发展。

2、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视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递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乏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牢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才选拔制度引发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加了家庭成员利用消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异质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现存家庭教育模式无论价值观念层面、教育职能层面还是具体的教育手段、方法层面都存在着不少局限性。转轨期的社会孕育着新型的家庭,需要全新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实践角度看,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也是对现有家庭教育反思的结果。同传统家庭教育相比,现存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逐渐被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现代家庭教育应强化其德育职能,尤其是摆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位置。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品德的不断提高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统一起来。笔者仅以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为例,进一步剖析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流传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人研究,使之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必须抓家庭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虽重视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儿童的第一学校是家庭,儿童在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最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亲切的,随时随地的,启蒙重于知识,模拟重于传授,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首任教师。在对待父母和长辈的关系方面,《弟子规》特别强调儿童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养成听话、孝顺的习惯。儿童在幼年时期,尚未在经验和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不具备,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家长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之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是非善恶标准。

(二)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了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

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

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以上规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时光,讲究个人生活卫生。而现实中的青少年,衣帽不整者有之,奇装异服,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追求奢侈生活方式者有之。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三)诚信克己、慎言向善,重视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教育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

1、诚实处好与他人关系。人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人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

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

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对改正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大有裨益。

(四)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情感追求教育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人则孝”、“出则佛”、“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追求。其中“人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梯”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

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因而,古代众多童蒙教育中都强调孝的内容,提倡“百行孝为先”,认为这是行为处事的基本和道德实践的起点。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过多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家里的困难。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而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被别人尊重的情感满足。尊重他人,是一种爱心的付出,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弟子规》“出则佛”条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如何尊重人的教育。

提倡关爱社会每个成员,见善思齐,仁德日进的社会公德。关心每个社会成员,要象爱护自己、关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关爱所有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让孩子学会关心,其实也是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会关心别人的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人过多的呵护,可是关心别人的机会实在太少,长此以往将难以形成照顾别人甚至照顾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人际交往、心理发育、甚至事业发展都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今天教孩子学会关心就成了父母最大的责任。“泛爱众”表达的就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关心意识,这种关心意识与现代教育中“学会关心”的理念是相通。

篇6:家庭伦理学论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且正值青春年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恋爱是自然、正常的心理、生理发展结果,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带来诸多负面,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导致恋爱中诸多问题的存在,这让大学生们苦恼,手足无措。本文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0%以上。一些新生在入学之初,便得到老生的面授技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恋爱的洪流中去。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投入而大胆。他们自己竟美其名曰: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这种表现在师生中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在大学生中失恋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失恋带来的虚无、焦虑、忧郁、悲伤、痛苦、绝望等情绪致使当事人身心遭受极大伤害,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如果不及时引导、化解失恋学生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身心疾病,甚至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二、校园中的恋爱现象及原因:

恋爱、结婚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而爱情,则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许多大学生则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一个主题。但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爱情的向往

由于心理和生理的日益成熟,大学生们不自觉的对爱情产生向往,而大学,是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家远行,远离亲朋,从而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从而使得其对异性和爱情的向往愈加强烈。同时,大学生刚经过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和压力很大的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都想轻松一下。此时他们身体发育已到了晚期,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住校生活相对自由,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约束,也为谈恋爱创造了条件。于青春期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入学前,男女双方虽有对异性的向往,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干涉,青春的骚动被压抑着,不敢释放。入学后,学校没有了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在自由状态下的大学生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因此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更渴望在大学里谈一次恋爱,心中冲动的萌发,对爱情向往的日益强烈,自是一发不可收拾……

(二)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的现实表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进入大学后,看见很多男女出双入对,在羡慕的同时,嫉妒也随之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萌发出“找个女(男)朋友,谈个恋爱”的冲动。大学中存在着“寝室现象”,一个寝室中有一个人恋爱了后,其他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更风,导致从一个人恋爱到一个寝室全恋爱的现象。

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十分可惜,让其他同学笑话,大学生活不完整,追赶潮流,把它作为一场爱情实验,在学生中,有很多人持有恋爱实验论。另外,许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紧张感没有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崇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有些大学生心中苦闷,又缺乏知心朋友,想找个伴儿来玩,打发时间,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玩恋爱在这一群体中,已经演变成为标有时尚注脚的游戏。他们只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三)部分大学生陷入虚幻的爱情中——网恋

上网聊天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将自己深藏的,不愿告诉家长、老师或同学的秘密展现给对方,当觉得彼此很投机的时候,便会慢慢喜欢对方,从而形成网恋。网恋作为一种精神恋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网恋不当带给大学生的危害也是明显的,首先,大学生网恋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增加学生在情感上的随意性、空想性、虚伪性,降低爱情的崇高性和他们的责任感。其次,大学生沉溺于网恋会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荒废学业。更可怕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网恋”从事违法活动,一些大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四)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当前社会上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息随处可看;另外,大学生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追求感官刺激作为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与目的,将爱情等同于感官刺激,忽略了爱情与恋爱的真谛,产生了错误的恋爱观。男女同学合伙在校外租房同居已屡见不鲜。他们坚持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真心相爱,就无须指责”,传统的贞操观念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缺少学习动力、目标,于是转到谈情说爱,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好奇,存在试一试的想法。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

3.排解孤独、寂寞。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课余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连成了每天的全部,再加上家庭的干预与影响较中学时大为减弱,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应性较差,以至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

4.攀比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祟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港台流行歌曲总是格外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知是这些流行歌曲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观,还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流行歌曲中寻找到了共鸣,不问结果,只问过程,已成了他们获取爱情的真实写照。

四、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高校教师们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在学期间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争取早日成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要尽量给他们情感满足的机会。共青团、学生会要紧密配合,搞好大学生社团活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那是非常可惜的,也是极不应该的。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2.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心理方面还有较大的可塑空间。作为教育者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聘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开设校内心理咨询热线等,及时帮助他们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的关系,明确恋爱意味着责任,增强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同时帮助他们克服恋爱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

3.注重个别引导

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情感属于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心理障碍,高校教育者要深人了解学生中恋爱的情况,在取得信任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个别引导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自信心。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感情更为丰富,对于爱情也更加投入和敏感,而一旦因此做出某些越轨的行为也往往容易遭到更多的非难,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适当加强针对女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及爱情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使女大学生在恋爱中保持自尊、自爱、自信和自立的姿态,以防止行为偏差所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

4.开展心理咨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还未完全脱离青春期的年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尚未成熟和稳定,心理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波动很大。面对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友谊、爱情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很多人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从而容易陷入失望、迷茫、烦躁和郁闷之中。因此,向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成为当前高校一项有意义并深受学生欢迎的工作。心理咨询要求咨询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掌握丰富的咨询知识和高超的技巧与方法,不论是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网上咨询或是电话咨询,咨询员都要以满腔的热情、诚恳耐心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方式、严守保密的原则,静心听取咨询者的倾诉,有的放矢地教育咨询者明辨是非,引导并帮助咨询者正确对待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消除咨询者的心理障碍,使咨询者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篇7:家庭伦理道德之一 孝道

孝道

(一)孝是道德之源,智慧之泉,仁义之根,人伦之本。圣人根据孝顺父母的道理,来尊敬他人,教化人们,启迪人之本性。孝是人道人性的道德良心的流露。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

人行道就是一个“孝”字。孝是一切的性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儒家为了发扬孝道,特为我们后人写了一部《孝经》。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对孝道是多么的重视!老祖宗对得起我们后人,可我们后人对不起老祖宗啊!因为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孝道给丢了。灾难就接重而来。当然,人们对孝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尽孝的方式方法也不同。王凤仪老先生说:“尽孝不必常侍庭围,才算是孝。若能立身行道,大公无私,为国为民服务,虽然离家万里也是尽孝。真孝子行孝,纯粹是本乎天良,违天良的就不是孝子。所以尽孝不一定在父母的身边。在家在外都可以尽孝。这样的孝子,在社会上必然忠于职责,被领导信任重用。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子女尽孝,乃是天经地义而必行的一个天理的常规,也是人伦的根本。我们做子女的本份,就是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立身尽孝行孝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公婆岳父岳母,乃是天经地义人伦之本,男女八德之首。大家想想,水有源头,树有根。根深

则叶茂。源远则流长。我们人的根和源就是父母,就是咱家的老祖宗。源断了,根烂了,我们和子孙后代能平安吗?我们和子孙后代能发达吗?不能啊!所以孝是所有道的根。孝有小孝,大孝,近孝,远孝之分别。小孝孝与庭帐(zhang),大孝孝于天下。近孝孝于一时,远孝孝于万古。自古至今,孝子还少吗?古远的不讲,就讲全国的十大孝子。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除了十大孝子外。还有很多不为人鲜知的孝子。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意思是人之所以不同于野兽,是因为有几分人性,从而克制野兽的部分,发挥几稀的人性。就因为我们有人性,才知道尽孝,才知道知恩感恩报恩,才与动物不同。尽孝不在年龄大小,不在贫富,也不在有知识和无知识。孝是一个人道德良心的流露。

我们今天所讲的孝道,包含孝老人的身,心,性。供养父母衣,食,住,行,这只是孝老人的身。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如何尽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的大意是:现在尽孝的人,只能说能够供养父母饮食就行了。就是狗和马都能得到的饲养,如果内心对父母没有诚敬之心,和诚敬之情,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这是论语和孝经书中都有)所以我们孝敬老人最主要的应该有恭敬心。我们做晚辈的,对老人的心情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人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牵挂的事就更多了。总是放心不下这和那。

如果对老人的心和难处不理解,不体贴,只是嫌老人多管闲事,说话啰嗦,因而升起反感。动不动就刺伤老人的心。这样很容易使老人伤感,自卑。即使你给老人再好吃的喝的穿的,老人也感不到香甜美。因为心情不舒畅,不愉快。这就是不能孝老人心的缘故。要想孝父母的心。要处处有智慧的顺从父母的心,父母所爱,我必爱之。父母所敬,我必敬之。父母所说的话,不论对与错,我必行之。这样我们才能孝父母的心。当父母有过错时,我们要有智慧的谏诤。使父母明理后做事要和五伦及职责。王凤仪老先生说:“儿女尽孝,老人有错,必须把老人所犯的错误给补上,这才叫真的尽孝呢。”例如:王凤仪老先生母亲在世时,因怕家族人的欺负,有心奉养老人,但不敢奉养老人。恐怕儿子们受连累。老先生知道这一步是母亲的错,在母亲去世后,便把爷爷从破庙里背回家赡养。而且不要老人的养老地。并且还负担爷爷所欠的全部的债。老先生不管家族人的反对和为难,他坚决赡养爷爷。他这样做,不仅解决了爷爷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使爷爷的心和性得到了安养。这才是孝老人的性心身呢。更为重要的是将老人家母亲所亏的孝道给补上了。所以我们要像王凤仪老先生那样,有智慧的尽孝。我们真心的尽孝,要让父母面无愁容,不发脾气,要让父母天性中乐,那才是真的孝敬老人。我学传统文化后,知道自己亏孝道。虽然他们都不在人世间了,我很想念他们。但我没有停在悲伤中,为了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补我所亏得孝道,我为母亲还了5000元的债。因一枚戒指,妯娌两人多年来都是面和心不合。即使母亲离开人世间了与婶娘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化解。我学了传统文化以后,知道母亲即亏孝道又亏悌道,我替母亲在以现在的价格上加利息还婶娘3000元(那时戒指不值钱,困难时期只买了10元钱,)我给老人家钱。她肯定不要。因她现在不缺钱用。我代老人家捐给大凉山和寺院的孤儿。事做完后告诉了婶娘。老人家非常的高兴。代还四叔2000元,一千元捐传统文化学习班,一千捐大凉山和寺院的孤儿。因母亲当初答应给四叔买一辆自行车,她没给买。以现价加利息还。解开了他们之间的所有矛盾。虽然四叔不在人世间了,我想,他的在天之灵也会感知的。他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我这样做,替母亲即补了孝道又补了悌道。我孝敬婶娘和叔叔补我所亏欠的孝道。

人要想尽孝,必须有好的性格。光心好而性不好,孝道也尽不圆满。比如儿女出于好心,说话强硬,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在老人的身上,甚至顶撞父母,公婆,岳父岳母。使老人心理很难过。即使你心眼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好心不如心好。(老人都说嘛,好心办错事,说错话)例如:有一位“孝子”,给老人买来许多水果和点心,老人把水果和点心分给孙子们吃,儿子一看把他给老人买的东西分给了他人吃就生气了。把水果和点心收到一起给扔到了垃圾堆里,气的老人暗自落泪。大家说这能算孝吗?说他不孝吧,好像冤枉了他。说他孝吧,把老人气的直暗自落泪。所以,缺乏心性修养的人,尽孝道都不是完美的。你把钱和东西往那一放,老人家爱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那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做儿女的不要干涉的太宽了。给老人一点自由。儿孙本来就是老太太的命根子嘛。她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儿孙吃。所以我们不要管的太多了。给老人留点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心里感到开心和舒畅。让老人感到子女对他们是真心的孝敬。那才是真的孝子呢。

人在社会上工作,不论离家远近,能够尽职尽责,出色的完成任务,不让父母挂念和操心,就是孝子。尤其一提到儿女,让父母感到心满意足,十分欣慰。这样做比庭帐之孝份量更重。当然父母衰老病弱时,我们做儿女的要像“弟子规”讲的那样,“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要耐心照顾父母。方能看出是否真孝子。老古谚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父母公婆岳父岳母生病护理的过程中,你能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那才是真的孝子。举例中国十大小子之一,大连王西海老师,在24岁时,父亲成为一个植物人,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护理父亲,一直到现在,他的母亲都去世了,可他的父亲仍然还健在。医学院的教授说:他可以评为一名特级护理教授的职称。王西海老师的事迹,在全国十大孝子中榜上有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流传千古。大

家可知道,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滋味和心情是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真心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和孝顺自己健在的父母,公婆,岳父岳母。别向我这样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道自己错了,想真心尽孝可父母不给机会了。留下终身的遗憾。虽然心中有遗憾,但我也有智慧,我尽悌道补我的孝道,兄弟姐妹不论谁有困难我都帮他们。我把两位姐姐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弟弟买房和娶儿媳妇缺钱,把我的钱借给他还不够用。我到处给他借钱。妹妹买电动车,我给她订车和进车两年多分文不取。我想只要我把悌道做圆满了,我的孝道也就圆满了。因为悌道中内含孝道。我不但和睦自己的亲兄的姐妹,也与自己的堂兄弟姐妹相当的和睦。因为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和,那是欺负父母。与堂兄弟姐妹不和,那是欺祖。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道理呢?

孝是道德的基础,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公婆,岳父岳母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只是自己一个人尽孝是不圆满的。夫妻携手共同孝敬双方的老人,才能使老人安心。作为一名男子,如果不把妻子领在正道上,即使你能孝敬父母,教育子女,老人心也不净。因为儿媳妇不孝。女子结婚之后,不能助夫成德,虽然你能孝敬公婆,公婆也不甘心。因为人家把祖宗的家业都传给了你。1,传宗接代。2,供奉超拔祖先。3,相夫教子。所以,男女(夫妻)必须明白道理后,才能尽圆满的孝道。

在外边工作的人。常挂念老人,以为是尽孝,错了。那为思亲,不是孝亲。你真心尽孝必须将自己的职业份内的事做的很完善,而且忠于自己的领导那才算是真的尽孝。因思亲而不能尽职尽责的工作,未免重贻亲忧,身负亲恩。父母养育了我们,就想让我们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所以我们不能辜负老人对我们的希望。

当父母去世时,子女哀痛是人之常情,但过份悲痛以至伤害了身心也是不应该的。人当父母死时,痛哭流涕,以为是尽孝尽礼,其实是你的良心在老人过世后的舜间,想到的都是老人的好处,你才痛哭流涕,他们活着的时候你干嘛去了,为何不尽你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呢。人死后你的良

心受到谴责再哭那是一种无益义的事。孔子在《孝经》丧亲章第十八章中阐述的很清楚。因时间的关系在此不细讲。说真的若是有道的人,经过这一番痛哭后,也要损失一半的道行。父母今生做善,来生还是做善。有哭的心倒不如励志成道。使自己过世的父母和九族都能得到超度。能把人情隔断再去尽孝,那才真是孝子呢。这是孝道最高层次的要求。当然,很多人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我所说的隔断人情,那是让你从思亲,忧亲,牵肠挂碍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立身尽孝,达到尽人合天,了脱尘寰的境界。这才是尽孝道究竟的圆满。

孝乃是人的天性所流露,如果怕别人耻笑才行孝尽孝,行孝。那是假的。用假心行孝,你会受到大自然的平衡。人

篇8:国产家庭伦理剧的文化价值辨析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文化价值,主导文化,大众文化

“家”是中国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 传承中国最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文化精神, 是一代代中国人价值构建的最初单位和有机载体, 甚至影响着人一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电视剧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主要文艺样式之后, 家庭伦理剧的创作自然会成为国产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电视作品形式对比而言, 家庭伦理剧中的剧情大部分来源于生活, 引导着观众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 所以家庭伦理剧在当代大众传播市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1 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儒家传统文化价值观, 它对君子谏言训语, 永远是从向善的一方面发展。改革开放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上, 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是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在当代社会文化格局中, 意识形态主导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错综复杂。第二, 距离的消失和价值的模糊化。艺术和生活是有距离的, 人们应该分清艺术和现实。但是如今, 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 文化与非文化似乎距离越来越近。一般而言, 文化的生产应该取决于作者的个人经历、灵感顿悟等非功利因素, 但是现在受市场的影响, 经济成为决定性因素, 导致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渐模糊甚至丧失。第三, 深度的消失和价值的虚无化。东拼西凑的文化导致深度的流失, 创作者通过无底线的方式来嘲弄深远、崇高的意义。

2 国产家庭伦理剧的发展

从1990年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开始, 到其后热播的《中国式结婚》《家有九凤》《双面胶》《金婚》《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大丈夫》与《媳妇的美好时代》等, 家庭伦理剧已经逐渐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掀起了数次收视狂潮, 在电视剧的发展中突显出不可或缺的地位。国产家庭伦理剧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话语权力的所占比重是不同的, 这也是作为划分家庭伦理发展阶段的支撑点。

家庭伦理剧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的日常生活中, 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主的主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重点倾向于传递传统文化知识, 而个人的情感则深深内化于作品人物的行为中。到20世纪90年代末, 经济生活的发展, 人们更加务实地追求着现实生活的质量, 在这样的风气下, 大众文化占据话语主导地位。受到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家庭伦理剧的商业性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而2000年前后, 体现现代精英生活的电视作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三足鼎立。在精英文化影响下, 一批新鲜出炉的挑战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家庭伦理剧再度成为百姓们饭后茶余饶有兴趣的谈资。可以这样说, 家庭伦理剧进入成熟期就是由于人们理性意识的增强。

作为当今社会最通俗的叙事艺术, 电视剧的文化价值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且伴随着中国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发展, 如何以文化价值观以及以何种文化价值观凝聚民族力量越来越重要, 所以, 探究适合于当前文化建构需要的电视剧是非常重要的。

3 当代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的价值体现

作为直接折射生活的一面镜子, 家庭伦理剧必定受当代社会的文化观、价值观的影响, 也就是说, 文化价值观指引着家庭伦理剧的创作过程。

3.1 典型形象的塑造

国产家庭伦理剧受中国传统戏曲悲剧的影响, 习惯于把某一时期社会生活中所有的苦难放置于一个或几个人身上, 通过剧中主要人物在生存中的挣扎来塑造形象, 这就是戏剧中常说的“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渴望》中, 刘慧芳善良、坚忍的中华传统劳动妇女的形象, 便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幸与苦难展开的。一个温柔、贤惠、充满爱心的女人, 却没有受到命运的关爱, 这样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刘慧芳这一人物形象已被创造者塑造成“精神偶像”, 重建了人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创作者有意将“自我牺牲”“对他无所求, 对己无所怨”等传统伦理道德集中到一个女性形象身上, 这正是第一阶段家庭伦理剧的模式, 通过这样的形象, 传递当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这种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观念和社会伦理话语相一致, 其价值观也逐渐地建构起来。

3.2 世俗情感的诉说

“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内涵, 使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自然而然地与社会事件相连, 而社会境况、背景同时也呈现在其中, 由家庭伦理上升到更大范围的社会伦理。与传统文学作品内容相比, 家庭伦理剧的文本显示出更概括凝练并具体体现的情节, 这种来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故事事件直接反映了社会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 家庭伦理剧对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有其天生的优越性。

3.3 情节矛盾的设置

思想意趣推动着行为的发展, 而这种意趣可以取自于传统伦理, 也可以取自于民族与宗教。当某一人物行为受到阻力而必须通过斗争来争取既得利益时, 故事便也产生了。古典戏剧家说戏的最初来源于冲突, 而电视剧的故事冲突所蕴含的思想也应该充满着艺术, 家庭伦理剧中的艺术则更适合于普通大众, 其中的冲突也必然影响着万千观众, 对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3.4 人伦之和的理性回归

经济的发展以及法令的调整改变了当今家庭内部的伦理格局, 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家庭伦理剧由于时代变迁而产生了伦理改变。一部又一部的家庭伦理剧脱离了传统道德的轨道, 而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理念矛盾和连接;为了适应和谐社会的需求, 当今的家庭伦理剧收敛了在个体情感上的放纵, 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解决复杂的家庭问题之中, 以矛盾的最终解决为导向, 使家庭伦理剧有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给人们传递了一种在矛盾冲突时, 应更多宽容与理解而少些抱怨与指责的理念, 让人们更加理性地处理各种家庭问题。

3.5 复杂的多元冲突

家庭伦理剧发展到第二阶段时, 人们对婚姻生活、两性关系、人伦亲情、家庭责任的关注不只局限于善恶了。这一时期的家庭关系在处理矛盾冲突时, 很难明确划分对错、善恶, 更多地展示了在现代生活中挣扎的不易和在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下的左右摇摆与融合。现实中更多的是既有私欲也有着理想道德的普通人,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符合人性的诱惑, 大多时候, 优胜劣汰中被迫放下了人性而选择对自己有利但可能对他人不利的理性, 这样伤害就会产生, 进而产生各种难以调和的问题。这种作品向往积极、健康的伦理观念, 但是对自我价值过度渲染以及自我能力不足使其为人们所诟病, 加之伦理观众说纷纭, 使伦理剧中的价值倾向并不完全统一, 对大众产生了某些误导。

4 问题辨析

通过总结, 笔者发现中国家庭伦理剧在大众文化价值的建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其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4.1 同质化的生产

受传统影视分类理论的影响, 同类题材的机械复制已成为热播剧的基本制作手法, 只在内容情节的编排与人物情感纠葛上有些许变动而已, 总让观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4.2 概念化的表达

除了同质化的生产, 家庭伦理剧中也会出现一些概念化的东西, 比如:地域差异、门第观念、等级之分等, 农村俨然变身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 无法推进现代化甚至可以说阻挠现代化进程。而城市代表着知识、现代与精英文化, 同时也掺杂着对权力金钱的欲望。事实上, 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作为现在家庭矛盾的直接触发原因是有待商榷的。

4.3 消费欲的横行

欲望是这一时代的主题, 由于各种消费欲望, 很多问题发生了质的改变。有的创作者通过电视剧表达出“物质就是通往精神的道路之一”这种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观点。人们往往不愿像哲学家一样甘于忍受痛苦而给予大众理性建议, 而更愿意为了暂时的“快乐”而当一个掩耳盗铃的人。

4.4 价值观的迷茫

艺术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句话在现在看来, 越来越难做到。纵观当下家庭伦理剧的创作, 它们往往无法揭示问题的本质, 虽然涉及的范围很广, 但同时也很表面化, 很多问题被片面地、简单地展示。快速而简单复制的创作方式已经无法深入影响人的精神, 这样的作品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5 当代文化价值观与电视剧的叙事话语

电视剧作为以“家”为中心的基本艺术样式, 对新时代的观众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吸引力, 家庭伦理剧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如今的社会现状, 使现实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通过家庭伦理剧, 可以了解到普通老百姓朴素而真实的生活。观众总能在家庭伦理剧中找到生活中的影子, 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观看过程中总会有所触动。而一部经典的家庭伦理剧, 除了自身特点外也总是会寓教于乐。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设计, 使大众的心灵得到感染, 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将良好的思想品德内化于心、付诸于行, 从而发展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文化价值体系。

可以这样认为, 现代家庭伦理剧与大众的文化价值观有着共生的依存关系:一方面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创作家庭伦理剧的思路与方式, 另一方面, 家庭伦理剧也反作用于大众的文化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3]倪学礼.电视剧剧作人物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4]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

[5]李茂民.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当代文化价值观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6]宋法刚.中国电视剧的悲剧性:存在、价值与批判[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8.

[7]戴清.人伦之和的主调与变奏——今年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文化批评[J].当代电影, 2005 (2) .

上一篇:森林公园写景作文400字下一篇:村镇银行办贷员工年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