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2024-05-27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精选8篇)

篇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鉴于考试的压力,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加大习题和作业的训练,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强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难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所以新课标改革后,摒弃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观念,时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注重大语文学习观念,也就是说在学习语文文化时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要实施开放化、全面化的语文学习,将学习语言知识扩展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因为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无非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习题和解题思路,旨在提高应试成绩,但并没有真正领悟到语言的内涵和本质,也就很难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发展大语文教学思路,可以在开阔的野外环境、郊游和活动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利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事物的描写和概括,逐渐从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逐渐将死知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去,让生活富有魅力,同时也会提升自己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练等方式,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师的灌输,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也就很难提高。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教师把握好讲课的时间和节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烦躁,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思考,然后找出不会的题目,积极的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评。

2、重视学习中的合作

学习合作主要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可以积极的进行互动和交流,讨论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死板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小组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实现“互补”,通过开展答辩、座谈会、小组活动、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

3、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和思维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进入高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题目印象更加深刻。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提高语文的预习水平

预习课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课文时可以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批注和勾画出来。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其中还包含了很多成语,通过阅读可以将重点的语句和词语用符号勾画出来,例如可以采用“()”和“~”来表示重点内容,将带有疑问的部分画出,然后在后面加个“?”,表示具有疑问,听课时需要认真听讲。

四、加强作文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作文是所有语文元素的集中体现,可谓是“众学所归”,将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合理的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在批改作文作业时就会感到无比头疼,讲解评价更是存在难度。所以,就提倡在课堂上即兴出题,即兴写作,作文篇幅不一定很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必须要保证作文的思想和段落的含义。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后的作业批改,还会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纯的口头教学和文字灌输,使得学生丧失了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缺乏了主动性。因此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和探索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中,然后开始引入课堂所要讲述的内容,带着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很多学生对爬山虎没有见过,所以在想象起来有点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图片,将其投放在投影仪上。这些既生动形象的图片,再加上教师的解说,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很容易理解这些事物,充分调动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是学习初中语文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打好语文基础。通过分析语文学习的特点,消除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但丰富了语文知识,还可以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

篇2: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

2007年中考结束后,我们分析和总结了我区中考情况。虽然我区中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我市中考语文试卷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建议我区中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知识基础的灵活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必须夯实打牢。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音、形、义、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要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对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语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也是一门非常难学的社会科学。不要认为祖国的语言(母语)从小已开始学习就不要花多大的气力和功夫了,也不要认为语文这门课程不管什么人都能够教好的。只有注意了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才能够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真正的语文水平,考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最后复习阶段,教师要注意分块专题复习。语文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这块,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有效的训练,对课外中外名著考察进行拉网式过关测试,语文综合实践应用要注重与从说和写的角度进行模拟训练。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要注重对考试说明上明确要求的古文篇目进行逐课过关。从背诵到默写,从阅读到翻译,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从理解分析到归纳概括。尤其是古诗文这一块,考查的内容不多,只要教师训练和要求到位,学生练习和积累到家,是不难考出好的成绩的。

还要要求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规范书写的习惯。在这方面,我们教师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不是比登天还要难的。有了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获得语文书写的高分,而且对于学生将来的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

2、狠抓阅读积累,努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今年,尽管我们的阅读人均分比去年有所提高,但是,这一块还是有一定上升空间的。目前,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设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量的积累。只有阅读的量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出现我们所希望的学生阅读质的飞跃。我们必须在具体文本的阅读中,在长期阅读的潜移默化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语文素养真正提高了,才能夺得优秀的阅读考试成绩。在进行阅读训练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本,注重对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必须要掌握的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试题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题辅导。还要进行必要的正确与错误答案的比较、分析,找出答题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学生避免重蹈覆辙,引以为戒。在这方面,我们教师要多下点功夫,要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与复习的思路、策略和方法,还要善于根据试题的不断变化进行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要努力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阅读和解题的有力武器,切实提高语文阅读和解题的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今年作文试题考查的题型有了一点变化,即由过去的话题作文变成今年的命题作文。可以说,这是作文考试命题的传统回归。针对这个新的动向,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实践练习中,要注意不能只搞话题作文的单打一的训练,要进行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在作文内容的选择训练上,教师要围绕学生与生活、学生与学校家庭、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理想人生等方面,进行重点组织写作训练。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构思、定体和写作的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作文语言的规范和创新,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让作文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获得高分。还要注意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作文量的训练,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为保障上述做法顺利进行与落实,还需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我们的具体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夯实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况且从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初一刚开学,我们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们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初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H版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册书的课内文言文我们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开始,逐步训练论点型议论文、论题型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让学生先列并列式、层进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高起来。

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提高。

二、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一)教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二)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课文用1--2课时来完成。为了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首先要简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只要求达到一个目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包罗万象,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的教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没有可能。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教学效果来说,必要的舍弃是应该的。理想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从宏观进行,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落实到每一节课,就必须有每一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点。其次,能够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尽量不放在课堂上讲,这也是压缩授课时间的.办法。课前预习工作要落到实处,每一节课所布置的预习任务都要有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便于老师检查的。粗读课文,疏通文义,分段归纳段意等一系列工作,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可以在开学初切块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由他们组织整理,上课前三分钟抄在黑板上,底稿上缴,一月整理一次。

(三)阶段学习过的句式变化、关联词用法、常用修辞手法以及其它语法知识,应该有机的切分到每一节课文当中,有计划的复习加深,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的积累,是很难有能力的迁移的。

(四)向课外延伸的问题,把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外活动与正课有机的配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广泛拓展

(一)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仅初一阶段,我们就补充了一百段课外小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三)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四)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除了上面提到的课余活动以外,我设想在初二年级开展以下活动。

1、每天一首唐诗鉴赏;

2、每节三个成语介绍,并要求同学根据这些成语连串成一段话;

3、每周一节阅读课,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篇文章;

4、定期举行作文竞赛,择优汇编成优秀作文选集。

四、三级齐抓,一抓不放

我们要把初一初二的教学工作像初三一样对待。从初一开始抓质量,抓学法指导;初二要提前进入初三状态,及早启动包干组会议,制定中长期复习计划,做到三个年级一样的紧张有序,生机盎然。

从初一开始就让学生订阅《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这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以上报刊杂志,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修养。因为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的名著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到初三时,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老师只启发和点拨即可。

三年来,我们一直步调一致,不仅进度相同,而且分工协作,资源共享。老带新,新促老,在统一的教学方案下,各具特色地开展各班的教学,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五、最后冲刺

(一)初三第一学期,我们没有急于进入复习,课堂时间全部用来上新课,家庭作业以复习前四册书的内容为主,然后分四次进行测试,检查复习效果,不合格者单独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做到了人人过关。

(二)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检测巩固。

在作文方面,抽出课堂时间写限时作文,提初学生临场作文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

(三)时事话题讨论。近年来的初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为此我们常常将报刊中的社会讨论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并让学生在讨论后整理成文。初三阶段我们先后讨论了“揭阳城市精神”、“十六岁了,该不该自立”、“科学家和明星”、“新时代下雷锋精神”、“高科技带来的思考”等等。这种讨论看似与应试无关,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实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来程度较好的班级效果尤佳。

(四)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们对众多综合性试卷作了挑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考试的感觉。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篇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一.抓“纲”扣“本”, 明确高考要求

㈠把握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向, 熟知《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大纲和标准是教学原则, 考试说明是教学方向。在基本原则中把准方向, 教学的灵动性和教师个性才会得以体现。当前, 我们要深入研究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湖北省《语文科考试大纲说明》, 分析其中的“变”与“稳”。如课标版《考试大纲》与大纲版《考试大纲》有不少变化: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运用”, 意味着考核重点由语言知识、语言结构向语言运用转变, 体现了高考命题“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由此可见, 新时期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又如课标版《大纲》对汉字字形的要求增加了“正确书写”, 并且提法上用“规范汉字”, 说明要求文字表达准确、规范。将语言表达的要求“简明、连贯、得体”与“准确、鲜明、生动”的位置做了互换, 更符合认知要求的规律, 也意味着语言表达在注重篇章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强调词句的运用。在理解能力中将“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核要求表述更明确。

㈡研究2012年高考试题, 把握高考命题的变化

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面目一新,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013年是湖北省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 湖北卷命题设计“坚持稳定为主, 注重基础考查, 突出能力立意, 着力内容创新”的指导思想不会改变, 我们认为2013年湖北高考语文命题仍然会“平稳过渡”, 不会有太大变化。就2012年“新”试题与以往“老”试题比较而言, 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卷发生了如下变化:

1、能力要求提升。在以往A、B、C、D、E五种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了F级, 以突显新课程理念, 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着意人文素养。

2、试卷结构调整。试题结构以六大板块呈现: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 共5小题, 每小题3分) , 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学常识, 知识点难度适中;二、现代文 (论述类文本) 阅读 (共9分, 共3小题, 每小题3分) , 试题重在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要点整合能力;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 共7小题) , 此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注重考生情操的陶冶;四、现代文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 阅读 (共20分, 共4小题) , 选文《耳边杜鹃啼》文化蕴涵深厚, 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的融合;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 共3小题) , 能力考查综合全面, 体现了湖北卷“彰显人文精神, 注重审美意蕴”的一贯风格, 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六、写作 (共60分, 共1小题) 采用的是材料作文形式, “书信”材料有利于考生深刻思考, 写出真情实感, 写出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和认识。

3、出现新题型。除传统题型外, 新增了探究题、古文断句题和多项选择题, 但均未超出2012年《考试说明》所列之“题型示例”范围。同时, 赋分情况也有了变化。

4、选考内容出现。2012年试卷选考题只出现在名句填空题中, 为8选5样式。

5、考查范围扩大。语文科考试范围: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1”至“必修5”五个模块, 与选修课程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2012年试题对必考和选考内容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如文学常识考了斯特林堡的《半张纸》。

6、内容和方式微调。如标点符号考查融入写作等。

二.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夯实语文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应依赖于“积累”和“灵性”。多读多写,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 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的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然, 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 不同于呆读傻写, 无效低效的读写。

多读多写不能忽视教材。湖北高考有紧扣文本、回归课文的传统, 往往是题目在课外, 答案在课内。如在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诸多知识点中, 最重要的是实词。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不难发现, 文言文的考查, 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 还是翻译语句、默写名篇, 其考点设置, 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源头。而其中实词的考查大多选择常见的和使用频率较高的, 相当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可见, 重视课本, 进一步归纳整理、温习巩固一定数量的实词, 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进而做到成竹在胸, 应对余裕。阅读与写作是“源”与“流”的关系。课文内容不仅体现在试题中, 同时也体现在素材的应用中。课文与素材休戚相关, 最主要的作文素材还是来源于课本。因此, 应该帮助指导学生“悟”出课文的精髓, 自我发挥和正确使用课文素材。

稳扎稳打要求教学中排除功利之心, 不能眼前不考的就不讲不练, 而要着眼于高考和学生一生的发展。具体到三轮复习中, 我们要科学安排, 不快不慢, 落实好每一个备考点,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三.树立规范答题意识

首先, 不写错别字, 用好标点符号, 卷面整洁;其次, 看清题目要求, 有针对性地作答;再次, 整体把握, 掌握题型规律, 学会使用排除法。阅读理解题应整体把握, 圈点勾画。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 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 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 因此, 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 (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 ,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最好是根据赋分情况和设问角度分条作答。

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或文学创作, 考试性质和形式以及阅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因此, 必须摸清应试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第一, 文章的中心必须尽可能地鲜明、集中。第二, 文体要鲜明, 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第三, 语言晓畅。第四, 书写清楚。

四.研究突破新题型

如前所言, 湖北新高考增加了断句题、探究题、选择题等新题型, 高一、高二老师要关注这些题型, 除平时多训练、各类考试按新高考模式出题外, 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研究。如探究题的命题位置, 涉及内容文体, 设问方式角度等。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不仅要有很高的思想水准, 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艺批评专业修养。可见, 探究能力的考查近乎专业化的标高, 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企及的。

五.发挥高效课堂优势, 为高考增色增分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 学生的主动发展、激情燃烧才能转化成高考升学率。高效课堂以课堂改革为核心, 让每一堂课、每一道习题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 以学习的高效率克服学习的“高消耗”, 同时把教学重心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快速堆积上, 通过“赏识激励”、“情感渗透”、“分层教学”等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储备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为学生考场超常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三年, 影响一生。”实践新课程理念,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高分就会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

[2]《新课程高考命题研究语文》 (李世伟主编,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年10月第一版)

[3]《2012年高考各地真题卷精析语文》 (冯盾主编, 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2012年6月第一版)

篇4: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个性化教育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倡个性化作业

教育始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会有所进步,学生才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如果还是过去单一式的教学,只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只会停留在原地。因此,我们教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理解课文知识,课堂上让学生选择性地去学习,在布置作业时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写五遍、写十遍的抄写形式,作业实现创新化,可以利用作业本、电脑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形式,灵活地为学生制定不同的作业形式,突出作业的个性化。

例如,在讲解《母亲的恩情》一课中,主要是借助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而演绎的一篇故事,让人体会到母亲的恩情珍贵,教师要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不是唯一的,让学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对自己母亲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说出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通过朗读来理解和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课前带领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并说说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自己的?在课文中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为他缝补衣服,联想到你妈妈为你忙过什么呢?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将这些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让每一位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助妈妈洗碗、擦桌子等,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护和关怀,教育学生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尊重和孝敬父母,唤起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之情。

二、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语文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中采取游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秋游》一课中,教师可以导出描写秋天的词语,如:秋色宜人、硕果累累、秋高气爽等,反问学生大家喜欢秋天吗?秋天那么美,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和课本中的“小朋友”一起去“秋游”。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提出问题,感受秋天。可以为学生组织一次秋天的郊外游,让学生真实地去欣赏秋天的美景,看见天空,老师提问学生除了用“蓝蓝的”组词还可以用什么呢?学生大声地说出:“一望无际”,形容白云的像棉花还像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绵羊”、有的回答“小白兔的毛”,学生各抒己见,在实践体验中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化充分发挥,在娱乐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创造力,也锻炼了学生对语文学习所表现出的热情和兴趣。

有效地开展实践研究小组互相合作学习,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组成小组共同探索知识,比如,在讨论李白和孟浩然诗的不同风格时,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了解到李白的背景,了解孟浩然的经历,将这些总结起来对于学生今后在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主查找带来的快乐,同时在个性发展上得到了视野的开阔。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发展

新课程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提问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提问老师,采纳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注重的是趣味性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朝气。例如,在学习完《夕阳真美》一课中,感受到夕阳的美,让学生试着画出自己心中的夕阳,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借鉴图片上的美景,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夕阳,选取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个性也能得到充分地张扬。

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摆脱枯燥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要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程度,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不能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弱,而放弃了某些学生,要对所有的学生充满信心,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和热情。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绽放出更出色的生命力。

个性化教育无论是在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在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下,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个性化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孙杰.论个性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4(7).

篇5: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作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为使学生作文水平提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教学过程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内容。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加强阅读,拓宽视野。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对于写作常存在恐惧心理,这样的情况下作文教学自然没有多大效果。兴趣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的重要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接受能力,在作文选题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喜爱的,愿意表达、有表达意愿的话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出来,保护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写作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和灵感。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的启蒙阶段,培养兴趣最重要。

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图书角和展览园地,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图书角,大家一起阅读,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把优秀学生作文张贴在展览园地,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这样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写作。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书写读书笔记。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讲一讲最近读到哪些优秀的文章,有什么体会,或者生活中碰到什么奇闻异事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其积极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辩论会,针对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举措既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还能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为他们写作积累了丰富生动的素材,促使学生爱上阅读,乐于写作。

二、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吐不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我想,“求诚”的群就是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出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写作必须取材于生活,作文也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和提炼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真善美都是他们喜爱和应该仔细观察发现的,学生应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并用脑思考,最后让这些内容流淌于笔尖。真情是最打动人心,也是最感动人的,学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梳理,采用恰当的语言,或运用精彩的修辞手法,把真情表露在作文里,可以引起读者共鸣,进而触动内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升,想象力得以发挥,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宣泄,既培养了写作能力,也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积累,有了素材学生才不会无话可写,否则学生掌握了再多的写作技巧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文。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一种用文字形式将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生活热爱的情感表达出来。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细小的事物,教师要善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愁没东西可写,能调动自己的“素材宝库”,结合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会写出佳作。

四、丰富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于生活现象的思考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启迪和灵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积累,促进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籍和优秀文学作品,为作文教学铺垫道路。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以下内容:

(1)摘录精彩的句段和字词。如优美的景色描写句段,诗词,名言警句,或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有时可对原句进行删改。在摘抄后可加以仿写、背诵,或适当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总结文章概要。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并总结文章主旨、内容概要,培养其分析总结能力。

(3)根据原文进行改编或续写故事。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按照自己的独特观点进行改编或续写。

(4)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读完文章后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参考文献:

篇6: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罗寒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教师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教学语文味。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多学科的交融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科学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局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课堂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本文,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的,而不说灰色的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当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己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课堂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洁,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欢庆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欢庆》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XX”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己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己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己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篇7: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三四年级要求外,主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二、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

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三顾茅庐》,读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布置让学生课外阅读《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读了这本书,不仅知道了诸葛亮的一生事迹,也加深了对成语歌的理解。又如学了《秋游》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到郊外采集树叶,做树叶画,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召开树叶画作品展示会,介绍自己的树叶画;还可以搞树种调查等。

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如《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知道桑娜一家生活穷困,但她心地善良,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哪些词句表现桑娜的善良,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桑娜的善良,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学生动情地朗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学生各抒已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篇8: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建议措施论文

一、以“趣味”为抓手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大多数学生爱玩、好动,在阅读教学中,若只强调阅读量,而不注重阅读兴趣培养,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在被动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思考感悟, 不能够较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故事、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1]。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瀑布录像,通过多媒体展示瀑布,让学生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教师话锋立转,转移到所要学的课文上。播放紫藤萝录像,将紫藤萝与瀑布作对比,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盛开时的景象, 让学生感受作者为什么将其称之为“紫藤萝瀑布”。通过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朗读欲望。又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童年》的开头歌曲,并说:“听到这首歌是否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呢,那时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大作家鲁迅先生而言也不例外,其有值得自己回忆的童年,今天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步伐,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鲁迅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新课导入后,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并予以指导,从作者籍贯、代表作及作品风格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讨欲望。

二、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和兴趣,自然会主动寻找机会进行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由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初中生有很大影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注重行动示范,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可为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为学生树立主动阅读的榜样,课后可开展师生共读的活动,写下读后感,与学生交流心得,在班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还能够拉近师生间距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课外阅读更是如此,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为学生推荐课外读本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等合理选择,选择的课外读本既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更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关注点及兴趣等。除文学作品外,还可推荐一些自然、科普、科幻类作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保证学生能够较好地进行课外阅读,还可在班级设立“读书角”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中。

三、注重情智教学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了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语文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交流中传递智慧,并碰撞智慧,进而产生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发展智慧、传递智慧。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只是外在的,智慧需要个体内在生成。孙双金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 熟读深思,要求学生学会及善于质疑,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即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及聪明起来。此外,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犹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学习《多一些宽容时》时,将一副对联交给学生,上联为:无私、无欲、无怨、无悔,才有大将风度。这副对联是从课文内容中总结出来的,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概括出其他内容,并补充下联内容。学生经过探讨,得到下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方显宰相胸襟。

四、结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独特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尊重每一位阅读个体, 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从而引领学生阅读走向正轨。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愉悦身心,从而培养各项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围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断探索总结,积极创新,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升语文阅读水平。

上一篇:有关写雪的古诗下一篇:作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