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2024-06-27

吉林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共4篇)

篇1:吉林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吉林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

则(试行)

第一条在吉林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所属运动员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审批和授予及其管理,适用本实施细则。

吉林市所属运动员指吉林市体育局直属训练单位、各县(市、区)业余体校、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民政局审批、体育局备案)、教育部门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吉林市户籍(含外地户籍运动员省注册代表吉林市者)的专业和业余运动员。

外地户籍未代表吉林市进行省内注册的运动员及本省内社会其他各类运动员,其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审批和授予及管理不适用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总局各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吉林省体育局每年下发的《吉林省青少年可授予运动员相应技术等级体育比赛名称的通知》相关规定,严格界定本行政区域内所属运动员授予等级称号的相关赛事,并严格按照各项目等级标准执行。

运动员在等级规定赛事中取得成绩是指竞赛规程规定,正式报名参赛(以秩序册为准)时获得的成绩(以成绩册和运动员技术等级成绩证明单或获奖证书为准)。凡不符合赛事报名资格规定或参加测验者,其取得的成绩一律无效。

第三条吉林市运动员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审批和授予,必须符合以下程序及规定:

(一)参赛单位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报名单需报吉林市体育局备

案,运动员未经吉林市体育局允许不得跨注册在训单位参赛。

(二)本市行政区域内所属运动员申请“二级运动员”称号的,由运动员所属学校负责审核,将申请材料报送吉林市体育局审核、审批。

(三)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办的竞赛,其主要裁判员必须是由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选派。在申请等级称号时,必须由吉林市体育局、教育局双方审核、审批授予运动员等级称号。

凡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一律不予办理和授予运动员等级称号。

第四条 严格运动员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审批和授予

(一)申请

1、申请:运动员在取得成绩6个月内提交申请材料,超过期限的不予受理和审批。

申请材料:运动员本人身份证、注册证原件及复印件、《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一式两份)、成绩证明材料。

成绩证明材料包括:

A、比赛的秩序册、成绩册原件及复印件。申报单位自行提供的全国比赛秩序册、成绩册原件须经申报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公章;

B、《运动员技术等级成绩证明单》(加盖主办单位及其主管行政部门公章,裁判员、裁判长、主办单位负责人、主办单位主管行政部门负责人签字方可有效)或获奖证书。

C、《运动员参加吉林省体育竞赛确认单》;

D、运动员在省的注册证件,参加全国比赛的还需提供全国注册证件。

2、申请集体(球类)或团体项目等级称号的,运动员所属单位应一次性集体申请,漏报不予补充。

(二)审核

审核内容:

1、申请等级符合时限要求,运动员申请材料完整,申请程序符合规定;

2、《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中,运动员详细填写从事体育运动简历和近三年主要运动成绩,证明人签字;

3、核查申请等级赛事的成绩证明材料及运动员在省及国家注册材料;

4、申请等级成绩达到相应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5、《运动员参加吉林省体育竞赛确认单》内容详实,学籍所在学校班主任、体育组长、主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6、申报材料由申报单位指定专人统一申报。申请表中“各级申报单位”一栏中,申报单位是吉林市体育局直属训练单位的由教练员、训练科长、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申报单位是各县(市、区)业余体校的由教练员、校长签字加盖公章;申报单位是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由教练员、法人签字;联办学校学生需学校体育教师、体育组长、学校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三)审批和授予

1、审核合格后,拟授予等级称号运动员比赛成绩信息在学籍所在学校公示,公示单上加贴运动员照片,注明运动员姓名、性别、比赛时间地点及比赛名称、项目、名次或成绩、拟授等级、所在班

级。教练员、班主任、体育组长、学校主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社会青年在参赛单位及体育局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公示期内,申报单位负责管理公示单,公示单损毁或丢失,公示期重新计算。申报单位提供带有公示起始日期和公示期结束日期的照片。公示期限内有异议的,审批单位组织测试并核查。

2、公示期限内无异议的,正式授予等级称号。授予二级运动员等级称号信息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等级查询系统公布。

3、对达到等级标准并符合授予等级称号的运动员,由审核人、主管领导签署审核、审批意见。在收到审核合格的申请材料后三个月内完成审批工作。

第五条证书

运动员等级证书由国家体育总局免费提供,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有关的费用。

第六条监督检查处罚

(一)监督检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有权向审批单位举报,审批单位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提供虚假材料或他人顶替比赛取得成绩而获得等级称号的,由审批单位撤销已授予的等级称号。

第七条本实施细则由吉林市体育局负责解释、说明和补充修订,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凡本实施细则未涉及的内容和规定,按照总局体竞字[2009]63号关于施行《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和吉林省体育局吉体训竞字[2009]24号关于《吉林省运动员技术等级管

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中的各项条款执行。

第八条如遇国家或省关于《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修改,按最新标准和管理办法执行。

篇2:吉林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上海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为鼓励运动员刻苦训练,提高运动水平,规范上海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以下简称“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审批、授予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到本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授予相应的等级称号。

第三条等级称号由高至低分为: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

第四条等级称号的申请、审核、审批、授予,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并依照规定的权限、范围、条件、程序和期限进行。

第五条各项目等级标准由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公布,解释权在国家体育总局。

第二章审批权审批单位

第六条国家体育总局审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上海市体育局负责本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的一级运动员等级称号的审批。

—1—

第七条上海市体育局授权各区、县体育局为二、三级运动员的审批单位。各区、县体育局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的二、三级运动员等级称号审批的实施细则,报市体育局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由市、区县体育局的职能部门牵头,分别成立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认定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认定小组”),认定结果必须记录在《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上,由认定小组负责人和经办人签字并存档。

第三章申请条件、程序、期限和责任

第九条运动员在规定比赛中取得成绩并符合等级标准的,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

第十条运动员参加本市比赛所获得成绩并可取得相应等级称号的赛事,必须是列入上海市体育行政部门竞赛计划并规定认可的,方可提出申请。

(一)国际健将、健将级的运动员等级称号的申请,须先报送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审核、盖章后,由市体育局领导签发,寄、送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与竞技体育司审核、批准;

(二)申请对象应是审批单位区域管辖范围内的注册运动员;

(三)凡申请技术等级称号的运动员,必须具有审批单位所在地户籍或代表审批单位参加市级以上(含市级)比赛的成绩证明。

第十一条申请一级运动员,必须将申请材料递交其所属单位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由区、县体育局及市体育局所属训练

单位(中心)或单项运动协会认定小组审核后,上报上海市体育局审批。

(一)申报材料。凡申报一级以上等级运动员,必须提交《技术等级称号申请表》和成绩证明。成绩证明为比赛成绩册、秩序册、获奖证书和身份证等有关材料。所有申请表格要有单位主管部门盖章。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定,运动员必须是在取得成绩六个月内申请等级称号,超过期限的一律不予受理。

联赛和积分赛成绩以最后一场比赛结束时间为准,排名赛以公布时间为准,其他比赛以取得成绩时间为准。

申请集体球类或团体项目等级称号的,运动员所属单位应当按等级标准规定的人数,进行一次性集体申请。

(二)申报时间。一级运动员审批时间为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时间限定在6月15日、12月15日之前)。

第十二条申请二、三级运动员称号的,由运动员或其所属部门将申请材料报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由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凡各区县体育局上报的一级运动员,由区县体育局认定小组责任人负责审核签名盖章后,统一向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提出申请,同时对所有申报材料要做好备案工作。

第十四条为搞好审批工作,各区县体育局必须明确负责人和经办人,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相关管理规定和《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及规定的程序办理等级运动员的审核、审批、申报等各项管理工作。对等级申请中难以界定的问题,及时向市体育局或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咨询。

第十五条各训练单位(中心)一级以上运动员的审批和申报工作,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审核,经单位领导签字并盖章后报送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

第四章审核审批授予

第十六条市体育局审批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材料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核工作。

第十七条市体育局在收到审核合格的申请材料后三个月内完成审批工作。

第十八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定,对拟授予一、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运动员姓名、性别、运动项目、单位、等级称号等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个工作日。公示程序如下:

拟授予一级、二级运动员的,将在审批单位辖区或系统内(含运动员所属单位)公示;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正式授予等级称号。

在每年的年底前(12月25日之前)将审批的运动员名单、批文,以电子版本和文本形式,报送市体育局,由市体育局汇总后再报送国家体育总局备案。

第五章证书

第十九条被授予等级称号的运动员将获得相应的等级称号证书。

第二十条等级称号证书由总局统一设计、印制并免费提供,各审批单位和个人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一条等级称号证书应当清楚写明被授予等级称号运动员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运动项目、比赛成绩、比赛名称、时间和地点及证书编号等有关信息,盖审批单位印章后生效。

第二十二条凡需申请补办等级称号证书的,由运动员原申请单位提供书面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批单位批准后,方可补办。

第六章监督检查和处罚

第二十三条市体育局除接受国家体育总局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之外,将负责对各区县等级审批单位进行监督并实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违反审批规定的,有权向审批单位举报,审批单位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单位的上一级机关将撤销其授予的等级称号,并暂停该单位一至三年审批权:

(一)超越权限授予等级称号的;

(二)违反规定程序授予等级称号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运动员授予等级称号的;

(四)应当撤销等级称号的其他情形。

审批权暂停期间,由上级机关代为行使。暂停期满后,上级机关将视其整改情况作出恢复审批或延长暂停审批权期限的决定。

第二十六条凡提供虚假材料获得等级称号的,由审批单位撤销已授予的等级称号。同时,该运动员三年内不得申请等级称号,对参与造假的有关人员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审批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审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所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规定形式,不一次性告知运动员必须补足全部内容的;

(三)未说明不受理等级称号申请或不授予等级称号理由的;

(四)对不符合申请条件或超越权限授予等级称号的;

(五)对符合条件的运动员不授予或者不在规定期限内授予等级称号的。

第二十八条工作人员在审核、审批中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审批单位颁发等级证书,不得擅自收取费用,违反此条规定的,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行,此前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篇3:吉林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发布时间:2010-09-30 主页-政府工作动态-通知公告-市直部门

玉市组通〔2010〕50号

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人社局,玉东新区工委和管委,各开发园区工委和管委,市直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人社局,玉东新区工委和管委,各开发园区工委和管委,市直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现将《玉林市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市公务员主管部门。

中共玉林市委组织部

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9月8日

玉林市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准确评鉴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和《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员考核是指对我市各级机关公务员的考核。为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公务员的不同职务层次和不同的工作性质进行考核。县处级领导职务(含同级别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下同)公务员单列考核和确定等次。

第三条 公务员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公务员考核与单位目标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按照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标准

第四条 对公务员的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公务员履行职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绩。

德,主要是指公务员在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考核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有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情趣健康等。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对待个人名利,在执行党委、政府和部门党组(党委)决策部署的坚决程度,服务意识,群众观念,以及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德行和操守等方面进行考察。

能,主要指公务员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政策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重点了解掌握执行政策、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能力主要包括履行职责所需的工作能力,重点了解学以致用、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应急处置等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

勤,主要指公务员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注重考核公务员是否热爱本职、勤恳敬业,是否积极主动、注重落实,是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否尽职尽责、遵守劳动纪律,是否联系群众、服务基层。重点考核在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过程中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努力程度。

绩,主要指公务员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益,包括公务员在完成任务目标和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提出的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发挥的具体作用而取得的绩效,特别是在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上做出的突出成绩和特殊贡献,以及在服务基层和群众,解决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的情况,行政效能建设情况等。工作实绩是考核的重点,要注重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既要考核已经取得的显绩,又要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综合分析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等各方面因素。

廉,主要指公务员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重点看是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是否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是否履行廉政职责,自觉接受监督。

第五条 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

平时考核是指机关公务员管理部门或主管领导对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了解和评鉴。主要采取被考核人填写个人工作记实和分管或主管领导审核评价的方法进行。

年终考核是指按照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机关公务员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对公务员全年工作中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鉴,原则上在每年年末或翌年年初进行。

第六条 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第七条 确定为优秀等次须具备下列条件:

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须具备的条件:

(一)年终考核得分在85分以上;

(二)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表现出色;

(三)领导组织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强,勤勉尽责,主管或分管工作成绩显著;

(四)以身作则、团结协作、清正廉洁。

其他职务序列公务员须具备的条件:

(一)年终考核得分在85分以上;

(二)思想政治素质高;

(三)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

(四)工作责任心强,勤勉尽责,工作作风好;

(五)工作实绩突出;

(六)清正廉洁。

第八条 确定为称职等次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终考核得分在65分以上;

(二)思想政治素质较高;

(三)熟悉业务,工作能力较强;

(四)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积极,工作作风较好;

(五)胜任本职工作;

(六)廉洁自律。

第九条 公务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

(一)年终考核得分在60-64分之间;

(二)思想政治素质一般;

(三)履行职责的工作能力较弱;

(四)工作责任心一般,或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五)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但完成工作的数量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或在工作中有较大失误;

(六)能基本做到廉洁自律,但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七)旷工或无正当理由不到岗,连续超过3个工作日或一年内累计超过7个工作日的;

(八)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组织工作安排的。

第十条 公务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确定为不称职等次:

(一)年终考核得分在59分以下;

(二)思想政治素质较差;

(三)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四)工作责任心或工作作风差;

(五)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

(六)存在不廉洁问题,且情形较为严重;

(七)旷工或无正当理由不到岗连续超过5个工作日或一年内累计超过10个工作日的;

(八)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考核,经教育后仍拒绝参加考核的。

第十一条 把考核与公务员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结合起来,对受到市级以上党委、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综合性表彰的单位,按管理权限,经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提高该单位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的比例,但最高不超过20%;对在安全生产、综治、计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单位,其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不得评为优秀等次,该单位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的比例按5%以内掌握。对在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的单位,其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的比例按20%以内掌握;获得“良好”等次的,按15%以内掌握;获得“一般”等次的,按10%以内掌握;获得“较差”等次的,按5%以内掌握。

参加考核公务员人数较少的单位,由市、县(市、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在不突破本地优秀比例限额的前提下统筹研究确定优秀等次人数。

第三章 考核的基本程序

第十二条 公务员年终考核的基本程序:考核准备、述职、民主测评、领导评价、初步确定等次、审批、反馈。因工作需要在考核过程中可安排个别谈话。

第十三条 考核准备。包括拟定考核实施方案、组成考核小组、对考核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

第十四条 述职。考核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考核内容及有关要求,被考核人提前撰写并提交个人述职报告。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县(市、区)乡科级正职领导个人述职报告,主要包括本个人思想政治状况、履行岗位职责、完成重点工作、廉洁自律等情况。重点突出“绩”和个人完成年初制定计划情况、工作创新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及下一年工作的初步思路等。个人述职报告1500字左右。其他职务层次的被考核人按照职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述职,字数在1000字左右。同时填写《公务员考核登记表》。

第十五条 民主测评。县处级领导干部与其他职务序列的公务员考核民主测评应分别进行。

县处级领导干部民主测评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

(一)提前发放领导干部个人述职报告、测评要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材料。

(二)召开民主测评会议。各单位参加民主测评会人员参照经常性考察民主测评会参会人员的原则确定。

(三)领导干部作个人述职报告或者书面述职。

(四)参加测评人员填写民主测评表。

其他职务序列的公务员民主测评的程序可适当简化,一般采取民意测验或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民意测验根据考核内容列出评价项目和评价等次,由参加民意测验的人员填写评价意见;民主评议采取召开小型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的方式进行),参加民主测评的对象由各单位考核委员会或考核领导小组确定。因工作需要时,可安排个别谈话,以进一步了解考核对象的有关情况。

第十六条 领导评价。采取上级评价下级的方式进行,市和县(市、区)四家班子领导对所分管或联系的各单位党政正职进行评价,各单位党政正职对本单位副职进行评价,分管领导对所分管单位(科室)考核对象进行评价。评价意见以打分、写评语等形式进行。评价意见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并分别对应85—100分、65—84分、60—64分、59分以下,对评价对象直接打分。有多个分管或联系领导的,取平均分。

第十七条 考核得分的确定。民主测评总体评价意见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分别对应95分、80分、60分、50分。计分公式:

民主测评得分=(优秀票数×95+称职票数×80+基本称职票数×60+不称职票数×50)÷有效票数

考核得分=民主测评得分×80%+领导评价得分×20%。

第十八条 初步确定等次。考核领导小组根据考核测评分类分项和综合统计结果,对不同评价主体和不同评价档次测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总结、个别谈话和平时考核了解掌握的情况,对考核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规定比例,初步确定考核等次。在确定考核等次时,不简单以分数高低确定等次。

第十九条 审批。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人员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考核领导小组将初步确定的考核等次按管理权限提交批准,并按管理权限提交公务员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条 反馈。将考核结果书面反馈单位及被考核的公务员,并由公务员本人在《公务员考核登记表》上签署意见,考核表存入公务员本人档案。

第二十一条 公务员对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

第四章 县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优秀等次人选的产生 第二十二条 县处级领导职务序列公务员按照考核产生优秀等次推荐人选,联评确定优秀等次报批人选,会议讨论决定人选的程序产生考核优秀等次人员。

第二十三条 考核产生优秀等次推荐人选。即由市考核小组按有关程序组织考核测评后,结合个人工作实绩考评、民主测评得分、领导评价、个别谈话等情况综合分析,从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中,按优中选优的原则产生向市公务员考核委员会推荐的考核优秀等次人选。推荐优秀等次人选县(市、区)和市直单位最多可按处级人员总数的30%推荐。

第二十四条 联评确定优秀等次报批人选。对由市考核小组推荐的优秀等次人选,通过联合评比后产生优秀等次报批人选。在评比时,原则上市直和各县(市、区)分别联评。根据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综治、计生和安全生产等目标完成情况,获市级以上奖励以及发展综合排名的情况,在不突破县(市、区)总体优秀比例限额的前提下,按15—20%确定优秀等次数量。市直单位按处级职务人员总数的20%掌握,在具体评选时,按可比性对单位分类评比优秀人选。参加评选人员应填写《XXX创新性突出工作汇总表》并提交其他相关材料参评。在优秀人选的构成中,原则上正处级职务公务员不超过正副处级职务人员优秀总数的40%。

第二十五条 会议讨论决定。市公务员考核委员会将经评比产生的处级领导职务优秀公务员人选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对确定的考核结果,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二十六条 公务员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享受考核奖金;

(二)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三)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级别;

(四)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五)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给予嘉奖,发放奖金800元,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一次,发放奖金1500元,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具备破格提拔的基本资格。

第二十八条 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不享受考核奖金;

(二)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四)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五)公务员在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次年,仍不能达到称职及以上等次的,确定为不称职;

(六)连续两年考核中分别被确定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的,按照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作出调整岗位的决定。

第二十九条 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不享受考核奖金;

(二)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降职决定按照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在考核结果确定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降职后,职务、级别工资按有关规定调整;对无职可降的公务员,应降低一个工资档次;如果其职务、工资档次均处于最低档次,则不再降低,但须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对于因受党纪、政纪处分而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人员,已按规定给予降级的,不再重复降低工资级别;

(四)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

第三十条 公务员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当年,公务员所在机关及其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安排2周以上的离岗培训,培训合格方能上岗。

第三十一条 实行公务员考核结果与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按月发放部分挂钩的制度:从考核备案的下月起,评定为称职及以上等次的,生活性补贴和工作性津贴全额计发;评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其下工作性津贴按70%计发;评定为不称职的,其下一工作性津贴按50%计发。

第三十二条 实行公务员考核结果与发放考核奖金(即年终一次性奖金)挂钩的制度:考核结果为称职以上的,考核奖金发放额按本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的100%计发;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不称职的,不享受考核奖金。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三条 为加强对全市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指导,成立玉林市公务员考核委员会(以下简称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主任由市委副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常务副市长、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秘书长担任,成员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绩效办、市综治委、市计生委等单位分管或联系组织人事工作的同志组成。考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组织部部长兼任,副主任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兼任,成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人员组成。

考核委员会办公室成立若干个考核小组,负责具体的考核相关工作。考核小组组长由处级领导干部担任,成员从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中抽调。

第三十四条 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考核领导机构,负责本地、本单位考核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改进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公务员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务员考核工作格局。

第七章 相关事宜

第三十六条 新录用的公务员在试用期内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只写评语,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第三十七条 提任、调任或者转任的公务员,由其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对提任、调任或者转任不足半年的,原单位应当提供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 挂职锻炼、借调或外出参加专项工作的公务员,外出时间达到考核半年以上的,由挂职、借调或服务单位进行考核,并计入考核单位的考核基数。如被确定为优秀等次,计入考核单位优秀等次比例,由考核单位按规定发放相应的奖金,考核材料及结果反馈给派出单位。外出工作时间不足考核半年的,由派出单位进行考核,挂职、借调或服务单位提供有关情况。

第三十九条 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公务员,由派出单位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习、培训表现情况确定等次。其学习、培训的相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

第四十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参加考核:

(一)病、事假累计超过考核半年的公务员,不进行考核;

(二)因私出国(境)累计超过考核半年的;

(三)当年6月30日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第四十一条 公务员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参加考核,不写评语、不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分的,按规定补定等次。

第四十二条 受处分公务员的考核,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受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二)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期间,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其考核不受原处分影响;

(三)受党纪处分的,按《关于受党纪处分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考核有关问题的意见》(组通字〔1998〕19号)处理。

第四十三条 公务员不进行考核或参加考核不定等次的,本考核不计算为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第四十四条 对在考核过程中如有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提高优秀比例、不按规定进行考核,以及其他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公务员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纠正、严肃查处,并视情节轻重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对相关人员给予批评教育;

(二)不予审核备案,责令限期改正;

(三)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予以通报批评。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参照本办法进行考核。

第四十六条 各单位应根据本办法的考核内容结合具体职能工作进行细化。各县(市、区)可参照本办法中关于县处级职务公务员优秀等次人选的产生办法,制订乡科级正副职领导考核优秀等次人选产生办法。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共玉林市委组织部、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篇4:吉林市《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发布文号】体乒羽字〔2003〕353号 【发布日期】2003-12-01 【生效日期】2003-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羽毛球项目实施细则(试行)

(体乒羽字〔2003〕353号)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训竞处,总政宣传部文体局训练竞赛部: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颁发的《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体竞字[2003]82号)的文件精神,我们对过去施行的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羽毛球项目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现将新修订的《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羽毛球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

二○○三年十二月一日

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羽毛球项目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全国羽毛球训竞工作发展的需要, 保证正常的竞赛秩序,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加强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管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 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体竞字[2003]82号文件,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运动员,是指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中国羽毛球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羽协)主办的各类全国羽毛球比赛的运动员。

第三条 运动员注册与交流应本着自愿、公开、合法、有序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 注 册

第四条 凡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及由中国羽协主办的全国羽毛球比赛的运动员,必须在中国羽协进行参赛资格注册。

第五条 凡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羽协主办及批准的全国羽毛球比赛,年满12周岁的运动员,必须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解放军或行业体协、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为单位在每年的注册期内进行参赛资格注册。运动员以个人名义进行参赛注册, 中国羽协将不予受理。

第六条 运动员首次办理注册时, 须向中国羽协提交运动员注册申请表、代表资格协议书、地县级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证明原件以及二寸免冠近期彩照2张,年满16周岁的运动员还须出示本人身份证原件。现役军人须附入伍证明(代表资格协议书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印制、注册申请表由中国羽协统一印制)。

第七条 各注册单位向中国羽协提交注册材料时,必须附有关注册运动员所属省市最近的省市级少年比赛秩序册、成绩册原件。

第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年龄组只能注册重点队员男、女各4名,非重点队员人数不限。

第九条 中国羽协依照注册程序和管辖范围, 对符合注册条件的运动员予以注册, 并颁发运动员注册证。注册证由注册单位负责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 每一名运动员在同一的一个序列比赛中只能在一个代表队注册。

第十一条 确认是指已注册运动员在代表资格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下一的注册。注册单位未在确认期为运动员办理确认手续,其代表资格自动终止,运动员有权向中国羽协提出申诉,并可自主选择新的注册单位。

第十二条 注册单位必须保证本单位注册运动员每两个注册之内至少参加一次国家体育总局或中国羽协举办的全国性比赛。否则,运动员有权终止原代表资格协议,并自主选择新注册单位。运动员确因伤病不能参赛或注册单位已报名参赛,但该运动员无故不参赛的除外。

第十三条 运动队引进外籍运动员时, 需先向中国羽协申报。中国羽协审核批准后, 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代表资格协议期满后,注册单位享有对该运动员的注册优先权。

第三章 交 流

第十五条 在代表资格协议期或注册优先权期限内的运动员,经省、自治区、自辖市同意并签署交流协议,可变更注册单位。

第十六条 交流协议须由运动员原注册单位和新注册单位的法人代表及年满16周岁运动员本人或未满16周岁运动员的法定监护人三方共同签定。(交流协议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印制)

第十七条 运动员交流到新单位须注册满24个月,方可再次进行交流。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的重点运动员的交流和流动,须事先向中国羽协呈交有省市羽毛球专业队总教练签字和盖有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公章的公函,待批准后方可进行。非重点运动员的交流和流动不受本条款限制。

第三章 参赛办法

第十九条 运动员参加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其代表资格按照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竞赛规程及其相关规定确定。

第二十条 凡参加中国羽协主办的各类羽毛球比赛的运动员, 报名时须注明注册证号。经中国羽协审核,符合规定者, 方可参赛。

第四章 注册和审核确认时间

第二十一条 每年1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运动员注册期和确认期。

第五章 注册及审核金额

第二十二条 运动员的注册及每的审核确认金额标准均为每人每次20元人民币。

第二十三条 运动队所属运动员一经注册, 运动员的合法地位、相关权益和隶属关系则被确定。同一运动员不允许在同一内办理第二次同类别注册。

第六章 注 销

第二十四条 运动员退役、分配,其注册单位应在确认期内向中国羽协申报注销。

第七章 处 罚

第二十五条 任何通过涂改、伪造、诈骗等手段骗取注册证参赛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中国羽协将给予严厉处罚。

第二十六条 凡在中国羽协注册的运动员自然成为中国羽协会员, 未经中国羽协批准同意,不准私自参加各类国际羽毛球比赛。

第二十七条 凡在中国羽协注册的运动员,未经中国羽协批准不得代表注册代表队以外其它队参加各类羽毛球比赛。

第二十八条 凡违反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规定的运动队将受到处罚, 运动员个人违反的, 则将受到停止1至4年注册资格直至取消终身注册资格的处罚。

第八章 其 它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三十条 如有体竞字(2003)82号文件未涉及内容,则参考体竞字(2003)82号文件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解释权归中国羽协。

上一篇:高二那年的春节作文下一篇:拥有一颗富贵心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