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数:2课时

2024-07-04

教学时数:2课时(精选6篇)

篇1: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通过查询到的资料,更多地了解燕子。

教学设计:

一、学生板书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1、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自由提问)

2、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老师意图排列。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交流关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4、鼓励学生在听完交流的基础上,自己说说燕子的样子。(由具体的了解到概括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对作者的独特的表达方法的关注。)

二、初读课文

1、大声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

2、小声地读课文,再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3、默读课文,把自己不大懂的地方画下来,再想一想。

(这样反复读课文的目的是打好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课文,感受语言,以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4、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

(脱离开书,学生自由谈,检验学生读书的质量。学生说出自己读懂的即可,老师要鼓励学生谈认识,谈观点,多少、长短不限。)

三、自学、合作

1、对于课文自己都能解决哪些问题,先自学,后寻找合作伙伴讨论。

(1)有能力自学生字。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并提出形近字。

(2)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有能力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讲清楚,初步理解作者的思路。

(重视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解决大量的问题。自学要有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组的同学再进行交流,相互弥补自学中的遗漏,这样的合作,会给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带来解放。)

2、汇报自学所得。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展开汇报,组内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边听边记,适时把自己的想法和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找出学习中的闪光点,提出思考过程中的遗漏之处。评价的同时,注意指导。)

四、.总结

1、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练习。

教学时数:2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教学时数:2课时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投影]活动与探究

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B.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A.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B.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师: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师: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生: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学生讨论总结)[投影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种溶质”四个字)(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师: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生:不一定。

师:很好,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师: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投影板书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师: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学生分析、讨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师: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分析、讨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师:“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师: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过渡:找们把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会看到有晶体析出,这种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板书]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讨论]除了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回答]蒸发溶剂的方法。

[举例]炒菜时,菜汤在锅底蒸发,锅底有白色斑迹(食盐)。运动出汗后,衣服上有白色斑迹都与蒸发溶剂有关。

[板书]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投影海水晒盐)“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板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升温、增加溶剂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板书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3.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反思:

篇3:教学时数:2课时

本课的教学按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展开。

一、教学实录及分析

1. 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

教师:著名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水的外形, 火的性格。寓意外柔内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指的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答:是酒精。

教师:酒精的学名叫乙醇,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乙醇。

【设计意图】精心选取艾青的诗歌片断, 引出课题。酒外像水, 内似火, 外柔内烈, 具有意境美;从化学视角来看, 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还带有猜谜趣味, 具有科学美。情境设置别出心裁, 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酒的诗篇成千上百, 也听过很多教师用朗诵咏酒的诗句引入课题, 但这样处理有两点不足:一是有关诗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只起了穿衣戴帽的作用。本设计选取的诗句不仅意境美、科学美, 意味深长, 而且用时短而容量大, 将其展开, 如同一根红线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板块连接了起来。

2. 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 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 (2)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 知道羟基与氢氧根离子不同, 知道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3) 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 (燃烧、催化氧化) ; (4) 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含义。知道有机物官能团决定物质的性质、用途。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 学生有了目标意识, 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就会主动围绕目标进行探索, 通过同化和顺应, 充实和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长期坚持提示目标,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看的, 因此要用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 因而笔者没有采用三维目标的方式呈现。方法的指导、情感的渗透由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了教学过程之中。

3. 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

教师提问:水的外形说的是乙醇的色态, 火的性格说的是乙醇可以燃烧, 同学们还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

学生 (自由发言)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 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 乙醇可用于发烧病人的物理降温, 乙醇是绿色的可再生生物能源, 乙醇可以表示为C2H5OH……

教师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 很好!乙醇用于发烧病人进行物理降温, 说明乙醇熔点低, 易挥发, 属物理性质;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说明乙醇易溶于水, 属物理性质;C2H5OH是乙醇的结构简式, 属分子结构知识;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乙醇是绿色的生物能源——化学性质;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用途;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是乙醇的工业制法……

多媒体展示: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超级链接式的主页。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从生活走入化学的理念, 紧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主题;二是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 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分类能力, 进行学习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四是用多媒体做成超级链接式的主页串联各教学环节, 在潜移默化中, 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时, 教师应占有大量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资料, 教学预设越充分, 课堂生成就越精彩。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 我们要将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与教学有关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 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学有放有收, 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能力。

4. 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无水乙醇样品的颜色、状态, 并闻其气味, 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乙醇俗称酒精, 是无色, 具有的液体, 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挥发, 能与水以互溶, 可溶于苯等有机溶剂中。

启发诱导:分析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归纳与小结: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学与问:为什么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乙醇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在此教学环节,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指导自学。

【设计意图】对乙醇的物理性质采用直观的体验式教学, 加深学生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感性认识, 特别是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实验趣味化, 能活跃课堂气氛, 形成一个教学小高潮;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

阅读能力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知晓阅读的方法, 如浏览、精读等。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在教学方式上动静结合, 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 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

学生动手将乙烷分子模型改装成乙醇分子模型, 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师: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到。

启发诱导:由-OH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

学生:想到了氢氧根离子。用酚酞或PH试纸检验乙醇是否是碱性物质。

补充实验:在少量乙醇中滴加酚酞, 观察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教师讲解:乙醇分子可看作乙烷分子中的H原子被-OH所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OH叫做羟基, 与氢氧根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像这种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羟基比较活泼, 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分子模型, 强化学生对乙醇结构的直观感受, 在头脑中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补充一个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的小实验,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营造愤悱情景, 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降低教学难度, 从而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羟基与氢氧根离子结构的比较, 留待选修课解决。结构模型的呈现方式有教师演示、多媒体图片展示或软件制作展示等, 但学生认为, 由他们自己动手搭建分子模型, 兴趣更高、学习更投入、印象更深、效果也更好。

6. 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

过渡: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乙醇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2)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用滤纸擦干钠表面的, 点燃气体前要, 干燥烧杯壁上出现液滴, 说明燃烧生成了;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现象, 说明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是。

思考与交流:

(1) 回顾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与钠和乙醇反应的现象对比有何不同?如何解释?

(2) 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置换反应)

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3) 乙醇和钠反应速率比水和钠反应慢 (快/慢) , 已知煤油是烷烃的混合物, 试比较下列划线的氢原子的活泼性:

探究小结: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产生氢气, 但不如水与金属钠反应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解惑答疑, 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对乙醇和钠的反应没有知识基础, 因此采用引导式实验探究方式, 由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通过与钠和水的实验比较, 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乙醇的断键部位。

教师讲解:乙醇的火的性格, 指乙醇可以燃烧, 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 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放出大量的热。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拓展: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

过渡:乙醇的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反应。当条件改变时, 同样是乙醇和氧气, 发生的氧化反应又是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3的改进实验)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反应现象:

将凹形铜片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凹形铜片表面变黑, 在铜片上滴加几滴乙醇, 灼热的变黑的铜片表面, 并的乙醛生成。

思考与交流:

(1) 结合铜片发生变化的现象, 思考铜在反应中的作用。 (铜起催化作用)

(2) 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强调乙醛不能写作CH3COH)

动画模拟乙醇催化氧化断键位置, 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

【设计意图】乙醇的化性是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积极思考、验证产物、分组讨论, 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思维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书写, 概括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 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问题设置层层递进,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知识。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仪器制作简单, 操作简便, 所用乙醇极少, 并且解决了闻乙醛气味难的问题。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简洁化的趋势,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个生动的示范。

讲解并板书: (3) 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为乙酸。

多媒体展示图片:交通警察检查酒后驾车, 酸性重铬酸钾遇到乙醇时, 橙色变为绿色。

视频:醉酒驾车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危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并讨论:结合乙醇的性质, 请同学们总结乙醇的用途。

(1) 用作生物燃料。 (2) 制造饮料和香精等。 (3) 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如制造乙酸等。 (4) 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 (5) 医疗上常用75% (体积分数) 的酒精作消毒剂。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用途的介绍, 感受并赏析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 更要初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7. 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

(1) 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下面B.钠块熔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液面上游动D.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

(2) 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 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 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

A.硝酸B.乙醇C.氢氧化钙溶液D.稀盐酸

(3) 已知:C2H6O的结构可为下面 (1) 和 (2) 式, 由0.1mol乙醇跟适量钠反应生成氢气 (标况) 1.12L, 请解释乙醇的结构是 (1) 式CH3CH2OH, 而不是 (2) 式CH3OCH3的理由。

(4) 课后任选一题:查阅资料, 近年醉酒驾车事件及危害;酿制米酒。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 注重情景式教学。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模型、课件等形象情景、分组探究实验等实验情景、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强化运用的迁移情景、及时评价的激励情景等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特别是将引课情景作为主线串联各教学情景, 使整堂课教学程序设计流畅, 环节清晰, 结构紧凑。

2. 注重目标式教学。

通过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展示学习目标、思考与交流、课堂讨论和练习、反馈检测等, 及时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目标认知水平的差距, 调整教学节奏, 较好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 对于选修5部分的乙醇知识我们没有涉及, 而是预留了诸如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

3. 注重体验式教学。

我们为学生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耳倾听、动脑思考, 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体验。特别是学生在手上涂乙醇感受降温的感觉、搭建乙醇分子模型以及测乙醇的pH, 都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学小高潮,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逐渐建构了一个丰富的、具有亲身体验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4. 注重学法指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渗透。

通过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乙醇知识, 并分类, 培养学生发散和收敛的思维能力, 以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方法。通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紧紧结合生产、生活、社会的实际进行教学, 让学生知道物质的两面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32.

篇4:《画风》(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小朋友“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悟,学会“画风”。

2.让学生通过读、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让你们猜一猜。

(看不见,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水儿见它皱眉,云儿见它让路。)

(学生猜谜语。)

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词语或句子呢,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春风拂面、和风细雨、暴风骤雨、寒风刺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知道的真多!风姑娘都迫不及待地跑来和我们打招呼呢!大家听一听!(播放风的声音)是呀,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说出来,可是,风可以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画风》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新课,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复习生字,巩固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生字的时候,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今天这三位小朋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看看有哪位同学可以来读一读?

(指名读词语)出示:乌云、旗杆、雨丝、斜斜的、忽然、眨眼、转动、呼呼的

学生开火车练读词语。(注意易读错的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文中的小朋友带来的生字词语朋友的形式,进行开火车练读,使枯燥无味的读生字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给画出来的呢?

2.小组讨论,用波浪线标出三个人画风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3.学习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有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点名回答)

板书:赵小艺——旗子飘动(画)

你找的真准确,大家看,(开窗)流动红旗随风轻轻地飘着,好像也在夸奖我们呢!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自豪)那谁愿意来当聪明的小艺,用高兴自豪的语气来读读这段呢?(点名读)刚才小艺读得多自信呐!

我们从宋涛的话中可以知道,赵小艺画出了风,是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我们再来说说,还有谁把风给画出来了?

4.学习宋丹画风的句子。

原来是宋丹不甘示弱,有谁找到了宋丹画风的句子吗?(指名朗读)

板书:宋丹——小树弯腰 (画)

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呢!现在请大家站起来,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老师读,你们来做动作。

(师范读,合作表演)

5.学习宋涛画风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男生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指名朗读)

我找一位同学来当宋涛,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请生上台)我们轻轻地读,他来画。

(生齐读,指名画)

你画的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了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可是为什么雨丝会是斜的呢?(有风)

板书:宋涛——雨丝斜下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空中,多美啊!请漂亮的小女生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吧!(女生读)

读的真好听,现在三位小朋友都把风给画出来了,画完了吗?有谁又画出了风吗?

6.学习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赵小艺真爱动脑筋,她又画出了风,有哪位同学来读读赵小艺第二次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原来啊,赵小艺又画了个风车,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有风呢?(转字)

板书:赵小艺——风车转动

风一吹,风车立刻就转起来了,多神奇啊!课文中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能模仿一下吗?(呼呼!)

听!转得多快啊!那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呼呼”要读的重一点,用力一点!在座的小男子汉们,我知道你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请你们读一读吧!(男生读),读的真给力!

7.读完了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呢?为什么?

8.这三位小朋友都非常聪明可爱,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读旁白),注意,“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这几个地方要读得一次比一次更自信,更自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以读带讲,在读中感悟,明白了三个小朋友通过不同的方式“画风”,更懂得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遇到事情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会画吗?假如你是一位小画家,你要怎么来画风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播放音乐,师朗读启发灵感)

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它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动笔画一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画风》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谈收获。)

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三位小朋友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终于把画风的问题解决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向这三位小朋友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畅谈收获,既巩固了新知,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

(六)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风或声音、气味。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设计意图: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在课后得到延伸。】

篇5:《陋室铭》教学实录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读文——一次文字的穿越;第二个环节,读人——一次精神的跋涉;第三个环节,学做人——一段生命与情感的攀登。三个环节皆以读为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升感悟。不放弃引导。或连缀,或点拨,或介绍,或总结,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课堂实录]

一、交流座右铭

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

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这就对了。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一试?

生:读(忧郁消沉地)。

生:读(振奋昂扬地)。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两个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好像都不大对味。

师:对味,这个词下得妙!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对味?

生: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师:怎么个用韵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读得韵味悠长)

师:不错。大家认为要读出韵味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师:好,就按你们的要求,再读——

(于是摇头晃脑,人声鼎沸,读得自得其乐。)

师: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板书:博约温润)“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读得温文尔雅)

师: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读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一些背景材料,“知人论世”嘛,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

(有的味道十足,有的韵味悠长,有的感受细腻,但大多还平淡无味。)

师:这么短小精美的文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学生诵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借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诵读情况。请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意境相符的句子来。

(图片和学生回答略。检查默写略。)

三、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自得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我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师:结合具体的字句,揣摩揣摩。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出示图片: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说得好。你能仿写一句吗?……就以写作为题吧。

生:……文不在……,有……则高。(抓耳挠腮)

师:文不在巧,有意则高。行吗?(生点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

生(杂声):怡然居;德馨亭;笑谈斋;卧龙轩……

师:这些雅称都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傲岸的人格光辉。

生:我送的匾额是“宁静致远”。

师:你能不能读出文章的“静”和“远”来?(心平气和地读)

师:不疾不徐,波澜不惊。不错。

生:室雅人和。

师:来,读出“雅”与“和”。(从容不迫地读)

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这块匾额老师建议你在刘禹锡去世后再送,最好不要当面送。(生笑)

生: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师:是一幅对联,不错。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

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

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第二课时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自得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我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师:结合具体的字句,揣摩揣摩。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字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出示图片: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此处删减293字),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

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

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意给刘禹锡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篇6:2-3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一首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爱雨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来朗朗上口。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意,并能背诵这首诗。

3、学会9个生字,理解“兴奋,使劲”等新词。

4、能读懂诗歌描绘的场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夏天雨后游玩的欢快心情。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表达。

2、读出孩子嬉戏玩乐的场景和兄妹幸福愉快的心情。教学策略:

教法:点拨、引导、鼓励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思路: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汇报、拓展延伸。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兴奋,使劲”等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小诗。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一、自主学习

(一)导情激趣

1、同学们,人们常说:春雨绵绵,夏雨婉约,春雨和夏雨之后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雨后的世界常常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天堂。出示图画(雨后孩子们快乐玩耍的景象)。

2、你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吗?下过雨后你喜欢怎么玩耍?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雨后玩耍的感受吗?

3、揭示课题。

4、学生结合课题质疑,教师进行梳理归类。

二、师生互动式学习:

1、现在,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会写什么?

2、师朗读,学生听老师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认识它。(2)交流识字成果。通过学习,你认识了那些生字?能把你认识字的好方法推荐给大家吗?

细读课文,深度感悟

4、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一小节的内容,再画出你所喜欢的那一小节诗歌,大声的朗读出来,并想一想,你从这一段,想象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

(1)你喜欢哪一节?能读一读吗?

(2)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节呢?

5、再读课文

三、知识拓展:

1、师指导写生字 梢、咬(左小右大)射、劲(右左一样大)

2、练习、描红。

3、学生练习

怕()梢()粗(){ { {

拍()悄()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2、理解诗意,并能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表达。

2、读出孩子嬉戏玩乐的场景和兄妹幸福愉快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激趣导入

1、我们来当啄木鸟,师出示一组错别字,让学生纠错。树稍 心奋 短组 小辨

2、同学们,你们这些啄木鸟当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首诗。

二、互动学习:

1、指名朗读。

师质疑:海洋是什么?神仙指谁?

2、交流后师述:

是的,雨后的广场就像海洋,那么宽广,树梢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赤脚戏水的孩子快乐得神仙一样。

3、读好本节。

4、自由读以下几节:说说你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5、交流。

(1)喜欢哥哥的说说为什么喜欢?

(2)谁来把这个小家伙的表现读一读呢?(3)谁来把哥哥的高兴劲儿和对妹妹的关心读出来呢?

(4)师:我真不理解,为什么滑了一跤还那么兴奋和骄傲呢?妹妹的表现:你喜欢妹妹吗?为什么?

6、选背段落。自选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背一背。

7、走进作者,了解冰心。(1)、了解冰心奶奶。(师介绍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冰心奶奶更深刻地了解)(2)、走进冰心作品世界,欣赏诗歌《别踩了这朵小花》。

三、拓展延展

1、朗读

2、指导背诵

3、把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个画面画下来,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4、完成师设计练习。

附:板书设计:

5、雨后

哥哥 滑一跤

快乐得很像神仙{ }天真无邪

妹妹 小心跑 也想滑一跤

借助已有经验 体验童真童趣

------《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佳作,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意真意趣的诗歌。诗中作者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情感体验,来感悟学习课文,让孩子再次享受童年的乐趣。

一是从生活入手,揭示课题

由于年龄的特点,许多孩子都有过玩水和踩水的爱好,那快乐的感觉还常常留在孩子们的心中。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味过去踩水、玩水的快乐情景,来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师:每们喜欢下雨天吗? 生:喜欢!

师:雨后,你们喜欢干哪些事呢?(生稍有迟疑)

师:春夏之交,每逢下雨,我总能看到不少同学的鞋子和裤筒子都是湿的,你们谁能说说是怎么搞湿的吗?(引导)

生(齐):互相追逐、玩耍搞湿的。师:你们喜欢在下春雨时追逐玩耍吗? 生(齐):都喜欢!(生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与你们有同样经历的文章----《雨后》。这样从学生生活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从想象入手,体会有趣 在学习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大胆想象他们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背景,特别想象小哥哥在摔跤后,嘴里说:“糟糕,糟糕!”,“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那时的心情与想法,通过角色转换,大胆地想象,细微地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与感情。

三、从朗读入手,体验情趣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学生本诗歌时的兴奋,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

生: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生一边读一边做着使劲踩水的动作)师:有的用右脚,有的用双脚踩着水,真是活灵活现呀!生:“妹,小心,滑!”(生读得声音洪亮且逼真)

师:是的!读出感叹号的作用和意义。声音不大,妹妹是听不到的哟!生: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生做拍水淋淋的泥裤子的动作读)

师:唉呀!你们就像是到现场听到和看到一样呀!通过全神贯注地读,诗中的“——”号、“!”作用不攻自破,小哥哥的心情变体跃然纸上。

四、。从文本入手,走近冰心

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有很多清新舒雅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传递着无边的爱意。《雨后》一文,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冰心的杰作,是编者有意让孩子走近冰心的开始。所以让孩子了解冰心,也是本文的另一个教学目标。教学中,我除了展示冰心的系列照片外,我还专门介绍了冰心的作品,从而激发孩子们课外读书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通过读冰心奶奶的诗歌《雨后》,你对冰心奶奶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生:不夸大,不缩小。生(补充):真切,真实。

师:是的,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只有把文章写真实了,今后你的文章才会像冰心奶奶的文章一样,让人手不释卷。

同学们,冰心奶奶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繁星春水》和《别踩了这朵小花》最受孩子们喜爱,请孩子们课后可以到图书室去借阅,也可以从网络上去搜索下载浏览,下周我们相互交流,看谁能获得“读书大王”称号。

22、猴子种果树

(二下第22课)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田字格上方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中的反问句,懂得“没有足够的耐心,急于求成,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宗明义,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猴子种果树》的故事。(课件出示)猴子,看图认识猴子。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猴”)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生质疑,师板书并梳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带着刚才梳理的问题,借助拼音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词语,标出小节号。

3、师板书生字词。(略)

(1)自读生字词。

(2)说说你在这些生字的音、形、义上有什么收获?

(3)学生汇报。(从音、形、义等方面)

4、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去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师出示)你能讨好下列句子吗?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1)自读

(2)指名读,齐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通过读文,你有没有不懂的词语?(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

2、有哪些词语需要放在下节课去解决?

3、你觉得第一自然段写得有意思,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说一说你的理解?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四、指导书写,规范要求

1、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设计,加强训练 1.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梨树(lí ní)耐心(lɑi nai)施(shī sī)肥

2、看拼音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学生读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刚才听了别人朗读课文,现在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懂?

3、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

4、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一边看挂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表演

(重点演4—7自然段)

1、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

2、学生组合上台表演(最好是熟读课文后,不看书表演)

3、对表演的课本剧进行总体评价。

四、感悟道理

1、读了,演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对小猴说什么?(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可)

2、你从小猴身上知道了什么?(生可以自由谈,师加以正确引导)

(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人云我云,没有主见的话,结果将会一事无成)(答案不唯一,只要能说明道理即可)

五、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语言说,不强求一致)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拨()哥()猴()颗()

拔()歌()侯()棵()

2、将可以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乌鸦 咕咕 梨树 四年 结果

喜鹊 哇哇 杏树 三年 结果

杜鹃 喳喳 桃树 五年 结果

板书设计:

主人翁

事件 鸟类 鸟的话 猴子的做法 结果

乌鸦 梨五杏四 拔掉重栽

喜鹊 杏四桃三 拔掉重栽

22、猴子 种果树

什么果树也没种成杜鹃 桃三樱二

拔掉重栽

樱桃好吃树难栽 难以栽活

教训:办事或做事若没有主见,人云我云的,将会一事无成。

没有预约的精彩

——《猴子种果树》教学手记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的是一只猴子因为耐心和主见,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件,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么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孩子们从小做事就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本文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大体相似。二是课文语言浅显,便于学生读悟。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一读就明。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到猴子的勤劳与等吃梨子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以“扶”为主,学好二、三节。猴子听了乌鸦的话,拔掉了梨树改种了杏树,与第四、五节相似,只要指导他们学好了这两节,就为自主学好下文打下了基础。因些在教学这两节时,我以扶为主,指导学好这两节。

三.以“放”为主,指导学好四至七节。

虽然四至七自然段,我没有怎么样去和学生一起分析研读,但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出现了没有预约的精彩。

精彩之一,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现,且讲得头头是道,值得肯定。

精彩之二,有一个女孩突然眼前一亮,她说:“我会告诉小猴子,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分别种上杏树、桃树和樱桃树,这样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赞叹!

精彩之三,学生对本文分角色朗读兴趣浓厚,有声有色。

精彩之四,识记“拔”的字形时,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我帮朋友拔了一颗牙”这一有趣、形象的猜字谜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精彩之五,文中三只鸟儿出的主意分别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挑三樱二”,它们的建议根本没有错,错在猴子听了它们的话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了错误的行为——拔了这棵果树种那棵果树,最后才一事无成的。

“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就会像猴子那样,结果一事无成”这一道理完全是由学生通过读文感悟出来的,这不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吗!

特色教学设计

(设计者:陈家富)

上一篇:新城社区2013年消防安全演练方案下一篇:安全法制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