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传》读后感作文

2024-07-08

《马伶传》读后感作文(共4篇)

篇1:《马伶传》读后感作文

~-10-20

乍看马伶传,吸引我的或许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是的,是故事。因为这件事的曲折迷离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都使人觉得这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而不是一篇真实的传记。但是,即使这只是一个故事,我还是会不由自主的被马伶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所倾倒。如果只是为了演好一个人物,一个奸相这样的人物,就不惜投入当朝奸相的门下甘为佣人,三年方归,如果三年不得就三年尤不归。以这样的态度工作,如果再不成功反而是不自然的了。这样想来,这件事或许也不是这么的不可信。

其实,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甚至于侯方域写这篇文章,多半也只是想讽刺一下朝中权奸罢了。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总在想别人既然能成功,那我才智即然不再他之下,那么,成功对我来说自然也是不在话下。我想,抱我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也不在少数。但是,结果往往是,别人成功并且不断的成功,我却不成功。

一旦一个人成功了,别人在羡慕之余,总会很虚心的向其讨教经验,尤如马伶传中的李伶。也就是说,总想试图找到成功的诀窍。但其实,从几百年以前的马伶,到如今的财富500强,虽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成功的诀窍始终不变,就是专心致志加上锲而不舍这八个字。

就以马伶的例子来说,为了在一次表演是的技不如人,就感到羞愤异常,而为了学艺赶超李伶,甚至甘为佣人,可谓对事业专心致志了。而三年的佣人生涯,如非有着非同一般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那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当时空切换到了当今的网络时代,目前因特网上最大搜索引擎的创始人、财富500强之一的杨致远在谈到成功经验的时候说道,当他硕士毕业放弃优厚待遇的工作一头扑入网络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嘲笑他,但他没有动摇。而当连续几年公司没有盈利惨淡经营的时候,他也挺住了没有退出,所以他成功了。淡淡的几句话里,我们看到了他创业时的惊心动魄,或许,那是另外一个传奇故事。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数不尽的艰辛努力,但如果我们渴望成功,就没有理由会害怕付出。失败并不可怕,不知道为什么失败才是最可怕的。马伶传给我的启示,其实和其他的千百个成功例子的启示一样,只是,我一直没有注意,或者说我一直不愿意注意罢了。

篇2:《马伶传》读后感作文

一、作家作品

《马伶传》的作者是侯方域。侯方域,生于1618年,死于1655年,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明末参加复社,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一起,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依附者阮大铖之流进行过斗争。清兵入关后,应河南乡试,中榜,不久病逝。他能诗善文,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有《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

二、解题: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马伶是姓马的演员,这个题目就是为马伶作传。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人物传记,属记叙文,写一个姓马的戏曲演员的故事,但也并非记叙其生平事迹,只是书写他千里求师,潜心习艺,终于转败为胜的事。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马伶与李伶两次较量,马伶先败后胜的经历,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想使事业获得胜利,还必须不断实践,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

五、层次段落 按课文分为六段。

第一段简介马伶这个演员的身份和他演艺活动的社会背景。

第二段马伶和李伶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马伶属兴化部戏班,李伶属华林部戏班。)第三段记叙马伶和李伶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

第四段通过记写马伶回答华林部的询问,说明马伶所以反败为胜的原因。第五段补充介绍马伶的名字、祖籍,结束正文。

第六段作者借马伶在生活中学习、从师而成功的事实发表议论,赞赏他有志、有艺。

六、学习要点

1、这是一篇人物传记。

2、本文的重点是记叙马伶与李伶的两次较技,从中可见作者善作剪裁,详略得当的处置,作为人物传记,并没有详细介绍传主的出身、家庭、学艺与从艺经历,而是侧重写马伶同李伶两次较量的场面。

前一次,当一同演到两相国论河套时,观众被李伶的演技折服,“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详写李伶演出引起的观众效果,而马伶这边则仅是“不复能终曲”,“已易衣遁矣”。略写马伶,对照之中胜负显见。

后一次,则重心落到马伶,但也仅“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一句,却以“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来衬托,从演员身上产生效果,见出胜负,高下为之倒转。

在最后简写马伶身世,以结束正文,也与传记之体相合,这种详略有度、剪裁得体、落实于传主,作为伶人而重在较艺上,的确很值得称道。

3、本文倒叙的写法。

什么是倒叙?就是指不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回转来叙述发生在前的情节,以求引起读者的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本文在写马伶失败后,走了三年,文中先不写马伶三年去做了什么,而是先写三年后回来,请求新安商人重新上演《鸣凤》记,此时演技远胜于华林部的李伶,使他失声败倒在地,然后通过华林部人员的拜访,再写马伶三年前如何去京城到相国顾秉谦的门下做仆人,从而体验生活,提高演技的过程,这就是倒叙的一个例子。达到了使读者急于想了解马伶演技提高了的原因,而继续读下去的目的,同时也使文章曲折生动、艺术效果更佳。

七、写作特点

1、精于剪裁、详略得当

全文组织材料以突出文章中心为主,为了突出马伶反败为胜这个重点,对马伶的性格、家事、交际、人际交往一概略写,而重笔描写马伶第一次失败的戏场情状,说明他原来技艺不如李伶,而后又详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后,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而且华林部专去访问,马伶解释原因,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2、结构安排独具匠心

A、记写第二次较量,马伶获胜,用了倒叙笔法,把因为到生活中去学习才得胜的原因放在后边写,这样记叙的好处是使两次较量的不同结果,显出富于戏剧性的大起大落的变化,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委。而且先写第二次较量胜利的结果,再写其原因,是以事实为铺垫,又是由主人公马伶自己来讲述的,所以更能使人信服,突出全文中心。

B、作为传记,文章在最后才简述马伶的名字和身世,使这篇人物传记的结构趋于完整。C、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如第一次较量,观众不看马伶的戏,却“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致使马伶“易衣遁”,写李伶技艺高超,观众审往栩栩如生,这种细节对后面的描写也是很好的铺垫。到第二次较量时,写李伶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这个细节通过对比说明,现在连技巧本艺高超的、“天下无以易”的李伶也被马伶折服了,进而突出了马伶转败为胜,得益于能在生活中从师学习、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这个经验对文艺创作者来说,富有普遍的哲理性的启示。

八、重要段落简析 先读文中的三、四段: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这两段为突出较艺,在时间上未按马伶失败后至京师磨砺,然后再来相较的顺序,而是先写招旧客,再与之同台更奏,引起悬念,增强吸引力,在马伶获胜后,再倒叙在京的经历,揭示题旨,使读者信服。

九、疑难词句

1、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后用作代称国家。当:处在。

盛时:兴盛的时期。易:容易。问:探访。

趾相错:脚趾互相错杂,形容人之多。

2、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贾:商人。遍征:广为招请。妖姬:艳丽的妇人。静女:娴静、端庄的女子。毕集:全来到。

3、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过:来拜访。

善技:善长技艺者,即优秀演员。易:变更,此作超过的意思。至:好到极点。安从授之:又从哪学来。掩其上:盖过他、超过他。

4、盖马伶耻出李伶下。

耻:意动用法,译为马伶已落在李伶之下为耻辱。

5、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此句为倒叙句,位于异哉前置,马伶之自得师为主语,译:马伶自找老师这个事可真奇特啊!

十、古文今译

马伶是金陵戏班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坛和文武百官还都在,而且又处在国家太平兴隆的时期,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的男男女女,简直多到脚趾互相错杂的地步。戏班中以演技高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有位商人召请两个戏班举行大型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所有的显贵和文人,以及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来了。他安排兴化部在东面的戏台,华林部在西面的戏台,两个戏台都上演《鸣凤》记传奇,也就是椒山先生杨继盛的故事,等到演至一半时,若论演唱符合乐曲音律节拍,声调高低快慢富于变化,两个戏班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夏言和严嵩两个宰相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时,西边戏台上扮演严嵩相国的叫李伶,东边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于是看着西边戏台而赞叹,有的人大声呼叫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边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没有多久,这种情形更进了一步,东边的戏台已不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原因,是马伶因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装溜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著名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刻用别人接替他,于是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便独自扬名了。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告知他以前那个戏班里的所有伙伴,向那个新安商人请求说:“今天请为我请一次客,把上次的那些宾客全请来,我希望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奉献一天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又扮宰相严蒿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大惊出声,匍匐上前向马伶自称弟子。这天,兴化部的名声大大超过了华林部。

那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拜访马伶,说:“您是世上杰出的演员,然而无法胜过李伶,李伶扮演严蒿已妙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学来的决窍,而超过李伶的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世上的人无法胜过李伶,而李伶又不肯把决窍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宰相是昆山人顾秉谦,是以严嵩宰相同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们的门下作了三年差役,每天都在朝房里侍候他,观察他的行动,仔细听他讲话,时间长了,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所拜的老师。”华林部演员一起围着马伶拜别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人们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文域说:“马伶自找老师这个事可真奇怪阿!他因李伶演技高超又没有办法求得,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尤如见到了严嵩一样,以活严嵩来教自己演严嵩,怎么能不技巧精妙呢?啊!羞愧自己技艺不如人家,而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如果三年还没学好,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这样坚定,演艺的精湛又何需再问呢?

补充问题:写了人物的什么事?(板书:事)板书:转败为胜的过程及原因

马伶是凭借什么转败为胜的?文中的马伶有什么性格特点?其可贵的精神是什么? 马伶:不服输、虚心学习、善于学习——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有志者事竟成。

(拓展:在我们的学习方面或者在将来的事业中,困难是难免的,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要像马伶一样虚心学习,善于学习,要敬重自己的职业,而不是打退堂鼓,随便地换一个职业。)

师:文中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其精神? 结构上:欲扬先抑 先写马伶技不如人,再写他的超凡演技,前者正是为了突出后者。方法上:对比 两个戏班子的对比 马伶演技的先后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马伶的演技,从而突出马伶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现手法上:侧面衬托

找出对两个戏班子比赛的描写部分进行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对观众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观众的鉴赏能力还是表现戏班子的演技。

板书设计兼教学流程 马伶传

篇3:《马伶传》读后感作文

《学写“读后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习作训练。本次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懂得读后感就是把读文章、书籍的体会、感受写下来。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知道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写体会。学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不管是阅读种类还是阅读量,都可以感觉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爱看书,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动笔写感受。从三年级起我们班已经练习写过读后感,很多学生都有写读后感的经验,但是,学生写读后感很多写得不够深刻,往往就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感受。

三、设计思路

学写“读后感”是从读到写的升华,要有感首先要先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为了唤起学生写的欲望,激发兴趣,先以聊天的形式谈谈自己对印象最深的文章或书籍的感受,又借鉴例文铺路搭桥,让学生轻轻松松用我笔写我感。通过讲评习作,让学生懂得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

四、教学目标

1.学写读后感,能文通字顺地表达阅读文章、书籍后真实的体会与感受。2.通过读写结合,积累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3.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应该努力学会修改作文。

五、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读后感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即怎样写好读后感)

六、教学过程

(一)写前交流,打开思维

1. 交流:同学们喜欢读课外书吗?最近你们读了哪些书?书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感受。评价: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及时引导和点评。

2. 引出课题:多读书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像我们刚才谈话这样,如果我们把读书时的感受和体会及收获写下来,这就是读后感。(相机板书课题:读后感)

引导学生观察:从老师板书的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继续引导: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感”字写这么大?特别要强调什么?

(二)阅读资料,感悟写法

1. 阅读教材第130页上有关读后感的一段资料,看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学生默读资料,用笔勾画重要信息,接着全班交流:从这段话中你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取重要信息进行板书。

2. 交流:怎样写好读后感?

3. 范文引路。范文一:成功的例子。(1)阅读教材第130页上的一篇读后感。读后交流评价:这篇读后感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先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2)如果是你写,你还有哪些感受?范文二:需要修改的例子。列举自己上三年级的儿子学了《鹿和狮子》,也写了一篇读后感,只有一句话:听了之后你有什么建议吗?

(三)提出要求,自主习作

1. 提出要求:选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是课外书上的,也可以是语文书上学过的一篇文章。

2. 指导拟题:取个怎样新颖的题目呢?最常见的有:读《》有感、《》的读后感、由《》所想到的、读《 》后的感想;较新颖的题目有: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有感,珍惜生命——读《生命生命》有感。题目中的第一行是正标题,体现了文章的中心,第二行是副标题,大家在写读后感不要忘了副标题中的破折号和书名号。

(四)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写读后感

读:读懂文章

感:1. 写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句、段、情节、内容,评价人物、写作方法、获得的启示、道理等)2. 联系生活实际。3. 感受要真实、深刻、具体适当引用相关资料写心情、简介主要内容

七、教学反思

语文组内的一节研究课,看似平常,但甚感机会珍贵,便精心准备,并在五一班试讲之后,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宝贵的建议。然后在本班正式开讲,上完之后感觉比试讲时圆满、理想,自认为令自己满意的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课题新颖,把“感”字放大,引起质疑思考,巧妙突破重点。

二是以自己的儿子写的读后感为例,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学生习得写法,获得怎样写好读后感的经验。课堂上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上:

一是开课时学生交流读课外书的读后感受与收获时谈得精彩的偏少,老师当时的点评与引导不是很得力,(学生与老师的思维没有极好地引起共鸣)错失精彩细节的生成。

二是在谈到适当引用资料时,学生只说出了名言、诗句,当时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三是本人有些紧张,表达、措辞也有出入,临场发挥欠佳。最后很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很多老师对我的课的点评。

篇4:“差生”作文从读后感写起

“我现在教初一,我的学生作文比较差,很想加强训练。除常规作文外,是叫他们写日记呢,还是写读后感?”问题提得很具体,有一定的限制性。我平时最怕老师提“怎么提高差生的作文水平”之类大而无边的问题。现在他的问题很具体,我就尽自己所能来回答,尽管匆遽之中我的回答未必称善。

“既然你的学生作文程度较低,那么还是写读书笔记为好。读和写结合起来,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如果叫学生写日记,必然叫他们观察生活,注意内心的体验,这当然是很好的作文训练之道,只是太难了,对于初一的孩子,尤其是作文能力较差的孩子,这种要求未必合适。

“作文实际上是一种转化过程,将外在的东西转为内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是一种触媒,在写作主体内心有初步审美投射和较为深刻体验的时候,进入他的视野,进入他的头脑,落于他的笔端,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这种外在的东西又可一分为二:一是现实生活之干事万象,包括亲身体验;二是间接感知的事物,包括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显然,第一种直接取材于生活的作文路数难了点,因为初中生毕竟是初中生,不是作家或文学爱好者,他们还不会从生活中截取最重要的‘片段’,找到最恰当的切入口,并用一根感情的或思想的红线将事例串联起来。或许有人说,生活处处有灵感,问题是灵感太多,学生反倒不知道抓住一丝灵感,踌躇之间,灵感忽奄逝去。

“第二种间接取材、间接感知,即通过阅读提取作文资源,又如何?这种作文资源易于获取,俯拾即是,不求诸邻。一方面,文章有如窗口,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而创设的一个窗口,能打开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观察面和接触面,具有很强的指向性,指示他们作定向的感受、思考、分析、揣摩;另一方面,作品提示了写作的范例,内中技巧、法则、机趣等无所不包,学生自可从中获取作文的感觉习惯、思路程序、言语模式等。

“道理虽说不难懂,但操作起来仍要费些心思,因为方向相同而路数不同,结果也会迥乎其异。具体到你这里,怎么开始做?建议先让学生读课文,以陌生的眼光、亲和的态度重读课文,可能会获得一些感想。如果差一点的学生,把老师在课堂上分析的或同学们讨论的心得体会用笔复述一遍,对他来说也不失为一篇成功习作,因为经过了他的思考、选择、组织,经过了他的运笔表述,有内容、不空泛。等到几度练习之后再进一步,读新课文,写新的难的阅读感想,或针对思想内容,或针对艺术特色来写。这就脱离了老师的‘扶持’而独立地理解、把握、解说文本了,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么一来。学生读课文更加深入细致了,老师上课也算是减轻负担了,能否算是读写结合的良好范例?

“若犹嫌不足,可以扩大眼界,让学生读课外读物,写心得体会,或模仿着搞点小创作。学生课外阅读应是限制与自由相结合。自由就是学生随意读,读什么和怎么读都由他自选;限制就是限定阅读的品种和文篇,以及阅读的方法。自由与限制两相结合,孰轻孰重由老师和学生自定。自由式阅读不说了,由学生随心随意去畅读;限制性阅读,可以由老师精选文篇,提示写读后感。老师精选的文篇应是经典的,适合特定学龄阅读的,能提升语文能力的,与课堂所学课文有这样那样关联的。

“借此机会我特别提示阅读古诗词要写赏析短文。现代中学生要积累(应说珍存)一定篇数的古诗文于腹箧中,以奠定一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基石。现在中考试题都有古诗词赏析,不要等到临考了才开始训练写赏析短文。写这种短文是有难度的,既要读懂原作的意思,又要会提取和升华,找到赏析的角度,把该说的话都大概说到。注意,是写短文,从轻巧易为开始起步;如果愿意多写几句、几段则更好。

“等写读后感练到一定程度了,可以辅以写生活感受。要提示学生:你的阅读能力强了,赏析水平高了,可以像那些文章作者一样,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描写生活,借助你从阅读鉴赏中习得的技巧,写出你更为满意的‘下海作文’——投入生活之大海所创写的作文。”

上一篇: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下一篇:网络电信诈骗八类常见骗术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