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疫情纪录片有感

2024-06-22

观看疫情纪录片有感(共9篇)

篇1:观看疫情纪录片有感

看完这个纪录片以后,我感触非常深,也思考了很多,我想所有观看完这个视频的同学都会有特殊的感受。

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疫难度最大的一次。但我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疫措施给予其他各国树立了典范。基层组织雷厉风行;党员站在防控的第一线,起先锋表率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优势是能够转换为高效的治理效能的。在中国共产 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各地各部门全面动员,坚决服从调度,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生于种花家,何其荣幸!”能有一个如此伟大的祖**亲,能生长在这样一个团结的国土,我是多么荣幸,又是多么的骄傲!我们要立志做自强自立、全面发展、有责任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当代大学生。我们见证了雷神山火神山光速建成所体现的中国速度,见证了当全国上下一心抗疫所体现出的凝聚力,见证了政府从上至下的执行力,见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帮互助所带来的的改动,更不会忘记很多我们的同龄人在抗疫一线已经付出了很久很久...伴随着国内的疫情逐渐被控制下来,动人的故事我们也看了太多太多,这些不是虚无的创作,而是真正的身边人、身边事。有太多理由使我坚定的相信,我们的国家正在以最好的姿态走向复兴。

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时刻。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普通人虽不能亲临主战场,但我们能坚持在大战中坚定信心、明确了理想。

在大考中我们认识了真正的中国。做国家的建设者,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与时代共步伐、共命运,是每位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要担当起我们的青春责任,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奋斗中奉献中谱写“大写的最美的青春”!

2003的非典抗疫,我们都还小,没有很多深感触,可2020的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让我一生难忘。

愿意相信,我们不只是写了一篇的观后感。

我们总会记得我们是用怎样的心情迎来了2020年的春天。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篇2:观看疫情纪录片有感

抗击疫情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1

“大红灯笼高高挂,串串爆竹声声响”。孩子们穿新衣,玩游戏,大人们喝茶聊天,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美食被端上桌。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春节,可是今年和往年不同,这是一个“和病毒赛跑”的春节。

大家都在谈论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我听爸爸说,它是一种名叫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得病后,如流感一样发烧,咳嗽,严重起来会危及生命。大部分得病的人都已经被隔离。这些天我通过电视了解到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毒,是因为人们过于贪吃野生动物所造成的。从电视里我看到得病人,非常痛苦。而且这个病的传染性非常强,新闻媒体都呼吁我们:出门就要戴口罩,多多洗手要记牢。不走亲,不访友,安心待在家里面,不让病毒有活路。

就在这个这么困难的时刻,我们的白衣天使,解放军叔叔,还有很多像我爸爸妈妈一样的叔叔阿姨们,他们都在和病毒赛跑,他们是一群逆行者,放弃了春节,放弃了和家人团圆的时间,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站在第一线对抗疫情或在工作岗位上众志成城,不停奋斗。看着他们高大的背影我十分感动,原本那一点点因为疫情而不能愉快过年的坏心情,也一下消失了。心里只剩下敬佩之情。我想,是有了他们这样一群和病毒赛跑的人,才有我们幸福生活。

我期盼,过不了多久,我们一定会打败这讨厌的坏病毒,每个人的脸上又会出现幸福的笑容。

这个和“病毒赛跑的”春节,我虽然没有感受到热闹的春节气氛,但是我感受到了我们强大的祖国在困难面前有着强大的团结力,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身上有着不忘初心的热情,这热情一直温暖着我。这个春节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春节,我相信乌云散去就能见日出。

抗击疫情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2

在万众期待的2020鼠年的钟声响起之际,于2019年12月,一个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侵入了中国。从湖北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蔓延至全中国,使沉浸在新年欢乐气氛之中的我们猝不及防。

《英雄之城》用科学的态度和平实的语言,客观讲述中国有力有效防控疫情“魔鬼”的真相和事实,留下那些最真实、最生动、最温暖、最有力量的故事。

面对这场疫战,年轻的医护人员用他们并不厚实的肩膀挡在前方,用口罩磨破的鼻梁顶住了生死一线的疯狂。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领衔200多名专家迎战疫情,给大家传授相关知识,这无疑是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两天看新闻,发现很多人,很多组织都在给武汉捐赠食物、口罩、防护服等重要的物资。捐赠物资上都写着“湖北人加油,祝早日战胜疫情,”“众志成城,抗击病毒,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等温暖的祝福语。

每一个逆行者,都是中国的英雄,不论是含着眼泪剃光头的女医护人员,还是不留姓名捐赠物资的亲爱的陌生人,也有瞒着家人偷偷支援武汉的不归人,所有的平凡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致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中国才有今天。向你们致敬的同时,也希望你们保重,尽管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也不要累垮自己的身体,听到医护人员太累死亡的消息比确诊人数的增加更让我们痛心,你们从来不是孤身在战斗,中华儿女的心永远寄于你们,所以请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救治别人的同时也要关爱自己,你们的家人还在等着你们回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14亿国人的心,对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召开会议,作出重要指示。相信在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定会战胜疫情的!

“Stay with you,等待着日出,不想说多累多辛苦,总有人会知足。”这是林俊杰和孙燕姿用歌声表达了爱,希望奋战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医护人员能听到这份特殊的音乐的鼓舞。

武汉,别怕。全中国都在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武汉,一起吃一碗正宗的热乎乎的热干面。

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温暖延续。

抗击疫情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3

《英雄之城》中描写的感人的场面让人动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在我们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同时,有这样的一群人,用生命在和病毒打交道;在我们嬉笑玩耍开心时,有这样一群人,每天都在面对生离死别。

疫情当前,小家和大国,无疑先有大国才能有小家。无数志愿人员奔赴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工作而剪短头发甚至剃成光头,许多热心市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捐赠口罩,不留名字。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奔走在疫情一线,从未放弃。

万水千山的距离,是你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爱扛起生命的重量,我向你们致敬!

这场无声的战役打响以来,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自动请缨、毫不犹豫、毫无退缩,微信群里一句句“我请愿”“我报名”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誓言,请战书上的一个个红手印是我见过最耀眼的色彩,视频上掉落的一缕缕发丝是我见过最决绝的感动。

如果这算是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奋战在前线的全体战士,写给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勇士,写给同是中国的英雄相见而又不能见的亲人,写给努力抗击疫情的所有人,待到春暖花开之际,见面必定热情相拥。

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运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每个人都应当牢牢坚守自己的战位,只要我们继续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相信一定能打赢这场阻击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无数“逆行者”的拼搏奋斗,一定能战胜疫情、打赢这场特殊战争,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抗击疫情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4

《英雄之城》用33分钟时间,回顾了在武汉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里,疫情是如何从快速暴发到逐渐被遏制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领导下,中国政府对防控疫情采取的各项重大措施;记录了一线医护人员的伟大牺牲和奉献;同时还讲述了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员等普通武汉市民,在封城状态下坚守并携手抗击疫情的顽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同湖北和武汉人民站在一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会袖手旁观。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到地方、专家到民众,众志成城、同心协力,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个核心,赤心为民

党中央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疫情出现的第一时间,党中央迅速召开会议,听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强调要尽最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党中央多次派指导组到武汉,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给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吃下“定心丸”。至今,伴随疫情出现了生产、教育、农耕等一系列现实难题,国家迅速出台金融扶持、“停课不停学”、疫情防控与春耕春播两手抓的相关政策文件,真正做到从疫情防控的全局出发,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着想,彰显了“中国之治”和“中国方案”。基层党组织是地方民众的“顶梁柱”。“决策在中央,落实在地方”,疫情就是命令。党中央的决策之所以能在十三亿人口大国迅速贯彻执行,少不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恪尽职守。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多少党支部书记即使喉咙沙哑依然坚持宣传教育,多少基层党员干部在街巷村口夜以继日值班轮守,多少社区医生身体不支依然带病工作。守卡口、量体温、做宣传……因为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党员干部的身影,才撑起了无数个村镇社区抗击疫情的“四梁八柱”。

千名医生,同仇敌忾

“东齐鲁、西华西、北协和、南湘雅”齐聚荆楚大地。疫情爆发至今,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纷纷抽调精干医疗队伍紧急驰援湖北。他们从北京来,从上海来,从山东来……他们,同往武汉去。他们有的为抗“疫”推迟了婚期,有的妻子临产却不能陪伴在侧,有的不得不忍心留下年幼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还未兑现与孩子“家庭旅行”的承诺,他们便已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疫情防控战斗中。那一封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片片“我报名”的微信回复,传遍网络,感动国人。迅速收拾行囊,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潇洒送妻出征,却发出“你平安回来我承包一年的家务”的肺腑之言。他们,以“星星之火”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他们,无怨无悔、甘愿奉献!

亿万同胞,共克时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让13亿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打赢防疫阻击战同心同向;是令行禁止的指挥力,命令一声下达,便迅速传到每家每户,严格贯彻执行;是云集响应的感召力,从老人到孩子守在家中时刻关注疫情动态,学习防疫知识,这些充分反映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万千基层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值班守护一方安定,“环卫工人匿名捐款1.2万元”的暖心故事持续上演,各地农民将辛苦一年的蔬菜瓜果运往抗疫一线。防“疫”战争需要亿万同胞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抗击疫情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5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备受瞩目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军队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它的投入使用,将拯救更多人的宝贵生命,有利于尽快遏制疫情,增强我们战胜疫魔的信心。

火神山医院“火”在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万千群众的心。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这场慢直播热度空前,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他们积极参与,热切互动,为武汉加油,为同胞打气,表达着对建设者的致敬和对武汉人民的支持。“武汉加油,中国必胜!”这热度的背后,是全国人民对火神山医院施工建设的关注、对武汉同胞的挂念,传递的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肩并肩共同抗疫”的勇气和信心。

火神山医院“神”在速度。不到10天时间建成医院,时间紧、任务重、挑战重重,这是一场与时间竞速、与疫魔赛跑的较量,也是一场不容闪失、必须打赢的硬仗。快点,再快点!日夜轰鸣,紧锣密鼓,不眠不休,在这场与疫魔竞速的较量中,每一道工序的时间安排都精确到以小时来计算,每一名建设者都在工地夜以继日地挥汗如雨。他们的目标、信念只有一个:早日完工,战胜疫情!1月23日开始建设,24日已有上百台挖掘机抵达现场;25日正式开工,26日第一间样板房建成;27日,场地整平、碎石黄沙回填全部完成,首批箱式集装箱板房吊装搭建;28日,双层病房区钢结构初具规模……2月1日,全面展开医疗配套设备安装,2日交付完工。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火神山医院“贵”在温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才能形成战胜疫情的合力。火神山的“神速”建成依靠的不仅是朴实善良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还有来自全国的驰援建设和爱心洪流。来自全国各地的4000多车辆在工地上忙进忙出、3000多名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在武汉知音湖畔、社会各界纷纷捐赠建材产品、办公椅、救护车等物资……全力以赴、全力推进、全力支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说着不同方言,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冲刺。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背后,是亿万人的并肩作战,是众志成城的英雄中国,传递出不惧风吹浪打、紧密团结互助的中国温度。

篇3: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会有感

人声是最美的乐器,我记得有人这么说过。而当人们把乐器里注入了生命的灵魂之后,那件乐器和它所创造出的声音才能真正成为不朽。

在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会时,我常会想,为什么有些歌手要沙哑着嗓子唱;而有时候又把声音拉得十分的笔直而紧绷(我们称之为声音紧),几乎听不到任何的泛音��这与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正统的声乐是不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是违背了我们所认同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要求。我们尽量的避免声音的沙哑,如果出现这样的声音,我们会说声音不干净,或声带闭合不良。但是我听到民歌手那样唱,我并不会不舒服,反而觉得那样的声音挺别的原始,原始到能把你的魂都给掏出来,顿时你会感悟到:哦,原来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是这样的,他们的人生是这样的,他们整个的民族是这样的。

就拿蒙古族来说吧,一说到他们的民歌就必然要提到“呼麦”“诺古拉”等这种与他们民歌相匹配的演唱形式。为什么演唱他们的民歌要用他们自己的演唱形式而不用世界公认的美声唱法了?这恐怕与他们骨子里流淌的种族、地域、信仰、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都有关了吧。蒙古人遍及东亚及中亚的广大地域,蒙古高原基本上是干旱的大草原,它的南面是大沙漠,北面经过山地延伸到西伯利亚森林,东面是兴安岭森林。这里有很长的严冬,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年降水量约200毫升,年最大温差超过70摄氏度。自古以来蒙古人就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延续自己的生活方式,延续着族群的生命。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在人和牲畜之间缔造了一种永恒的依赖。在蒙古民歌中,有大量的歌曲模仿牲畜的叫声并且呼唤牲畜。四中牲畜与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分不开:马、牛、羊、骆驼,在这些牲畜中,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蒙古人的生活基本上与马分不开,人和马之间关系的密切,在用雕刻的马头来装饰代表性的弓弦乐器上表现出来,所以他们又叫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民族自古就建立起了这样的“社会系统”,而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文化也就出现了:如呼麦这种演唱者在喉咙后部发出一个基音,同时调整口腔的形状,发出一系列高的如笛子般的泛音的没有歌词的声乐形式,成了他们生理和生活的表达。还有他们经过专门的学习,掌握特殊的演唱技巧——“诺古拉”,坐在马背上,或在自己的帐篷旁,一些人围坐在火堆周围唱着草原上豪迈的民歌和表达自己爱慕之情的抒情情歌,是他们自己情绪的表达。“诺古拉”是演唱者对旋律或节奏较长的音进行装饰,这种装饰不是标准化的,然而却是蒙古歌曲演唱的特征,是蒙古人美感的组成部分。蒙古的长调节奏自由、旋律自由,伴奏乐器马头琴将民歌手们那种生于草原上的豪爽野性衬托得淋漓尽致。民歌里面含有传唱者的人生哲学,是他们生命的演绎,歌唱者在即兴发挥他们的原嗓儿的魅力,那些他们“与生俱来”的声音与他们的神经系统、脑力活动,血液循环、生理需求、健康状况等全全有关。

有时我就想:他们嗓子的工夫就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特殊嗓音唱哪一句,就是他们对那句的人生理解和他们对那句的生理反应,这是演唱民歌的人真正进入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情感的状态。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情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因感情化而显现了出来。”的确,一首歌里如果没有融入生活的情感,那么它就如同一个没有受精的卵。民歌手要说故事。他们要告诉别人他们自己的生活、民族、历史、地理、父母、朋友、爱情等给别人听,他们民歌手的生理状态就是要用他们的原嗓儿唱故事;他们要显示他们原嗓儿的力气和魅力,发泄他们的情绪,说到这里,让我不得不想起老师她收集到的藏族人的苦歌,藏族人的悲哀是不会轻易表露在别人面前的,它们的苦歌也不是轻易唱给别人听的,所以很难收集得到,他们只在山上或很远很远的没有人的地方唱给自己听,不想让别人知道,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憋得太久的情绪完全爆发出来,他唱的时候也许一点表情没有,但是他从内心发出的声音却能让听者流泪。“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语),民歌手们用不同的独到的技术来宣泄着他们的情感。他们说哭、说笑、说悲伤,一个真实的音乐家先得感受到自己,然后才能感受别人。人的身体是在音乐里头,而且你的人性也在里头,每一首歌都融入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音乐必须真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本质的问题。民歌手把一个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民族、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状态毫无保留、赤裸裸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唱给我们听,震撼着聆听者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民歌如此的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原因之一。

现在回忆起上学时光景,老师一句一句教我们唱各个民族的民歌,而我们老是觉得唱不出那个味儿,发现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真是学不来的。包括我们一些音乐学家的采风,也许采到的是他们的表面,我们没有那种生活的体验,没有那种文化的熏陶,没有那种生活的阅历,所以有些事实不太可能完全明白。有些同学为了参加一个什么演出,可能想突击训练一个很有“味”的民歌去唱,但是要知道是:突击训练只是手指上的训练、嗓子上的训练,这些都属技术层面上的训练,而整个文化背景的训练是从你的爸爸、妈妈、爷爷,乃至你的祖先那里就开始了。

二、对地方民歌传承与保存的一点思考

曾经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艺术类竞技节目“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历来是引人注目的荧屏收视热点之一;而自第十二届青歌赛开始新增设的原生态唱法更是在观众中宣起了不小的反响,更吸引了众多民歌爱好者的眼球。笔者在电视机前曾认真观看了原生态唱法比赛的很多场竞赛,在学生时代也特意选修过关于民歌风格论方面的课程,感触颇多,对我国地方民歌的传承与保留方面有一些思考。

地方民歌毋容置疑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而长期以来,传统音乐的传播以两种主要方式传播着,一是无意识传播,二是有意识传播。虽然师傅带徒弟传授技艺,也有不少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等等有意识的传播着,但无意识的传播却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我国的戏曲、说唱音乐、各地方民歌、古老曲种(如:福建的南音,新疆的“木卡姆”等)、中国古老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是通过民间歌手、乐手、艺人的演唱演奏流传下来的,无论是自娱自乐也好,或是谋求生计也好,虽然是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精神财产。

尽管很多人对于这次比赛中原生态艺术文化的概念带来了许多争议,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想一下,就不难发现,过去“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的传统音乐不仅重新登上了现代化的舞台,并且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争议”不失为一件大好事:过去我们讲保护传统音乐,拯救濒临消亡的艺术文化遗产,但苦于找不到一条合适的途径,难于让大众接受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别谈它的传承发展了。而今天,传媒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力量,让传统音乐的新生得到了可能。当传统音乐走向市场,有些人势必会对传统音乐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运作模式的冲击而真正“正统”的传承下来表示怀疑;但风险同样伴随着机遇,市场运作模式的介入何尝不是对我国的优秀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了了?这同样是让人们真正接触、认识并重新接纳传统文化和艺术好的契机啊。

话又说回来,市场的介入势必会带来灵活的血液,但是却有不能盲目,也就是不能一味的谈发展或一味的不发展!田青在《民歌与“民族唱法”》中主张在传统艺术文化领域里,先谈抢救、谈保护,不要盲目谈发展。他认为今天民间艺术的处境,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个乐种、一座古建筑消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乐观。所以说传统音乐如果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与保存而过快地市场化,也许会造成文化遗产更快地消亡。因为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些民歌的功能也许会随之丧失,从而导致附着在这一功能上的文化的萎缩,也就是说歌也许还是那首歌,可歌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也许就大相径庭了。这就好比,当一个摇滚歌手穿着只有唱重金属摇滚歌曲时才穿的嬉皮士服装却演唱西洋歌剧时,那又是一种多么荒诞的感觉呢。

如果我们从弘扬传统音乐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原生态唱法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的展示与传播,而不是比赛本身。杨丽萍老师说过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我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还会那么在乎比赛的结果?

摘要:笔者通过观看地方民歌音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地方民歌里真正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是演唱民歌时“真正”的声音?市场化的音乐活动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生存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此众多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专业音乐学者们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也需要非音乐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留做出积极的思考。

篇4:读《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有感

这是一本语句通俗、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概括干练、逻辑分明、思维前卫、言辞犀利、本真无暇的一本纪录片精神性史论著作。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将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论述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同时,对关系比较密切的中国电影纪录片也做了相关的阐述,还将每个时期的中外纪录片行情做了详细的比较。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作者将1958~1977这一时期定义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将1978~1992定义为: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为: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为: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前两个时期,也就是1958~1977和1978~1992这两个时期,离我们较为久远,给我的影像轮廓是模糊的传说,但从第三时期的1993~1998开始,书中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描绘和表述,清晰而生动,使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之所以让我不能平静的,是作者记述了第三时期1993~1998这段时间的1993年4月和11月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三次对电视专题节目(片)和纪录片的定义界定工作,并且在这一年成立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文员会”,这一年有个人独立制作的作品在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奖。历经20多年了,中国纪录片似乎应该回归到了本体、本性的创作,似乎应该是影视剧、新闻、纪录片在市场和交易上平分秋色了。但是中国今天的纪录片自我消化和独立运作并不乐观,尽管2012年以来从上到下打造了许多纪录片平台,倡导要支持独立制作,很多纪录片个体是蠢蠢欲动,可是这些动作仍然是在主流媒体的支配下操作的,主流媒体是唯一的购买者和纪录片的播出者。主流媒体一定要进行话语选择,告达自己的意志。

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一直和政治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看来,宁可让纪录片变成专题报道也不要让纪录片的制作和形式独立出去。所以,中国没有真正的纪录片市场,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到现在仍然没有买家,所以也就没有纪录片独立制片。主流媒体并不甘心纪录片的灭迹,为了迎合市场,设法把报道和主观制作拿来当作纪录片充数。

纪录片定义不容含糊。电影出现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纪录,世界上最早的影片是记录真实生活景象的影像,并在主题、角色主体一定的情况下记述其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形成纪录意义的影像。纪录片可以说是现代各种类型电影和现代影像的母体。

维尔托夫是纪录片美学的奠基者,提出:电影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地纪录生活实景[2],反对人为的扮演,要求摄影师们把摄影机的镜头看作电影的“眼睛”,认为“电影的眼睛”比人眼更完善更真实,为纪录片提供了重要的美学理论。“电影眼睛派”的制作者,事先不征得被拍者的同意,也不要求被拍者的表演,找一个可以隐蔽摄影机的地方进行拍摄,然后再经过剪辑,把混乱的影像片段变得条理分明。巴赞认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3]这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导演雷德里克·怀斯曼倡导“直接电影”,坚持为公共电视台制作自己风格的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样式和创作在雷德里克·怀斯曼那里得到了发挥,并在后来影响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样式。[4]

如今的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网络传输的加快,分流了电视节目的部分观众。可是,网络上的纪录片又有什么怎么发展的呢?这是一个转变观念的时期,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定位的时期。从1993年电视专题节目(片)和纪录片的定义开始,我们的界定的思维就一直跟不上设备和阅览观看形式的变迁。这不能怪科技的发展太快,而是我们传统纪录片思维的定势在延伸,因为纪录片曾经构筑过政治攻势,因为纪录片曾经是宣传最有力的武器。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纪录片曾经是“失去人性的一种声画剥离的、失去理智的工具”。[5]

纪录片的历史性,决定了纪录片的创作必须严谨,必须去娱乐性。纪录片影像创作首先要求纪录片制作人从内心遵守伦理道德,尊重事物的真实,把纪录片的真实性当作纪录片的生命,把真实性当作制作者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创作制作者在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拍摄内容、对待创作。

规范和明晰纪录片的定义,不能口是心非,首先要从影像表现形式和内容做起。要做到纪录片本质属性和外在的表里如一。科技影像时代使制作设备小型化、高性能化,使纪录片创作者可以轻易地完成摄像、录音、画面合成的全过程,独立创作成为可能。纪录片人的自律,是任何时候纪录片样式创作制作者的共同责任。

纪实性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手法,是纪录片创作不可逾越的思维。但是,通过调研发现,不是难以界定纪录片影片样式和风格,也不是科技的迅猛发展让我们“来不及”界定和梳理纪录片的创作,而是大家对纪录片的样式特征、本性本质心知肚明,是大众文化的浮躁,出于经济利益的娱乐追求,借纪录片的魅力和高雅、尊贵迎合市场的需要,扰乱了纪录片的创作观念和和制作手法,把非纪录片体裁的影像、报道冠以纪录片的名称,主观歪曲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一度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并不是一段时间来的事物,其宣传报道成分占主要内容,制作者的宣传视角、仰视对象、美化对象、非平视或平实的拍摄方式,是明明白白的电视专题宣传报道节目,却要冠以“纪录片”称呼。市场利益的驱使,而是为了娱乐,把拍摄内容进行杂耍。借纪录片的美学殊荣,偷换概念,混淆了纪录片的含义,扰乱了纪录片市场。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纪录片是一个本真的东西,本真在善与美的人性追求中占的分量最重,拥有本真,拥有纪录片的精神,才是我们创作纪录片的法宝,它蕴藏着的“真实、责任、良心”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保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提到纪录片创作和市场发达的国家,其投资、消费与影视剧大致相当,这让我们不可理解。很多外国的纪录片机构正是看到了中国纪录片的潜在市场,将纪录片机构落户中国,同样的拍摄,其投资是中国买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正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发的这种潜力,使得这个市场不是播出而是产出。

何苏六教授指出,纪录片是一种平视的视角,包含平等、平和、平常。[6]《牛津词典》对“纪录”这个词的解释——documentary的词根是document,是人性记录,具有记录性和实证性。纪录片创作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念,是一种自我责任也是历史责任,要远离娱乐而求严谨。团体、协会、赛事甚至体制必须明确和维护纪录片的定义内涵,也要坚守其纪录的宗旨,不能将就而行,否则只能毁掉中国纪录片市场。

[1][4][5][6]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目录,30,127,16,81.

篇5:观看疫情纪录片有感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压实地方和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常态化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分区分级恢复生产秩序,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推动服务业复工复市,做好客运恢复和返岗服务,加强交通秩序保障。这七点要求的提出,为当前复工复产指明了方向。

如今,武汉重启,对全国疫情防控格局有着标志性的节点意义。《意见》的印发,体现出中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胜信念,以及坚持“防”与“放”并举不松劲的坚定执行力。在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下,《意见》以“跑在前”的奋斗之姿,精准按下“重启键”,积极有序地为复工复产“加把劲”!

强化科学统筹协调,明确复工复产“措施防线”。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科学调度抓好防疫、统筹兼顾复工复产,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地要注重因地制宜、分区分级指导,坚持积极提供政策支持、抢抓生产机遇等方式,以加大帮扶力度、缓缴减免税款、支持稳岗就业等惠企政策助攻,让暖心政策“上情”接地气,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同时,要不断强化监督,紧抓复工复产过程中不担当、不作为、形式主义、“一刀切”等痛点、堵点不松手,破除复工复产“中梗阻”,为企业安全稳定生产,打赢“复工复产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全面拉起疫情防控网,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胜利,打出统筹防疫与复工复产“组合拳”。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筑牢复工复产“责任防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但英雄的国度,有英雄的人民。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人翁”,要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整改,确保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安全生产“齐步走”,切实保障企业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在复工复产启动后,曾经的“守门员”“疏导员”“跑腿员”“宣传员”,又一次用坚守织密了生产线,拿出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防失万一”的较真态度,充当复工复产“先行官”,以“能攻善守”压紧压实“疫情责任网”,扛起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手抓好一线防控,一手抓好经济社会发展,众志成城开启“战贫”复工键,才能真正换得人民群众的安心。

强化整体联动互动,激活复工复产“一池春水”。连日来,不少干部、群众利用互联网,以“直播带货”打开脱贫致富“新技能”。从“暂停”到“重启”,中国这一“世界工厂”的机器声再度响起,曾经人来人往的街道也逐步变得“忙”了。事实一再证明,企业复工复产不是孤军奋战的“独角戏”,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要坚持便捷精准服务,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联系沟通,要由早期“点对点、门到门”“包车接送”“复工专线”等“硬核”精准服务,转变为打通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着力构筑复工复产活水网络。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要问诊于企业,问需于企业,让“下情”通天线,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党组织、行业优势,为企业解难题,为复工复产企业打开联动互动绿色通道,确保“复工复产”能“走出去”且能“走得远”。

篇6:观看《废奴》纪录片有感

《废奴》着力于表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这一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通过描述西藏农奴制的由来、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讲述西藏废奴运动对于西藏和藏族同胞以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展现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据介绍,为拍好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片,本片借助1959年中国西藏地区废奴的影像资料,采访拍摄西藏废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中外学者等,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述,还原真实历史、梳理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必要性、思考废奴对于人性解放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意义。

篇7:观看武汉加油纪录片有感

观看武汉加油纪录片有感1

纪录片《见证》(20分钟),采用跟踪记录的拍摄的形式,将第一人称旁白、照片呈现、视频倾诉、现场讲述有机融合成多元而完整的叙事结构,真实地再现“肖像记录工程”的诞生过程以及由此折射出众志成城、刻骨铭心的中国战“役”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宋庆龄奶奶曾说过:“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青年在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习总书记在给北京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作为青年的我们,也应当像援鄂的90后青年一样,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青春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肯定了他们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不怕牺牲,勇敢无畏的精神,肯定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辛苦。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作为新青年的我们,也应当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为祖国事业做贡献中去,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新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正像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们要成为这样的好青年!

观看武汉加油纪录片有感2

他们和你我一样也是父母儿女,但他们穿上防护服就在跟死神手里抢人,他们叫白衣天使,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总是冲在前面,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祖国人民!

84岁的钟南山爷爷,不惧年龄的界限,奔赴在疫情的第一线。他在新闻中严厉的对电视机前的老百姓说。:“千万不要去武汉,武汉那边十分危险!”可他刚一转身,却奋不顾身地去了他口中危险的武汉。他到了那儿,他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争分夺秒,日夜奋战,寻找治疗方案。没有飞机,就坐动车,没有车票,就买站票。在动车上的餐车办公、小憩,那个疲惫的身影,让多少年轻的心灵为之动容!

张定语叔叔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身患渐冻症的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肌肉萎缩,双腿生疼。医生说他只有十年的寿命,但他依旧奋战在一线,与死神较量。但他的妻子也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被感染新型冠状肺炎,他心中牵挂着,他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战。幸运的是他的妻子被治愈了,也许,这就是好人有好报吧。!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最美逆行者他们是交通警察、社区志愿者、军人们、社区工作者和去给武汉送菜的卡车司机……他们也是我们生活中最美的逆行者,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家不去添乱,但停课不停学我们要扎实文化知识,将来我们也要成为最美逆行者那样的人!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勇敢坚强的民族,战胜疫情,相信有我们这些最美逆行者们一定会赢!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观看武汉加油纪录片有感3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时常会想到底是什么让这些白衣战士在万家团圆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离开父母爱人和孩子?是什么让你们在生死较量面前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和病毒过招,和死神抗争?大概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坚定信仰,还有人性的光辉。所以,在义利冲突的时候,你们自觉舍小家为大家,舍私利取公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援鄂期间,你们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心压力。为了节约防护服,你们可以坚持8个小时不上厕所不喝水;为了从死神手里抢人,你们可以不眠不休连轴转。很多医护人员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和口罩,脸颊变得布满压痕,双手也因为反复消毒变得红肿皲裂。然而,身体上的“折磨”还只是次要的。害怕被感染的恐惧、对病毒束手无策的无助、对死亡难以接受的心痛如影随行,百般无奈像石头压在心口。

可即使是这样,你们还是要默默擦干眼泪,继续浴血奋战。因为,在病毒面前,你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仅是病人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希望的使者。你们坚信有爱才会有希望,坚持才会有奇迹。在方舱医院,你们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病人分享,教病人跳舞打太极,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抚慰每一颗“受伤”的心灵。每天的新闻中,我都看不清口罩后面你们的脸,但我看得到你们的勇敢;看不清你们防护服上的名字,但我记得住你们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

观看武汉加油纪录片有感4

从“90后”护士剪去一头秀发整装出征到“饭圈女孩”驰援武汉,从口罩压痕的一张张脸到被消毒液、洗手液浸泡的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青年们走出“舒适圈”,接过接力棒、拿好冲锋枪,扛起逆风飘扬的旗帜,竭尽最大努力冲锋在防疫一线,倾尽点滴之力守护好后方,旗之两面,一样鲜红,这是敬佑生命的如火初心,这是最美青春的鲜红底色!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中国力量;看到了无畏奋斗、不懈奉献的中国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看到了共克时艰、砥砺前行的英勇品质。我想把你们的抗疫故事留存下来,用你们的故事去激励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是最棒的。听了你们的故事,定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我要以你们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念好“早”字诀,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乌云遮不住太阳,阴霾终究将散开,唯努力不会被辜负。在这场正在博弈的战“疫”中,谁最美?谁最累?战斗在一线的战友同胞,拼搏在后方兄弟姐妹!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上下的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迎来春暖花开、万家祥和!

观看武汉加油纪录片有感5

一份份请缨作战书、一双双满是伤痕的手、一张张布满压痕的脸,他们就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援鄂医疗队有序撤回,他们是最大的功臣,我们要铭记医者的荣光与奉献,用关爱守护医者仁心。

“若有战,召必回”“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战士的样子”……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军队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身披白衣、逆行出征,义无反顾奔赴湖北和武汉。他们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像“新兵”甘如意一样,每个人都在追逐爱党报国为人民的青春理想。他们用行动践行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方舱医院”,他们与患者欢歌起舞;在重症病房,患者就是他们的亲人,陪伴一起看日落,共迎美好的到来。他们将英雄气概和战士担当写满战“疫”之路。

在抗“疫”前线,在急诊抢救室,在隔离病房中,青年医生们身处高强度和高密度的工作环境,面对的是突发急症和高感染风险,守卫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疫情的严峻没有让他们畏惧,重如泰山的责任没有让他们怯步,繁琐辛苦的工作没有压垮他们的意志,他们同人民一起前进、一同奋斗,扛起使命和责任。

篇8:观看《海豚湾》纪录片有感

这地方在日本大地町的水俣镇,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海湾,也是一个邪恶的海湾,那里充满了杀气,可却无人晓知。在那里,每一年都有成百上千只无辜的海豚,在那里被拍卖.残杀,每年都有好几万的海豚死去。

,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理查德·奥巴瑞和他的秘密小组成员第一次来到日本这个叫太地町的小县城,因为他听说每年有超过只海豚在这里被屠杀。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悄悄地来到禁地,暗暗拍摄日本渔民的残忍行为。他们还不止一次的去找日本鲸类保护协会,更可恶的还是,日本鲸类保护协会不停地说谎,想隐藏这一切。

最令人气愤的还是,日本政府不仅没有阻止这一切,反而还鼓励渔民捕杀海豚,可是,我们要知道,海豚的肉里含有大量的甲基汞,甲基汞是一种剧毒,如果人体含量超标,即使不死亡,也会瘫痪一生。终于在1956年日本爆发了著名的水俣病。难道连这样,日本政府也不会觉悟?

在现场大量的海豚被渔民赶入了渔网,接着所有的渔民都拿起鱼叉,狠狠地扎向海豚,海豚痛苦的挣扎着,一次又一次的跳跃,最终,海豚绝望的死去了,再也跳不起来了,本来那深蓝的海水被鲜血染得通红,惨不忍睹。

篇9:观看纪录片《辉煌中国》有感

通过这次纪录片的观看,让我们了解到,科技创新的发展成果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变得如此发达,人们出门旅游十分方便,走南闯北带来诸多便利,也给诸多行业带来福利,旅游业、快递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业绩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交通条件发达带动中国经济收入增长。中国高铁里程世界第一,超过了第二到第十名里程的总和,而且近六成是这五年建成的,真是太震撼了,从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充分展示五年来中国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与此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雪峰这几年的变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初进单位的老旧工房到现在西山崭新宽敞的大工房,陈旧的生产机器以及工艺到现在的全新电子产品和自动化生产线。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的革新与进步,我们都在参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在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全国人民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对于雪峰的创新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雪峰型电子,它集结了几代雪峰人的心血,207月XF型系列电子通过了工信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不断地革新,不断的进步,也让我们见证了雪峰的不断成长。

上一篇: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下一篇:迪斯尼创新魔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