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4-07-29

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精选8篇)

篇1: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徐丹郅锦 陈君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 日本十分重视实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体制,特别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配备、就业指导等方面,值得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校企结合;河北省;现状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1-0026-03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2%,这与日本重视职业教育、为国家输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是密不可分的。日本职业教育在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职业院校与地区企业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的优势,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腾飞。本课题组试图通过对日本职业教育在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方面成功经验的分析,并结合河北省职业教育在校企结合培养方面的现状,为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日本职业教育校企培养模式解析

1.1多元化的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形式

日本十分重视校企结合、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体制。1960年7月,日本经济同友会发表了题为“关于产学合作”的政策性文件。1960年12月,池田内阁制定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正式提出“对于教育训练来说,今后更重要的是推进产学合作”,从而使产学合作体制确立并加速推行。日本职业教育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形式多种多样。大学阶段的产学合作主要形式有企业直接举办职业教育、产业界向学校投资、企业与大学在人员上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企业委托大学搞研究项目等”。

1.2以企业为本,突出实践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

日本职业教育依据地区产业结构、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专业设置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适应了行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市场的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除设置了企业各个岗位、各个部门对应的专业外,还模拟企业内部各个机构的实际运行来组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及职业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外,还有实践学科,注重对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国立津山工业高等专门学校设有电子计算机室和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实习工厂等,电子计算机以及有关机器、设备充实。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实验和企业工厂实习的时间,专业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习活动。学校对各科的实验,实习科目配备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1.3注重企业实习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把在学校学习和在工厂学习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以动手实习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推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企业实习形式多种多样。如:参观工厂、与企业职工交流、工作体验、以职业意识培养为目的的实习、以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实习等多种形式。年度学生实习工厂上课时间及课外利用工厂时间均在学习中占很大比重,形成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1.4高度职业化的师资配备

,日本政府出台法律文件允许公务员性质的教师到企业兼职,同时为了鼓励大学教师暂时离职参加企业的合作研究,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保证暂时离职参加产学研的教职员退休后的退休金不受影响,从而破除了产学人员相互交流的法律屏障。企业和大学在人员上互相交流频繁,有的大学教师兼任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的顾问、特邀人员或讲习会的讲师等。而企业的一些技术人员、专家则兼任大学的讲师,这种相互交流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技术水平。此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强调和注重工作经验。日本《学校教育法》对从事职业的教师资格做出严格的规定,除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外,特别强调其实践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其中,教师队伍中,在国有和民营企业有多年工作经验、较强业务能力和教育能力的教师人数占很大比重。学校各科实验、学习科目还聘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1.5产学研一体化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援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大学开展合作。早在1983年,文部省就建立了大学与民间企业的共同研究制度。,日本国会通过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和《研究交流促进法》的部分修正案,进一步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在日本政府和各省厅的支持下,国立大学与民间企业积极进行区域共同研究等。――间,仅国立大学与民间企业实施的共同研究,就从3192件增至5264件,增长了68%。此外,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委托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制度、研究室制度、经费划拨与使用制度、人员互派制度等。

1.6体验式就业指导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日本推出“体验式就业”等政策,打破原有产学合作概念,拓展合作内容,把产学合作领域推进到教育领域。强调企业参与学校教育过程,强调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就业前教育。同时,日本企业很重视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行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确定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评价标准、编写教材等,实现了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就业与教育的融合。此外,职业学校还组织相关人员收集就业反馈信息,分析学生就业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态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跟踪服务。

2河北省职业教育校企结合培养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职业教育呈良好态势健康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在校企结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行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互动、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热情,企业实习、订单培养等政策及途径尚不健全。校企合作存在深层次机制问题。另外,《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河北省职业教育多数以学科发展和现有条件设置专业及课程,脱离市场需求,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无法适应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课程设置方面,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生产实践环节。

再次,职业教育师资匮乏。据调查显示,河北省职业学校教师资源匮乏,职教教师缺乏准入标准,学历达标教师短缺,整体素质偏低,缺少生产实践经验,“技师型”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超过90%的教师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教师缺少进入企业和生产单位接受培训的机会,而来自生产一线的技师和高级技工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

最后,教育与就业相脱节。河北省职业院校尚未形成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就业服务体系。教育与劳动力就业相脱节,人才培养未能适应市场及企业需要。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职业中介网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畅。职业院校对就业不够重视,未建立学生就业后服务跟踪机制。

篇2: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借鉴日本校企结合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过程,在行会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真正地建立起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体制。另外,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行会组织、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及教师实践培训的制度。

3.2改革专业及课程结构

在考虑专业设置时,要按照河北省区域产业结构,与企业密切合作,广泛地开展企业调查,以行会企业职业岗位为依据,针对企业特定岗位需求或某个应用技术领域开设相应的专业。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及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把整个教学过程设置为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及从事生产实践的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其职业技术水平。

3.3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企业实习和实践

借鉴日本经验,要建立接受学生实习的制度,国家要对支付职业院校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职业学校要增加每学期工厂实习时间,并将实习成绩作为学期末考核的重要标准。实习期间,学校要与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技能指导工作,使“在学校学习”与“在工厂实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

3.4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以立法形式,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及职教教师职业资格建设。通过立法形式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同时,加大兼职教师比重,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技师、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并制定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及管理制度,加强“校企结合”、“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5加强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服务跟踪机制

河北省要建立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定时发布就业信息、统计学生就业情况。职业学校要联合企业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前教育,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就业跟踪,了解其就业能力及状况,以调整今后的人才培养计划。

4结束语

在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但需要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实际,探索出有河北特色的职业教育校企结合培养体制,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谷峪等,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终身教育――转型期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启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玉春,日本职业教育的新动向[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1): 55-56.

[3]陶红,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日本职业教育概观[J]教育与职业,,(20): 36-38.

[4]河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EB/OL].(-8-30)[2012-10-31]. http: //www. doc88. com/p-77643555554. html,

篇3: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产学官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理事会,启示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高职院校中创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因为这种制度在我国尚处在一个刚刚起步阶段, 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日本战后发展起来的以国立高等专门学校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之一。研究日本的产学官办学模式, 对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 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学官办学模式的发展

日本的产学官办学模式是指在政府支持指导下推进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的模式。具体表现在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 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进行引导、扶持和干预;企业通过投资项目、接受实习生、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等方式与高等教育机构建立起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高等教育机构则为企业培养服务于一线的大批量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战后日本的产学官办学模式是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应运而生的, 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年通产省提出了“产学协作教育制度”, 将产学协作作为产业合理化的一环纳入政府工作中。1981年日本政府的相关省厅成立了产学官三位一体的以人为中心的流动科研体制。1983年文部省设置研究协作室, 重点推进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进入90年代, 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 日本经济进入转型期。为振兴经济, 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 提出了“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 产学官合作办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深化。通过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日本完善了政府主导型的产学官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 政府的责任是制定相关政策、创造合作环境、承担研发风险、配置研发资源、评价合作成果等;企业通过与大学的密切合作来吸收消化先进技术, 提高创新能力;大学则将研发成果向企业转让, 迅速实现教育成果产业化。

二产学官办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始于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60年代有了飞速发展, 到经济稳定增长的70年代中后期基本完成了体系建设, 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学科、开放性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 高等专门学校属于公办学校, 是日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在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产学官办学模式在这类学校中的体现也更加显著。

1. 办学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界的结合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日本的高职教育地域性非常强, 每个县 (相当于我国的省) 都有至少有一所高等专门学校。从课程设置看, 每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使高职教育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沿。从合作形式看, 主要通过与地方企业共同研究、接受企业的委托研究、奖学金支付、技术支持、委托试验等方式与企业加强合作, 使研究成果能够得到迅速转化,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 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各种鼓励政策强力推进校企合作

日本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学校的设置原则、培养规定, 同时也对不同办学主体的权益给予法律保障, 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颁布了一系列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定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 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调控, 对实行合作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3. 校企通过深层次合作达到共赢

企业界为职业教育募集资金, 对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聘请教授为企业技术顾问, 对企业的生产和革新进行指导。学校则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 并接受企业界的科研委托项目。另外, 高职院校还聘请活跃在行业最前线的现职人员或有实际经验的老师来授课, 这是有别于普通大学的不同之处。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快捷地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 合作的结果使企业获益, 也使学校受益匪浅, 形成了双赢模式。

4. 完善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

日本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具体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种, 考试时间和鉴定程序由政府做出明确规定, 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 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 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的人, 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由于公共职业资格评价能够反映出学历文凭无法反映的职业能力水平, 在日本受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 也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5. 注重高职教师的职业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

日本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对学历有要求外, 还需要获得职业教育许可证。而且这种证书不是一劳永逸的, 还需通过每年一次的在职考试, 必须遵守在职进修制度, 以保证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同时, 日本高职院校在经济上不断改善教师的待遇, 利用优厚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级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 优越的经济条件吸引了大量人才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促进了职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启示

在我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众多的高职院校都把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 纷纷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以期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 日本的产学官合作办学模式及其成功的经验, 对我国转型期的校企合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1. 进一步增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规范和协调功能

从日本产学官合作的发展历程看, “官”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从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情况看, 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在构建校企理事会过程中应加强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导、规范和协调功能, 政府有责任引导和组织大学与企业进行合作, 对国家重点技术领域进行调查评估, 协调资金分配, 指导研发方向, 制定出连续、配套的政策措施,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2. 完善制度, 保障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我国近年来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高度重视, 大力支持校企合作, 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文件, 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也陆续开展了各项试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日本完善的产学官制度相比, 这些法律法规对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 并且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特别是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宏观保护政策, 导致很多合作项目不能充分协调各方利益, 难以有效地调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前景。

3. 完善校企双向服务机制, 强化企业与大学的实质性合作

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合作形式松散, 效果有待提高。一方面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 缺乏热情, 校外实习基地更多地流于形式。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本身由于师资力量不足, 科研能力有限等, 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借鉴日本的经验, 应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 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运作实体, 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完善校企双向服务机制。

4.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4: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动漫 校企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 转型升级

纵观全球,虽然中国动漫发展历程较长,也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但其实力却实难与日韩以及西方各发达国家相比,特别当前国内动漫教育界甚至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怪病,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校输送人才得不到企业认可的问题,产生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断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缺失,成为了中国动漫行业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法,破解我国动漫业发展瓶颈,创新国内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源头,实现政校企合作共赢,助推国内动漫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了我们迫在眉睫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 日本动漫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析

日本是全球动漫行业中的领军者,其精致细腻的画风、灵巧高明的创意、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丰富多样的作品,不仅为其赢得全世界的掌声,更成为现代日本文化史上最为出彩的一笔。据统计显示,日本动漫产业年营业额达90亿美元,在欧美、东南亚及我国均占有较大的市场,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更延伸至动画、漫画、游戏、音像制品、玩具、服装等方方面面。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节目约有60%为日本制作,而在欧洲,日本动漫产品更占了欧洲市场份额的80%。此外,日本动画片在特许授权方面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的动画巨片《千与千寻》不仅在2002年摘取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美国奥斯卡奖,票房收入甚至超过《泰坦尼克》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影片,这部艺术商业双丰收的影片使日本动画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也促使许多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开始竞相购买日本动画片的特许权进行电影化制作。日本动漫行业的成功,不仅是政府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更与其产学合作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就是日本产学合作的典型案例,它由CCC集团、日立制造所、内田洋行、TAITO、关西广播电视局、NAMCO等日本实力企业投建运营,是日本第一所培养数字内容专业人才的学校。以下,就以数字好莱坞大学为例,浅析日本校企合作模式。

(一)核心技术贯穿教学始终。

数字好莱坞大学位于世界数码市场秋叶原的中心,把以秋叶原为首的电影、动漫、音乐等日本文化进行数字化,向世界发送。其教学的特点和重点,就是通过“数码信息”,塑造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与其他学校不同,在数字好莱坞大学,学生可入学后再选专业课程,这是因为学校并不专注于对某一具体行业的重点培养教育,而是注重对共性基础知识和核心技术的学习掌握,注重对创新能力的激发培养。在学校初年级的基础阶段,对Web、映像、CG、美术印刷设计、编辑、出版、IT工程等基础课程,“数字化”核心技艺始终贯彻学习全过程,这使得日后学生在数字信息内容领域,无论朝着包括动漫游戏、广告传媒、艺术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等的任何一个方向发展,都能轻易通过所掌握的共性基础和核心力量,迅速进入角色,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特性风采。这也使得该校毕业生不仅能适应数字领域内各式各样的岗位需求,更具备了极强的行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各大企业竞相争聘的焦点。

(二)就业培训重心前移。

数字好莱坞大学的教员都是从业界聘请的一线人才和知名度颇高的专家,也是学生们所向往行业的偶像和佼佼者,如:名侦探柯南、《初音未来》等时下最火爆的电影、动漫、音乐等的制作人和策划者,都是数字好坞学校授课的常客,换句话说,只要是当下业内的杰出人才,都有可能被数字好莱坞大学邀请到学校进行面对面授课。也因此,能受到活跃在各行各界的专家人士们的直接指导教育,学生们不光能学到普通大学里学不到的包括电影、动画、CG、Web站点等系统专业领域的尖端技术知识,更能深刻了解业界的需求,提前接受针对性的实习训练,同时,更可充分依托与教师之间建立的可贵纽带,作为毕业后人际关系运用不可替代的宝贵财产,成为开启就业成功之道的金钥匙。

(三)注重掌握国际感觉和世界网络。

数字好莱坞大学除专注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外,更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对商务通用英语型人才的培育。为培养适应世界发展的人才,在1-2年级,学校准备了贯彻始终的英语综合课程,尤其加强了对商务英语的教育。同时,学校还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预定)等地的以大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机关签订留学合作计划,在帮助学生锻炼语言和交流能力的同时,更能使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关于数字信息的全球视点,培育出全球性通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四)积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日本动漫产业的定位中,商业元素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训l教育,不仅要针对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要注重市场需求,要能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出了理论学习之外,更注重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而数字好莱坞大学本就由日本知名企业投建,因此,已拥有极佳的岗位实习平台。同时,学校的4万多名毕业生,均活跃在业界的方方面面,更能为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极大便利。因此,学校通过校企联动,有机结合,使得产、学、研形成一体化链条,确保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实现了校企的共赢,确保了良性发展。

二 我国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思考

相对国外动漫业先进的人才培育模式,我国大部分学校则缺乏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而导致由学校培育输出的毕业生还需要就业培训一段时间才能上岗,不仅延缓了就业时机,增加了企业招工成本,更重复浪费教育资源,极大地打击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这也导致了国内动漫企业不轻易招聘动漫专业应届毕业生,认为学生学的东西过于杂乱,对岗位毫无用武之地,而且部分学生由于专注文艺培养,而脱离了市场需求,存在作品曲高和寡的情况,不被主流市场认可,校企关系也因此而出现了轻度的恶性循环。具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90%的动漫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最终导致转行,而且企业则一直在抱怨找不到人才,逼不得己只能从其他共性领域引进人才重新培养。针对这个问题,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应该深刻的检讨反思。那么,如何打破盘活当前国内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究。

(一)重新让政校企接轨,修补断链。政府、学校、企业,就好比政策、人才、市场,其关系相辅相成。

目前,国内动漫行业的情况是,行业竞争力不强,导致专业学科重视度不够,投资及科研力度不足,因而教育实力薄弱,从而影响人才的输出,最后制约行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恶性循环。想要打破这循环,可从学校人才的培育抓起,进~步转变校企关系,修补断链,最后转变循环性质,向好发展。那么如何让校企重新并轨,人才培养的模式就至关重要。如果学校输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那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产学的相接是修补断链的关键。学校可通过让企业投资或设立奖学金以及其他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依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目光,让其参与到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来,从而将尖端技术及社会市场元素进一步融入到学校理论知识的熔炉,使学生提早接触行业就业及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确立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实现产学相接,学以致用,进一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充实行业的人才基础,促进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从而使行业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二)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突破单一型学术派人才的局限,培育多元化综合型人才。

学校要打破现行固定化的教学套路,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和把控教育重点,集约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掌握核心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即使面对多元化的市场依然能将所学融会贯通,灵活应变到实际工作之中,成为领域内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学习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贯通到市场经济中来。

针对市场需求,量身打造专业课程,同时邀请国内外业界顶尖人士到学校授课,或积极与国内外拔尖学校、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学生拓宽目光,与国际接轨,从而使教学融入到社会实践,融入到全球市场,从而培育出更加顶尖的业界人才,刺激行业的内生活力。

三 结语

篇5: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高职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采用企业订单培养、校外企业实训、“校中厂”等合作模式, 但这些合作模式在企业和学院配合中会出现利益诉求的矛盾, 校方会以人才培养为诉求, 企业会以盈利为诉求, 如何能将两者的诉求结合起来?高职学院培养人才是为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的, 高职学院应以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 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和自身的完善[1]。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的服务外包培养模式为我们将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服务外包培养模式

英国的外包服务发展比较早, 发展比较快;其中特别以动画软件的开发设计的服务外包最为成功;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的动画专业为英国该类专业英国排名第一;其动漫开发设计的服务外包质量高、流程专业;他们经常与美国的专业影视公司合作, 产品应用效果良好。笔者有幸在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学习21天, 本次学习主要是了解伯恩茅斯大学软件服务外包的实施情况、校企合作的开展情况和课程建设的方法, 特别关注实训教学的实施;同时对媒体学院的服务外包培养模式和运作方式有所了解和感悟。

2.1 服务外包培养模式定位准确

英国作为老牌的工业强国, 其工业发展非常十分完善, 但是英国政府由于工业发展影响环境及成本问题转变发展方向, 强调服务外包等行业的发展, 突出附加值较高而环境问题较少的产业。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服务外包培养模式以符合国家发展行业为根本, 以为企业服务为目标, 以科学、务实的实施为手段,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定位[2]。媒体学院服务外包培养模式采用从基础能力到技术服务能力, 再到创造价值能力的培养;从使用学校资源到企业资源, 再到社会资源;从学校教师到企业导师, 再到独立运营的教学团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自身特色的方式。

2.2 特色的教学内容

在伯恩茅斯大学中, 专业建设和国内的情况不同。国内一般是先确定有什么专业, 再按照专业的类别进行课程、方案、计划的制定;而伯恩茅斯大学先确定能力定位、专业需求等要素, 然后根据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 所以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能力定位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强调:知识、态度、技能的培养;因为伯恩茅斯大学强调技能的培养, 突出“真实工作”的要求。国内的高职对知识、态度、技能的培养定位在专业上, 而伯恩茅斯大学定位在每个课程上, 因此后者在内容和要求上会更详细和有针对性。

课程开发在一般情况看来是对某门课程内容的处理, 其实是对课程知识、工作技能、综合素质、能力定位、实施过程、考核机制等等的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 因此非常复杂;这就需要专业建设的负责人 (教研室主任) 具有专业与课程的各项知识与管理能力。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动画专业的课程设计是根据动画服务外包的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开发, 他们根据大量的企业调研, 这里的企业调研包括英国的视觉公司、美国的影视公司、大量的电影电视公司的工作要求设置满足工作需求的课程, 比如,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动画专业的课程包括:Computer Animation Arts (电脑动画艺术)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Animation, Games and Effects (电脑动画、游戏及特效的软件开发) 、Computer Visualization and Animation (电脑可视性及动画) 、Interactive Media Production (互动媒体产品) 、Soundtrack Production (声效产品) 等。同时, 这些课程内容的选取是由企业来源的教师确定, 这里特别强调任课教师一定具备多年的公司经验, 必须有外包项目工作经历。课程的时间安排根据课程内容按照一周的时段进行安排, 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强调真实设备、真实工作的要求, 特别要说的是他们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一起确定内容, 由学生安排实践的全过程, 同时由学生保管设备的使用, 学院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导。

2.3 专业的教师团队

媒体学院的教师都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 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媒体学院要求教师能够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讲清楚, 能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开发与设计, 能带领学生完成中小企业的服务外包的设计, 能参加国际大型公司的服务外包的工作, 能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愿望[3]。现在的媒体学院很多教师都拥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 这些教师还在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参加英国的科研项目的工作, 从而保证了教学团队的工业化研发水平。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突出“真实工作”, 在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教学过程中他们也是将此定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强调“真实工作”。媒体学院的这种模式可以达到“多赢”的效果:1) 企业赢—实现利益;2) 学校赢—实现教学要求;3) 教师赢—提升完善自身;4) 学生赢—提高技能和相关能力。所以, 面对国内高职的实践教学的难度, 我觉得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3. 服务外包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决定了学生就业的好坏;媒体学院非常强调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媒体学院通过在教学、创业和企业服务外包三个方面采用鼓励创业、学校参与和聘请企业导师等途径实施基于服务外包的校企合作。

3.1 基于服务外包的校企合作内容

1) 教学的校企合作

伯恩茅斯大学的媒体学院与动漫公司CGI合作培养学生, 动漫公司会派员工参加授课, 并在授课之后举行作品展的晚会, 学生作品会在小剧院进行连续的放映, 学院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将对作品进行评价, 而这些作品由公司和学生自由确定;教学效果非常好。

2) 创业的校企合作

伯恩茅斯大学的媒体学院学生与企业完成小型外包服务项目, 然后由学生脱离公司, 自己成立创业的公司独立运作, 而这些学生自己创建的公司又可以为以后的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 比如, 伦敦最为著名的动漫公司Blu Zoo, 它是由NCCA毕业生创办的。

3) 服务外包的校企合作

伯恩茅斯大学的媒体学院聘请企业高管担任指导, 联系企业的外包项目, 这里的企业高管不是来源一个企业, 而是在行业内知名多家企业都有联系, 同时能参与大型外包项目的规划设计。

3.2 基于服务外包的校企合作方式

媒体学院服务外包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

1) 鼓励学生创业

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强调学生创业, 他们有许多优秀学生成立了中、小型影视动画公司, 这些公司联合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一起参加英国和美国电影公司的视觉特效的设计, 完成规模适度的外包服务项目。

2) 媒体学院参与

以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为主, 选择优秀的在读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大型影视公司的设计开发工作, 同时推荐优秀学生到相应的公司就业, 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学生就业, 推广学校的多种目标, 比如, 许多毕业生被知名电影公司、动画软件公司、游戏以及媒体公司聘用, 不少人就职于工业光魔、皮克斯动画工厂等国际动画制作的一流公司, 参与了《星球大战》、《金刚》、《珍珠港》、《哈利波特》、《怪物史莱克》等一系列影片的动画特效制作。

3) 聘请企业的高管担任校方指导

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聘请企业有经验的高管担任指导, 负责联系企业和学校的交流, 负责学生就业、服务外包等内容。

4. 制度建设与文化

4.1 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

伯恩茅斯大学强调有序的、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 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都严格的遵循制度的要求、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为大家维护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同时保障学生和教师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 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平的、可发展的平台。

4.2 职业精神与人文环境

初到伯恩茅斯大学学习, 没有想到第一天就有收获---英国同行对工作的细心安排和极高的工作效率, 让我感觉佩服, 在国内我确实很少感到这种工作态度;其次, 我观察伯恩茅斯大学的教学过程其实与国内学校的要求和设想几乎没有大的差别, 唯一不同点是他们很职业地完成了, 而我们往往“说的”比较职业。

综上所述, 基于外包服务模式的校企合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自身需要解决许多管理和政策的问题, 同时我们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达到企业外包服务的要求, 这一切需要学院全体的努力工作来实现。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校企合作发展的优劣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好坏。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媒体学院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可借鉴、操作性强的参考, 同时为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高雅男, 王萍, 田克情.新时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浅议[J].才智, 2012, 16.

[2]李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过程研究[J].成人教育, 2011, 07.

篇6: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题及对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工学结合的定义与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以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相结合,在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同时,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校内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职业训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上岗、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1.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实施“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渗透,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同发展。通过“工学结合”,学生的实习实训技能可得到快速提升,学校的办学经费和资源也能得到有益的补充扩张。所以,职业教育资源匮乏驱动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工学结合”可部分地解决职业院校的投入问题。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可在校园内培养,但实际动手能力、工作态度、职业能力等必须在实际的职业环境(工作环境)中逐步养成。实施“工学结合”使学生与企业“面对面”接触,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到就业岗位和稳定就业,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

3.能够帮助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

一方面企业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担心生源不足。这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不能完成学业。通过“工学结合”,能够缓解学生交不起学费的瓶颈,许多学生甚至实现了“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免费”接受技能培训和找工作,从而解决了职业院校生源难题,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4.能够缓解企业用工压力,让企业了解职业学校、职业教育

试想,如果当企业在任务急需而缺少生产工人时,我们的学生来到了急需的生产岗位上,在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企业就会对职业教育赞赏有加。当企业了解职业学校、认识职业教育时,当他们都说“职业教育好”时,职业教育就会迎来发展的真正春天。

5.能够促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我们的许多教师从高校来到职业学校,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传统教育观念甚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工教结合”,我们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结合时,实际上教师自己也在实行“工教结合”,帮助自己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提升技能。

三、工学结合的具体做法

1.确定实训基地

在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中选择规模大、管理规范、生产形势较好、员工待遇高的按专业工种确定的实训基地挂牌。

2.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划分安全责任,双方协商企业按学生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老师,结合生产实习过程全程辅导,并做好实习鉴定。

3.学校选派专业教师或班主任全程督导

解决学生工学交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心理辅导、企业协调等工作。

4.双方共同制订生产实习教学计划

实习过程企业要兼顾实习课题给学生定期轮岗,学校兼顾企业生产任务调整教学计划及实习时间实现校企双赢。

5.工学结合中坚持的原则

(1)专业对口性。即实习岗位和实习教学内容相关或相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应性。

(2)全员参与性。即要整班级的参加,严禁个别学生不参加,因为工学结合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3)教学节奏的均衡性。即同一年级同一专业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做到教学进度一致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4)合法性。即工学结合与企业合作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制度。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5)安全性。要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6)建设工学结合长效工作机制。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常态化,学校也将根据学校专业招生规模的发展变化及时增补实习基地的数量以更好地满足学校学生工学结合的新形式。

四、问题及对策

1.校企合作保障制度缺失

虽然政府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没有权威的校企合作指导准则和保障机制。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政府协调,企业主导,学校参与的校企合作平台和相应的法律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责、权、利。

2.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和学校有一定差距,出现身体不适应现象,如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畏难情绪严重、擅自离岗、不服从学校和企业的实习安排、不愿意加班、不愿意上夜班、缺乏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过分关注实习待遇等。在工学结合前期,一定要做好职业指导及准员工培训。

3.合作动力不足

学校为提升学生素质和技能主动寻求企业校企合作,而企业对人才需求重使用轻培养,形成校“热”企“冷”的现象。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不进行校企合作同样可以招聘到人才。因此,全社会应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提高企业老板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同时出台对企业的激励政策。

4.顶岗实习时间与企业用工需求时间不吻合

企业用工存在着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用工规模往往随生产订单的多少变化,造成了实习安排的困难。如多数企业大规模用工招聘一般安排在春节以后,而这段时间职业学校显然没有毕业生满足需要。我们采取的对策是组织学生假期到企业勤工俭学开学后工学结合。

5.顶岗实习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篇7: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安康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和形势下做好此项工作,不仅是每一个安康人特别是安康职业教育人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的事,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安康主导产业需要大批技能型职业人才,因此,在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一要在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引入、培养、培训等过程中借鉴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法;二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中的作用,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安康培养大批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关于工学结合内涵的阐释,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总结归纳起来,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

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人才培养机构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以主导产业所需人才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战操作相结合,培养者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的道路,体现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

校企合作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培养机构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者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培养机构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培养者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不同主导产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培养机构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载体和精髓,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熔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和“学”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的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即工作,就是基于职业岗位的、真实的参与工作过程的实践以及实践经验和技能的获得,“学”即学习,指基于实践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培养,“工”是手段,“学”才是目的。

解决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实行工学结合,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加强校企合作。

2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主要障碍

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标明确,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发展规划和措施,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我们也应看到,培养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尚有许多重要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

2.1 认识障碍

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而提出的,因此,在安康主导产业职业人才培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一是观念上的偏差,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用在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小题大做。二是定位模糊,认为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主导产业内企业或者是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事,政府或相关部门只要做好规划就行了。三是体系缺失,认为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有层次的培养过程,基本能满足缺什么培养什么的要求,没有必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培养体系。四是机制不灵。一些培养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局限于让企业解决师资、实习基地不足的困难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没有从如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考虑校企合作。一些企业也还没有认识到自身技能人才短缺的潜在危机,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舍不得投入,缺乏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2 体制障碍

一般来说,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各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而主导产业人才的使用主要是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经营的企事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区域封闭性的影响,我国未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划分教育与劳动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从而形成了培养和使用“两张皮”局面,导致教育部门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不能有效地衔接,尚未形成统一体系,产业部门、劳动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协会、学会)与教育部门未能建立起有效地沟通联结机制,存在着严重政出多门、政策不一、条块分割、统筹乏力的弊端,难以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机制进行统筹整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完善主导产业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3.1 构建政府、教育、产业等多元支持系统,完善工学结合保障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来自教育、产业、政府的多元支持系统。

在政府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主导产业用人单位接受培养对象进行工作实践,鼓励培养单位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政府政策机制,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政策和对用人单位的减税退税政策,用人单位每接受一位学生实践,就享受相应的退税待遇。

在教育方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作为支撑。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在人员结构方面,实行“双师结构”,充分发挥来自企业的工程师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制度方面,使培养者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在课程方面,自由选择模块的组合,以满足主导产业某一工作岗位的要求。

在产业方面,通过政策驱动,将用人单位接受产业人才实践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而且逐步形成一种习惯;通过培养机构主动适应企业生产管理要求,“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调动产业积极性;产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接收实践作为招募理想新成员的途径之一。

3.2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备的条件和有效的途径是强化校企合作。一是充分利用行业的指导作用,吸引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人才培养评价。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潜能,保证教学与生产在目标、内容、过程、效果等方面的协调性、一致性。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教学,开发虚拟课堂、虚拟车间,让受教育者形象地了解整个生产过程。譬如:一些不常见的设备故障,在车间半年都不会遇到,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来;电路的工作过程,即使在现场也可不到,但可以模拟。三是要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水平,开发核心技术,关键就在于提高教者的创新能力。教师既要创新教学模式,又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应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四是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培养机构要为主导产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工学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主导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主导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培养机构要主动到主导产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主动了解他们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针对主导产业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学员能够适应并融人所服务的主导产业,为其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尽己可能为主导产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要在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中培育亲和力求得全面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安康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安康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主要障碍,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完善主导产业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主导产业,职业技术人才,思考

参考文献

[1]卢国良.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障碍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年3月下旬刊.

[2]马亮,马明,田雨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8).

[3]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

[4]解万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1(01).

篇8:日本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对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几年我国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区别于国外现有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我国以往的教育模式,体现于:

1.教育思想方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2.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3.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使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在毕业后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课程体系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征。

5.教学模式方面,实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当前应该积极开展的是针对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

6.学生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入社会、行业和企业三方对学生行为进行综合评价,把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对从事职业的适应性以及社会、行业和企业最终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满意度作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推动校企间的良性互动和长远合作,并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培养造就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拥有较高实用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国家应充分对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发挥出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最终统一于学生这个受教育主体,完成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工学结合。“工”即工作,是指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在企业实践或进行顶岗实习;“学”就是指学习,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内化为学生内在素养的过程。

二、21世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当地经济、行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教育类型,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应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应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全新教育模式,呈现出以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特色,逐步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新体系。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1.能力本位。“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但这种能力绝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与架构,这种能力就其内涵与外延讲,应该体现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目标追求上,它更多的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质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二是在人才标准上,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即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

2.人性的提升。人性是人和动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属性,它主要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主体人格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事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所强调的这种教育主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二是创造意识的培养。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要引导人们去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义务专利,它同时也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又红又专、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三是生命真谛的领悟。在人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文化背景中,对于人的精神价值的守护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幸福,从而构筑起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这不应仅仅是普通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更是当前高职教育所应承担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3.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素质、较强技术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核心仍然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目的设定的重要理论基础。所以,只有关注“现实的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知识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同样也需要具有极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当前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并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一种理性教育的必然趋势。

1.高素质技能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是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通常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一线生产作业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够切实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的技术人员。我们可以认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高技能型,标准是高素质。

2.应用创新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应当尽快构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教育理念来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当今信息化浪潮的机遇和挑战,学生所缺乏的不是书本理论知识,也不是吃苦耐劳的孺子牛精神,而是超越创新的能力。作为一场教育革命,它不仅仅是调整、转变头脑中的观念,而是彻底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理念包括:高职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以彻底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育模式和对策建议。当前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加大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逐步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当前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把传统的校园封闭教育转变为开放的现代社会教育,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变为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迅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把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迅速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顺利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有机衔接。

(二)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了校园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满足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需求。

3.当代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直接依托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心支持和有效参与。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鲜明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当地经济、行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有效实施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基础。它能够将学校和企业间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有机融合,将生硬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的企业生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又能在企业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操作训练,更能到生产一线参加企业实际生产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具体做法有:

1.加大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胆探索服务行业、企业的办学方向,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企业认证等管理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同时,应该十分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融入到每个技能训练模块中,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结合现阶段课程内容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以校企互动合作为切入点,科学探讨设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校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一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体现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3.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形式。要大力推荐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逐步形成前一阶段以学校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后一阶段以企业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新型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系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和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教育厅审核,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一专业按照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灵活采取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为建设实践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新颖,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做出了不懈努力。

(五)構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1.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建立起企业技术人才进校园、学院教师进企业的长效机制,逐步建成一支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改善了教学设施,丰富了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掌握更加规范的专业知识,力求在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做到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力和就业竞争力。就业是衡量和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标准。

4.实现了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企业可以依托学校进行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再培训,学校也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改进和技术指导的支持。

四、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學科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运行机制

1.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成立由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毕业后就业信息的有效跟踪反馈机制。

2.完善待遇机制。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基础上,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并有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切实可行的待遇制度,确保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利益,最终达到三方共赢的和谐局面。

3.完善能进行专业理论辅导、技能指导、顶岗实习和日常管理的教师团队机制。及时制定鼓励老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关规章制度,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关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统一管理,并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与劳动报酬支付制度。

4.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二)规范专业体系、实践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

1.专业建设。一是改革和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学分,可以准予毕业。如果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学生可以申请重修相关课程,还应该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并按新生对待参加考核,在考核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即可以毕业,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则不能毕业。二是改革传统的以卷面考试成绩考核为主试卷考核加企业技能操作考核认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科学的考核体系应该是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生产一线的顶岗实习情况相结合,使之有机统一起来,把对学生的多门课程考核有效转化为对学生实际生产操作技能的鉴定认证来完成,借此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2.实践建设。实践保障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即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学科体系建设。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将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系统化,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既能优化整体课程结构,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又能强化通识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还能有效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弹性,从而改变大一统的、死板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一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开设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还有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以及创新实践课,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课题“河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科建设研究”(2014SJGLX471)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社会学笔记整理下一篇:惠州市高二上学期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