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24-05-11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通用6篇)

篇1: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各区县教研室,市直属中小学,企业办学单位: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市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并提高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逐步培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及其影响的理性价值判断,养成合法、负责、安全、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小学阶段

(1)初步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和应用,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处理简单信息。

(2)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了解信息的表示方式。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3)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知道应该依法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初中阶段

(1)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具有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意识。

(2)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理解数字化信息的表示方式,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3)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意识。

(4)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5)初步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3.高中阶段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练地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2)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信息需求,能确定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4)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能分析所用信息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案,具备初步的技术创新能力。

(5)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辩证地分析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6)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管理

1.课时安排本课程分别在义务教育五年级、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开设必修课,分别为68、68、70课时,上机课时要保证总课时的60~70%。在高中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分别为34课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选修课。

2.基础设施根据津财教[2001]156号文件精神,继续建设和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室。普通高中要达到平均每12个班一间信息技术教室,初中平均18个班一间信息技术教室,小学平均24个班一间信息技术教室。2003年底做到信息技术教室都能宽带上网。

3.师资队伍市、区县教研室要配备专职教研员,中小学校要配备专任信息技术教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取得市教委组织的计算机能力考核高级证书,提倡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取得计算机能力考核高级证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取得计算机能力考核中级证书,同时均要完成继续教育规定的课程。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必须参加市、区县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

4.课程资源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经天津市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天津教材,高中采用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天津高中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程资源。

5.教研活动市、区县、学校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市教研室在教研活动中要侧重开展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开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举办市级研究课,积极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开展课题研究,定期交流和总结,进一步组建学科专兼职教研队伍。区县教研室要根据本地区的教学实际需要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研究课、研讨会、开发教学资源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三、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转变师生角色,突出主动创新信息技术工具的发展越来越人性化、大众化,其常规操作更加直观简捷,易于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设计、实施。要进一步转变师生角色,创造条件,使学习过程突显主动、创新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和组织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基础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实际任务,探索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技巧或具体应用方法;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经历需求分析、任务分解、策略方法选择等信息规划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方案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

(2)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选择。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和运用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教学条件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该方法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时,一定要设计好任务情境,使其有实际意义、可操作,任务的大小、难度要适当,要求应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并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基于课题或基于资源的模式),提倡采用个别学习或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在运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根据目标及学习需要,设计好信息资源及其线索,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源。围绕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鉴别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运用基于课题的教学模式时,提倡课题设计的开放性,即教师只给出课题设计的一些原则和要求,内容和完成形式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以便为学生想象、创新、发散性思维活动留下空间。

(4)突出信息处理与交流的主线,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的理解在教学中,突出信息处理与交流这条主线,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在注重技术内容学习的同时,重视对技术的价值及其文化意义的渗透。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体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含的信息技术文化价值;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逐步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工具。课程中有关信息作品制作的内容,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做出信息作品这一结果外,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有效地经历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避免片面的、仅强调作品制作结果的教学。

(5)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具备对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基本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基本知识技能的介绍与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并通过独立学习和不断应用,强化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2.评价建议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学习情况。一方面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并在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继续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客观性、激励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已有的发展为评价基础。要注意体现评价对教学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发挥教师在评价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1)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考查。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通过笔试、口试、上机操作、作品展示、参加竞赛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创新发展,要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可以在单机、局域网或互联网上进行,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自身的帮助系统或互联网上寻求帮助,可以用多媒体电子作品等形式作为评价依据。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三年一月八日

主题词: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指导意见

篇2: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 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法院下发的《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才队伍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已收悉。经我院院长办公会讨论学习,对指导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为各级法院增加信息技术人才专门编制。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立案登记制的落实,各中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凸显,公务员编制处于饱和状态。中基层法院的技术人员大多为招聘的临时人员,进入角色慢,人员流动频繁。为保证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解决编制问题,招录一批具有公务员编制的技术人才。

二、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法院的信息化技术工作属于信息技术和法律知识相互交叉的一个领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只有经过法院进行信息技术和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培训,才能真正适应法院的工作需要。

篇3: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一夜之间, BIM在建设领域获得了雨后春笋般的关注, 与之相关的话题也随之不断升温。业界专家认为, 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意见》无疑是BIM技术的顶层设计, 将更好地进行指导和推进该技术的应用。

(一)

革命性技术

BIM并非新鲜词汇。20世纪80年代, BIM被美国提出, 随后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重视。目前BIM的应用在这些国家已经逐步成熟, 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标准和应用指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 该技术应用可以很好地促进行业技术能力提升, 极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预制装配的程度。简单地说, 就是要让造房子像搭积木一样简单。这对于建设行业来说, 是革命性的。

BIM在我国也已发展了近十年时间, 自被引进国内以来, 一直以“帮助建设工程项目高效率作为”的姿态出现在企业和造价个人的视野。一开始并未得到重视, 近年来, 因为被明确写入我国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才逐渐引起了一些注意。

事实上, BIM的本质应该是“建设领域信息化”。它不仅是三维模型, 更是建筑的综合身份信息, 包含了工程合同、造价、规划、保养等全生命周期的资料, 是一种可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 可以使建筑工程提高效率、减少风险。通过BIM技术建造的建筑物, 数据信息全部记录在BIM模型中, 开工时间、建设工期、使用期限、建筑材料和品牌、线路构架等信息全部都记录在案并可实现可视化, 可明显提升建筑物运营维护的智能化水平。

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城市, 通过三维模型、大数据和云计算, 在遇到车祸、火灾、停电、断水、踩踏等应急突发事件时, 可用最短的时间发现问题。如发生火灾时, 困在楼内的人员怎么逃生?消防水源在哪里?影响范围有多大?通过BIM技术, 可及时调取资料, 准确给出位置, 一秒拿出解决方案。有了BIM, 可对一栋建筑、整个城市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 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 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 同时又是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 缺一块玻璃都清晰可见。在平时, 可以通过BIM模型信息智能提前预警, 自动提示维护。就是在大楼拆除时, BIM也可发挥作用, 通过BIM模型, 对建筑更加快速安全的拆除。

(二)

小荷才露尖尖角

近年来, 不仅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关注BIM的价值, 国家层面也屡次强调BIM的重要性。2011年, 住建部颁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把加快建筑信息模型 (BIM) 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作为行业发展总体目标的主要内容, 并就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4年住建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 再次明确推进建筑信息模型 (BIM) 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等工作。目前, BIM在部分重点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管理中陆续得到应用, 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推进BIM应用, 已成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共识。

然而, 相对于中国的建设大潮, 目前BIM在国内的应用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应用比例并不高。BIM的尝试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 运用在“高、大、精、尖”项目上, 以单体建筑为主。如北京的鸟巢、上海迪斯尼及一些城市地标建筑上。BIM在城市方面的应用, 多以轻量级展示为主, 集成度不大。反而香港是比较早应用BIM技术的地区。在香港, 建筑项目必须使用BIM技术, 否则不允许开工。

目前, 国内BIM技术正处在从初步应用到大规模展开的关键节点。但多数人还是凑热闹, 真正看到BIM价值并舍得投入的仍然很少。虽然万达、万科、碧桂园等知名房企纷纷成立了自己的BIM公司 (机构) , 不过在探索阶段的居多。缺少顶层设计仍是BIM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此外, BIM应用目前只停留在各企业和项目的自发层面, 没有形成统一的目标和路径;项目应用中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完全割裂, 没有充分体现BIM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优势等。

因此, 住建部形成并出台了《指导意见》, 被认为是更进一步强化了BIM推进的顶层设计。

(三)

5年应用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年底, 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 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

该目标随后引发业内热议。不少业内人士觉得这个指标定得过高, 不够现实。但也有人认为该要求给BIM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强调全过程应用

《指导意见》强调BIM的全过程应用, 指出要聚焦于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普及和深化BIM应用, 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并在此基础上, 针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规划和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运营维护单位的特点, 分别提出BIM应用要点。

更明确要求有关单位和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制订BIM应用发展规划、分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 研究覆盖BIM创建、更新、交换、应用和交付全过程的BIM应用流程与工作模式, 通过科研合作、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 推动相关人员掌握BIM应用技能, 全面提升BIM应用能力。

7项保障措施

此外,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7项保障措施, 包括宣传BIM理念、意义、价值, 梳理、修订、补充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BIM应用标准体系, 自主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BIM应用软件, 培育BIM应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联盟, 培训BIM应用人才, 研究基于BIM的工程监管模式。

有关专家表示, 《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 支撑建筑行业技术升级, 变革生产方式, 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我国建筑领域将进一步掀起BIM应用的热潮。尤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更是非常好的契机, 因为不是所有的业主都能这么开明地做这个事, 目前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是面对市场的压力在开展BIM工作, 有了指导文件之后, 相信这个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四)

应用遭遇成本桎梏

尽管政策利好之下, BIM呈现出风生水起的势头, 然而现实应用中却遭遇尴尬。浸淫建筑业几十年的某位不具名人士提出:“不谈经济价值很难谈技术, 经济利益谁也不能忽略。做BIM前期投入比传统模式要高得多, 它是BIM真正应用少的根源所在。”该人士进一步分析, 经济利益也分两种: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BIM要考虑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要考虑几十年后的拆除等问题。对于一些注重短期利益的开发商来说, 往往是把地买来, 用最便宜的设计、材料、设备建成, 然后推高价格获得利润, 根本不会考虑十年、二十年后拆除的问题。而对于追求品质和长期效益的开发商来说, BIM作为项目全周期管理工具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另一位地产开发商也袒露心迹:“去库存降成本是公司的首要任务, BIM应用多在于解决复杂外形的建筑, 但对于传统建筑来说, 现阶段意义并不大。一旦选择BIM, 就意味着要重新去选择技术实力匹配的设计院、施工总包、顾问、监理等单位, 前期投入的增加不言而喻。”

以全程采用BIM的“中国尊”项目举例来说, 由于总投资额预计达到240亿元, 利息与财务成本也随之膨胀, 目前几个月承担的财务成本已超7000万元。如果到2018年底, 每个月要承担的财务成本将达到1亿元。但是业主方还是很看重BIM对未来全生命周期建造完以后的回报。抱着“放长线钓大鱼”的思想, 该项目更大的回报是后90年~95年 (以建筑100年寿命为例) , 因为那时的运营维护成本大大降低了, 所以还要算综合成本。

政府职能在于引导和鼓励

针对意见定下的5年目标中90%的具体要求, 有专家指出: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大环境下, 要达到这个指标还是比较难的。往这个方向努力是好事。但是对于政府来说, 更应该引导和鼓励市场主动去用这个东西, 而不是用具体的数字进度来要求, 这样反而不是推动而是约束。

作为“中国尊”项目设计联合体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的邵韦平坦言, 做BIM是被逼出来的, 在当下波澜壮阔的局势下, 近五年BIM的发展将从混乱走向理性, 但也不能完全理想化。要看到BIM的价值, 充分利用BIM来解决问题, 既不能神化, 也反对妖魔化。

邵韦平认为, BIM应用要在以后很好的市场条件下推, 以需求为导向, 如业主做这个事, 能带来什么价值, 得到什么好处, 而不是规定你做, 最后变成不得不做, 假装来做, 这样都不能对BIM起到积极作用, 做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工程技术处处长贾抒也强调, 在工程建设中, BIM应用最根本的目的应是保证工程建设的优质、安全、环保、节能, 并又涉及“建、管、投、用”等各个环节, 其作用很大程度在于避免损失。因此, 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BIM。政府是管理机构, 不是BIM的具体使用者, 其职能是提出要求和管理标准, 制定要求与奖励方案, 推动BIM理念传播, 通过政策引导BIM发展。简单来说, BIM应用应遵从三条基本原则——企业主导、需求牵引, 行业服务创新驱动, 政策引导示范推动。

先搭建成熟科学应用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BIM技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并不落后, 但发展状况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发达国家多以市场化为主, 企业对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企业BIM技术发展得很快。而与之相对应的国家层面, 发展却较为慢速。这点恰好和我国相反, 目前, 我国政府推进BIM应用的力度很大, 可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 BIM在国外走红的主要原因是BIM系统高效、精确, 协同性好, 国外设计师好几年才修建一座楼, 其项目管理规范、协同化程度高, 甲方很少朝令夕改, 避免走回头路。而在我国, 建筑工程大都是抢工期的产物, 很多工程都是在不断修改和妥协中完成的, 这种应变节奏是BIM软件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不能否认, 我国建筑业长期处在一个低成本运行环境中, 这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费用去进行精细化设计、施工等。除此之外, 我国BIM还存在人才发展瓶颈问题, 相关的人才缺乏, 导致从业者没有系统的培训机制。加上企业对BIM的投入产出比不确定, 应用软件的能力尚不成熟, 行业相关标准与国家法律法规缺乏, 企业执行的依据也缺乏, 容易造成责任界限不明, 让BIM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缓慢。

篇4: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教师

引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由于它的智能性,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几乎所有高中生已经能够熟练应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简单学习一些初步技术和原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应用层,强调简单应用而不是强调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应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以实践应用为主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让高中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学习的方式是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践,边讲解理论知识边上机进行练习,上机操作时间应占到总课时的70%以上。

2.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

曾经有人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等过程,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高中阶段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极好的课程。高中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决定着人的一生,信息技术教育课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创新能力在计算机这个环境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发挥。因为,计算机自身有强大的信息储存能力,网络更是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组合是多样的,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大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计算机来表达,甚至可以设计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教学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本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对于软件部分的学习,主要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对软件涵义有个整体的认识,适当拓展一些编程算法等高级语言;对于硬件方面的学习,主要学习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及作用,学会连接计算机的各部件,适当拓展计算机组装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本着“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思路,将学生的问题随时消化在课堂内,尤其是一些计算机应用问题。

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

学习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爱好,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强烈的兴趣,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去完成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起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爱好,是最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例如:在讲解《视频编辑》相关知识时,教师如果以学生喜爱的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时要根据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果主题式教学方式效果不够理想的话,就可以尝试其它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整个知识体系以后,在进行积极引导,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动画制作》相关知识时,教师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最好采用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在将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主题失学习与教师讲解相互结合,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采取多种形似的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计算机自身学科特点,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辅助模式,教师评价: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应该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甚至一个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信心。所以,学生日常得到的赞许对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方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人掌握基础知识扎实,有人学习非常刻苦,同学之间彼此都非常了解,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应作为最后总成绩的一部分,因为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结束语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如果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日常教学行为,才会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世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

篇5: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通用要求》(征求意

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2015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批复立项的智能制造专项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工业云服务模型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该标准为本项目中需要研制的重点标准之一。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总体要求》由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负责起草,项目计划号为20162507-T-469。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 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山东云科技应用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鸿信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易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杭州数梦工厂科技有限公司等。

3.主要工作内容 调研阶段

2015年3月到2015年6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业内工业云服务进行调研,明确工业云服务能力的标准化需求,提交“工业云服务模型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项目立项申请并成功立项。

立项阶段

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数码大方科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

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产学研用单位共同发起《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通用要求》标准的研制工作,该项工作依托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工业云服务标准编制组(以下简称编制组)开展。

标准研制阶段

2015年7月-2016年8月,编制组多次组织标准参与单位对本标准的研制思路、工业云服务的业务能力分类、业务能力要素和业务能力生命周期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讨论,最终于2016年8月形成草案初稿及编制组内部讨论稿。

该标准属于2016年第四批国家标准立项项目。在2016年第四批国家标准立项后,从2016月11月至2017年3月,在标准研制工作组内部进行意见征集,总计征集到30多条修正意见。2017年3月,标准研制单位对工作组内部意见进行处理,并进行标准内容的修正和完善。

2017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标准的第一次审查会,专家组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谢兵兵担任组长,组员包括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苗建军、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毅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惠、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俞文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永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吴健、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闫晓风。专家们对本标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对本标准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2017年4月,编制组针对专家意见修改标准,形成了新的标准草案。

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标准的第二次审查会,专家组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谢兵兵担任组长,组员包括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美梅,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苗建军,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毅明,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李永路,北京机床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祖广。专家们对本标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对本标准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2017年5月,编制组针对专家意见修改标准,形成了新的标准草案。

2017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标准的第三次审查会,专家组由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专家、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谢兵兵担任组长,组员包括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授级高工于美梅、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

程师苗建军、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院吴健、北京赛西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高工冯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工李永路、北京机床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黄祖广。专家们对标准的验证方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之后,针对专家意见,项目组完善了验证方法并形成了验证结论。

2018年4月10日,本标准通过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标准内审。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参考国内外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对工业云服务的能力建设和运营的标准化需求,采用自主制定的方式编制。本标准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a)普遍适用性:本标准总结了国内工业制造领域的行业共性,参考大量行业典型企业实践经验总结。在标准编制工作中,采用了编制、测评、修改的PDCA的工作路径,提高了标准的实用性。

b)标准兼容性:与现有的国内、国际标准兼容,参考了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技术 工业云 参考模型》以及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云计算 参考架构》。

c)为多方提供参考:本标准定位于为工业云服务提供者、工业云服务使用者、工业云服务协作者提供参考。对服务提供者而言,通过使用此标准,可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平台、提供各类工业云服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信任度;对服务使用者而言,通过使用此标准,可以了解工业云服务提供方式,明确如何使用服务以满足需求、帮助选择/评价服务提供者;对工业云服务协作者而言,通过使用此标准,可以在协助服务提供者提供工业云服务时,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服务输出,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2、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

目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通用要求”的标准。国际上至今尚无专门针对“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通用要求”的标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已经明确,发展先进智能制造的方向已经确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云相关标准,方能保障与促进工业云服务的有效提供,更好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

地服务于工业云生态的各方,并支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标准内容编制的过程中,确定本标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依据:

(1)广泛开展的调研。自标准编制工作正式开展以来,编制组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先后与沈阳机床、四川长虹、潍柴动力、航天三院、国家电网、徐工、宗申、康尼机电、西藏华泰龙等工业企业,新华

三、华为、阿里、腾讯等ICT企业,数码大方、智能云科、猪八戒、航天云网等工业云领先企业,北京工业云、上海工业云、陕西工业云、山东工业云、江苏工业云、重庆工业云等区域型工业云提供商开展了近百次调研活动,充分了解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用户对于工业云及其标准化需求,为标准的编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2)理论依据与指导。编制组分析现有政策、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相关出版物。编制组整理了工业云自提出以来的所有国家级相关政策,分析了《供应链管理若干问题研究与进展评述》、《面向钢铁连铸设备维护维修的工业物联网框架》、《我国工业云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智慧云制造:工业云的智造模式和手段》等学术论文,研究了《中国工业云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业云计算调研报告》、《2014-2015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白皮书》等国内,及《Industrial Internet Insights Report for 2015》、《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16-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I4.0 Testumgebungen-Mobilisierung von KMU für Industrie 4.0》、《Current Standards Landscape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等国外研究报告,梳理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化案例集》等出版物,从而总结工业云特点,把握工业云标准化方向,突出《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通用要求》中的关键要素。

(3)研究国内外工业云产品及解决方案。编制组共同分析了数码大方的大方云、智能云科的iSESOL平台、海尔的COSMO、三一重工的根云、航天云网的云制造平台等国内,及西门子的MindSphere、GE的Predix等国外工业云平台,总结其能力及系统架构,为标准的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吸纳专家观点。编制组整理分析了多位工业云行业专家观点,比如:工信部信软司安筱鹏副司长认为,工业云是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李伯虎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

院士认为,智慧云制造是工业云的制造模式和手段;数码大方董事长雷毅认为,工业云推进智能制造和协同制造,并逆转外企称霸格局。通过吸纳专家观点,把握标准编制方向,并帮助解决工业云与IT云、工业云与云制造等重难点问题。

(5)梳理智能制造标准及相关指南。编制组整理分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及相关智能制造标准,结合工业共性特点,梳理工业主要的业务能力,并与云服务相结合,分析各种业务能力的具体要求。

3、编制过程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做出的贡献)

编制组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工业制造领域的生产实际,参考国内外有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的资料分析,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结合几家参编单位和选取的几家试点企业的实践,开展标准符合性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讨论了工业云服务能力通用要求的具体条款,并进行了持续改进。

本标准中的工业云服务业务能力通用要求提供了一系列规范,给出了工业云服务的业务能力分类、业务能力要素和业务能力生命周期,规范了不同种类的工业云服务业务能力需要达到的要求,规范了对业务能力规划、建设、运营、评估等环节的要求,用于指导工业云服务提供者进行能力规划、能力建设、能力运营和能力评估,指导客户评估和选择工业云服务。

本标准依据现阶段工业云企业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从产品维度、业务维度对业务能力进行分类,包括工业生产活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所需要体现的业务能力。重点关注不同种类的工业云服务其业务能力的具体要求。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在本标准的试验验证过程中,选取了国内领先的工业云服务平台,例如大方工业云、航天云网、iSESOL工业云等,从业务能力分类、能力建设与服务提供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现场和平台验证。在验证的工作过程中,本项标准共征集到55条意见,覆盖标准范围、编辑性规范、标准内容等方面。通过这些工作,对于标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不断地修改与完善,并在编制组内部形成了意见统一的标准版本。

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本标准目前不涉及专利问题。

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

1、产业化情况

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中国相应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2011年起,我国相继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国制造2025》、《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若干重要文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提出“互联网+工业”以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希望我国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研发、生产、质量、运营管理等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实现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各种资源、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加快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整个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让大企业变强、小企业变专,“提质增效”,从而大力促进工业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作为具体抓手,《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云服务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助推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模式的手段。大力发展工业云服务,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标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当前国内的工业云产业发展中,已经产生了多家知名的工业云服务平台,例如,数码大方的大方云、智能云科的iSESOL平台、海尔的COSMO、三一重工的根云、航天云网的云制造平台等;而在国外,著名的有西门子的MindSphere、GE的Predix等工业云平台。

2、推广应用情况

本标准编制组汇聚国内工业云领军企业,编制过程中对于国内工业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做了深入的调研。此外,基于本标准,开发了标准测试用例,并基于工业云服务能力验证系统对数码大方、航天智造、智能云科、易往信息等厂商的工业云服务开展了标准应用试点及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团体在云计算领域制定了多项标准,但在工业云领域尚没有相关国家标准。因此未采用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七、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与现有法律法规、标准、制定中标准协调配套。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发生重大分歧。

由于本标准编制工作中,严格、并准确地划定了标准的管理范围及适用范围,并采用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及沟通手段,所以工作中未出现重大分歧。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采用集中研讨、分别编写的方式,各参编单位在研讨及编写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沟通方式为研讨会及征求意见表。标准编制工作中,对标准的主题目标、核心构思、内容范围、行文规范的确定秉承有标准看标准、无标准看标竿的原则,充分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及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借鉴国内、国外相关的成功案例,并做必要的试验进行验证,有效的统一了各参编单位的思想和认识,保障了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

本标准批准后作为推荐性标准使用。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标准的制定将规范工业云平台里服务提供者的业务能力要求,可指导工业云服务提供者进行能力规划、能力建设、能力发布和能力评估,为云服务客户选择工业云服务和第三方评估工业云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对于区域、行业工业云的数据互通,建设高质量的工业云平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议基于本标准,推广标准符合性测评和认证服务,以增强工业云服务市场的规范性。

十一、替代或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2018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内审会上,专家建议标准名称修改为《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通用要求》。

国家标准报批资料

《信息技术 工业云服务 能力通用要求》标准编制组

篇6:教学信息反馈意见

开学至今,学生教学信息员发放并回收了三次教学信息反馈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制定了工作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框架,但由于部分新信息员对工作比较生疏,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我们举行了新老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就我们的工作,尤其在教学信息反馈表这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大家能更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内容。经过这三次工作,我们知道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工作的前期准备。但总体来看,我们这个组织在进步,下面将 这三次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的内容总结如下:

学生信息员反映有部分班级由于人数较多实验课分组过大,只有部分学生可以操作,影响学生积极性。希望能两到三人一组,大家都能动手进行操作。并且实验器材有少量的损坏,导致上课时实验不正确或者没有理想结果出现的现象存在。

自习教室问题:有学生信息员反映自习教室除了周一周三,都较少,建议开放部分多媒体教室供学生上自习。

学生信息员反映计算机网络教室鼠标、键盘、部分计算机等有损坏现象。有部分学生信息员反映专业课、实验课课时压缩太紧。例如:实验有时做不完,其他班还要上课,导致彼此上课时间冲突。

毛概,形势政策等课程问题。上课时安排给学生播放教学片比重过大,而安排教师授课比例太小,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授课。

有部分学生信息员反映是否能够提前上没有理论基础的专业课,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前了解本专业知识。

有部分学生信息员反映老师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和强调结课前能否上完,内容又多,不生动,学生上课一味的抄老师的课件内容,不能很好听课

老师上课与学生交流太少。建议课堂上老师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有学生建议多开就业指导课,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就业方向。

助学金,奖学金存在不能及时发放的现象。

建议图书馆早上开门能早一点。

在实验方面多加一些学时。

现在对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相关软件了解甚少。希望能多组织各个专业老师(尤其是与就业单位联系甚密的老师)给学生进行讲座,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以便大家现在抑或以后找工作的时候,树立明确的目标去学习或咨询一些相关信息,从而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学校的一些资深人士从未在学生面前露面,也不给学生讲课。浪费了师资,也使得我们没有开阔视野的机会。

多媒体课件用的太多,黑板板书太少

对学校的设备和对学校的老师了解太少,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教育,增进学生的了解;

课程的学习太孤立,与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实验比较枯燥,内容少;

我们学校老师上课使用多媒体教室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整堂课程都是电子课件,没有板书或者是板书很少;一种是需要使用课件的地方,还是使用板书。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课堂的教学效果。

另外,部分多媒体教室有损坏,导致上课不能按照计划进行。例如允明楼三楼双号的教室

感觉学校的一些普通的实验室设备都很陈旧

很多同学都希望可以不做早操

体育课每周可以多加一节

上一篇:给长辈的鼠年春节祝福语下一篇:手术室高值耗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