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桔灯》课件原文

2024-07-12

《小桔灯》课件原文(精选5篇)

篇1:《小桔灯》课件原文

导语:“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日本]萩野修二)

《小桔灯》原文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 “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 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

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 “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 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篇2:《小桔灯》课件原文

【作品简介】《小桔灯》是作家冰心的晚期代表作品之一。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反反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 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 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定!”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泪水在我眼中打转……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 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篇3:冰心散文《小桔灯》评析

关键词:冰心 《小桔灯》

冰心的作品充满了童心而且至情、性灵。抗日战争时期,她积极参加抗敌协会,从事文化救亡,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抗战胜利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伟大作品,《小桔灯》便是其中之一。

《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时当正逢白色恐怖,国民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时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看病,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就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有了这个“小桔灯”的故事。

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遇到小姑娘(1-4自然段);探望小姑娘(5-10自然段);辞别小姑娘(11-14自然段)三个部分。整个故事布局得体、逻辑清晰、浑然天成,读来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全文语言平实而秀美,从容而灵动,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如诗句般娓娓道来,传达出淡而不忘、浓而不腻的情谊,留给人余音绕梁、反复品咂的回味。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寥寥数语,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阴暗仄仄的楼梯,简陋寒酸的布置,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这部电话,成了“我”和小姑娘相识的契机。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夜色渐浓,山景迷茫,“我”忽然想去探望萍水相逢的小姑娘,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不经意地流泻而出。“我”于是“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段描写言简义丰,惹人深思,体现出极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我”不速而来,轻叩板门,内心是忐忑而期待的。清脆的敲门声在昏暗寂静的山中鸣响,生出一种别样的生活情趣。小姑娘看到“我”突然出现,惊奇而开心。“开门”、“抬头”、“微笑”、“招手”四个连续的动作一气呵成,将小姑娘从开门到迎客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真实贴切。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简短而不足百字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让人情不自禁心酸落泪。小姑娘的妈妈的脸侧向里面,乱发丛生、病卧床上,被头上还有斑斑的血痕。结合篇末“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的提示,不难猜测,此时的她很可能是被黑暗势力殴打过,加上生活贫困,体弱无依,因而生病。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描写,例如越发阴暗的天气、歪斜不平的山路、红薯稀饭充当的年夜饭、微弱渐暗的炉火等,虽未针砭一词,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短短几句,感人至深。炉前只有一个凳子,小姑娘让给了“我”,自己蹲在旁边。她是懂事的,是欢迎“我”的。面对“我”,她显得欢喜而局促,什么也不说,只是不住地打量“我”。当“我”问她锅里盛的是什么时,“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生活在一个穷困潦倒、孤独凄苦、饥寒交迫的家庭环境中的她却依然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乐观。一个“笑”字,道破一切。在她这里,穷困的生活、简陋的年夜饭都不是消极的理由。这样一颗向上的童心,弥足珍贵、让人叹服。“我”默不作声,被感动着,“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除此之外,“我”无从表达。至此,“我”对小姑娘的了解又多了一层,感情又深了一重。

“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她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剥桔子,而是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将剩余部分轻轻揉捏,然后将桔瓣掏出来。这段描写里的动词活灵活现,“伸手”、“削皮”、“揉捏”、“掏出”、“放在”,一连串的动作构成了她剥桔子的全过程。这时的“我”,也许只是观察,不懂她的心。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至此,谜底终于被揭开。看到外面山路渐黑,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用竹棍挑着,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做成一盏小桔灯,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从她特殊的剥桔方法、熟谙的做灯动作,不难看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小桔灯,由于贫困,买不起电灯,由于她那一颗烂漫的童心。“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照亮了“我”的内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此时的“我”,内心已百感交集,能表达出来的却只有一声“谢谢”。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段文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给人始料未及的新意。小姑娘的精神鼓舞了“我”,让“我”觉得眼前无限光明,以至许多年过去仍然不忘那盏小桔灯。篇末“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是“我”对这盏美好小桔灯唯一的回赠,果如小姑娘当年所说,“大家”都好了。至此,全文收尾。

篇4:读《小桔灯》有感

读了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我感触很深,心久久无法平静。

《小桔灯》是冰心的一篇短篇小说,里面记叙的是:一位小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下党员,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离开了家。母亲也因受到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这下,家中只剩下她陪伴自己卧病在床的母亲,来支撑这个艰难的家,给妈妈带来安慰。

当我读到小姑娘独自一个人上山,到乡公所楼上打电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作者后,平静地回答了作者的问话这一段时,我感到她是多么勇敢、镇定啊!但我们正是缺少了这样的勇敢、镇定。

在读到作者问她吃过东西吗?锅里是什么?她笑着回答说:“红薯稀饭,是我们的年夜饭”时,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酸楚。年夜,多么诱人的时刻呀!我已经度过了11个年夜。每当这时,我不仅能和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欣赏五光十色的焰火,倾听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观看春节晚会„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可是,这些东西对小姑娘来说却一样也没有,还失去了很多的东西,过年只能吃红薯稀饭。然而,她仍充满着乐观的精神。这是一个多么坚强,多么了不起的小姑娘啊!

同样的童年,不同的命运,更激起了我对新中国的热爱。

篇5:读《小桔灯》有感

小姑娘的父亲是一位地下党员,她的父亲离开了家,母亲被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惊慌失措、哭鼻子,而是努力的帮着自己的母亲做事。她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得不容易呀!

后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独自一人上山打电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冰心奶奶后,平静地回答了冰心奶奶的问题。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她坚定的眼神。因为她相信:“不久,她的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冰心奶奶也被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所鼓舞。

冰心奶奶问小姑娘吃过东西了吗?锅里的是什么?她笑眯眯地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看到这儿,我想:每当过年时,家人团聚,家里每年的年夜饭都是山珍海味,吃年夜饭时还可以看看天上的烟花,有的像一朵朵美丽的菊花,有的像五彩缤纷的流星,还有的像一泻千里的瀑布……听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大家都喜笑颜开。过年的时候,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有家人的陪伴。这些东西小姑娘一样都没有,过年都只能吃红薯稀饭,但她还是如此的乐观。她的坚强、乐观令我敬佩。

文章结尾详细地描写了小姑娘为冰心奶奶做了一盏小桔灯。这盏小桔灯实在照不了多远,可它象征着革命事业必胜!所以,每逢春节,冰心奶奶就会想起那盏小桔灯,想起那位小姑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桔灯》课件原文】相关文章:

《行经华阴原文》原文注释及韵译05-27

原文04-09

原文翻译04-20

氓原文05-01

楚辞原文05-16

《重逢》原文05-21

《雨巷》原文06-28

摩诘画 原文04-07

老王原文范文05-16

论语原文范文05-17

上一篇:三年级状物作文:钢笔250字下一篇:就业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