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024-08-01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共8篇)

篇1: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情境 善用 巧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又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目前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每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教材文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教师应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适应不了目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实现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能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为原生态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像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如,学习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变换关系。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二)善用多媒体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再现于课堂,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比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也就是学习24时计时法,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把班上一个学生一天的起居作息情况制成七组镜头:午夜12时,夜深人静,人们进入了梦乡;早上6时30分,天渐渐亮了,小学生起床洗脸;早上7时30分,小学生背上书包上学;上午11时30分,小学生放学;下午2时30分,学生背上书包上学;晚上7时,全家在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又是午夜12时,一天过去了。每组镜头,都配有钟面,看到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同学们边看边论,熟悉的人、熟悉的场面,普通计时法与抽象的24时计时法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善用网络交互,提高练习效果,延伸数学知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意思,能不能以后多上点这样的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一)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化抽象为形象时用,让学生思维得到放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竖琴中琴弦,然后引出线段;展示出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引出射线;展示火车的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引出直线,从鲜活的实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在教学《温度》时利用电脑使温度计中水银能升降,让学生明白正负数。又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难点不再难懂,重、难点部分得到分散。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上述案例,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3]。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50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 [2]钟启泉 崔允漷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89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 45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1

篇2: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王家小学

杜令平马玉娟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民族地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实验、动画模拟、练习设计、分层显示、控制模拟。[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优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 在汕尾,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本文拟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形;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及一定范围内,数学的确不如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排斥心理,教师和信息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现象,使得学生主体素质的变化与落后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巨大反差,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或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照顾个别差异等弊端。

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式:

(一)演示实验

简洁明了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走的时间来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十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十分钟,有十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二)动画模拟

形象生动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辆车,后来又来了它的2倍,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动画表示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产生立体效应,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练习设计

方便快捷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四)分层显示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教学信息由媒体传递,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学生个人空间和家校讨论版块,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并给学生提供辅助探究发现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分层指导下,学生借助媒体认识工具,来解决问题。

(五)、控制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编写出较富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但我相信,教育以人为本,只要教师也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在汕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王家小学

杜令平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来,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作以梳理融和,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趣溢横生,教学内容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使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演化,了解得更加深刻。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巨大的优势,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民族地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实验、动画模拟、练习设计、分层显示、控制模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方面的点滴管见。

一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中以幻灯片、投影仪、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形;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可以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打破齐步前进的传统教学窠臼,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及一定范围内,数学的确不如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年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并不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还是严重脱节,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有排斥心理,教师和信息技术之间仍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现象,使得学生主体素质的变化与落后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巨大反差,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或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照顾个别差异等弊端。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式:

(一)简洁明了的演示实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走的时间来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十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十分钟,有十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点,编写出富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将数学课程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动态形式充分的体现出来,将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二)形象生动的动画模拟

其简明快捷的优越性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来,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本知识作以柔和与梳理,将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趣溢横生,教学内容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使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演化,更加了解,更加深刻。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利用在杯子天平中注水的动画来演示平衡现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动画表示的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产生立体效应,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的困扰,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三)方便快捷的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四)多样进行的分层显示

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多媒体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教学信息由媒体传递,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网络平台,创建学生个人空间和家校讨论版块,加强教师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并给学生提供辅助探究发现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分层指导下,学生借助媒体认识工具,来解决问题。

篇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因此我认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应该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 一方面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小学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正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使其弊端消弭于妥善运用中。

●合理利用—让科学教学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1. 诱—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心, 这种倾心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 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诱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投入学习中, 也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刻苦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的品质。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时, 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等一一映入学生眼帘。随后提出问题:地球外表的地形是谁“塑造”的呢?它们发生过变化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和情绪, 也能顺利引导他们进入到新的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2. 优—教学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 在讲授教科版《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课时, 为了能帮助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理解人体心脏的运动和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的演示, 帮助学生掌握单纯靠听讲不易理解的实践操作步骤和难理解的知识。再如, 在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时, 运用媒体再现天体的运动, 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增—真实感触

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认知具有形象性、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 而忽视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因此, 在实际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用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矫正错误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在指导认识《动物的卵》时, 学生要深入了解鸡和青蛙卵的孵化过程, 单凭几张图片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适时加入信息技术, 动态地展现动物卵的孵化过程, 将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 促—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和教材是信息的主要载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也制约了其自主探究的实施。如果借助信息技术,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将会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达到双赢。例如, 在教学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地球》时, 教师可在特定时间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房, 让学生通过自主浏览网站, 获取自己感兴趣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地形地貌的知识。

●趋利避害—让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拥有更缜密的整合

1.莫要为形式上的“整合”而整合

在很多评优课与公开课中, 我们常会看到, 许多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 仅仅在形式上为“整合”而整合。这一方面源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误解, 认为只要运用了就是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评优课常把是否使用了多媒体当作评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这就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具有形式上的“整合”而去整合, 而事实上信息技术手段根本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 它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 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 不要滥用。因此,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与教学的整合必须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源起, 必须以教学实效的提高为准则。

2.莫要在理解上走入误区

对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很多教师在理解上容易走入误区, 认为只要在教学中放录像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了, 就是与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整合。而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媒体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 应将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 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如果仅仅把放些视频就当作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 而不对是否该用、在什么时机用、如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 是不能达到优化教学目的的, 当然也就算不上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3.莫要忽视某些“亲历”的替代

小学科学课十分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主动探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但是, 只强调亲历科学, 而不去指导学生借助替代经验去学习、认识规律的极端行为, 是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种误解。小学生不可能像天文学家那样长期深更半夜地去观测天象;也不可能像地理学家那样跋山涉水地考察地质地貌。因此, 在科学课上不可能做到事事由学生亲历、体验和探究, 而这正为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比如, 人体消化系统、地球内部的变化、耳朵的构造等。另外, 如果过于强调“亲历”是不可替代的, 新技术的应用就必然会被耽搁, 所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胆地尝试使用, 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真正地让信息技术去替代一些, 拓展一些, 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但是, 在具体实施教学中, 我们应该合理利用, 消除弊端, 趋利避害, 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整合, 以使其真正促进科学教学的提升, 形成小学科学特有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

摘要:本文从“合理利用”和“趋利避害”这两个方面, 阐述了如何走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以使其真正促进科学教学的提升, 形成小学科学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必然会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数学内容趣味化,探索形式多样化,问题呈现更加具体化。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手段声画结合、动静皆宜的特点能使抽象的知识、思维形象化,使枯燥的概念趣味化。

2.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地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追溯知识的本源,帮助学生了解事物的全貌,挖掘本质。

3.有助于课堂教学及时反馈。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提供各种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反馈信息。

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误区

1.信息技术就是课件。

信息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课堂使用的课件之外,还有学校网站、论坛、QQ、博客等都可成为师生课后交流讨论的平台。

2.为了使用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它能优化教学效果。使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等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最佳作用点,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滥用多媒体。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决不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以至于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3.过于追求课件的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感知数学是有趣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说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才使数学的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老师们很多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注意了课件的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味。

4.课堂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消化。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能刺激学生的感观,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但如果刺激时间过长,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并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应根据内容恰到好处使用多媒体。

5.电子板书替代了黑板板书。

很多教师在数学课件中成为播放员,学生成了观众,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如何使信息技术在数学中发挥其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代替教学。

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我们要树立整合的观念,把现代化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使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用得好能促进教学,用得不好不如不用。

2.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注重教育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随时会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来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恰当、充满激情的讲解,有条理、必要的板书等等,都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因此,那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应该被教师理性地抛弃。

3.精心制作课件,突出以“学”为主。

一个优秀的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材内容都必须制成多媒体课件,大部分知识通过教学语言、板书、课堂操练、师生对话等方式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4.数学课件要渗透数学的内在美。

篇5: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金溪县秀谷一小徐永茂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传统的习作指导课,大多数是让学生接受指导后回家完成,倘若要求当堂教,恐怕有半数学生难以成文。究其原因,不是组织语言困难,就是没什么素材可写。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习作的整合,恰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助推器。本文通过一些信息技术与小学习作整合的案例,阐述信息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贯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信息化教学特有的魅力。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相整合,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习作教学的质量将得到稳步提高。

一、创设情境。有话可说习作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细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有许多学生在谈及习作的难处时,都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不能细致地观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了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信息技术正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生形影音的完整形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观察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推进、放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可以走出“无话可说”的困境。例如在指导习作《憋气比赛》时,笔者先充分利用憋气游戏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拓展资源。语文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参与意识。系统的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普遍采用班级制的集体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难以实现自我发展。如今依托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个别化教学模式得以实现,把教学从“教师为中心、” 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这过程中由“教者”向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过渡。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

在指导学生写《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组织学生根据相关词语,在网下载有关“地球”、“环境保护”等资料后,根据采集的大量相关信息,制作精美课件,并把其分成五个环节,组成指导学生探索、调用资源。五个环节分别是“写作素材”、“例文引路”、“写作提纲”、“写作要求”、“等级评价”栏目,供学生查阅、借鉴、运用。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而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他们利用网络资料选择运用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帮助自己提炼观点,充实文章内容。

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水平多次反复自由地选择相关栏目资料,帮助自己熟悉信息,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则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浏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适当及时地提供个别辅导或分层辅导,因材施教,正因为学生开阔了眼界,贴近了生活,文章的质量逐渐提高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最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因素。传统教学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的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有兴趣,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乏术的语文教育者带来的福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错字连篇。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四、提供素材。学生一到作文老是搜肠刮肚,抱怨没得写,这主

要是学生平时缺乏观察,缺乏收集,所以,同一内容一字不差的文章经常出现,哪能出现什么优秀的习作。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狭小枯燥的教室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火热沸腾的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去获取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这是作文教学中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在写《难忘的瞬间》中,我们录制了学生体育课上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画面,主动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激发了写作愿望。

总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有机整合,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马宁、余胜泉。

(单位名称:金溪县秀谷一小

单位地址:金溪县秀谷一小

电话号码:***

电子邮箱:1377515821@qq.com

邮政编码:344800

篇6: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重兴完小俞亚芬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提高促进

【内容摘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恰当、正确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上,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扩大他们的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声形俱全的教学情境,充分使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发展思维。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根据现实生活,借助现代媒体的优势,创设这样一组卡通画面,骑着圆形独轮车的卡通从画面中缓缓地行驶,紧接着驶出一辆正方形的独轮车,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下一上颠簸的行进着。这样生动形象的卡通生活画面不仅让学生有了感官的刺激,更让学生从感官的刺激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问题由然而生:为什么圆形的独轮车不会上下颠簸?这与圆形有什么关系?等等,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从而产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圆形的秘密的动力和兴趣。利用多媒体音、形、象等功能辅助教学,教学信息呈现丰富多彩,学生赏心悦目,个个精神集中看着大屏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应以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特别是涉及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单靠传统方法是讲不清,理不明的。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难点,其中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单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肯定是体验不深的。此时,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圆分成8、16、32、64份„„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初步感受了极限的数学思想。这样利用解决知识的重难点切入进行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新知识时,总会碰到一些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课本中的复杂事物或抽象问题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其自身与知识内容之间建立可体验的事实材料。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加法的初步认识”,学生虽然在未读小学前已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但对于加法它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我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了3个鱼缸,其中两个鱼缸里有鱼,鱼儿正在欢快的游来游去,另外一个是空的,接着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是学 1

生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在认识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动静结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过程中,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层次信息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浓缩信息,资源转化为能量,量变带来质变,认知行为水平逐渐接近及至达到认知目标。

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学生在自己亲身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教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解决 37+18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利用计算机可以任意拖动图像的功能,给学生出示了37朵黄花,和18 朵红花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自己能否找到计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

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

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

也有的先将30朵黄花拖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48朵,再将48朵和7朵合在一起即:18+30+7

„„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拖动花朵寻找计算的方法,由于计算机设计了返回程序,所以有的学生一人就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通过学生互相交流,促进了学生多向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借助

五、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以往教师课堂上的统一节奏统一策略难以照顾不同差异的学生,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改革途径。学生可以利用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还可以通过菜单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或帮助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从过去“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他们可以以“研究者”的身份用实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表述等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形成对数学新的理解,能力的提高。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检测与反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等,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有效途径。

总之,时代在发展,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育》

篇7: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对小学科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突破科学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获取知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对小学科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和学的传统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适应教育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我国的地域辽阔,祖国河山壮丽,各种资源丰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获得知识的真正唯一途径是书本,但真正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还需依靠多媒体技术,那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学习与了解呢?这样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强大的网络媒体,利用学生已有的上网技能,把课题提供给学生,然后就让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自己上网去寻找与之相关的材料。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找到很多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材料。然后再把搜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上以“我来当一回小老师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不光是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到了所研究问题的答案,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并不

是学到了什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世界上的科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新的知识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自行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有在教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他们才能受益无穷,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推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后,就可以在网上进行人机对话,根据个人需要,寻找相应知识,扩充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在网上与人对话,探求新知,扩充眼界,弥补个人局限,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自行获取新知,不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科学教学的重点难点

科学课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难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空间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原因,在搜集实物教材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学时这些内容就成了教学难点。但如果运用课件,就能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岩石》,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学生学的有趣、轻松、牢固,比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在这里课件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

良好的探究的习惯是指:正确使用器材、探究进行记录、思考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已初见成效。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CAI的直观性让学生判断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好的探究习惯。如:《细菌和病毒》、《生活中的真菌》等许多课的教学中,涉及的知识很

多,教师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给学生。于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一方面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教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另一方面设置信息课,让学生到电脑机房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培养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和加强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给了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在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进行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的存在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

五、信息技术运用对实验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投影的放大作用。多媒体投影仪是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很好的的工具。我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时,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倍的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

电脑动画的启发作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

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如何用动画技术再现科学的过程就完全依靠技术水平了。

总之,科学课知识丰富,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吸引孩子,帮助学习,又能省时、省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学生的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形成接受知识的最佳氛围。课件在科学课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它能很好地解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配套软件会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方式必将飞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科学视野网:关注细节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张巧云

篇8: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使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活”起来

科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让科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平台, 收集与整理教师们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的课件等资源供广大教师使用, 并鼓励教师们更新与添加更多更好的作品, 实现资源共享。课件要实用, 并可重复使用, 最重要是的服务于日常教学, 而不是只为公开课及比赛。如我在上《时间在流逝》时, 其中的计时时钟, 我就借用了别的老师的幻灯片, 一则因为时钟的制作相对麻烦, 需要几十张幻灯片;二来这个时钟只是用来计时, 没有必要故意费心思去哗众取宠, 该使用“拿来主义”的时候, 我们也无须“客气”。当然, 我们也是鼓励原创与创新的, 只是能共享劳动成果时大家也不必“不好意思”, 我们可以把省下来的精力与智慧省用在思考其它方面的问题, 共同提高教学成效。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使小学科学教学形式“丰富”起来

学校的教学形式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 有局限性,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 信息化整合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 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 丰富教学形式。

电教媒体的重现力和超越时空的模拟动态演示, 使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所以多媒体也成了突出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形式和手段。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 体会“相对运动”是理解地球运动方向的关键, 但学生对于自己在转椅上所看到的周围景物向相反方向转的情景难以表述清楚, 如何直观的记录与再现这一情景呢, 我们可以利用摄影机把学生转动过程中周围景物的运动情况录制下来,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又如,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探索宇宙》一课, 本课的学习内容相对较为抽象, 借助多媒体的声像设备刚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为此我事先把该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和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成了“学习资源包”放在电脑上, 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探索任务的驱动下, 借助信息技术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但自由并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更有效的探究。如为了避免学生偏离本课的研究方向, 就连提供的网址也是相关知识资源的具体内容页, 而非涉及面广的主页。

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美好的情感体验。形式多样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认识。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使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多样”起来

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 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 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 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观察、感知是其顿悟知识, 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使用形象性强的媒体进行定格播放, 整体演播, 超时空多角度再现图像和情景, 对促进学生整体感知, 形成表象, 效果极佳。例如:我与同事首创的学生网上评价系统:用采电子表格罗列评定的事项、标准和具体内容, 并及时进行统计与刷新, 方便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评, 也可让教师、家长等参与其中, 并且该系统可反复循环使用, 使网络信念技术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不为“用”而用, 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更具目的性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同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可以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有目的性, 而不能是随意性。如有老师在一次科学课比赛中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她为了体现本课也运用到了多媒体, 课一开始便在大屏幕上出示生、熟马铃薯的图片导入新课, 其实每个学生的桌上都有相应的实物, 何必多此一举呢?这就是典型的为了用而用的例子, 所以不是到非用不可的地步, 不要用虚拟的电子科技代替现实生活。又如时下很流行的做法, 便是在科学实验之前给学生一些“温馨提示”、“实验要求”等, 而且连教师简单的讲解也省了, 直接变成“电脑念, 学生听”, 其实形式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与认同, 利用大屏幕出示太多的要求学生不一定能记得, 实验过程中也不一定会再看, 如果直接把要求印在实验记录单中, 给学生纸质的直接的感受, 效果会比电脑好得多。另外, 在公开课、观摩课上看到几乎每位执教者都使用了课件辅助教学, 但在日常教学中呢?难道老师们也每一节课都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来上吗?且不说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 就在准备的精力上, 恐怕大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但就此否认一线教师平常教学不够水准吗?其实不尽然, 我看大多数老师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常态课也都上得很好, 所以我们每次借助虚拟手段之前, 都应先问问:是非用不可的吗?怎样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从本质上说是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变革, 是一项包括硬件设备配备, 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观念更新等项内容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能有效的化枯燥为乐趣, 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突出重点, 化难为易, 让教师在课堂内游刃有余, 让学生在课堂内兴趣盎然, 使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积极主动的发展, 感受成功, 感受快乐。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 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上一篇:最新高二生物 生物与环境之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下载-word文档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