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2024-06-26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共9篇)

篇1: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

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了解。

2、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正确掌握开发方法,提高程序设计的技巧和水平。

3、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习如何运用会计软件实施会计信息化战略,培养学生电算化实际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能力。(2)意义

21世纪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今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深谙会计学的基础原理、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而且还要学习一些组织观念、行为因素、决策过程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我们对财务会计处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能培养我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这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

1、完成对系统的系统分析任务

2、完成对系统的系统设计任务

3、完成凭证录入程序

4、完成各种核算任务程序

5、完成银行日记账

6、完成现金日记账

7、完成损益表

8、完成资产负债表

9、完成总分类账 10完成凭证查询和修改

10、编写源程序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的开发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企业服务的,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指研制和建立一个经济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开发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会计信息来源准确性;为企业及上级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各种财务报表;加快财会计划和计算机辅助财务决策工作,促使会计决策科学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软件工就是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达到目标。会计信息的开发方法有生命周期发、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数据处理方法要求严格、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再单纯模仿和照搬手工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会计应用软件也不是单项应用程序的加总,其建立要比单项应用复杂得多。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开发方法。

五、系统分析

1、系统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系统开发人员在接到用户开发任务后调查清楚要建立何种规模的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哪些目标、系统软硬件的总体配置方案如何,系统的开发方式。在初步调查基础上考虑骑在经济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做可行性分析报告,得出结论和建议。

2、系统详细调查

如果确定了系统分析可行,就要通过召开调查会、访问、填写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等方式对企业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现行会计系统数据流程、数据分析,功能分析进行详细调查。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收集出一套可供程序调试用的试验数据。

3、系统分析的任务

系统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完全弄清楚先用系统的情况以及用户对新系统的种种要求,并把它们用规范化的工具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把系统分析工作概括为”理解和表达”。

数据流程图是重要的系统方法。它从数据的角度描述原始数据输入系统,经过一系列加工,或分解或合并或存储,最后成为输出离开系统的整个过程。它由数据流、加工、数据文件、数据的源点或终点四种基本成分构成。绘制数据流程图一般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即自顶向下,逐步分解,加入各种详细处理功能,最后得到一套封层的数据流程图。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各种元素进行详细描述。由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加工条目组成。数据流条目说明每个数据流的定义、来源、去向及其数据流量;文件条目说明每个文件的数据项组成及其类型、长度等;加工条目说明每一个加工的具体输入、输出的数据及处理方法。

六、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其任务是根据系统逻辑模型,结合会计业务特点和信息技术,进行一系列技术考虑和设计,提出一个在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目标的实施方案,即新系统的物理模型,以解决新系统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其分为系统结构设计,模块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安全保密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即将系统功能自定向下,逐层分解,直至不可细分。

2、模块设计

模块涉及操作相对集中,即一个模块只模仿某一方面的功能,以提高系统可用还行。各模块相对独立,降低模块间的耦合程度越低,模块间的相互影响就越小,说明系统分解得越好。要提高通用性,允许修正,减少对汉字的输入。

3、代码设计

代码为事物提供一个确切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代码提供了数据的一致性、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系统共同的语言,是人机交换信息的工具。为了便于处理和记录,要对某些处理对象进行编码,如科目代码、客户代码、供应商代码、存货代码、职工代码,固定资产。设计步骤为确定代码对象、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根据代码对象的性质和处理要求、确定选用的代码类型和编码规则、考虑检错功能、用选用的规则对被表示的对象逐个设计出其代码,编制代码表。设计要遵循唯一性、统一性,规范性原则。

4、数据文件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具体数据库系统,依据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进行数据库设计。其步骤为 确定系统需要建立的文件、数据库文件结构设计、设计数据库文件的组织形式,数据库文件的属性。在数据文件设计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应采取一些控制技术,如文件被封设置文件存取权限。

企业凭证库.DBF,其结构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RQ PZH ZY KMMC JF DF YE 字段名

类型 D C C C N N N 4 20 20 12 12 12 2 2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科目名称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余额

长度

小数

字段说明

5、输出设计

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看,输出决定输入,即输入数据只有根据输出的要求确定。所以我们要重视输出设置。我们要确定输出内容选择输出设备、介质与输出方式、确定输出格式。

6、输入设置

输入设计是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决定了人机交互的效率,对系统的质量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输入设置。输入设计原则要遵循最少量、最简单、早检验、少转换的原则,简单而言要便于用户使用。设计时要确定输入内容、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和输入设备、确定输入数据的记录格式、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

五、课程设计总结

通过一周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是毫无用处的,这就提示我们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努力实践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能主动学习的人,要善于思考,把学习当作一门乐趣。总之这次的设计让我提高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动手设计能力,培养了逻辑性思维,并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谓获益匪浅。

篇2: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二是在学完GIS原理后,按照教学大纲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实习。围绕有关GIS的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在教师指导下,按照GIS的原理完成实习内容。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对GIS基本原理的掌握,锻炼对GIS基本技能的运用,培养学生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熟练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编辑处理,结合数据的类型、数量与质量,建立空间数据库。

2.掌握GIS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的方法,运用GIS软件针对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与操作步骤,并运用GIS软件输出设计成果。

3.掌握GIS统计分析的方法与专题图制作方法,运用GIS软件设计一幅专题地图,并进行排版输出。

4.掌握地理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方法,运用GIS软件实现三维景观图的制作。与专题图的制作GIS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5.任选任务进行GIS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并提交电子版成果资料。

二、课程设计任务

(一).专题图制作

1.总体设计:明确制图目标,搜集专题图制作相关资料与数据,制定专题图技术路线与流程,要求技术路线完整,实施性强;

2.详细设计:

1)专题图制作所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要求数据的现势性好,精度高; 2)地理地图的制作,要求符合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内容完整、符合制图规范;

3)专题属性信息的整理与编辑,要求信息丰富,现势性好,数据完整准确; 4)专题地图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制图设计方案合理,颜色协调、符号分级明确;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5)专题图的布局与整饰,要求布局合理,要素完善,配置协调。3.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完整,图表清晰、编号一致,心得体会较深。

(二).空间分析的应用

1.分析问题,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设计解决方案; 2.收集必要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编辑与重分类;

3.依据空间分析模型进行数据的各项空间分析,包括数据查询与分类、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分级分析等。

4.输出地图、图例及图表等可视化成果; 5.不同分析模型间的成果分析与比较; 6.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三、技术设计方案

(一).专题图的制作

1.设计来源:考虑到现在雾霾对大家的生活影响很大,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因此想做一个关于河北省各个市雾霾污染程度的专题图,来让大家了解所在的廊坊和河北其他地区的对比,更好的了解现在环境问题,提倡保护环境。

2.设计思路:首先要找到河北省的比较完整清晰的栅格格式的地图图片,以及河北各个市的经纬坐标,用来配准。然后到河北环保厅里搜索有关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最后利用supermap进行专题图的制作,包括地图的修饰等。

(二).空间分析的应用

1.设计来源:上海的小李要在上海购买一套房子,在选择时遇到了很多限制因素,需要方便快捷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寻求的区域应满足以下条件(按优先级排序):

1).离主要交通要道(线属性:RoadCenter_L)150m之内,方便出行。2).离医院(点属性:Hospital_P)500m。

3).距离名胜古迹等旅游景点(点属性:Tour_P)500m以外,避免人多嘈杂。4).离公园(面属性:Park_R)500m。

5).喜欢看电影,距离影院(点属性:Cinema_P)500m以内。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6).在找到的区域任意选一点求到附近1000m内的景点(点属性:Tour_P)的最佳旅行商分析。

2.设计思路:首先找到上海市的地图数据,然后利用supermap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选址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距离查询和网络分析中的旅行商分析。最后便得到预期的结果。

四、设计过程和成果

(一).专题图的制作

1.收集有关信息

包括河北省比较清晰的地图图片,河北省各个市的经纬坐标已经河北省各个市的一月份以来雾霾天气指数。

2.导入、转换数据

1).在supermap中建立工作空间和数据源。选择导入数据集,将栅格图片和excel表格数据转换并导入到数据源中。

2).选择文件---通过更改文件类型的选择来选择图片格式文件和excel格式文件。

3).导入数据集完成后,右击数据源名称,选择属性,弹出属性对话框,选择投影信息标签。点击“重新设定投影”,选择经度纬系,并选择China-2000坐标系。设定坐标系。

3.地图配准

1).依次从菜单选择 数据处理-----配准-----新建配准窗口(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数据源都选择自己的数据源名称,配准图层选择要配准的图层,参考图层选择空白,输入一个配准后的图片名称,然后点击确定即可进入配置窗口。)

2).在配准工具栏里面选择“线性配准(至少4个控制点)”然后在图上合理地选择四个基准点。

3).双击绘图区下面的选择数据,弹出控制点修改,在下面的空格里输入正确的经纬度坐标,坐标应该转换为以度为单位。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4).输完四个坐标信息后,点击配准工具栏里的误差,计算出配准误差,若不大于1.5,则满足精度要求,点击配准按钮,便生成配准后的图型,如图1-1。

图1-1 4.地图矢量化

1).右击数据源,选择新建数据集,新建一个线数据集(边界)。

2).打开配准后的图形,并利用拖动把新建的线数据集拖入,并选择编辑图层为线数据集图层,便可以编辑。

3).选择菜单栏里“对象----绘制对象------自由曲线”,利用此工具按照图上的行政区划轮廓绘制线矢量化。线必须要连接起来。矢量化过程中注意边界位置以及碎屑多边形。矢量化后结果如图1-2。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图1-2

4)绘制完线数据集后,选择“数据处理----线数据集拓扑构面”,设置相关的参数后单击确定,便可输出面数据集,另存为一个新的面状数据集,如图1-3。

图1-3 由此,便完成了地理底图的编制。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5.制作标签专题图

1).选择菜单里“数据集----数据集追加列”,正确的选择对应的参数(目标数据选择面状数据集,数据源来自导入的excel表),在右侧选择要追加的数据。便将导入的excel文件的数据追加到面状数据集里面。

2).菜单栏里选择“地图---专题图”---在对话框里面选择新建专题图,选择标签地图,字段表达式选择导入的省名的表达式。单击确定,便出现各个市名在面状图上。

3).在图例上右击选择“关联浏览属性数据,出现两个窗口。将各个省与其对应的SmID一一对应修改,如图1-4。

图1-4 由此便完成了标签专题图的制作,图1-5。

图1-5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6.制作统计专题图

选择“地图---专题图”在对话框里面选择新建专题图,选择“单值专题图”地图,字段表达式选择对应的数据表达式选择合理的配色方案。单击确定,便出现不同颜色的深度在面状图上体现不同的数值大小。便制作出统计专题图。如图1-6。

图1-6 3)保存地图。

7.专题图修饰

1)新建布局。

在布局菜单新建一个布局,出现布局编辑界面。界面右击,选择设定布局,对布局大小等参数设置。

2)添加布局元素。

①在菜单选择布局----元素----地图,插入完成的专题图。合理的调整地图的大小及位置,使其与布局相协调。

②再按照相同的方法依次插入比例尺、图例、北方向、标题等内容。③处理好各个地图要素的位置,方式后,保存布局就完成了整个制图过程。

8.输出图片。

选择“布局---输出为图片”便可将制作好的地图以图片格式输出。图1-7。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二).空间分析的应用

1.打开分析区域的工作空间

打开要分析的工作空间(包括上海的静安区、黄浦区、卢湾区和南市区)。如图2-1。

图2-1

2.缓冲区分析

选择菜单中的分析功能,选择缓冲区分析。如图2-2

图2-2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依次进行

1).交通要道(线属性:RoadCenter_L)150m缓冲区分析,并生成新的图层。2).医院(点属性:Hospital_P)500m缓冲区分析,并生成新的图层。3).名胜古迹等旅游景点(点属性:Tour_P)500m缓冲区分析,并生成新的图层。

4).公园(面属性:Park_R)500m缓冲区分析,并生成新的图层。5).影院(点属性:Cinema_P)500m缓冲区分析,并生成新的图层。

图2-3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3.叠置分析

选择菜单中分析—叠置分析,设置相应参数,如对1、2分析位求交;而对3分析是擦除,如图2-4。

图2-4

按重要性及关系依次叠置分析,即条件1、2、3、4、5依次叠置分析。

图2-5该图为1、2求交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最后得到叠置分析后的区域,便是预期的区域。结果为图2-6。

图2-6 因此,小李在购买房子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这些区域的楼盘,都是符合他的要求的。

4.空间分析数据准备

1).新建一个点数据集,作为选定起点的图层。如图2-7。

图2-7

将新建的点图层拖进结果的图层,选择编辑图层为点图层,在3得到的区域中选择一点,作为起点分析。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2).打开Tour的图层,将新建点图层拖进来,选中起始点。选择菜单中查询—距离查询,设置相应参数,得到在起始点附近1000m的景点位置。保存为新的数据集。如图2-8。

图2-8

3).构建网络数据集。选择菜单中数据处理—线数据集拓扑处理,如图2-9。

图2-9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然后线数据集构建网络数据集。图2-

10、11。

图2-10

图2-11

这样便得到了可以进行网络分析的网络数据集。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5.旅行商分析

1).将起始点图层和筛选出的景点图层拖进新建的网络数据集中。

图2-12

2).选择菜单中分析—网络分析—旅行商分析,选择第一点为起始点,选中全部景点点,点击开始分析,软件便会给出一个最佳的旅行路线。见图2-13、14、15。

图2-13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图2-14

图2-15

华 北 科 技 学 院 课 程 设 计

五、心得体会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习完GIS地理信息系统后进行的,大家对supermap软件的操作都比较熟悉,又从另一方面巩固了对软件的使用技巧。

课程设计是对软件操作的综合考量,对理解课本概念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在上机实验中的作业联系,对软件功能基本了解。较之以往的上机实验,感觉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挺有意思,培养了兴趣,学生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超图的使用方法。

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别的学校的设计成果,通过查阅了网络资料以及电子图书,并向任课老师请教,得到了很多不曾知道的知识,很感激有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习了这么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基本掌握了supermap软件的应用,提高了GIS软件应用技能。本次课程设计我做了两个问题的分析,一个是专题图,一个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涉及空间数据的采集、建库、管理、分析和应用等诸多方面,通过实习我熟练掌握了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也对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不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都会了,那么这次课设也就没多大意义了。遇到的问题通过请教同学,上网查询,图书馆查阅图书等逐渐将这些问题解决。其实我感觉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老师安排课程设计的真正目的。因此我特别珍惜这些机会,努力去学习以前不会的东西,争取学的更多,做的更好。

篇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1 课前对学生实施适当的课程教育

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涉及到的模型、概念、方法都是比较抽象的,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功能结构图、模块结构图等[3,4]。学生在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时,觉得这些图形过于抽象,不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地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偏激地认为该课程就是一门绘图课,实用性不强,学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不如直接编写系统代码。这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从而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对学生实施课程教育,创设一定的情境,讲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等,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述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也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类比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和建立各种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例如: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房子的建设进行类比,房子在建设前必须要进行分析设计,拿出相应的建筑方案,包括建筑图纸、成本分析、时间计划等,系统分析与设计时涉及到的图形就相当于建筑图纸。建筑图纸设计得好坏决定了房子的好坏,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图的质量同样决定了系统的质量。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并不是多余的,系统开发的流程是不能跨越和颠倒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强调系统分析与设计是技术活,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产生的结果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大家积极探讨,勇于创新。

2 打破学校框框加强社会实践

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少有机会到软件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甚至根本就没有安排业务流程调查等环节,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不了解,实验课实际上是在熟悉信息系统开发工具,难以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5]。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践课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活动必须打破学校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社会实践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与软件公司以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后,教学的方式可以有两种:

1)请进来。请实习基地的相关业务员或者经理来学校讲课,解答学生提出的与企业管理业务及运作相关的问题;

2)走出去。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软件公司以或企事业单位的实地考察、采访、调研和实习,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运作。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事业单位现实,自主设立社会实践课题,为企事业单位开发相关的信息系统,并进行运行维护工作,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案例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教材不是很多,也没有统一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6,7]。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课程设计实行分组实践,每组4~5人,组长负责制,课外完成。结合社会实践,题目由每个小组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调研分析以后自由确定,主要培养学生开发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每个学期结束时,把各小组的课程设计收集起来,在每个课题中注明小组成员的姓名,编成一本案例集,供下一界学生参考。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1)案例集中有自己的名字,学生会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做的不好怕师弟师妹笑话,一般就会从心底里认真对待课程设计了;

2)案例集更接近学生自己的水平,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理解能力;

3)这个案例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不断丰富;案例集有不清楚的地方,下一届学生看到了,还可以跟原文的师兄师姐互相探讨、补充和完善,这是一般的实验教材所做不到的。

4 制定“分段多样式”的课程考核方案

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例如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考核一般又是以最终完成的系统作为评分的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应付考试;学生存在直奔系统代码的现象,注重编写代码实现可运行的系统原型,而不注重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课程设计分组完成,也会出现小组成员不作为,小组长无奈包干完成的现象。

事实上,可以采用“分段多样式”考核方案。该方案将重点放在实践考核上,以真正引导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主要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核、期末考试成绩、课程设计考核等四部分组成,分段是指时间上不同阶段考核不同的内容,多样式指的是考核中融合了考试、现场操作、作业、答辩等多种方式。以下是具体考核方案,仅供参考:

1)平时成绩(5%):考核出勤及综合表现,平时上课讨论、回答问题可设置一定的奖励分,为各实验小组组长设置一定的职务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实验报告考核(15%):实验报告在每次实验课后当场提交,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期末考试成绩(40%):主要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课程设计分段考核:课后完成一个实际的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及另一个系统的实施。以下为具体考核情况:

为了避免学生直奔系统代码,可以采用分段考核,小组互换角色的方案。

1)系统分析与设计成绩(30%):考核时要求每组提交课程设计电子文档,并制作PPT。实行课堂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委可以由各小组组长担任,或者请教研室其他教师担任,系统分析与设计成绩为各评委的平均分。

考核完了以后,抽签决定互换系统,接着完成另一个小组设计的系统的实施工作。

2)系统实施成绩(10%):系统实施工作的考核主要看实现的系统与前期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文档是否一致,系统是否完整可运行。

成绩计算公式为:小组课程设计成绩=系统分析与设计成绩×30%+系统实施×10%。

为了避免出现小组成员不作为,小组长包干完成的现象,规定组长有权评定小组成员的课程设计成绩。

成绩计算公式为:个人课程设计成绩=小组课程设计成绩×小组长评分/100。

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以下各种考核均以百分制计):

个人成绩总分=平时成绩×5%+实验报告考核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40%+个人课程设计成绩。

实践表明,这种分段多样式的考核方式既能克服传统考核方式呈现的弊端,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5 结束语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综合课程,必须针对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的特点,课前对学生实施适当的课程教育,打破学校框框加强社会实践,丰富实验内容,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案,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有望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开发信息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希望该文对提高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进一步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富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1):74-76.

[2]李优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课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2007(9):136.

[3]李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262.

[4]甘仞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4-294.

[5]陈丰,张小川.“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890-891,897.

[6]景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6):48-51.

篇4: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摘要】基于高职与普本分段培养“3+2”学生与普本学生的差异性,论文明确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设计了面向“3+2”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提出采用理论教学、实例教学、课程设计为一体、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建设教材库,以促进“3+2”学生成为高端技术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与普本分段培养 “3+2”学生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5-01

引言

“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该类“3+2”学生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南京林业大学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联合进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共同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作者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3+2”学生培养、授课经历,发现该类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专业基础与普本学生有所差异,《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必修主干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上还需与普本学生有所区别与侧重,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定位

1.1学生培养要求

物流工程专业“3+2”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物流与综合运输管理方面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在各级物流流通部门与交通运输领域从事客货运输调度与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管理、物流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3+2”学生相比普本学生,在仓储配送管理、电子商务、运输组织等实务、实训、实践应用方面有明显优势,然而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该类学生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与要求方面也与普本学生存在差异,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需对其专科阶段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作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且强化保持实践应用能力这一特长。

1.2 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物流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理解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流信息的支持技术;3)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包括系统规划方法、分析方法、设计方法;4)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项目管理。

这门课要求学生既通晓物流管理,又能运用信息技术、编程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基于“3+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实践能力强的特点,需有针对性地加强物流管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适当弱化已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知识点,如物流信息采集识别?鄄条码、RFID技术的介绍。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含课内教学、课程设计两大内容,其中课内教学2学分、32学时,课程设计2学分,集中安排2周时间进行。

2.1 课内教学

教学内容含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与面向普本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相比,作了如下调整:简化2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章节的学时由8减为6;强化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方法,学时由4增为6。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讲授结束后安排2周时间完成课程设计训练,要求学生自行开发小型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基本要求:1)实现基本功能:数据录入、查询、统计报表、目录维护四个基本功能;2)6-7人分组选择适当规模大小的设计课题;3)开发工具自选;4)撰写相关技术文档,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成果要求能开发出可以运行的物流信息系统,通过上机检查、课程设计答辩。由指导教师综合课程设计报告质量、系统开发成果、平时考勤进行打分。

3.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采用理论教学、实例教学、课程设计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每个知识点均有安排实例阅读,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制作模块化的课程PPT,适应不同讲课对象。将教学内容分成独立的若干模块,一篇或一章为一个模块,便于针对3+2类、普本学生进行取舍和组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案。

教材库建设方面,暂未有一本教材完全适应3+2类学生的学习,因此会挑选1本主教材和多本辅助教材,形成教材库。

结束语

为培养“3+2”学生成为高端技术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基于学生差异性、课程特殊性,论文明确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定位,设计了面向“3+2”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提出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实例教学、课程设计为一体、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建设教材库,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安立华,李洋,马超等.《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15年11期.

[2]宋志兰,冉文学,刘丽.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系统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15期.

[3]邹勇,曾懿,雷方俊.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2年31期.

[4]章文燕.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10期.

作者简介:

篇5:《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黄佳丽

09市营1班 0920310124

第一阶段:管理软件应用

实验一报告:

1.实验结果

请记录账套备份后生成的三个文件名称(含扩展名)。(可截图)

2.简答题

(1)系统管理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

1.账套管理 2.账管理

3.系统操作员及操作权限的管理

系统管理是用友ERP-U8应用系统的运行基础,它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了公共的账套、账及其它相关的基础数据,各子系统的操作员也需要在系统管理中统一设置并分配权限。

(2)该账套是如何进行财务分工的?系统中进行权限设置的作用是什么?

账套主管负责所选账套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对所管理的账套进行修改、对账的管理(包括创建、清空、引入、输出以及各子系统的年末结转),以及该账套操作员权限的设置。

作用: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与保密,系统提供了角色管理和用户管理功能,以便在系统中进行操作分工及权限控制。进行权限设置有利于分工明确,保障信息安全。

3.实验完成情况、碰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实验体会

在老师的指导和教科书的跟进中,实验完成的很成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整个实验感觉分工很细致,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有时候增加跟保存问题会忽略,最后都解决了。虽然工作比较繁琐,但是对会计人员已经是省下了很多的精力,并且工作效率也提高很多。实验二报告:

1.实验结果

请记录“期初试算平衡表”的内容。(可截图)

2.简答题

(1)总账系统初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总账初始设置主要工作包括设置各项业务控制参数、会计科目体系、凭证类别、定义辅助核算项目以及录入期初余额等内容。

本质上讲就是有用户将一个通用的账务系统设置成适合本单位核算要求的专用账务系统的过程。

(2)设置科目辅助核算属性的作用?

在总账系统中,辅助核算的种类多,狭义地说有部门核算、个人往来、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项目核算,广义地说还包括外币核算、数量核算、以及指定会计科目中的现金总账科目、银行总账科目、现金流量科目设置、支票登记等,可以简化体系。而且由于辅助核算的设置操作前后关联性高,设置并使用得好则可以发挥出高效、准确的核算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辅助核算的功能,为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服务。

3.实验完成情况、碰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实验体会

总账系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是整个会计软件系统数据传递和交换的中枢;整个实验下来基本算成功,就是最后期初余额试算平衡及对账的时候出了点问题,没能平衡,不过最后检查以后算是解决了,总的感受就是,做会计工作的必须谨慎小心,不能出岔子。实验三报告:

1.实验结果

(1)请记录实验三完成后,“查询凭证”显示的所有凭证清单内容。(可截图)

(2)请记录“部门明细账”查询结果。(可截图)

2.简答题

(1)如将凭证类型设置为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凭证输入时如何选择凭证类型?实验二凭证类别设置中限制类型和限制科目的作用是什么?

执行“凭证”->“填制凭证”命令,单击“增加”按钮,增加一张空白凭证。选译凭证类型“付款凭证”(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支出的业务选择“付款凭证”,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的业务选择“收款凭证”,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的业务选择“转账凭证”)

作用:限制科目很重要的,例现金编码为1001,如加限制了,其他的科目编码不可以用:“现”字的凭证;在设置凭证类别的过程中,限制科目可选也可以不选,如收款凭证,其凭证限制类型为:借方必有,限制科目为:1001,1002。因为收款凭证是指涉及到现金(1001)或银行存款(1002)收款业务的凭证。既然是收款,也就意味着现金或银行存款(它们都是资产类科目)的增加,在借贷记账法下,资产增加记“借”方,所以收款凭证借方科目必定是“现金”或“银行存款”。同理,可以设置付款凭证与转账凭证的限制科目与类型等。其实,设置限制科目、限制类型等是为了避免在填制记账凭证过程中出错。

(2)请描述总账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流程?

日常业务处理的任务主要包括填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查询和打印输出各种凭证、日记账、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等。

3.实验完成情况、碰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实验体会

实验四报告:

1.实验结果

(1)请记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行)”结果。(可截图)

(2)请记录对账后“2011年1月试算平衡表”的内容。(可截图)

2.简答题

(1)总账系统月末处理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包括灵活的自定义转账功能、各种取数公式可满足各类业务的转账工作。自动完成月末分摊、计提、对应结转、销售成本、汇兑损益结转等业务。进行试算平衡、对账、结账以及月末工作报告。

(2)请说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行)”中各数据的来源? 单位日记账余额

3.实验完成情况、碰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实验体会

银行对账,系统自动编制余额调节表。对账单中的数据比如账面余额是自己输入的银行对账期初数据,再结合输进去的银行对账单的数据,进行银行对账,就自动形成余额调节表。

实验五报告:

1.实验结果

(1)请记录“货币资金表”的内容(不包括图表)。(可截图)

(2)请记录“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的年初数和期末数;如数据不平,请说明差异原因。(可部分截图)

2.数据库学习

引入最后一个实验账套,在你的电脑上找到你账套的数据库文件C:WINNTsystem32UFSYSTEMZt8002001UFDATA.MDB,将该文件复制到桌面并选择“打开数据库”,查看实验1-4的数据在“表”中的存储情况。(提示:先查看以下几个表,科目表(code)、科目总账(GL-accsum)、凭证及明细账(GL-accvouch),其余数据表自己查找。)请举例说明查看结果,包括表名称和主要的表结构、字段、记录。(可部分截图)

3.实验完成情况、碰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实验体会 第二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实验一报告:

1.实验过程报告

(1)请写出菜单的设计步骤。

(2)请说明主程序的作用,并写出创建主程序的过程。2.简答题

(1)试述项目管理器的作用?

(2)在主程序中READ EVENTS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实验二报告:

1.实验过程报告

(1)请记录职工“李长江”的基本信息和销售业绩情况。(可截图)(2)请记录系统输出的你自己的基本信息和销售业绩情况。(可截图)2.简答题

(1)如何利用视图更新数据表的数据?

(2)在报表设计中,报表标题可显示在哪一个带区?可以用什么控件进行显示?

(3)数据库应用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应用,请说明其设计及运行原理。

篇6:《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有关知识,提高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并将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加以提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动手进行设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

学生根据前期课内实验时自己所确定的相关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自行选择题目或自己独立开发软件。

三、任务

本课程设计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应用程序运行调试维护三个阶段进行。基本要求为:

1、认真查阅资料

2、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3、按时上机,认真运行或调试程序

4、认真书写报告

报告书写格式(见附录):

1、课程设计封皮

2、课程设计说明

3、课程设计成绩

4、正文

5、参考文献

四、进程

1)选定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课外时间)

由学生自己选题,但学生选题需通过指导教师批准。课题应在设计周之前提前公布,并尽量早些,以便学生有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指导教师在公布课程设计课题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2)教师讲解

a.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安排、考核方法、注意事项

b.讲授必要的课题背景和相关知识、原理。着重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3)学生查询资料,进行分析、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系统分析:子系统划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关键算法。系统设计:功能结构设计、I/O设计、代码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络环境。撰写设计总结报告。

4)学生运行或编制程序

学生运行并研究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完成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程序代码的编制和调试工作。

5)验收并简单考查

学生在运行使用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编制完新的程序后,由指导老师进行检查,通过相关测试后,进行成绩评定。

审查设计报告是否规范,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正确、可行,否则要求调整或整改。教师记录学生的相应成绩。

五、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报告和课程设计综合评定成绩,以课程设计报告为主,参考对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熟悉程度或自己编写程度的水平。

2、成绩评定

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1)未完成设计任务,没达到设计要求则成绩为“不及格”。

2)基本完成设计任务,并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及格”。

3)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中”。

4)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功能完善,操作灵活,界面美观,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良好”。

篇7:课程设计系统报告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撰写人学号:111104006

开发工具:Visual c#.net++ArcGIS Engine

1)系统建设目标

本课程设计是在一个学期《GIS设计与实现》的学习以后的一个综合实验,很好地融合了理论与实践。该系统建设本着实用性,标准性,简洁性和友好性为原则,目标是利用AE开发实现地图各种基本的功能,熟练掌握二次开发的基本流程。

2)系统建设内容

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系统的编写目标,系统需求分析,系统配置要求,系统的详细设计,系统编程实现,系统的测试维护。

3)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实现了地图操作的基本功能,包括:(1)地图输入:支持地图输入;支持用户选择文件输入;(2)地图显示:显示地图,支持缩放、漫游、全图功能;(3)地图管理:图层信息显示;图层关闭操作;图层添加操作等(4)查询:支持属性查询和空间查询(如点查询、圆查询、矩形查(5)空间分析:实时获取点坐标;量测距离;量测面积(6)专题图制作(7)地图输出:输出栅格图(8)提供网络分析和地图要素的符号化。

4)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是ArcGIS自带的地理数据库,既能满足实验要求,有很好的和gis兼容,使用起来更加高效方便。数据库设计要较好的解决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和数据联系弱等缺陷,本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分别从外部级,概念级和内部级构建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充分展现了数据库的三级结构和两级映像,达到了数据库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的要求。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的操纵,数据库的保护,数据库的维护以及数据字典。

5)系统软硬件配置

操作系统:Windows7

数据库:地图数据库 File Geodatabase

开发语言:VS C#.NET

开发环境:.net Framework 4.0

开发平台: Windowsphone VS2010

GIS平台:ArcGIS10.0ArcGIS Engine10.0

6)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技术解决思路、关键的函数、程序说明等)

篇8: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专业的建设时间不是很长,《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一个与日俱新的课程,而目前国内部分院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存在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等问题,教学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影响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达到优化教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定位模糊

当前在信管专业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三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定位在相当长时一间内存在不清楚问题,主要有“技术型”和“管理型”两种教学思路。“技术型”认为本课程主要就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容易把本课程只当作是《软件工程》课程中软件开发五个阶段中关于系统分析与设计两个阶段的重点论述;而“管理型”则过分强调了管理类知识的培养,片面强调管理思想对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轻视学生对于具体分析设计技能的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管理的理念,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弱,难于与具体的信息技术结合,毕业后容易让用人单位觉得眼高手低。

2.2 学生预备知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量大,因此学习该课程需要很多前期知识准备,不仅要求学生熟悉管理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理论,以及需要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否则,学习本课程只能是建造空中楼阁或者是在沙滩上建房屋。同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输,教学互动性差。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并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且轻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不理解教学中抽象的理论内容,学生死记硬背,为考试被动学习,单纯应付考试,从而造成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不足,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以讲授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软件开发规范,培养学生参与实际软件开发的能力,但实际达到的效果与教师的设计有很大的出入。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对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策略的了解和感受,学生很少有机会到软件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甚至教学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安排业务流程调查等环节,同时多数学生不具有软件编程能力,许多学生在实验课时,实际上是在熟悉信息系统开发工具,因此,实验环节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教学目的。

2.4 实验内容定位不准

通过调查一些院校关于本课程的设置,其中实验课程的开设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依附于理论课开设实验课。这种设置方式有个严重的问题是学期刚开始时,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还很少,不足以理解实验的内容和要求,更不能独立开展实验;而到了课程的后期,学生对该课程掌握内容渐多,这样就有能力做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但这时候又发现实验课时不够用了。二是将实验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即课程设计的方式开设。实验采取分组的形式,每个小组就一个独立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等相关流程的训练,并撰写每个阶段所需的文档及相关分析报告,是一种综合性实验。这种实验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但这种实验的前提是学生应牢固掌握相关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相关的系统开发工具,否则无法在实验过程中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来发挥创造力和综合力。

3 改进课程教学的对策探讨

3.1 准确定位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只有培养知识广博,动手能力强的信息管理人才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当今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既懂得管理知识又有较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相比,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所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应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3.2 加强先导知识

目前,众多学生对于先导课程(特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的知识掌握较薄弱,导致本课程的实验课效果不如意。因此,建议在设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对相关先导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在低年级中加强相关课程(重点是计算机)的教育,并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上本课程。

3.3 提倡探究式和案例式课堂教学

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一直是任课教师需要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教学改革,灵活使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模拟、阅读案例、查阅资料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主要介绍探究式和案例式课堂教学。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要将学生被动的知识学习变为主动的能力学习,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应从问题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学生,不要过早给出结论;就是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研究和自由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独立项目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案例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为克服学生没有管理、开发经验或经历之现实困难,给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充分发挥教学案例作用,积极研制教学案例。主要采用两种手段解决教学案例的编制:一是结合教师科研,经过科学的加工,将科研成果转换成教学案例,比如“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系统”、“机器人足球决策系统”和“六子棋机器博弈决策系统”等,都逐渐转换成为教学案例;二是收集校外案例。多年的经验表明,采取这样两条腿走路,基本可以较好地解决课程所需要的教学案例困难,特别是第一种方式,本身融合了教师的创新思想和艰辛劳动成果,因此,教学中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案例教学的“魅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探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法都是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渴求知识的心理,通过激发学生进行探讨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创业的积极性。这两种教学法既是针对该课程内在实践性要求而开设的必要环节,又是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补充。

3.4 强化实践环节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对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主要从以下3个层次来设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1)验证性实验。4个学时左右,主要是通过演示并使用一些具体的商业软件系统,例如K3 ERP软件,来了解商业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组成、软件结构等相关知识,加强对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策略的了解和感受,为更高层次的课程设计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设计性实验。依附于理论课开设实验课,18个学时,采取分组的形式,每个小组就一个独立的项目主要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相关流程的训练,并撰写每个阶段所需的文档及相关分析报告。本实验考核的重点是系统分析和设计,要求学生要把其主要精力放在系统分析、设计方面。这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做完系统之后再来分析、设计。这种实验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使用CASE工具来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3)设置“3+1”课程设计。“3+1”中的“1”指的是理论课程结束后独立1周的实践性教学,由学生按设计性实验的分组继续完成系统的实施、测试等内容。这种安排主要是针对依附于理论课开设的实验课课时较少,且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较差的现状而采取的有效的措施。“3+1”中的“3”指的是3周的综合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综合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信息系统从分析到实现的全部流程,熟练运用CASE工具,并撰写相关文档及报告。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将本科入学以来所学的相关知识(如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测试等)串联起来。该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小组中锻炼了团队意识及良好的工作态度,而且有益于学生系统开发及实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信息系统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5 创建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

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与社会结合得不够紧密,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实验室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验内容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这样就需要学校积极地走出去,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取得联系,尽可能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建成学生的实习基地。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等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如我院学生通过在四川华迪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实习基地完成学习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创建实习基地是培养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搞好实践教学的良好方法。

3.6 改革考核方式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因此,在本课程上,设计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尽量覆盖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主要有四种:

1)理论知识考核(笔试);

2)平时的作业,上网查询资料以及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综述文章等;

3)学生自己开发制作的信息系统,包括软件和文档,看是不是符合规范和实用;

4)在团体中分工协作的表现及主要工作。

这几个方面,基本上跟踪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全过程,覆盖了此课程对学生一些重要素质的要求。

4 结束语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实现该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摘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作者结合实际教学和工作经验,首先剖析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然后就改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沈群力.《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4).

[2]成卫,张小川.“信息系统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1).

[3]陈玉栋,郭长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福建电脑,2006(5).

篇9: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关键词】物流 信息系统 课程设计 实验 民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2-01

引言: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民航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航客货运输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民航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对于民航各相关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民航类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民航物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责任,课程设置均贴近于民航物流的实际需求。以民航物流的实际需求为驱动力,为民航物流的发展培养人才。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一门以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实际应用为驱动的实验课程。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数据管理等若干门课程。该课程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信息系统在民航物流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实际设计开发能力为目标,达到将学生的先修课程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在本文中,结合民航物流的实际需求,设计了该课程的若干实验。

一、航空备件库存系统设计

航空备件泛指航空公司所储备的用于维修的航空配件。根据航空备件管理工作实际业务,并结合该课程的课时限制,以航空备件管理工作的主要业务为基础,形成航空备件库存系统的主要设计实现目标。

航空备件库存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实现要求包括三项主要的功能,即:入库出库、信息查询和系统维护。

1.入库出库功能。包括备件入库、备件出库两项子功能。备件入库过程中,要首先查询仓库容量是否已满,如果容量已满,则该备件不能入库。入库需要详细记录入库备件信息、入库时间、入库数量等信息。备件出库过程中,将备件的状态进行调整。记录备件出库时间、出库去向等信息,并对应更新库存容量。

2.信息查询功能。信息查询功能包括备件信息查询、供应商信息查询、库存信息查询等具体功能。备件信息查询功能,需要支持按照备件名称、备件类别、备件编号、入库时间等作为检索条件进行数据查询,能够通过分页列表形式进行数据显示。供应商信息查询功能,支持按照供应商名称、编号等信息进行查询。查询结果界面需要显示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并且提供超链接显示每一个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信息。库存信息查询功能,提供对于仓库状态信息的检索。详细列表仓库各类商品的入库、出库详细流水信息。

3.系统维护。系统维护功能包括系统登录和密码修改两项功能。系统登录功能需要验证用户所输入的用户名、密码是否匹配,之后匹配的用户名、密码才能够完成登录。密码修改功能,需要正确输入原始密码,并两次输入新密码才能够完成密码修改。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系统需求设计系统数据库结构模型,设计系统功能界面设计,完成应用程序各项功能实现,调试运行系统。

二、民航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物流配送工作是民航各货代公司的日常业务之一。配送过程中,需要实现车辆、司机、运单等各种资源的综合调度。以货代公司的车辆调度业务为背景,根据本课程的课时限制,确定民航物流配送系统的实现目标。

民航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包括资源管理、运输管理和系统维护三个部分。

1.资源管理功能。资源管理功能包括车辆信息管理、司机信息管理两项主要的子功能。车辆信息管理功能要求实现车辆信息录入、检索、删除、修改等各项功能。维护车辆的编号、牌照、车辆类型等各种信息。司机信息管理功能要求实现司机信息录入、司机信息附条件检索、司机信息列表等具体操作。

2.运输管理功能。运输管理功能包括运单录入、配送调度、运单签收、费用核算等子功能。。运单录入子功能实现运单向系统中的录入实现。运单录入系统过程中,需要填写发货人、收货人、货物类型等各种信息。配送调度功能根据车辆的容量限制、可用司机信息,为每一单货物分配车辆进行配送。运单签收功能由收货人实现对于配送货物的签收。在收获人签收完成之后,货物的配送业务完成。费用核算功能对于每一运单进行计费,并统计总体的运单费用。

3.系统维护功能。系统维护功能包括系统登录和密码修改子功能。系统登录子功能要求调度员、司机、收货客户登录系统后,跳转到各自不同的功能界面,界面中显示支持不同类型使用者功能实现的菜单。密码修改功能完成系统使用者的登录密码修改。

要求学生查根据需求设计系统数据库结构模型,设计每一种用户的系统功能界面设计。运用VB6作为系统开发工具,设计系统的功能界面。完成系统开发。完成应用程序各项功能实现,调试运行系统。

三、结论

民航院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学生具有相应的前期知识储备。通过本文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先修课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并且学生能够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了解民航物流的运作原理与流程。

参考文献:

[1]胡美丽,初良勇. 纵深式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5:183-184.

[2]孔继利,冯爱兰.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 物流技术,2010,Z2:229-232.

[3]章文燕.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0:58-59.

上一篇:银行贷款个人收入证明word版下一篇:我的七彩夏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