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

2024-07-17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共8篇)

篇1: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

《写、画结合培养低年级学生写作的兴趣》实施方案

费县马庄镇中心小学——李正娟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作家秦牧也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画的创作与文的写作本来就是共通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课标》把低年级的习作教学定位于写话教学,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打通了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表达之路,鲜明地倡导写话要以兴趣为首,表达自然的童心童趣,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是否会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刚入学的孩子从中得到乐趣。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广大一线教师对低年级画写结合写话模式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和探索,认为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如果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对画写结合的实效性达成了共识。

1、画写结合符合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孩子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思维的,把抽象的写话训练和形象直观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写话素材。由画到文,是一种思维向语言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是一种语言向思维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2、画写结合,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画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使孩子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急于创作,乐于表达。通过画画锻炼了孩子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3、画画创作与写作过程具有共性。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首先,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心灵的需要,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作文时,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三、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主要尝试以兴趣来引导学生自主、自信、自由地写作,从孩子喜欢画画入手,把画画与写话结合起来,以画画写话的形式,对低年级孩子进行写话的训练,培养孩子写话的兴趣。低年级孩子想象丰富,喜欢涂涂画画,抓住这一有利因素进行画写结合训练,既满足了孩子们学画兴趣,又激发了孩子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愉快地画出心中画,写出心中话,这样做符合孩子的天性和思维特点,顺应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指导”、考试的要求来写,根本无法表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形成画写结合的低年级写话模式。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修养。

3、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心,使大多数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养成乐于动笔的好习惯。

五、研究内容

1、解决“画什么”的问题

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是画画写话的核心和关键。有了想象,孩子才能画出多彩的作品,才能写出多味的文章。但是,孩子的想象思维是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如果没有了具体的事物作依据,他们的想象便不会这么丰富。

2、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要把形象直观的绘画和抽象的写话训练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找好切入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画中有话,画写交融。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9、11——2010、1)

学习理论,搜集素材,申报课题,制订实验方案。

实施阶段(2010、1——2011、1)

1、搜集素材;

2、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3、课题研究论文;

4、画写结合课堂展示。

总结阶段(2011、2——2011.3)

1、做好资料整理;

2、完成课题实验报告;

3、整理有关课题实验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一)以画促写

1、激发绘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绘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是他们表现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如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一日三餐,去观察、体验生活的乐趣;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此积累丰富的绘画“素材”;启发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想像明天的我,明天的学校,明天的祖国,明天的人类„„接着应加以诱导,将儿童观察生活的现象中零散的素材进行整理,最后让学生把生活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所做过的最有趣味、有意义的事用简笔画画下来。

2、引导自由讲画

学生通过观察,画出所感兴趣的画,那么,如何把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呢?我认为:说是写的基础,首先应重视口头表达训练,有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就容易掌握,笔头下才能通畅、自然。为此,教师应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讲画,交流、反馈画面的内容。如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家说再自己说等方法,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敢想、敢说,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保持高昂的说话欲望。并鼓励他们在“说—听—评—议”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学生的个性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思维想像能力不同,所以他们不仅能各自说出自己画面的内容,而且对同一幅图还

能说出不同的意思,并表达出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说画的积极性,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3、放手写话评画

写话就是把所说的画中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书面语言。学生有了说画的基础,写起话来就自然感到轻松自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写话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开始,可要求学生看一幅图写一句话,写在画旁边,然后逐步过渡到写几句完整、通顺、明白的话,最后过渡到写一段话,不会写的可用拼音代替。在写话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他们以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文学潜能和语言天赋,从而消除学生写话的畏难情绪。

写话完成后,可挑选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是否有错

别字、用词不当、语句通顺、句子连贯等方面入手评画,并请写得好的小作者介绍自己选画的原因和写话体会,肯定他们的敢说、敢想和独特的见解,并挑选较好的作文张贴在小作文园地,或向各种刊物投稿,这样便使学生有成就感,使他们体会到写话的无限欢愉。对于学生存在着的问题,通过评画或教师的面批,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

通过写话评画的反复练习,学生能根据画面大胆想像,构思,兴趣盎然地写话,把画

面内容真实地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并且思维通畅,语句通顺,词语优美,写出来的话也富有童真、童趣。把“画”作为学生“话”的源,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学生在不尽的“求异”想像中迸发创造力。

(二)配画写话

1、写切身体会,配简单插图

学生的切身体会,往往是小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如:在参加完课外活动之后,先让学生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学生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各自的体会也不同。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和切身体会,学生兴致盎然,滔滔不绝,然后要求学生写下来,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写的文章,为自己的“大作”配以插图,学生兴趣更是高涨。因为学生所写的内容不同,画出来插图容也形形色色,各不相同。有的画的是小朋友们在跳绳、打羽毛球、有的画的做游戏,还有的画的同学们在相互嬉戏„„这样做就是以语言再现情境,引导学生获取“话”的题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同时,把“画”作为学生“话”的源,为学生留有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学生在不尽的“求异”想像中迸发创造力。

2、写创造性文章,允许学生剪贴图画

低年级配画写话,能鼓励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但作为一种教学尝试,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低年级学生缺乏整体的美的鉴赏能力,做到图文并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文这一范例,讨论:课文是怎样将图和文结合起来的?课文的插图有什么用?课文插图的位置安排得合理不合理?第二,请美术老师指导画画,指导版面设计,提高学生对整体的美感。第三,在“画”与“话”内容相符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剪贴图画。

配画写话,画是为表现“话”的中心内容服务的,主要起到抓纲明目、深化理解的作用,所以指导学生给“话”配画,对培养学生习作突出中心是一项很好的训练。在“画”反映“话”的基础上,做到图文并茂,使版面拥有一种整体的美,就促使学生在编辑、设计上下一番功夫。

“以画促写”和“配画写话”,无论是先画画再写文,还是先成文再配画,都为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不同的观察角度,产生不同的感受,积累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作品。

3、认真批改,体验成功,延续写作兴趣。

兴趣和成功总是连在一起的。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经常性的成功,可以使人不断地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从而产生兴趣和发展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通常成就动机强,学习

成绩差的学生成就动机弱。”那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平时对于小朋友交上来的写话,我在批改的时候,专找进步之处。如用得恰当的词语,写得通顺的句子等,我都用波浪线划出来。平时利用中午或早上,把我划出的好词、好句读给小朋友听。在交流中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交流中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期中和学期末,将优秀作文编辑成小册子,就连一小段也编成一辑。“书”的诱惑及被老师重

视和同学承认的体验,强化了学生们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从而激发了他们写好作文的兴趣。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参与人员情况:

本课题负责人李正娟,小学高级教师,县级语文教学能手,负责全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课题组成员,都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并经历了低、中、高各年级的教学实践,且有新的教学理念介入。能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又能利用网络等先进的媒体获取信息,并且有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学生情况:

孩子们最恐惧写话,他们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他们不善于写;另外在配画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画不出心中所想的。但是在美术老师和我的努力下,我想一定会越来越好。激发他们的写话欲望,让他们愿意去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九、参考文献:

① 叶谰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 傅道春编著,《教育行为的原理和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③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几何知识贯穿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它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几何形体教学内容包括:常见几何图形的认识;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测量的方法及绘图技能。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有利素材,然而,传统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通常是“讲授型”模式。它的特点是“教师主讲,系统授课”。其基本程序:“复习――传授――理解――运用――检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过程,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讲授型“几何知识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普及,尝试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几何形体教学模式是可以探索出一条优化课堂教学的新途径。”本教学模式提供了小学数学几何形体知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策略,注意发挥在多媒体、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教学模式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意义建构的全过程,通过协作学习,利用网络独立探究几何图形的特征。寻找有关图形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信息素养的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及主动研究、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学习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来获得发展的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几何形体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其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儿童学习知识不仅需要通过动手做,而且需要通过对他们所做的进行反思与讨论。因为动手操作的任务并不能保证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知识的建构,它只有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2)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小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正是在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因此感知和实际操作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教学的重要过程。”

三、研究过程:

1、收集有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几何教学整合的理论资料;调查信息技术在我校数学几何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现状,了解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展开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

2、调查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结合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对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学图形教学过程展开研讨,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探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3、课题组成员交流自己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图形教学时的经验,提高对这个课题的理论认识;积极撰写有关的心得体会或相关论文,上好汇报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四、本学期时间安排:

1、收集信息,教学设计(2009年5月)

2、制作教学课件(2009年 6月)

篇3:谈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的实施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两个教育阶段却有明显不同,质的差异在于学前阶段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学龄阶段儿童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并有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保证,这一变化对幼儿来说是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

因此,为幼儿期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帮其顺利过渡,对于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幼儿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2008年,我园的市级科研课题《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正式立项。三年多的研究实践,在有关专家指导、学校支持及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十分顺利。这一路虽有探索时的困惑,有摸索时的失败,但只有经历才能深刻,研究才能解惑,反思方知进取。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本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确立与研究,课题立项后,于2008年2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该课题研究由吴秀芹担任课题主持人,负责督促课题的开展实施;李菊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实验的过程管理;张芳担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后勤管理;顾春霞、孙蓉蓉负责撰写阶段性计划、实施、总结;桑月负责收集相关理论,撰写实验报告;嵇清、丁卫红、吴怡桥负责实验研究、个案记录、调查问卷;顾海云负责收集相关理论、编印文集。课题组成员在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成立后迅速制订课题实验计划确定活动方案,拟定长期与近期目标,心中有方向,眼里有目标,实验老师研究热情高涨,在问题中研究,使教育科研常态化,自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进行岗前培训,提高研究人员素质。

教师队伍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了更新实验老师的观念,提高实验老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我们以课题实验为契机,对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课题实施的指导。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认真组织课题组活动。

课题组于学期初制订学期工作计划,部署一学期工作安排和重点,每单周三一次课题组集中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得失,部署下阶段工作,提出新要求。每次活动推选中心发言人,安排交流汇报内容,带动全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及时反馈。

2. 观摩名师教学,更新教学理念。

课例评析、名课观摩是我园课题组常见的活动方式。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分享彼此手中收集的教学案例、论文,共赏精彩。发现有价值的资料,人手一份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名师就是名片,我们崇拜名师但绝不盲从;学习名课,收集看点,欣赏但不硬搬。课题组分阶段组织老师观摩了蒋静、陈宴、薛莲、吴佳瑛等一大批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听课是一种享受,评课更是一种提升。看名师课堂,从教学行为研究中领悟新理念,激发实验老师的研究意识与热情。

3. 博采众长,推出精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我校课题组实验的关键。于是我们先后安排桑月、孙蓉蓉、顾春霞老师上县内实验评优课;安排吴怡桥、顾海云、丁卫红等实验老师上组内研讨课,加强交流、研讨,在听课、评课、反思的渐进性流程中,有目的地打造精品课例。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经验型教师学会了创新,形成了课题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幼小衔接现状。

做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调查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入学后,由于准备不充分,极不适应:环境的陌生、要求的悬殊等,使儿童生理、心理都感到负担太重,茫然无措,导致孩子体质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而产生厌学情绪损害,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念。

(四)建立课题研究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根据该课题需要及我园实际,特制定了如下制度:科研工作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职责、课题组评估细则、课题项目管理制度等。

(五)强化管理,确保质量。

1. 课题研究做到定期、定时、定点,落实任务有效果,切实保证实验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活动开展采取集中与分散、集体研讨与个体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2. 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学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期末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让现有资源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做到用好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园内资源,挖掘社会资源,搜集网络资源,尽量满足实验教师的工作需要。

三、辛勤耕耘,成效显著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科研辅助材料,如研究该课题所形成的课题结题报告、工作报告,幼儿入学去向调查表、家长调查问卷、“幼儿活动剪影”、“实验班教师活动剪影”、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档案、幼儿实验作业及效果检测与分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教案集锦、论文集、活动时专题研讨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等等。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

四、及时反思,总结提高

总结与反思三年时间的课题研究,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应注重衔接的双向性。

当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时,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学习、生活及能力培养是否也可以与幼儿园衔接,做到双向互补,形成体系。

(二)应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交流。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够,这主要是指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不够,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小学与幼儿教师之间除了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外,还应该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具体研究思路中提到学习习惯的链接,并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的问题,应该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靠。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链接过头,将小学教育中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教育中来。

篇4:课题方案的设计教案

1.了解课题研究的特点。(调查报告的特点)

2.了解开展的步骤。

3.通过讨论,确定研究内容、对象和手段,初步学会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重点:研究方案的设计。

难点:研究对象的确立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引言

什么是方案?方案是工作的计划,计划就是工作和活动以前拟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即活动的打算和安排。所以研究方案也就是开展课题研究前预先拟订的研究内容和步骤。

我们有许多同学从没有搞过课题研究活动,对于课题研究活动怎么搞,心中无数。不过,上一届的同学已经开展了社会调查类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我们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之前,先请上一届的丁灵同学介绍一下她们调查活动的程序(即活动方案),从中了解她们的调查内容是什么?对象是谁?在调查活动中选择了哪些调查手段?调查后得出了什么结果?分析后得到了什么结论等。

(2)调查活动介绍(略)

(3)调查活动的程序和特点(采用问答法)

调查内容——学生饮水状况调查

调查对象是——学生

调查手段是——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是——①学生的饮水需要量很大,不同季节饮水量也不同。②学生解渴的途径主要是自备水。③学生对饮水卫生是不够重视的。④买饮料解渴多在剧烈运动后。

调查结论是——①学校目前每日供应的饮用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加大供水量。②继续保证饮料供应。③加强饮水卫生的教育。

那么他们这项调查活动的程序是怎样的呢?

从她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特点是:靠事实说话。调查报告不是靠描写、抒情,而是通过大量事实,特别是对典型事物的分析概括,从而提出问题或总结出经验教训的。

(4)设计方案

①准备阶段。

②实施阶段:明确调查内容、选择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手段、准备调查用具(例举问卷设计)、进行实地调查。

③总结阶段: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今天我们设计的方案,是围绕辽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个主题。

④提供信息:水质变化:在成立盘锦市后,市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很快,大量污水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而这些水含有农药和化肥和其他有毒物质,使辽河的水受到了严重污染。

水质污染现状:有机污染型

辽河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水质已经严重污染;淤泥严重影响水质;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合流污水系统的溢流对水质的污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加剧水质污染。

辽河全程的功能定位:环境生态功能;水利功能。(略)

以上是我为各位同学提供的有关辽河的信息,你们有没有收集到与辽河有关的信息呢?你能否对它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吗?你准备怎么做?请用精练的语言描述或图示你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手段和步骤。

⑤分组拟订方案(教师巡视)

⑥分组交流

学生交流:(每组派代表)

教师交流:分析学生交流中的要点,谈自己的体会及方案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就“中学生饮水状况调查”这个课题来说,确定调查内容:对“解渴与健康”、“解渴的现状”以及“解渴途径”的看法。调查对象的选择:关键是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其中,分类要清楚:例如内容是辽河石油管理局高中学生的解渴途径调查,你的调查对象就只能是局高学生,样本要科学、有代表性:要有男生和女生样本,要具有一定的数量,即大于30%。

选择调查手段:问卷、访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等。

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大家可以互补思维,再讨论一下,我们的设计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是不够的,还需要修改更正。

⑦修正方案交流

注意课题研究各阶段时间的分配。

篇5:QC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根据监区实际情况,成立QC小组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梁国华、苏其斌

副组长:李军堂、姚彦红

成 员:潘玉成、谢伟、杨伟、曾庆宝、李荣德、贾树桐

二、QC小组职责

(1)、组织领导,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带领监区民警有效地开展活动。

(2)、指导推进:对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掌握,指导监区民警学好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劳动现场有效地运用,指导服刑人员运用于实践。

(3)、做好对各分监区及监狱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根据目前监区的实际情况,QC小组活动在开展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劳动现场问题,有时又和其他分监区甚至监狱其他部门有紧密关系,为取得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QC小组要经常及时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进行必要的协调。

(4)、组织开展质量活动,并做好记录。

(5)、全面负责QC活动的统筹,检查督促QC活动的进展。

三、活动的开展

(1)、QC小组活动要严格按照选择课题、现状调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确定主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制定巩固措施、总结和计划等几方面进行PDCA循环,即“四个阶段、十个步骤”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

(2)、QC小组活动要求真务实、生动活泼,不断学习、借鉴、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方法,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将专业技术。管理技术与统计技术相结合,促进QC小组活动成果的实现。

(3)、QC小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项活动都必须认真、如实、及时记录,并注重各种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小组取得成果,应写出成果报告书。

四、QC小组活动阶段

(一)P阶段(Plan):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原因分析

(5)确定主因

(6)制定对策

(二)D阶段(DO):对策实施

(三)C阶段(Check):效果检查

(四)A阶段(Action):

(1)巩固措施

(2)下一步打算

五、QC小组活动要求

(1)对监区民警进行严格要求,增强技能及业务熟练度,严格督促劳动现场的服刑人员,严格把关,减少效率浪费。

(2)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加强技术技能的指导力度,并作用于现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提高民警自我识别产品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的能力,防微杜渐。

(4)在服刑人员中任命质检员,民警在劳动过程中,督促质检员加强检查力度,确保成平质量。

篇6:养成教育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养成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养成教育就是要解决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质,这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核心素养是少年儿童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养成教育是深化中国梦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青少年的核心素养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素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想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实施养成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资兴市第一所成功创建的郴州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从2010年-2014年开展第一阶段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以来,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显著地改善,学校在班风、校风、学风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我校要打造美丽的东江湾品牌,树资兴教育的形象和窗口,就必须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巩固成果,查找不足,树立新的目标,继续坚持和完善养成教育这一研究,进一步探究小学生养成教育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性,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3)探索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从学校教育的实际看,我校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十二五”期间课题《习惯成自然,习惯铸品质》的研究与实践已初见成效,学生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已明显好转,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但是,实际效果还不完美,一是学生的自主性自觉

性还没真正形成,老师跟得紧,学生的习惯就好,稍有松弛,就不尽人意;二是发展不平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形成,整体情况良好,而个别班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养成教育则是任重道远。究其原因,一是个别教师还没有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实施养成教育进程中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方法措施,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时违背良好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没落实到具体化的、有针对性的行为规范中去,忽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缺发“润物细无声”的艺术;二是家庭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达到完美的结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重视“授予鱼”,而不重视“授予渔”,他们愿意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忽视或不懂得基本的养成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要把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把家校合一当作探究小学生养成教育和核心素养的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及社会活动中都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相应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课题在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本课题在国内研究的比较多,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所以,我校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参与文献和资料。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的。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本课题研究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子女多,留守儿童多的现状,来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而贵在“行”的素质教育目标,契合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课题概念界定

1、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小学儿童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抓住最佳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多元型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九种智力构成的,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多元智能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一阶段我校课题《习惯成自然,习惯铸品质》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舍得花时间抓养成教育,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好习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所以养成教育有效性要注重“全面,协调”

(3)政策依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小培养,应从学会做人、做事、学习等几方面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13日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下一步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在今年年底前,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以此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这都是养成教育有效性探究的指南和动力。

2、课题概念界定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者是使个体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核心素养)。

有效性: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养成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与活动的实施,达到养成教育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养成: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是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 3

行为习惯,使之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道德自律、修养高尚的人。

对象:全体学生,以现在的1-5年级学生为探究主体。

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小学习惯主要包括: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自主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评互评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等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依照学校的养成教育标准,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载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齐驱并驾,通过养成教育有效性研究。积累实施养成教育的经验,促使学生好习惯的形成,最终达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

具体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多学科课内的养成教育的研究,探索养成学生会学习等核心素养形成的方法与途径,实现学科课堂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2)以小学生一日常规为主线,大成于细,明理成习,探讨如何让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达到规范的要求。

(3)强化家校结合,探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养成教育的融合点,增强养成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实效性,实现让教育效果5+2﹥7的整合效应。

(4)通过养成教育开展的各类德育课外活动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有效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重在于“行”的自觉展现和巩固。

2、研究内容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多渠道育人,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2)办学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指导和交流。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3)探究建立健全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东江完小各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的对养成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进行总结,有目的的收集观察学生的外表表现,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养成教育有效方法措施等方面的认识和积累。

(2)观察法。实验教师将采用科学观察法,运用多类型的观察法,严格按照观察法的基本步骤,有目的、有序地对课堂教育创新实践中的师生在养成教育方面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观察、汇总、分析。

(3)调查法:本课题组将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4)行动(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通过个案的分析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现实验成果。

(5)实验法:研究者将积极开展课题实验,在各年级设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验班。组织课题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调整教育计划、方法和策略。做好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经验,汇报实验成果。

(6)比较法:对研究对象(班级、年级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灵活选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以揭示学校实施养成教育有效性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各年级学生,他们的自觉意识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在养成教育上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对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2、本课题是我校“十二五”结题课题《习惯成自然,习惯铸品质》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3、本组成员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多年,在学生管理及课题研究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学校教研氛围浓厚,领导大力支持。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8月---2016年2月)

加强理论学习,搜集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理论资料,认真分析总结原课题 5

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调整研究重心,明确新目标,制定研究方案,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措施。

1、组织课题小组研究人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

3、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4、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

(2)实施阶段(2016年2月---2018年7月)

开展课题的研究,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拉长家庭教育这块短板,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2018年9月)进行课题的材料整理,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交流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篇7: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

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北厂小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王静 副组长:王建萍

成 员: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王静 副组长:王建萍

成 员:白盛洁 李明珠 李勇校 朱绍梅 陈爱华 徐海萍 罗光蕊

二、目的任务

通过课题组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在理论上,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强调: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 1

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初步建立了自评、互评、教师评、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师生的相互沟通中增进里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了积极、民主、平等、友好的评价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由于多元评价的实施,教师、学生与家长可以使用教学评价的实况来随时调整教学和激励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分析和引导,较好的保持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关于美术的调查中得知,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多元评价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对象及要求

1、通过在美术课堂教学构建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2、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观察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将本课题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加速体艺见长特色学校的形成,办家长满意的教育,社会满意的教育。

四、科研课题: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五、课题申请、立项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每年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拟定《课题指南》。教师依据《课题指南》填写《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设计,报学校科研课题审核小组。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对上报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和立题论证。经确认和批准后确认为校级课题。

六、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必须根据《课题指南》和《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

(二)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及时跟踪课题研究情况,具体业务由美术兼职教师王静负责。各有特长的教师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将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或选派实验教师参加专题学习。

(四)科研课题教师加强原始实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课题考核小组对日常检查情况作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然后拟定阶段性指导意见。

(五)学校定期组织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教育刊物推荐优秀成果。

(六)每位综合课程专兼职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并交相关资料(小组上有活动记录,上课教师有授课记录,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

(七)科研课题的研究期限原则上定为一年。

七、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一)经学校批准的科研课题,经检查考核完成科研任务,达到科研要求每学期末每位实验教师发给50元教育科研经费。

(二)在实验研究中开发出相关校本教材,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且经试用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给以一定奖励。

(三)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被申报为上一级课题的给以一定奖励。

(四)与科研课题有关的论文在省、州、县级评选中获三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每篇分别奖励50元、30元、20元(多人合著的只按一人计算)。

(五)完成阶段科研计划并已经结题的课题,科研成果显著,有结题报告,经考核小组考核、评估,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在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的学校亦给以相应奖励,奖励办法参照第四条。

(七)未完成科研任务的期末不再发给教育科研经费。

(八)以上各类教育科研补助、奖励由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分类拟定考核、评估指标,负责具体评定。

八、附则

1、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篇8: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有效实施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题学习,教师角色,作用

随着数学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广, 数学课题学习的开展形式以及实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数学课题学习, 既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

一、明确数学课题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再总是“正确的化身”, 而是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 适时地扮演“同事、参谋、建议者、欣赏者”等角色, 当然, 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 主要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对学生活动的适时评价和激励。

教师如何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又如何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和洞察能力?第一,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 应关注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中发现一些小课题并进行研究, 通过自身的“做”切实提高研究能力, 同时不断积累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优秀课题学习素材和数学研究经验, 提高对学生课题学习的指导能力。第二, 应放下架子, 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课题学习中去, 通过自身的参与、独立的思考,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了解学生想法, 开阔自己思路, 发现学生问题所在, 提高对学生课题学习指导的针对性。第三, 课题学习活动后, 及时反思学生的思路和问题解决方法, 收集和整理学生的成果, 从中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 又可为这部分学生后续有关课题的学习及以后学生课题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运用好数学课题学习的学习形式

数学课题学习活动开展的时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在课堂内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完成, 也可以采用课外活动、课内汇报交流总结的形式。

1.课内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

第一, 给学生空间, 适当生成。

选择课内学习方式展开课题学习活动时, 应以探索为活动主线, 并在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活动的选择与确定、探索与实践活动的展开中加强学生自主性, 真正让学生经历自主的问题解决和研究过程, 获得一定的研究经验, 在具体教学时, 应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保证学生较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

第二, 根据学生基础, 恰当进行不同水平的预设。

根据学生以往经验水平和认识水平, 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梯度。当然, 此时教师不仅应关注问题的解决, 同样应让学生体会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感受将一般问题特殊化的策略, 以及将具体问题一般化的数学研究意识, 从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外活动、课内交流”形式的具体实施

以课外活动、课内交流的方式进行课题学习, 课外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进度以及所遇到的困难, 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助, 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有关活动;课内交流时, 教师应注意小组汇报的组织与调控, 让每个学习小组都能获得汇报的机会, 要求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反思各小组优缺点, 并在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结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 对自已小组的课题报告进一步完善,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展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 都不该以教为主, 应以学为主, 师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调查、探索、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 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 经历一个个学数学、用数学, 进而发现问题, 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得到各自应有的发展, 真正实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善于实施分组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呢?指导老师可采用指定分组的方式, 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1.什么时候采取指定分组的方式

初一上学期的课题学习, 一般采用指定分组, 因为初次活动, 需要所有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所有学生都能融入到问题中去感受合作学习的过程和评价。教师应提前要求学生自荐小组长, 然后根据学生自荐情况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确定几个小组长, 并指定各小组的成员, 确定在活动中各小组将如何分工及原因, 共同研究对小组活动的评判要求等, 再培训和指导各组员在小组中如何适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何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等。

2.什么时候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

合作需要一个融洽的氛围, 需要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欣赏。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几个人, 交流将更为自由, 容易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因此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很不错。当然, 并不一定完全根据学生日常关系组合形成小组, 有时还需要看研究主题, 对于一些选择性的研究主题, 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归类分组。

四、充分利用当地优势, 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课题

有效开展数学课题学习, 课题选择是关键。教材上编的课题并不都适合当地学生, 教师按照课本形式逐一地解释一番, 只能劳而无功, 不如根据当地情况将知识嵌入具体背景中,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选择课题, 注意现实性、综合性、阶段性、开放性、挑战性和可行性, 引导学生选择类似的熟悉问题进行探索, 只有符合学生的课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那么, 背景从哪里来?只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观察生活及时捕捉对教学有启发的信息, 善于积累, 不怕没有好的背景。

此外, 可从教科书中寻找可拓展的问题, 多了解学生的疑惑, 根据这些问题或疑惑, 设计一些课题, 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研究或课堂上共同探讨。当然, 随着学生相关活动经验的丰富, 教师也可以将选材机会让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

总之, 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沃苏青, 曹存富.初中数学说课稿精选[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6.9.

[2]章飞, 刘黔昉.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授教化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