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2024-07-31

德国学前教育特色(精选6篇)

篇1: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星海音乐学院 钢琴系,广东 广州 510500)




〔摘要〕 我在德国学习期间教了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德国钢琴启蒙教育中的一些利与弊;在回国三年的教学中也接触到一些中国学生,他们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在德国碰到的有很大的差别。本文简单介绍并分析德国教学法中的几个方面,希望我们能把中国好的一面与德国好的一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使兴趣与规范并存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音乐的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创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钢琴启蒙教育;培养兴趣;放松;松紧结合;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13.5:J6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389(2002)02-0069-04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钢琴,同时也越来越多的老师教钢琴,因此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1999年我回国任教,之前有10年时间在德国学习,其中8年时间我都在教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国籍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德国教学法中的一些利与弊,现在与大家一起共同讨论一下,也希望为中国的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找出一些新的动力。
同国内的孩子相比,德国的孩子要轻松得多,快乐得多,这跟民族传统和历史背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德国他们比较注重顺其自然,100个孩子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就很满足了。如果孩子没练好琴,家长就会直接告诉老师:“同孩子聊聊天就可以了,孩子这周没练琴。”这样家长很轻松,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可以说甚至有些是很懒惰的。而国内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中国的孩子都很聪明,也很勤奋,家长也很配合老师,很重视孩子的一举一动,自古到今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潜意识地存在着,为了给孩子的前程铺路,有些家长就强制性地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管孩子的兴趣怎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很大。所以让孩子学钢琴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让他们觉得钢琴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样孩子坐在琴边就不会眼困,不会烦躁,就不会只盯着时钟而是真正地乐在其中了。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发掘孩子的创造力、发挥想象力,是德国钢琴启蒙教育最显著突出的特点之一。
如何培养兴趣,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需要较长时间并且要有耐心,有办法及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成功。首先,德国的父母的心态是不会强迫孩子一下子就要学会弹这个弹那个,孩子的练琴时间也不会太长,大概有30分钟就够了,而且还分几次完成。因为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只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就算他再有兴趣,时间过长也就慢慢变成没有兴趣,只是在应付,这样效果不大,浪费时间。作为老师在授课时用词很简单,生活化,很生动,甚至会手脚并用。比如在讲舞曲时,孩子在弹,老师可以在一旁跳,或干脆和孩子一起先跳一段,让孩子体会一下舞蹈的动作及它的节奏感,然后再在琴上弹,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弹琴是如此的简单好玩,这时他们的兴趣就会增加一分。
德国的教学中自愿学的较多,强迫学则几乎没有,他们对于一个初学者不会要求弹音阶、哈农、练习曲,但他们会从教材中让孩子明白音阶的组成,和声的概念,甚至要求孩子尝试着去即兴编配,自己寻找左手的和声,在上课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这些训练,或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玩即兴伴奏,而那些曲子都是孩子喜爱并且又听过的,这样的钢琴课孩子很喜欢上,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因为教材用得好,而上课时老师可以和学生聊天、讲音乐家的故事,一起玩音乐游戏,最后只改下一些错音,这一堂就这样上完了,不会强迫学生做基本练习、抬手指等这一类无聊又无趣的东西,那学生自然就会感兴趣了。
在德国教学法中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当学生弹错时老师不可以直接地说出来,要用尽一切词汇、一切办法让学生自己知道他弹错了。这样的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脑子、自己的耳朵独立地辨别错与对,培养他们自己独立练琴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自卑的感觉。如果学生一弹错,老师马上就搬出一副像法官在判一个罪犯死刑一样的嘴脸来说:“你错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跑光了,自信也没了,开始自卑起来,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哪还会对学音乐有兴趣呢?
德国的启蒙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年龄小刚学钢琴的孩子也一样要求他们尽快地学会各种音乐理论,他们的钢琴课其实不是在学弹钢琴,而是通过钢琴这一个乐器来学音乐,钢琴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有很多入门的学生琴不一定弹得好,但音乐知识却比较丰富。在课上老师给学生的是以不同形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提问题等等,使他们获得又有趣又有用的音乐知识,而真正坐在琴上弹的时间可能只是几分钟。当然,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不仅会弹,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的知识要全面,要懂和声、乐理、即兴、儿童心理学等以及如何组织好一堂课的能力。所以德国把演奏专业和教育专业分得很清楚,在教育专业中学位越高,教学对象的年龄就越小,因为对越小的孩子老师的水平就要越高,知识就要更丰富。我认为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心态要一致,不是强迫性地学习,而一切要从兴趣出发,通过授课的形式,用词、教材等几方面来激发出孩子的兴趣。
德国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放松。谈到放松,我相信这一点中国与德国是相同的,在中国我们的老师也非常强调放松的问题,因为放松会直接影响到用力,用力又会影响到声音,音乐其实就是声音的艺术。我在德国听过很多德国小孩子演奏,他们并不一定弹得很优秀,程度不一定很深,你可以挑出很多毛病,在技术性、音乐性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声音与风格却都显得比较舒服、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方向性问题。而中国的学生恰恰在这两方面都是欠缺的,甚至存在着方向性问题,而且并不重视它,只顾着练技术、练完整,没有将学音乐作为目的。我本人认为声音与风格应该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一切学习音乐的手段都应先从声音与风格上入手才能不走弯路,才能正确地、简单自然地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但讲声音就要先讲放松,首先让学生体会真正完全的放松是怎样的,手臂完全松软的垂下,没有了生命力,像人睡着时的状态,这时才是真正的放松。往往这一阶段老师要帮助学生,将学生的手臂抬起再掉下,不让学生用力,让他只是感觉到手臂好像已不是他的了,一定让学生记住这种感觉。一开始可以不在钢琴上做,让学生离开钢琴站起来,两臂垂下,老师再帮他抬起掉落的手臂,让学生体会这种感觉。我发现学生离开钢琴会较放松,一坐到钢琴边就会紧张,这是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钢琴是一部很难掌握的“机器”,他控制不了它,所以产生心理作用,自然就紧张起来了,做老师的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感觉到用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才能控制这部“机器”,才能让这部“机器”发出歌声,越紧张反而越学不了。当学生体会了这一阶段没有琴时真正放松的感觉,这时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坐到钢琴旁,让学生保持第一阶段感觉,老师帮他抬起手臂,然后放手,让手臂自然地掉到琴键上,无所谓多少只手指,什么手指,什么音,只要有声音发出就行,甚至用手掌掉到琴键上也行。这时老师可以问一问学生:“刚才弹琴时用了力吗?这个声音好听吗?弹琴是不是很简单呢?”这样学生会一下子感觉到原来这部“机器”并不可怕,自己那么快、那么简单就能弹出声音了,这时学生就会对学习钢琴增加了兴趣。你看,还是离不开兴趣这一点。
第二阶段一掌握马上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让学生自己把手臂抬起掉下发出声音,也是不管多少只手指、什么音。这时大家都会碰到一个问题,学生会问:“你让我手臂无力,那我如何抬得起手臂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让学生走一走路,你反问他:“你走路手臂时用了力吗?为什么没有用力你的手臂会动呢?”这是通过手臂与肩膀关节的惯性运动使手臂动起来的,并不是手臂本身肌肉用力的原因。通过这个走路的试验,学生的疑问就解除了。这时老师可以再用别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比如手臂抬起掉下就像抛东西的动作一样,当你随意地将一件物品抛掉后,你的手臂也就自然很快地掉下,这种感觉正好就是第三阶段所讲的。你不用抛,可以用扔、甩等动词,希望其中一个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抛起掉下的感觉,在这里大家一定发现我用了很多次“掉”这个字,因为掉的速度是很快而不需要用力的,我认为不用力,用自然的重量--手臂本身的重量掉到琴键上所发出的声音是好听的、有弹性的。所以这个“掉”字很重要,放松与不放松的区别也就在这个字上。因为一件物品掉下来是不受任何控制的,没有故意用力的,速度很快地落下,产生的声音是因为物品本身的重量。比如拿一支笔,一个火柴盒,一本谱子等等任何一件物品,让它掉在桌子上,所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你用力的、故意的,而是物品本身的重量。同样弹琴也应该是这样,才能称为放松。一旦你故意、有控制,也就是有力的了,这时就不会放松了。所以弹琴不能用落、放、飘、拍、打、敲这些动词,而要用“掉”。用词恰当可以让学生迅速领会,这点对于老师是很重要的。
第三阶段完成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松紧结合。这也是最困难的阶段,需要用长时间来学习的阶段,但这一阶段如果完成,学生也就具备了可以进入专业学习的条件。所谓松紧结合,也就是弹琴时手指至第三关节要时刻保持着“一级戒备”状态,而手腕至大臂却要保持放松状态,这两种状态在弹琴时是同时存在的。如何让学生弹琴时手指有力,手臂却无力呢?这也是最难办到的。
或者我们在这一阶段要用更多的试验、更多的办法,更多的说明才能使学生领会这一感受。办法一:让学生把手指勾住琴谱架。先用二指,然后三指依次轮流地使用一只手指勾住,之后摇动手臂,让手指勾紧,手臂却放松地晃动,就像玩单杠,两手抓住单杠,身体离地惯性地晃动,让学生明白手指虽然勾住了,有力的,但手臂是可以自由放松地动的。在谱架上试验完了,就在琴键上用同一感觉去做。办法二:结合勾谱架,再用圆规来做说明。勾住的手指就像圆规的针,要站立住,但又不能把纸弄破,同样手指勾住谱架不能掉下,但又不能过分用力以致将琴盖拍下来。这时手腕就像圆规的笔,来画一圈,笔在转但针不能动,手腕在转圈但手指不能掉下来。办法一与办法二的结合能使学生较快地体会这种前紧后松的感觉。办法三:让学生站起来,然后拿一个书包,有一定的重量,让学生用一只手指勾住书包的带子,有一定的重量,让学生用一只手指勾住书包的带子,而书包是离地的,学生的手臂是自然垂下的,这时学生能体会到手臂自然垂落的放松及手指勾住有重量的书包时的紧张。感受这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办法四:老师用手指抓住学生的手指,准确的说只是手指与手指之间勾住,然后用力摇动手臂,手臂越柔软越好,摇得越快越好,这是在运动中寻找松驰,手臂不能僵硬、摇不动,但两边的手指又不能松,因为一松就会分开了。办法五;又一说明,把手指想象成衣架的钩子,手臂就像衣服,衣服是软的,风一吹衣服就会飘动起来。但衣架的钩子却要勾住绳子,不能让衣服连衣架一起被风吹走。办法六:让学生走到墙边,两只手按着墙,做站立状的掌上压。但只用指尖支撑,手掌不贴墙,像手指在琴键上一样。当身体的重量压到手指时,不要马上用力顶回来,保持一段时间,同时摇动一下肘子,看能不能够放松,而这时手指是撑住的。这样让学生体会全身的重量只是靠手指在支撑住,手臂、肘子都是放松的。这种办法同时可以体会到两种新的要求:一是手指的支撑力,支撑对于放松是很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支撑才能有放松,而支撑点是在第三关节;二是手型,不管什么样的手型,手的第三关节必须凸起,不能塌下。往往学生只顾着第一关节要立住,却忽略了第三关节,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还有就是手腕支撑、脚支撑等,我在这里先不谈,以后有机会,我会专门谈一谈支撑这个问题。办法七:又一说明,把手臂比喻成水管,水管是用铁做的,但中间必须是空的,所谓放松不等于是软弱无力,则是空的意思。把重量和力量比喻成水,水通过水管流到了水龙头,水龙头就是指尖,要把水从水龙头流出去,也就是要把重量力量集中送到指尖然后弹到琴键上。水只是通过水管而已,并不保留在水管中,这一点很重要,力量绝对不能在手臂上,一定要全部送到指尖,手臂必须保持是“空”的。办法八:把手臂比喻成一条道路,手指比喻成前线的士兵,重量力量就是弹药粮食。“士兵”要时刻保持着一种紧张而敏捷的状态,但没有“弹药粮食”是没办法打仗的,所以需要有一条完全通畅的“道路”把弹药粮食运送到前线去,让“士兵”可以随时打仗。前方要紧张,后方要通畅,仍然是强调一个松紧结合。办法九:让学生把两脚绕住琴凳腿,离地,这时学生就失去了重心,然后两只手准备好,身体向琴一靠,那全身的重量都就靠两只手支撑在琴键上,这时学生能感觉到重量都在手掌上,有了这种感觉后再逐步把手掌变成五只手指尖。这样学生两脚离地,身体向前靠由五只手指支撑在琴键上,使钢琴发出声音。办法十: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弹琴和蹲下来弹琴。站起来弹时学生的手臂是自然垂落的,是放松的,这样比较容易感觉到力量送到指尖的弹奏方法;蹲下来弹时因为琴比人高,学生必须把手指挂在键盘上弹奏,这时能感到手臂因地球吸引力往地下垂落,全靠手指挂住,不然就会整只手掉了下来。这样孩子会强烈感到手指挂住支撑住的重要性,绝对不能松懈,而臂却因地球引力松驰地向下垂吊,做到松紧结合。
前面我列举的10种办法可能只是体会最后阶段--松紧结合的一些皮毛而已,别的老师也能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抱住一个宗旨:解决放松问题,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一课。
在德国,学生是不必强调抬手指的,这样学生更容易感到放松。中国的学生却要抬手指,甚至把手指呆在空中准备,增加了紧张度,就更加难放松了。德国的学生不用在抬手指、手指站立等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所以他们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它知识,同时抬手指等这些技巧问题是很枯燥的,很花时间的,这会减少孩子学琴的兴趣。在德国的父母脑中并不是一定要孩子成为音乐家,只是想让孩子多一点爱好,多一点修养而已。中国的父母却是相反的。我本人并不喜欢德国的这种学习态度,兴趣固然要有,但玩的成份过重就显得没有责任心,也不容易树立恒心。所以在德国有很多孩子学习各类课程,但没有一门能学得好,学习时间长。反之,中国的学习态度却又太专、又太呆板,可能到最后孩子只会一门,别的却什么都不会,不能全面发展。往往在音乐的领域里并不是人人都能成才、成家的。精的这一门不能成家,别的又不会,那他们将来能做什么呢?我希望我们的父母要认真考虑这一问题。
我认为对于孩子最为讨厌的技巧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完全像德国那样采取玩的方式也是不行的。学一门学问一开始就要规范。不管将来搞不搞这一行,一开始学就要从最正确最自然的入手,不能随便、马虎,学错了再重来,只能是浪费时间。就像我比喻的,学基本功就像打地基一样,地基打得好,过几年后再盖房子也可以;地基打不好,马上盖好房子将来也会倒塌的。对业余学生,甚至肯定将来是不搞这一行的学生,我也会用最专业的要求来要求他,希望他通过对音乐规范和专业的学习来影响他其它专业的学习,将来若成为别的方面的专家,说不定其中会有音乐学习经历的功劳呢!
在强迫孩子练习哈农、音阶、练习曲等基本功时,不要忘记同时也要给孩子弹一些富有音乐性、旋律性、好听的曲子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来消解一下他们对技巧训练的抵触,甚至还可以作为诱饵,如果他们没练好基本功,那老师可以少布置一些他们爱弹的曲子,如果这周练得不错,那就可以多布置些,让孩子们感到只有当基本功练好才能去弹那些好听的曲子。
其实办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将枯燥的基本功让孩子感到一点都不枯燥;一个差劲的教师却可以将一首美妙的曲子处理得一点味道也没有,像在弹手指练习一样。总之,老师应设法用最自然最生活化的方法去教导孩子,让孩子感到平常生活怎么样,弹琴就怎么样。在这里,我想引用安图尔.鲁宾斯坦的话:"艺术必须是素朴的,否则便不成其为艺术。为什么莫扎特写出来的音乐都那么素朴?要达到这一点是要经过艰苦工作的,然而又决不能叫人感觉到那种艰苦?quot;〔1〕所以为什么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那么的难弹,因为人们想得太多、太复杂了,返朴归真才是对音乐的忠诚。我们要让孩子从小、从一开始学琴就领会这一真理。一切都要素朴自然,声音要如此,动作要如此,演奏方法要如此,音乐更要如此!德国教学法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也是德国启蒙教育中的第三个特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上所谈的德国钢琴启蒙教育的三个特点,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我,一环扣一环,从中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在德国启蒙教育中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个重要方面,我希望我们能把德国教育好的一面与中国教育好的一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使兴趣与规范并存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音乐的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创造出一块新天地。参考文献:
〔1〕辛丰年.阿.鲁宾斯坦缤纷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27.

篇2: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摘要: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甚至综合国力有着重要意义。德国学前教育源远流长,在世界各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对德国学前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混龄编班、融合教育、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得出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增加办学渠道,使机构类型多样化;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财政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能动性;课程内容要贴近自然,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期为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 德国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68-02

一、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

(一)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

(1)传统幼儿园:它们有的叫儿童活动场所,有的叫儿童之家。这类幼儿园相对独立,也最为普及,是为3―6岁幼儿提供保育和教育的主要?C构。幼儿园又分为三种:公立幼儿园,接受政府补助;私立幼儿园,接受政府补助,但其教育理念及师资聘任不接受政府监控;独立幼儿园,不接受政府补助,主要依靠家长缴费。

(2)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幼儿俱乐部主要由教会和福利机构开办,而儿童店则是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产物,重视从小培养儿童的集体和社会观念。这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开办者主要是大学生中做父母的人。

(3)学校附设的幼儿园和学前班:主要招收那些已经达到6周岁或将达到6周岁但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童,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学校也有附设的学前班,大多都与小学连在一起。

(4)特殊幼儿园:招收对象主要为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情况分类,接受与之适应的教育,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

(5)托儿所:这是对双职工子女开办的全日制保教机构,主要是对3―6岁的幼儿实行保育。幼儿教师或保育员须经过培训。

(6)白天的母亲:主要是一些年轻妇女在照顾自己小孩的同时也帮忙照顾临近的其他小孩,为那些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父母提供便利,不过政府提供的经费占比较少。

(二)以游戏为主的课程设置

德国以高度自治而闻名,学前教育的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课程设置不仅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甚至州一级也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以地方或幼儿园为单位,由幼儿园举办者自行决定。德国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游戏为主,多自由活动少集体活动,幼儿园阶段没有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幼儿园的课程有八大方面分别是: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动作教育、语言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图像与劳作性教育、事实与环境教育、韵律与音乐教育。德国强调生活体验,让幼儿自主活动和学习,注重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混龄编班

不按照年龄而强调异质分组,强调尊重不同年龄儿童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混龄编班具备按龄分班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在儿童互动交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年龄大的儿童的领导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既锻炼思维,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年龄较小儿童一般都喜欢跟年龄大的儿童玩耍,混龄编班不仅可以满足对玩伴的需要,同时可以向年长儿童学习更多的东西,而且如何与年长儿童交流、怎么融入都是年幼儿童需要克服的问题。混龄教育体现了自由发展和自我教育的特点,有助于引起3―6岁儿童对未来小学生活的憧憬,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四)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主要是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的教育。旨在普通班中进行特殊教育,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生活和学习,让特殊儿童享有和正常儿童同样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特点,也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能力,让残障儿童也像正常儿童一样,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关爱,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将他们隔离开来,这就是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可以使残障儿童接触到不同的人,使他们学习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交往,提高交际能力,充分体验世界的多样性。

(五)教育是父母的职责

德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教会、慈善团体和私人是办理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要群体,因为传统上德国把学前教育视为福利性事业。在1924年,德国出台的《青少年福利法》正式把学前教育定性为福利事业,并划归为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不对学前教育做硬性规定。在德国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但被排除在公共教育体制之外,不属于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管辖。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保育和社会性质的。德国把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视为家长的权利与责任,幼儿园不过是对缺少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不足的一种补充。

二、德国的学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增加办学渠道,使机构类型多样化

我国幼儿园数量还很少,不能满足民众需求。我国幼儿园主要应是教育部门主办,以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为例,经调查发现公办幼儿园只占全部幼儿园的三分之一,大部分还是民办园,但民办园资金缺乏,办园困难重重。因此,办园渠道的拓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德国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能考虑到不同儿童的需要,相比之下,我国较为单一,针对智力超常、滞后的特殊儿童缺乏相应的机构,所以应多样化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保障,虽然近些年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够完善,学前教育建设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幼儿园的组织管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农村幼儿园的开办设立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应尽快完善并落实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出台的《学前教育法》中所倡导的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也明确了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政府所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也要严格落实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遇到的问题,让法规政策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

(三)财政支持,增加经费投入

德国幼儿园经费远超我国,我国幼儿园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幼儿园经费来源有:政府的拨款,举办者投入,家长缴纳的保教费。但政府投入有限,而且对民办园几乎没有投资和补助措施,导致幼儿园创建困难:园舍达不到标准,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等,这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在财政方面,政府需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并将学前教育划分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让幼儿可以免费入园。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教育的开端,对人性格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能动性

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这是德国幼儿教育鲜明且极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在德国,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教养儿童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已被写入宪法,具有法律效力,德国也充分利用了社区在儿童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家庭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辅助场所,政府、社会团体等都以不同形式资助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要求父母参与,已经成为幼儿园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真正承担幼儿教育责任的人是父母,首先摆正责任的归属,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德国非常重视家园合作,有多种家庭教育的援助项目,注重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主动性。

(五)课程内容贴近自然,创造宽松的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这使它置身于东西欧文化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国文化。理性、思辨、系统、平等是其文化的主要表现。这些文化特质以及德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德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追求自由,注重培养完善的人格,严谨,教育的学术化与实用化并重,是德国教育的主要特色。因此,德国注重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不提倡对幼儿进行读、写、算等知识教学,注重社会教育,培养儿童合作乐群的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篇3: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一、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概况

整体而言,德国人对英语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德国人掀起保卫德语运动,保守党投票通过决议,将“德国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写入德国宪法。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4%的德国人认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英语,其直接体现是,德国的大街小巷,包括首都柏林的街道上, 很少有英文标识标牌。但另一方面,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都会说英语。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德国人不愿意让自己的文化受到外来语的侵袭;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未忽视对国民英语能力的培养。在缺乏外部有利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德国人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

德国的教育体系是在联邦课程标准指导下,由各州自主安排的。和我国一样,英语在德国的中小学也是一门核心课程。德国小学的学制是四年制,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其中以开设英语课的学校居多。学习时间为每周4课时。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是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其背后的理念是遵循孩子的母语学习过程。因此,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多是活动式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语言整体学习,具有趣味性和跨学科的特点。

到了中学,巴符州提倡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但不管是哪类学校,每周的英语学习时间基本都是4-5课时。

从以上基本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和德国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但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却相差很大。根据英孚教育2014年发布的全球成年人英语熟练度指标,在受调查的63个国家中,德国名列第10位,属于高水平国家;而中国名列第37位,属于低水平国家。这虽然与我国英语教育起步较晚不无关系,但同时也与德国独具特色的中小学英语教育密切相关。下面,笔者从课程定位、教材设计和课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进行梳理。

二、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特色

1.能力导向的英语课程定位,确定学生学习重点和整体规划

和大多数欧盟国家一样,德国的英语课程体系来自于“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EF)[1]。 基于来自41个欧盟成员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欧洲语言政策和活动委员会于2001年提出了“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EF)。这一框架为欧盟国家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规划性工具,为课程开发、教学目标制定、教材编写、测试评价等提供了参考依据。该框架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出发,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分为ABC三个水平等级,每个等级又细分为两个阶段,最终形成从基础水平(A1,A2)到独立水平(B1,B2)再到熟练水平(C1,C2)的语言运用水平发展连续体。

在CEF框架的指导下,德国巴符州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做出了界定,如表1所示:

同时,巴符州2004年版的英语课程标准也对中小学英语课程内容和能力做出了进一步解析,如表2所示: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德国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强调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在课程标准的整体规划下,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阶段侧重语言习得,强调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和跨学科性;中学5~9年级涉及语法教学;10年级复习主要的语法项目;11~12年级纯粹以话题为主,发展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对学生语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重视,在州一级的测试中也有所体现。在巴符州,学生在10年级时要接受一项名为EUROKOM的口语水平测试,该测试包括三个部分:听力理解、交际/情境任务以及话题陈述。而到了11、12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参加GFS测试,内容包括项目式陈述、作文以及短剧表演。

2.整体设计的英语教材,为教与学提供高质量素材

德国的10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三年级,11年级相当于高中一年级。在10年级之后,德国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对学生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中, 为大学学习做准备;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高中,进行职业预备学习。因此,10年级的英语学习是基础达标级,而11年级的英语学习是拓展提高级。与我们印象中的西方国家没有教材不同,德国巴符州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有固定的教材,而且有自己的编写体系。以Klett出版社出版的Greenline(10、11年级)教材为例,10年级的教材编排体例如下:

整本教材共有4个话题,分别是“成长”(Growing up)、“多种族的英国”(Multi-ethnic Britain)、“蓝色星球”(The Blue Planet)以及“有所作为”(Make a difference)。

以第一单元的话题—“成长”(Growing up)为例,单元内容编排如下:

从以上体例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英语教材的特点。首先,德国的英语教材完全是以话题为主线的,没有单元、课这样的划分,且话题紧贴学生生活,如成长、社会、环境等。一本教材设置的话题并不多,但每个话题下的内容十分丰富,且以多种形式呈现,如研究图表、小说选段、电影、歌曲、网站等,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被有机地融入话题学习中,在提供语言示范的同时,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言练习,帮助学生操练和运用各项技能,达到巩固和内化的目的。其次,教材将各项技能进行了细化,并有所侧重,如“成长”话题的阅读技能重在“叙述技巧”,但在第一篇阅读文章中强调视角、原型以及对描写环境的词汇的学习;第二篇阅读文章强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幽默手法的运用以及悬念的制造;而第三篇阅读文章则强调转折点和象征手段的使用。 通过这样的编排,帮助学习者系统了解叙述技巧的各项微技能,对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最后,从文章选材来看,德国英语教材用的几乎都是英语原版文章,很少出现生硬拼凑的文章,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触到地道的语言和向经典学习的高起点。一言蔽之,德国的英语教材真正实现了按照语文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原则进行编写。另外,德国英语教材也十分强调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每个话题后,都有一个综合性模拟测试,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标准化测试的能力。

3.以对话为主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大量语言操练的机会

德国的中小学英语课堂大多是开放式的、对话式的。教师主要充当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发布活动指令,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并在各组间巡视,提供指导、答疑和支持。学生主要通过个人学习和小组成员对话来操练和运用语言。笔者在一所文理高级中学观摩了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二年级)的一节口语会话课,课时为90分钟,学生人数25人,本课话题是“Globalization”,即全球化。课堂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份学习材料交替发给学生,一部分学生拿到的是学习材料A, 另一部分学生拿到学习材料B。每份学习材料上都有一幅关于全球化的漫画,漫画下面有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上的任务。

以材料A为例,画面上有一个地球仪似的水管和一家三口,其中一个人蹲在水管下用碗接水。一家三口每人都说了一句话。

爸爸:我们在巴黎的耐克城买到了这些很酷的帽子。

(Dad: We got these cool hats at Niketown in Paris.)

妈妈:我在伦敦的迪斯尼商店买到了这件非常好的衬衫。

(Mom: And this great shirt at the Disney Store in London.)

儿子:在罗马麦当劳餐厅吃完晚饭后,我们在Gap店买到了这些好看的短裤。

(Son: After a great dinner in Mac Donalds in Rome, we found these neat short at the Gap.)

材料下面有两个任务:

a. 个人陈述: 准备一个五分钟的个人陈述,描述这张图片 , 并结合全球化分析这张图片。

b. 两人对话:和你的伙伴交谈10分钟,谈论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你们的谈话内容可包括全球化的定义及其历史沿革。你不必就支持或者反对全球化发表意见,但你必须同时就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做出阐述。

2)个人活动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拿到材料上的任务要求进行准备。

3)同伴互动20分钟:学生两人一组进行AA对话。

4)学生两人一组进行AB对话,互相反馈。

5)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根据评价标准对对方的陈述做出评价,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6)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拿到材料上的漫画和今天的讨论结果,写一篇关于全球化的短文。

据笔者观察,每个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至少与四位不同的同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对话交流。学生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也非常积极主动。教师课前的主要工作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设计明确的个人和小组学习任务;课上,教师主要负责组织活动,深入到小组中提供指导。没有复杂华丽的教学课件,没有连珠炮式的课堂提问,没有对语法的讲解,整堂课完全由学生组织语言、组织讨论,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由此可见,德国的英语教学提倡的是交际法和合作学习。

三、对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存在诸多争议,从课程定位到考试评价都有着重大变动趋势。德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为我们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1.明确英语学科的性质和定位

尽管德国人对英语怀有一定的警惕性,但并未影响英语课程在德国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位置。英语和德语、数学等一样被列为学校核心课程和升学必考科目,可见德国人对英语在国际化社会中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德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虽未提及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性质定位,但从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可以看出德国的英语课程在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素养培养方面的双重作用。我国的英语教育任重道远,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英语学科的性质和定位,而不应盲目削弱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从教材优化入手,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

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是帮助学生学习外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在教材内容的选编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强调交际性、注重技能整合、强化语言操练等编写理念和原则,优化我们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丰富语言学习资源。

3.坚持课程的语用导向,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篇4: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特色及启示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投资;国民素质;大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G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34-03

一、对义务教育的理解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对于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可以理解为:第一,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第二。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供应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第三,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第四,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义务。

义务教育该不该免费在义务教育的界说中是一个有争议问题。有些人认为,义务教育并不一定是免费的,世界上少数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时,也没有采取免费;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义务教育如果不能采取免费。就不能很好的落实。

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义务教育的英文是“compulsory education”,直译为强迫教育。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由德语表达可以是“Pflichtschulzeit”译为义务教育的就学时期。有人认为,德语中的“义务入学”在进入中国时被误译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用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措施来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用法律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用国家的意志来实现在全体适龄儿童中普及教育的目标,以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义务教育实施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同其他的教育类型相比,它的普遍性极为突出。不论乡村城市,不论民族种族、社会地位,不论贫富智愚。不分男女性别,只要有适龄儿童居住的地方。就应设有学校。招收儿童入学。这说明义务教育具有的普遍性。普遍性和强制性两个特征缺一不可。

义务教育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6世纪。义务教育因宗教的原因而出现;第二个阶段是17世纪至19世纪50年代,义务教育因宗教、政治上的原因而初具雏形;第三阶段是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义务教育因经济上的原因而大大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义务教育的年限进一步延长,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水准为8.63年。其中德国为12年,英国为11年,美国、法国、加拿大均为10年,日本为9年,意大利为8年。

二、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特色

德国的义务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推行新教的国家把教育作为争取青年、弘扬新教派、对抗旧教势力的重要手段,强迫儿童入学学习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于是义务教育兴起。早在1619年的德意志魏玛公国。就率先公布了“义务教育规定”,明确规定“父母必须送6至12岁的儿童入学。否则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1717年当时的普鲁士帝国国王威廉一世(Fdedrich Wilhelm)。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德国的巴伐利亚洲(Bayem)于1802年颁布的初等义务教育法是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施行义务教育的地区。19世纪初,普鲁士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国家教育管理系统;国民学校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教师享有公职人员的待遇。学校费用由地方分担,国家给予补贴。1885年,普鲁士开始施行免费义务教育,不断增加教育的投入。到1990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9%,1913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例达到了16.8%。仅次于国防开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德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到1975年达到99A%。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各州的教育法中都把义务教育的年限规定为12年。新柏林州的《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2月生效。该法规把义务教育的年龄提前到5.5岁,要求每个中小学生每学年自购教材及相关教材的不得超过一百欧元。

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机构的经费由政府提供,学生交纳的学杂费所占比例极小。教育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担。其中联邦政府负担10%;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担90%。1994年。德国的教育经费总额为1646亿马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6%,占国家公共预算的14.15%。经费的50%用于义务教育。1995年,德国用于教育的公共开支共计1708亿马克,其中用于义务教育部分的经费为850亿马克。书本也都免费提供,通常是一本教科书多个学生连接使用。

德国各州普遍施行12年义务教育。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主要包括:(1)小学阶段:基础学校,绝大多数学制为4年。(2)中学阶段:主题学校—学制5年,前四年是基础定向阶段,毕业前一年学生可以选择继续为升学做准备,也可以为接受职业教育打基础;完全中学一学制9年,培养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实科中学—学制6年,重点培养学生毕业后接受各种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综合中学一学制9年,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综合了上述三类学校特点。另外,德国把特殊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从幼儿园开始就建立了特殊幼儿园,在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建立特殊教育学校,设有专门的盲人学校、身体残疾学校、智力残疾学校、语言障碍学校以及行为失常学校等九个类型。由此可见,即使是残疾儿童也必须保障在特殊学校与其他正常学生一样接受必须的义务教育。

德国的义务教育全部处在国家和各个州政府的监督之下。州政府负责监督教育的规划、组织、领导和检查,并负责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工作。州政府内负责教育监督管理职能的首先是州议会。执掌立法和财政等权利;其次是州文化教育部,它根据州议会通过的各类教育立法,制定和发布有关教育规定,并在州以下乡镇政府内设置教育检查体系,以保证各项教育法令、指示和规定的具体落实。在德国。“义务教育”也称为“义务入学”。义务入学主要涉及学校的选择、学生的注册和学生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等三个领域;德国的《义务教育法》责成家长监督和贯彻义务教育,在德国部分联邦州,触犯《义务教育法》的家长最高可以被罚以6个月的监禁或相当于180天工资的罚款,学生可以被强行送入学校;法律同时责成国家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德籍孩子提供入学机会,并责成学校对在校期间的学生实施监护权。不满18岁的孩子因病、因事没去上学,必须要由家长写假条。专家研究表明,逃学的学生中,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有违法行为或者违法倾向。对于他们,不仅学校记录在案,警察局也有记载。平日警察巡逻时,如果见到未上学的适龄青少年。会上前询问原因。甚至,柏林警察局使用一种特制的电子带,经常逃课的学生必须佩戴在脚腕上。以便警察随时了解其行

踪。由此可见,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这个国家的重视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落到实处。

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义务教育的拟定和提出起源于20世纪初。“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校教育体系。在这个学校教育体系中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4年全国98.4%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同年初中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为73.8%。2000年我国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2005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但是。《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所谓的入学率是含有水分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007年起免学杂费,是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的承诺,并已于今年初在西部地区先行实施,明年起在全国所有农村地区实施。对我们的义务教育来说。农村范围内的免学杂费确实是向前迈出了不小的一步。这一步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向往,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真正的义务教育?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或者说是一种无报酬的劳动,“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国家免费提供公民的。今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义务教育并没有与世界接轨,一直是施行收费的义务教育,这所导致的情况就是,很多的家庭没有能力承受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要交纳的各种学费。以至于辍学率、失学率上升。

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的投资水平,可以从这个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总量水平得到初步评价,因为在义务教育投资水平与公共教育教育经费总水平之间一般情况下是正比关系,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总量一直处于严重的短缺中。中国学生总数量占世界学生总量的尽30%。但是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仅仅占世界的5%,所以中国教育经费的很多重要指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公共教育经费的各项重要指标表明(见表2):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以下,并呈现下滑趋势,而同一指标的国际水平是,1991年世界平均为5.1%,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4.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应实现6%的目标。据报道。2003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3.41%,这一比例,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当人们呼吁提高教育投入的时候,总会听到“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尚不富裕、花钱的地方还很多”等说辞。可是。就国家发展本身来说,没有比教育更为重要、更需要优先保证投入的领域。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说道:“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大国崛起》里,曾多次提到教育,尤其是全面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对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免费作为前提。外在的强制性即使再强烈,因为缺乏起码的生存条件,无力支付费用,也是不能奏效的;没有免费作为前提,因为家庭经济的收入等的限制。普及就很难达到。在德国篇里这样说道:“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在普鲁士,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我国并不理想的义务教育现状,呼唤财政投入的增加。

四、比较和启示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今天的中国人充满自信地致力于我们自己的“大国崛起”。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就要融入这个世界。制度创新、人民民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基础前提,综合实力成为衡量大国地位的标准,作为“硬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作为“软件”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响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我们注意和沉思的是,要保证“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的实现。教育是根本。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无不建立在不断地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上。

当前社会犯罪率的上升,撕开其表面的原因看其实质。是不是说明了教育在国民素质上的失败呢?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是由于缺乏起码的文化教育,没有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水准,辨别是非,分辨真、善、美的能力。即不具备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处世能力。没有自尊、尊重社会和尊重他人的观念,缺乏个人行为的约束力。这些事情的发生究其原因,又有多少是因家庭没有能力承受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所要交纳的各种学费,以至于辍学率、失学率上升而导致的呢?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难以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导致不能谋生和自食其力。比如说一些下岗人员自身缺乏知识和技能。很难再就业。这些因种种原因缺乏基础教育。就业期间。社会又没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学到的不多的知识几乎没有更新,除了个人的原因外,又有多少是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导致的呢?

从德国的义务教育发展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包括他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视,对义务教育的重视以及落实到行动中的“舍得投入”。中国的义务教育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当前在义务教育管理和投资方面已逐步形成了中央政府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但是中国义务教育在公共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还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我们更应该看到,当前我们的义务教育还处于非常低的义务水平。免费范围上,还仅限于农村;免费项目上,仅免学杂费。而放眼望去,一些国家,不仅免除学杂费,甚至还免费提供午餐、免费住宿、免费上下学接送,等等。义务教育区别于非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义务教育属于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有权享有的一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显而易见,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一个全面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所起到的基础决定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成。则百业兴”,在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上。我们更是要重视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更加期待一个全面的、高质量的、真正的免费的义务教育的来临。

篇5:德国企业管理的特色

德国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效果十分明显:一是劳资双方关系融洽。由于企业中的重大事项必须有职工参与,这样就保证了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沟通,从而能使双方增进了解,达成共识。二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从职工中汲取许多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议。

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

德国企业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注意到日本的钢佚、小汽车、照相机和家用电器方面的竞争力与日俱增,便就及时地将生产重点转到了对人员、技术和投资要求更高的大型工业设备、精密机床和高级光学仪器等产品上。

不少德国的企业认为,既然一台精密机床能抵得上几万台彩电,一台高级光学仪器抵得上几万架照相机,何必要在彩电和照相机方面同日本争一日之短长呢?因此,在德国企业,发展一般产品不是其研制方向,要搞就搞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的别人一时无法研制出来的产品。据美国《幸福》杂志报道,德国大约30%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其价格由德国的出口商说了算。目前,德国大型工业设备、精炼化工产品、精密机床和高级光学仪器等方面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少德国中小企业开始从自身实际出发,不

再一味攀比高精尖,而是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瞄准市场空隙,不断推陈出新,生产特色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坚持走市场营销国际化之路

善于在国外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一般是销售和服务机构),是德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又一大特色。德国企业市场营销国际化过程开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德国企业在生产方面从不分散自己的力量,然而在销售方面,他们却是四面出击。他们认为,只有市场营销国际化,才能使企业有赖以生存的空间。时至今日,德国企业平均每家拥有9.6个国外分支机构。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样规模的企业相比,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德国成功的企业中,90%以上的在美国市场上有自己的分支机构,一半以上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全国性服务网络。这种现象在其它国家的企业中是不多见的。如西门子公司有一家生产医疗食品的分公司,当它将美国确定为主要销售市场后,先后在美国80多个城市设立了销售和维修网点,虽然头几年因摊子铺得过大而入不敷出,但随着它的销售量的不断增加,利润就成倍增长。

德国企业十分重视让企业管理人员去国外工作或在国外担任一个职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想些企业管理人员大多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的学位,其中较多的是拥有工程和经济学的学位。所以,德国的企业经营由于他们有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经济学家的头脑,再加上丰富的对外工作经验,从而保证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以产品为基础的顾客导向作风

篇6:德国学前教育特色

德国F+U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特色

通过对德国F+U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考察,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教学特色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和其他职业教育有着很好启发作用.

作 者:高钰 作者单位: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8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72关键词:职业教育 模拟实训 启发式教学

上一篇:答谢会客户致辞下一篇:实施末位淘汰制的可行性方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