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2024-08-25

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精选9篇)

篇1: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对策研究

摘要: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相对于科技强国而言,还存在某些不足。因此,论文在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科技进步与创新;以人为本;专利战略;技术标准

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挑战,中国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

一、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内的成果与不足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神光—Ⅱ”激光装置,研制成功“曙光2000—II”千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制成了高产杂交水稻和乙肝疫苗等等1。我国的国防科技与工业发展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体系,能制造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人造卫星及中远程运载火箭等等,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掌握核技术、水下发射火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之一。2003年我国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目前“神州六号”正在进行试验,预计今年年内发射,将把多名宇航员送上太空。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早已纳入载人航天发射场设计框架,发射场目前就已具备发射10吨空间站的能力。

另一方面,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1995年开始,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成果辉煌。“创新工程”、“863”计划顺利实施;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基础研究获得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应用技术研究硕果累累。部门所属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基本完成,其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在许多发展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我国在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原始性创新为主的转变、以强调单项技术突破为主向加强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转变、以强调技术导向为主向加强产品和产业导向为主转变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另外,近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虽然有了较大增加,但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科技进步对调整经济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影响与带动作用还不够显著;全社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有限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二、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战略与对策

(一)调整科技发展思路

1、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原始性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能够带来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能够带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带来无限发展和超越的机会,因而成为决定当代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因此,我国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进行自由探索,并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的基础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另一方面,我国要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对外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在制定政策方面,我们将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应的评价制度,形成符合科学和技术不同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我张幼文、黄仁伟:《2003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38—50页。“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已具备发射10吨空间站能力”,新浪网,2003年10月24日。

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在科技发展上,中国不但要发挥制度的优势,更要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的大好机遇,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有一定基础与优势的重点领域寻求原始性创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调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早在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就明确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机制上也缺乏有效的约束,这一方针贯彻力度仍显不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科技资源本来比较稀缺,所以应当克服研究工作的分散现象,把有限的资源用好。因此,我们要以产品、新产业为中心,把国家、地方、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成起来,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办成几件大事。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特别是在创新的起步阶段,针对不同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调动各方面创新的积极性,用相对集中的资金来发现和凝练重大科技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支持的重点。

3、调整科技创新的模式,从注重单项创新转变到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与集成的过程。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为核心,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为此,我们将通过强化国家战略部署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打破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各种条条框框,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与合理配置。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都将明确强调学科间融合和部门间协作的必要性,强调从以发展单项技术为主转向发展单项技术和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注重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集成。

4、调整科技创新的政策对象,从注重科研院所转为调动和组织全社会科技力量。随着科教兴国战略逐渐深入人心,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科技的程度也不断增强,地方科技工作在国家科技工作体系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宏观上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促进地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大跨度的学科间交叉、渗透以及数量巨大的创新人才,因此它在原始性创新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公共科学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因此,应加强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逐步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工作格局,努力形成部门、地方、高校和企业互融互动的新型科技管理体系。

(二)实施三大战略,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

1、继续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战。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差距。当前,我们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都将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的比例,克服科研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根据重大专项实施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努力推动形成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潮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探索包括运用股权、期权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要精心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使他们安心创业的软环境。

2、实施专利战略,强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随着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实施,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将其技术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从总体上看,我们不仅要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为此,我们要鼓励科技人员和企业、高等院校注册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积极性,要把发明专利的利益交给研究

单位,给科技人员以相应的奖励。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要求在立项前及项目执行过程中都要进行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分析,提出绕过专利壁垒的途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应以发明专利的获得作为立项目标和验收指标。

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加入WTO后,技术壁垒将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重要障碍。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国的许多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成为扩大出口的障碍;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和统一,技术手段落后,很难起到合理、有效保护民族产业的作用。比如像稻米的贸易,有些发达国家制定了114项标准,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就会被拒之门外。据测算,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直接与潜在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世界范围内技术壁垒变化与发展趋势,对主要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政策及潜在动向进行跟踪研究。要通过改革建立国家的标准研究机构,组织、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力量共同从事标准研究。另外,科技部已在12个重大专项中设立了一个重大标准专项,一是要集中解决高技术领域标准的制定问题,二是要在我国有优势的中药、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抢救性地做好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认证问题。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迅速抢占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

当前,为了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及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我国政府已经决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电动汽车、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奶业发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力争在5年内取得实质性成果。我们相信,这些重大专项的成功实施,能够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抓紧时间,集中人力、财力,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尽快提高我国重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组织重大战略技术集成创新的能力。

篇2: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其中,农业科技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针对这些现状给出了相对比较合理的对策措施,从而能够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对策

篇3: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一)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

加入WTO后, 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发展。出口额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13年2840.7亿美元, 增长了4倍多。2013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11.4%, 约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2.4%, 贸易顺差达2570.8亿美元。其中, 天然纤维类产品出口230.8亿美元, 同比增长14.3%;化纤及工业用纺织品类产品出口412.4亿美元, 同比增长9.4%;服装及饰品类产品出口2096.6亿美元, 同比增长11.4%。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 达2140.6亿美元, 同比增长12%, 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75.4%, 说明我国纺织品加工贸易逐步实现从委托来料加工向自营进料加工为主的方式转变, 出口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出口1773.4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62.4%, 首度超过60%, 同比增长17.7%;国有及国有参股企业出口同比增长3.3%, 三资企业出口仅增长1.6%。

(二) 传统市场平稳回升, 东盟增长最为迅速

随着欧洲经济逐步复苏、美国经济温和回暖, 我国对这两大市场的纺织品出口有了明显起色, 出口额呈现平稳回升的态势;东盟已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市场, 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出口表现依旧强劲, 增长最为迅速;日本市场依然不振, 成为唯一出现下降的传统市场。与前两年相比, 2013年, 欧美市场订单转移的步伐略为放缓, 我国产品在欧美市场所占份额没有出现明显回落, 但日本市场情况依然不乐观。

(三) 技术水平落后, 产品附加值低

我国纺织产品的质量、档次、品牌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出口产品中, 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度迟缓, 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中低档产品往往又出现过度恶性价格竞争, 导致内部竞争激烈。纺织面料质量低、种类少, 国内纺织企业无法生产许多国际流行的新面料, 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 尤其是高质量的化纤制品的研发技术落后, 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依赖进口面料。目前, 我国引进了部分新型纺织设备, 但生产高精尖纺织品的机械设备研发生产技术仍然跟不上国际步伐。此外, 服装出口多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缺乏自有品牌, 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环节。

(四) 生产设备陈旧, 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 我国仍有2/3的棉纺设备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生产水平。发达国家纺织业所使用的清梳联合机占有率约为50%, 而我国却不到1/3;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平均占有率在90%以上, 在我国仅占32%和9.7%。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 电脑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 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 加上管理水平较低, 导致劳动生产率与纺织工业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如棉纺织, 发达国家万锭用工60人左右, 有些企业已达到万锭用工30人的水平, 我国万锭用工水平是300人左右, 生产成本过高, 劳动生产率底, 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国际市场需求疲软, 订单减少, 利润降低

近年来, 国内纺织企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靡, 采购商不断压低价格。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饱和导致国内纺织企业同行间不正当竞争加剧, 搅乱了原本利润就很微薄的纺织品市场, 使我国纺织业雪上加霜。再加上东南亚纺织业凭着更为低廉的人工成本迅速崛起, 使我国纺织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近几年人民币持续升值, 仅汇率变化造成的损失已让中国纺织企业苦不堪言。在订单萎缩情况下, 我国政府虽然上调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 由11%升至16%, 为出口企业让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但国外采购商据此进一步压低价格。面对激烈的竞争, 一些出口企业为了争取新客户、维护老客户不得不调低产品价格, 因而利润被客户拿走, 企业出口利润依然在下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国外订单仍然很不稳定, 客户需求仍在减少, 还将订单的交货期拉长, 将一个大单分成几个小单分批次交货。如果企业持续低价出口将不排除欧美对我国纺织服装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 我国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 缺少创新资金支持和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发挥协调作用

虽然国家鼓励纺织行业加快自主创新, 但大多数企业却缺乏资金支持。如上海的一家企业在纺织服装中加入椰碳技术, 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但未能从政府部门获得任何资金扶持。此外, 我国纺织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动态信息知之甚少, 行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不好。按照WTO的有关规定, 每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量不能超过上一年的一定比重, 但很多企业对此都很少了解, 行为茫然。随着配额时代的结束, 纺织企业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行业组织来协调并提供国际纺织行业的最新政策、市场信息, 但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组织却没能有效发挥这一职能。

(三) 绿色贸易壁垒加大出口阻力

目前,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 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国, 倾向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追求高质量绿色健康产品, 因而绿色贸易壁垒种类繁多。同时, 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角度, 贸易保护措施伺机而动, 往往凭借自身在环保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对纺织产业制定过分苛刻的环境准入要求, 并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注册、认证、检疫等规章制度, 使得纺织品的进入门槛不断提高, 造成我国纺织产品进入这些市场的阻力不断加大。我国纺织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技术水平较低, 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必须支付相关高昂的费用, 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 企业往往捉襟见肘, 入不敷出, 被迫提升产品价格,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之下降。

(四) 汇率风险侵蚀纺织业利润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大量外汇资本流入,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自2005年以来, 在美国等国施压下, 人民币大幅升值, 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随之增大。与此同时, 随着国外很多纺织企业倒闭, 大量工人失业, 许多国际工会纷纷要求本国政府采取措施, 将矛头指向我国。这些情况无形中也给人民币增加了升值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很多纺织企业不敢接受国外长周期订单, 因为仅汇率一项的波动就会让纺织业的利润蒸发, 一旦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甚至超过利润值, 本来利润就很微薄的我国纺织出口企业无法承受损失。

(五) 新兴国家纺织业崛起挤占市场份额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依靠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 吸引了很多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薪酬福利制度日益完善, 工资标准不断提高, 使得我国的用工成本优势大打折扣。目前, 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的用工成本大约是我国沿海城市的1/3, 他们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中低端纺织品市场迅速崛起, 很多跨国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 正把许多工厂迁至东南亚国家, 很多外国公司的订单还分流到巴基斯坦、印度和印尼等国, 极大地挤占了我国纺织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三、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对策措施

(一) 实施贸易方式多元化

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 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贸易方式, 如在一些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从靠出口产品发展到以出口产品、投资设厂和技术输出并存的多元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的原材料及劳动力优势来降低成本, 还可以打造全球供应链, 同时还可以避开贸易壁垒。

(二) 提升产品档次, 推进产业升级

目前, 中国的纺织品技术含量低, 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 我国纺织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 更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 采取新技术新工艺, 推动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争取进入中高端产品市场。注重“生态产品”的生产, 并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及国际认证, 开发潜在市场,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也有效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三)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由于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状态, 加强品牌建设是中国纺织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纺织品出口要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 首先要加强商标申请注册, 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如果没有商标专用权保护, 质量越好的产品, 将越有可能在市场上受人排挤或扼杀, 使企业多年的艰辛努力“前功尽弃”。纵观竞争激烈的国际服装市场, 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 无不以其独具特色的设计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因此要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设计水平。同时, 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 以知名品牌为“龙头”联合重组。另外, 在巩固中低档产品国际市场的同时, 加快开发深加工高档精细产品。

(四) 灵活选择结算方式, 用好现代金融工具

纺织出口企业应灵活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 能有效抵抗风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采用一篮子货币结算。对在美元区采购的出口企业来说, 可通过“对冲”的方法来减轻美元下跌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即收到美元的货款不急于兑换, 而是用美元直接在美元区采购原材料, 以减少货币兑换的手续费, 也将美元贬值的潜在汇率损失成功转移出去。随着人民币升值及新的汇率制度日益完善, 企业应积极借助金融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如远期合同、掉期保值、保理业务、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等。若能灵活使用这些金融工具,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变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五)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我国纺织行会协会应根据纺织产业发展的要求, 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国际纺织市场的公共信息服务。帮助纺织出口企业拓展信息渠道, 挖掘信息资源, 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 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 为纺织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二是制定行业标准, 加强行业自律。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应该采取价格协调和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措施, 监督进出口企业的守法经营情况, 以保证纺织品出口企业内的公平有序竞争。三是推进纺织品专业市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 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 提高国际竞争意识。四是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相关协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外贸敏感度对纺织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 在商务部支持下, 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标准, 规范企业行为, 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纺织品呈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 传统市场平稳回升, 东盟增长最为迅速, 技术水平较低, 产品附加值低, 生产设备陈旧, 劳动生产率低的现状。纺织品出口正面临市场需求疲软, 国外订单减少, 利润降低, 缺少创新资金支持和强有力的行业组织来发挥协调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加大出口阻力, 汇率风险侵蚀纺织业利润, 新兴国家纺织业崛起挤占市场份额等困境。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 应实施贸易方式多元化, 提升产品档次, 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灵活选择结算方式, 用好现代金融工具,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

参考文献

[1]孙恒有.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导向[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2]周曙东, 吴方卫.国际贸易中战略性贸易保护的博弈分析——兼谈反倾销、特点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10) .

[3]王虹.21世纪初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01 (10) .

[4]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5) .

[5]杜强.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J].亚太经济, 2003 (2) .

[6]施用海等.应对新贸易壁垒[J].宏观经济研究, 2003 (3) .

[7]陆燕.非关税措施创新发展的特征、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 2006 (10) .

[8]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财贸经济, 2003 (9) .

[9]刘朋飞, 李海燕.技术壁垒对我国蜂蜜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1) .

[10]董素玉, 王攀, 吴涛.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危及中国产业安全[J].中国经贸, 2010 (11) .

篇4: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纺织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业出口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在详细分析纺织业出口发展情况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纺织品企业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纺织业 因素 发展对策

一、研究背景

纺织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有着悠久辉煌的发展历史。古时候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全面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纺织行业作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对行业经济尤其对出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一步步显现。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1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和6月份分别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60.6亿美元,增长10.1%。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情况

1. 贸易规模下降,出口增速明显减缓。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1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

2.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各国政府面对现实经济社会难题,不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转移国内视线,缓解政治压力,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纷纷出台,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3. 行业利润下降,企业亏损增多。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资料,2008年纺织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前11个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026亿元,增幅由去年同期增长36.9%转为下降0.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21.3亿元,同比增长97.7%,亏损面达到20.4%。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三、影响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因素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2.强势竞争对手不断涌现。(1)发达国家和后起工业化国家地区;(2)自由贸易区成员;(3)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周边国家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周边国家地区与我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他们的一些粗加工产品竞争优势有的已超过我国。

3.行业对外依存度高,贸易市场结构单一。多年来我国纺织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我国纺织品出口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市场,对这三大市场出现高度依赖性。

4.人民币升值导致行业成本提高,利润降低。人民币升值主要从劳动工资和中间投入品两个方面加大纺织品的成本。

5.国内生产和组织出口成本上升,出口产品价格提高。近几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由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上涨,我国纺织品参与世界竞争的杀手锏: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制造、规模效应正逐渐消失,欧美进口商的订单正转向印度、越南、印尼等周边国家。

6.纺织产业结构单一,整体市场集中度低。中国纺织业同构化现象非常严重,我国的纺织业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占据了主要比例。

7.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难以满足欧美市场需求。出口增速下滑更重要、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及低档次产品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少,企业几无技术创新能力。

四、我国纺织业企业发展对策

1.加快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是我国纺织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转变纺织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纺织企业必须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的结构升级,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逐步代替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产品的出口。

2.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自主品牌。

(l)正确理解品牌的内涵。企业要正确理解品牌的内涵,包括人文内涵、科技内涵和人本内涵。

(2)质量保证。品牌产品更要过硬的质量保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是品牌的物质基础。企业要建立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

3.强化环保意识,加快绿色竞争力的建设。随着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日益提高,绿色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纺织品己经一个优势条件逐渐演变为纺织品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其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绿色纺织品虽然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30%,但很多消费者都愿意购买。

4.推进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提升产品档次。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

参考文献:

[1]周劲.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策的研究.商场现代化. 2008(31).

[2]王晓红,胡英帆.人民币升值与中国纺织业.银行家. 2005(9).

[3]蒋旭明.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网络财富.2008(14).

[4]居新宇,潘钦文.纺织业抗击金融风暴.中国纺织.2008(11).

篇5:论我国典当业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典当业金融资金融通

目录、一典当业发展现状

二典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典当业的业务创新及趋势分析

四促进典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五典当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及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篇6: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从上世纪末进入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经济飞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财政收支混乱等,集中反映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来源。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而且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使国家、集体和个人都蒙受不应有的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第一部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第一节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表现形式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客观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带来相关不利经济影响的一种现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其基本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因而现代企业会计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新会计信息的要求应有别于传统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会计诚信和满足相关联利益者需求,会计信息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①信息符合相关性原则;②会计信息要符合可验证性;③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要符合公正性;④提供的会计信息要符合可定

量性;

二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表现形式

1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从琼民源、红光实业到郑百文,再到银广厦等,接连不断的恶性会计造假事件使证券市场频频遭遇“地雷”,使公众丧失了对会计的信任,进而也因为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导致宏观决策错误增多。

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㈠制造虚假凭证或财务收支手续不齐全,进行转账作弊及费用的虚增开支:采用不实凭证进行报支,假公济私。如利用假发票虚报开支,假公济私,涂改开支凭证;利用记账转账凭证作弊。如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不符;将收到的收入转入往来帐以虚假财产物资注册登记或随意抽走资本等;

(二)随即调节收入、成本,制造虚假盈亏。制造虚假盈亏的目的主要是:一方面为了满足企业或管理者的某种政治上或经济上的目的。如上市资格、配股资格、获取贷款信任等;另一方面是隐匿盈利达到偷逃分红的目的。而制造虚假收入、成本则往往采用以下手段:利用虚假合同和虚假凭证虚增或虚减当期收入,如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制造虚假收入,虚增利润;不按确定的收入原则反映当期收入,如销售实现时不及时入账,销售未实现时而又提前入账;不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乱挤成本,造成成本虚增;

(三)制造虚假的会计报表。除前述二项会引起会计报表虚假外,会造成会计报表虚假的原因还有以下几项:账实不符,如账上实物资产未经实地盘点或有意制造虚假数字或债权、债务长期不清及

故意制造虚假数额造成账实不符;报表不按规定填列,账表不符,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合法性失真,技术性失真和故意舞弊

1. 合法性失真,是由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政策等造成的,是我国法

律所允许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

2. 技术性失真是指由于无心的过失和会计人员素质差造成的纯技

术性差错。这类会计信息差错非常明显,容易发现和纠正,危害性也小,只要加强会计内部复核,检查即可。

3. 故意性失真是指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这类会计信息失真在管

理当局指示和操纵下,采用不合规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记录、和报告过程中,故意歪曲篡改、捏造会计事项,使会计信息背离客观事实,以欺诈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达到管理当局的目的——经济、其他利益。

第二节会计信息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失真的会计信息是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的导火索。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失真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

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

(二)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此外,对产品销售收入与成本的确认,有的单位受隐瞒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收入确认数额,增加成本费用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若经营者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三)诱发经济犯罪

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设“两本账”、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会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造成秩序混乱,从而诱发经济犯罪。

(四)危害会计人员

篇7:论我国当前腐败现状及治理对策

高美君 摘要

腐败现象是中国社会最具破坏力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着人性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社会任务。十八大指出“坚定不移反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腐败行为已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在对我国近几年腐败状况进行总结概况,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探索出积极有效的反腐败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腐败 现状 原因 对策

正文

腐败,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个政治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败的危害。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一、我国腐败的现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自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贪官污吏便开始大大增加,屡禁不止,近几年来,情况更是严重。

2004年5月28日,公安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外逃贪污受贿嫌犯共有500多人,涉案金额700多亿人民币。2004年中国涉及贪污的金额高达4090亿元人民币至6830亿元人民币。

2005年9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反贪腐倡议”研讨会上发表报告指出,随经济改革,中国的贪污问题日益猖獗。

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查处了省部级官员十六人,平均一年三人,这些贪官大多数包养情妇,如***、王立军等。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15日刊发《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报告,2008年6月之前外逃干部16000至18000人,携带款项达8000亿元人民币,中国13亿人口人均被外逃贪官掠走610元人民币。

最高法院前院长肖扬在其出版的《反贪报告》中引用有关部门统计1988年-2002年的15年间,外逃资金共1913.57亿美元(1.5万亿元人民币)。

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2年12月5日公布2012年全球廉洁指数,涉及17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仅得39分,位列第80。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腐败事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腐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利益。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倘若任其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要治疗一种疾病,必须搞清他的病因;要除掉一批毒草,必须铲除它们的深根;要想彻底清除腐败,我们就不得不搞清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是历史上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产物。在所有制社会,权力是剥削阶级用来剥夺劳动人民财富的手段。尤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做官和发财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给予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即做官者以种种物质利益,并赋予他们利用政治权力谋取私人经济利益的特权。这种封建糟粕是今天的腐败思想得以产生的历史渊源。

(二)人的欲望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我们的少数官员正是由于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很好的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一些不法私营企业主为了谋取暴利,逃避法律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拢腐蚀领导干部,时不时发生权钱交易的腐败案件。还有某些党员干部在经济上贪得无厌,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不择手段地侵吞国家财产。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就是制约制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规则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现在对腐败的监督类型很多,有法律监督、纪委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领导监督。一般单位都有三条监督线,单位系统直接监督,行业协会专门监督,纪委监察上级监督,少数单位还有检察机关预防监督。这些监督实质的问题是权力监督还是权利监督。而权力监督大于权利监督。为什么党员联名举报、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大多没有结果,引不起重视,虎头蛇尾,大事化小,压而不查,查而无果,就是因为党员群众监督是权利监督,力度不大,不如领导批示查办和纪检部门、反贪部门立案查办。现在监督有个弱区,我说它是弱区就是权力机关介入少,很谨慎,受限制,有条件。比如单位的一把手和地方党政一把手,不是说当地同级的纪委、检察院想查就查,举报必查,而是有层级规定和职级规定。但是还有一句话,监督是弱区但不是盲区,不是说绝对没有人管、没有人查,而是要由上级纪委和上级检察院查,要备案,要审批,要研究,要权衡。因此,在监督方面,就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难以发现;同级监督太软,不敢碰硬;群众监督太难,不知底细的问题。所以,职务越高,级别越高,层次越高,背景越深,查处越难,阻力越大,干扰越多,处理越难。这就是机制性束缚,影响了反腐败的深入和力度。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 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五)低薪导致腐败

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

三、预防措施及对策

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一)加强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二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从一开始就腐败的,而是一步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最终成为人民的公敌,社会的败类。这与其自身的修养休戚相关。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一方面自己不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以各种理由、借口,推托组织上的各种理论学习或者不重视,只当耳旁风。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导致原则立场不坚定、政治素质不过关、思想作风不健康,这就给了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以金钱、色情等手段进行诱惑、拉拢和腐蚀,使得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延续。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要加强教育,注重预防,筑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讲理想,讲信念作为永葆党员行进性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反腐倡廉的各阶段、各环节。

(二)以法律保证反腐

在我国反腐败的历史上,曾经历过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后,鲜明地提出了“反腐败必须依靠法制”的重要思想,反腐败斗争“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法制是保障。以法律保证反腐,一要完善法律体系,二要严格执法。

1、完善法律体系

坚持以法制反腐的首要前提是有法可依。在宪法的框架下,我国已制定出《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现行法律法规多为事后惩戒性,缺乏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比较多,但大多未能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为此,根据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 人员财产申报法》等。

2、严格执法

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为使司法机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权行使的关系,防止党委、政法委借口党的领导对司法工作横加干涉;加大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界定人大监督制约的范围,实行的严格的人大对司法人员的认知和罢免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重新构建司法辖区,建立各级财政经费保障体制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影响;建立司法人员考试录用、分类管理、选拔任用等制度,保障司法人员有健康的成长途径,建立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专家型职业队伍;改革司法机关管理体制,发挥司法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薪养廉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人更是如此。如果高新满足了公务人员物质上的需求,他们便不会在冒着犯罪的危险踏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因为他们不仅是公务员,在本质上他们也是人,在理性的分析之下,权衡事情的利害关系,从而做出对自己做出损失最小的决定,是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而言,在有高薪的情况下,不会糊涂到为了那些自己从正当途径就可以得来的钱而去违法犯罪的。新加坡正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该国利凭借处于亚洲领先水平的公务员薪酬,再结合其公务员自身的高素质,创造了一个亚洲公务员的廉洁神话。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公务员所需要的钱,如果是用高薪这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就会让他们用的心安理得、理所应当。不管怎样,自己凭良心得到的钱,花的安心,用着心里也踏实。因为不必去担心用贪来的黑钱去买东西,会被监督机关查出来、会被别人举报;不必每天提心吊胆、害怕有一天会东窗事发;也不必在每每躺在床上时,辗转反侧、唯恐夜长梦多。是的,这种种不安的表现,正是因为这些钱来的不干不净,让其藏着脏眼、拿着脏手、花着脏心。更何况,做人是要讲良心的,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无法做到心安理得的去用这些贪来的钱。因此,高薪养廉也是一个有效地措施。

参考文献

《学理论》 2012年第18期 《腐败的发生机理及腐败风险的预警》 李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 维基百科

王焕章 《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吕鹤云 《国家廉政建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新华网 《十八大代表纵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2012年11月10日

篇8: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加入WTO后, 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亿美元。五年中, 出口增长了近3倍。据最新统计数据, 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 同比增长22.66%, 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38%, 贸易顺差达1290.3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是1470.85亿美元。其中, 纺织品出口金额是522.54亿美元, 同比增长18.84%;服装出口金额是948.30亿美元, 同比增长28.91%。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 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长期以来, 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 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 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 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

在中欧纺织经贸关系上目前存在着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障碍。我国纺织服装受到欧盟TBT限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 欧盟纺织产业在技术水平等方面占有优势, 所以就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人身健康为由, 对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规定了严格的标准,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欧盟自身的纺织产业。

2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 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 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 因此对于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谓“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的大量反倾销等各种障碍。法国纺织工业联盟主席吕西安德沃日曾表示, 应延长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至2008年底, “以便向中美之间签署的此类协议看齐”。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至今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从纺织层面上来说, 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 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 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继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 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 正成为中国出口纺织品的又一大障碍, 因为虽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工作的。面对进口国实行越来越严格的“劳动壁垒”措施, 纺织行业虽然也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也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开始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以及我国国情的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但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初期, 肯定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

2.2 纺织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我国的纺织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 缺乏自主创新。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只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有优势, 所以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比较低, 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微薄的利润, 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 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 30%以上是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来进行加工, 自主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 而且设计开发水平不高, 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

出口成本增大, 且品牌竞争力不强。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成了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最大利空因素, 一般一票出口订单的周期是三个月, 而人民币汇率又不趋于稳定, 几乎一个月内就会有较大的变化。由于纺织品附加值较低, 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 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上海著名经济学家石士均教授在宁波举行的2007年出口形势报告会上指出从去年中期开始, 人民币就不断向上攀升, 到现在累计升值近3%, 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纺织品退税率下调2百分点, 这大大加剧了纺织企业的困难。

3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的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对措施

3.1 纺织行业协会及商会的应对之策

纺织商业行会协会应该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根据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 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服务, 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性, 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

(1) 深入开展国际纺织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务。

由于生产企业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较狭窄, 所以纺织商会要帮助他们拓展信息渠道, 挖掘信息资源, 保证纺织企业及时了解纺织动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 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 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

(2) 制定行业标准, 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及商会应该充分发挥协调小组及企业专家队伍的作用, 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应该采取价格协调和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措施, 监督进出口企业的守法经营情况, 以保证纺织品进出口企业内的公平有序竞争;同时, 建立并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 提高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 要求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并进行相关指导, 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体系的认识,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3) 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

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进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 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 提高国际竞争意识。

(4) 开展行业培训、品牌推广等服务工作。

开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业务培训、行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升级提供咨询服务, 为提高专业市场的企业品牌形象开展相关服务。

(5) 建立纺织业检测机制。

针对国外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 我国纺织商会及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 面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产业政策、反倾销政策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的种种不利, 逐步建立起纺织服装的监测系统, 对一些重点产品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及时发布, 帮助我国纺织企业正确认识市场前景, 确定发展方向。

3.2 纺织企业自身的应对之策

(1) 走创新之路。

企业的发展强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必须大力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方向新的发展, 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 我国纺织业如何从“模仿”到“创新”, 对于长期以来给外国跨国公司打工的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讲, 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任何企业若没有创新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仅靠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是不能占领国际市场的。

(2) 推行“品牌战略”。

中国纺织业就必然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状态, 加强品牌建设是中国纺织服装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为打破“有规模、缺品牌”的困局, 许多企业开始尝试以自主品牌出口。

(3) 推进产品的多元化, 提升产品档次和推进产业升级, 完善产业体系。

目前, 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含量低, 贸易依然局限于低附加值的中低档产品。对此,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既要积极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 更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 采取新技术新工艺, 推动纺织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发展,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争取向中高端产品市场进军。

参考文献

[1]郭燕.纺织服装走出去战略[J].科学决策, 2002, (11) .

[2]严春瑜.从中美贸易摩擦看中国外贸战略的转变[J].法制与经济, 2006, (2) .

[3]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 2006, (1) .

[4]肖夏.纺织2006岁末盘点.亦喜亦忧[J].中国经贸, 2007, (121) .

篇9:论我国纺织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殷武

(西北政法学院西安710063)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与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两大类。目前它存在诸多问题,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合作金融的“互助共济”性的缺失及非正规金融组织中的高利贷。现阶段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在坚持“五农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正规性金融组织非正规性金融组织

存在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如果“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蓝图将成一纸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第一号文件下发,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在新形势下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和远见卓识。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7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在政府主导下围绕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一中心而展开,包括恢复农业银行(1979年)、扩大农村信用社自主权(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创立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1996年底)、促使农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性金融企业、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1999年)、恢复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组织(1996-2001年)、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和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基本确立了农村金融主体运作的基本规范,建立了农村金融市场框架。农业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但从1999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只保留了吸储功能;占据大片农村金融市场的邮政储蓄也只吸储不放贷,使得本来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农村得不到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的同时,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反而流向城市,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而WTO的加入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将以其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占领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这将直接威胁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存亡;而金融业存在的诸如农村金融组织不能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受着较沉重的不良资产、缺乏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竞争政策、金融机构享受着来自政府的隐含担保等导致的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结构问题也必将面临全面的改革与转轨。因此,要很好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关注和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组织,这在目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的目的仅在于通过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历史的回顾,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历史

自1979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金融体制伴随着整个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先有后,有些机构是同时产生的。

(一)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发展过程

正规性金融机构即受央行和银监会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农业保险机构等。

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两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年)围绕服务“三农”,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在内的正规金融组织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一时期农村金融组织得以恢复。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恢复,其后随着改革的进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开始全面推经营目标责任制,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之一是1994年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包括为农副产品收购,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业务提供贷款,对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县级联社。其后进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中国农业银行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行领导管理,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第二个阶段:1997年至今的四大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面临重构的选择。亚洲金融危机后,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重组,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业务的单一而无法实现其政策调节农村经济的目标,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也缺乏合作性,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也越来越远离农民,资金向城市倒流。在其它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2001年底由原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造而成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上活跃了农村经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就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商业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业务极度萎缩,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

(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发展历史

非(准)正规金融组织是指组织或活动处于央行或者银监会监管之外从事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的农村金融机构。非(准)正规金

融即是民间金融,主要有: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

非(准)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存在,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很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准)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8-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根据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除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性金融组织或者活动均属于非法,从而结束了非(准)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

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1:

(本图摘自:章奇,《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jlin.ccer.edu.cn)

1、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开始弱化,存在:①产权主体虚化,使代理成本过高、效益低下,迫使农业银行不愿意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②1996年以后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及高额回报,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本来就很少的国有资本变得更为稀缺。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②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③业务单一,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

(3)农村信用合作社,96年按国务院的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恢复合作金融性质,全部基层信用社为一级法人,但目前并没有实质的进展,主要存在:①绝大多数信用社是在原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历年来的积累与亏损由谁享有与承担,是由国家、农业银行、老社员还是新社员,很难界定清楚2。②合作社缺乏合作性质。随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合作社的互助共济性正在淡化,“官办”色彩浓厚,农民缺乏入社的积极性,农民也很少是信用社的社员,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是形同虚设。③信用社为农村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真正需要资金贷款的农户难以得到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农村信用社使得城市资金不但不能有效地流入农村,实现工业反脯农业,反而农村资金却流向城市,造成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严重滞后。

(4)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数量较少,它存在的问题是:①它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具体的经营中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②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及所涉业务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经营发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发展空间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体很少,对从事农业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5)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客观上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1)在业务上它只吸收存款,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无法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2)它通过吸收存款,存于央行赚取利润,将农村仅有的资金“倒流”城市,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性质不明,监管不力。邮政储蓄局属于邮政部门的内设机构,而邮政储蓄网点又属于金融机构,央行的监管很难实施。

(6)农业保险机构,中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3: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组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灾害救济的手续繁杂、面窄、水平低、且难以监管;(2)农业保险的承保率低下、高赔付率、经营亏损严重、业务量较少。

2、非(准)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非正规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一般规模小,比较隐匿、分散,它使借款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合作基金会,1997年整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始被解散并清算。目前依然有一些地区存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由于现在禁止它的存在,私下它照常经营且存在严重的高利贷问题。②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金明显来源不足、不明,它的筹措资金的能力较差。③由于法人主体严重缺失,责任承担上难以保证。④农村合作基金会游离于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之外,金融风险巨大。

(2)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如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与正规性金融相比,在组织方式、运作机制、对当事人的约束等方面具有许多不规范的特征4:①组织制度不规范。②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贷款程序的一系列制度,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及呆帐准备金。③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一些民间组织从一开始就有先天的痼疾,高息揽存,盲目贷款,逃避金融监管。

总之,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是正规性农村金融组织严重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未能承担其扶持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6,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农村民营金融的市场进入不相匹配7,农村合作金融名不副实8。非(准)正规金融组织在发展中也出现严重问题,私人借贷在农村相当活跃但弱点也相

当突出5;

四、解决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重构。当然,重构并不是要求完全的彻底的抛弃原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那样作是不现实的,而只能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制度创新。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坚持“五农原则”――务农、支农、助农、促农和富农的原则,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三农”问题致关重要,政府的责任重大,在农村金融问题上更应首当其中。首先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的局面,应重新界定它的业务范围;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作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以下业务9: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面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团结稳定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2、中国农业银行要加强对农村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服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3、合作金融应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目前虽尚无统一可行的办法,但不宜“一刀切”。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现实,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1)恢复农村合作社的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坚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通行的合作原则建立相互协作、互助互利的“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真正体现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应界定为:为集镇和农村、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优先安排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贷款业务。(3)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金吞吐量大的东部地区,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组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满足该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高层次的需求,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4)在其他地区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信用社,在乡镇建立信用分社,在村级建立信用合作所,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由同级的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管。(5)对现存的农村基金会予以取缔,按属地原则并入县级信用社。(6)制定“合作金融法”对农村合作金融加强监管,目前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金融回归本来面目,真正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才能成为农民需要的金融。通过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把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4、增设新型农业保险组织,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1)建立县一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将合作社制度与公司制度融为一体,合作制以体现互助共济性,公司制保证其制度的先进性与责任的有限性;该公司由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等人股及部分国家财政投入,国家的投入不能超过30%,即不占控股地位,否则有承担绝对责任之嫌。(2)在省一级建立农业保险股份公司;由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按其总资本的8%投资入股,省级财政也投入拟设公司约30%的资本。同时农业保险股份公司按8%对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承担再保险责任。

5、改造现有邮政储蓄制度,堵截农村资金“倒流”,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针对农村资金“倒流”城市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造,可以做到:(1)对于经济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大的地区,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将原有的邮政储蓄部门改组为邮政储蓄银行;它以从事储蓄、汇兑、代理等业务,所揽资金一律不再转存人民银行收取率差,并且,必要时国家财政可以给予邮政储蓄银行适当的补贴。(2)对于经济不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较小的地区,在县一级将邮政储蓄部门并入信用社统一管理,或成为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将大量的闲散的储蓄资金“存”于农村金融市场。

6、建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为促进农业的生产,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者贷款担保的需要,现阶段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民、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创设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做到:(1)允许农民以自留山和自有的林木经评估后投资入股设立农业担保公司;(2)立法上设立专门条款,降低设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定为5万元人民币;工商登记机关应对该类农村的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发放有明显标志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给交易相对人以提示。(3)对于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给予一定时期的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4)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监管机制。急需出台监管框架,以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该图摘自:章奇,《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jlin.ccer.edu.cn

2黄燕君:《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缺陷及创新》,载《农村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第20页。

3王家传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5页。

4林乐芬、林彬乐:《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时期的非正规金融探析》,载《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8期,第49页。

6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载《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1年第9期,第41页。

7摘自何广文2003年10月13-14日OECD与中国农业部联合在巴黎组织召开的“中国农村金融与信贷设施国际研讨会”的大会报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

8李赛辉等:《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及其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载《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5期,第57页。

5严瑞珍、刘淑贞:《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载《农村经济问题》(月刊),003年第7期,第56页。

上一篇:希特勒演讲精选下一篇:元宵节灯谜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