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2024-07-10

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精选10篇)

篇1: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通过<食品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从课程设置、内容重组序化、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作 者:陈琼 王尔茂 作者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食品化学 课程改革

篇2: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

(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篇3: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我院顺应这一新形势, 与食品专业群建设和改革相配套, 《食品化学》课程在课程设计面向专业群及职业生涯, 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综合运用, 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及实践训练, 考核方式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与探讨。

课程设置服务于职业生涯, 服务于专业群建设

《食品化学》课程设置本着有利于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充分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的原则。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的方针, 依据市场需求, 结合市场发展趋势, 进行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及能力分析, 在对课程定位及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进行调整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能力培养目标, 加大了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食品化学》是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等食品类专业群的一门重要的职业素质课程, 在我院教研教改的整体思路中, 它既有别于传统的、学科型的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 又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课程。以食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等学科性课程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重组, 强化食品企业职业通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食品专业群的新体系中, 将该课程定位为食品职业素质养成的核心课程, 它对我院食品类专业群的相关职业能力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根据专业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符合岗位需求

根据课程的定位, 这门课所要培养的是掌握从事食品质量控制和分析检验岗位所需要的食品化学基本知识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熟悉构成食品的基本成分, 能够分析、判断食品在加工、储藏中的变化对品质的影响, 能够了解食品原料的特性及其在加工中的作用。

课程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对能力的要求, 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设计, 对原有知识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整合, 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对食品基础知识的需求差异, 构建两块知识模块组合, 即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践应用模块 (见图1、图2) 。在课程设计上紧密贴近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在为学生奠定有关“食品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坚持两个“结合”: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普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序化

为实现整体优化, 课程内容整合后, 需进行合理排序, 也就是确定教学路线, 这样, 既可以使教学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逻辑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 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的原则, 本课程设计思路为:以食品的基本 (营养) 成分知识为主线, 以影响食品品质和食品加工的主要成分为关注对象, 以食品在加工、储藏中的变化为引申, 以各类型食品原料的加工特性为拓展, 并按照相关知识的难易和与生活应用、生产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序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 密切结合食品生产实际, 缩短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的距离。将原有有机化学中偏难、偏深, 与食品专业关系不大的反应历程、分子轨道、空间结构、代谢历程等进行删减;强调突出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发生并影响食品品质变化的内容,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还原为化学原理,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专业知识和今后在食品生产企业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

原有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而根据食品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食品企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 重新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则强调工作过程整体性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求打破传统的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的局限,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

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对于按照职业素质需求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以实际案例、实践操作来完成教学实施, 通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应用→实践→顶岗实习”层层递进, 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全程互动”理念,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校与企业的互动。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 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解决生产实际中发生的问题, 即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采取项目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各类食品”为载体, 以“营养成分加工特性”为主线, 采用“项目实训+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项目训练, 要求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自主设计“项目报告”、“综合训练方案”等, 通过在实践中学会并知道, 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学习进行思考、反馈、分析能力的培养。

重视实践能力的考试改革

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 采用灵活有效的考试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测。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 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这就要求在考核方式、内容设计上进行改革。

以前的考核方案为百分制, 采取平时、实验以及期末笔试三种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设计使学生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单个知识点上, 忽视了对知识从整体结构上的把握, 致使学生对知识缺乏宏观认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这种“不出课本”的考试方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摄取知识的范围, 也容易转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点。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 《食品化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宏观把握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也就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对知识的再应用能力。以“低聚糖”为例, 传统的考试一般会设计成考核低聚糖的分类、结构、性质、反应过程。而高职教育应更注重考核低聚糖的膳食来源, 原料来源, 甜味程度大小的比较, 吸湿保潮性对糖果的品质影响 (应用能力) , 利用吸湿保潮性、甜度等性质来判断生产不同糖果如何选择原料 (应用的再应用能力) 等知识。所以, 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所要求的技能, 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做不到这一点。

经过几年的摸索, 并配合课程内容的改革, 新的考核体系技能操作考核占40%、知识应用考核占40%、项目完成占20%。技能考核内容包括食品化学所学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在实验室自行设计实验, 主要考查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考核采用笔试方式, 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例如使用案例分析, 要求学生对食品中某种成分如何影响食品品质, 应采用何种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判断。项目完成是指学生自由分组, 就某一个专题, 通过查找资料, 市场调查, 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后, 写出项目报告, 并做公开演示。

我院《食品化学》教学打破传统的食品专业基础课程的局限, 构建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体系, 课程定位在食品职业素质养成课程, 支撑专业的职业能力;以食品行业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来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实际案例、项目设计等来完成教学实施。接下来, 我院将着重开发课程网站, 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在线测试、实验实训指导等, 还将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实训教材。

参考文献

[1]俞瑞钊, 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及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篇4: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摘要:为了加强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舌尖上的中国(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从食品工业技术的角度,阐述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1]。《舌尖上的中国(一)》是央视纪录频道2012年播出的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2],该片不仅仅是美食纪录片,通过美食还展现了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该片与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课程以人和食物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完全吻合,可视为该课程的活教材和动态的体现,将该片与该课程相结合教学不仅使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变得易于接受,而且使学生认识和热爱食品专业,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流畅,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按照本课程教材设计和教学大纲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具有普遍性。为了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为: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基础知识与物质代谢内容整合到一起,将酶的内容添加到蛋白质基础知识中。整个课程分成了两大模块,第一大模块为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代谢,包含六章内容分别是水和矿物质、糖类及其代谢、脂类及其代谢、蛋白质和酶的代谢、核酸及其代谢,维生素;第二大模块以食品的色香味为一章内容,包括食品中的色素,味觉物质和嗅觉物质。调整后的教学内容采用陶冶法这种教学方法,将七集纪录片与整个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具体结合方法见下表。

二、启发式教学法与举例论证式教学法相结合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放映纪录片时,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将要讲解的教学重难点进行预习和铺垫。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结尾时,职业挖藕人茂荣和圣武兄弟每年出门7个月采藕谋生,藕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正好为第二章糖类及其代谢的讲解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该纪录片实例非常丰富,采用举例论证式教学法,使一些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生活和思维。

三、教学效果总结

生动鲜明的纪录片引起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把理论性较强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变得有趣味,解决了教学难点,使教学过程变得流畅。通过讲述奶豆腐、毛豆腐、酱的制作过程,了解了蛋白质的来源,进而讲述了蛋白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该节的内容。

通过该片与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相结合教学,食品生物化学专业课测试合格率为100%,学生平均成绩达84分,与历届食品专业学生食品生物化学专业课测试平均成绩68分相比,成绩提高显著,大大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为该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重塑和实践教学,探索出了教学效果显著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琼.食品营养与卫生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5: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力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建筑力学》为例,主要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三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建筑力学》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纵观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状况,学生往往认为《建筑力学》最难学,也是考试及格率最低的一门学科。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热潮,笔者从《建筑力学》入手,试图构建一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一、学情分析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与数学、物理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整体不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建筑力学》非常吃力。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建筑力学》前几次的课程中还能跟上进度,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在力矩这节的知识点上开始觉得吃力,认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于是有部分学生放弃努力,等到这门课程全部结束时,他们基本上一无所获。根据学生状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讲授《建筑力学》时应做到有的放矢。即使同一个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亦千差万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甄选

1.精选教材。目前,高职院校类《建筑力学》教材有很多种版本,有相当一部分与本科院校教材相似,内容较深,并不是很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精选适合学生的《建筑力学》教材,这点很重要。教材内容既不能太深,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不能太浅,知识体系不连贯。

2.甄选教学内容。《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是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在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课时大大缩减,如何在有限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知识点,这就需要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甄选。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相关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在甄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后续课程《建筑结构》的需要,因为这两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建筑结构》主要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弯构件、受压构件、梁板结构,以及在实际工程里用得比较多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相应的,《建筑力学》应该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以及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其中,重点部分是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这两部分内容在《建筑结构》课程中应用很多,主要体现在各种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面。 由此可见,《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孤立教学。《建筑力学》是为《建筑结构》服务的,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重在应用,强调技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培养,所以《建筑力学》里很多有关设计计算的内容并不需要掌握,只需要讲授后续课程《建筑结构》所要涉及的知识点,够用即可。鉴于这两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授课教师可以尝试为同一人,这样能够准确把握两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前后联系。笔者和同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这样执行的,两门课程的内容相互交叉,在《建筑力学》教学活动中略微提及《建筑结构》的内容,在《建筑结构》的教学活动中回顾《建筑力学》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掌握这两门课程,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师单纯的教法,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与学应统一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的整体思路。针对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建筑力学》难学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为:课堂讲授(定理讲解法、案例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作业)→作业点评。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教法与学法交织起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

2.上好习题课。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上好《建筑力学》的习题课,它是《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和加深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模块时,应及时进行习题课的练习,如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杆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这三部分通常是习题课的重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好每一节课。同时,应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速度的掌握,结合高中学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讲完知识点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课堂内消化,不能急于讲解下一个知识点。笔者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过程中一直秉着宁缺毋滥、宁精勿多的教学理念,力求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就能掌握一个,不贪多,不提倡囫囵吞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先行性和广泛性对其他课程的影响深远并有辐射作用。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共同努力,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把握好课程定位,精选教学内容并与其关联课程相结合,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寿梅.建筑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8,(3).

[3]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篇6: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关键词: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模式;CDIO理论;创新能力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和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的英文简写,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等4所工程大学共同发起,23所来自全球各区域的大学参与,合作开发的一个国际工程教育合作项目,建立的一个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1]。该模式主要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工程师为目标,以先进科技为基础,将教育教学过程融入到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实际情境之中,强调实践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2]。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偏重于课本理论知识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系统的有团队协作的工程项目或者其他创新训练项目,为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往往表现欠佳。如何把以往的“知识储备型学生”转化培养为“创新实干型学生”,进而能够培育出具备一定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同时有比较好综合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毕业生,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精密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当前理工类高校亟待解决的教育改进问题,然而CDIO教育模式正是解决该问题可行的重要探索途径[3,4]。食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一门科学,即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七大类营养素、风味物质、食品添加剂、酶、色素等)、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营养性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安全性和品质的影响,属于应用化学其中的一个分支[5]。食品化学实验是基于食品化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和验证,是培养学生牢记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指出改革方向,以应用技术型为办学定位,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有600多所(约占1/2)被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我校2015年《韶关学院章程》文件中指出,将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求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课程更应在此时体现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食品化学实验任课教师或者教研团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使其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本文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从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方面系统地、积极的进行改革与探索,旨在提高我校食品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普遍存在授课模式单一、授课内容偏向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互动等教学问题,传统教育模式过多表现出教师的主体性,然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很难有机会得到提高[6]。CDIO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做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设计者和综合的评估者,不再只是知识的讲解者、传播者和考核者[7]。从学生角度出发,我们更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课堂不能只是教师的课堂,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从分的时间学习、思考、提问,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首先对实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探索,要求教师先按照CDIO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按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一理念进行教学实践。学生需要充分展现出CDIO教学的主体地位,广学多识、多思考、多实践,达到师生的融洽互动。从而将一味向学生灌输食品化学实验固定操作,改为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CDIO理念下的实践教学,应更加强调学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个系统运作能力。因此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理念上更加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并且构建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2.1C实验项目构思实验项目构思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如何在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中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立合适的项目是基于CDIO的创新实验平台顺利实施的关键[8]。实验项目构思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和CDIO理念的需要,食品化学实验项目改革尤为重要,在实验条件满足和教学大纲范围内的基础上,完善实验项目,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适当调整个别实验项目,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课所学和实习所见自主选择。充分考虑与食品工业生产实际相联系,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来构思。例如: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了解到果胶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胶凝化和乳化稳定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食用安全。然而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少果胶应用的例子,比如果冻的生产、糕点硬化的需要以及果酱等的制作。但是果胶生产的工厂确实比较少了解,因此对果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经资料查找和整理,发现不同果皮中果胶含量差别较大、果皮颜色也不一,最终选择了“天然果胶的提取制备”实验。另外,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了解到,食用油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用来制作肥皂,但是又不是所有油脂都适用于肥皂的生产,因此对肥皂的制作格外关注,最终选择“油脂水解、皂化实验(肥皂的制作)”实验。2.2D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项目设计是实验实践的精髓,实验效果、实验技术、经济与否、保护环境以及社会需要均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反映和体现。在实验项目构思好后,学生可以在原实验讲义和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首先学生需要清楚实验目的、熟悉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明确解决实验的关键方法,明确设计思路,包括资料查找、整理→方案的初步设计→团队讨论→教师指导→方案优化等过程。这些工作需要实验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为了保证实验的实施,实验室设备种类、台套数和场地的大小需要准确告知学生,教师需进行全面指导。要求尽量做到方法简单、方便快捷、节约环保,实验效果最好。例如:“天然果胶的提取制备”实验中,为了使果胶的产量提高,首先把果皮切粒加热钝化果胶酶活性,准确调整溶液pH值。为了产品更纯净、减少提取步骤,将柚子先进行去皮处理,同时还可以为后续的脱色、脱脂省去大量时间,提高效率。“油脂水解、皂化实验(肥皂的制作)”实验中,为了得到更好的肥皂,需要根据不同油脂的硬度和皂化值进行计算得出最佳配比。同时确定最佳皂化温度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得到的肥皂既细腻,去污能力又强。2.3I实验实施过程在顺利完成实验项目构思和实验方案设计阶段后,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其他条件进行实验操作实施,主要包括学生预习情况抽查、设备熟练程度、关键操作步骤的探索与实施、实验条件优化,达到实验目的。实验实施过程是一个综合考核团队对前面设计阶段的熟悉和检验是否可行的过程,是考验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系统开发制作能力的阶段。首先,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团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熟悉程度,在实验实施阶段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鼓励每个团队查找资料,进一步系统的熟悉实验重点知识。例如:实验一“豆粕中蛋白的提取分离”中,提出“蛋白质提取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各自原理及其优缺点?并写出一种与讲义不同的工艺流程,及其所需试剂与设备的种类与用量?”,要求每个团队(4人1小组为1团队)根据集体所了解或者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解答。每个团队积极参与,给出了不少不错的答案。另外,在实验项目实施的同时,要求每个团队自己例举实验试剂和仪器清单,根据清单每个团队自己完成实验准备,大多数团队能够很好的完成,只有部分团队会有少量仪器设备未能及时配备,影响了实验的实施,这个过程是为了让每个团队养成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由于实验中不少实验细节是由学生团队自己提出的,所以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实验中的设备也有提前主动去了解,因此实验实施比较顺利,也比较节约时间。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2.4O实验结果展示相对于实验来说,项目运行主要是实验结果的展示,主要包括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实验成果的展示。普通的实验结束后,会要求学生简单完成实验报告,但是本次实验结束后不仅要完成实验报告各部分内容,还需要要求学生实验成果拍照打印出来共展示。同时,将实验过程中的材料也一并上交,包括问题解答、实验设计清单等。本学期实验完成后,通过笔试来完成最后的考核。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效果。

3改革成效与讨论

实践证明,基于CDIO理念下是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调查表明,有超过95%的学生反映,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下,他们自主学习食品化学实验相关知识的能力大幅提升,自学能力和实验综合设计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以团队模式的合作学习,使得同学们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团队精神和精细思维的培养。CDIO四个教学阶段的系统改革,使得学生清晰感受到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的重要性,每个阶段都是完成实验过程的有机组合、缺一不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验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以后进一步改进。例如,实验构思阶段,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阶段,同时跟大家的所见所闻息息相关,因此要完全做到既满足社会先进生产的需要,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难度较大,只能不停的改革跟进,做到与时俱进。再者,实验设计阶段,不少好的实验设计因得不到的实验设备的配置而不得止步,这些有待学校进一步完善。4结束语经过近一年的食品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基于CDIO的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不但明显的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还激发了学生对食品实验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多角度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促进了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配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该实验教学改革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亚良,张烨,陈勇,等.基于CDIO的实验项目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19-121.

[2]邵秀芝.基于CDIO理念的《食品化学》课程学习评价多样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1-72.

[3]赵跃民.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1-4.

[4]陈耀溪,鲍鸿.新人才培养战略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1):128-130.

[5]阚建全.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

[6]曹淼孙,梁志星.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专业教师角色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88-91.

[7]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篇7: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分院药学系王飞娟王燕张爽

摘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本文从趣味引导式教学、病例分析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三个方面探讨改进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生物化学,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农学、园艺、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制药技术等众多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是各学科联系的共同语言,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仅影响生物类专业的发展,而且也对其他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生物化学的内容繁多,理论知识较难,同时发展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这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教学工作者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为此,我们对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1、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取得好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2]。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

些简单、形象的比喻描述某些事物或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记忆了。比如,在讲解维生素B1与代谢的关系时,我们以1886年荷兰医生艾克曼研究的荷属东印度地区普遍流行的“脚气病”为例,从发病的症状一直谈到是由于在他所研究的实验鸡群饲喂“精大米”所引起的结果,当在“精大米”饲料中添加米糠后其实验鸡群表现的症状又消失了,然后提出为什么“精大米”饲料会引起“脚气病”的发生?最后再介绍艾克曼后来从米糠中分离到一种碱性物质——生物胺,即现在说的维生素B1,让学生对维生素B1的化学性质和缺乏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一目了然。又如,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的抑制作用原理时,可以先讲古代日本渔民打渔趣闻,他们用生长在海边的一种藤条壮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鱼就会自然死亡,后来研究发现鱼的死亡是由于呼吸链被抑制,细胞缺氧而死亡,就把这种抑制剂称为鱼藤酮。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点。再如,为何饮牛奶后半小时内不能吃水果;为何重金属中毒,喝牛奶可以自救;为何人不吃肉还会长胖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既可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趣味引导式教学,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化解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病例分析教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这就要求生物化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触类旁通,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前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疾病以及卫生保健等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都是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例如利用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介绍抗生素、抗癌药的机制;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脂代谢的知识解释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的原因;利用蛋白质代谢的知识分析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利用酶原激活的知识讲述急性胰腺炎产生的生化机理;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

病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将生物化学理论与临床实例相联系,使学生发现生物化学的理论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死记 硬背的空洞知识,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总之,病例分析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有积极意义的[3]。

3、互动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作拓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互动讨论。在讲课时我们要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解答,变学

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讲课生动活泼。

要开展讨论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出3~4个讨论题或附1~2个临床病例,所选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比较、联系的基础上作答,尽量拓展知识面,联系临床实际,使理论课与讨论课内容互为补充和延伸,例如在学完代谢篇后就可以让学生计算葡萄糖、乙酰辅酶A、谷氨酸彻底氧化分解后产生的ATP数,通过计算,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糖类、脂类、氨基酸的代谢途径,还可以加深对物质代谢途径之间联系的理解。其次,组织安排课堂讨论,提前将讨论题及所需参考书目告知学生,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上由学生主持,学生提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同组者可以补充。最后,由主讲老师引导归纳总结,学生将书面讨论稿上交,由教师批阅记分,作为平时成绩。

互动讨论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总之,以上仅是我对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复杂系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如何去做。只有高素质、严要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而教师就要不断的吸收新鲜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4]

参考文献:

[1] 唐徽,孙设宗,朱明磊。医学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4):81-85.。

[2] 张庭廷,李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教育科研,2009,3(1):87-99。

[3] 江渝,钟小林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1,9(2):86-87。

篇8: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食品化学与分析的实践教学改革,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体设计, 实践教学分类规划、单独考核的原则进行改革, 包括实践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环境及实验课堂教学等方面。我院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1.提高了实践教学队伍的素质

学院通过不同途径加大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加强了教师的思想教育,使每位教师都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切实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食品学院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食品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队伍中,年轻硕士及在职博士占有80%以上,还有部分博士, 这些年轻的教师队伍来自全国多所不同高等院校,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合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队伍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食品学院同时又聘请了多个相关食品企业高级工程师、食品监督机构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在生产实习和课程实习中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的放矢;本院还定期邀请名校名师来我院为学生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本专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发展动向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 能结合自身特长与兴趣为自己确定明确的学习与实践目标。

2.规范了实践教学的管理

学院健全了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使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实验教师的规范化管理。本科实验课前 ,实验教师根据实验教学任务,填写“实验经费预算表”和“实验项目卡片”,经实验中心主任审核经费,协调经费使用,保证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中心设计完成了“实验教学大纲、日历、教案”,实验教师根据文件合理组合和搭配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练;结课后实验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2)实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是从整体到局部,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管理的一种方法。同时实验教学规范化的实施使得实验教学有条不紊, 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教学质量的评估有据可依,实验教学的评价有理可依。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加强了实验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强化了效果。实验准备的规范化是实验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根据课程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课前实验教师准备、调试好仪器和设备,初次任课教师还需做好预实验, 实验中课程组教师轮流听课并提出改进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填写“实验教学质量调查表”,反映实验课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满意度等。通过考核真正调动了多方面因素,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3.研究实验课堂教学改革

修订实验教学大纲, 新编写了本门课程相关实验教材5部,根据本专业发展、实际生产需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精选了实验内容。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部分专业课的实验学时, 使实验教学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对20学时以上的实验课进行独立的实验考核。

(1)完成简单性实验到验证性、综合性及开放研究型三大实验的转变。强化了实践教学,对实验课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按照“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对于食品化学、食品分析检测等重要的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要求学生自己配制实验试剂,学生独立完成称量、溶解、定容、标定等过程,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找出失误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设计实验。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院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增加开放性研究型实验的比例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研究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己感兴趣、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的科学试 验 ,经学院同 意 ,提供实验 条件 ,在学院实验室开展试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增设一些触手可及的就地取材的研究型实验,同时教师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论文的 撰写 ,学生在实 验项目的 完成过程 中充分实 现了自我价值。

4.建立并完善了与实验教学相匹配的实验考核方法

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考核主要指标,改革实验课考核方法。新的考核方法从本门实验课的特点考虑,不仅重视书面的表达,更注重考察操作技能。对加工实验,需要考察实验产品的质量指标、商品性能等实物水平;对理化分析检测实验,着重考察其实际操作技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学会寻找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过去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考核评分办法,将具体考核指标及分数做了如下分配:预习实验占5%、实验报告占30%,实验过程占60%、附加分(出色之处、良好印象)5%。实施上述实验考核体系后 ,学生中轻视实验课、在实验中敷衍了事的现象明显减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相应的理论课的考核中,我们加大了改革力度,弱化了知识的传输,重视了能力的培养,对理论考试的 题型做了 较大的调整,在分析和简答中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了实验部分 的内容 ,列举了重 要的实验 内容过程 ,让学生分析 找错及改 正 ,模拟一个 完整的实 验过程 ,让学生进 行思考分析,得出想法和结论,改进实验方案。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工作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践中更得心应手。

5.改 善了实验条件 ,创立了开放有序的实验环境 ,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院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了“现代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验实验室”两个实验室, 还增加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康师傅有限责任公司、新天国际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神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白杨酒厂、粮油加工厂、农八师143团花园乳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卫生监督所。

完善了实验室管理制度, 有计划地对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学生可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自己命题进行科学试验。学生在完成相关的申请后即可随时进行实验活动,宽松的实验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对毕业论文及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管理采取了更人性化的办法,时间安排上灵活有弹性,毕业生根据实验室和自身情况可在最后一年内自主选择论文时间,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实验空间进行科研活动, 提高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篇9: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关键词:食品化学;脂类;教学改革

油脂是食品中七大基本营养素之一,它在食品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对食品的感官特性、化学稳定性等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食品化学中脂类的有关化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改革

1.教学内容安排

食品化学课程中“脂类”一章共授课12学时,重点讲授内容包括:脂类的定义和分类,脂类的结晶特性、熔融特性和乳化、乳化剂等物理性质,脂类的氧化反应、品质评价、水解和聚合反应等化学性质,油脂的精炼、氢化和酯交换等加工过程,脂肪替代品和脂肪模拟品等。

2.课堂理论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课前准备,采用问题式教学,分别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设置问题,学生针对上述问题收集材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如讲到“脂类的物理性质”时,提出巧克力是如何生产的,应用到哪些物理性质,让学生上课之前提前查询资料进行整理,熟悉课上要讲授的知识。让学生提前阅读有关材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课堂分组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补充遗漏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对该章节内容进行总结,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可结合考试中的热点或实际应用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油脂的氧化和氢化反应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考试中经常考的知识点,在讲授完基本原理和反应过程后,可结合历年考题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油脂的自动氧化和氧化稳定性是通过品质评价而反映出来的,这就构成了油脂化学中的重要知识,而其他相关应用技术则是在油脂加工中实际应用的具体体现。

3.理论联系实际

食品化学中脂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较多且比较深,因此,在讲述这些理论知识点的时候,应尽量举例子,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如在讲到油脂的自动氧化反应一节时,可结合油脂在食品加工、生产、贮藏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4.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件生动形象,同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给学生一些问题或知识思考的空间,以便进行互动探索研究,促进学生思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可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纪录片,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或工艺。经验表明,运用多媒体放映图片及纪录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活跃课堂气氛。

5.热点问题的分析

油脂是一种重要的供能营养素,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如果过量食用则会导致肥胖、高胆固醇等健康问题,因此应结合当前油脂安全的热点问题讲解食品化学。如在讲到油脂的氢化加工时可结合当前国内外关于反式脂肪酸研究的热点及进展情况加以说明;在讲授油脂的氧化和质量评价时,可结合“地沟油”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论,同时也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油脂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油脂产品的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适当参与关于脂类的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有关油脂的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是学校学院开展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也可以是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或是毕业论文相关课题。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及科技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三、结语

本文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同时通过教学和实践中的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这几个方面对食品化学中“脂类”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当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不断提升的地方,如学生对授课信息量的接受能力、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创新项目的申报与经费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多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食品化学建设为校级乃至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书成,陈良,秦小明,等.食品系列专业课中“脂类”的教学设计[J].广东化工,2010,37(2):112-114.

[2]钟南京,胡坤,郭娟,等.“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2(1):57-58.

[3]孙尚德,杨国龙,刘伟,等.浅谈《油脂化学》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35-236.

[4]付晓萍,李凌飞,赵灵芝,等.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43-344.

篇10: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模式探索与实践

孟晓,蒋丽施,康晋梅,陈艳,李美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成都611137)

摘要: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以单一讲授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与其相适应。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成绩考核等环节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实践证明,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食品分析;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021142124)

作者简介:孟晓(1983-),女(汉族),云南个旧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分析是普通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食品加工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3]。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传统的以单一讲授模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与其相适应,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4-9]。笔者承担的食品分析课程共72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个,实验学时36个,该门课程面对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共计54名。在学习其他高校对该门课程的改革手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次改革,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食品分析课程理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食品分析技术日新月异,但是目前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所用的食品分析相关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10-12],因此,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改革就集中于在介绍常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虽然笔者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中涉及了一部分较为前沿的检测手段及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这一章节中增加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氨基酸的分离分析方法的介绍;在“食品中有毒污染物限量分析”和“农药、兽药与霉菌毒素残留量分析”这两个章节中介绍了试剂盒快速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先进检测技术;在“转基因食品快速分析技术”这一章节着重介绍了免疫化学分析技术、PCR检测技术以及基因芯片在转基因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不能向学生展示上述仪器设备的使用,想要大范围地开展相关的实验也是比较困难的,往往只能概括性地向学生讲解到这一部分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认识十分抽象。因此,笔者在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中引入了大量的介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在对相关的仪器进行简单的原理讲解后播放该仪器的操作视频,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逐步向学生讲解其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尽可能地联系拥有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的部门或单位,组织学生参观和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实用性。按照这样的理论教学模式,笔者进行了9周共3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该教学模式,在掌握了经典的食品分析方法基础上,对先进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笔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课堂讨论”环节,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授模式[13-15]。在每章节理论学习结束后提出至少3个与该章节相关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解答问题,到下一次上课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由学生自行记录讨论内容,最后由笔者点评。经过8次课堂讨论的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模式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主动查阅书籍和文献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参与积极性高,在每次讨论过程中至少有30%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更为活跃,经常会出现讨论超时的情况。

二、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食品分析实验是食品分析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16,17]。从以往的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模式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实验项目形式单一。食品分析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是根据教学大纲执行,实验项目已经确定,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已经按照实验项目安排实验时间,准备实验用材料和器材,做预实验,写板书,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实验教学开始时,为了保证规定课时内完成实验,教师往往把每个实验步骤都说得很清楚,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18,19]。第二,实验项目及其对应的学时数是固定的,这样的设置对于部分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是不合理的[20,21]。例如“食品中水分或灰分含量的测定”属于在食品分析实验教学中非常经典的实验项目,操作过程也不复杂,但由于样品干燥或灰化的过程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该实验项目规定的实验学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规定的实验学时内,由于正好也是样品干燥或灰化的时间,学生无事可做只能等待,但到了干燥或灰化结束时,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验学时,这时学生又需要去修读其他的课程,因此只有等学生完成其他的课程学习后再继续回到实验室完成实验,破坏了实验教学的连续性。这样就违背了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初衷。第三,实验报告的撰写缺乏规范性。学生常常把撰写实验报告当成一个应付老师检查的工作去完成,在实验报告中缺少对实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22,23]。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并将其应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中。首先,对实验项目的数量进行削减,在尽量保留经典食品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教材中原有的10个验证性实验项目缩减为6个,另外新增4个开放性实验项目,其具体内容不固定,可由学生自行分组、选定并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其次,对6个验证性实验的学时数进行合理调整,将“纯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午餐肉中脂肪含量的分析”等实验的学时数调整为6个学时。另外,在进行“面粉中灰分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过程中,在样品灰化等待环节,穿插1~2个简单实验,例如“纯牛奶的酸度分析”、“油脂过氧化值的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的等待过程中有事可做,同时又能将上述实验节省出的学时数用于延长“奶粉中的`水分含量分析”实验学时,一举两得。第三,在第一次实验教学课上向学生说明实验报告撰写和评分的标准,将“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两个部分的评分占实验综合成绩的比例调整到70%,明确实验报告的重要性。笔者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实验教学一个学期后,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了食品分析基本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基本能够完成自己所选择的综合实验的内容并提交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除此以外,笔者计划在下一次的食品分析教学环节引入“食品分析实验基本技能考核”环节,丰富实验成绩的考核手段,巩固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其动手能力[24,25]。

三、食品分析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

在较长一段时间的食品分析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考核占综合成绩的比例较大,通常都为70%以上,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学生即使没有实验报告的成绩,只要理论知识考核优秀也能顺利通过考核,从而导致学生对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不利于食品分析课程的发展[7-10]。因此,在对食品分析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时,笔者将考核内容划分为理论、平时成绩、实验等三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50%,重点考核内容是食品分析相关的概念、原理、分析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平时成绩占10%,包括5%的课堂讨论成绩和5%的考勤成绩,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需要突出的是课堂讨论的考核,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其自主查阅文献、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在公众场合流畅表达观点的能力;实验成绩占40%,其中,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占20%,6个验证性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占50%和1个综合性实验报告的成绩占30%,该部分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对食品分析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报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综合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内容。

笔者通过对所收集的参与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共计54名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和综合打分后发现,综合成绩在60~69分段的占11%,70~79分段的占49%,80~89分段的占38%,90~100分段的占2%,成绩整体基本呈正态分布,较为合理。但是,由于笔者是第一次从事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没有往届的成绩进行参考比较,这样的成绩考核模式改革是否能够提高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除此之外,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及成绩的评定方法,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地发言讨论,对于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加,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进一步说明将成绩考核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改革更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对食品分析课程的掌握程度。

四、展望

综合上述各因素,本次食品分析课程模式的改革探索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办法等三方面入手,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课堂问题讨论、实验教学等几个教学模块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关键信息点的掌握,也充分培养了其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理论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和学时的限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一些先进的分析仪器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验教学中,由于综合实验属于开放性实验,有时会出现学生所需要的试剂和仪器缺乏的问题而导致实验延后或无法进行;在成绩考核中,实验部分的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没有细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计划中,笔者需要继续坚持此次改革中取得较好成效的部分,进一步完善存在问题的部分,力争将学生逐步培养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能力型人才,在未来成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爽,王立,曹延华“。 食品分析技术”分层次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2(12):158-159.

[2]徐振林,沈玉栋,吴青,肖治理。本科院校《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140,143.

[3]张新爱。关于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7):85-88.

[4]易翠平,程云辉,刘瑞兴,等。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改革模式探讨―――《食品分析》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76-78.

[5]聂瑾芳,张云,李建平,等。浅议食品分析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39(22):109-110.

[6]李升福,闻海波。食品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7):194-195.

[7]李和生。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5):73-75.

[8]李宁,赵秋艳,张平安,等。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河南农业,,(6):24-25.

[9]李豪。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2):68-70.

[10]张雁南,刘刚,李桂玲,等。食品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5):143-145.

[11]王昕。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54-156.

[12]刘媛,王健。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3,(7):235,239.

[13] 王玉堂。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教改初探[J]. 科教导刊,2012,(9):58,101.

[14]王晓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21(4):94-96.[15]张艳萍,活泼,俞远志,等。有关食品分析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2011,23(3):249-252.

[16]潘振鸽。专业课教学应突出专业特点―――谈《食品分析》课的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4):69-70.

[17]袁丽,高瑞昌。《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农业工程,2013,3(3):110-111,141.

[18]黄玉英,彭爱红,黄志勇“。 食品分析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11(1):87-89.

[19]王凤舞,郭丽萍,唐娟。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11):37,57.

[20] 王洋。 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文汇,2013,(3):77,81.

[21]杨萍芳,杨兆艳。食品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2,30(2):58-60.

[22]华军利,黄国清。提高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初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417-418.

[23]苗敬芝,唐仕荣,刘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视界,,(4):16,73.

[24]周玲,汪学荣,谢爱英。食品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338-339.

上一篇:心理测验学知识六下一篇:区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