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的心得体会

2024-09-03

读小说的心得体会(通用9篇)

篇1:读小说的心得体会

薛忆沩《出租车司机》、李师江《巩生与彩霞》、须一瓜《海鲜啊海鲜,怎么那么鲜啊》、葛水平的小说《月色是谁枕边的灯盏》、谢方儿《船》、秦巴子的长篇小说《身体课》等等。

薛忆沩是属于那种才情作家,读他作品虽然不多,但是篇篇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早年他的《广州暴动》就写得奇峰突出,叫我震惊,而这篇《出租车司机》则又写得充满伤感,叫人想起这名司机对妻女的怀念之情,隐隐透出的情愫难以释怀……

李师江作品中的深刻和幽默,大概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特行的作家。他的《吴茂盛在北京的日子》就让我们看出他作品的不一般。而到了长篇小说《中文系》,则把他的才情施展得淋漓尽致。当然他更叫响的作品还有《祝寿春》《逍遥游》和《他们都挺坏的》。这次读他的《巩生与彩霞》更是把他于不动声色中叙述的冷幽默展示净尽,妓女与嫖客,这两个看似肮脏的人物本是让人所不耻的,然而随着两个人物的对话,层层为我们展示出了两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挣扎,读出的是无奈……

须一瓜《海鲜啊海鲜,怎么那么鲜啊》和葛水平的小说《月色是谁枕边的灯盏》同属都市写作。两位同为著名才女小说家,作品在读者中广有影响,在这两篇小说中表现出的却是不同的情怀:前者才情十足,语言活泼,极尽圆熟,最后的那句“人不如狗”的感叹叫人心酸;后者用诗意的叙述,为我们讲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社会风情描写,让我们对名牌大学生出国后的各种无奈与心酸产生一掬同情……

浙江作家谢方儿的小说《船》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排除各种干扰,坚持要造一条船来满足自己的心愿,最后船造成了,没想到这条小船的处女航行却带走了老人的生命,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陕西作家秦巴子原是一位诗人,没想到写起小说来竟然也这么漂亮。读他的首部长篇小说《身体课》,让我惊讶的是他的构思和写法。这篇小说由九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用身体的一个符号进行叙述和讲解,然后再借助主人公一家人的生活,阐述他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回忆、追思,表达出母女两代人的社会认知心态,同时也揭露出了当下中国家庭人物身份与价值的问题。过去看到的长篇小说多为讲述故事,而这篇小说不以故事取胜,却别开生面地为我们展示出了长篇小说的另一种写法,从情感和心理入手,大概是这篇小说区别于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

篇2:读小说的心得体会

金庸爷爷一生写过许多作品,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豪气,义气,侠气的令人向往的时代。无论是傻傻地郭靖,还是怪癖的杨过,他总是让我们了解,世界上是有希望的。没有人会一辈子落魄。天资蠢笨的人,有过努力,有过奋斗,总是有所成为的。而那些坏人,即使好人会被他们所迫害,但是最终,他们都会得到应得的报应。就这点来说,金庸的作品会给人希望,让人能看到美好的未来。金庸的小说不只有像杨过和小龙女的儿女情长,还有这与政治分不开的斗争。像《碧血剑》一书,是以闯王李自成的起义为暗线贯穿始终的。文中塑造的英雄袁承志就是为他卖命的。书中也充斥着野史,如公主断臂的经过。这就让人对书中所写充满阅读的兴趣。但是,在书的结尾,用袁承志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受苦的总是百姓。从这点上来说,金庸爷爷那呼唤和平的愿望就得以体现。

小说的背景喜欢选在乱世。所谓乱世佳人,乱世出豪杰。所以着佳人豪杰的命运总是相连的。这也有利于文章创作的丰满性。在战乱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面临着无法预知的危险,生命不能自控。这就如江湖一般,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用寒光凛冽的剑结实你的生命。所以,战乱如江湖啊!人是多样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江湖就更可怕了杀戮,鲜血总在一瞬间。或许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就丢了性命。因此。在乱世,江湖中,总要有人来维持秩序。这就有了权利的争夺。也就将更多的人送上不归路。金庸爷爷看透了这点,用小说来诠释权利的可怕,也解释了人性贪婪的本质。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权利一往情深。也有渴望过平淡生活的人。其实,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滋味是怎样的。那些向往平淡的人,不是拥有绝世神功的豪侠,就是身居要位的政客。他们曾经经历过那种身不由己,压抑的,没有挑战的生活,就对其产生厌烦。而其他人却不知道,只顾争权夺势,连自己生存的目的都失去了。那么,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值得的地方!这样的人生,绝对不会快乐。

金庸爷爷好象十分偏爱温柔如水的,机智善良的女子。阿朱,一个温柔的女子,竟让萧峰为之不忘,甚至心中再容不下一个人。小龙女,那么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竟让那个与黄药师一样桀骜不训的人为之倾心。同样,那机灵无比的黄蓉,也被主人公郭靖视为珍宝。更不用说韦小宝,那个既痴情有花心的混混,竟然将7位天下难寻的美丽女子的芳心偷走。还有那被张无忌说又爱又怕的赵敏,温柔的周芷若,文静的小昭,还有那阿蛛。。。。。。金庸的文章,不仅是江湖的纷争,更是女子的天下。

他的文章,不只是单纯的武侠,那令所有人都羡慕的草原牧马放羊的生活。虽然,这生活,萧峰没有机会再给阿朱,可是,他们的心一直一起,这就够了。金庸的书,告诉我们矢志不渝的爱情,两肋插刀的友情,坚持的正义,永远的和平。。。。。。这也是教育读本啊!这读本充斥着爱与和平,让人无法再去抱怨。就是因为这个,我对有些地方将他的《天龙八部》选入高中课本,是很赞同的。我想,世上还有哪个人可以比的上他?或许有人会说,鲁迅,巴金,老舍等人比他好太多。可是我认为,鲁迅的文章是让人认清楚黑暗的现实,很多是在讽刺,讽刺当时的中国局面。而金庸,他也认清了这残酷的社会,看透了不美好的人生。可是,他没有抱怨,没有失望,而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自己的妙笔,给世人创造着一个让人羡慕的世界。这个世界,他给了我们希望,他给了我们安定,公平,美好。让我们不再失望,而是用满腔的热爱去演绎我们的生活。有人说,金庸所创造的武侠世界充满了血腥,不适合青少年阅读。可是我想,这个现实世界更残酷,难道就为这个我们就不要生活了吗?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不公平,那么多战争,那么多虚伪。而江湖,虽然有阴谋,有诡计,可是金庸告诉我们好人会有好报,告诉我们坏人总会受到惩罚。在现实中,有人只手遮天,有人谎话连篇。这个世界的血腥,无处不在,只是被人藏在黑暗中,平时看不见罢了。对与这种社会,我们怎能不失望!当然,我认为,就这个,那江湖就比着现实好太多。

篇3:读贾平凹农村题材的小说

1986年, 贾平凹完成了《浮躁》, 展现了双岔村人们新时期改革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方面的复杂而曲折的斗争, 和谋求发展的生活现实。金狗是作品中着力表现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改革初期从部队复员回乡, 领头组织起商州河运输船队, 搞得红红火火。随后他进了城报社, 接触到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 思想视野开阔了, 他下乡了解了一些社会情况, 写了东阳县的调查报告, 提出在农村致富的形势下, 防止浮夸风, 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 影响震动很大。他揭发了修烈士纪念亭的幕后活动和几起贿赂案件, 扳倒了一些腐败分子。但是他也受陷害入狱, 被迫辞去记者职务, 重新回到商州河, 购买机动船重振运输事业。金狗是一个富于时代进取精神, 又有劣根因子的复杂新型农民形象, 他在坎坷的生活经历中, 进行灵魂痛苦的裂变, 实现着人生超越。另一个青年雷大空, 和金狗一起走上抗争道路, 他企图通过弄到金钱而摆脱并压倒田氏家族。买空卖空办起了“皮包”公司, 大肆行贿, 曾经也捐资办学。因贩卖树种祸害农民案发, 锒铛入狱, 牵连当权者被灭口害死。小说鲜明地揭示这一新时代的青年人该做怎样的人, 该走怎样的路, 该怎样地去创业。以此来折射生活, 映现历史, 富于哲理思辩色彩。

新世纪的曙光照拂中, 贾平凹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 其主旨是相当明确的, 前者写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破坏, 揭示人怎样的暴虐行为, 使“狼”及很多物种濒临灭绝, 而人的其本身生命也将衰弱而亡。而另一力作《秦腔》, 写人的社会生存。近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真切地关注农村本真的现实面目, 从清风镇, 也就是他心中的棣花镇, 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入手, 记叙了乡村生死命老的陈年流水帐, 展开一天天那缓缓流水一样的琐碎泼烦的日子。在那枝枝蔓蔓的矛盾、问题和人物、事件中写人的生存, 写人的灵魂。清风街紧靠的312国道旁边, 是在种粮种树挖水渠的时候, 新任支书君亭在与很多人支持, 也有人反对的纠葛中, 建起了一个崭新而庞大的农贸市场, 有了摊点、旅社、酒家, 生活方式变了, 人们渐渐有了钱。但这个地方也有了投机商、妓女, 有了见利忘义的一些行为。好些人进城做生意, 土地开始荒芜起来了。农村面貌悄然改变了, 但矛盾从开始就在其中蕴含, 新的领导要以市场经济拯救清风街贫困与衰败, 而老一辈领导要淤地造田耕种收获求得温饱, 从而展开了思想意识的冲突。小说中延宕继续着白雪与夏风的婚姻, 从开始结合与分裂。还有白雪生了一个残疾的小孩子, 亭安脑子里长了肿瘤苟延一生, 而夏天礼好端端在贩银元时不知事端地猝死, 这是命运的作弄吧。《秦腔》叙事者引生因爱白雪而阉割了自己。作者更突出写秦腔, 生死婚嫁时唱, 人平时也唱, 疯子引生唱, 老校长夏天智爱唱爱听秦腔, 白雪十几岁学秦腔, 而成了新秀名演。秦腔与人们的精神水乳相融, 在风土人情中渗透进去, 和文化气息、生活气息纠缠一起, 但令人心酸的是秦腔的式微, 强烈的矛盾反差中提示不可思议的传统文化消长问题。让人感到生命力勃发而文化沉淀的故土上, 秀美的女人不能生产健康的孩子, 优美的秦腔也不能演唱传承下去了。这是生命的荒芜, 这是文明的病态, 这是世纪末世界的颓丧与荒诞。贾平凹深切地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置疑、惶恐和忧虑。

篇4:“读”起来的小说教学

小说的诵读要呈现出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局面,实现以读促学的目标。诵读方式应丰富适用,个别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教师范读、配乐读等可择需而用;诵读的地方应精心挑选,既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更要选择能带动对文本理解的。这种诵读,不仅是在技巧上作些努力,更是要把诵读当作手段,在读法探究中直指作品的思想感情、字词句段篇,完成教学的部分目标乃至全部目标。正如钟嵘在《诗品》所说:“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需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具体做法如下:

一、读环境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对于表达文章主旨,表现作者思想,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若能抓住该环节,指导学生有效诵读,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是一位文科八年级学生的一段内心独白,其手法新颖怪特,其主旨深邃含蓄,所以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若能让学生意识到伯尔在描写环境时的良苦用心,进行诵读玩味,那文章的所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让学生找出普鲁士文科中学有关环境布置的明文规定进行全班集体诵读:

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恺撤、马可·奥勒留和西塞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

通过诵读,学生对普鲁士文科中学的校园环境有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再引导学生在7、8、9段中找出异于这些规定的地方,然后进行诵读,要求每位同学至少能声情并茂地诵读其中的一个地方;然后全班再把这些地方集体诵读,要求能够再现作者写这篇作品时的心境。这些异于常态的布置总共有四处,学生都做了自己的处理。①色彩斑澜、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②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③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④没等担架拐上第二道楼梯,我就看见了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有个很大的金色铁十字架和月桂花环石雕。

第一处重读了“重甲胄武士”,把“色彩斑澜、威风凛凛”这几个词语读得得意洋洋,把“像只大公鸡”读得滑稽可笑。第二处重点处理了“希特勒”,进行了拖音拉长。第三处重读了“军服”,拖长提高了对“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大星章”几个词语的诵读。第四处重读了“阵亡将士纪念碑”把“金色铁十字架和月桂花环石雕”读得听似庄严凝重。

学生在作出自己的诵读处理后,笔者及时进行了追问,为何这样处理?学生自然就讲出了这些是统治者在向学生灌输军国思想的标志,学校本来是学习之地,但是现在却特别醒目庄重、浓墨重彩地挂了“重甲胄武士”“身着军服的老弗里茨像”“希特勒”,摆上了“阵亡将士纪念碑”,统治者的用心昭然若揭。

分析到此,其实已经完成了对中心思想的解读,后文中为什么在“我‘听来炮声那么惬意高雅,“我”为什么小小年纪不想着好好地活下去,却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石碑上等这些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我”已经受到了法西斯思想的毒害。“我”用六种字体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其实也是统治者向青少年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要他们去当炮灰的一个明证。

二、读语言

察其言,观其行,然后知其人。作家在小说中常常借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构建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因而,对于人物语言的多次诵读揣摩,是理解人物,感悟人物的关键。

如《边城》中的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理想化身。解读翠翠,就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若要认识翠翠其人,无疑要从她与傩送相识时的那段对话入手。因此,没笔者在教授时就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相遇时的这段对话,非对话部分让全班一起诵读。先让女生在下面尝试着读翠翠,男生读傩送,然后自告奋勇或推举组成两组,进行对战演绎。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那黄狗好象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的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问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第一组同学演绎的翠翠纯洁轻盈、空灵清雅,语调清脆似空谷莺啼,眉眼含情似幽兰泣露,傩送刚毅睿智,若岳云重生。第二组同学演绎的翠翠纯洁中带着固执,语言干脆利落,稚嫩的脸蛋上写满了倔强,傩送仁厚慈爱,似一位兄长。

不同的读法其实就代表了同学们对翠翠人格形象的不同理解,但共同点都是大家认为翠翠是纯结天真可爱质朴的。

接着笔者又补充了一段文字,让全班以一种脆生生的语调集体诵读,以便加深对翠翠的认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同学们脆生生地读完之后,对翠翠的纯洁与清雅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后文有关她对爱情的专一,痴痴守候、苦苦等待就不难理解了,进而更明白了沈从文创作这一作品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翠翠正是这一人性美的代表。

三、读动作

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人物的思想状态和作家的情感表达。教师在解读小说文本时,若能积极引导学生诵读相关动作描写的语句,就可以从中感知人物的命运,体悟作品的主题。

如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作品揭示了二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深情地讴歌了人性的坚强。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这一主题,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笔者挑选了索科洛夫和凡尼来相遇及后来共同生活的情景和学生一起诵读,诵读内容经过了整合。

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脑门,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仓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在我的身上,全身哆嗦,好像风里的一根小草。(生读)我的眼睛里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当时居然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怪事!但我还是不由得冲到水沟里,弄得发动机也熄火了。在眼睛里的雾没有消散以前,我不敢再开,生怕撞在什么人身上。就这么停了有五分钟的样子,我的好儿子还一直紧紧地贴住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我用右手抱住他,轻轻地把他压在我的胸口上,同时用左手掉转车子,回头向家里开去。(师读)

我跟他睡在一块儿,好久以来头一次安安静静地睡着了。不过夜里起来了三四次。我一醒来,看见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可乐了,简直没法形容!我尽量不翻身,免得把他弄醒,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天没亮我就醒了,不明白为什么感到那么气闷?原来是我这个儿子从被单里滚出来,伸开手脚,横躺在我的身上,一只小脚正巧压在我的喉咙上。跟他一块儿睡很麻烦,可是习惯了,没有他又觉得冷清。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师读)

第一段写战后“父子”重逢的情景,前半部分语调要清脆稚嫩,要读出一种激动和喜悦,笔者挑选了班上一个比较纯洁幼弱的小男孩来读,在原场面的还原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后半部分由笔者来演绎。

第二段写“父子”同床而眠的情形,它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父亲呵护幼儿的情形,读起来要缓慢而深情,要读出一种怜惜,特别是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读得柔柔的,软软的,考虑到学生没有这种经历,已为人母的我,作出了范读。

学生固然是诵读的主体,但教师的适时范读也是必要的。正如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所写:“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经过师生交互诵读,学生已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是多么需要家庭的温暖、心灵的呵护,两颗饱受摧残的心灵碰撞在一起,当然会比亲生父子更像父子了。那么对主题的解读自然就顺利完成了。

四、读肖像

文学作品中的肖像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有一个直接感官印象,它需要读者慢慢地去体悟,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教授小说时,应抓住作品中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诵读感悟。

如泰戈尔的《素芭》是篇可以当作诗歌来读的小说。文笔清新美丽,情蕴感人至深,段段都可作为诵读的典范,但若都拿出来诵读,显然是课时所不允许的。于是我在上课时就挑选出关于素芭肖像描写的文字指导学生诵读;尤其让学生关注对素芭眼睛的描写。鲁迅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素芭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恰是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的,关注她的眼睛无异于了解她整个人。

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缀着长长睫毛的黑黑的大眼睛;她那两片嘴唇在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宛如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哑人有生以来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他们眼睛的语汇却是无比丰富、无限深沉——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样清澈。从日出到黄昏,从黎明到黑夜,又从黑夜到清晨,自由嬉戏的阴影世界和孤寂大地是那么庄严,那么静谧。正因为如此,寻常的男女孩子都对她怀有一种敬畏心理,不敢接近他,不敢和她在一起玩耍。她犹如寂静无声的晌午,无声无息,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

这次的诵读笔者并没让学生们上来就读,而是先进行了如何诵读的讨论,然后再进行指导,其实学生在思索如何诵读时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的部分解读。最后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素芭如清灵得河水般让人怜惜,如娇嫩的新叶般让人爱怜,她是泰戈尔心中最美丽最温柔的女性,所以第一段文字,应以轻快的节奏、柔美的声音进行诵读,要读出一种清新柔雅的感觉。第二段文字中六个“时而”的句子,要读出一种对比,一种变换跳跃,要读出素芭内心的渴望、热情、忧郁和感伤。第一组两个“时而”应读得干净利落,第二组前半部分高音上扬,似烈火燃烧,后半部分低音下沉,似火苗熄灭。第三组前半部分要读得舒缓沉静,似若有所思,后半部分要读得快速急促,似箭飞出弦。后文中“如大海一般深沉”要读得沉稳有力,“如蓝天一样清澈”要读得清脆透明。“无声无息,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读时要进行拖音拉长,语调要哀婉忧伤。

学生由素芭的眼睛可以感知素芭是一个如水般明净,至纯至真至美至善的女子,她在用自己的眼神表达着对世界的感悟,她比任何一个会说话的女孩子更会说话。可这样一个女孩子,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心,甚至她的母亲也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污点。她只能在自然的怀抱里得到慰藉,在和小动物的交谈中排遣孤寂。这是多么浓重的悲凉!

由此,学生就能体悟到泰戈尔创作这篇作品的目的,他不是在创作一个美丽的童话,而是要揭示印度女性的悲惨命运。那么,对那个有争议的故事结尾也就有了明确的解读。“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她的丈夫不是重新接纳了她,而是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沉的悲伤。

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言道:“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来。”恰到好处,丰富多彩的诵读会让小说课堂灵动飞扬起来,实现以读促学的目标。当然,以读促学,并非小说教学的唯一模式,它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语文教学模式,它只是一个支点,一个媒介,运用得当,将会让小说课堂教学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连元.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商友敬.语文教育退思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篇5:读小说的心得体会

随着笔者的落笔,我的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优秀的军事家往往善于巧布疑阵,优秀的作者也是布局高手!

小说最大的特点和成功之处便是笔者巧设悬念,层层铺垫先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读来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团团迷雾透出了丝丝光线,悬念一次次发挥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故事曲折动人、描写细腻入微、情节起伏跌宕、案情扑朔迷离、心潮时起时伏。。。。。。。笔者紧抓住读者的心,环环相扣,层层破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所以喜欢遍地荆棘并且能够耐心投入地读下去,不只是因为这部小说有故事、有情节、有内容,更重要的.是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很多地方扣人心弦、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包罗万象几乎完美得无可挑剔,完全可以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徐难生饱经沧桑、贫穷潦倒、愤世嫉俗,他的人生遍地荆棘、坎坷曲折、复杂离奇、可悲可叹、可歌可泣!

徐常山财迷心窍、奸诈狡猾、心狠手辣、十恶不赦、可恨可憎!

继无盐善良真诚、善解人意、才智过人、知恩感恩,对爱情坚贞不渝,可爱可敬!

小说终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邪不压正、多行不义必自毙收尾大快人心!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很多地方表面轻松实则凝重,表面随意实则匠心表面通俗实则深邃、睿智,充满了讽刺和揭露。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以下几个篇章;

第一张、第九章、十二章、十三章、二十章、三十一章、三十五章、三十六章、三十七章四十章,这些篇章在我看来都是小说的精华之处,无不流露着笔者的博大精深才华横溢!

篇6:读挪威小说《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些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世界像魔术师从宇宙的礼帽中拉出的一只大白兔。我们像是白兔皮毛上的微生物。”虽然把人类说成是微生物 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事实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还不及一粒芝麻大,而人类则是更加渺小。在宇宙的外面,谁也无法否认那个魔术师的存在, “哲学家是那些站在兔一毛一顶端,俯视世界的人。”他们提出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总是在思考着整个宇宙。

《苏菲的世界》通过一个小女孩苏菲和哲学教授艾伯特之间的故事,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神奇的画卷,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到马克思、黑格尔、达尔文……这本书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哲学的大门,门外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个我们还没有看到的世界,这本书牵动着我们的思想,在我们的脑海中碰撞出智慧的 火花,这本书带领着我们向兔毛的顶端攀爬。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有没有灵魂?人类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理性和感性哪个更可靠?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科学研究的成果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结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又否认了世间万物都有固定不变的形式的看法。

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谜一团一逐渐被揭开的同时,显现在我们眼前的真相总是让人战栗。苏菲和艾伯特原来只是艾勃特少校 写给女儿席德的书中的人物,而少校和席德也是我正在看的《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他们都只是虚构的,不是真正的存在的,他们没有灵魂,那我们呢?我们也是 真正的存在吗?我们有自己的灵魂吗?或者我们也是某个书中的人物,别人透过我们说话、行动、思考?我们只是兔毛上的微生物,企图看清整个白兔和魔术师。

篇7:读长篇小说《永不熄灭的火种》

当我读完作家王槐荣和叶永成合著的长篇小说《永不熄灭的火种》(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8月)之后,被作品里散发出来的那种为民族大义而抗日的气息所深深打动。

这部小说一开场就先声夺人,五路人马在打打杀杀中粉墨登场,向读者扑面而来。这五路人马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有国民党军代表尚武,有侵华日本代表成田恒久,有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代表陈松泉,还有浙西南山区的两个民间武装,一个是专司杀富济贫的以应山红为首领的龙凤寨武装,一个是专干杀人越货、打家劫舍勾当的以邢笑显为首领的土匪武装。

随着小说不断推进,让我们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浙西南山区是如何卷进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来的,更逐步透析出新四军代表人物陈松泉的历史使命,聚拢两个民间武装组织和国民党军,与新四军一起抗击日军的侵略行径。

作家在作品中运用细节,努力把人物心灵深处挖掘出来,让红色主旋律在读者中产生心理上的情感疏泄。比如,作品中书写陈松泉用自己的信念火把,去点燃他人熄灭已久的火把,团结一致抗日,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承受无尽的委屈。书中写陈松泉第一次去点“火把”时,就碰了一鼻子灰。这段细节对话非常精彩——陈松泉试探道:“我听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对,现在叫新四军,是替穷人打天下的,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你们可以和他们联手干。”应山红说:“我们这一带就闹过红,很快被政府军打散了。我听说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了,我就想不明白,这对冤家能走到一起?”陈松泉解释道:“这还不明白?就好比一户人家,兄弟为建什么样的房子意见不合而大打出手,强盗打上门了,要灭门啦,只好先搁置家务事,一起先对付强盗。”应山红说:“哼。合作了又结梁子,听说在皖南干了一仗,共产党吃了大亏。反正姑奶奶不信官府!共产党国民党也好,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也罢,姑奶奶不入这个党那个派,七主义八主义能吃饱饭的才是好主意。怎么样,只要你肯入伙,当个三当家多好,只要姑奶奶有干饭吃,决不让你喝稀饭。”陈松泉不吱声了。

热闹平和的浙西南山区,自日军侵占之后,彻底被战争搅乱,成了真真切切的乱世。陈松泉不得不去完成上级赋予的民族统一战线任务,以新四军“义乌营”和金萧支队名义公开亮明身份,派支队长田牯去龙凤寨再次点“火把”。应山红用手绢擦着下巴说:“抗日武装?国军都打不过日军!联合抗日,说得好听,想收编我们吧!”

点“火把”行动又一次失败,使小说进一步推向纵深。

这部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用大段的心理描绘,仅仅通过一两句对话,让读者窥见深藏在人物心底的奥秘。比如小说最后写应山红的“火把”被点燃时,就这么简单一小段对话。应山红(对陈松泉)说:“我是为报龙凤寨弟兄的仇来投靠八大队抗日的,更是因为我喜欢你才来的。我愿把一切都给你,和你在一起就满足了。”一小段对话,隐藏着大秘密,谁能想到,作家用这段话,暗示着应山红的未来。

应山红是最后一位被团结到新四军队伍中来抗日的女中豪杰。此前,国民党军和邢笑显部都已被点燃了“火把”,团结在新四军周围一起抗日。整部小说,尽管作家始终没有明写点“火把”,但在我看来,着墨最多的,就是用自己的火把点燃他人的火把,自己的火把不仅没有因此熄灭或变得昏暗,反而更加明亮。小说的`结尾更是让人眼睛一亮,道出了应山红的“未来”:在纪念金萧支队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陈松泉在妻子应山红搀扶下,走向讲台代表幸存的老同志讲话。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写作上引用当地民间创作的俚语十分成功。比如书中写的当地俚语,“天见邢笑显,日月不明;地见邢笑显,草木不生;人见邢笑显,不死也要脱层皮。”把邢笑显这个土匪头子,用寥寥几笔俚语,刻画的入木三分。比如当地的俚语,“三两黄金一筒草,懂得的人称宝,不懂的人叫草。”“白天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洗澡),嘴啃包谷饼,除了皇帝就是我的安逸生活。”等等俚语,把抗战前夕的人们在平和景象中,生活无忧无虑呈现的一览无余。书中这样的俚语随手可见,如同电焊相接碰撞出来的闪眼火花,刺入人们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

篇8:如何读懂一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怎样读懂和正确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斯坦贝克的《开小差》为例, 来具体剖析。

在斯坦贝克的《开小差》中, 第一题就是“试概括文中斯莱戈的形象。”要想知道主人公斯莱戈是什么形象, 就需要细读文本, 全面分析, 以达到正确解读人物形象的目的。

在做这篇阅读时, 我们的很多学生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他们认为斯莱戈是一个反面形象, 觉得他作为士兵, 却开小差当了逃兵, 从战场所在地逃回美国家里, 是十分自私的行为。因此, 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中, 他们基本上是使用狡猾、奸诈、自私等贬义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实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他们仅仅是根据一般的生活常识和阅读积累来理解这篇小说, 没有读出战争的背景和文中的关键细节透露出的作者的感情倾向。例如, 在文章的开头处, 作者写道:“斯莱戈和他的朋友没精打采地消磨着他们48小时的假期。”假期了, 照常理应该是开心快乐, 欢欣鼓舞的, 但“没精打采”“消磨”“48小时”这些字眼透露出这两个人对眼前生活的厌倦, 觉得假期是无聊的。又如, “我倒宁愿呆在10号街自己家中。”“我情愿在那儿而不愿在其他任何地方。我要看到我老婆, 我要看到今年美国的棒球联赛。”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斯莱戈有强烈的回家的欲望, 他对眼前的这个假期和旅游胜地都不感兴趣。在下文中, 斯莱戈说的“我要回家。”“我要观看棒球联赛, 我要第一个来到看台上, 就像1940年那样。”告诉我们这件事发生在1940年之后, 我们能够感受到斯莱戈想过正常的生活的强烈愿望。此外, 还有一个关键的细节也常常被学生忽略:100名要装上船运到纽约去的意大利俘虏, 他们穿着美式卡其军服。看上去所有的俘虏没有人因为要去美国而愁眉苦脸。这个细节暗示出了俘虏都心甘情愿当俘虏, 不愿意打仗的心理。那么, 在一线战场上的士兵呢?他们自然更不喜欢战争和打仗。因此, 这篇小说想表达的是厌战的主题, 而不是批判美国士兵不负责任的态度。

还有的同学认为斯莱戈的人物性格特点中是爱钱、贪财等, 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在他们看来, 斯莱戈多次提到“二十块钱”。二人打赌时约定“20块”;斯莱戈上船前“20块”;“我还会找到你要钱的”;当朋友不明白斯莱戈的用意时, 斯莱戈提醒他说“不要跟着我, 你这个笨蛋。20块, 不要忘了。再会, 在10号街再跟你见面”……学生会这样“定位”斯莱戈, 其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习惯用我们中国的方式来揣测人物的心理。此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在西方, 玩牌打赌是生活常事, 只要意见不一致, 双方都会不自主地赌上一把, 至于赌金的多少, 只要两人同意即可。《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杰克就是靠玩牌打赌赢得了船票, 才有了与露丝的感天动地的爱情。当学生了解美国人的习惯后, 他们就能理解斯莱戈的行为了。

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美国作家斯考特·奥洛斯基的《朋友》中的主人公亚当·塞巴斯坦, 中国作品《英雄的舞蹈》中的张小赖, 都很容易被学生误读成一个反面人物。一旦误读成反面人物, 学生就会误解作者一系列的表达, 就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因此, 教师要探索正确的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辩证地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

在解读人物形象时, 我们的基本方法是: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由于细微处更见人物, 我们常要求学生要关注有关人物的细部描写, 注意人物的身份属于哪一个阶层, 职业是什么;注意人物间的关系, 特别要抓住矛盾冲突;注意人物与他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是顺应环境还是反抗环境;关注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

如《朋友》中的片段:“亚当, 47岁, 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 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 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 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 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过去的25年中, 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 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 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 甚至没有人注意我, 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这些地方要么是作者的直接介绍, 要么是作者借助语言给我们介绍主人公的情况, 他们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小说的主旨。

《英雄的舞蹈》中的开头一段写道:“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地会合的地方, 有一座小的村镇。它总共不到两百户人家, 然而, 中国应有的东西, 它都有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 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 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 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 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天黑下来的时候, 一只蜡烛亮了, 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 爬上了高台。”这一段非常重要, 它不仅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氛围, 还暗示了这个村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是一个典型, 并且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张小赖的身份是说书人。

“我们来说华容道, 关公知恩放曹操!”这句话告诉我们说书人说的是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历史故事, 那说这个故事的目的自然就是向听众宣扬正能量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可是, 结果呢?“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他的听众们, 有些涣散, 有的在谈话, 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酒馆的老板, 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看到这些描写, 我们就会猜测到底是因为什么事, 导致他的说书不像平时那么引人入胜了呢?就会好奇对面在做什么,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原来“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 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哎呀呀, 我的心!’”这样的场景, 显然是世俗文化或者低俗文化在向古典文化挑战了, 通过解读小说, 我们会发现显然这里的人们对世俗甚至低俗文化更感兴趣。主人公拼命反抗, 甚至“发狂”但“台下的人们快乐地哄笑着。”于是“他觉得窒闷, 可怕的窒闷, 于是拚命地叫喊了一声。”后来主人公死了。

这些细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应该是正面的, 他是古典文化的代表, 他努力与世俗文化抗争, 却失败了。但是, 我们的学生由于没有抓住这些关键细节, 误读了主人公, 认为他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疯子, 认为小说塑造的是一个反面形象。

陈忠实的《马罗大叔》中有这样一段:“我实在是太饿了而偷了玉米, 看守玉米地的老光棍马罗发现了我, 抓住了我, 我惊恐万分, 马罗大叔的表现是:像疯了似地在庵棚前的草地上, 跳起又落下, 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假积极!你欺哄毛主席, 放你妈的臭……卫星!你得了奖状, 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我听了这些话, 戒备, 羞愧, 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 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而马罗大叔怎么处理这件事呢:马罗蹦着, 骂着, 声音渐渐远了, 钻进包谷地里去了, 随之传出咔嚓咔嚓断裂的脆响。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 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 点燃麦草, 再加上树枝, 火苗哧哧哧蹿起来, 冒得老高, 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 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从这些动作语言描写中, 我们可以知道马罗大叔虽然觉得“我”偷玉米是不对的, 但那时的大环境是“浮夸风“盛行, 老百姓吃不饱肚子, 所以他选择了对抗他所生活的环境, 又是骂坏风气, 又主动掰玉米棒子, 还烤熟了给我吃。这些细节描写, 就体现出了主人公马罗大叔嫉恶如仇、耿直善良的性格特点。

篇9:读《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叙述技巧分析作为相对独立的形式分析,有其技术性的特点,但却不可能与铸成它的世界无关。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如不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也难以窥见文学形式演进的真相。如何让形式技巧批评进入一个文化的视野?陈平原选择了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可以称之为中西对话。即所谓世界文化的眼光。

处于中西文化交流(更多是西方文化输入)背景下的中西小说对话,改变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小说在文学的结构中从边缘向中心移动,至“五·四”鲁迅一代则基本完成了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伴随着这种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于西洋文化的接受和西洋文化对于我们影响的大背景,“从‘以中拒西’到‘以中化西’到‘以西化中’再到‘融贯中西’。”这种典型的影响——接受过程,清楚地见出异民族文化进入中国的艰难和中国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时选择、改造、变形的痛苦历程。

第二个角度是古今对话。这大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物都没法割断传统的“脐带”。

假如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化仅仅归结为西洋小说与中国小说的影响——接受过程,那未免轻看了传统的力量。不管是“新小说家”的强调传统,还是五四作家的看重西洋。事实上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为传统制约和影响着。现代中国小说在从文学边缘向中心移位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各种传统文体的改造,更主要的是在移位过程中与整个中国文学传统对话。在新小说家那里是“史传”,因为要“载道”,要改造社会,于是把史书和政论当小说读,译介也如此。而在五四作家则偏重“诗骚”。散文和诗又渗透入小说,因为有利于张扬个性。无论从哪一个侧面选择传统,是真传还是误读,都改变着人们的小说观念,促进了小说模式的转化。在对传统的重新选择,解释和确认中转化了传统,而反过来催生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因而,现代中国小说不是更民间化,反倒更文人化了。

五四作家之所以不承认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作用,实在是因为他们虽熟读经史,背诵诗词,明里暗里读中国小说,却从未有意师法。而对于西洋小说则是着意要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因而对后者直认不讳,对前者的潜影响却有意无意忽略。

当然,所谓古今对话与传统的以古证今和“古已有之”有根本不同,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古文运动多是同一文化圈内的事情,而今天的古今对话却有一个外来的参照——西洋文化和西洋小说。是置身于世界文化格局中新的研究视角。如作者言“即使‘出土文物’也赖于‘舶来’的眼光才得以‘出土’。”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西对话与古今对话都在视野上超越了单一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的研究有着明显区别。

上一篇:情诗爱情诗歌下一篇:湘少版四年级下册Unit8第一课时教学设计